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108200713053000
DOI 10.6846/TKU.2007.01048
論文名稱(中文) 設計過程中敘事方式與概念形成之研究 ─空間設計的認知模型之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Narrative Process and Concept Development of Design -cognitive model on spatial desig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湯富智
研究生(英文) Fu-Jhih Tang
學號 69330054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5
論文頁數 10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鄭晃二
委員 - 阮慶岳
委員 - 陳珍誠
關鍵字(中) 空間建構
設計思考
設計工具
概念原則
認知模型
關鍵字(英) Spatial Construct
Design Thinking
Design Tool
Concept Principle
Cognitive Mode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認知的角度,來探討建構空間的途徑(the way of constructing a space)、並從既有的環境訊息中發展出操作概念的方法,進而提出一個空間設計的認知模型(cognitive model that forming space)。
	首先,以語言學作為本研究的論述基礎,同時回顧現象學及文學兩方面的文獻理論,並分析喬治歐威爾小說作品《一九八四》中的事件文本,指出一文本的構成原則;再根據這些原則所呈現的觀點,進一步發展出建構設計思考的理論模型,並透過規劃案例的測試與操作,說明模型的操作方法及建構空間的認知過程。
本研究所提出空間設計的認知模型屬於一操作設計的方法工具,它具有三個主要功能──即有助於設計者充分的理解空間、立即的論述空間、有效的建構空間。而經由案例操作的測試後發現:(1)空間的意象、或是實質涵構是隨著時間不斷被附加詮釋的;(2)漸進式的鋪陳能讓空間的情境更容易被人接受及理解;(3)不同屬性的空間關係能夠透過情境的建構將彼此結合起來;(4)訊息的運用與話題的創造就是一種心智分析與組織的過程。
最後,本研究提出以下七點建構空間設計思考的方法原則:
一、「呈現」(to appear);以分段的主題來建構空間的論述。
二、「印象」(to impress);讓第一個主題具有整體的代表性。
三、「融入」(to sink);從持續的實際操作中找出切入點。
四、「脈絡」(to deduce);充分運用環境中既有的資訊。
五、「連結」(to vein);發展訊息網絡。
六、「橋段」(to plot);連結不同的資訊以創造有意義的情節。
七、「排場」(to cast);整理、分類並標示出網絡中的各種主題。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a space from cognitive view point. A way of operation concept is then developed from exist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Then, a cognitive model forming space is proposed. 
    First, linguistics serves as the fundamentals of this study. Review on bibliographical theories related to phenomenology and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on the text of《Nineteen Eighty-Four》by George Orwell constitute principles for the text. A theory model of Design Thinking is further constructed based on view points presented by theses principles. Through test and operation on planned cases, the operation method and cognitive process of spatial construct are described. 
    The Cognitive Model of Spatial Design in this study is a method tool for operation design. It performs three main functions, i.e. assist the designer to fully understand space, instantly study space, and effectively construct space. After case operation test, it is found that: (1) the image of space or physical context continues to be added and interpreted as time goes by; (2) sequential layout allows the space scenario to be more easily accepted and understood; (3) Spatial relationships of different attributes may be combined through scenario construct; and (4) Information use and topic creation are a type of mental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 process. 
Finally, 7 method rules for Design Thinking of Spatial Construct ar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1. To Appear: Spatial construct from paragraph topics.
    2. To impress: The first topic represents the whole.
    3. To sink: Find entry points from continual practical operation.
    4. To deduce: Fully utilize existing inform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5. To vein: Develop information network
    6. To plot: Combine different information to create meaningful plot.  
    7. To cast: arrange, classify and label various topics in the network.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壹、緒論	1
  一、前言	1
  二、目的與動機	1
  三、理論背景	2
  四、研究內容	7
  五、文獻回顧	9
  六、重要名詞定義	14
  七、研究流程	16
貳、研究設計	17
  一、界定研究問題	17
  二、研究焦點	18
  三、研究特性	18
  四、研究對象	19
  五、資料蒐集策略	20
  六、資料分析步驟	21
  七、分析流程	22
參、文本研究	23
  一、文本的敘事分析	23
  二、概念形成的分析	25
  三、概念原則	30
  四、小結:概念原則與敘事的文本	32
肆、理論建構	33
  一、空間的現象圖式	33
  二、概念原則下的文本圖式	33
  三、認知模型的理論架構	35
  四、小結:理論模型的收斂與開展	36
伍、案例測試	39
  一、空間敘事的方式	39
  二、概念的形成	41
  三、修正模型並結構化操作原則	44
  四、小結	45
陸、結論與建議	53
  一、研究結論	53
  二、後續研究建議	55

參考文獻	57

附錄1:文本中的關鍵字分析	61
附錄2:空間中的概念原則	85
附錄3:淡江大學校園北側環境藝術再造	89

圖目錄

圖 1研究內容架構與脈絡	9
圖 2維根斯坦世界結構	10
圖 3 研究的理論範疇架構	18
圖 4文本單位間的關係與分析脈絡	20
圖 5  A. TZONIS的概念系統及其範疇分類	21
圖 6 資訊組織的流程	22
圖 7 原始文本的架構	24
圖 8 不同的敘事結構劃分	24
圖 9 《一九八四》劇情的事件結構	25
圖 10 事件概念的變動	26
圖 11 住所意義的戰場	27
圖 12隱藏及群聚於文本中的住所概念	29
圖 13 空間的事件過程	33
圖 14無時間因素的空間認知模型(上)	34
圖 15隨著時間螺旋放射建構的空間建構概念	34
圖 16為意義及其衍生所纏繞的空間概念圖	35
圖 17 含義、形式、概念、與情境的層級	36
圖 18 空間形式、事實與意義的關係	37
圖 19 案例運用上的敘事架構	41
圖 20 結構化的操作原則	44
圖 21 「天空的入口」之空間文本	47
圖 22 「花祭」活動的概念網絡建構	48
圖 23 「情感套圈圈」活動的概念網絡建構(一)	49
圖 24 「情感套圈圈」活動的概念網絡建構(二)	50

 
表目錄

表 1 空間理論相關文獻整理	11
表 2 相關名詞定義	14
表 3不同層級文本單位之採樣方式	20
表 4分析項目及重點說明	21
表 5 《一九八四》的文本構成	23
表 6 概念事件中的關鍵語意	27
表 7 各種概念事件的結構	28
表 8 概念原則:調整、累積、依靠、關連	30
表 9 理論圖式的脈絡及概念	36
參考文獻
空間論述部分:
曾仰如
  1989 〈空間與真空〉《亞里斯多德》台北市:東大。p. 189-96.
傅佩榮
1997 《柏拉圖》台北市:東大。
Alexander, C.
1991 《建築模式語言》(The Pattern Language)1977,王聽度、周序鴻譯,台北:六合出版社。
Bachelard, G.
  2005 《空間詩學》(La poétique de l’espace)1957,龔卓軍、王靜慧 譯,台北縣:張老師文化。
Baudrillard, J
1996 《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cts)1968,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Bourdieu, P.
2004 《實作理論綱要》(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1972,宋偉航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Cresswell, T.
  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2004,台北:群學。
de Certeau, M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日常生活的實踐)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ucault, M.
2003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1975,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空間的生產) 1974 trans. 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asil Blackwell.
Merleau-Ponty, M
2001 《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1945,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Rapoport, A.
2003 《建成環境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1982,黃蘭谷等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Pion, London.
Schutz, A.
1991 《社會世界的現象學》(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1932,盧嵐蘭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Seamon, D.
1980  Body-Subject, Time-Space Routines, and Place-Ballets in Buttimer, A. and Seamon, D.eds. The Human Experience od Space and Place. Croom Helm, London.
Taylor, R. B.
  1988  Human Territorial Functio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ja, E. S.
2005 《第三空間》(Third 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1996,陸揚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Tuan, Yi-Fu
1998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1977,潘桂成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設計論述部分:
陳柏嘉
1997 《建築設計口語表達之研究:認知取向的》碩論:淡江大學建研所。
陳啟文
2002 《一個公園設計的認知模型:以台北市都市公園為例》碩論:淡江大學建研所。
陳禮文
1998 《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設計思考過程:專家與生手的比較》碩論:淡江大學建研所。
Argyris, C. & D. A. Schön
1974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Jeng, H. E.(鄭晃二)
1995  A Dialogical Model for Participatory Design: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Group Planning. (參與式設計的對話模型) Ph. D. dissertation, The Netherland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onology.
Tzonis, A., R. Berwick & M. Freeman
1978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Logic of Design. Harvard G..S.D. Publication. Series in Architecture A-7817.
認知原理部分:
鍾聖校
1990 《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Barker, R.
1968  Behavior Settings: Defining Attributes and Varying Properties.(行為場域:定義特性及區別屬性)In Ecological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 of Human Behavior. Stanford, Ca.: University Press, 1968, pp. 183-93.
Gleitman, H.
1995 《心理學》(Psychology)1981,洪蘭譯,台北市:遠流。
Koffka, K.
2000 《格式塔心理學原理》(Pri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1935,黎煒 譯,台北:昭明。
Lewin, K.
2003 《拓樸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1963,竺培梁 譯,台北:昭明。
Solso, R. L.
1992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1979,黃希庭等譯,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Winston, P. H.
  199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rd ed.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創作方法部分:
傅騰霄
1996 《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Aristotle
  2001 《論詩》崔延強、顏一 譯,台北市:慧明文化。
Foster, E. M.
1993 《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1927,李文彬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文學與哲學部分:
李幼蒸
1993 《哲學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高辛勇
1987 《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徐烈炯
1995 《語義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劉福增
1981 《語言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楊士毅
1987 《邏輯與人生:語言與謬誤》台北:書林圖書公司。
1991 《語言、演繹邏輯、哲學》台北:書林圖書公司。
董小英
1997 《敘事藝術邏輯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詹明信
1989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允晨文化。
Bogue, R.
2006 《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2003,李育霖譯,台北:麥田。
Eagleton, T.
1991 《當代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1983,鍾嘉文譯,台北:南方出版社。
Eco, U.
2006 《符號學與語言哲學》(Semio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1986,王天清 譯,天津:百花文藝。
Foucault, M.
  2001 《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Les mots et les choses)2001,莫偉民 譯,上海:三聯。
Scholes, R. 
1992 《文學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i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1973,劉豫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Wittgenstein, L.
  2007 《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1987,王平復 譯,北京:九州。
其他:
胡幼慧
1996 《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Audi, R.
2002 《劍橋哲學辭典》(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1995,王思迅編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Creswell, J. W.
2007 《研究設計》(Research Design)2004,張宇樑、吳樎椒譯,台北:學富文化事業。
Jary, D. and Jary, J.
2005 《社會學辭典》(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1992,周業謙、周光淦 譯,台北:貓頭鷹。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