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7201218271800
DOI 10.6846/TKU.2012.01328
論文名稱(中文) 時尚消費:服裝品味的社會建構
論文名稱(英文) Consumption of Fashion:Social construction of Clothing tast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La consommation de la mode:La construction sociale du goût vestimentaire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李商旎
研究生(英文) Shang-Ni Lee
學號 69508016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7-02
論文頁數 14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榮禧
共同指導教授 - 楊淑娟
委員 - 蔡淑玲
委員 - 徐鵬飛
關鍵字(中) 時尚消費
符號秩序
身體
品味
服裝
區隔
關鍵字(英) Fashion Consumption
body
taste
clothing
distin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身處在資訊發達及產品過剩的時代,訊息流動快速且不斷推陳出新的商品,使得物質需求不再是消費的動機,且符號價值取代使用價值,讓整個消費領域進入符號系統中運作,尤其是符號當中的時尚,經由媒體包裝與宣傳,讓時尚成為指導性的消費原則,並任意的被商人轉化與運用,讓所有可販售的商品與服務,都進入時尚體系裡進行符號再製造,讓人們消費時不僅依循著符號結構並同樣在追求時尚。

  針對時尚的概念,齊美爾與布希亞提出各自的看法,兩人都認可其變換多端且轉瞬即逝的特性,以及追求過程中的模仿機制,而符號的易複製性往往讓時尚迅速消失,進而產生新的時尚,且不斷循環下去。然而,追求時尚最普遍的形式為服裝消費,所以其多變的特性也展現在服裝系統中,因此往往導致人們過度消費。於是,布赫迪厄提出由社會建構的品味概念,成為個人在追求時尚及時尚消費時的準則,尤其在充滿符號及許多象徵性作用的服裝中,更必須依賴品味。當人們在追求時尚的同時,也持續建構服裝品味,建構的方式必須包含消費與文化的實踐和時尚與服裝的實踐,也就是說,品味在於消費行為及生活模式,還有時尚與服裝的運用,而建構的目的與追求時尚的目的相同,皆為了展現個人社會身分、地位及形象,並藉此與他人區分。

  因此,本論文關注在時尚消費的形式與建構服裝品味之間的關係,兩者相互作用且彼此影響,進而展現在服裝的消費選擇與行為模式,於是服裝經由時尚符號的文化再生產及文化實踐後,品味便能體現一系列的時尚消費。所以,第一部分先介紹時尚的歷史及概念,並解釋與時尚相關的名詞,強調時尚的特性與本質,再帶入承載時尚體系的服裝分析。第二部分則強調當前消費社會形成的原因及時尚消費的趨勢,這當中的符號秩序,讓身體與服裝都受到社會秩序的規範,進而影響人們生理與心理層面。於是,第三部分分為時尚消費的社會層面與心理層面,前者為品味的建立,後者為精神的反應,並延續前面兩部分,針對品味是一種內隱的社會架構與秩序經由時尚消費,來建構服裝品味。
英文摘要
We now live in an information rich and excessive resources era. Thus, material needs no longer are the primary motivations in consumers and the value symbolic have replaced the value practical, resulting the whole consumption territory is based on a system of sign. Especially, the fashion within a sign. Via the packaging and advertisement of the media, fashion becomes dominant consumption principle. The manipulations by the businessmen have incorporated the consumer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to the fashion system. Therefore, consumers not only following the structure symbolic but also the fashion. Simmel and Baudrillard have proposed different views on fashion. One commonality is that both of them think fashion can be interchangeable and instantaneous. Also, due to the easy replication of the products, fashion can disappear instantly. The rapid changes in fashion have made consumers over spending. Bourdieu have proposed via the concept of taste built up by the social structure, we can continue building the fashion sense by changing our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living style. However,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distinguish one from another and the difference in social statu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umption pattern and constructing a clothing style and how both inter-related with one another, in which later resulting consumption selections and different behavior patterns. The first part of introduces fundamental concept and history of fashion and also some relevant and important terms. The second part places a strong emphasis on how modern society consumption is formed and the trend in fashion consumption and how these are related to the human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 The last part divides fashion consumption into social aspect and mental aspect. The former requires the building of fashion sense and latter requires mental reaction. Lastly, how fashion sense is related to social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and how this ultimately construct the sense for clothing.To talk about the concept of Fashion, Simmel and Baudrillard think that Fashion is changeable and vanishingly in a flash, and they both agree the Imitation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In Fashion, the quality of changeable makes people over purchasing; the quality of easy to imitate makes itself to disappear instantly, then more new fashion will be created and circulated on and on. Bourdieu brought up an idea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it becomes the standard of pursuing and purchasing Fashion. The taste is built up on the behavior of purchasing, living model, the way to perform Fashion and clothing.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the taste is the same with pursuing Fashion, they both exhibit the personal stoical status and image. In conclusion, the thesis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in between fashion consuming style and establishing taste. In my point of view, they are affected by each other and the result shows in the consuming choice and behavior pattern. The taste is reflected in the fashion consuming through the re-produce of Sign and the culture accomplish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前言.......................................................1
I.	  研究目的與動機......................................2
II.	  研究範圍與方法......................................5
III.	文獻回顧............................................8

第一章	認識時尚...................................16

第一節  時尚的歷史....................................18
第二節  時尚相關概念..................................25
一、 時尚與精品......................................26
二、 時尚與經典......................................28
三、 時尚與流行......................................30
四、 時尚與品味......................................31
第三節  時尚的結構與特性..............................32
一、 週期循環的時尚..................................33
二、 轉瞬即逝的時尚..................................34
三、 趨同的民主化假象................................35
四、 結構與特性理解的差異............................37
第四節、服裝的時尚體系..................................41

第二章	消費社會裡的時尚產業.......................49

第一節  消費社會概況..................................51
第二節   時尚符號消費..................................57
一、 時尚消費-服裝..................................60
二、 時尚與仿像......................................65
第三節  時尚產業裡的廣告效應..........................69
一、 時裝產業解析....................................71
二、 服裝風格與廣告..................................74
三、 時尚的身體......................................82
四、  時尚與服裝的社會秩序............................86
第三章 時尚消費的面相與品味的關係.................90

第一節  時尚消費的社會層面:建立品味...................93
一、 品味概念:慣習、文化資本和社會階級...............96
二、 品味的區分:社會階級下的時尚場域................102
三、 品味與時尚消費..................................106
第二節  時尚消費的社會心理層面.......................110
一、 時尚消費的愉悅..................................112
二、 時尚消費的受害者................................115
三、 綜觀時尚消費問題................................118
 第三節、 建構服裝品味.................................120

結論.............................................133

參考書目.........................................136

圖目錄

圖1-1  十四世紀代表性服飾:騎士與貴族女性.................20
圖1-2 十五世紀法國代表性服飾.............................20
圖1-3 十六世紀德國代表性服飾.............................21
圖1-4 十七世紀法國貴族服飾...............................21
圖1-5 十八世紀紳士與淑女的裝扮...........................21圖1-6 十九世紀《時尚》雜誌中情侶白天裝扮的畫卡...........21
圖1-7 年輕女孩參加舞會的裝扮.............................22
圖1-8 羅蘭.巴特在《流行體系》中服裝的三種結構示意圖.....41
圖1-9 研究者舉例說明用的牛仔褲圖片.......................43
圖1-10 巴特的圖表.........................................44
圖1-11 研究者套用巴特理論的舉例圖表.......................45
圖2-1  Chanel毛呢開襟外套................................64
圖2-2  ZARA 2012年新款外套...............................64
圖2-3  瑪當娜穿著高帝耶的服裝走秀.........................75
圖2-4  Calvin Klein的牛仔褲廣告海報......................75
圖2-5  聖羅蘭1975年設計的Le Smoking系列女裝.............76
圖2-6  奧黛莉.赫本於《第凡內早餐》身穿香奈兒的黑色洋裝...76
圖2-7  女星Tina Fey穿著復古洋裝..........................77
圖2-8  Christian Lacroix與模特兒.........................77
圖2-9  60年代嬉皮風格服裝................................78
圖2-10 70年代龐克風格服裝................................78
圖2-11 LadyGaGa MV中穿著槍枝內衣.........................79
圖2-12 瑪當娜演唱會中穿著圓錐馬甲.........................79
圖2-13 90年代雅痞風穿衣指南..............................80
圖2-14 90年代Giorgio Armani的西裝.......................80
圖3-1 個人品味與社會品味關係圖...........................95
圖3-2 品味概念與時尚消費關係示意圖......................110
圖3-3  背心連身長褲......................................125
圖3-4  長袖連身七分褲....................................125
圖3-5  女星蕭亞軒身穿平口連身長褲........................125

表目錄

表1-1 齊美爾與布希亞之時尚結構比較表.....................39
表1-2 以牛仔褲為例於巴特符號分析用詞中的示意表...........47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按中文筆劃排序)

王才勇,《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台北:書林,2000年。
王岳川,《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曉路等著,《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孔明安,《物.象徵.仿真-鮑德里亞哲學思想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卞向陽主編,《服裝藝術判斷》,上海:東華大學出版,2006年。
__,《時尚產業與城市文明》,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仰海峰,《走向後馬克思:從生產之鏡到符號之鏡:早期鮑德里亞思想的文本學解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周憲、楊書瀾、李建盛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要彬、曹寒娟編著,《服飾與時尚》,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年。
姚建平,《消費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徐敏,《現代性事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高字民,《從影像到擬像-圖像時代視覺審美范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亞春,《符號與象徵-波德里亞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2002年。
    __,《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嶺,《商品與拜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程建強,《時尚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
唐建光,《時尚史的碎片》,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
康民軍、劉金洁編著,《歐美時尚100年》,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
陳戎女,《西美爾與現代性》,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陳曉明,《21世紀學術文庫:現代性的幻象、當代理論與文學的隱蔽轉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張一兵,《反鮑德里亞-一個後現代學術神話的秩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張小虹,《絕對衣性戀》,台北:時報出版,2001年。
張天勇,《社會符號化-馬克思主義視閾中的鮑德里亞後期思想研究》,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8年。
張閎,《慾望號街車-流行文化符號批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陶東風主編,《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陶東風、胡疆鋒主編,《亞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傅守祥,《審美化生存-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想像與哲學批判》,北京:中國
  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
賈明,《現代性語境中的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衛華,《地位與消費-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消費狀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劉方喜選編,《消費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劉岩等著,《後現代語境中的文化身分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劉維公,《風格社會》,台北:天下雜誌,2006年。
揚向榮,《現代性和距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蔡宜錦,《西洋服裝史》,台北:全華出版社,2006年。
戴阿寶,《終結的力量:鮑德里亞前期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中譯版參考書目 (按原作者英文字母排序)

ALDRIDGE Alan著,劉耘安譯,《消費社會學的概念》,台北:韋伯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年。
巴納爾(BARNARD Malcolm)著,鄭靜宜譯,《流行溝通》,台北:桂冠,2004年。
布希亞(BAUDRILLARD Jean)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__,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__,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__,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__,夏瑩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__,張新木譯,《論誘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皮耶.布赫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布赫迪厄論電視》,林志明譯,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__,《實作理論綱要》,宋偉航譯,台北:麥田出版,2009年。
    __,《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皮耶.布赫迪厄(BOURDIEU Pierre)、華康德(WACQUANT Loic)著,李猛、李康譯,《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台北:麥田出版,2009年。
阿瑟.阿薩.伯杰(BERGER Arthur Asa)著,張蕊、韓秀榮、李廣才譯,《眼見為
  實-視覺傳播導論(第三版)》,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
斯蒂文.貝斯特(BEST Steven)著,張志斌譯,《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瑞安.畢曉普(BISHOP Ryan)、道格拉斯.凱爾納(KELLNER Douglas)等著,戴阿  
  寶譯,《波德里亞:追思與展望》,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朋尼維茲(BONNEWITZ Patrice)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米歇爾.德.塞托(CERTEAU Michel de)著,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彼得.柯睿耿(CORRIGAN Peter)著,陳玉慈譯,《衣裝的社會》,台北:韋伯國際文化,2010年。
    __,王宏仁譯,《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10年。
珍妮弗.克雷克(CRAIK Jennifer)著,舒允中譯,《時裝的面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DANT Tim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台北:書林,2009年。
若昂.德讓(DEJEAN Joan)著,楊冀譯,《時尚的精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貝拉.迪克斯(DICKS Bella)著,馮悅譯,《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喬安妮.思特維斯特爾(ENTWISTLE Joanne)著,郜元寶等譯,《時髦的身體-時
  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約翰.費斯克(FISKE John)著,王曉珏,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  
    編譯出版社,2001年。
  __,揚全強譯,《解讀大眾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邁克.費瑟斯通(FEATHERSTONE Mike)著,楊渝東譯,《消解文化-全球化、後
  現代主義與認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__,趙偉妏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9年。
托馬斯.弗蘭克(FRANK Thomas)著,朱珊、胡博勝、孫冬譯,《酷的征服:商業文化、反主流文化與嬉皮消費主義的興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保羅.福塞爾(FUSSELL Paul)著,梁麗真、樂濤譯,《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修訂第3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1年。
GANE Mike著,黃彥翔譯,《法國社會理論》,台北:韋伯國際文化出版,2009年。
弗朗索瓦-瑪麗.格羅(GRAU Francois-Marie)著,治棋譯,《回眸時尚:西方服裝簡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年。
尤卡.格羅瑙(GRONOW Jukka)著,向建華譯,《趣味社會學》,南京:南京大學
  出版社,2002年。
迪克.赫伯迪格(HEBDIGE Dick)著,陸道夫、胡疆鋒譯,《亞文化-風格的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HORROCKS Christopher)著,王文華譯,《鮑德里亞與千
  禧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尚.諾埃爾.凱費洛(KAPFERER Jean-Noel)、文森.白斯汀(BASTIEN Vincent)著,洪慧芳譯,《精品策略》,台北:繁星多媒體,2011年。
蘇.詹金.瓊斯(JONES Sue Jenkyn)著,張翎譯,《時裝設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年。
卡倫.嘉寶(KARBO Karen)著,傅西西譯,《當香奈兒愛上香奈兒》,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
道格拉斯.凱爾納(KELLNER Douglas)著,陳維振、陳明達、王峰譯,《波德里亞:  
  一個批判性的讀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大衛.勒布雷東(LE BRETON David)著,王圓圓譯,《人類身體史和現代性》,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
格楚.萊娜特(LEHNERT Gertrud)著,陳品秀譯,《時尚小史》,台北:三言出版
  社,2007年。
傑夫.路易士(LEWIS Jeff),邱誌勇、許夢芸譯,《細說文化研究基礎》,台北:
  韋伯文化,2002年。,
梅爾.彼得(MAYLE Peter)著,韓良憶譯,《關於品味》,台北:皇冠,2006年。
霍華德.麥克諾頓(McNAUGHTON Howard)、林勇編,林勇、陳遠享、姜申譯,《21世紀生活中的文化現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托比.米勒(MILLER Toby)編,王曉路等譯,《文化研究指南》,南京:南京大學
  出版社,2009年。
弗蘭克.莫特(MORT Frank)著,余寧平譯,《消費文化:20世紀後期英國男性氣質和社會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ODIH Pamela著,葉碧華譯,《現代與後現代時代的廣告》,台北:韋伯文化國
際,2010年。
勞拉.伯恩.帕克特(PAQUET Laura Byrne)著,夏金彪譯,《天生購物狂-西方購物簡史》,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0年。
理查德.舒斯特曼(SHUSTERMAN Richard)著,程相占譯,《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齊美爾(SIMMEL Georg)著,費勇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2010年。
約翰.史都瑞(STOREY John)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
  台北:巨流,2003年。
  __,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1年。
拉斯.史文德森(SVENDSEN Lars Fr. H.),李漫譯,《時尚的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戴維.斯沃次(SWARTZ David)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赫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馬克.敦格(TUNGATE Mark)著,林宜萱譯,《買與不買都上癮-從Armani到Zara的時尚行銷》,台北:英屬維京群島高寶國際公司,2007年。
范伯倫(VEBLEN Thorstein)著,李華夏譯,《有閒階級論》,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年。
尚-皮耶.瓦尼耶(WAMIER Jean-Pierre)著,吳錫德譯,《文化全球化》,台北:城邦文化出版社,2003年。
尼古拉.懷特(WHITE Nicola)、伊恩.葛里菲斯(GRIFFITHS Ian)著,許舜青譯, 
  《時尚經濟》,台北:信實文化行銷,2008年。

期刊文章(按中文筆劃順序)
高亞春,〈析波德里亞的象徵交換理論〉,《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第6卷,第3期,2004年。
李亞傑,〈從商品符號消費與商品流行美學的角度探討台灣當代設計趨勢〉,《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3卷第1期,2007年,41-45頁。
周憲,〈讀圖、身體、意識型態〉,《文化研究:第三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
出版社,2002年。
沈游振,〈析論布迪厄之象徵性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國家發展研究》,第3卷第2期,2004年6月,163-186頁。
汪新建、呂小康,〈時尚消費的文化心理機制分析〉,《山東大學學報》,第2期,2005年,155-160頁。
余乃忠、陳志良,〈象徵交換的「弔詭」-鮑德里亞權力解構的死碼〉,《廣東社會科學》,第6期,2008年,55-59頁。
宋德孝,〈「美麗」的符號化及其拜物教本質-鮑德里亞論消費社會語境中的「美麗」〉,《理論與現代化》,第2期,2009年3月,124-128頁。
胡榮、陳斯詩,〈時尚消費的符號意義與社會階層建構〉,《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6月,111-115頁。
曾少千,〈我買故我在:芭芭拉.克魯格與消費文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8期,2003年5月,251-296頁。
孫沛東,〈論齊美爾的時尚觀〉,《西北師大學報》,第45卷第6期,2008年11月,95-99頁。
陳丹曦,〈時尚廣告暗示效應的符號學理論分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7年6月,154-156頁。
張一兵,〈擬像、擬真與內爆的布爾喬亞世界-鮑德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研究〉,《江蘇社會科學》,第6期,2008年,32-38頁。
張群,〈從「商品」到「符號」-論布希亞對消費社會中意識型態的分析〉,《延安大學學報》,第29卷第4期,2007年8月,27-30頁。
張聰,〈時尚.身體.誘惑:鮑德里亞後期消費文化理論的一個側面〉,《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9年2月,36-39頁。
張寧,〈現代消費的時尚元素與社會認同建構〉,《華北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8年8月,50-53頁。
楊向榮、曾瑩,〈現代生活的審美救贖-齊美爾的時尚理論〉,《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6年9月,80-85頁。
葛星,〈《超級模特》:作為符號的女性身體〉,《圖像時代:視覺文化傳播理論的
  詮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論文(按發表時間順序)
蕭芬芳(1995),《日常生活的社會(再)團體化-對布迪厄(P. Bourdieu)品味觀點之探討與反省》,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
何凱凌(2004),《以名牌精品消費考察台灣消費社會(1970-2004)》,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李佳真(2004),《從後現代思潮解讀流行時尚符碼》,台北市:台北市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詹曉卿(2009),《名牌包消費與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中壢市: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鄭仲汝(2010),《論吞世代流行文化與消費價值-以潮流服飾為例》,台中市:嶺東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研究所。
李侑珊(2010),《解析快速時尚之符碼意義、價值與消費》,新北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外文參考書目 (按原作者英文字母排序)

Barthes, Roland., Systeme de la mode, Paris :Edition du Seuil, 1967.
Baudrillard, Jean., Le systeme de l’objet, Paris :Gallimard, 1968.
  __, La societe de consommation, Paris :Denoel, 1970.
  __, Pour une critique de l'e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Paris :Gallimard, 1972.
  __, L’e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Paris :Gallimard, 1976.
  __,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Paris :Gallimard, 1981.
Bourdieu, Pierre., La distinction, Paris :Les Editions de Minuit, 1979.
Davis, Fred., Fashion, culture, and identity, Americ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2.
Debord, Guy., La Societe du Spectacle, Paris :Gallimard, 1992.
Erner, Guillaume., Victime de la mode ?-Comment on la cree, pourquoi on la suit, Paris :La Decouverte, 2006. 
Godart, Frederic., Sociologie de la mode, Paris :La Decouverte, 2010.
Lannelongue, Marie-Pierre, La mode racontee a ceux qui la portent, Paris :Rachette Litteratures, 2004.
Lipovetsky, Gilles., L’empire de l’ephemere-La mode et son destin dans les societes modernes, Paris :Gallimard, 1991.











網路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
西方服裝圖片來源:http://www.siue.edu/COSTUMES/history.html
中古世紀服裝圖片來源:http://blog.roodo.com/asif/archives/3943381.html
牛仔褲圖片來源:http://www.non-stop.com.tw/nonstop/mainblog/wp-content/uploads/2010/04/coco_march_2.jpg
ZARA外套圖片來源 :http://www.zara.com/
Chanel外套圖片來源:http://thisconcernsme.blogg.se/2010/november/utkast-nov-6-2010.html  http://www.lalaforfashion.com/2010/09/economize-vs-fantasize-chanel-inspired.html
Calvin Klein牛仔褲廣告海報圖片來源:http://blog.9.com.ua/2006/04/12/foto/calvin-klein-jeans/
聖羅蘭女性褲裝圖片來源:http://nastassie.livejournal.com/14073.html
奧黛莉.赫本穿香奈兒洋裝圖片來源:
http://www.emagzin.com/featured/chanel-%E2%80%93-who-refashioned-the-world/attachment/the-little-black-dress/
女星Tina Fey穿復古洋裝圖片來源:
http://fashion.about.com/od/celebritystyle/ig/Golden-Globes-Fashion-2010/Tina-Fey.-ZUn.htm
設計師Christian Lacroix與模特兒圖片來源:   
http://dante7.unblog.fr/2012/03/06/christian-lacroix-sur-la-belle-et-la-bete-de-christophe-gans/
60年代嬉皮風服裝圖片來源:http://www.infashionmodels.com/tag/1960s-hippies-fashion
70年代龐克風服裝圖片來源:http://www.metropostcard.com/history1946-1990.html
Lady GaGa在MV中穿著槍造型的內衣圖片來源: 
http://www.focusonstyle.com/blog/lady-gaga-alejandro-video-madonna-mashup/
瑪當娜金色圓錐馬甲圖片來源:   http://desertblondie.hubpages.com/hub/Madonnas-80s-Cone-Bramaking-a-comeback
90年代雅痞風穿衣指南圖片來源:http://www.dennis-jansen.com/just-sayin/yuppie/
90年代Armani西裝廣告圖片來源:   http://blog.uomoclassico.com/2009/01/andrea-bocaletti-by-peter-lindbergh.html
背心連身長褲圖片來源:http://luxury.vdolady.com/shsz/201101/13595.html
長袖連身七分褲圖片來源:http://www.efu.com.cn/data/2007/2007-08-12/206949.shtml
蕭亞軒身穿平口連身長褲圖片來源:http://fad.ifensi.com/article-286766.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