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6201619120600
DOI 10.6846/TKU.2016.01090
論文名稱(中文) 運用交互教學法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on Applying Reciprocal Teaching Method to Enhanc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江明倩
研究生(英文) Ming-Chien Chiang
學號 70375006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23
論文頁數 28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游家政(yuchia@mail.tku.edu.tw.)
委員 - 林吟霞(yinhsia@gmail.com)
委員 - 陳劍涵(chienhanc@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交互教學法
閱讀理解
閱讀策略
關鍵字(英) Reciprocal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ading strate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想探討將「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後,國中學生對於預測、澄清、提問與摘要四項閱讀理解策略的運用情形與學習態度,並進一步探究交互教學法對於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果效。
基於上述,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的九年甲班25名國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教學時程分三階段,共為期二十二週。本研究主要透過教學觀察紀錄、教師札記、小組學習單、學生回饋單、前後測驗卷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進而再根據所蒐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據此,本研究所得到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友善的「對話氛圍」有利於學生學習。
二、健全的「支持系統」有助於學生學習。
三、教師角色的適時轉換,有利於學生學習責任的轉移。
四、運用「交互教學法」能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五、「交互教學法」對「省思與評鑑」能力有最大助益。
六、不同題型,可測得不同閱讀理解能力,不宜偏廢。
    另外,本研究也給予未來的教學者與研究者以下建議:
一、融入「交互教學法」的閱讀研究,宜盡早開始。
二、除了交互教學法與閱讀理解能力,研究主題可再求多元。
三、「成效評估工具」的編製亟待未來研究者的投入。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students’ application of four reading strategies: predicting, clarifying, questioning and summarizing, and their learning attitude while reciprocal teaching was infused into reading teaching. Then, further discussion was conducting toward the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reciprocal teaching to enhanc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on Research was applied as a study method. Participants were 25 junior high school 9th graders from the researcher’s class. The whole teaching sessi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nd lasted for 22 week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teaching observation, teacher’s notes, group work sheets, students’ feedback sheets, pre-test and post-test.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urther analysis was made an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 Friendly “conversation atmosphere” was beneficial to students’ learning.
2. A sound “supporting system” helped students’ learning.
3. Appropriate “teacher’s role changing” was beneficial to get to “learning responsibility transfer”.
4.“Reciprocal Teaching” could enhanc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5.“Reciprocal Teaching” helped students the most with their ability of “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
6. Different “test types” which could test on different “reading comprehension” should all be emphasized.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future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1.The study of infusing “Reciprocal Teaching” into reading shoud start the early the better. 2.Besides the study on Reciprocal Teach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future study subject could be more diversified.
3.”Evaluation tools” are waited to be modified for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目次             i 
表次             i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閱讀理解的理論與探討             11 
第二節 交互教學法的理論與探討             22 
第三節 交互教學法在閱讀理解教學上的應用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教學方案的設計             38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44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策略個別教學階段             55 
第二節 策略融合教學階段             99 
第三節 小組策略學習階段             14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81 
參考文獻             186 
一、中文部分             186 
二、西文部分             191 
附錄一 PISA試題前測卷             193 
附錄二 PISA試題後測卷             217 
附錄三 行動研究家長同意書             236 
附錄四 「交互教學法」教案設計──個別策略篇(一)             237 
附錄五 「交互教學法」教案設計──個別策略篇(二)             240 
附錄六 「交互教學法」教案設計──個別策略篇(三)             242 
附錄七 「交互教學法」教案設計──個別策略篇(四)             246 
附錄八 「交互教學法」策略教學回饋單             249 
附錄九 「閱讀文本與座位情境」回饋單             250 
附錄十 「交互教學法」教案設計──策略融合篇(一)             253 
附錄十一 「交互教學法」教案設計──策略融合篇(二)             255 
附錄十二 〈青春留影─雲門傳奇序〉前測卷             257 
附錄十三 〈青春留影─雲門傳奇序〉後測卷             259 
附錄十四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前測卷             261 
附錄十五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後測卷             262 
附錄十六 分組討論回饋單             263 
附錄十七 「交互教學法」教案設計──小組策略篇             264 
附錄十八 〈獵人〉前測卷             266 
附錄十九 〈獵人〉後測卷             267 
附錄二十 〈守望的天使〉前測卷             268 
附錄二十一 〈守望的天使〉後測卷             269 
附錄二十二 〈廁所的故事〉前測卷             270 
附錄二十三 〈廁所的故事〉後測卷             271 
附錄二十四 「策略個別教學」階段雙向細目檢核表             272 
附錄二十五 「『策略融合』與『小組策略』階段」雙向細目檢核表             273 
附錄二十六 「PISA前測卷」雙向細目檢核表             274 
附錄二十七 「PISA後測卷」雙向細目檢核表             275 
附錄二十 〈守望的天使〉前測卷.................. ... ..... ..........268 
附錄二十一 〈守望的天使〉後測卷....................................269 
附錄二十二 〈廁所的故事〉前測卷....................................270 
附錄二十三 〈廁所的故事〉後測卷.......... ... ......................271 
附錄二十四 「策略個別教學」階段雙向細目檢核表.......... .... .....272 
附錄二十五 「『策略融合』與『小組策略』階段」雙向細目檢核表.. .. ....273 
附錄二十六 「PISA前測卷」雙向細目檢核表............... ...... .....274 
附錄二十七 「PISA後測卷」雙向細目檢核表............... ..... ......275 
附錄二十八 〈青春留影─雲門傳奇序〉前後測卷雙向細目檢核表. .. .. ...276 
附錄二十九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前後測卷雙向細目檢核表. .... .. .....277 
附錄三十 〈獵人〉前後測卷雙向細目檢核表.. .... .... .. ..... ......278 
附錄三十一 〈守望的天使〉前後測卷雙向細目檢核表.. .... ... ... .....279 
附錄三十二 〈廁所的故事〉前後測卷雙向細目檢核表.. ... ...... ......280 

表次 
表3-2-1 研究方案設計表             39 
表3-2-2 個別策略教學表             41 
表3-2-3 策略融合教學表             42 
表3-2-4 小組策略學習表             43 
表3-3-1 研究參與者特質彙整表             46 
表3-4-1 PISA前後測題型分配表             48 
表3-4-2 「『PISA』與『單元』前後測」三層次出題數彙整表             50 
表3-4-3 資料編碼舉例與說明             51 
表4-1-1 「策略個別教學」方案規劃表             59 
表4-1-2 《螞蟻撿到一顆蛋》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61 
表4-1-3 〈一位公正的法官〉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64 
表4-1-4 〈不食嗟來食〉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66 
表4-1-5 〈桂花雨〉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69 
表4-1-6 「CURRY大三元」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71 
表4-1-7 〈二十年後〉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74 
表4-1-8 「名畫檔案」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76 
表4-1-9 〈白話變廢文?〉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79 
表4-1-10 「全班共同上課」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82 
表4-2-1 「策略融合教學」階段問題改進對照表             101 
表4-2-2 「策略融合教學」方案規劃表             103 
表4-2-3 〈情懷〉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105 
表4-2-4 〈青春留影─雲門傳奇序〉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108 
表4-2-5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109 
表4-2-6 「七人一組」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112 
表4-2-7 〈青春留影〉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             137 
表4-2-8 〈青春留影〉相依樣本T考驗高分群分析結果             138 
表4-2-9 〈青春留影〉相依樣本T考驗低分群分析結果             138 
表4-2-10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             140 
表4-2-11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相依樣本T考驗高分群分析結果             140 
表4-2-12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相依樣本T考驗低分群分析結果             141 
表4-3-1 「小組策略學習」階段問題改進對照表             144 
表4-3-2 「小組策略學習」方案規劃表             145 
表4-3-3 〈獵人〉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146 
表4-3-4 〈守望的天使〉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148 
表4-3-5 〈廁所的故事〉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149 
表4-3-6 「四人一組」學生喜好程度彙整表             152 
表4-3-7 〈獵人〉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             159 
表4-3-8 〈獵人〉相依樣本T考驗高分群分析結果             160 
表4-3-9 〈獵人〉相依樣本T考驗低分群分析結果             161 
表4-3-10 〈守望的天使〉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             162 
表4-3-11 〈守望的天使〉相依樣本T考驗高分群分析結果             163 
表4-3-12 〈守望的天使〉相依樣本T考驗低分群分析結果              163 
表4-3-13 〈廁所的故事〉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             165 
表4-3-14 〈廁所的故事〉相依樣本T考驗高分群分析結果             166 
表4-3-15 〈廁所的故事〉相依樣本T考驗低分群分析結果              166 
表4-4-1 「PISA試題」相依樣本T考驗高分群分析結果             173 
表4-4-2 「PISA試題」相依樣本T考驗低分群分析結果             173 
表4-4-3 「PISA試題」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             174 

圖次 
圖1-3-1 研究流程圖             6 
圖2-1-1 「由下而上」的閱讀理解模式             19 
圖2-1-2 「由上而下」的閱讀理解模式             20 
圖2-1-3 「雙向互動」的閱讀理解模式             21 
圖2-1-4 「循環」的閱讀理解模式             21 
圖3-2-1 研究架構圖             37 
圖4-1-1 閱讀推理分數分布概況             57 
圖4-1-2 閱讀理解對比概況圖             57 
圖4-2-1 「七人一組」異質小組S型分配示意圖             111 
圖4-2-2 「第三組」段落摘要與心智圖             131 
圖4-3-1 「四人一組」異質小組S型分配示意圖             151 
圖4-4-1 PISA前後測「錯誤題數」百分比對照圖             17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吳品慧(2010)。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寓言式成語故事閱讀理解之影
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逸文(2014)。心智圖法促進國中文言文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E. D. Gagne,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臺北市:遠流。
林吟霞、李源順、吳正新、李哲迪(2014)。認識PISA 與培養我們的素養。
臺北:五南。
林怡君(2010)。以NAEP架構建置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測驗。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佩璇(2005)。交互教學法對提昇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美琴(2011)。教出國中生的閱讀力。臺北市:天衛。
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 E. Mayer)。臺北市:
遠流。
林葦玲(2013)。運用交互教學法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慶華(2003)。閱讀社會學。臺北市:揚智。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胡惠雯(2006)。淺談交互教學法及其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第五十九期。
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9/59-22.htm。
洪蒨薇(2008)。運用交互教學法指導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策略之研究。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李吟詠
主編,307-349 頁)。臺北:心理。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臺北
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印行。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臺北市:天下。
柯華葳、詹益綾(2006)。國民中學閱讀推理測驗說明。桃園縣:國立中央大
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9)。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22006
報告(第二版)。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涂智賢(1998)。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科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後
設認知、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品惠(2010)。應用相互教學法於學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怡琪(2011)。多層次提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閱讀理解後設
認知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
陳美靜(2006)。以教科書課文內容為主之相互教學法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之
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德銳、丁一顧、簡賢昌、高紅瑛、李建民、李俊達、林芳如、高敏麗、張淑
娟、鄒小蘭、蔡美錦(2014)。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
市:高等教育。
許晴珮(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
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中。
許淑玫(1998)。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6),31-39。
許淑玫(2008)。交互教學歷程中學生錯誤發問類型及教師鷹架建構之研究。
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1),73-96。
許淑玫、游自達(2000)。交互教學歷程中學生發問類型及教師鷹架之探討。課
程與教學季刊,3 (4),1-30。
許瑜旂(2010)。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以相互教學法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麗霞(2008)。交互教學法介入閱讀指導對增進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
效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6,59-75。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文科)。
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5.php。
教育部合作學習工作坊(2012)。關於分組合作學習。取自:
http://www.coop.ntue.edu.tw/qa.php。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黃志淵(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
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屏東縣。
張郁屏(2009)。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董宜俐(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國立臺中師範
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楊勝惠(2009)。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中年級學生閱讀解能力效應之研究。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秋蓮(2008)。國小五年級國語文提問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五南。
鄭圓鈴(2013)。有效閱讀:閱讀理解,如何學?怎麼教?。臺北:天下雜誌。
劉兆文、陳怡欣(1999)。從閱讀的認知歷程談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02,
78-85。
劉素娟(2009)。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淡
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瑞芬(2007)。合作學習對國中生國語文閱讀能力及動機之影響研究。慈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潔玲(2009)。香港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計畫的閱讀表現對語文課程改革
的啟示。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蔣小平、張琴美、羅晶晶譯(2009)。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
下的學與教及其評測。北京市:華聯印刷。
羅彥文(1994)。國中學生國文閱讀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羅皓恩(2006)。搶救國文刻不容緩。取自:
http://www.bbc.com.tw//news/newsview.asp?cde=215021。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閱
讀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08)。2009PISA 應試指南。臺南大學。取自:
http://pisa.nutn.edu.tw/。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2)。PISA 閱讀試題題庫。臺南大學。取自:
http://pisa.nutn.edu.tw/。
臺灣PIRLS 團隊(2010)。PIRLS 簡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取自:
http://lrn.ncu.edu.tw/Teacher%20web/hwawei/PIRLS_home.htm。
臺灣PIRLS 團隊(2009)。PIRLS2006 報告書。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取自:http://lrn.ncu.edu.tw/Teacher%20web/hwawei/PIRLS_Report.htm。
二、西文部分
Burning, R. H., Schraw, G. J., & Ronning, R. R. (2004).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 (3rd ed.).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Carver, R. P. (1973).Reading as reasoning: Implications for measurement.In
W.H.MacGinitie(Ed.), Assessment problems in reading. Newark, DE:
l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Flood, J. & Lapp, D.(1981). Language/Reading Instruction for the Young Child.
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358-365.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King, A. (1989). Effects of self questioning trai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lectur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on Psychology,
14,366-381.
Linda, K. (1993). Uncovering cognitive process in rea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ERIC Dou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64 842)
Palincsar, A.S., & Brown, A.L. (1984).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fostering
and comprebension-monitoriog activitie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17-175.
Palincsar, A.S., & Brown, A.L. (1989) .Enhancing instructional time through attention
to metacognitio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2), 66-95.
Palincsar, A. S., & Klenk, L. (1992).Fostering literacy learning in supportive context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5(4), 211-215,229.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Pressley,M.(2000). What should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be the instruction of?
In M. L. Kamil, P. B. Mosenthal, P.D.Pearson,& R. Barr,(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arch Volume Ⅲ (pp.545-561).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ociates.
Rosenshine, B., & Meister, C. (1994). Reciprocal teaching:A review of the
research.Review of Educaional Research, 64(4) , 479-530.
Rumelhart, D.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pp. 573-60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tanovich, K. E. (1980). Toward an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fluen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 32-71.
Swaby, B. E. R. (1989). Diagnosis corr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Boston: Allyn &
Bacon.
Williamson, R. A. (1989). The effect of Reciprocal teaching on student performance
gains in third grade basal reading instruction. Submitted to the office of graduate
studies of Texas A&M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