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7202010050100
DOI 10.6846/TKU.2020.00912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拳擊運動的發展(1909-2019)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evelopment of Boxing in Taiwan (1909-2019)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張至宣
研究生(英文) Chih-shuan Chang
學號 60403006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30
論文頁數 12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其霖
委員 - 周宗賢
委員 - 林丁國
關鍵字(中) 拳擊
日治時期
體育運動
台灣史
關鍵字(英) Boxing
Japanese colony time
Sports
Taiwan Histo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題目為「台灣拳擊運動的發展(1909-2019)」,主要分成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文研究動機及先行研究等,此外對於拳擊與職業運動等重要名詞的定義也一併在第一章說明。
    第二章為日治時期台灣拳擊發展情況,首先概述日本本土的拳擊發展,接著探究日治時期台灣發展拳擊的情形。在1909年《台灣日日新報》首見拳鬪相關新聞後,1916年首次在台灣基隆舉辦表演秀,之後拳擊新聞在台灣日漸增多,1933年2月台灣首次舉辦職業拳擊賽事,之後更有日本大學生從日本到台灣進行交流與比賽。本章主要藉由《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及相關文獻重建出當時台灣拳擊發展的情況。第三章為戰後台灣拳擊的發展情形,在台灣被國民政府接收後,曾在日本留學的台灣人與曾在上海打過拳擊賽的中國人及華僑來台推展拳擊運動。
    1949年國民正府遷台後將許多原本在中國的體育組織在台灣復辦,如中華體育協進會(現中華奧會的前身)等組織相繼在台重新成立,並主導台灣體育發展的事務,拳擊也是如此。此外還受到當時時局的影響,因此在體育組織方面不乏有黨政軍的介入,擔任組織內的重要職務。在1950到1970年間,台灣拳擊在國際體壇上有著不錯的成績,但之後便逐漸的走下坡。
    第四章為現今台灣拳擊概況(1980-2019)與面臨的困境,從1980年阿里計畫來台打復出賽的新聞事件中顯示出職業拳擊在台灣發展窒礙難行,雖然當時的拳擊協會雖有加入職業拳擊組織,但只有參加相關會議,並無實際舉辦賽事。而除了職業賽事外,藉由從當時人們的態度稍微窺探台灣拳擊所面臨的困境還有哪些,將其爬梳出來。第五章為本文總結,將前面的章節做一整理,梳理出台灣拳擊的發展脈絡及人們對於拳擊的觀感。附錄則為口訪資料以及台灣日日新報中台灣拳擊新聞一覽表,而拳擊的體重量級一覽表也一併放在附錄。
英文摘要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is "The Development of Boxing in Taiwan (1909-2019)".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advanced research of this article. In addition, the definition of important terms such as boxing and professional sports are also explained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oxing in Taiwan when under Japanese colony. It first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martial arts during that time and then explores the promotion of it. After the first news about boxing in Taiwan Daily News in 1909, exhibition matches were held in Keelung, Taiwan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16. After that, boxing news increased in Taiwan. In February 1933, Taiwan held professional boxing event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n there were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coming to participate. This chapter mainly reconstruct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boxing in Taiwan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report of "Taiwan Daily New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post-war boxing in Taiwan. After Taiwan was taken over by the Chinese KMT Government, Taiwanese who had studied in Japan, some Chinese who had played in boxing matches in Shanghai, and expatriates all came to Taiwan to promote boxing. 
    After the Chinese KMT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in 1949, many sports organizations that were originally on the mainland were re-established in Taiwan.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Chinese Sports Association (now the predecessor of the Chinese Olympic Games Association) have been re-established in Taiwan, and they led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Taiwan. The same is true of boxing. In addition, it wa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so there were many political and military interventions in sports organizations, holding important positions in sports organizations. From 1950s to 1970s, Taiwan amateur boxing had good results in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arena, but then it gradually went downhill.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boxing in Taiwan. The news event that Ali planned to come back to Taiwan in 1980 showed that professional boxing was difficult to develop in Taiwan. Although the boxing association at that time joined the professional boxing organization, it only participated in relevant meetings but did not actually host any events. As to why there was such a dilemma can be glimpsed from the attitude of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and the cause of the dilemma can be comprehended. The fifth chapter is a summary of this paper. It sorts out the previous chapters and the context of Taiwan boxing and the change in people's perception of boxing. Oral interview information and Taiwan boxing news in Taiwan Daily News are in the appendix. The list of boxing heavyweights is also in the appendix.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1.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名詞解釋	4
三、研究回顧	10
四、重要史料介紹	14
五、研究方法與限制	16
六、章節安排	17
2.	第二章  日治時期台灣拳擊發展(1909-1945)	19
第一節  飄洋過海的拳擊	19
第二節  台灣職業拳擊的萌芽	36
3.	第三章  戰後台灣拳擊發展(1945-1980)	51
第一節  戰後台灣體育背景與拳擊發展	52
第二節  台灣拳擊組織發展與賽事參與	62
4.	第四章 現今台灣拳擊發展概況(1980-2019)與面臨的困境	80
第一節  現今台灣拳擊發展概況(1980-2019)	80
第二節  力求萌芽的台灣職業拳擊	82
第三節  台灣拳擊面臨的挑戰	90
5.	第五章  結論	97
參考書目	100
6.	附錄	107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07
附錄二:李武男理事長口訪	108
附錄三:郭枝來理事長口訪	111
附錄四:蘇清一理事長口訪	113
附錄五:張忠賓口訪	115
附錄六: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台灣拳擊新聞一覽表	116
附錄七:拳擊體重量級一覽表	125
圖  目錄
圖 2 1  大日拳會長嘉納健治。	20
圖 2 2  日本拳擊之父—渡邊勇次郎。	20
圖 2 3  日本首次學生拳擊比賽	21
圖 2 4  1933年日本學生拳擊賽	22
圖 2 5  早期日本拳擊手合照	22
圖 2 6  職業拳擊手合照	23
圖 2 7  早期日本職業選手	23
圖 2 8  拳擊俱樂部一景	24
圖 2 9  二戰前日本最大的拳擊比賽	24
圖 2 10  日本與菲律賓的拳擊交流賽	28
圖 2 11  來台參加表演秀比賽的選手合照	29
圖 2 12  拳擊與柔道的對決	30
圖 2 13  來台表演的外國拳擊手們	32
圖 2 14  拳擊報導	33
圖 2 15  世紀拳賽報導	34
圖 2 16  世紀拳賽比賽獎金	35
圖 2 17  熊谷二郎(左)練習時的照片	37
圖 2 18  拳擊規則與術語	37
圖 2 19  報紙上的拳賽廣告	38
圖 2 20  拳賽選手宣傳圖之一	38
圖 2 21  拳賽選手宣傳圖之二	39
圖 2 22  拳賽座談會新聞	39
圖 2 23  拳賽選手練習照	40
圖 2 24  1933年拳賽照片	41
圖 2 25  1938年拳賽照片	43
圖 2 26  早稻田大學拳擊部在台北的表演賽	44
圖 2 27  拳鬪研究會照片	45
圖 3 1  臺灣拳擊之父洪欽懋先生。	56
圖 3 2  李基鴻(中)在開南商工指導學生時的照片	57
圖 3 3  吳鐵虎與拳手們	58
圖 3 4  蘇清一(右)與周正志(左)的合影。	69
圖 3 5  拳擊交流賽照片	70
圖 3 6  拳擊交流賽照片(二)	70
圖 3 7  周正志與教練、選手們合影	71
圖 3 8  台灣拳擊選手們於湄公河旁合照	72
圖 3 9  奧運集訓隊合影	77
圖 3 10  前總統蔣經國接見回國奧運代表	77
 
表  目錄
表 1 1職業與業餘拳擊規則差異一覽	7
表 2 1臺灣日日新報中與拳擊相關的詞彙	26
表 2 2臺灣日日新報標題中「拳鬪」一詞指稱	26
表 2 3臺灣日日新報拳擊新聞分類	27
表 2 4日治時期台灣拳賽門票收費一覽	49
表 3 1台灣省體育會 拳擊協會歷任理事長、總幹事、裁判長一覽	63
表 3 2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中華全國技擊委員會(1957年成立)含國術、拳擊、柔道、角力、摔角、擊劍等六部	64
表 3 3中華民國拳擊協會(1973年3月31日成立)	64
表 3 4戰後台灣亞運會拳擊項目參與人員(1945-1980)	75
表 3 5戰後台灣奧運拳擊項目參與人員(1945-1980)	76
表 4 1  1980後台灣參加亞奧運拳擊項目選手一覽(1990-2019)	80
參考文獻
一、報紙、刊物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新生報
聯合報
民生報
民族晚報
大華晚報
自立晚報
台灣日報
台灣民報
自立晚報
中華日報
中國時報
中央日報
台灣新生報
中華拳擊季刊

二、外文書籍

真田七三朗,《拳鬪ABC》,東京,真田七三朗著書刊行會,1933
川本信正,《日本体育協會五十年史》,東京,日本体育協會1963
今村嘉雄,《日本體育史》,東京,不昧堂,1970
今村嘉雄,《世界體育史》,東京,不昧堂,1967
今村嘉雄,《體育史資料年表》,東京,不昧堂,1967
水野忠文,《體育史概說》,東京,杏林書院,1970
加藤橘夫、田中鎮雄,《近代体育史》,東京,1973
竹之下休蔵,《体育五十年》,東京,時事通信社,1956
竹村豐俊,《臺灣體育史》,台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
岸野雄三,《体育史》,東京,大修館書店,1980
東京体育科學研究會,《体育名人辭典》,東京,逍遙書院,1970
郡司信夫,《拳鬪五十年》,東京,時事通信社,1955
笹島恒輔,《近代中国体育史》,東京,逍遙書院,1966
藤原稜三,《格鬪技的歷史》,東京,,1990

三、書籍

C. W. Hackensmith著、周恃天譯《西洋體育史》,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
Christopher Hibbert著、賈士蘅譯,《英國社會史》,臺北市,編譯館,1995
于德順、高誼《跟著專家練拳擊》,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
王振良、李瑞林、閻伯群 主編,《追尋湮沒的武林歷史:紀念中華武士會百年學術討論會文集》,台北市,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2012
左秀靈,《日華體育辭典》,台北,名山出版社,1988
成都四川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中國近代体育史資料》,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體育思潮》,臺北市,體委會,201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體育政策》,臺北市,體委會,2011
何正方、呂永祥,《拳擊》,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1
吳文忠,《體育史》,北市,正中書局,1957
吳醒周、張體義,《臺灣民間習俗與社會風氣之革新》,彰化,臺灣省立彰化社會教育館,1977
李加耀,《拳擊手打拳經驗的質性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8
李基鴻,《拳擊訓練法》,臺北,三省書店,1968
李毓嵐,《新修彰化縣志》,彰化,彰化縣政府,2018
汪清澄,《中華民國參加第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臺北市,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1968
林小美主編,《民國時期武術運動文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林呈蓉,《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林玫君、曾郁嫻、洪義荃,《奧林匹克運動會》,台北市,教育部,2009
林國棟,《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第九輯)》,臺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學會,2014
林國棟,《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第十一輯)》,臺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學會,2016 
林獻堂,《林獻堂環球遊記》,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15
邱家騏,《北體二十年》,台北,台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1988
洪世才,《二林拳擊發展史》,二林,洪欽懋拳擊協會,2008
徐元民,《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對體育思想之傳播》,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9
徐元民,《體育史》,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5
徐元民編,《體育文史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9
徐興泰,《拳擊運動的研究》,台北,台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體育學術研究會1976
崔樂泉,《中國體育通史》,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張伯夷,《當代台灣國術史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逸文出版有限公司,1998
張妙瑛等,《臺灣體育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張素珠,《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第三輯)》,臺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學會,2008
張素珠,《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第五輯)》,臺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學會,2010
張素珠,《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第六輯)》,臺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學會,2011
張素珠,《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第四輯)》,臺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學會,2009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體育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荷馬著、王煥生譯,《荷馬史詩‧奧德賽》,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荷馬著、鄧欣揚譯,《伊利亞德》,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2
傅錫壬等編,《淡江大學校史(民國三十九年~七十五年)》,台北,校史編纂委員會,1987
曾清誠,《我國發展社會體育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1987
湯銘新,《我國參加奧運滄桑史1896-1948上篇 中國奧會與遠運、奧運之淵源》,臺北,中華台北奧會,1999
湯銘新《我國參加奧運滄桑史1949-1996 下篇 國際奧會與兩岸三角關係研究》,臺北,中華台北奧會,1999
湯銘新等,《中華民國體育年鑑》,台北市,財團法人徐亨體育文化基金會,2003
黃克武主編,《1960年代的台灣》,台北市,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7
黃承富,《洛基 林明佳》,臺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4
寧昭湖編,《遠東拳王‧亞洲之虎‧紳士拳擊手:李基鴻先生紀念集》,臺北市,2003
劉宏裕,《運動文化研究(第七期)》,台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協會,2008
劉宏裕,《運動文化研究(第九期)》,台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協會,2009
劉宏裕,《運動文化研究(第十期)》,台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協會,2009
劉宏裕,《運動文化研究(第三期)》,台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協會,2007
劉宏裕,《運動文化研究(第四期)》,台北市,台灣身體文化協會,2008
劉波,《台灣武術四百年發展史》,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2011
謝春雄,《拳擊運動學術研究—身高對於比賽成績的影響》,台北,一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藤野敏彥,《拳擊入門》,臺北,益群書店,1994

四、學位論文

江仲文,《日本時代台灣初、中等學校的體育課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佐久間馨儀,〈近代日臺劍道文化保存與推廣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李君偉,〈戰後臺灣劍道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15)〉,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7
李鳳然,〈臺灣體育郵票之歷史圖像研究(1960-201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
林融徽,〈反共抗俄的場域:三軍球場歷史脈絡之研究(1950-196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邱騰緯,〈蔣經國的人格特質與與臺灣政治發展(1972-198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施懃慎,〈中華臺北奧會簽署「洛桑協議」後參加國際運動賽會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7
洪政代,〈我國拳擊運動選手生涯發展之研究-N個個案比較〉,彰化: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13
張瑞玲,〈台灣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歷史軌跡之探究(1968~201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
傅志群,〈2009年亞洲成年男子拳擊錦標賽輕量級冠亞軍有效攻擊技術得分之探討〉,臺中:國立臺中體育學院碩士論文,2010。
曾雅琪,〈運動與階級—以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拳擊隊為例〉,桃園: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黃柏勛,〈黨國資本主義下的台灣足球轉播史〉,桃園: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105
賓夢婕,〈一位女性拳擊手的經驗與反思〉,臺北: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與健康學系碩士論文,2013
劉俊昌,〈武術運動發展研究以苗栗縣某中小學為例〉,桃園: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蔡佳臻,〈台灣全民運動政策之變遷(1973-2012) 〉,桃園: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2014
盧建志,〈臺灣無線電視臺運動節目傳播之研究(1962-1994)〉,臺東,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5
賴鍾桔,〈2008年北京奧運拳擊輕量級冠亞軍拳擊比賽有效攻擊技術得分之探討〉,臺中: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謝慶勇,〈現代拳擊訓練法〉,桃園: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五、期刊論文

林明佳、謝采慈,〈淺談臺灣拳擊運動發展及推動困境之改善策略〉大專體育,118期,1-6頁,2012
傅志群,〈臺灣拳擊運動現況與發展〉,臺中學院體育第6期,頁57-66,2010。
薛堯舜,〈分段制度對拳擊運動推廣可行性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第十一卷二期,頁189-195,2012

六、網路資料

中華奧會官網,網址:https://www.tpenoc.net/game/。2020年7月7日檢索。

二林拳擊發展史網站,網址: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2500281/html/history/history3.htm。2017年10月12日檢索。

開南商工網站,網址:
http://web1.knvs.tp.edu.tw/web/pagech7.htm。2017年10月12日檢索。

周正志臉書,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76700602774510&set=pb.100013037163731.-2207520000..&type=3&theater。2017年8月4日檢索。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