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7200900482000
DOI 10.6846/TKU.2009.01459
論文名稱(中文) 廬隱小說思想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 Exploration on the Thoughts of the Novels by Lu-Yi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詹琬婷
研究生(英文) Wan-Ting Chan
學號 69200030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3
論文頁數 11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廬隱
小說
思想
關鍵字(英) Lu-yin
novel
though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五四女作家群的先鋒──廬隱(1899~1934),在新舊變遷的過渡年代吸收紛複的氣息後,托出社會潛隱的問題,她認為「女性覺醒」是作為「個人發現」的重要向度,同時包含為「女」與為「人」的雙重自覺。因此,身為女性作家,廬隱的小說主題多半蘊涵當下社會中女性婚戀問題及人生歸程的探求,內容明顯地留下她的思想印跡。然而,目前關於廬隱小說的研究視角有不甚公允及全面的情況,因此本論有以下三大新方向:
    首先,廬隱筆下的女性形象及其情感可謂真切細膩,具有濃厚的自傳性質,時代標籤也極為鮮明,是以唯有深入瞭解其不同於流俗的思想,對其思想進行探源,才能充分掌握作者與作品對時代的價值。
    其次,筆者注意到目前關於廬隱小說的研究正面臨失衡的情況,研究或批評導向以「女性人物形象」、「女性意識」為主,而文本中男性的存在意義則受到刻意地忽略或模糊化。過去評論普遍認為女性創作中男性人物形象因為代表性不如女性人物,而研究價值低微,也認為男性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受到邊緣化,甚至文本中的男性人物只是兩性對列下的反襯而已。然而,從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廬隱並未偏廢營造男性形象這一區塊,甚至不乏以男主人公為主述者的易性創作,並藉由不同類型的男性形象來凸顯女性在時代變遷中的真實處境。因此,筆者認為過去的一元論述只能看出個別性別的絕對位置,若將其同置一個時代語境才能還原相對位置,並進行性別意識的反思,對當代文化的精神建構將更為有利。
    最後,隨著五四運動低潮的來臨,廬隱的思想也陷入了矛盾與退怯中,這種迷茫徘徊伴隨著她文學作品的終結。這些作品中暗示了父權社會中充斥虛假的真實,而有著覺醒姿態的女性如何在這種混沌的狀態中步履蹣跚地行走?對女性於身心靈的層層束縛是多麼難以解開?甚至連女性覺醒的先鋒者廬隱本身也不經意陷入父權再製的陷阱,這些過往研究中所疏略的內容皆是本論聚焦之處。
英文摘要
The vanguard of the May Fourth female writers—Lu-yin (1899~1934), who discovered the hidden problems in Chinese society during and after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Lu-yin thought that is the essence of "personal awakening" comes from "female awakening". In other words, she pointed out emphatically that a woman is not only a woman but a person. Therefore, as a female writer, most of Lu-yin’s novels contain those two topics: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gender relations and marriage problems. To us the thoughts of Lu-yin’s novels are still enlightening as before. However, many researches on Lu-yin’s novels are not fair and all-round. Consequently, this research of new points includes following three main directions:
    First, female images and emotions of Lu-yin’s novels are pretty realistic and touching. In the meantime, that also reflected the true life of this author. We have to go deep into her novels to differ from prevailing opinions and carry on exploring sources to our thoughts. So we could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Lu-yin and her novels through time. 
    Secondly, I observed that many researches on the novels by Lu-yin are biased or narrow-minded. Most critics gave importance to "female images" or "female consciousness" but ignored the male is in existenc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ale images in the female writers’ works were not worthy to analyze because they were dull. However, from the text we can see Lu-yin had never been to discard to construct the male images, and by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ale we can recognize the true circumstances at that time. Consequently, I think the monism to research the gender relations is not enough. If the research cover two sid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t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Lastly, Lu-yin was sinking into antinomy and fear after the end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onfusion is filled with her literature works. She implied the deceitful reality in the unfair society and exposed the new female problems in these works. Even as a "new woman", we couldn’t omit to Lu-yin also paid no attention to fall into the trap of patriarchy. Above-mentioned points are this essay’s focus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14
第二章  作者思想探源……………………………………16
  第一節  五四風潮的影響………………………………………17
  第二節  成長背景造就灰色的眼睛……………………………21
  第三節  中外哲學的影響………………………………………26
  第四節  小結……………………………………………………31
第三章  男性形象書寫……………………………………32	
  第一節  父權制度的繼承者……………………………………33
  第二節  父權制度的受害者……………………………………48
  第三節  理想新式男性形象……………………………………62
  第四節  小結……………………………………………………76
第四章  女性的勇進與退怯………………………………81
  第一節  衝破婚姻藩籬…………………………………………82
  第二節  反傳統戀愛模式………………………………………90
  第三節  女性的退怯……………………………………………95
  第四節  小結……………………………………………………98
第五章  結論………………………………………………100
參考書目……………………………………………………103
參考文獻
一、廬隱作品集(依出版年排序)
廬隱:《靈海潮汐》,臺北:開明書局,1947 年。
廬隱:《廬隱選集》,臺北:琥珀出版社,1968 年。
廬隱:《廬隱選集》蕭鳳、孫可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 年。
廬隱:《廬隱》,蕭鳳編,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人民文學出版社。
聯合編輯出版,1983 年。
廬隱:《廬隱選集》上下冊,錢虹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年。
廬隱:《中國現代作家選集.廬隱》蕭鳳編,台北:鍾馗出版,1987 年。
廬隱:《廬隱集外集》錢虹編,1989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廬隱:《廬隱散文選集》錢虹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 年。
廬隱:《人生小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年。
廬隱、李唯建著:《雲鷗情書集》吳珩編,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年。
廬隱:《東京小品》,河北:河北教育文化出版社,1994 年。
廬隱:《廬隱小說全集》郭俊峰、王金亭主編,長春:時代文藝,1997年。
廬隱:《何處是歸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廬隱:《海濱故人─廬隱》林偉民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年。
廬隱:《廬隱作品精編》,桂林:灕江出版社,2004 年。
廬隱:《一個情婦的日記》,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 年。

二、現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方祖燊,1995年,《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行,1998年,《解放男人:男性的自覺與成長》,臺北:探索文化。
王潤華,1993年,《魯迅小說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王德威,1993年,《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
古遠清,1999年,《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西蒙‧波娃(Beauvoir,Simone de)著、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司馬長風,1987年,《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
蕭鳳,1982年,《廬隱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余英時,1976年,《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1975年,《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李龍牧,1990年,《五四時期思想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李國華,1999年,《文學批評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李歐梵,2000年,《現代性的追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李維主編,2001年,《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銀河,2004年,《女性主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叔本華,1976年,《叔本華論文集》,臺北: 志文出版社。
叔本華,1985年,《愛與生的苦惱》,臺北:志文出版社。
林海音編,1970年,《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朱德發,1986,《中國五四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
朱棟霖主編,1996年,《文學新思維》(上),南京:江蘇教育。
呂正惠,1988年,《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周伯乃,1974年,《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出版社。
周錦,1976年,《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長歌出版社。
周陽山,1985年,《五四與中國──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克拉夫 (Clough, Patricia Ticineto),1998年,《女性主義思想 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吳雁南、馮祖貽、蘇中立、郭漢民編,1998年,《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侯吉諒總編輯,1992年,《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蘇雪林/盧隱/凌叔華/馮沅君》,臺北: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平原,1988年,《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東原,1990年,《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
陳玉玲,1998年,《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臺北:南年華管理學院。
陳曉蘭,1999年,《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夏志清,1979年,《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夏曉虹,1995年,《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作家出版社。
陸文采,1987年,《中國現代文學女性形象初探》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
孟悅、戴錦華,1989年,《浮出歷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
唐弢、嚴家炎主編,1982,《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徐岱,2002年,《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上海:學林出版社。
草野,1932年,《中國現代女作家》,北京:人文書店。
賀玉波,1932年,《中國現代女作家》,上海:現代書局。
張允侯等編,1979年,《五四時期的社團》,北京:三聯出版社。
張福清編註,1996年,《女誡:婦女的規範》,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喬以鋼,1998年,《低吟高歌──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3年,《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4年,《中國女性與文學:喬以鋼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黃阿英,1932年,《中國現代女作家》,上海:北新書局。
楊義,1998年,《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迅,1981年,〈娜拉走後怎樣〉《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思謙,1993年,《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紀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盧啟元、徐志超選評編輯,1992年,《蘇雪林、淩淑華、廬隱、馮沅君》,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26,臺北:海風出版社。
盧君,1996年,《廬隱新傳──驚世駭俗才女情》,北京:新潮社。
閻純德,2000年,《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傳》,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蘇雪林,1979年,《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臺北:廣東出版社。
鐘慧玲主編,1997年,《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裡仁書局。
張毓茂主編,1988年,《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 
張京媛主編,1992年,《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1992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堂錡,1998年,《文學靈魂的閱讀》,臺北:三民書局出版。
盛英,1995年,《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劉思謙,1993年,《“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紀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劉小楓,1998年,《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廖冰淩,2006年,《尋覓「新男性」:論五四女性小說中的男性形象書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合著,1998年,《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蘇文,1996年,《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嚴昌洪,1998年,《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台北:南天書局。
顧燕翎,1999年,《女性主義經典 十八世紀歐洲啟蒙, 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出版。
顧燕翎,1996年,《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出版。

三、學術期刊(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Whitehead , S. M. (2002) , Men and masculinities . Cabridge , Uk:Polity Press ,頁81-82。
王一力,1993,〈論廬隱的《海濱故人》〉,《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第5期(總46期),頁51~55。
王洪庚,1994,〈廬隱與冰心早期小說創作比較〉,《山東社會科學》,3月,頁85~88。
王維燊,1998,〈廬隱家世與生平事蹟拾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頁215~230。
王小春,2000,〈重讀廬隱——論廬隱對「五四」婦女解放運動的反思〉,《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年1月第1期,頁91~97。
王立春,2008,〈廬隱小說創作審美談〉《,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頁46。
田俊萍,1999,〈廬隱小說創作的悲劇意識及其超越〉,《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第21卷,頁136、140。
任一鳴,1999,〈中國女性文學的第一次崛起——五四女作家主體精神與女性群體意識的覺醒〉,《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頁8~12。
代廷傑,2007,〈“性別之戰”中的角逐———論廬隱對男性神話的拆解與局限〉,《蘭州學刊》總第165期,頁91。
伍遠吉,1992年,〈論廬隱小說的主觀抒情〉《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114。
托婭,1995,〈廬隱的創作:一個獨特的世界〉,《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75~81。
朱美琴,1994,〈淺談「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問題〉,《南通師專學報》,第10卷第4期,頁38~42。
李國英、劉志梅,1997,〈論廬隱小說中的知識女性形象〉,《天中學刊》,第12卷第4期,頁32~34。
李玲,1998,〈廬隱的覺悟與沈迷〉,《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第3期,頁48~49。 
──,1998,〈青春女性的獨特情懷──「五四」女作家創作散論〉,《文學評論》,第1期,頁51~61。

──,2008年,〈在暗夜中彷徨——廬隱的女性主義思想〉,《黑龍江史誌》,頁64。
李少群,1998,〈窮究生命的底蘊——廬隱的悲觀意識及其創作意義〉,《齊魯學刊》,第2期,頁35~39。
李明明,2000,〈論中國女性作家及作品中的女性困境〉,《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頁44~47。
沈玲蓉,2001,〈論廬隱小說的悲哀風格〉,《安康師專學報》,第13卷第2期,頁31~33。
孟凡珍,2008,〈廬隱小說的語言風格〉《現代文萃》第3期,頁64-65。
林政華,1990,〈廬隱生平事蹟與作品繫年考辨〉,《中國書目季刊》,第24卷第2期,頁71~93。
金文野,2000,〈女權意識與中國現代女作家的創作追求〉,《中洲學刊》,第4期(總第118期),頁113~115。
奉仁英,1999,〈廬隱的書信體和日記體小說的敘事分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頁126~136。
柳易江,1993,〈簡論廬隱的女性主義文學〉,《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頁41~44。
胡紹華,1994,〈論五四時期愛情題材小說〉,《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37~40。
張衍芸,1998,〈廬隱小說創作論〉,《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第20卷(總第80期),頁71~75。
張黎玲,1999,〈從廬隱作品看其創作心態〉,《學術探索》,第4期,總第52期,頁86~88。
修龍恩,1994,〈廬隱和她的散文〉,《齊魯學刊》,第4期,頁28~33。
許海軍,1998,〈新舊文化思維衝突的陣痛——試論廬隱作品中的悲劇意識〉,《開封大學學報》,第1期,頁11~14。
蔡登山,1998,〈人間花草太匆匆──悼廬隱〉,《幼獅文藝》,第85卷第2期,頁50~54。 
董小玉,2000,〈現代女性文學三十年鳥瞰〉,《呼蘭師專學報》,第16卷第3期,頁40~45。
楊劍龍,1997,〈「上帝賜予了她悲觀的份子」──論基督教與廬隱的小說創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82~89。
葛紅兵,1999,〈「五四」文學審美心理研究〉,《求是學刊》,第5期,頁74~79。
葛本成,2001年,〈回到“海濱”說“故人”———論廬隱創作的女性視角〉,《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5期,頁75。
劉永睿,2006年,〈試探廬隱早期小說的反傳統特質〉《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頁13。
董小玉,2000,〈現代女性文學三十年鳥瞰〉,《呼蘭師專學報》,第16卷第3期,頁40~45。
嚴家炎 1995,〈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魯迅研究月刊》第9期, 頁4~6。
嚴家炎 ,1997,〈評五四、文革與傳統文化論爭〉,《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8 月號(總第四十二期),頁129~136。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廷,2006年,〈論廬隱哀傷情致的書寫——帶著三重哀傷的陳述和宣洩〉,蘇州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江寶釵,1994,〈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曉蓉,2002年,《五四前後女性知識份子的女性意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周娟,2004年,〈“悲哀的嘆美者”——“五四”女作家廬隱小說的創作模式〉,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洪曉惠,1997,〈晚清女性政治文本的性別與家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馬堃,2004年,〈夢醒女性的執著追求——廬隱作品綜論〉,河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慧文,2002,〈廬隱的女同性愛文本〉,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2008,〈廬隱、蕭紅小說藝術風格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玫姿,1998,〈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通行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鄭宜芬,1996,〈五四時期(1917~1927)的女性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蘇麗明,1996,〈廬隱及其小說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