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7200811223900
DOI 10.6846/TKU.2008.01106
論文名稱(中文) 西漢方言地理區研究─以《方言》地名組合的試算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the West Han dialects zones is based on the examples of numbers and combinations of geographical areas in " Fang Yan"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Document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陳正杰
研究生(英文) Cheng-Chieh Chen
學號 6932800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20
論文頁數 10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珮琪
委員 - 姚榮松
委員 - 陳廖安
委員 - 張珮琪
關鍵字(中) 方言
漢代
地理區
等語線
關鍵字(英) Dialects
Han Dynasty
geographical area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方言》一書中各地區的語言關係。《方言》為漢代實際語言調查的成果,當中蘊藏相當豐富與多元的語言資料。這也是歷來諸多學者不斷以《方言》作為研究漢代方言的重要題材。觀察眾多針對《方言》內方言區劃分的研究成果,結論往往大不相同。這表示對於《方言》內方言區的劃分方式,具備多樣詮釋的可能性。而筆者正是立足在過去諸多研究成果上,希望能以嶄新的研究視野重新分析《方言》內的語言關係。《方言》中的方言資料,主要是由詞彙與地名或是詞彙與地名組合的配合所構成,當中大量的方言資料表面上看似繁雜而毫無關聯。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將零散的趨於系統、複雜的趨於簡單、隱晦的趨於清晰。以等語線理論作為基礎,將《方言》中的方言資料數據化。並以交際密度理論的角度去分析區域間的方言連繫方式,依此歸納出初步的方言區域。最後,對照文化、歷史、自然地理等文獻,以證實本研究的方言分區結果。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primarily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anguage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areas in the book “Fang Yan”.  “Fang Yan” was the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actually existing languages of the Han Dynasty.  It was also the largest, the most abundant source of language material collected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A great number of linguists constantly used “Fang Yan” a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valuable material for researching dialects of the Han dynasty.  Observing the numerous conclusions about the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dialects in the “Fang Yan”, we realized they had been extremely different and often contradictory. It means there is a strong possibility of existing very different annotations to the methods of distinguishing dialects in “Fang Yan”.  With reference to many researchers’ works, but using principally new viewpoints, we attempted to reanalyz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anguages of the “Fang Yan”. The dialects of “Fang Yan” ar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vocabulary and geographical names or vocabulary and the groups of phrases. Visually the content or the data of “Fang Yan” seemed to be very complicated and absolutely irrelevant.  Therefore, the main goal of our research was to make the scattered, complicated and unobvious structure to be systematic, simple and clear.  Based on the “Isogloss Theory” (geographical boundary or delineation of a certain linguistic feature) we counted the dialects of the “Fang Yan”. On the assumption of the “Meta-communication Density Theory”, we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alects’ zones and proceeding from that we summarized the earliest dialects’ zones.  In conclusion, comparing with the cultur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other records, we proved the result of our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壹、《方言》中地方詞彙與區域文化之關係…………………………1
貳、《方言》系統內方言與共同語的關係……………………………2
一、何謂「方言」………………………………………………………2
二、何謂「共同語」……………………………………………………3
三、《方言》中共同語與方言的關係…………………………………4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壹、融合語言學中科學與人文精神的新嘗試…………………………5
貳、漢代方言的上探與下察……………………………………………7
參、《方言》系統的再詮釋……………………………………………7
第三節  研究理論與方法………………………………………………8
壹、研究理論……………………………………………………………8
一、方言地理學…………………………………………………………8
二、交際密度理論………………………………………………………10
三、文化語言學…………………………………………………………11
貳、研究方法……………………………………………………12      
一、統計法………………………………………………………………13
二、歸納法………………………………………………………………13
三、地理圖示法…………………………………………………………13
四、文化底層法…………………………………………………………14
第四節  研究限制………………………………………………………14
壹、《方言》為一本未完成之作………………………………………15
貳、地理界線的模糊……………………………………………………15
参、漢字標音產生的缺陷………………………………………………16

第二章  《方言》體例的述要與研究歷程

第一節  《方言》的體例………………………………………………18
壹、《方言》雅詁的訓釋體例…………………………………………18
一、《方言》與《爾雅》的關係………………………………………19
(一) 《方言》雅詁的訓釋方式與《爾雅》的聯繫…………………19
 1、異詞為訓…………………………………………………………19
 2、疊字為訓…………………………………………………………20
 3、句意為訓…………………………………………………………20
(二) 《方言》與《爾雅》間體制的承襲……………………………20
(三) 《方言》雅詁的內容與《爾雅》的參照………………………21
二、《方言》與《倉頡》及其他字書的關係…………………………21
貳、《方言》中方言資料的訓釋體例…………………………23      
一、方言所屬的區域範疇………………………………………………23(一) 行政區地理名稱…………………………………………………23
1、古國名………………………………………………………………23
2、秦漢地理行政區……………………………………………………24
(1)州……………………………………………………………………24
(2)郡國…………………………………………………………………24
(3)縣邑…………………………………………………………………24
(二) 自然地理名稱……………………………………………………25
1、山……………………………………………………………………25
2、川……………………………………………………………………25
二、方言資料的語言性質………………………………………………26
1、通語…………………………………………………………………26
2、地區間通語…………………………………………………………26
3、某地語………………………………………………………………26
4、古今語………………………………………………………………26
5、代語…………………………………………………………………27
6、轉語…………………………………………………………………27
三、方言資料的訓釋規則………………………………………………27
(一)以猶、若互釋………………………………………………………27
(二)以或曰、或謂之別釋………………………………………………28
(三)羅列語詞兼釋義……………………………………………………28
(四)詞同義異者…………………………………………………………28
1、詞同義異則另外分別解說…………………………………………28
2、詞同義異則別一解於最後…………………………………………28
(五)語異而義略同者分別解說…………………………………………29
(六)因類而及相關詞語進行解說………………………………………29
(七) 地異語同而義近者則詳解………………………………………29
(八)釋義則別註語源考察………………………………………………29
1、語音上之聯繫………………………………………………………29
(1)明言語轉或語之轉者………………………………………………30
(2)實為轉語而不明言轉語者…………………………………………30
2、詞源上之關係………………………………………………………30
  第二節  《方言》的研究歷程………………………………………30
壹、研究沈潛期.………………………………………………………31
    貳、研究興盛期……………………………………………………32
一、校證…………………………………………………………………32
二、補續…………………………………………………………………32
三、收錄或考證一地方言………………………………………………33
參、新式研究方向發展期………………………………………………33
一、新舊交替期…………………………………………………………33
二、研究穩定期…………………………………………………………34
第三節  小結……………………………………………………………35

第三章  《方言》的語言區域劃分與整合

第一節  《方言》的方言分區研究歷史介紹…………………………36
壹、〈前漢方音區域考〉………………………………………………36
一、〈前漢方音區域考〉的區劃規則…………………………………37
二、〈前漢方音區域考〉的方言分區…………………………………37
貳、《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38
參、《方言一書中的漢代方言》………………………………………38
肆、〈揚雄所記先秦方言地理區〉……………………………………39
一、〈揚雄所記先秦方言地理區〉的區劃規則.……………………39
二、〈揚雄所記先秦方言地理區〉的方言分區………………………40
伍、《方言與中國文化》………………………………………………41
陸、《秦漢方言》………………………………………………………41
柒、《揚雄方言研究》…………………………………………………42
一、《揚雄方言研究》的區劃規則……………………………………42
二、《揚雄方言研究》的方言分區……………………………………43
第二節  西漢方言分區的規劃…………………………………………44
壹、本研究的劃分方法與規則…………………………………………44
一、方言區的劃分方法…………………………………………………44
二、方言區的劃分規則…………………………………………………45
貳、《方言》中地名的文化意義………………………………………45
一、九州…………………………………………………………………45
二、諸侯列國……………………………………………………………46
參、地名的轉換與統計…………………………………………………48
一、地名的轉換…………………………………………………………48
(一)州名…………………………………………………………….48
(二)郡名…………………………………………………………….48
二、地名的統計…………………………………………………………49
(一)燕(包含幽州、代郡………………………………………….50
(二)朝鮮………………………………………………………………51
(三)趙…………………………………………………………………51
(四)魏…………………………………………………………………52
(五)韓……………………………………………………………….53
(六)齊(包含青州、平原郡)…………………………………………54
(七)魯(包含徐州、東海郡)郡)…………………………………55
(八)宋…………………………………………………………………56
(九)衛(包含兗州、河內郡)………………………………………57
(十)晉(包含冀州)……………………………………………….58
(十一)秦(包含雍、涼州與三輔……………………………………59
(十二)周(包含豫州、沛郡)………………………………………60
(十三)鄭………………………………………………………………60
(十四)陳………………………………………………………………61
(十五)楚(包含荊州)………………………………………………62
(十六)吳..………………………………………………………….63
(十七)越(包含揚州、丹陽郡、會稽郡)…………………………64
(十八)甌………………………………………………………………65
(十九)蜀(包含梁、益州)…………………………………………66
第三節  整合數據與區域劃分…………………………………………69
第四節  小結.…………………………………………………………74

第四章  《方言》分區的歷史框架

第一節  《方言》內中原方言的紛雜…………………………………79
壹、《方言》內中原各國的歷史輪廓…………………………………79
一、中原各國的基本介紹………………………………………………79
二、中原各國的語言狀況………………………………………………80
貳、周邊國家的逐鹿中原………………………………………………81
第二節  西部與西南部方言關係的歷史溯源…………………………83
壹、西南地區的歷史地理背景…………………………………………84
一、歷史背景……………………………………………………………84
二、地理環境……………………………………………………………85
貳、秦漢時期對西南地區的管理………………………………………85
第三節  東北方言區內燕和朝鮮的語言關係…………………………87
壹、東北方言區的地理歷史背景………………………………………87
一、歷史背景……………………………………………………………87
二、地理環境……………………………………………………………88
貳、朝鮮方言的定位問題………………………………………………88
第四節  關東與關西間的語言問題……………………………………90
第五節  次方言區獨立劃分的問題…………………………………..92
第六節  《方言》中共通語的分析……………………………………94

第五章	結論
附錄一……………………………………………………………………98
附錄二..…………………….…………………………………………99
附錄三..………………………………………………………………100
附錄四..………………………………………………………………101
附錄五..………………………………………………………………102
附錄六..………………………………………………………………103
附錄七..………………………………………………………………104
參考書目………………………………………………………………105
參考文獻
《方言》相關文獻(按作者筆劃排列)

丁介民:《方言考》,台北:中華書局,1969年。
丁啟陣:《秦漢方言》,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1990年。
周祖謨校、吳曉鈴編:《方言校箋附通檢》,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初版。
華學誠:《漢語方言學史研究》,台北:藝文,2001年。
(西漢)揚雄著,(清)戴震疏:《方言疏證》,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1版。
(清)錢侗、錢繹:《方言箋疏》,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初版。

古代文獻(按作者年代排列)

(西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西漢)劉向輯錄:《戰國策》,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初版。
(西漢)劉歆:《西京雜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6版。
(東漢)王充:《論衡》,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初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11月1版1刷。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晉)常據:《華陽國志》,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6版。
(宋)曾慥:《高齋漫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庫全書珍本別輯》第236冊。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版。
(清)戴震:《戴東原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1版。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版,《四庫叢刊初編》。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4刷。
(清)阮元:《經籍籑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98冊。
(清)孫星衍輯、任大樁續輯、陶方琦補輯:《倉頡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243冊。
(清)王念孫:《新式標點廣雅疏證十卷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8年。
楊家駱編:《呂氏春秋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3月4版,頁492。

現代專著(按作者筆劃排列)

王子今:《秦漢區域文化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1版1刷。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4月1版2刷。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7月1版5刷。
王力等著,董琨、吳鴻清彙編:《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1版2刷。
王國維:《觀堂集林》,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民國叢書第四編》第92冊。方光燾著,王希杰、卞覺非、方華編:《方光燾語言學論文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1版1刷。
(美)布龍菲爾德著,袁家驊、趙世開、甘是福譯,錢晉華校:《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1版5刷。
申小龍:《中國語言的結構與人文精神》,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10月1版1刷。
何大安等編輯:《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語言所,2006年初版。
何九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1版1刷。
李如龍:《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96年10月1版1刷。
李恕豪:《中國古代語言學簡史》,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0月1版1刷。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汪啟明:《先秦兩漢齊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社,1999年4月1版2刷。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1版1刷。
竺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台北:台北書店,1998年3月初版。
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初版1刷。
林語堂:《語言學論叢》,台北:文星書店,1967年5月1版。
林劍鳴:《秦史》,台北:五南圖書,1992年11月初版1刷。
林劍鳴:《秦漢史》,台北:五南圖書,1992年11月初版1刷。
吳禮權:《中國語言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初版1刷。
周祖謨:《問學集》,台北:河洛圖書,1979年9月初版。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1版1刷。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1版1刷。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1月11版。
姚秀彥:《先秦史》,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10月初版。
姚秀彥:《秦漢史》,台北:三民書局,1975年初版。
袁家驊:《漢語方言學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1月2版2刷。
袁庭棟撰,寧可主編:《中華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巴蜀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1版1刷。
倪明亮:《21世紀中國與世界叢書─人類語言縱橫談》,北京:中信出版社,1990年12月1版1刷。
馬學良:《馬學良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1刷。
郭成韜:《中國古代語言學名著選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1號1版1刷。
崔榮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1版1刷。
游汝杰:《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游汝杰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1版1刷。
程光裕、徐聖謨:《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年5月再版。
勞幹:《秦漢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6年11月2版。
(比)賀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禮譯:《漢語方言地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1版1刷。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3版19刷。
(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沙‧巴利、阿‧薛施藹編:《普通語言學教程》,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
趙宋岑:《中國的版圖》,台北:中華書局,1955年4初版。
張其昀:《中國區域志》,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年3月再版。
黃留珠:《秦漢歷史文化論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
黃景胡:《漢語方言學》,廈門:廈門大學,1987年。
(美)愛德華˙薩丕爾著,陸卓元譯、陸志韋校訂:《語言論:語言研究導論》,北京:商務,2000年4月2版5刷。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
黎東方:《先秦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1月修訂版1刷。
翦伯贊:《先秦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12月1版1刷。
翦伯贊:《秦漢史》,北京:新華書店,1991年6月1版2刷。
錢穆:《秦漢史》,台北:東大圖書,2006年7月2版1刷。
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10月1版2刷。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書林,1994年8月1版3刷。
竇秀豔:《中國雅學史》,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9月1版1刷。
羅常培:《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3月1版。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1版1刷。
韓復智、葉達雄、邵台新、陳文豪編著:《秦漢史》,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1月30日增訂一版。

學位論文(按出版日期排列)

陳芬琪:《漢代詞書與社會文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期刊論文(按出版日期排列)

周夢因,〈揚雄和他的《方言》〉:《中國語文》,1956年,5。
周夢因,〈博聞強記的郭璞〉:《中國語文》,1956年,7。
濮之珍,〈《方言》與《爾雅》的關係〉:《學術月刊》,第12期,1957年12月10日。
胡芷藩,〈書周祖謨《方言校箋》後〉:《中國語文》,1963年,5。
濮之珍,〈《方言》母題重見研究〉:《中國語文》,1966年,1。
趙振鐸,〈揚雄《方言》是對《爾雅》的發展〉:《社會科學研究》,1979年,4。
董志翹,〈郭璞訓釋中的“輕重”、“聲轉”、“語轉”〉:《中國語文》,1980年,6。
陳亞川,〈《方言》郭璞注的反切上字〉:《中國語文》,1981年,2。
苑育新,〈辛勤編寫《方言》的揚雄〉:《辭書研究》,1982年5月,3。
陳亞川,〈《方言》郭璞注的反切下字〉:《中國語文》,1983年,6。
陳靜言,〈郭璞與歷史方言學〉:《河北師院學報》,1984年,3。
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方言》,1985年,1。
李開,〈《方言》總體結構及其對《爾雅》古今語的記述〉:《古漢語研究》,1990年,4。
康建常,〈揚雄的語言觀及其《方言》的價值〉:《殷都學報》,1991年,1。
嚴耕望,〈揚雄所記先秦方言地理區〉:《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7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