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7200913082800
DOI 10.6846/TKU.2009.01156
論文名稱(中文) 臺北水源特定區跨域治理之探討:以南勢溪流域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Governance Across Boundaries in Taipei Water Source Domain : Case Study on Nan-Shin Creek Basi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黃渾峰
研究生(英文) Hun-Feng Huang
學號 79564013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30
論文頁數 2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恒鈞
委員 - 張世賢
委員 - 李長晏
關鍵字(中) 流域管理策略
跨域治理
治理互賴
分析網絡程序法
永續發展
關鍵字(英) River basin management
Governance across boundaries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
Governance mutual-depende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臺北水源特定區為大臺北地區之重要水源區域,其水源主要來自南、北勢溪流域,同時為提供大台北地區約五百萬人口的民生用水的重要源頭。為管理及永續利用臺北水源特定區內南勢溪河川環境之治理,同時為維護當地之珍貴資源,本研究進行南勢溪流域管理之政策體系研究,深入研究當地社群網絡、社會資本凝聚與公部門納入民眾參與之途徑與方法。透過文獻及深度訪談當地利害相關者,本研究綜整出當地相關之現況問題:一、流域管理機關權責分散及相關法令衝突的問題;二、當地土地利用與開發受限,衍生居民權益維護的問題;三、溫泉觀光所造成的水源及生態環境維護問題;四、南勢溪下游河川基流量不足的問題。
為解決當地問題,本研究應用跨域治理的政策網絡理論之分析,並融入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分析觀點,導入全局治理設計與公私協力機制應用於流域管理之規劃;主要從當地現況瞭解出發,運用由下而上觀點,透過與當地利害相關者深度訪談建構面臨之核心問題及以分析網絡程序法建立關鍵影響因素及策略共識,以人性化之質性調查紮根訪談並結合以科學化系統分析之方法來發掘當地關鍵問題、影響因子,並尋求出利害關係者共識認同傾向之解決策略。
經由調查,結果發現多數相關利害關係人,認為欲解決南勢溪流域管理問題需改變現況,以「成立跨部門管理專責委員會」為主要選擇,即臺北水源特定區需要具決策性層級之專責溝通平台來落實政策執行,方能在社會、經濟及生態三個環境面向中取得平衡點,並達成三者之永續經營,才可謂為一項優質的流域管理策略。此外,透過國內外案例制度研析及後續追蹤深度訪談,瞭解目前管轄臺北水源特定區之國家機關代表,其商議能力及深入能力均有不足之處,而當地社會資本的建構亦有努力的空間,研究顯示改善國家能力以發揮政策執行之魄力則有助於當地社會資本凝聚的提昇,進而朝向國家與社會治理互賴關係的形塑。最後,針對臺北水源特定區未來跨域治理的發展方向,提出下列建議:
一、透過現有管理機關層級提升或加強機關間橫向的溝通合作;
二、透過跨部門專責委員會或流域管理局的設立負責全方位業務推動;
三、建立本區跨域治理階段發展之策略地圖逐步達成全局性優良治理目標。
英文摘要
The Taipei Water Source Domain is the major water source of the Greater Taipei Area. With the water from the Nan-Shin and Bei-shi watersheds, this area is a water source for the five million people in Taipei. In order to manage and maintain the Nan-Shin watershed in the Taipei Water Source Domain and protect the valuable local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we look at the management of Nan-Shin watershed and examine ways to reinforce the local communities, social resource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fter reviewing past literatures and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local stakeholders, the issues identified are: (1) scattered jurisdiction and conflicts between regulations, (2) limited land use and development posing problems for the local residents, (3)   water-source and ecological issues caused by hot-spring tourism, and (4) insufficient base-flow in the downstream of Nan-Shin River.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this study the policy network theory for cross-domain management was utilized,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dependent governance and policy enforcement were incorporated into an overall design of governance and a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for watershed management. By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utilizing the bottom-to-top perspective, th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local stakeholders helped clarify the core issues, and critical factors and strategic consensus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The humanistic, quantitative interviews combined with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alysis helped clarify the key issue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 areas of interest, and solutions agreeable to the stakeholders were also determined.
It was discovered that most of the stakeholders believed the best way to change the current status in the management of Nan-Shin watershed was to “establish a cross-departmental, dedicated committee.” In other words, the Taipei Water Source Domain requires a dedicated decision-making platform that enforces the policies before a balance can be reached between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ecology. Only by doing so ca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be achieved and a high-quality watershed management strategy takes place. In addition, by making reference to cases in Taiwan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conducting follow-up, in-depth interviews, it has been made clear that the current governmental agency managing the Taipei Water Source Domain is lacking in the capacity of negotiating and getting straight to the point, and the local social-capital structure also has room for improvements. It is suggested by this study that an improved governmental capacity fully enforcing the policies will help congregate the local social capital and in turn achieve interdependent governance between the national and society. Lastly,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regarding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Taipei Water Source Domain.
1. Improve and increase inter-agency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s through the existing managerial agencies.
2. Establish a cross-departmental committee or watershed agency that is in full charge of the relevant tasks. 
3. Develop a strategic map of the area's governance and step by step achieve high-quality governance of the entire are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	3
第四節 重要名詞界定與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南勢溪流域個案說明	11
第一節 個案說明	11
第二節 問題建構	14
第三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跨域治理之意涵	21
第二節 跨域治理之策略途徑	27
第三節 全局治理設計與流域管理之規劃	36
第四節 相關文獻探討	43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前測調查	6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9
第二節 前測實施	78
第三節 前測結果與策略規劃	87
第五章 後續訪談與制度分析	95
第一節 後續追蹤訪談	95
第二節 制度分析	105
第六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31
第一節 研究調查結果分析	131
第二節 國家能力訪談實證討論	132
第三節 建議當局改善之策略作法	133
第七章 結論	13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1
參考書目	143
附錄一  前測訪談紀錄-(受訪者Z1~ Z15)	151
附錄二  本研究ANP問卷調查內容	201
附錄三  後續追蹤訪談紀錄-(受訪者A~F)	207


表目次

表2-1 臺北水源特定區行政區統計表	13
表2-2 臺北水源特定區人口統計表(民國97年7月) 單位:人	13
表3-1 全局治理機制	39
表3-2 夥伴關係的類型	40
表3-3 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互動關係之分類	42
表3-4 國內有關跨域治理與水資源或流域管理有關之文獻整理	43
表3-5:集水區跨域治理國內、外期刊文獻分析	61
表4-1a 本研究針對南勢溪流域各利害相關者進行訪談之對象	72
表4-1b 本研究整理各訪談單位之利害相關類型分類	73
表4-2  隨機指數值(R.I.)	78
表4-3  ANP之評估比較尺度說明	80
表4-4 南勢溪流域管理之9項影響因子	82
表4-5a ANP問卷調查受訪者名單	88
表4-5b ANP問卷調查受訪者之利害相關類型分類	88
表4-6 成立跨部門專責委員會之次要目的、限制因素及政策行動	92
表5-1a 本研究後續追蹤調查之深度訪談大綱	96
表5-1b 本研究針對後續追蹤調查之深度訪談相關單位及人員	97
表5-2  高屏溪流域重要事權及管理機關表	109
表5-3  本研究三種管理制度優缺點分析	117
表5-4  集水區循環管理	120
表5-5  美國佛羅里達與密西根集水區管理的比較	126

圖目次

圖1-1 本研究規劃流程及各階段進行任務構想圖	4
圖1-2 研究架構圖	5
圖2-1  臺北水源特定區地理位置圖	12
圖2-2  南勢溪流域(烏來鄉及新店市龜山里)歷年總人口數	16
圖2-3  桂山發電廠地理位置圖	19
圖3-1  南勢溪流域管理之組織架構圖	24
圖3-2 協力的形式與治理的規則	26
圖3-3 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分析架構圖	30
圖3-4  永續性流域管理之體系	41
圖4-1 政策利害關係人類型	70
圖4-2  ANP之主要實施步驟流程圖	79
圖4-3  ANP問卷調查權重分配一致性檢驗之範例	81
圖4-4  南勢溪流域管理策略規劃應用分析網絡程序法之架構	86
圖4-5  ANP層級網絡關係及成對矩陣要素間問卷調查範例圖示	87
圖4-6  南勢溪流域各利害相關者之ANP問卷結果	89
圖4-7  南勢溪流域各利害相關者之方案選擇結果	90
圖4-8  以「成立跨部門專責委員會」方案目標之限制樹架構圖	92
圖5-1  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組織架構圖	108
圖5-2  德基水庫集水區管理委員會架構圖	113
圖5-3  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組織架構	116
圖5-4  集水區循環管理示意圖	121
圖5-5  密西根集水區水質管理計畫制定示意流程圖	12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丘昌泰,2001,《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委員會,1993,「台北水源特定區水源水質水量土地使用分區分級管制之研究」。
                        ,1995,「台北水源特定區集水區土地利用整體規劃」。
台北縣政府,2001,「修訂台北縣综合發展計畫」部門發展計畫。
行政院環保署,2005,溫泉廢水管理前置計畫。
呂育誠,2001,《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
李永展,2005,〈社區推動生態旅遊的可能性:山美達娜伊谷為例〉,「國土規劃系列」研討會議題二:大甲溪流域觀光產業之方向,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主辦。
李長晏,2007,〈中臺灣跨域治理案例探討:以大甲溪流域管理為例〉,發表於地方制度改造與跨域治理及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內政部、東海大學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臺中。
      ,2006,〈流域治理案例探討與分析──以「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為例〉,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席代麟、李舜雯,2005,〈府際關係與流域管理-高屏溪流域管理的經驗〉,發表於行政院研考會與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跨域管理機制研討會》。
時報文教基金會,2004,《前瞻與決斷:國土規劃「政策環評與民眾參與」研討會》論文集。
烏來鄉公所,2005,烏來泰雅文化、溫泉與綠色產業發展計畫。
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2006,《2006永續溫泉研討會》論文集。
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2005,九十三年高屏溪流域管理工作執行年報。
                    ,2005,《永續、生態、高屏溪「高屏溪流域水資源開發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翁興利,2003,《臺灣流域管理委員會之規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許道然、劉坤億、熊忠勇、黃建銘譯, Peters, B. Guy著,2000,《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台北:智勝。
張世賢等編,2004,《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張世賢,2009,〈流域治理能力提升之研究:南勢溪流域之探討〉,
陳伸賢等,2006,〈水質水量保護區獎勵保育策略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第十五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陳彥璋等著,2006,〈台灣流域基本管理(2/2)〉,94年度水利署委辦計劃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商鼎,頁85-86。
陳敦源,1998,〈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關係〉,收錄於黃榮謢主編,《公共管理》,台北:商鼎,頁226-269。
黃國敏,2005,〈跨域治理之探討:高屏溪個案研究〉,發表於行政院研考會與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跨域管理機制研討會》。
黃榮護,2009,〈臺灣流域資訊透明度與穩健治理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黃榮護、林明志,2009,〈公部門在流域治理的角色定位:以石門水庫整治為例〉,台北縣政府水利局,《流域治理&公民參與研討會論文集》,頁5‐32,台北縣政府。
             ,2008,〈中央與地方政府流域治理行政功能與組織之研究〉,發表於地方自治與民主發展:2008年選後臺灣地方政治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辦。臺中。
經濟部水利署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2007,臺北水源特定區南勢溪流域管理之政策規劃。
                                ,2008,臺北水源特定區劃設效益評估檢討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2006,流域基本管理計畫(2/2)。
            ,2005,水質水量保護區獎勵保育策略之研究。
            ,2005,流域基本管理計畫(1/2)。
經濟部水資源局,2000,流域用水管理制度之革新。
              ,2000,地方水資源管理組織元化之評估研究。
虞國興、蔡宜樺譯,2001,Lee, Terence Richard著,《21世紀水資源管理》,台北:俊傑出版。
劉毓玲譯,1993,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原著,《新政府運動》 (Reinventing Government),台北:天下。
二、期刊、簡報
李長晏、詹立煒,2004,〈跨域治理的理論與策略途徑之初探〉,中國地方自治,第57卷第3期,頁4-31。
陳世榮,2008,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簡報。
      ,2009,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簡報。
經濟部,2008,經濟部德基水庫集水區管理委員會業務簡報。
趙永茂,2008,〈地方與區域治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研考雙月刊,32卷5期,頁3-15。
盧道杰,2004,〈台灣現地保育的治理—1990 年以來一些新興個案的回顧〉,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第18卷第1期,頁13-27。
三、論文
吳仁豪,2000,〈我國流域水資源管理制度之革新〉,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榮祥,2004,〈河川流域管理之研究-以高屏溪流域跨域合作為例〉,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李嗣瑞,2000,〈從環境生態的觀點探討河川流域管理機關之組織與功能─以高屏溪流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邱啟文,2005,〈溫泉水權總量管制之個案研究-以烏來地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婉瑄,2005,〈環境資源部組織與功能規劃之研究-以建立跨域環境保護處理機制為中心〉,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博硯 ,2003,〈整合流域管理事權在行政組織法上的落實〉,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張延光,2001,〈臺灣重要水源保護區問題分析與經營管理策略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論文。
郭秋梅,2007,〈國土永續發展與河川治理策略之研究一以大甲溪治理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右達,2003,〈以整合性流域管理為策略之基隆河流域水源保護區規劃〉,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璟,2003,〈我國流域組織管理之規劃研究-以淡水河流域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明洲,2004,〈台灣地區水資源管理問題之探討-跨域管理之研究途徑〉,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專班論文 
葉俊麟,2007,〈河川跨域治理之競合與困境研究---以高雄縣市跨域治理愛河水系活化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立煒,2004,〈台灣跨域治理機制之研究-理論、策略與個案〉,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廖宗明,2008,〈曾文溪流域土地管理策略之研究〉,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
劉怡君,2006,〈基隆河流域整合性管理策略與架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泉源 ,2002,〈台灣地區河川流域管理組織架構重整及其運作模式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凱旋,2002,〈台灣河川管理之探討-以八掌溪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駿明,2003,〈新世紀台灣水利之政策與機關組織再造—淡水河治理策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蔡淑芳,2006,〈翡翠水庫危機管理機制之研究-府際關係與跨域治理的角度分析〉,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鄭詩涵,2005,〈統管流域水資源之跨域管理探討- 以臺北縣市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懿婷,2004,〈跨區域事務處理之研究─以流域管理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鍾進方,2006,〈水資源管理─以高屏流域管理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茂山,2002,〈水源保護區之補償與管理-以台北水源特定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顏良真,2006,〈城市治理模式之研究-臺北市與首爾市河川整治個案之比較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貳、英文部分
Agrawal, Arun and Gibson, Clark C. 1999. “ 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The Role of Community in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World Development Vol.27, No.4, Pp. 629-649.
Burton J., 1995,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32(5-6):139-144.
Davis, M., 2007,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Water Sharing”,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eptember/October 2007.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 (defra), 2006, River Basin Planning Guidance.
Downs, P. W., K. J. Gregory, and A. Brookes, 1991, “ How integrated is river basin development ”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5(3): 299-309.
Hooper, B. P. (2003).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River Basin Governance." Water Resources Update, 126:12-20.
Jaspers, F., 2003,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 Water Policy, 5, 77-90.
Livingston, E. H., Florida’s Rotating Basin Approach: Towards Better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ureau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Florid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DEP).
Lutz, E. and J. Caldecott, 1996. “Decentraliz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Michiga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Quality Surface Water Quality Division (MDEQW), 2000, Developing a Watershed Management Plan for Water Quality: An Introductory Guide”,  Michiga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Quality. 
Mitchell, R., B. Agle and D. Wood, 1997.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4): 853-86.
Mostert, E., 1998,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4th National Congress on Water Resources – Portuguese Water Resource Association.
Osborne, David, and Ted Gaebler,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Ostrom, E., Schroeder, L. & Wynne, S. 1993.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Peter, G. and Pierre, J. 2001. Multi-Level Governance: A Faustian Bargain. Conference on Multi-Level Governance, Sheffield. 
Perri 6, et al, 2002. Toward Holistic Governance : 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 : Palgrave. 
Rhodes, R. A. W. 2000.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Jon Pierre ed.,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 Democracy, New York: Oxford.pp. 54-90.
Rhodes, R. A. W. & David Marsh eds. 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The Global Water Partnership (GWP) and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Basin Organizations (INBO), 2009, “A Handbook on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Basins”
Thomas L. Saaty, and Rozann W. Saaty, 2003, “Decision Making in Complex Environments (AHP & ANP)”.
Thomas L. Saaty, 2001,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RWS Publicatio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