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7200703024400
DOI 10.6846/TKU.2007.01006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傳統戰略文化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Peaceful Rise: Chinese Traditonal Strategic Cultur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蔡欣容
研究生(英文) Hsin-Jung Tsai
學號 6932602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7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洪陸訓
關鍵字(中) 和平崛起
戰略文化
中國傳統戰略文化
關鍵字(英) Strategic Culture
Peaceful Rise
Chinese traditional Strategic cul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上升,崛起的中國,成為世界眾所注目的焦點,但中國終究是個奉行馬克思主義的共產國家,即使國家經濟發展的模式與他國相差不遠,對於其他世界大國而言,中國依舊是最具威脅的對象。為因應「中國威脅論」對發展中的中國所造成國家發展可能的阻力,在2003年中國提出了「和平崛起的中國」概念,強調和平崛起成為中國新的國家發展戰略。在整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中國堅稱「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中華文化是一種和平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諧,始終是中國人民的精神象徵」。認為中國的發展是依循傳統文化且此一文化是和平、和諧的。
    戰略文化研究的目的在於試圖解釋一般性理論所無法解釋的戰略行動,中國的發展經驗,迥異於其他的西方國家,適用於解釋西方國家戰略作為的理論或邏輯思維,不見得適合中國,因此,透過對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國戰略做成的特殊性,一方面可以了解和平崛起的戰略行動是否真符合傳統戰略文化,抑或僅為強化中國崛起並非威脅的概念。
英文摘要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in 1978, China has achieve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aise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The rising China,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world, meanwhile still insists on the Marxist Communist policy. Even i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does not make different with other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still presumed as a menace. Response to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China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eaceful Rise of China" in 2003 as a new strategy of nation. In the concept, China stress that "firmly following the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s the necessarily result which based on the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Chinese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peace, longing for peace and pursuit of harmony, and it is the symbol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all the time" . The concept of "Peaceful Rise of China" tries to convince the world that China's development is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based on peace and harmony. 
  The purpose of strategic culture studies attempt to explain the strategic operations which the general theory can’t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China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refore, we could not apply immediately the theories or logic of the Western to the China's experienc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rategic culture, not only we could underst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hinese strategic culture, but also could help us to testify that the strategic operations of "Peaceful Rise of China" is really something consistent with the China's traditional strategic culture, or nothing but a excuse in order to release the threat from the rising of Chin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國傳統戰略文化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影響


目錄

緒論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1
貳、文獻評析----------------------------------2
參、研究途徑與方法----------------------------8
肆、研究範圍與限制---------------------------12
伍、研究文獻與架構---------------------------13

第一章  戰略文化研究
第一節 西方戰略文化研究----------------------15
第二節 中國戰略文化研究----------------------21
第三節 中西方戰略文化研究差異----------------26

第二章  戰略文化的概念
第一節  戰略文化的類型與定義-----------------29
第二節  戰略文化的根源-----------------------35
一、	歷史經驗
二、	地理位置
三、	政治文化
第三章 中國傳統戰略文化
第一節 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根源----------------41
第二節 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特徵----------------44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戰略文化--------------------54
第四章 中國和平崛起的分析
第一節  和平崛起的起源-----------------------63
第二節  和平崛起的發展過程-------------------70
第三節  和平崛起的基本意涵-------------------73
第四節  和平崛起的特點-----------------------74
第五章 傳統戰略文化對中國崛起之影響
第一節  周邊地區發展-------------------------86
第二節  外交戰略-----------------------------91
第三節  台灣問題-----------------------------97
第四節  經濟發展-----------------------------99
第五節  軍事發展----------------------------101
結論
一、	研究回顧與檢討---------------------105
二、	研究展望---------------------------108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110
二、中文期刊--------------------------------112
三、英文書目--------------------------------113
四、英文期刊--------------------------------114
五、網路、新聞資料--------------------------115


圖表
圖一:論文研究架構圖--------------------------11
圖二:和平崛起概念圖--------------------------70
表一:中國學者有關戰略文化研究之文章概表------23
表二:和平崛起發展過程表----------------------71
表三:中國歷年外匯存底總表:1950年—2006年----77
表四:中國大陸近十年國防預算統計表------------81
表五:2002年-2006年中國聯合軍事演習統計表-----8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Andrew Heywood 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
Mark Burles and Abram N. Shulsiy著,吳惠民等譯。《中共動武方式》。臺北:國防部史編局,民國89年3月。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選》。北京:外語出版社,1963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侷限》。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崑義。《台灣安全的拱心石》。台北:華揚出版社,2006年。
王普豐。《毛澤東軍事戰略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裕宏。《九○年代美「中」關係中的「中國威脅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田震亞。《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93年。
江西元、夏立平著。《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著,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老子。《道德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4月。
克勞賽維茲 著。《戰爭論》中譯本。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64年。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的轉折》。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際均。《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著。《現代化中共軍力》(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周琪等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胡鞍鋼主編。《中國戰略構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
班固。《漢書‧匈奴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治工作教研室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基本問題》。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年。
郭萬超。《中國崛起-一個東方大國的成長之道》。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彭光謙、姚有志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斯塔夫里阿諾斯(L. S. Stavrianos)著,吳象嬰、梁赤民、董書慧、王昶譯。《全球通史:1500年以後的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鈕先鍾。《西洋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黃石公。《三略》。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葉自成。《中國時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福卡經濟預測研究所。《中國邁入戰略機遇期》。上海:中國福利社會出版社,2004年。
劉仲平 譯注。《尉繚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劉順銘。《從戰略文化觀點探討中共軍事戰略與用兵動因》。台北:國防大學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際經濟研究院(IIE)著,樂為良、黃裕美譯。《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China: The balance sheet)》。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9月。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邁克爾‧斯溫、阿什利‧特利斯著洪允息、蔡焰譯。《中國大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
譚一青。《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指導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蘿莉‧勃奇克(Laurie Burkitt)、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 Wortzel。,《解放軍七十五週年之歷史教訓》(The Lessons of History—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t 75)。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二、	中文期刊
王世塗。〈中共戰略文化研析〉,《國防雜誌》。第12卷第8期,1997年2月,。
王朝彬。〈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2005年國際形勢的特點與我國外交成就〉,《學習報導》。第1期,2006年。
李金華。〈試論鄧小平辯證統一的軍事戰略思想得重要構成要素〉,《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5期,2003年10月。
李際均。〈論戰略文化〉,《中國軍事科學》。第1期,1997年。
沈明室。〈中國戰略決策的文化分析〉,《東亞季刊》。第33卷第1期,2002年。
周丕啟。〈略論戰略文化〉,《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01年。
門洪華。〈中國戰略文化的重構:一項研究議程〉,《教學與研究》。第1期,2006年。
施正權。〈從比較戰略文化看戰爭和和平:以美國和中國為例〉,《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4期,2004年。
宮玉振。〈試論戰略文化傳統及其對戰略行為的影響〉,《軍事科學雜誌》。第14卷第6期,2001年。
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階段〉,《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2003年。
莫大華。〈中國戰略文化初探〉,《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5期,1996年。
莫大華。〈戰略文化: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1996年6月。
黃裕沖。〈鄧小平新的時祺軍事戰略思想特徵〉,《空軍政治學院學報》,第1期,1998年。
蔡裕明。〈法治的弔詭:中國『依法治國』的現實與考量〉,《中國研究》。第36卷第3期,2002年3月。
韓鋒。〈中國「睦鄰、安鄰和富鄰」政策解讀〉,《中國評論》。2月號,2006年。
三、	英文書目
Booth, Ken. & Trood, Russell., eds. Strategic Cultur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9.
Booth, Ken. Strategy and Ethnocentrism. New York: Holm & Meier,1979.
Buzan, Barry. & Little, Richard.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World History;Remar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ourtois, Stéphane. et al. Black Book of Communism : Crimes, Terror, Repress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Johnston, Alastair Iain. Culture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eat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Jones, David R.“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n Jacobsen, Carl G. ed., Strategic Power: USA/USSR.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0.
Scobell, Andrew. China and Strategic Cultur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Press,2002.
Snyder, Jack L. The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tions. Rand R-2154-AF.Santa Monica, Calif.: Rand Corporation, 1977.  
四、	英文期刊
Ball, Desmond. “Strategic Cultur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ecurity Studies. Vol. 3, No.1, Autumn 1993.
Gray, Colin S.  ”National Styles in Strategy: The American Exampl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6. No.2, Fall 1981.
Gray, Colin S. “Geography and Grand Strategy,”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10,  1991.
Gray, Colin S. “What Rand Have Wrought,” Foreign Policy. No.4 , Fall 1971.
James, Ferguson R. “Inclusive Strategies for Restraining Aggression- Lessons from 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 ,”  Asian Philosophy. Vol. 8, Issue 1, March 1998.
Johnston, Alastair Iain. “Thinking about Strategic Culture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4 ,Spring 1995.
Kier, Elizabeth. “Culture and Military Doctrine: France Between the War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4 , Spring 1995.
Klein, Bradley S. “Hegemony and Strategic Culture: American Power Projection and Alliance Defense Politics ,”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14, No.2, April 1988.
Klein, Yitzhak.  “A Theory of Strategic Culture,”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10, No. 1, 1991. 
Legro, Jeffery W. “Culture and Preferen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wo-Step, ”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0, No. 1 Mar 1996,
Lord, Carnes. “Americans Strategic Culture,”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5, No.3,  1985.
Nye, Joseph S. Jr. & Lynn-Jones , Sean 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 A Report on a Conference on the State of the Fie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2, No.4., Spring 1988.
Suettinger, Robert L. “China’s Foreign Policy Leadership: testing time,”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9,winter 2004.
Zhang, Tiejun. “Chinese Strategic Culture:Traditional and Present Features. ”Comparative Strategy.Vol.21, 2002.
五、	新聞、網路資料
〈上海合作組織舉行聯合反恐軍演〉,《搜狐網》。〈http://news.sohu.com/66/54/subject211865466.shtml〉。
《反分裂國家法》全文,〈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5-03/14/content_2694168.htm〉。
〈北京數千民眾舉行反日大遊行〉,《BBC中文網》,(2005年04月09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420000/newsid_4427100/4427161.stm〉。
〈如何理解「三個代表」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人民日報》,2002年11月28日。
〈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252/9483/9694/20021128/876800.html〉。
〈中國農村人均收入不到城市三分之一〉,《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910000/newsid_4911300/4911382.stm〉。
〈中國和平崛起〉,〈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2%8C%E5%B9%B3%E5%8F%91%E5%B1%95〉。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北京: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年12月22日)。
〈胡錦濤強調:深刻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中國網》,2005年2月20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789914.htm〉。
〈中俄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7/01/content_3164594.htm〉。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胡錦濤做重要講話〉,《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3/content_4999294.htm〉。
〈中國加入WTO一週年大事記〉,《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2-12/10/content_655140.htm〉。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國互聯網》。〈http://big5.china.com.cn/ch-80years/lici/14/14-5/1.htm〉。
〈中國各地反日抗議活動愈演愈烈〉,《BBC中文網》(2005年04月04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400000/newsid_4407800/4407827.stm〉。
〈中國外匯儲備達8536億美元 超日本躍居世界第一〉,《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4/04/content_4380488.htm〉。
〈中國5年來共與11個國家舉行16次聯合軍事演習〉,《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29/content_5546079.htm〉。
〈中國5年來共與11個國家舉行16次聯合軍事演習〉,《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29/content_5546079.htm〉。
〈《台灣聯合報》:胡錦濤下令撥款200萬元研究『和平崛起』〉,光明觀察,2003年12月16日。〈http://guancha.gmw.cn/2003-12/031216/031216-26.htm〉。
〈亞非峰會在雅加達開幕 胡錦濤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22/content_2865880.htm〉。
〈胡錦濤在毛澤東誕辰110週年座談會的講話〉,中國新聞網,2003年12月26日。〈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12-26/26/385482.html〉。
〈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6/content_3496858.htm〉。
〈胡錦濤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全文)〉,《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txt/2006-11/18/content_7376068.htm〉。
〈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6/content_3496858.htm〉。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全文)〉,《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22/content_3954937_1.htm〉。
中評社,〈胡錦濤首次提出和諧地區的真實意圖〉,環球網,2006年6月17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pol_op/t20060617_257479.html〉。
〈南海爭端評論與研究—關於主權屬我 擱置爭議 共同開發的討論〉,《南沙群島在線》。〈http://www.nansha.org.cn/study/4.html〉。
〈中印邊界問題與中國的和平崛起〉,《星島網刊》,第25期。〈http://www.singtaonet.com:82/weekly/weekly0625/weekly0625_4/t20061124_401444.html〉。
美國學者:中國在非洲的柔性外交難奏效〉,《星島環球網》。〈http://www.singtaonet.com:82/world/t20060623_262874.html〉。
〈對衝西方勢力,中國拓寬非洲之路〉,《華盛頓觀察》。〈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1511&charid=2〉。
〈中國傳統『和合思想』推動當代和平外交〉,《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0/04/content_3581931.htm〉。
〈中國巴西簽署聯合公報〉,《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5/24/content_1488064.htm。〉
向駿,〈中共VS.美國在拉丁美洲的角力競逐〉,《青年日報》,2005年10月23日,第三版。
〈華盛頓智庫:中國在東南亞“軟權力”超越美國〉,《星島環球網》。〈http://www.singtaonet.com:82/world/t20060701_268419.html〉。
〈全球漢語熱 孔子學院成中國〉,《多維新聞網》,2007年4月9日。〈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ocDigest/Technology/xhw_2007_04_09_19_31_28_240.html〉。
〈江八點〉,《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archive/208156.htm〉。
〈政府大陸政策與國家安全〉,《民主和平論壇》。〈http://www.gadp.org.tw/important_show.asp?selno=23〉。
張五岳,〈未來四年兩岸關係與中共對台政策之分析〉,2004年5月27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2:5&webitem_no=784〉。
〈中國外交『新思維』對美國是福是禍?〉,《華盛頓觀察》。〈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440&charid=2〉。
〈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9.9%,GDP突破18萬億元〉,〈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1037/4061637.html〉。
國紀平,〈中國和平發展和世界共同繁榮〉,《人民日報》,2006年3月31日,第一版。
王崑義,〈析論中共發展模式的特質與危害〉,《青年日報》,2006年4月30日,第3版。
〈「中國軍費預算」的提問惹怒外交官讓美國「閉嘴」〉,《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6-08/23/content_4997210.htm〉。
《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頁2,《中國網》。〈www.china.org.cn/chinese/2004/Dec/738635.htm〉。
《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頁1,《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29/content_5546076.htm〉。
〈中國軍費高增長 華盛頓關切不卻不擔心〉,《華盛頓觀察》。〈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1661&charid=2〉。
〈白宮不應跟鷹派合唱中國威脅論〉,《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ch-yuwai/174899.htm〉。
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人民日報》,2005年9月16日,第一版。
紀念鄧小平誕辰100週年,〈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big5/ztpd/2004-09/08/content_3822.htm〉。
〈當前國際形勢〉,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1.fmprc.gov.cn/chn/wjdt/wjzc/t24781.htm〉。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中外記者問答實錄(全文) 〉,人民網,2004年3月15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8198/31983/32191/2390058.html〉。
〈專訪中國農大張正河:中國城鄉差距到底有多大?〉,《中國中部崛起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midchina.xinhuanet.com/2006-11/21/content_8571658.htm〉。
〈專家解讀中印關係原則與全面合作宣言〉,《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6/26/content_940283.htm〉。
〈對外關係—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ch-sz2005/dwgx/dw-zb.htm〉。
〈《簡式情報評論》評估—中國軍事現代化初具規模〉,《新浪軍事》。〈http://jczs.news.sina.com.cn/2004-11-26/0720246402.html〉。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學習時報,2003年11月24日。
溫家寶,「把目光投向中國」,南方網,2003年12月12日。〈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flr/ldjh/200405140500.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