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7201813242400
DOI 10.6846/TKU.2018.00986
論文名稱(中文) 科技大學書院制度的理想與現實-以一所科技大學書院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deal and Reality of the College System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aking 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顏子堯
研究生(英文) Zih-Yao Yan
學號 60372002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7-03
論文頁數 11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薛雅慈(selenahsueh@gmail.com)
委員 - 陳復(fuchen@niu.edu.tw)
委員 - 李天健(tclee66@gmail.com)
關鍵字(中) 書院制度
博雅教育
導師制度
通識教育
關鍵字(英) college system
liberal arts education
tutorials
general edu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以挑選之一所科技大學書院的師生為對象,透過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瞭解科技大學博雅書院制度的運作,以及導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所發揮的功能,並探究在書院制度運作下,老師們對學生的影響,及學生們對於書院的感受、學習成效等。依據此研究之結果,研究者記錄下研究過程中的反思,並提出對書院經營、教育現場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師生共同住在一起,以師生間密切的互動為基礎是博雅教育理念非常重要的部分,書院老師們陪伴著學生一同在書院裡生活,同時老師們在不同時間也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以發揮不同的功能,在書院的每一位成員,不論是學生自己家族的導師、其他家族的導師、甚至是書院辦公室的行政人員,都會投注時間與心力陪伴學生成長,用以建構出以學生為中心的人際關係網絡,成為學生能專心致力於學習的支持力量,透過緊密的師生與同儕互動,培養出學生面對困難時能夠堅持下去的決心與毅力。

    在這樣的書院環境下生活,學生們將受到老師們深刻的影響,不只是學科內的知識之外,更是從生活中的基本應對進退的能力到個人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穩固以後能夠順利進入社會生活的基石,在透過緊密的師生互動,學生自己的學習抗壓性能夠有所提升,更是能延伸到對於生活上的態度能夠積極面對;而老師們不僅能成為學生們心目中的學習榜樣,更是學生們重要的人生導師,指引學生人生的方向,這些都是書院老師們能夠對學生的人生中產生重要的影響。
英文摘要
With o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had been involved in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s subject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college system and the mentoring programs in thes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he functions, and the students' feelings about the college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reflec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potential future research.

    Students and teachers live together. Based on the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beral arts education College teachers accompanied the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and teachers also played different roles at different times. Every member of the college, whether it is the tutor of the student's own family, the tutors of other families, or even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of the college office, will be willing to spend time and effort to accompany students' growth. The center's network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s become a supportive force for students to concentrate on learning. Through close interaction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y have cultivated the students’ determination and perseverance to persist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Living in such a college environment, the students will b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teacher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within the subject, but also the ability to react decently in their liv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abilities, and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be stable afterwards, to enter social life in the future. Through the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students' learning resistance to stress can be improved. It is also possible to extend the attitude towards life to face actively; and teachers can not only become the students' role model in their minds, also is an important life mentor for the students and guide the direction of students' lives. These are the factors that the teachers in the college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s' liv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中國書院歷史沿革發展……………………………………………13
        第二節 書院制度的興起……………………………………………………22
        第三節 博雅與通識教育……………………………………………………27
        第四節 導師制度……………………………………………………………47
        第五節 書院、博雅教育等相關文獻回顧…………………………………57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62
        第一節 研究架構……………………………………………………………62
        第二節 研究對象……………………………………………………………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67
        第四節 資料處理……………………………………………………………68
  第五節 研究倫理……………………………………………………………69

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71
        第一節 個案學校之書院師生加入緣由……………………………………71
        第二節 個案學校之書院老師與行政人員投入和支持情形………………75    
        第三節 書院學生之書院生活經驗分享……………………………………87
        第四節 個案學校之書院經營所遇到困境…………………………………91
        第五節 個案學校之書院經營之省思………………………………………93
        第六節 勤書院的特色………………………………………………………95
第七節	 理想中的書院………………………………………………………98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02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2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8

 參考文獻……………………………………………………112
 附錄…………………………………………………………116



表次
表1科技大學書院之經營理念………………………………………………………63
表2訪談對象資料表…………………………………………………………………66

圖次
圖1 研究流程圖…………………………………………………………………………10
圖2 研究者架構………………………………………………………………………62
圖3勤勞書院發展理念圖……………………………………………………………65
圖4勤勞書院圖徽……………………………………………………………………65
圖5勤勞書院課程架構圖……………………………………………………………7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炎明(1993)。我國國民中學級任導師制度實施現況與興革之研究,教育       
    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王淑君(2009)。政大書院--博雅創新邁向臺灣教育新里程。通識在線, 
    20:55-59。
朱玉葉(2002)。我國大專校院推展導師制度可行模式之研究。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碩士論文,師範學院。
朱漢民 (2008)。中國書院的精神及當代意義。湖南大學。
江宜樺(2005)。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政治與社會 
    哲學評論,14,37-64。
何順文(2015)。博雅教育:香港高校改革的啟示。灼見名家,香港高等教 
   育指南,純慧集。取自 http://master-insight.com/content/
    article/3133。
余秋雨(2001)。行者無疆。台北市:時報出版。
李先國、王一定(2002)。試論中國的教會大學的辦學經驗及其啟示。湖南 
    第一師範學報,2(4),51-53。
李 兵 (2005)。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第 
   5章。
李 康(2003)。教育思想的演進(原作者:Durkheim, E.)。上海人民 
   出版社。
林玉体(1997)。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玉体(2002)。美國高等教育之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林孝信(2005)。什麼是通識?新世紀通識教育目標為何?。通識在線, 
    1。取自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
    publish_pub.php?Pub_Sn=68&Sn=106。
林淑玲(1989)。導師―導生之間關係的動力分析。學生輔導通訊,4,39- 
    42。
卓 如(2012)。冰心全集第八卷。福州市:海峽文藝出版社。
吳佩真(2010)。風險社會與通識教育:台灣博雅書院興起之探討。國立交 
    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交通大學。
周 敏(2008)。民國時期中國教會大學辦學特色簡析。天中學刊, 
    23(1),92-94。
岳愛武(2011)。近代中國教會大學專業教育發展的考察。高教探索,5, 
    87-91。
金耀基(2000)。大學之理念。香港:牛津。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宣大衛(1996)。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整體架構之策略規劃。通識教育季刊, 
    2(3),137-149。
高師寧等(譯)(2003)。大學的理念(原作者:John Henry Newman)
   。貴陽市:貴州教育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4)。
香港中文大學新書院研究小組(2006)。六所美國和英國大學/學院的書院 
   教育考察報告。取自http://www.cuhk.edu.hk/Newcolleges/
   finalreportc.pdf。
香港中文大學(2008)。中文大學校刊—從新鮮人到文藝復興人。香港:中文 
   大學資訊處,2-23。
胡建南(2009)。試論大學建築風格與人文精神背景—以福建近代教會大學 
   為例。藝術‧生活,5,57-59。
國立成功大學(2010)。樂為良師。資料來源:取自http://counseling.
   osa.ncku.edu.tw/ezfiles/63/1063/img/486/78354782.pdf。
鄒川雄(2008)。文化移植、傳承與創新?從西方大學的博雅教育傳統看台 
   灣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5,23-56。
徐永泰(2002)。牛津留痕。臺北:三藝。
徐宗林(1995)。西洋教育史。台北,五南。
張家勇、張家智(2007)。哈佛大學本科生住宿制和導師制。比較教育研 
   究,200, 75-79。
袁銳鍔(2002)。外國教育史新編。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許 阡(1999)。歐洲大學之教育理念。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黃坤錦(1995)。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台北:師大書 
   苑。
黃欽成(1997)。英國牛、創大學教育之特質-兼論其與柴契爾主義之關 
   係。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黃俊偉(2010)。中國近代教會大學的教育理念述評—以華人校長為例。現 
   代大學教育,5,53-57。
陳照雄(1986)。當代美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台北:五南。
陳 復 (2005)。心靈的學校:書院精神與中華文化。台北:洪葉。
陳鴻雁(2003)。輔仁大學導師工作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
教育部(2016)。主管法規查詢系統。取自 http://edu.law.moe.
    gov.tw/index.aspx。
傅 林 (2009)。近現代在華教會大學的辦學特點述析。河北師範大學學 
   報―教育科學版,11(1),55-58。
曾祥能(2009)。中國近代教會大學的辦學理念及其現代啟示。華北電力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23-126。
程海東(2009)。東海大學的博雅教育與博雅書院。通識在線,20。取自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
   publish_pub.php?Pub_Sn49&Sn=690)。
項建英、王弦弦(2010)。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會大學「合併化」運動透 
   析。現代大學教育,4,65-70。
博雅書院(2014a),「常見問題」。取自http://www3.thu.edu.tw/slal/
   detail.php?newsID=2197&prevID=434&subID=。
梅貽琦 (2003)。大學一解,清華學報,第十三卷第一期,轉引自楊東平
   主編:大學精神,上海:文彙出版社,46。
楊立賢(1994)。歐洲各大學的導師制。(民83)教育部編教育部大專院 
   校導師輔導知能研習資料(16-20)。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楊 瑩(1994)。英國大學的導師制度。台灣教育,527,15-18。
雷通羣(1980)。西洋教育通史。台北:台灣商務。
賈馥茗(2000)。教育大辭書(四)。台北:文景。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文化。
劉阿榮(1999)。台灣地區通識教育之變遷:批判與反思。通識教育季刊, 
    6(2),17-37。
鄭春慧(1999)。教會大學的辦學思路對當前大學發展的啟示。石油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104-107。
鄭婉儀 (2016)。東海大學博雅書院導師制度之探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蕭宜倫(2007)。通識教育之探討—以台灣、美國與日本之六所大學為例。 
    實踐博雅學報,8,1-32。
薛雅慈、薛珍華(2013),大學學科制度專門化與職業化的批判分析。《教 
    育與社會研究》26,83-129。
鐘丁茂 (1997)。通識教育的理想與實際。臺灣人文生態研究,1(1): 
    51-59。
Kerr, Clark著、楊雅婷譯 (2009)。大學的功用。臺北:韋伯文化。
Reuben, Julie A.著、尚九玉譯 (2004)。現代大學的形成。貴陽:貴州 
    教育。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