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6201005241400
DOI 10.6846/TKU.2010.01109
論文名稱(中文) 解構台灣「自行車熱」的媒體論述
論文名稱(英文) A Discourse Analysis on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the “Bicycle Heat”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鄭秀圓
研究生(英文) Hsiu -Yuan Cheng
學號 69605015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17
論文頁數 10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魏玓
共同指導教授 - 紀慧君
委員 - 劉昌德
委員 - 吳怡國
關鍵字(中) 自行車熱
再現理論
論述分析
關鍵字(英) Bicycle Heat,Representation,Discourse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企圖瞭解當今台灣自行車熱的形成脈絡與背景,透過媒體論述做進一步的分析,分別從三個研究問題出發,首先從歷史脈絡進行分析,觀看不同時期與不同社會條件如何再現自行車這項客觀的交通運具;其次,在初步的媒體報導觀察上發現,大致有兩個議題分別為樂活、慢活等生活美學與自行車產生連結,另一個為環保議題與自行車產生連結,因此欲探討大眾媒體塑造與描繪自行車形象的過程;最後,進一步探討自行車與環保產生連結時,與其他環保論述之差別,探討不同論述的背後有什麼樣的運作關係。

   研究發現,從論述分析中得知,騎自行車在媒體論述中成為消費主義下的產物以及形塑出布迪厄所言品味秀異的展現,並且在講求慢速的環境下,騎自行車風潮成為保羅維希留所稱之的速度政權下產物;最後,當自行車成為環保實踐具體展現,卻在被塑造成為主流價值的同時,遮掩的其他社會環境異質性的可能,甚至壓迫邊緣的環保議題。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the “Bicycle Heat” in Taiwan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media representation. It has three main aims. First of all, the study examines different ways of seeing the objective vehicle-bicycle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Secondly, there are two issues as the initial finding of analyzing media reports. One is the art of LOHAS and slow living articulating with cycling. Another 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 Thus, the study tries to find out how the media constructs the image of cycling. Finally, when cycling articulates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 and becomes mainstream discourse, how the media reports the oth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instream and non-mainstream discourses is the further aim of the study.

   The study based on discourse analysis found that media tends to report cycling under consumerism context and construct it as the concept of Bourdieu’s “distinction” theory. Besides, in the context of slow living, cycling becomes the result of Virilio called “dromocratie”. Finally, when cycling becomes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lays in a mainstream role, cycling might obscure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gnore the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even oppress non-stream issu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理論基礎:再現理論與論述分析.....................7
第三節	研究價值與問題意識	..............................2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23

第二章   自行車論述與社會意義的變遷.......................25
第一節	西方社會的自行車發展............................25
第二節	台灣自行車的發展脈絡............................36
第三節	本章小結........................................46

第三章 媒體如何形塑自行車風潮.............................47
第一節	台灣自行車熱的興起	..............................48
第二節	樂活觀念的重視..................................53
第三節	關於速度的想法..................................62
第四節	本章小結........................................71

第四章 反思環保議題的媒體操作.............................73
第一節	打破自行車作為主流價值之想像....................73
第二節	節能媒體報導中的自行車..........................78
第三節	反核四之媒體論述................................85
第四節	本章小結........................................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2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9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98
參考書目.................................................100

圖目錄
圖1-1:台北市汽機車成長趨勢………………………………………...........................6
圖1-2-4:《巴黎競賽》黑人士兵敬禮圖像…………………………………………......15
圖1-2-5:宮娥圖(Las Meninas)………………………………………………………...18
圖2-1-1:紳士騎車…………………………………………………………………......27
圖2-1-2-1:輪胎廣告……………………………………………………………...……28
圖2-1-3-1:小男孩騎BMX護送ET回家劇照………………………………...………32
圖2-1-3-2:2008年墨爾本裸體自行車日宣傳海報……………..................................34
圖2-2-1-1:富士霸王號…………………………...……………………………............37
圖2-2-2-1:第十八屆世界運動會自由車代表隊………………………………….......40
圖2-2-3:胡榮華於民國73年3月18日出發「單騎走天涯」…………………………45
圖3-1-1:電影練習曲劇照…………………………………………………………......48
表目錄
表1-1:2008年~2010年國內外參展廠商家數及攤位數…………………………….4
表2-1-3-2:英國社會騎自行車之附加價值……………………………………...........35
表3-1:2005~2009年《聯合報》與《中國時報》文本數量之變化……………..……….47
表4-3-1:2000年10月27日行政院宣布停建核四之六項理由…………………........8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方志中(2008)。《差異化的都市街道閒逛─論台北市自行車文化現
       象》。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毛榮富(1992)。〈傅科─勾勒權力/知識之系譜的雕手〉,葉啟政主
      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頁158-186。台北:中正。
何醒邦、陳涵謙(2008年05月26日)。〈高油價 全國新購車年減4萬 
        輛〉,《中國時報》,A9頁。
李佩璇(2009)。《自行車的休閒化:休閒實作形式的象徵鬥爭》。台
      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李正亮(2008)。《美好年代 巴黎片段:廣告海報中的城市故事》。
      台北:日月文化。
吳芳如(2001)。《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
      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
      文。
林志明(1998)。〈《神話學》導讀〉。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
       學》,頁5-10。台北:桂冠。(原書 Barthes, R.[1957]. 
       Mythologies. Paris: Seuil.)
邱德亮(2001)。〈導讀:維希留加速2000年〉。楊凱麟譯,《消失的
      美學》,頁1-55。台北:麥田。(原書Virilio, P. [1995]. 
      Esthétique de la disparition. France: 
      Galilée.)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
      《新聞學研究》,58: 85-111。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北:韋伯。
胡榮華(2007年05月31日)。〈追隨生命的藍駝〉,《中國時報》,E8
       頁。
胡榮華(1993)《穿越歐亞非》(上冊)。台北:民生報社。
胡榮華(1987)。《單騎走天涯》(第二輯)。台北:民生報社。
紀駿傑(1998)。〈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
      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141-168頁。
郭力昕(2000年11月4日)。〈媒體政治 塑造了非理性社會〉,《中國
      時報》,第15版。
高宣揚(1986)。《存在主義概說》。香港:藝城印刷公司。
馬英九(2007)。《青春鐵馬向前行─馬英九的台灣單車日記》。台
      北:二魚文化。
陳伯榕(2005)。《單車熱》。台北:滾石文化。
陳懷恩、黃建和(2007)。《單車環島練習曲》。台北:大辣。
莊麗薇(2006)。《自助旅行、觀光與文化想像:以台灣的自助旅行論
      述為例》。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莊文瑞(1986)。〈傅柯論「監獄的誕生」〉,《當代》,1: 34-36。
馮建三(2007年05月21日)。〈腳踏車新世紀來了〉,《中國時報》,
       A15頁。
柯裕棻(2009年12月02日)。〈觀念平台-打破商業化媒體迷思〉,
     《中國時報》,A17頁。
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台灣大學森林
      所,碩士論文。
張媖如(2008)。《生活風格運動:樂活在台灣》。東吳大學社會所,
      碩士論文。
張紹杰譯(2001)。《普通語言學教程:1910~1911索緒爾第三度講
      授》。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原書Ferdinand de Saussure
      [1910~1911]. Saussure’s Third Course of Lectures on 
      General Linguistics. London: Pergamon.)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
      Fiske, J.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張秋明譯(2002)。《單車日記》。台北:一方出版社。(原作者夏目
      漱石[1903]. )
程詩郁(2001)。《論環境運動的自主性--以台灣反核四運動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俊湧(2005)。〈政見允諾的跳票與兌現─以陳水扁在兩千年大選時
      核四停建與客家的政見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麗玲譯(1994)。〈「意識型態」的再發現─媒體研究中被壓抑者的
      重返〉,陳光興等編譯,《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
      點》,頁73-119。台北:遠流。(原書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In M. Gurevitch, T. Bennett, J. 
      Curran and J. Woollacott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 Methuen.)
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台北:唐山。(原書Sontag, S.
      [1977]. On Photography) 
黃道琳譯(1998)。《李維史陀》。台北:桂冠。(原書Leach, E.
      [1982]. Lévi-Strauss. London: Harper Collins.) 
黃小萍譯(2008)。《自行車全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書
      Richard Ballantine, Richard Grant[2000]. Ultimate
      bicycle book. New York:DK.) 
許薔薔、許綺玲譯(1998)。《神話學》。台北:桂冠。(原書
        Barthes, R.[1957].Mythologies. Paris: Seuil.)
許正和、邱創勳(2007)。《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史:躍上峰頂的台灣
        鐵馬》。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蛙大(楊明晃)(2008)。《島內出走》。台北:遠流。
陳光興(2001年4月)。〈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上網日
      期:2008年6月1日,取自
      http://intermargins.net/Column/chen_kuanghsing13.htm
陳柏如(2001)。〈台灣自行車懷舊篇〉。上網日期:2009年10月31
      日,取自
http://www.wheelgiant.com.tw/bmu/ch/html/bmu_77/BMUCH770203.HTM
劉昌德、魏玓(2000)。〈檢視「罷免案」中的台灣媒體操作─《中國
        時報》與《聯合報》的假客觀真偏頗〉,《當代》,160:
         64-70。
劉維公譯(1992)、Honneth, Axel著。〈片段化的象徵世界─波迪爾
      文化社會學的省思〉,《當代》,77:14-31。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
     《當代》,168:10-25。
蔡采秀譯(1998)。《傅科》。台北:巨流。(原書Smart, B.[1985].
       Michel Foucault. London: Routledge.)
厲卓正(2008)。《誰的「綠色交通」?─國家到社區的綠色交通論述
      與實踐》。東海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魏錫鈴(2004)。《騎上峰頂─捷安特與劉金標傳奇》。台北:聯經。

英文部分
Burr, V. (1995). What is a discourse?In Vivien Bur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pp.46-61). 
      London: Routledge..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urness, Z. (2005). Biketivism and technology: historical 
        reflections and appropriations. Social
         Epistemology, 19(4), 401-417.
Hall, S. (1997). ’Introduction’ and ‘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 in Stuart Hall(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pp.1-64). London: Sage.
Horton, D. (2006).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bicycl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15(1), 41-58.
Julie Cupples & Elisabeth Ridley ( 2008). Towards a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sustainability and cycling fundamentalism. Area,40
       (2), 254-264.
Williams, R. (1983). ‘Introduction’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Revised
         Edition. (pp.11-2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