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107200522292000
DOI 10.6846/TKU.2005.00795
論文名稱(中文) 明代醫德觀之研究—以醫病關係為線索
論文名稱(英文) The medical ethics in Ming Dynasty through relation between practitioner and patient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許春慧
研究生(英文) Chun-Hui Hsu
學號 68806003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17
論文頁數 9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樾
指導教授 - 袁保新
委員 - 高柏園
委員 - 邱仲麟
關鍵字(中) 明代
醫德觀
醫病關係
關鍵字(英) Ming Dynasty
medical ethic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以明代的醫病關係為線索觀察明代的醫德觀。道德觀念的建立並非脫離特定的時空環境。由於明代醫者的行醫環境充斥著不安定因素,皆會影響醫者的行為,也連帶衝擊到道德觀的形成。由於明代醫者地位不高加上國家對活躍於民間廣大的醫者們,卻不見有一標準化的考核過程及認證的作法,為明代醫者無法建立權威性與民眾的信任感的主要原因。而醫者素質良又不齊對醫療市場與民眾信任感所產生的衝擊。
病人為求自保會產生屢試醫、頻更醫、巫醫並用、孝子學醫等行為,這些行為會影響醫生的自我認知及價值。有人是先說同業者的壞話,誇耀自己醫術如何高明。用很誇張的言詞相病人恐嚇說他之前找錯醫生,讓病人心情起伏慌亂。也有些人會努力充實自己的醫學術養,期許自己醫術高明,救人無數。明代醫者透過醫理的闡發與醫案的撰作等方式,嚴謹看待醫學知識,是對醫學本身的重視,也是在「醫病關係」中爭取發言權的努力。明代醫者還透過對於藥物品質的堅持,表現對病人的負責態度。而由於法律無法還這一些因庸醫而死的人一個公道,自然當時人的心態就轉向由上天來為他們討回一些該屬於他們的公平與正義。在明代醫籍中,這種「冥報觀」屢見不鮮,也是明代醫德觀念中相當有趣的現象。
英文摘要
Purpose of this dessertation is to observe medical ethics in Ming Dynasty through relation between practitioner and patient during that period. The concept of ethics or moral is always without a base, it must be restricted to certain time and space. Due to some uncertainti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practitioners during Ming Dynasty,it had affected practitioners behaviour and contributed to the shaping of  ethical thoughts. The status of practitioners during Ming period was low, governemnt did notimpose any standardized prosedure or examination on practitioners who serv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Those were the reasons why practitioners during Ming could not build up authority and failed to gain trust from the mass.
Unguaranteed medical quality offered by practition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standard further deteriorated the market and increase distrust.  Patients would try whatever they could to survive, including changing practitioners quite often, seeking medical services on trial and error basis, seeking  shamantic ways of curing disease, inccidents like son learnt medical to give parents treatment did happens as well. These behaviours and acts all contributed to the self-perception and value of practitioners. Some of them portrayed themselves by condeming others, convinced the patients that they seek the wrong practitioners, persuading them to look for another practitioner which caused patients to panic. On the other hand, some practitioner would make self-improvement, hoping oneself to save lots of lives. Generally, practitioners attitudes towards medical knowledge during Ming Dynasty were quite serious. They explored new medical theory, investigated cases, applying new techniques; all these reflected their concerns, and these efforts also help them to obtain the rights of expression in relation between practitioners and patients. Practitioners in Ming Dynasty show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patients by insisting the quality of medicines. Since patients who were victimized by some irresposible practitioners could not claim justice via legal prosedure, most of them turn to(Shang Tian)- the Sky , for equal and justice. These types of concept was commonly found in medical text during Ming Dynasty, and its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in medical ethics during that perio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民國以來的醫學史之研究……………………………………1
第二節:明代醫學史研究回顧-民國以來明代醫學史研究成果簡介6
第三節:基本觀點與各章節安排……………………………………20

第二章明代醫者所面臨的醫療環境…………………………………21
第一節   權威建立之難…………………………………………… 23
第二節  明代醫療市場的紊亂──兼論醫者的分類………………28

第三章明代的醫病關係………………………………………………36
第一節   明人求醫的消極心態…………………………………… 38
第二節  明人自我保護之道…………………………………………39

第四章挑戰與回應-明代醫者的專業知識…………………………53
第一節   從專業化談起…………………………………………… 53
第二節  古代醫者的養成教育………………………………………54
第三節  從醫案談明代醫者知識的專業化…………………………71


第五章理性與神秘:從用藥觀與冥報觀談…………………………76
第一節   明代醫者的用藥觀 ……………………………………… 76
第二節  明代醫者的冥報觀…………………………………………83

結論……………………………………………………………………8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編排)
一、	史源:
(一)文集:
(明)王禕,《王文忠公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6冊
(明)王行,《半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1冊
﹙明﹚王士貞,《  州序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冊﹚
(明)王直,《仰菴文集》《仰菴文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1,1242冊
(明)王鏊,《震澤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6冊
(明)于謙,《忠肅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4冊
(明) 方良永,《方簡肅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0冊﹚
﹙明﹚史鑑,《西村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9冊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台北:世界書局,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1963)
(明)朱存理,《樓居雜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冊
(明)李時勉,《古廉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2冊
(明)李賢,《古櫰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4冊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0冊
﹙明﹚邱濬,《重編瓊台稿》《景印文淵閤四庫全書》第1248冊
(明)貝瓊,《清江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8冊)
(明)岳正,《類博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6冊
(明)林弼,《林登州集》﹙《景印文淵閤四庫全書》第1227冊﹚
(明)周是修,《芻堯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6冊
(明)周瑛,《翠渠摘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4冊
(明)吳寬,《家藏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5冊
(明)胡翰,《胡仲子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
﹙明﹚皇甫汸,《皇甫司勳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5﹚
﹙明﹚徐一夔,《始豐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
(明)唐文鳳,《梧岡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2冊
(明)孫承恩,《文簡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1冊)
(明)徐有貞,《武功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5冊
(明)倪岳,《青谿漫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冊
(明)倪遷,《倪文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5冊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0冊
(明)烏斯道,《春草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2冊
﹙明﹚袁華,《可傳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2冊
(明)曹端,《曹月川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3冊
(明)殷奎,《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2冊
(明)章懋,《楓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3冊
(明)莊泉,《定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4冊
(明)崔銑,《洹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7冊)
(明)程立本,《巽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6冊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1253冊
(明)解縉,《文毅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6冊
﹙明﹚童冀,《尚絅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
﹙明﹚張寧,《方洲集》《景印文淵閤四庫全書》第1247冊
(明)董紀,《西郊笑端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1冊
(明)楊士奇,《東里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8冊
(明)楊榮,《文敏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0冊
﹙明﹚趙鄬遷,《趙考古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
(明)劉球,《兩谿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3冊
(明)劉璟,《易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6冊
﹙明﹚錢宰,《臨安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
(明)鄭文康,《平橋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6冊
(明)薛瑄,《敬軒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3冊
(明)韓雍,《襄毅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5冊
(明)魏校,《莊渠遺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7冊﹚
(明)羅倫,《一峰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冊
(明)羅洪先,《念菴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5冊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71)
(明)顧清,《東江家藏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1冊
(明),《海桑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2冊

(三)醫籍: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明)武之望,《濟陰綱目》(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明)李中梓,《刪補頤生微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明)皇甫中,《明醫指掌》(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2冊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6冊
(明)孫一奎,《醫旨緒餘》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6冊
(明)孫志宏,《簡明醫彀》四庫存目子部第48冊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7冊
(明)龔信,《古今醫鑒》(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5冊
(明),《玉機微義》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2冊
(明),《仁端錄》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2冊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著作:
丁光笛、裘沛然主編《中醫各家學說》(台北:知音出版社,1993)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大: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4)
王君,寧潤生主編《中國傳統醫學與文化》(陜西: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王樂匋主編,《新安醫集考》(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王慶獻、梁曉珍著,《醫學聖典—「黃帝內經」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7)
李建民,《方術、醫學、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
何少初,《中醫藥文化通覽》(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
余鳳高,《病魔退卻的歷程》(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
林殷,陳可冀著,《國學舉要-醫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胡幼慧,《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馬建中,《中醫診斷學》(台北:中正書局,1980)
黃克武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性別與醫療》﹙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黃彰健編著,《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3)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陳竹友、汪巽仁編《中國古醫籍詞義》(台北:明文書局,1987)
陳樂平,《出入「命門」—中國醫學文化學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二刷)
陳樂平,《醫俗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黃金麟,《身體、歷史、國家:近代中國身體的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楊力,《周易與中醫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8月)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
廖育群,《岐黃醫道》(台北:洪業文化事業公司,1993)
廖育群,《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3)
廖育群主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醫學卷》(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鄢良,《人身小天地—中國象數醫學源流‧時間醫學卷》(台北:明文書局,1994)
趙樸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
熊秉貞,《幼幼—傳統中國的強褓之道》(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3月)。
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4月)。
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重印)
謝利恆,《中國醫學源流論》(台北:古亭書屋影印初版,1970)
魏子孝、聶莉芳,《中醫中藥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戴正德、李明濱編著,《醫學倫理導論》(台北:教育部,2000)
戴正德,《基礎醫學倫理學》(台北:高立圖書公司,2004,三版)
藍采風,廖榮利合著《醫療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2004修定二版)
嚴世芸主編,《宋代醫家學術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3﹚
山田慶兒著,廖育群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三民書局,2003)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
魯桂珍、李約瑟著,周輝政、洪榮貴譯,《針灸:歷史與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喬治‧福斯特等著,陳華,黃新美譯,《醫學人類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John O’nell著、張旭春譯,《五種身體》(台北:弘智文化事業,2001)
李察‧詹納著、譚家瑜譯《醫院裡的哲學家》(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1)
(二)、外文著作:
(日)加納喜光,《中國醫學的誕生》(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
(日)石田秀實,《中國醫學思想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
(日)石田秀實,《—中國古代身體思想》(福岡:中國書店,1995)

二、	期刊論文:
丁王玉,〈方以智—中西醫學會通思想的啟蒙者〉(《中國醫史雜誌》第24卷,第2期,1994年4月)p85-90。
毛德華,〈萬全生平若干史事考〉(《中國醫史雜誌》第25卷,第2期,1995年4月)p108-113。
任雨笙、顧建河,〈明代醫家劉純生平初探〉(《中國醫史雜誌》第30卷,第3期,2000年7月)p155-157。
邱仲麟,〈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新史學》第10卷第4期,1999年12月)p49-94。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卷2期,1992年10月)
成和平,<醫病關係-從臨床互動談起>(《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1期,2002年一月)p45-48。
余新忠,<關注生命-海峽兩岸興起疾病醫療社會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94-98
余新忠,<從社會到生命-中國疾病、醫療史探索的過去、現實與可能>(《歷史研究》2003年第四期)
余新忠,<20世紀以來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十期)
杜正勝,〈生死之間是聯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第58期,1991年2月,頁24-41。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究小組的成果〉《新史學》第六卷一期,1995年1月。
杜勇,〈明清時期中國人對吸煙與健康的認識〉(《中國醫史雜誌》第30卷,第3期,2000年7月)p148-150。
和中浚,〈明清外科刀具的命名、功能及分類〉(《中國醫史雜誌》第29卷,第1期,1999年1月)p48-52。
胡濱,〈明清時期中醫藥文獻述評〉(《中國醫史雜誌》第29卷,第3期,1999年7月)p141-144。
孫啟明,〈李時珍對《政類本草》蝦蟆條的綜合治理〉(《中國醫史雜誌》第21卷,第3期,1991年7月)p150-152。
祝平一,〈通貫天文、醫學與儒學:王宗翰與明清之際中西醫學的交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1分,1999年3月)p165-201。
侯英冷,<良性醫病關係之建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1期,2002年一月)p36-40。
張家鳳,〈生化之源與立命之門--金元明醫學中的「命門」試探〉(《新史學》第9卷第3期,1998年9月)p1-48。
張志斌,〈明代助產手法的進步及其評價〉(《中國醫史雜誌》第29卷,第2期,1999年4月)p79-81。
張莉、姚素琴,〈新安名醫吳昆家世考辨〉(《中國醫史雜誌》第30卷,第3期,2000年7月)p157-160。

喬守正,〈《本草綱目》對口腔醫學的貢獻〉(《中國醫史雜誌》第22卷,第2期,1992年2月)p84-86。
黃素英、劉曉庄,〈明代醫學發展得失談〉(《中國醫史雜誌》第22卷,第4期,1992年10月)p248-250。
童光東、劉惠玲〈明清時期新安藥店及其醫藥學作用〉(《中國醫史雜誌》第25卷,第1期,1995年1月)p30-34。
彭漢忠,〈明代古屍防腐初探〉(《中國醫史雜誌》第27卷,第4期,1997年10月)p201-203。
項長生、項鴻,〈徽州的文化經濟與「新安醫學」〉(《中國醫史雜誌》第28卷,第4期,1998年10月)p234-237。
萬芳,〈萬全研究的新成果—評《萬全生平著述考》〉(《中國醫史雜誌》第29卷,第1期,1999年1月)p。
楊蘭,〈《普濟方》中的口腔疾病史料〉(《中國醫史雜誌》第29卷,第2期,1999年4月)p121-123。
楊秀儀,<溫暖的父權VS.空虛的自主-到底法律要建立甚麼樣的醫病關係?>(《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1期,2002年一月)p19-24。
靳士英、靳樸〈明代六部綜合性醫書的傳日及其影響〉(《中國醫史雜誌》第29卷,第3期,1999年7月)p131-134。
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係在民國時期的轉變>收錄於(《新史學》十四卷一期,2003,3)45-95
熊秉真,〈明代的幼科醫學〉(《漢學研究》第卷第期,1991年6月)p53-69。
趙樸珊,〈方以智的醫藥論述與見解〉(《中國醫史雜誌》第23卷,第2期,1993年4月)p65-67。
歐陽兵,〈明代《傷寒論》研究對後世的影響〉(《中國醫史雜誌》第25卷,第2期,1995年4月)p92-94。
鄭金生,〈明代女醫談允賢及其醫案《女醫雜言》〉(《中國醫史雜誌》第29卷,第3期,1999年7月)p153-156。
諸曉英,〈試論紹興地區歷代名醫輩出的原因〉(《中國醫史雜誌》第28卷,第4期,1998年10月)p238-243。
薛益明,〈丹溪學說與明代前期醫學思想〉(《中國醫史雜誌》第20卷,第4期,1990年10月)p200-202。
蔡甫昌<醫病關係與執業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1期,2002年一月)p13-18

四、學位論文:
巫仁恕,《明清湖南市鎮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台北: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
金仕起,《古代解釋生命危機的知識基礎》(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台北: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台北: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81)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