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107201715112400
DOI 10.6846/TKU.2017.01101
論文名稱(中文) 提升RC建築構架耐震能力之最佳化設計
論文名稱(英文) Optimum Design of Enhancing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RC Building Fram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紀彥豪
研究生(英文) Yan-Hao Ji
學號 60438028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17
論文頁數 14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金盛
委員 - 葉怡成
委員 - 苟昌煥
關鍵字(中) 類神經網路
最佳化設計
耐震能力評估
側推分析
關鍵字(英) Artifician Neural Networks
Optimal Design
Seidmic Capacity Assessment
Push-over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國內產官學界在將近二十年努力之後,針對低矮樓層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評估與耐震補強工作已近乎完成,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是中高樓層之建築結構,為此,目前採用的耐震能力評估模式是否適用於中高樓層之建築結構,以及如何以最經濟手段提升中高樓層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便成為一個值得探討之課題。
本文針對RC建築構架,先以ETABS軟體進行分析設計,並根據國內耐震設計規範,探討週期、等效阻尼比及有效地震力折減係數等參數,對於目前業界常用的兩種耐震評估方式TEASPA與SERCB所評估耐震能力的差異性影響,並提出修正建議;本文亦利用兩種最佳化模式進行提升RC建築構架耐震能力最佳化設計之研究,藉以獲得RC建築構架耐震能力之最佳化提升模式。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利用本文所建立之RC建築構架之最佳化提升模式,可得到十樓構架耐震能力性價比最高之最佳化提升設計;另外,本文建議於後續研究可加入更多其他設計條件,藉以將此模式能更廣泛的應用在各種複雜的工程問題上。
英文摘要
After nearly two decades of effort, the seismic capacity assessment and seismic reinforcement of the low-rise building has been almost completed. Next,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needs to be optimized for seismic capacity. Therefore, whether the capacity assessment model is suitable for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and to increase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through the most economical way to enhance have become a worthy subject.
First, we analyze the RC seismic structure using ETABS. Next, we compare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EASPA and SERCB using the ETABS output data and the periodicity, equivalent damping ratio and effective seismic force reduction coefficient defined by the relevant seismic design code and propose the modifying suggestions. Then, apply two sets of optimization methodology on RC-resistant building frame to get a single best optimization desig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study we are able to establish the most cost-efficient seismic structure design model for a 10-story building. Also, the seismic rating of the structure is improved by a fix amount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design. Furthermore, future research can add more design features to the proposed model to make it more versatile in tackling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致謝	II
中文摘要	III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流程	3
1-4	研究內容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建築結構的耐震能力評估	7
2-2	RC梁柱塑性鉸性質之決定模式	9
2-3	類神經網路法之結構最佳化設計	10
2-4	構架之最佳化設計	11
第三章	基礎理論與方法	14
3-1	TEASPA與SERCB耐震能力評估	14
3-2	RC建築結構耐震能力評估	18
3-3	類神經網路法	25
3-4	啟發式斷面迭代法	33
第四章	耐震能力推估模式之探討比較	34
4-1	前言	34
4-2	基本資料	34
4-3	TEASPA與SERCB耐震能力評估之差異	39
4-4	側推參數對於耐震能力之影響	54
4-5	小結	64
第五章	RC構架提升耐震能力之最佳化設計	65
5-1	前言	65
5-2	基本資料	65
5-3	調整梁鋼筋量對於耐震能力的影響	69
5-4	調整柱鋼筋量對於耐震能力的影響	100
5-5	利用CAFÉ進行十樓構架耐震能力性價比最佳化	104
5-6	小結	108
第六章	最經濟的RC構架提升耐震能力之最佳化設計	109
6-1	前言	109
6-2	基本資料	109
6-3	調整梁鋼筋量對於最經濟構架耐震能力的影響	111
6-4	調整柱鋼筋量對於最經濟構架耐震能力的影響	129
6-5	利用CAFÉ對十樓最經濟構架進行耐震能力性價比最佳化設計	134
6-6	小結	13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38
7-1	結論	138
7-2	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0
附錄	144

圖目錄
圖3-1 等效阻尼與遲滯阻尼	16
圖3-2 側推分析之容量曲線	19
圖3-3彎矩非線性鉸性質與側向載重位移曲線	22
圖3-4剪力非線性鉸性質與側向載重位移曲線	22
圖3-5 ASCE 41-06建議之RC梁非線性鉸載重位移曲線	25
圖3-6類神經網路流程圖	27
圖  3-7神經網路架構圖	29
圖3- 8啟發式斷面迭代法流程	33
圖4-1十樓構架立面圖	36
圖4-2 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45
圖4-3 k係數調整後的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47
圖4-4初始案例的容量振譜(X座標為譜位移,Y座標為譜加速度)	49
圖4-5 割線理論的容量振譜	50
圖4-6 切線理論的容量曲線	50
圖4-7 割線理論耐震能力比較圖	51
圖4-8 切線理論耐震能力比較圖	53
圖4-9柱鋼筋量	55
圖4-10 側推分析崩塌前的塑性鉸分佈圖	57
圖5-1 初始案例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66
圖5-2 初始案例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69
圖5-3 初始案例第一步的塑性鉸	70
圖5-4 ETABS設計彎矩	71
圖5-5 塑性鉸彎矩	71
圖5-6 塑性鉸彎矩與ETABS設計彎矩之百分比	73
圖5-7 側推分析第一步塑性鉸的彎矩	74
圖5-8 第一步塑性鉸彎矩與ETABS設計彎矩之百分比	75
圖5-9 側推分析第二步塑性鉸的彎矩	76
圖5-10 第二步塑性鉸彎矩與第一步塑性鉸彎矩之百分比	77
圖5-11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一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79
圖5-12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一,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81
圖5-13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二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82
圖5-14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二,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84
圖5-15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三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85
圖5-16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三,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87
圖5-17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四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88
圖5-18梁鋼筋量增加案例四Ap、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90
圖5-19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五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91
圖5-20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五Ap、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93
圖5-21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六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94
圖5-22梁鋼筋量增加案例六Ap、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96
圖5-23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七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97
圖5-24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七Ap、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99
圖5-25柱鋼筋量增加案例一崩塌塑性鉸發生時塑性鉸分佈	101
圖5-26柱鋼筋量增加案例一Ap與PGA1、PGA2比較	102
圖5-27柱鋼筋量增加案例二崩塌塑性鉸發生時塑性鉸分佈	103
圖5-28柱鋼筋量增加案例二Ap與PGA1、PGA2比較	104
圖5-29 CAFE耐震能力增加5%的分析結果	105
圖5-30 CAFE耐震能力增加10%的分析結果	106
圖5-31 CAFÉ自變數的相關係數	107
圖6-1 初始案例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112
圖6-2初始案例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114
圖6-3案例一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115
圖6-4案例一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117
圖6-5 案例二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118
圖6-6案例二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119
圖6-7 案例三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121
圖6-8案例三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123
圖6-9 案例四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124
圖6-10案例四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126
圖6-11 案例五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127
圖6-12案例五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129
圖6-13 柱鋼筋量增加案例一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130
圖6-14案例一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131
圖6-15柱鋼筋量增加案例二崩塌塑性鉸發生時的塑性鉸分佈	132
圖6-16案例二Ap與PGA1、PGA2耐震能力比較圖	133
圖6-17 CAFE耐震能力增加5%的分析結果	134
圖6-18 CAFE耐震能力增加10%的分析結果	135
圖6-19 CAFÉ自變數的相關係數	136

 
表目錄
表3- 1阻尼比修正係數      16
表3-2 SERCB的PGA計算方式一(一般工址)	17
表3-3 SERCB的PGA計算方式二(一般工址)	18
表3-4 RC柱彎矩非線性鉸之參數	21
表3-5 RC柱剪力非線性鉸之參數	21
表3-6RC梁彎矩非線性鉸之參數	23
表3-7 RC梁彎矩非線性鉸參數計算表	24
表3-8 RC梁剪力非線性鉸之參數	24
表3-9 RC梁剪力非線性鉸參數計算表	24
表4-1桿件斷面與材料性質	35
表4-2十樓構架基本資料	35
表 4-3-1 最大柱內力	37
表4-3-2最大梁內力	38
表4-4各樓層價格	38
表4-5 X方向最大位移與層間位移轉角	39
表4-6 SERCB的PGA計算方式一(一般工址)	41
表4-7 SERCB的PGA計算方式二(一般工址)	42
表4-8A¬p計算之參數-1	43
表4-9 A¬p計算之參數-2	43
表4-10 PGA計算之參數-1	43
表4-10 PGA計算之參數-1	44
表4-11 PGA計算之參數-2	44
表4-12 A¬p 與PGA2的阻尼修正係數差距百分比	45
表4-13 以PGA1為基準的耐震能力差距百分比	46
表4-14 k係數調整後的AP與阻尼比和阻尼相關係數	47
表4-15 k係數調整後的AP與阻尼比和阻尼相關係數	48
表4-16 初始案例的譜加速度與譜位移	49
表4-17 割線理論的譜加速度與譜位移	50
表4-18 切線理論的譜加速度與譜位移	51
表4-19 割線理論耐震評估詳細數據1	52
表4-20 割線理論耐震評估詳細數據2	52
表4-21 切線理論耐震評估詳細數據1	53
表4-22 切線理論耐震評估詳細數據1	54
表4-23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55
表4-23耐震能力評估結果(b)	56
表4-24 k=0.66時十樓構架之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58
表4-25 k=0.66時十樓構架之耐震能力評估資料(b)	59
表4-26 k=0.66與k=0.33時耐震能力評估數據之差異	59
表4-27未修正前的耐震能力	60
表4-28 初始位移修正為1.42倍後的耐震能力	61
表4-29未修正前的耐震能力	61
表4-30 Sd修正為0.5倍的耐震能力	62
表4-31 三樓構架在不同k情況下的耐震能力	62
表4-32 六樓構架在不同k情況下的耐震能力	62
表4-33 十樓構架在不同k情況下的耐震能力	63
表 5-1 初始案例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67
表 5-1 初始案例耐震能力評估詳細結果(b)	68
表 5-2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一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80
表 5-2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一耐震能力評估結果(b)	80
表 5-3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二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83
表 5-3 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二耐震能力評估結果(b)	83
表 5-4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三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86
表 5-4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三耐震能力評估結果(B)	86
表5-5梁鋼筋量增加案例四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89
表5-5梁鋼筋量增加案例四耐震能力評估結果(b)	89
表5-6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五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92
表5-6梁鋼筋量增加案例五耐震能力評估結果(b)	92
表5-7梁鋼筋量增加案例六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95
表5-7梁鋼筋量增加案例六耐震能力評估結果(b)	95
表5-8鋼筋量增加案例七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98
表5-8鋼筋量增加案例七耐震能力評估結果(b)	98
表5-9各個案例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00
表5-10 柱鋼筋量增加案例一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101
表5-10 柱鋼筋量增加案例一耐震能力評估結果(b)	102
表5-11 柱鋼筋量增加案例二耐震能力評估結果(a)	103
表5-11 柱鋼筋量增加案例二耐震能力評估結果(b)	104
表5-12 耐震能力增加5%案例CAFÉ結果與實作結果之比較	106
表5-13 耐震能力增加10%案例CAFÉ結果與實作結果之比較	107
表6-1 樓層重量與載重	110
表6-2桿件斷面與材料性質	110
表6-3十樓構架基本資料	111
表6-4初始案例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13
表6-5初始案例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13
表6-6案例一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16
表6-7案例一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16
表6-8案例二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19
表6-9案例二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19
表6-10案例三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22
表6-11案例三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22
表6-12案例四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25
表6-13案例四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25
表6-14五案例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28
表6-15五案例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28
表6-16案例一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30
表6-17案例一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31
表6-18案例二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32
表6-19案例二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133
表6-20 耐震能力增加5%案例CAFÉ結果與實作結果之比較	135
表6-21 耐震能力增加10%案例CAFÉ結果與實作結果之比較	13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N. J. P. T. J. Freeman SA, “Evalu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for seismic risk-A.case study of 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In:WaShington,” Proc. of the 1 st U.S.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p. 13-122, 1 1975. 
[2] 	蔡益超,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及推廣,”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999.
[3] 	蔡益超、宋裕祺, 建築物耐震評估法之修訂及視窗化研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05. 
[4]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第二版, NCREE-09-023, 2009. 
[5]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手冊-視窗化輔助分析系統SERCBWin2012, 2012. 

[6]	楊斯如,「學校建築結構耐震行為詳細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	杜怡萱、涂耀賢,「耐震能力之簡化推跨分析法」,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2005.
[8]	宋裕祺,「以結構性能為基準之建築結構耐震能力評估」,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專題演講,2004
[9] 	宋孔慶, “鋼筋混凝土構件最佳化設計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 碩士論文, 1996.
[10] 	Eysa Salajegheh and Saeed Gholizadeh, "Optimum design of structures by an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 using neural networks,"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vol. 36, no. 11-12, pp. 757-767, 2005. 
[11] 	銀徽, “以超啟發式法則進行鋼筋混凝土結構最佳化設計,”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 2009.
[12] 	Jin Cheng and Q. S. Li, "A hybri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 with uniform design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vol. 44, no. 1, pp. 61-71, 2008. 
[13] 	Oscar Möllera and Ricardo O. Foschib and Laura M. Quiroza and Marcelo Rubinsteina,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for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in arthquake engineering:Applications of neural networks," Structural Safety, vol. 31, no. 6, pp. 490-499, 2009. 
[14] 	Yeh Jiin-Po and Chen Kun-Yu, "Forecasting the lowest cost and steel ratio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imple beams using the neural network,"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vol. 3, no. 3, pp. 99-107, 2012. 
[15] 	Jiten Patel and Seung-Kyum Choi,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for reliability-based topology optimization using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s," Structural Multidisc Optimization, vol. 45, no. 4, pp. 529-543, 2012. 
[16] 	Mohd Suhairil Meon and Muhammad Azhan Anuar and Mohd Hanif Mohd Ramli and Wahyu Kuntjoro and Zulkifli Muhammad, “Frame Optimization using Neural Net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dvanced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第 冊2, 編號 1, pp. 28-33, 2012. 
[17] 	陳志偉, “以類神經網路作鋼筋混凝土結構最佳化設計,” 淡江大學, 碩士論文, 2013.
[18] 	秦志中, “鋼筋混凝土梁之最佳化設計,” 淡江大學, 碩士論文, 1982.
[19] 	顏裕益, “鋼筋混凝土架構之最佳化設計,” 淡江大學, 碩士論文, 1986.
[20] 	洪彥欽, “基因演算法於結構最佳化設計之應用,” 交通大學, 碩士論文, 1994.
[21] 	柯遠輝, “鋼筋混凝土梁之多準則最佳化設計,” 屏東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 1995.
[22] 	陳尊明, “鋼筋混凝土柱之多準則最佳化設計,” 屏東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 1995.
[23] 	葉雲玉, “鋼筋混凝土構架最佳化初步設計,” 屏東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 1996.
[24] 	黃仲偉, “折減法在結構最佳化及非線性分析之應用,”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1996.
[25] 	周俊杰, “壓拉桿模型理論在二維鋼筋混凝土上之應用及軟體開發,”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01.
[26] 	黃仲偉, “結合拓樸最佳化之壓拉桿模型理論與軟體開發,” 台灣大學, 博士論文, 2003.
[27] 	張民昆, “應用有限元素軟體ABAQUS於結構最佳化設計之系統開發,”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04.
[28] 	李宗豪, “以有限元素套裝軟體為分析引擎之最佳化設計系統架構開發,”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05.
[29] 	蘇穎香, “應用最佳化設計系統於板、殼結構,”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06.
[30] 	張瀞云, “建築結構最佳化設計與分析之應用研究,” 中原大學, 碩士論文, 2010.
[31] 	呂其翰, “雙向結構最佳化演進法及多重材料拓樸最佳化之探討,”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10.
[32] 	楊楚賢, “結合有限元素及數學分析套裝軟體之諧調質量阻尼器最佳化分析與設計,”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12.
[33] 	葉怡成, 高等實驗計畫法,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