§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108201003001300
DOI 10.6846/TKU.2010.01428
論文名稱(中文) 伊東豐雄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談全球城市藝文之夢的織造
論文名稱(英文) Toyo Ito’s 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On the Realization of Global Cities’Dreams on Arts and Humani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楊鈞宇
研究生(英文) Chun-Yu Yang
學號 69670003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9
論文頁數 10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賴嘉玲
委員 - 蘇碩斌
委員 - 王俐容
關鍵字(中)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藝文空間
都市象徵
媒體場域
建築師明星化
關鍵字(英) 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Art space,
city symbol
media fiel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座落於台中的新市政中心,週邊為台中市在都市規劃後最繁榮的精華帶,包括消費娛樂的核心、旅館、辦公大樓與商業中心。這個台中市目前最大宗的文化空間開發計畫,預計在2013 年完工。對照其他的藝文空間建案,如匹茲堡市區文化中心、畢爾包古根漢等,這些的藝文空間已經擺脫了傳統的形式。換句話說,這些空間包含了各式各樣的休閒設施,除了本身的空間功能(如表演、展覽)之外,它們的建築外觀,除了具有強烈自身特色的外觀,尚有大片的開放空間,以及使人容易進入使用的休閒娛樂設施。執政者企圖以這個建置中的藝文空間達到都市象徵轉變的目的。除此之外,執政者也希望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以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途徑,並發展為全球城市。
    論文完成的同時,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仍為一個建置中的藝文空間,探討其對於都市象徵的影響,不同於實際已建構營運的空間效應分析,因此本文特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建置中的空間對於都市象徵的影響:首先,透過國際競圖的過程對於台中都市形象的轉變;其次,以媒體場域(field)的影響對於空間與建築師形象的建構。而在媒體的傳播之下,使得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競圖轉變為一個全
球事件,使得執政者的文化政策藉由媒體傳播有所揭示。另一方面,媒體的傳播也使得建築師的形象有所轉變,成為都市的藝術家,而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轉化為他在台灣的重要作品。
    這樣的藝文空間建置,雖是執政者邁向全球城市的企圖,但一個都市全球競爭的途徑開始有了新的方式。這個模式因為一個眩惑性的建築空間而開展,也將建築師的地位推向都市願景規劃者,將建築師神化的明星化現象。藝文空間開始走向眩惑性的設計,而跨國建築師的設計與執政者之間,轉變為一種建築設計建構與都市夢想實現的互利現象。
英文摘要
The 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is built near the New Taichung City Hall. Its surroundings consists of Taichung City’s most popular activities, including entertainment, hotels, office buildings and business centers. This new construction, the biggest up to the time when writing this thesis, is scheduled to be completed in
2013. Compared to other art spaces, such as Downtown Cultural District of Pittsburgh and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these have already abandoned a certain
traditional model. In other words, these art spaces include all kinds of entertainment facilities. Besides the building’s initial function (performance and exhibition), large amount of open spaces as well as recreation facilities are provided. The building’s appearance is itself very attractive to visitors with strong features. The governing party intends to transform the civic symbol with the art space annexed in this construction. Besides that, the governing party also hopes that the 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follows the path of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in making Taichung City a globally known metropolis.
     Upon finishing this thesis, the 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is still an art space that is building itself. This thesis aims at probing into its influence over a city’s symbolism. It is different from what we know as the already-built effective analysis of the space. Therefor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building space on the city’s symbol. First, transform Taichung City’s image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Second, building the image of the space and architect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media’s field. With the media spreading the information, the competition for 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event. The
governing party’s cultural policy was widely reported through the medias. Media reports also transformed the architect’s image, and made them an artist of the
metropolis. Thus the 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became an important site for Taiwan. Although the building of an art space is the governing party’s ambition, which
is to make it into a global city, there is a new path that global cities tend to follow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This model was developed from a dazzling architectural space. It has also lifted the architect to a level of planner for the city’s future vision, and made the architect himself a star. Design of art spaces is leaning to a dazzling stage, whil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and governing parties are developing mutual
interes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研究動機--------------------------------------------------1
研究背景--------------------------------------------------2
第二章 文獻回顧------------------------------------------14
第一節 藝文空間與都市象徵的關係--------------------------14
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14
全球化動力下的都市---------------------------------------16
畢爾包古根漢造成的效應-----------------------------------20
藝文空間的城市象徵---------------------------------------22
第二節 媒體場域與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關係------------------27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做為一個媒介之物-------------------------27
從媒體場域結構理論分析-----------------------------------30
小結-----------------------------------------------------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研究方法-------------------------------------------------37
研究架構-------------------------------------------------43
第四章 媒體場域營造出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46
第一節 台灣大眾消費轉型與競圖事件的加乘效應--------------46
消費型態的轉變-------------------------------------------46
競圖事件的加乘效應---------------------------------------48
跨國建築師聚集的世界舞台---------------------------------49
第二節 媒體場域形塑的伊東豐雄形象-----------------------52
國際競圖與媒體效應---------------------------------------52
全球事件與建築作品的伊東豐雄效應-------------------------60
媒體場域競爭下的效應-------------------------------------65
小結-----------------------------------------------------67
第五章 執政者對於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寄託------------------69
第一節 執政者的文化城夢想--------------------------------70
第二節 表演藝術領域對藝文空間的期盼----------------------73
第三節 空間之外:表演藝術領域對藝文空間的反思------------81
藝文表演與空間-------------------------------------------81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觀眾吸引效應---------------------------83
都市象徵是否真的需要一個眩惑性空間-----------------------85
小結-----------------------------------------------------88
第六章 結論與研究建議------------------------------------90
被視為「藝術品」的歌劇院---------------------------------91
城市與建築師的相互需求-----------------------------------91
建築外觀為前提的表演空間變革-----------------------------92
現代的表演空間與藝術價值---------------------------------93
研究限制與建議-------------------------------------------94
參考文獻-------------------------------------------------95
圖表目錄

圖1-1--------------------------------------------------------------------------------------------5
圖1-2--------------------------------------------------------------------------------------------6
圖1-3-------------------------------------------------------------------------------------------11
圖1-4-------------------------------------------------------------------------------------------11
圖1-5-------------------------------------------------------------------------------------------12
圖1-6-------------------------------------------------------------------------------------------12
圖1-7-------------------------------------------------------------------------------------------13
圖3-1-------------------------------------------------------------------------------------------45


表3-1-------------------------------------------------------------------------------------------41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 121-186。
吳幸玲,2007,《全球化上海的懷舊與現代化景觀:跨國菁英與全球城市都市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幸玲,2008,〈全球城市消費性地景的文化生產:以上海的住宅地景為例〉,《地理學報》,52:31-52。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許嘉猷,2004,〈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的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歐美研究》,3:357- 429。
翁基峰,2004,《透視古根漢》。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蔡昭儀,2004《全球古根漢效應》。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 113-136。
黃宗儀,2004,〈都市空間的生產:全球化的上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3: 61-84。
賴佩珊,2001,《從台灣現代戲劇團體觀點探討文化政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誌聰,2001,《從文化全球化觀點/面向探討我國政府藝文補助政策之意涵-以台北市文化局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輝堂,2002,《縣市文化局對文化政策制訂與執行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文化局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兆雯,2002,《舞動空間-台灣當代劇場舞蹈的空間表現》。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佳君,2003,《全球與在地的對話:台中市都市規劃的空間想像》。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曉鶯,2003,《不同表演藝術類型之觀眾付費價格差異及其影響因素之比較》。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辛玫臻,2004,《台灣表演藝術團體經營之探討-以舞蹈表演團體為例》。桃園: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琪,2004,《都市公共空間的歷史轉化-台北市中正紀念堂的分析》。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昌斌,2005,《國內表演藝術團體運用於網路行銷績效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鴻君,2006,《音樂劇團之經營與發展—以『大風劇團』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昀勤,2006,《企圖超越現實的全球流動之夢-台中古根漢美術館論述形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殷綺,2006,《台灣舞蹈類表演藝術基金會多角化經營之探討》。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2007,《「果陀劇場」行銷策略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金蘭,2008,《環境、資源與國樂:論高雄市國樂音樂會的發展空間》。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富媚,2009,《文化展演設施服務水準對藝文活動參與率之研究》。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中譯文獻
Landry, Charles,(2008)《創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楊幼蘭譯,台北:馬可孛羅:22~57。
Castells, Manuel,(1996)《網絡社會之崛起》(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夏鑄九、王志弘編譯,台北:明文書局。
Castells, Manuel,(1999)《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Readings in Social Theories and the Culture From of Space)。夏鑄九、王志弘編譯,台北:明文書局。
Cresswell, Tim (2006)《地方》(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Crang, Mike (1998) 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Routledg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Gottdiener, M.著,〈當今的馬克思:昂希˙列斐伏爾與《空間之生產》〉,收錄於王志弘編譯《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田園,1995)
Foucault, Michel (1975)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Paris: Édition Gallimard.(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Foucault, Michel (1980) “Questions on geography,” in C. Gordon (ed.),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pp. 63-77). New York: Pantheon Books.(王志弘譯(1994)〈地理學問題〉,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385-397),台北︰明文書局。)
Baudrillard , J .著(1998) 《物體系》(Le Systeme Des Objects)。林志明譯,台北:時報。
伊東豐雄著(2008)《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 衍生的秩序》。謝宗哲譯,台北:田園。

參、英文文獻
Baudrillard, J. (1981).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ign. In M. Poster (Eds.), Selected Writings (pp.57-10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audrillard, J. (1998).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 London: Sage.
Bennett, T.(1995), The Exhibitionay Complex,in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p.59-86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R. Johnson, Ed.). Oxford, UK: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1998). On television (P. P. Ferguson, Trans.). New York: New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86) “Of other space,”Diacritics, 16(1) (spring): 22-7.
Lash, S. and J. Urry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Sage, London.
MayerMartin. (1973). Bricks, mortar, and the performing arts. Millwood, N.Y: Kraus Reprint Co.
Nancy Kleniewski. (2005) Cities and society , (ed.), 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p83~91.
Saskia Sassen.(2005) Cities and society , (ed.)Nancy Kleniewski, 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p83~91.
Snedcof, R.Harold. (1985.). Cultural facilities in mixed-us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Urban Land Institute. p.16~18
Urry, John. 2002. Tourist Gaze (second edition). London: Sage
Urry, J. 2007. Mobilities. London: Routledge.p3~44
Zukin, S. (2002) From 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 In: Bridge, G. and Watson, S. (eds.) City Reader, Malden: Blackwell,



肆、其他資料
台中市政府,2000,《台中市都市發展策略研究計畫》,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政府,2005。《台中市簡介》,台中市政府網站,http://www.tccg.gov.tw/。
台中市政府,2005。《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官方網站,http://www.tmoh.com.tw/index-main.htm。
行政院文建會,2005年。《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案》,行政院文建會。 
天下雜誌,2008《夢想的追尋-與安藤忠雄自然對話》,台中講座日,活動網站http://www.cw.com.tw/event/ando/,4/21。
臺北市立美術館建築展,2008。《伊東豐雄:衍生的秩序》,台北市立美術館網站, http://www.tfam.museum/。
伊東豐雄建築事務所,2008,《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規劃設計暨技術座談會》說明簡報,台中。
台中市政府,2006。《台中市政府都市計劃書》,委託逢甲大學。
dA夯雜誌,2006《流動性》,dA夯雜誌特刊。
鄭明裕,2006,〈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國際競圖工作紀實〉。《建築師》雜誌3月號。
陳書俞,2008,〈台灣建築人文地景之蛻變  從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談起〉。《藝術家雜誌》396,5月: 192-197。
Ppaper,2007,〈TADAO ANDO  用旅行自學的建築哲人 獨一無二的安藤忠雄〉。《Ppaper》43,5/1。
Ppaper雜誌,2007,〈ZAHA HADID  21世紀最偉大的女建築師  無畏無懼征服世界建築版圖〉。《Ppaper》57,12/01。
Ppaper,2008,〈PAUL ANDREU 時間與時空的旅人 設計超過60座機場的前衛建築大師〉。《Ppaper》72,07/15。
王茜穎,2008,〈伊東豐雄的前衛驚奇!〉。《商業週刊》1053,01/28。
楊瑪利、高宜凡,2008,三月號〈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 打破舊秩序,才能激發新建築〉。《遠見雜誌》三月號,3/19。 
DECO,2009,〈台中,你的好朋友!〉。《DECO》92。
黃尹嬋、謝宗哲,2009,〈21世紀的建築自然法則  伊東豐雄的時代來臨了〉。《La Vie》 No.61,5/31。
劉新圓,2005,〈文化建設,不是蓋房子〉,中國時報,A15,1/11。
丁榮生,2005,〈陳邁建築講座 邀來伊東豐雄〉,中國時報,D8,5/24。
聯合報,2006,〈追求動態建築  伊東豐雄訪台〉,聯合報,C6,5/24。
民生報,2005,〈日本知名建築家伊東豐雄演講〉,民生報,A12,5/28。
張基義,2005,〈日本建築師 引領世界新風潮〉,中國時報,D8,10/04。
丁榮生,2005,〈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伊東豐雄起司出線〉,中國時報,D7,12/17。
曾成德,2005,〈伊東驚動世界建築之作〉中國時報,D7,12/17。
施豐坤,2005,〈胡志強連任-6大願景 12大建設 就職典禮挽袖表示決心〉,民生報,CR2,12/21。
陳宛茜,2006,〈東京展出-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伊東豐雄創作顛峰〉,聯合報,C6,10/25。
鄭文正,2006,〈台中歌劇院 政院加碼近6億〉,聯合報,C2,10/29。
黃俊銘,2006,〈李名覺談舞台設計「要先想到人」〉,聯合報,C6,12/06。
李玉玲,2007,〈打造文化國  5年擬增13000觀眾席〉,聯合報,A9,10/07。
鄭文正,2007,〈大都會歌劇院 招商招無人〉,聯合報,A8,10/08。
吳垠慧,2007,〈安藤忠雄、伊東豐雄大師建築 將現身台灣校園〉,中國時報,A18,11/01。
周美惠,2007,〈2008建築年 3月吹伊東風〉,聯合報,A10,12/08。
鄭文正,2007,〈大都會歌劇院  4度流標〉,聯合報,C1,03/12。
張家銘,2008,《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台構築墓園》,蘋果日報, 4/23。 
凌美雪,2009,〈日本建築雙雄之二-伊東豐雄:建築要派得上用場〉,自由時報, A9,5/20。
盧金足,2009,〈流標五次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簽約〉,中國時報,A18,11/1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