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7200706174700
DOI 10.6846/TKU.2007.01008
論文名稱(中文) 區域性建築之構築- 以淡水地區材料探討填充式工法-
論文名稱(英文) The Tectonic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Studying of Filling Tectonics with Materials from Tamkang Reg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鄒永廉
研究生(英文) Yung-Lien Tsou
學號 69230004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7-03
論文頁數 1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珍誠
共同指導教授 - 劉綺文
委員 - 江冠勳
委員 - 施弘晉
關鍵字(中) 材料
構築
臨時性
棚架(Shelter)
生態工法
謝英俊
鄉土建築
低價建築
常民構築
地域性
關鍵字(英) material
tectonics
temporality
shelter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
local architecture
cheap architecture
popular tectonics
territotial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以研究者的經驗做出發,自身學習過程中不同的構築經驗,將材料工法與地點所能獲取的資訊與當地現有條件做結合,運用於當地的現有材料下,對原有的傳統空間的衝擊。在河南工作經驗中,當地的文化背景與經濟能力下,找到以非體制、非制式、非系統三方面做臨時性建築的討論,回應地點的不同,滿足所能提供的構築行為,產生新的構造方式加以整理。並延伸到本研究中對地點所能搜集的現地資訊,對材料、構造、工法的影響。
    在上述經驗下,將研究區域選定於淡水,初期對當地現有「常民構築」作觀察,以地點特色與使用者目的性、回收材料、材料可及性為方向。並在常民對構築空間經驗中,材料的「回收」方式及其對工業化材料運用於設計操作得到討論的重點,其在最低的造價下去完成所需得使用空間的建造,大多在自然環境中取得或是做資源回收的再利用,及使用少量的工業材料做材料與材料間的接合。並能回應河南與淡水地點的不同,但對構築行為的態度相似之處,當材料只是工具,表現該地文化背景、文化、經濟條件的影響,試圖以構築行為去討論地點的差異性。 
    在地點確立之後將週遭環境分析並記錄其常民生活的發展做線索,利用材料實驗的方法找到該地點的構築材料。研究區域分為兩個地點,在不同區域中找到其適宜的材料,將不同性質的材料運用在該地點上構築臨時性空間,鄧公路基地用自然材料與中正路運用回收材料做設計操作,結構體框架確立後,以一般常民能夠施工的方式討論出適合的乾式施工填充式構造。類似的材料與最簡易的工法,探討以最簡單的圖說方式讓常民能夠了解施作方式,與常民溝通運用2D與3D的補充說明細部施工的方式。回收材料的尺寸規格並不統一,建立群聚單元化的設計方式,運用工業化材料先設定框架模組的確立,在把回收材料置入於固定的模矩化下被控制,訂製化的施工方式也是填充式工法特色。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bases on personal experience in different construction to develop the framework of the whole research.  From the working experience in LanKau, Hehnang, China, where atypical tectonics is used due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conomical condition from Taiwan, I learn the spirit of temporary construction.  Adapting to local building condition, and combining with materials, structure,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site, I discuss regional tectonics in regard to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condition, and extend the limit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my research.
     From the above experience, I choose Tamkang as my research region.  First, I deduce users’ purpose, availability of materia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from observing present popular tectonics in Tamkang.  Later,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bserving popular tectonics, I find how to recycle materials, how to use industrial materials in design, and how to finish required usage construction with the lowest price.  
Most of the popular tectonics materials are acquired from natural environment, recycle materials, or from few industrial materials.  Though there is commonality in the attitude of local tectonics in LanKau and in Tamkang, this research trie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in tectonic behaviors due to different external environments.
     After deciding Tamkang as experimental site, I record and analyze local life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s clues to future development.  Later on, I search for tectonic materials suitable for Tamkang with material experiment method.  There are 2 research sites.  I apply different materials on individual temporary construction tectonics, Chongchen Rd. with recycle materials and Denkong Rd. with natural materials and with major tectonic filling material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framework is set up, I fill in filling with dry engineering method that common people can work with, aiding with simpl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methods, supplying simple diagram that common people understand, and complementing with 2-D and 3-D detailed engineering diagrams.  Because the sizes of recycle materials are not unified, I use unitary design, apply industrial materials to set up framework modules, and later put recycle materials into set modules.  This module recycle filling planking is als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gineering method in my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Chapter 1. 緒論                                                           
1-1  研究動機2
1-1-1  對於材料與施工的興趣2    
1-1-2  參與河南謝英俊施工隊的工作營活動經3     
1-1-3  傳統建築與臨時性構造對於環境的不同影響3     
1-1-4  尋找非傳統體制下建築環境的新思維5      
1-2  研究目的5     
1-2-1  地點的特色與使用者目的性5         
1-2-2  材料的可及性5       
1-2-3  回收材料使用的可能性6      
1-2-4  傳統大量生產與在地建構6      
1-2-5  尋找區域性的在地構築6       
1-3  研究流程架構7     
Chapter 2.  案例研究與資料收集
2-1  案例研究討論9 
2-1-1  地點的特色與使用者目的性9
2-1-2  回收材料使用的可能性10     
2-1-3  材料的可及性11                    
2-2  以河南蘭考的構築經驗為例-(地球屋003號)12   
2-2-1  結構搭建12       
2-2-2  填充材施作13
2-3  以河南蘭考的材料做分類16      
2-4  以台灣自然環境與人文地景為例18      
2-4-1  自然環境影響材料與結構的構造方式18       
2-4-2  人文地景因素19     
2-5  由過去到現在的材料構造形式發展20    
2-5-1  結構體發展成熟對於建築的影響20       
2-5-2  結構體之外的填充材之使用多樣性21     
2-6  常民構築21            
2-6-1  以構築角度對於淡水的觀察22     
2-6-2  地點的特色與使用者目的性22 
2-6-3  材料的可及性23     
2-6-4  回收材料使用的可能性24     
Chapter 3.  前導操作-設計操作與材料模型建立 
3-1  週遭環境的分析記錄與建築發展原型26   
3-1-1  建築回收材料26      
3-1-2  非建築資源之回收材料27  
3-1-3  低價材料的回收與使用28             
3-1-4  填充式材料構築28   
3-2   回收材料尺寸-(依材料屬性作分類)30       
3-2-1  材料可塑性31    
3-2-2  材料模矩性31     
3-2-3  材料組合性32       
3-3   設計操作33   
3-3-1  鋁罐公車亭34         
3-3-2  寶特瓶公車亭35           
Chapter 4.  設計議題操作
4-1  材料探討衍生地域模型41      
4-1-1  填充物-泥土試驗41       
4-1-2  泥牆製作43       
4-1-3  纖維物試驗 44        
4-2   鄧公路設計操作(自然材料)45      
4-2-1  設計計畫方向45    
4-2-2  基地觀察-以材料為設計因子45
4-2-3  區位及空間結構46        
4-2-4  前導設計-自然填充材與牆體之關係50       
4-3   幼苗架/風乾架54      
4-3-1  幼苗架/風乾架設計54     
4-3-2  幼苗架/風乾架細部設計55          
4-4   廟前戲台61        
4-4-1  廟前戲台設計61     
4-4-2  廟前戲台細部設計64      
4-5   渠邊棚架67     
4-5-1  渠邊棚架設計67      
4-6   竹之橋70     
4-7   農人休息室74 
4-7-1  設計說明74
4-7-2  框架與填充材的關係78    
4-8   設計小結-鄧公路自然材料79
Chapter 5.  研究方向歸納           
5-1  研究過程81  
5-2  設計討論82  
5-3  後續研究建議87      

參考文獻88

附錄91

圖表目錄
圖1-1-1 Peter Zumthor構築案例之立面細部接頭2
圖1-1-2 宜蘭童玩節樹屋構築操作3
圖1-1-3 樹屋細部鐵件單元與樹體接頭3
表1-3-1 研究流程架構7

圖2-1-1 Glenn Murcutt案例9
圖2-1-2 Rural Studio Mason Bend Community Center 10
圖2-1-3 Rural Studio Mason Bend Community Center 10
圖2-1-4 Zumthor案例,漢諾威EXPO 2000瑞士館10
圖2-1-5 Zumthor案例,漢諾威EXPO 2000瑞士館11
圖2-1-6 Rural Studio,Yancey Chaple 11
圖2-1-7 Rural Studio,Yancey Chaple 11
圖2-2-1 C型鋼補強方法13
圖2-2-2 磚牆+泥疊砌方式14
圖2-2-3 草泥黏土14
圖2-2-4 草泥黏土牆-外牆14
圖2-2-5 草泥黏土牆-內牆14
圖2-2-6 屋頂施作順序15
圖2-2-7 天花施作順序16
表2-3-1 地點特色與使用者的目的性16
表2-3-2 材料可及性分析表列17
表2-3-3 材料可及性分析表列17
表2-3-4 回收材的再利用18
圖2-4-1 原住民採集山區樹藤19
圖2-4-2 竹構造施作19
圖2-4-3 低海拔地區常見竹林19
圖2-4-4 閩南式建築紅磚牆19
圖2-4-5 原住民石版屋頂19
圖2-4-6 澎湖咕咾石造矮牆19
圖2-5-1 原始屋架圖20
圖2-5-2 薩佛瓦別墅建造過程20
圖2-5-3 框架與填充材的多樣性20
圖2-5-4 建築框架原型21
圖2-6-1 香港大嶼山民居21
圖2-6-2 屋外雨遮22
圖2-6-3 主體建築外增建23
圖2-6-4 水塔架23
圖2-6-5 河堤釣魚小屋23
圖2-6-6 淡水鄧公路附近常民收集材料用在農地所搭建的農舍與棚架24
圖2-6-7 鄧公路附近常民構築棚架位置24

表3-1-1 常民構築棚架之材料分析表26
圖3-1-2 燃燒後有毒的廢料27
圖3-1-3 非建築資源之回收材料27
圖3-1-4 填充式材料與框架示意圖28
表3-1-5 材料之可填充位置區分表29
表3-2-1 各材料詳細尺寸表30
圖3-2-2 常民構築材料之可塑性強度31
圖3-2-3 常民構築材料之模矩關係31
圖3-2-4 常民構築材料之組合關係32
圖3-3-1 淡水中正路公車亭基地現況33
圖3-3-2 鋁罐公車亭透視34
圖3-3-3 鋁罐公車亭細部34
圖3-3-4 公車亭現況合成示意圖35
圖3-3-5 牆體建構施工順序35
圖3-3-6 施工順序演進36
圖3-3-7 淡水中正路公車亭細部施工圖36
圖3-3-8 公車亭施工細部剖面圖A 37
圖3-3-9 公車亭施工細部圖A 37
圖3-3-10 公車亭施工細部剖面圖B 38
圖3-3-11 公車亭施工細部圖B 38
圖3-3-12 公車亭施工細部剖面圖D 39
圖3-3-13 公車亭施工細部圖C 39
圖3-3-14 公車亭施工細部圖D  39

圖4-1-1 淡水河岸所取得的泥土做灰泥沉澱試驗  42
圖4-1-2 鄧公路所取得的泥土做灰泥沉澱試驗 42
圖4-1-3 草泥黏土與牡蠣殼 43
圖4-1-4 草泥黏土與卵石 43
圖4-1-5 草泥黏土與泥塊 43
圖4-1-6 泥磚加纖維物試驗 44
圖4-2-1 木材角料與竹子 45
圖4-2-2 將農地開墾時現地所挖掘石材堆疊集中 45
圖4-2-3 農人將泥土盛裝於廢棄容器當中以方便取用 45
圖4-2-4 鄧公路基地現況與範圍 46
圖4-2-5 基地範圍內自然與建築之間的界線 47
圖4-2-6 基地內農業種植的狀況 47
圖4-2-7 區域內的經濟產業農產品自產自銷的現況 48
圖4-2-8 基地內水資源的利用 49
圖4-2-9 賣菜的攤棚 50
圖4-2-10 機車停車棚 50
圖4-2-11 果園中的農舍 50
圖4-2-12 水渠上的便橋 50
圖4-2-13 材料組成牆體試驗表 51
圖4-2-14 材料組成牆體試驗表 52
圖4-2-15 鄧公路設計操作圖片索引  53
圖4-3-1 磚體單元尺寸 55
圖4-3-2 磚體接著方式 55
圖4-3-3 泥磚體施作順序與樣式 55
圖4-3-4 風在牆間的流動與穿透示意圖 55
圖4-3-5 鐵絲網尺寸、細部示意圖 56
圖4-3-6 側牆鐵絲網組構概念圖  56
圖4-3-7 側向立面細部:回收鐵網與材料組構固定於牆面上 56
圖4-3-8 細竹牆體串於鋼筋上細部 57
圖4-3-9 細竹固定於牆體之上的施工順序 57
圖4-3-10 側向立面細部:自然材料與工業材之間搭配與細竹運用角鋼鎖緊固定 57
圖4-3-11 幼苗架施工細部剖面圖A 58

圖4-3-12 幼苗架施工細部圖B 58
圖4-3-13 幼苗架施工細部圖C-1  59
圖4-3-14 幼苗架施工細部圖C-2  59
圖4-3-15 幼苗架施工細部圖D 59
圖4-3-16 幼苗架/風乾架分解圖 60
圖4-4-1 廟前戲台正向透視圖 61
圖4-4-2 廟前戲台平面圖 62
圖4-4-3 廟前戲台剖面圖 62
圖4-4-4 廟前戲台後方3D模擬63
圖4-4-5 3D細部模擬63
圖4-4-6 廟前戲台細部施工 64
圖4-4-7 廟前戲台細部施工 64
圖4-4-8 廟前戲台施工細部圖A 65
圖4-4-9 廟前戲台施工細部圖B 65
圖4-4-10廟前戲台施工細部剖面圖B 65
圖4-4-11 廟前戲台施工細部圖C 66
圖4-4-12 廟前戲台施工細部剖面圖C 66
圖4-4-13 廟前戲台施工細部剖面圖A 66
圖4-5-1 渠邊棚架剖透視 67
圖4-5-2 渠邊棚架剖透視 68
圖4-6-1 竹之橋剖面圖 70
圖4-6-2 竹之橋剖透視 70
圖4-6-3 竹之橋施工細部剖面圖A 71
圖4-6-4 竹之橋施工細部剖面圖B 72
圖4-6-5 竹之橋施工細部圖C 73
圖4-6-6 竹之橋施工細部圖D 73
圖4-7-1 入口方向透視 74
圖4-7-2 空間框架3D模擬 74
圖4-7-3 室內空間示意圖 75
圖4-7-4 牆體單元細部 75
圖4-7-5 牆體模矩透視 75
圖4-7-6 預鑄門施工順序及施工細部 76
圖4-7-7 預鑄泥牆施工順序及施工細部 77
圖4-7-8 框架與填充材關係圖 78
表4-8-1 鄧公路設計小結圖示 7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Kennet Frampton 
  1999 《現代建築史-一部批判性的歷史》蔡玉芬譯,台北:地景。

Lynne Elizabeth And Cassandra Adams
  2005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Conatural Building Methods》
    《新鄉土建築—當代天然建造方法》 吳春苑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Richard Weston 
  2005 《Materials、Form And Architecture》
       《材料、形式和建築》 陳佳良譯,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

胡碩峰
  2002 《給未來的訊息》 台北:創新。
     第二篇  新地域主義 p.86-p.105

藤島亥治郎
  2000 《台灣原味建築》 趙芳如譯,台北:原住民文化。

外文書籍                                  
仙波喜代子&今井今朝春 
  2001 《Micro Architecture小屋之力》 東京:大日本株式會社。 

Andera Oppenheimer Dean And Timothy Hursley
  2002 《Rural Studio》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

Matilda McQuaid
  2003 《Shigeru Ban》Phaidon Press,New York.

Scott Tennent
  2006 《Materials For Design》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

參考網站:
建築師公會網站-Glenn Murcutt演講
http://king.arch.org.tw/document/pritzker/murcutt.html   

健康起厝專業設計網-Glenn Murcutt案例 
http://ki-house.so-buy.com/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CASE002  

晏陽初鄉村工作室
http://www.naturehouse.org/  

準建築人手札-建築:謝英俊-地球屋 003號
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89  

博碩士論文                                                                                  
羅健榮 
  2005 《在地構築文化與場所之探討-以淡水地區邊緣農業地景為觀察對象》
        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
陳宏銘 
  2006 《縫隙中的荒野》
        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 

駱又誠 
  2006 《地誌性淡水》
        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