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101201816153400
DOI 10.6846/TKU.2018.01006
論文名稱(中文) 「地方」與「記憶」——郝譽翔的「北投」書寫
論文名稱(英文) A Meaningful Location and Memory——Beitou Writing of Hao Yu-Hsia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1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陳靜怡
研究生(英文) Ching-Yi Chen
學號 70101019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1-18
論文頁數 1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崔成宗
委員 - 蘇慧霜
委員 - 林偉淑
關鍵字(中) 地方
記憶
郝譽翔
北投
關鍵字(英) A Meaningful Location
Memory
Hao Yu-Hsiang
Beitou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郝譽翔的北投書寫是藉由記憶「地方」(a meaningful location),以達到其生命的自我療癒與自我和解的一段旅程。
《逆旅》,可視為是開啟郝譽翔「北投書寫」的重要代表作品。書中所述雖是依隨著父輩的腳步返歸山東,然此中種種對於「鄉」的尖銳提問與自我質疑,將《幽冥物語》及《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的「北投」顯題化。作者通過與自我記憶連結的書寫模式,將「北投」由一個被觀看、被認知的「空間」,成為一承載生命記憶與自我覺察的「地方」。
本論文以作品探討為軸心,以作家身世、地方文史材料等外緣資料為輔,由「自我認同」、「生命隱喻」及「地方記憶」串連《逆旅》、《幽冥物語》及《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三部著作。
《逆旅》探討作家以「鄉」尋找「自我」再發現的過程,形成郝譽翔北投書寫的內在動機;《幽冥物語》接續解讀「北投」與作者生命主軸的重新建構,成為理解郝譽翔北投書寫的重要內容;《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則是作者藉由記憶「北投」、書寫「北投」,達到生命自我療癒和自我和解的過程。
英文摘要
Hao Yu-xiang’s Beitou writings is a journey of self-healing and self-reconciliation through the recollections of “a meaningful location”.

《逆旅》(A Journey to Return)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signature piece in Hao’s Beitou writings.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retraces the life and journey of her father all the way back to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Hao unrelentingly questions the concept of “hometown” and expresses self-doubt throughout the book. This highlights the theme “Beitou” which is also found in her works《幽冥物語》(Nether World) and《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The Hot Spring Washes Away Our Sorrow). By writing about the connections with her own memories, the author transforms “Beitou” from a passively seen and recognized “space” into “a meaningful location” which carries a lifetime of memories and her own self-awarenes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es of Hao’s works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life and background of the author and local history records as supplemental materials. The themes of self-identity, life metaphors and local memory found in these three books (《逆旅》、《幽冥物語》and《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 will be discussed.

《逆旅》is about the author’s re-discovery of self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hometown”, and this formed the internal motive for Hao’s Beitou writings. 《幽冥物語》carries on the theme and continues to deciph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Beitou” and Hao’s life, which makes this book an important piece for understanding Hao’s Beitou writings.《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records the self-healing and self-reconciliation process the author underwent by remembering and writing about Beitou.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重要概念定義 /1
一、問題意識 /1
二、重要概念定義 /4
(一)「地方」/ 4
(二)「記憶」/ 6
第二節 研究對象、方法及步驟 /7
一、研究對象及範圍 /7
二、研究方法及步驟 /9
第三節 前行研究成果評述 /11
一、期刊、報章論文 /12
二、學位論文 /15
第四節 郝譽翔作品概述 /18

第二章  逆旅——書寫北投的意義 /25
第一節  從父輩的故鄉出發 /25
第二節 尋「父」與「鄉」之所在 /29
第三節  結語 /33

第三章 幽冥物語——北投的成長記憶與想像 /35
第一節 歷史北投 /35
一、溫泉文化與產業變遷 /35
二、台灣「好萊塢」/40
第二節 魔幻北投 /43
一、古典鬼妖的現代隱喻 /43
二、場景 /47
三、鬼妖現身述說「地方」故事 /55
第三節 書寫北投 /59
第四節 結語 /66

第四章  逝水空間的追憶——告別過去與自我和解 /69
第一節 公寓:黑盒子中的幽暗記憶 /70
第二節 北投:理解憂傷與自我寬釋 /82
一、逝水空間的「漫遊者」/82
二、空間記憶與自我寬釋 /87
第三節  結語 /92

第五章 結論 /95

參考文獻 /9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郝譽翔之著作
《逆旅》(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松鼠自殺事件》(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2年)。
《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
《洗》(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三刷)。
《幽冥物語》(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臺北:高寶國際公司,2007年)。
《大虛構時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
《夢幻之美--聊齋誌異》(臺北:大塊文化公司,2010年)。
《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臺北:九歌出版社,2011年)。
《回來以後》(臺北:有鹿文化,2013年)。

二、專書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編輯:《閱讀文學地景》小說卷、散文卷、新詩卷,(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8年)。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性.在地感--臺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二版四刷)。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

洪德仁編:《北投社區文化生態論文專輯》(臺北:北投文化基金會,2002年)。

林欣儀著,吳家鴻插畫:《話說臺北北投區的故事》(臺北:臺北市新聞處,2004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艾蘭.普瑞德(Allan Pred)著,許坤榮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段義孚(Tuan, Yi-fu)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麥克克蘭(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Patricia Fara主編,盧曉輝譯:《記憶》(北京:華夏出版,2006年)。

Richard Peet 著,王志弘等譯:《現代地理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Tim Cresswell ,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2006年)。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約翰.貝曼(John Banmen),瑪莉亞.(Gomori Gomori)原著;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薩摩爾的家族治療模式》(臺北:張老師,1998年)。


三、期刊論文 

簡瑩萱〈虛實交錯的家族書寫——論《逆旅》及《溫泉洗盡我們的憂傷》〉,《有鳳初鳴年刊》第8期(2012年7月)。

游芷薇:〈魄散復魂銷──淺論郝譽翔《幽冥物語》〉,《南港高工學報》第 27 期(2009年5月)。


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一期(2005年4月)。


林俊穎:〈鬼神之力於我何有哉?──讀郝譽翔《幽冥物語》〉,《文訊》第 271 期(2008年 5月)。 

李奭學:〈尤里西斯的傷疤──逆旅〉,中國時報42 版(2000.04.06)。

吳佩玹:〈城市的戀與厭——郝譽翔《幽冥物語》中的北投書寫〉,《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五期(2009年10月)。

四、學位論文 

黃宗潔:《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何蓓茹:《九○年代女作家的旅行書寫-以鍾文音、師瓊瑜、郝譽翔、張惠菁為核心》,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韻文:《九○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周涵舒:《郝譽翔的小說主題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方淑芳:《郝譽翔《逆旅》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彭媛:《郝譽翔作品中的家庭空間》,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所碩士,2013年。

陳姿妙:《《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的書寫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所碩士,2014年。

蔡詩吟:《《幽冥物語》中的互文性與妖鬼意象研究》,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2014年。

王悅詩:《論九○年代崛起女作家作品中的追尋─以郝譽翔、成英姝和朱少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16年。

五、報章雜誌
黃錦珠:〈現實是無名的─讀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文訊》第 309 期(2011 年 7 月)。


陳徵毅:〈評郝譽翔著《溫泉洗盡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55期(2011年11月)。

張瑞芬:〈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三書評介〉,《明道文藝》299 期(2001.02)。


張素貞:〈傷悼流年、流亡、流浪——郝譽翔的逆旅〉,中央日報第12版,2000.04.10)。

常堯:〈中國動盪歷史的綿長探尋《逆旅》〉,《破周刊》第 106 期(2000.05.05)。 

邱比特:〈書寫完畢,就是永遠的告別〉,《文訊》第334 期(2013年8月)。

林俊穎:〈鬼神之力於我何有哉?──讀郝譽翔《幽冥物語》〉,《文訊》第 271 期(2008年 5月)。 

李奭學:〈尤里西斯的傷疤──逆旅〉,中國時報42 版(2000.04.06)。

王艷芳:〈場景、記憶、庶民認同:論郝譽翔的北投書寫〉,《香港文學》第347期(2013年11月)。

丁文玲:〈郝譽翔首部長篇《初戀安妮》將出版〉,中國時報B1 版(2003.07.13)。 

六、網路資料
誠品網路編輯群:〈裸裎記憶,願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專訪郝譽翔〉(誠品站人物專訪,2011.04.26),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214。檢索日期:2017年11月20日。

資料引用自〈中國時報開卷版〉:2011作家撒野・文學迴鄉6:「郝譽翔-我的故鄉,我的寫作」http://ctopenbook.tw/archives/862468/。檢索日期:2017年11月20日。

范綱武,TraNew報導:〈北投溫泉深度旅遊專欄〉:【歷史】北投與台灣電影 http://easy.sina.com.tw/scenic/article_contentid-3178.html,刊登日期:2007年6月28日。檢索日期:2017年11月20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