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8201014080800
DOI 10.6846/TKU.2010.01132
論文名稱(中文) 烏臺詩案詮釋問題的再思考
論文名稱(英文) Re-thinking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problems of Wu Tai Poem Cas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蕭名㛢
研究生(英文) Ming-Hsiu Hsiao
學號 69601029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1
論文頁數 14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委員 - 陳文華
委員 - 胡衍南
關鍵字(中) 蘇軾
烏臺詩案
宋代政治
歷史書寫與詮釋
關鍵字(英) Su-Shih
Wu Tai Poem Case
politics of the Sung Dynasty
historiograph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烏臺詩案詮釋問題的再思考」為題,旨在從「烏臺詩案」相關的各種文本記載及詮釋資料的比較中,探究造成此差異的可能原因和它們分別達致的效果。回顧歷來的研究成果,就材料可分成以「烏臺詩案」相關記載為主的第一序研究,和分析後世評論的第二序研究。在目的上則分為將「烏臺詩案」看作是「文學事件」的研究,及將其作為「政治事件」的研究這兩大類。本文便嘗試從不同的文本及聲音當中,再參照兩類的研究成果,提供一種對於詮釋方式的全新思考。
  第二章首先從「烏臺詩案」的歷史世界起始,先著手探討唐宋之際政策、制度與生產技術、經濟交易型態的改變。立國之初為了除弊端的改革,反而造成政府運轉不靈,但廣開科舉與市場經濟形成的自由狀態,卻使宋代社會發展出強烈的開放性與流變性,並具有強烈的庶民性。宋代的士大夫逐漸成為支配階層,涉身於行政事務、文化活動與學術研究,但政府日益惡化的弊端,使得隨之而來的變法、黨爭和文字獄產生劇烈質變,他們便必須挑戰如何在鬥爭傾軋中實現自我理想。
  第三章接著剖析「烏臺詩案」之成因,此則分兩方面進行:一是將蘇軾的政治活動與思想主張,結合當時黨爭消長的情形、神宗與王安石的矛盾心態、臺諫勢力的介入及彈劾手段的成熟等因素,來還原蘇軾在當時的政治角色,並分析其間的緊張關係與「烏臺詩案」發生是否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則是從宋代主要幾項傳播方式,如印刷術、石刻、邸報造成當時文獻傳遞速度與日俱增,來看蘇軾文集的傳播情形及其與「烏臺詩案」爆發的關係。
  第四章正式進入「烏臺詩案」現存的審判資料,先追溯《烏臺詩案》一書的文獻來源,再對流傳至今的幾種刊本進行辨偽,按照傳承關係歸納成系統,並整理統計各版本所收錄詩篇。接著從《烏臺詩案》所載審判進行的方式、蘇軾招認的過程,來推測御史臺的選詩策略和意圖,並據此逐一深究各首涉案詩篇與新法的關係,從中了解御史臺與蘇軾在威逼與招供間的角力,以及臺諫如何利用對蘇軾詩篇中的深文周內來挑起神宗內心的焦慮與矛盾。
  第五章則是追蹤「烏臺詩案」事件的餘緒。對蘇軾本人而言,黃州是他政治活動、學術著作、文學創作與人生思考的轉捩點,許多畢生思索的課題就此展開。就宋代政治來說,「烏臺詩案」牽連者在元佑復用時炮製了規模更大、報復意味更濃的「車蓋亭詩案」,這番來往使得朝政風氣急速敗壞,導致北宋滅亡。更由於此事的特殊性,後世正史、小說、戲曲議論紛紛,在對蘇軾人物形象的刻畫中寄託種種幻想與期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文摘要
The dissertation will take ”Re-thinking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problems of Wu Tai Poem Case” as main idea, and investigate reasons causing differences and effects by comparing and contracting variety of related information. Reviewing the past researches, most inform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e-first-order information, like Wu Tai Poem Case and related records, the other is the-second-order information, such as analysis critical after the affair. From purpose perspective, the inform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a “literature affair” or a ”political affair”. The dissertation will try to provide a different thought and observation by referring and evaluating various texts and inform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begins form the history of Wu Tai Poem Case, then conferring the transforming of policy, system, producing technologies, and trade from Tang to Sung Dynasties. At the beginning of establishing the Sung Dynasty, some revolution for removing abuses left by the previous government causing more difficulties instead. However, derivative policies, such as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and market , trade, also created more freedom situation for people, moreover, developing a society which is opener, more changeable, and more popular. Shih Dai Fu in Sung Dynasty was becoming the leading class, involving in administration,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academ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d to face challenges came from transforming ideals, Dang Jeng(party competition), Literary Inquisition, which caused by corrupt center.

  Next, the third chapter will analyze reasons causing Wu Tai Poem Case. The analysis will divide into two part: The first, I will try to restore Su-Shih's character in politics at that time, considering more factors including Su-Shih's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ideas, the battles between different parties, Emperor Shen-Zong and Wang An-Shi's mentality, and intervention of uprising power, to evaluate if tension between these complicated conditions caused the necessity of Wu Tai Poem Case happening. The second, to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progressing propagate patterns, such as printing, carving stone, Di Bau (official bulletin), obser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reading of the anthology of Su-Shih and Wu Tai Poem Case.

  The fourth chapter is officially enter existing judging information about Wu Tai Poem Case. First, I will trace the original records of book “Wu Tai Poem Case”, verifying authenticity of existing editions, classifying these different editions, and arrange poets in different versions. Second, I will presume Yu Shi Tai's purposes and devices of picking poets by the records of judgment and Su-Shih 's confession in “Wu Tai Poem Case”, meanwhile,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s and new laws from these point of views. To understand the battles between Yu Shi Tai and Su-Shih, and how Yu Shi and Jian Guan used Su-Shih 's poets to arouse the anxiety and contradiction of Emperor Shen-Zong. 

  The fifth chapter will continuously chase the aftermath of Wu Tai Poem Case. For Su-Shih, Huang Zhou was the place which related to his political career, academic researches, writings, and changes of life. For politics of Sung Dynasty, connected politicians in Wu Tai Poem Case copied the similar, but larger and more revengeful Che Gai Ting Poem Case in the Yuan- You Political Reform, which corrupt social values, precipitating extinction of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Wu Tai Poem Case, people often embedded varied imagine in historical records, novels, and drama, making numerous and profound effects on Chinese cul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問題的討論與提出……………………………………………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4
第二節、前行研究成果的檢討…………………………………………5
一、以其作為「文學事件」的前行研究………………………………5
(一)、以「烏臺詩案」牽涉的作品為研究範圍,探討當中的創作活動及相關問題。………………………………………………………5
(二)、以「烏臺詩案」為蘇軾人生的轉捩點,探討此事件與其創作活動和思想的影響與關係。…………………………………………6
二、以其作為「政治事件」的前行研究………………………………7
(一)、以「文人政治」為主要關照…………………………………8
(二)、以「變法運動」、「黨派傾軋」為主要關照………………8
(三)、以「政治權力」介入「文學創作」為主要關照……………8
(四)、以「司法審判」為主要關照…………………………………8
第三節、研究方法………………………………………………………9
一、研究對象的界定……………………………………………………9
二、史料的應用…………………………………………………………9
三、「文學文本」與「歷史文本」的區分與應用…………………11
(一)、「文學文本」的詮釋取向及應用…………………………12
(二)、「歷史文本」的詮釋取向與應用…………………………13
(三)、小結…………………………………………………………15

第二章、唐宋之際的變化 ……………………………………………17
第一節、北宋初年政策的轉向………………………………………18
一、以「防微杜漸」為主的治國方針………………………………18
(一)、對於「將領篡奪」的防範措施………………………………18
(二)、對於「農民起義」的防範措施………………………………20
(三)、對於「外戚干政」、「宦官弄權」與「宗室之亂」的防範措施………………………………………………………………………21
二、行政體制的改組…………………………………………………22
(一)、中央與地方權力的統轄分派──「強本弱末」、「強幹弱枝」的策略 ……………………………………………………………23
(二)、中央決策機構的重組…………………………………………23
三、立國政策的走向與北宋政局弊端之形成………………………28
第二節、唐宋經濟型態的轉變與社會風氣的差異…………………33
一、宋代經濟的變化…………………………………………………33
(一)、土地私有與自由買賣…………………………………………33
(二)、貨幣型態的轉變與流通………………………………………34
二、商業的發達與城市的興起………………………………………35
三、印刷刻書與學術文化事業的勃興………………………………36
四、小結:政策走向、經濟發展對社會型態的衝擊………………38
第三節、北宋士大夫的處境…………………………………………46
一、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士大夫」…………………………………46
(一)、「士大夫」一詞的豐富義涵………………………………40
(二)、「士大夫」階層的源起和演變……………………………41
(三)、宋代社會底下的「士大夫」之學…………………………42
二、變法的風潮與影響………………………………………………43
(一)、朋黨之始與變法萌芽………………………………………44
(二)、從異論相攪到臺諫權重……………………………………44

第三章、烏臺詩案的成因……………………………………………47
第一節、蘇軾的政治角色……………………………………………48
一、踏入政壇…………………………………………………………48
二、蘇軾在烏臺詩案前的政治活動…………………………………50
(一)、蘇軾早期的政治思想…………………………………………50
(二)、蘇轍與王安石在三司…………………………………………53
(三)、上書力陳新法之失 …………………………………………53
(四)、新舊黨爭的戰況………………………………………………54
(五)、蘇軾與臺諫的關係……………………………………………56
(六)、外任時期的活動與政績………………………………………68
(七)、烏臺詩案之前的彈劾事件……………………………………60
第三節、蘇軾作品的傳播情形………………………………………61
一、宋代印刷傳播與文獻傳遞的關係………………………………62
二、蘇集印刷版行的情形……………………………………………64
(一)、《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64
(二)、《錢塘集》與烏臺詩案的關係………………………………65
三、石刻和邸報的傳播功能…………………………………………68

第四章、烏臺詩案的文本詮釋………………………………………73
第一節、《烏臺詩案》的幾種版本…………………………………73
一、《烏臺詩案》文獻的流傳………………………………………73
(一)、御史臺流出的抄本 ……………………………………………73
(二)、御史臺流出的原件 ……………………………………………74
(三)、《烏臺詩案》已佚刊本的記載 ………………………………75
二、現存《烏臺詩案》的各種刊本…………………………………76
三、各版本所收詩篇比較……………………………………………79
第二節、御史臺的詮釋方式…………………………………………83
一、審判進行的方式…………………………………………………83
(一)、蘇軾招認的過程………………………………………………84
(二)、蘇軾的辯解……………………………………………………85
二、御史臺的選詩策略與意圖………………………………………88
三、對於涉案詩文的詮釋……………………………………………90
(一)、針對新法的弊端………………………………………………90
(二)、揭露其他朝政的弊端…………………………………………99

第五章、烏臺詩案的影響……………………………………………105
第一節、烏臺詩案以後的蘇軾………………………………………105
一、初抵黃州──烏臺詩案對蘇軾的衝擊…………………………105
(一)、剛離開御史臺時的心情………………………………………105
(二)、黃州時期的避世之態…………………………………………106
二、轉向其他方面尋求慰藉…………………………………………109
(一)、更當磨揉以追配彭澤…………………………………………109
(二)、「遊」於「夢」、「覺」之間………………………………111
(三)、創作方向的轉變………………………………………………113
三、貶謫黃州時期的政治活動………………………………………116
(一)、請友人代為上書………………………………………………116
(二)、政敵再次追擊…………………………………………………116
(三)、離開黃州………………………………………………………117
(四)、小結……………………………………………………………118
第二節、烏臺詩案對宋代政治的影響………………………………119
一、元祐年間的政治情勢……………………………………………119
二、蔡確與車蓋亭詩案………………………………………………120
(一)、「車蓋亭詩案」的起因與〈車蓋亭詩〉的流傳途徑……120
(二)、「車蓋亭詩案」的審判過程………………………………121
(三)、「車蓋亭詩案」的影響……………………………………129
第三節、後世對於烏臺詩案的討論及其意義………………………130
一、史書中的蘇軾記載………………………………………………130
二、通俗文學中的蘇軾形象…………………………………………133
(一)、小說中「蘇軾故事」的重要元素……………………………133
(二)、戲曲中「蘇軾戲」的幾個重要元素…………………………137
三、小結:蘇軾形象的塑造及其意義………………………………140

※參考文獻……………………………………………………………14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12月五版。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七九冊。
【唐】張九齡等撰,【唐】李林甫等注:《唐六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九五冊。
【宋】丁謂:《丁晉公談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景印《百川學海》本。
【宋】王曾:《王文正公筆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景印《百川學海》本。
【宋】王溥:《唐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六冊。
【宋】王闢之撰,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宋】王栐撰,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常熟瞿氏藏宋紹興本,《四部叢刊初編》。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章鈺校記:《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8月。
【宋】司馬光撰,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影印《海山仙館叢書》本。
【宋】宋祁,《景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百部叢書集成》景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宋】宋綬、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9月。
【宋】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江南圖書館藏明刊本,《四部叢刊初編》。
【宋】李燾,【宋】趙希弁補注,【清】四庫全書館輯並撰考證,【清】楊文瑩等校,【清】黃以周等輯拾補:《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清浙江書局刻本,1983年2月四版。
【宋】沈括:《夢溪筆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4月。
【宋】辛棄疾:《稼軒長短句》,《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七二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影印元大德三年廣信書院刻本影印。
【宋】周紫芝:《詩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景印《學海類編》本。
【宋】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景印《函海》本。
【宋】林駧:《古今源流至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
【宋】邵伯溫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
【宋】洪邁,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第二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6月,影印《海山仙館叢書》本。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點校:《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6月。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九六冊。
【宋】晁說之:《嵩山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上海涵芬樓景印舊抄本,《四部叢刊續編》。
【宋】袁采:《袁氏世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景印《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張方平:《樂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宋】畢仲游:《西臺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百部叢書集成》景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宋】陳次升:《讜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宋】陳師道撰,李偉國點校:《後山談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宋】陳鵠:《耆舊續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日本鈔宋本,《四部叢刊初編》。
【宋】趙汝愚編:《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百部叢書集成》景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宋】歐陽脩、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12月五版。
【宋】歐陽脩著,李逸安點校:《歐陽文忠公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宋】蔡襄:《端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四庫全書珍本四集》。
【宋】蘇洵:《嘉祐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無錫孫氏小淥天藏影宋本,《四部叢刊初編》。
【宋】蘇頌著,王同策、管成學、顏中其等點校:《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宋】蘇軾撰,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元】脫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併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元】劉壎:《隱居通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景印《讀畫齋叢書》本。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五二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民國七年嘉業堂刻吳興叢書本影印。
【清】徐松輯,國立北平圖書館編印:《宋會要輯稿》,北平:國立北平圖書館影印本,1936年。
【清】張鑒:《眉山詩案廣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月,《四庫未收書輯刊》據【清】光緒十年江蘇書局刻本影印。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四川大學中文系主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二、現代專著

王水照、崔銘著:《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二版。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1994年12月。
:《蘇軾》,臺北:萬卷樓,2003年9月。
:《鱗爪文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王國維:《靜安文集續編》,《王國維遺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8月。
王曾瑜:《涓埃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王超:《中國歷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
江惜美:《烏臺詩案研究》,《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三編》,第22冊,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6年9月。
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李金水:《王安石經濟變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10月十七版。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汪聖鐸:《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10月臺初版。
林語堂原著,宋碧雲譯:《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公司,2004年7月十二版。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胡適口述,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5月。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增訂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2月。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康樂、彭明輝主編:《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4月。
莫礪鋒:《漫話東坡》,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5月。
莊一拂編著:《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
陳明光:《中國古代納稅與應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陳振:《宋代社會政治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陳國強主編、石奕龍等撰稿:《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7月。
楊乾坤:《中國古代文字獄》,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葉嘉瑩:《迦陵說詩講稿》,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6月。
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1年1月。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5月。
:《中國傳統農村的地權分配》,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5月。
劉虹:《中國選士制度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略述》,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9月。
鄧廣銘:《宋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12月。
錢穆:《國史大綱》,《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二十八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5月臺二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6月二版。
聶崇岐:《宋史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86年12月臺一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市:里仁書局,2005年修訂一版。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龔延明編著:《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三、翻譯著作

﹝日﹞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日﹞內藤湖南著,夏應元等譯:《中國史通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
﹝美﹞彼得‧柏格(P. Berger)著,黃樹仁、劉雅雲合譯:《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3月。
﹝美﹞賈志揚(John W. Chaffee)著,趙冬梅譯:《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Branches of Heaven: 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Clan of Sung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英﹞安德魯‧本尼特、尼古拉‧羅伊爾(Andrew Bennett & Nicholas Royle)著,汪正龍、李永新譯:《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從卡爾和艾爾頓到羅逖和懷特》(On “What is History?”: From Carr and Elton to Rorty and White),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8月。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6月15日二版。
﹝英﹞愛德華‧卡耳(Edward. H. Carr)著,江政寬譯:《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臺北:博雅書屋,2009年2月。

四、單篇論文

王水照:〈蘇軾作品初傳日本考略〉,《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九卷 (1998年第二期),頁3-6。
林文勛:〈唐宋時期財富力量的崛起與社會變革〉,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輯:《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0年10月。
邵敏:〈論赤壁賦詩題材戲曲〉,《電影評介》(2008年17期),頁110-111。
  :〈蘇軾題材戲曲演變綜論〉,《四川戲劇》(2008年05期),頁81-83。
梁天錫:〈北宋臺諫制度之轉變〉,《宋史研究集》,第九輯,頁293-299。
許外芳:〈“紅蓮故事”中的蘇軾前身“五戒禪師”〉,《文史知識》(2008年10期),頁142-147。
曾棗莊:〈論眉山詩案〉,《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頁59-88。
劉德重:〈關於蘇軾〝烏臺詩案〞的幾種刊本〉,《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九卷第六期(2002年11月),頁5-9。
李貞慧:〈蘇軾詩在北宋末年的流傳及其意義〉,《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民國96年9月,頁161。
蘇培安:〈北宋「烏臺詩案」成因管見〉,《貴州文史叢刊》(1985年03期),頁56-62。
周寶榮:〈從〝烏臺詩案〞看蘇氏兄弟的出版活動〉,《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2003年9月),頁18-22。
王樹芳:〈亮節何由令世驚──關於〝烏臺詩案〞的一點看法〉,《湖州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01期),頁22-2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