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6200922342300
DOI 10.6846/TKU.2009.01458
論文名稱(中文) 臺幣改革(1945-1952年)-以人物及其政策為中心之探討
論文名稱(英文)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eople and Policies Involved in the Reform of the Taiwan Dollar (1945-1952)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王漣漪
研究生(英文) Lien-Yi Wang
學號 79406012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5
論文頁數 17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宗賢
委員 - 吳明勇
委員 - 卓克華
關鍵字(中) 通貨膨脹
貨幣改革
舊臺幣
新臺幣
陳儀
魏道明
陳誠
吳國楨
嚴家淦
任顯群
關鍵字(英) inflation
currency reform
Old Taiwan Dollar
New Taiwan Dollar
Yi Chen
Tao-Ming Wei
Cheng Chen
K.C. Wu
C.K. Yen
Hsien-Chun J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從1945年到1952年,臺幣歷經過一段動盪,先後經歷過舊臺幣改革與新臺幣改革二次重大的變革,中間還經歷過金圓券幣改小幅度的變動。陳儀時期的舊臺幣改革是延續其貨幣金融特殊化的政策,外在目的為以臺幣建立防波堤,阻隔法幣通貨膨脹影響到臺灣,內在目的是發展其熱衷的國家經濟主義,但因為中央財金單位的摯肘,造成臺法匯率難以調整,防波堤難以建立,臺灣銀行法幣頭寸短缺,兩岸民間商業貿易難以開展。再加上臺灣銀行以發行通貨方式對軍政機關與公營事業的融通,這使得舊臺幣如同法幣一樣處於通貨膨脹之中,而對公營事業的融通則隱含中央對臺灣資源的掠奪。魏道明接任後利用與中央和善的關係,解決了中央的摯肘,臺幣與國幣的匯率得以機動調整,雖然有調整不足現象,臺幣防波堤總算是建立起來,但這防波堤卻在金圓券幣改臺金固定匯率下被摧毀。魏道明雖然解決了匯率問題,但臺灣銀行以發行通貨方式對軍政機關與公營事業的融通依舊沒有改善,臺灣仍處與惡性通貨膨脹之中。陳誠上任之時,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失敗已無法挽回,嚴家淦主導的新臺幣改革使得臺灣脫離的中國經濟圈,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轉換成以臺灣本位為核心,新臺幣改革中成立了臺灣省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全面掌控在臺公營事業,使得公營事業掠奪臺灣資源情形獲得改善,但陳誠與嚴家淦還是無法解決大量軍政機關與軍民撤退來臺所產生龐大的財政赤字,即使進行新臺幣改革,臺灣通貨膨脹依舊無法緩解。吳國楨就任後,與任顯群進行一連串金融與財政政策,用以改善財政赤字,致使新臺幣通貨發行額不致無限擴大。韓戰爆發美軍協防與美援入臺,臺灣的安全與財政赤字獲得解決,新臺幣方趨於穩定,直到1952年惡性通貨膨脹方完全消彌。
英文摘要
Between 1945 and 1952, the Taiwan dollar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turbulence with two major reforms of the currency, creating the New Taiwan Dollar, as well as efforts to reduce fluctuations in the value of the old currency , the jinyuanquan. Under Chief Executive Yi Chen, who extended the specialization of monetary and financial policies. Ostensibly this was to prevent the inflation of the mainland fiat currency from impacting Taiwan, but Chen also had an agenda of developing his much-desired economic nationalism. The resulting restriction of the central financial authorities, however, led to difficulties in adjusting the exchange rate of Taiwan dollar and the mainland fiat currency and made inflation difficult to prevent. The Bank of Taiwan experienced a shortage in their money supplies, and cross-strait business efforts were stymied. This was further exacerbated by the Bank of Taiwan issuing currency in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ectors, leading the Old Taiwan Dollar to experience inflation similar to that of the mainland’s fiat currency, while the circulation of currency through the political sector implicitly le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Taiwan’s resources.
	After the dismissal of Chen, new appointee Tao-Ming Wei used his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authorities to loosen restrictions on those authorities, leading to adjustments of the exchange rate between the Old Taiwan Dollar and the mainland currency. While these adjustments proved to be inadequate, a breakwater was nonetheless established, but was later destroyed when the jinyuanquan was set to a fixed exchange rate. While Wei was able to solve the exchange rate issue, Taiwan continued to experience crippling inflation because the currency issuing methods of the Bank of Taiwan remained unchanged.
	During the tenure of Wei’s successor as governor Cheng Che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lost their battle on the mainland, an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n finance minister C.K. Yen, the move to the New Taiwan Dollar helped Taiwan escape from the economic orbit of China, ushering in a new Nationalist focus on Taiwan-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hift to the New Taiwan Dollar, the Taiwan Province Production Industry Management Commission was established, exercising total control over the public sector in Taiwan and helping rectify the exploitation of Taiwan’s resources by the public sector. However, Chen and Yen were un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massive debt accumulated by the public sector and the costly retreat of Nationalist forces to Taiwan, and so despite the move to the New Taiwan Dollar, Taiwan’s inflation problems continued unabated.
Under K.C. Wu and Hsien-Chun Jen, a series of financial reforms were put in place to improve the fiscal deficit,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issuing amount of currency had been under control.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US troops and USAID were stationed in Taiwan, creating greater security in Taiwan, providing a solution to the debt problem, resulting in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New Taiwan Dollar, and leading to the final cessation of hyperinflation in 1952.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向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第二章 臺幣的發行與改革歷程	10
第一節 通貨膨脹簡述	10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的臺灣銀行券	14
第三節 舊臺幣發行	17
一、臺灣光復與舊臺灣銀行券繼續流通	17
二、舊臺幣的發行	21
三、「防波堤」與二二八事件	23
第四節 金圓券發行時期的舊臺幣	25
一、金圓券發行時期的舊臺幣發行額與發行指數	25
二、法幣崩潰與金圓券幣改	26
三、金圓券幣改對臺灣的影響	27
四、金圓券幣改失敗後的舊臺幣	28
五、舊臺幣通貨膨脹的原因	30
第五節 新臺幣發行	36
一、新臺幣發行額與發行指數	36
二、新臺幣的發行	37
三、通貨膨脹與緊縮	40
四、美援與物價膨脹的結束	42
第三章 陳儀治臺時期(1945.10-1947.5)的貨幣政策	44
第一節 陳儀傳略	44
第二節 臺灣調查委員會的籌劃	50
一、臺灣調查委員會的成立經過	50
二、「臺灣接管計畫綱要」與「臺灣金融接管計畫草案」	52
第三節 陳儀長官公署時期的貨幣政策	53
一、陳儀的政治機構與貨幣金融特殊化	53
二、臺灣貨幣的緊縮與公營事業	62
三、中央銀行的摯肘與臺法匯率的調整	67
四、黃金風潮時陳儀的緊急金融措施	80
第四章 魏道明時期(1947.5-1948.12)的臺幣政策	84
第一節 魏道明傳略	85
第二節 魏道明時期的臺幣政策	87
一、政治機構特殊化的修正	87
二、貨幣金融特殊化的延續	89
三、兩岸貿易與法幣頭寸	93
第三節 金圓券幣改對臺灣的影響	94
第四節 公營事業與通貨膨脹的延續	97
第五章 陳誠(1949.1-1949.12)、嚴家淦與新臺幣改革	100
第一節 陳誠傳略	101
第二節 陳誠的臺幣政策	104
一、複雜的政治環境與陳誠的集權	104
二、陳誠的臺幣政策	107
三、新臺幣改革前抑制通貨膨脹措施	109
第三節 新臺幣改革	111
一、新臺幣改革之籌劃	111
二、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	113
第四節 嚴家淦與臺幣改革	118
一、嚴家淦傳略	118
二、嚴家淦與三次幣制改革	120
三、嚴家淦的貢獻與侷限	122
第六章 吳國楨(1949.12-1953.4)、任顯群與新臺幣穩定	124
第一節 吳國楨傳略	124
第二節 吳國楨的新臺幣政策	128
一、吳國楨與美援	128
二、吳國楨穩定新臺幣政策的回憶	130
三、吳國楨的優勢與劣勢	135
第三節 不羈之才任顯群	136
一、任顯群傳略	136
二、不羈之才	138
三、任顯群與嚴家淦的比較	140
第四節 穩定新臺幣政策	141
一、貨幣政策	141
二、財政政策	143
第五節 美援與新臺幣穩定	144
第七章 結論	148
參考文獻	154
附錄	167


表格目次
表一:臺灣銀行券發行額、發行額指數與物價指數表	15
表二:臺灣銀行券與舊臺幣發行額、發行額指數與物價指數表	19
表三:臺灣銀行存款放款統計表	31
表四:臺灣銀行放款餘額對象分析表	32
表五:新臺幣發行額、發行額指數與物價指數表	36

圖片目次
圖一:陳儀照片	167
圖二:魏道明照片	167
圖三:陳誠照片	168
圖四:吳國楨照片	168
圖五:嚴家淦照片	169
圖六:任顯群照片	169
圖七:俞鴻鈞照片	170
圖八:臺灣銀行券百圓券	170
圖九:臺灣銀行背書之日本銀行券千圓券	171
圖十:臺灣流通券壹佰圓券	171
圖十一:舊臺幣拾萬圓券	172
圖十二:臺灣銀行即期定額本票壹佰萬圓	172
圖十三:法幣壹萬圓券	173
圖十四:金圓券伍佰萬圓券	173
圖十五:新臺幣限大陳地區通用拾圓券	174
參考文獻
一、史料
檔案管理局收藏資料:
〈前進指揮所有關日軍投降接收文卷〉,(機關號/度號/分類號/案次號):A375000100E/0034/013/314/
〈銀行籌設與接管〉,A375000100E/0035/25/3/9/
〈臺灣銀行接收與成立經過〉,A375000100E/0035/253/18
〈接收敵國銀行分支機構報部〉,A375000100E/0035/25/3
〈新臺幣印刷及由滬運台〉,A375000100E/0035/252.2/4
〈本省光復對中央獻金案〉, A3756000100E/0035/27/6.2/2

報紙公報:
臺灣新生報(1945.10.31-1952.12.31),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微捲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5.10.25-1947.5.15),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微捲版
臺灣省政府公報(1947.5.16-1952.12.31),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紙本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法幣、金圓券與黃金風潮》(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91)
王壽南,《王雲五先生年譜初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上下)》(台北,國史館,2007)
李祖基編,《二二八事件報刊雜誌彙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
沈雲龍,《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吳永福,《臺灣之幣制與銀行》(南京,財政部財政研究委員會,1947)
吳岡,《舊中國通貨膨脹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吳耀輝,〈民國三十七年之臺灣金融〉,《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卷第三期(1949.3)
姚崧齡,《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袁穎生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金融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張勝彥編,《臺灣省政府財政廳志》(南投,臺灣省政府財政廳,1999)
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
葉惠芬編註,《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臺灣省政府委員會會議記錄(上下)》(台北,國史館,2007)
陳榮富,《六十年來臺灣之金融與貿易》(台北,三省書局,1956)
陳榮富,《臺灣之金融史料》(台北,臺灣銀行,1953)
陳榮富,《臺灣貨幣金融外匯貿易全書》(台北,三省書局,1954)
陳鳴鐘、陳興唐主編,《台灣光復與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江蘇,南京出版社,1989)
陳興唐主編,《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下)》(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鈴木茂夫資料提供、蘇瑤崇主編,《最後的臺灣總督府》(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
臺灣省新聞處編印,《臺灣的建設》(台中,臺灣省新聞處,196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近代史經濟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臺灣省主計處編,《臺灣貿易五十三年表》(台北,臺灣省主計處,1957)
臺灣省主計處編,《臺灣省統計要覽第十四期》(台北,臺灣省主計處,1959)
臺灣省財政廳統計室編,〈民國三十六年之臺灣物價〉,《臺灣銀行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48.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國三十六年之臺灣銀行〉,《臺灣銀行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48.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國三十七年之臺灣銀行〉,《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卷第三期(1949.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國三十七年之臺灣經濟〉,《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卷第三期(1949.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國三十八年之臺灣物價〉,《臺灣銀行季刊》第三卷第二期(1950.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國三十八年之臺灣銀行〉,《臺灣銀行季刊》第三卷第二期(1950.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國三十九年之臺灣銀行〉,《臺灣銀行季刊》第四卷第一期(1951.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國四十年年之臺灣銀行〉,《臺灣銀行季刊》第五卷第一期(1952.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長官公署時期之臺灣經濟〉,《臺灣銀行季刊》第一卷第三期(1947.1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幣及其匯率問題座談會記錄〉,《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48.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經濟日誌(1945.10.25-1952.12.31)〉創刊號-第五卷第四期(1347.6-1953.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幣制改革在臺灣〉,《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48.9)
薛月順編輯,《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二)(三)》(台北,國史館,1999)
薛月順編輯,《臺灣省貿易局史料彙編(一)(二)(三)》(台北,國史館,2004)
魏永竹、李宣鋒、楊越凱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二、專書
George Kerr原著、陳榮成翻譯,《被出賣的臺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千家駒、郭彥崗,《中國貨幣演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于宗先、王金利,《台灣的通貨膨脹》(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尹仲容,《通貨膨脹問題面面觀》(台北,國際經濟資料中心,1960)
不知撰者,《陳公洽與臺灣》,(台灣,南瀛出版社,1947)
王作榮,《王作榮看台灣經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
王作榮,《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1999)
王紹齋、章君穀,《俞鴻鈞傳》(台北、聖文出版社,1986)
王耀興,《光復以來我國金融制度與金融政策的檢討》(台北,財政部金融司1986)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4-1965)》(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
田源、王育琨,《治理通貨膨脹的思路與政策》(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0)
何定藩,《陳誠先生傳》(台北,反共出版社,1965)
何憲章,《國際財務管理》(台北,新陸書局,1995)
林忠,《臺灣光復前後史料概述》(臺北,皇極出版社,1983)
李松林,《蔣介石的臺灣時代》(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3.11)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
林衡道口述、卓遵宏、林秋敏訪問,《林衡道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6)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
邢慕寰,《臺灣經濟策論》(台北,三民書局,1993)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台北,曉園出版社,1989)
李敖,《蔣經國研究》(台北,自行出版,1987)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3)
邱七七,《陳誠傳—集忠誠勇拙於一身》(台北,雨墨文化事業,1994)
吳岩雪,《心傳:陳誠與陳履安》(台南,亞細亞出版社,1995)
吳國楨手稿、黃卓群口述、劉永昌整理,《吳國楨傳(上下)》(台北,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吳興鏞,《黃金檔案—國府黃金運台》(台北,時英出版社,2007)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
季常佑,《金圓券幣史》(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邵毓麟,《勝利前後》(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胡如遠,《中國貨幣史》(台中,書桓出版社,1987)
茅家琦,《台灣三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段承璞,《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孫宅巍,《蔣介石的寵將陳誠》(台北,旭昇圖書,1994)
徐揚、寇思壘,《陳誠評傳》(台北,群倫出版社,1986)
翁嘉禧,《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8)
夏榮和、林偉盛、陳俐甫譯,《臺灣中國二二八》(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浦薛鳳,《相見時難別亦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袁穎生 ,《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袁穎生,《臺灣光復前貨幣史述》(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
唐冬眉,《穿越世紀蒼茫—鄭毓秀傳》(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戚嘉林,《台灣二二八大揭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
張火旺,《臺灣之金融—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1984)
張成達,《中國金融》(台北,三民書局,1972)
張放之,《嚴前總統家淦先生紀念協會中華民國九十年年刊》(台北,嚴前總統家淦先生紀念協會,2001)
張果為,《浮生的經歷與見證》(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下冊》(台北,翰蘆圖書出版社,1995)
張維亞,《中國貨幣金融論》(台北,自行出版,1952)
張峻,《創造財經奇蹟的人》(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
郭榮生,《中國省銀行史略》(台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67)
莊淑旂口述、許雪姬執筆,《莊淑旂回憶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出版社,1996)
許心鵬,《戰後台灣金融》(福建,鷺江出版社,1992)
許有成、徐曉彬,《宦海沉浮—吳國楨》(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柯台山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陸百甫、王大樹、王廣謙,《通貨膨脹問題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
陳故副總統治喪委員會編,《陳故副總統紀念集》(台北,陳故副總統紀念集編輯委員會,1965)
陳海濱編輯,《陳儀生平與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陳嘉庚,《南僑回憶錄》(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1993)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
陳錦昌,《蔣中正遷台記》(台北,向陽文化,2005)
黃通、張漢宗、李昌槿合編,《日據時期台灣之財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黃進興,《半世紀的奮鬥:吳火獅先生口述傳記》(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台北,大秦出版社,1994)
莊嘉農(蘇新),《憤怒的臺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
曾健民《臺灣1946‧動盪的曙光:二二八期的臺灣》(台北,人間出版社,2007)
隅谷三喜郎、劉進慶、凃照彥,《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葉芸芸編寫,《證言二二八》(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葉明勳,《真意集》(台北,躍昇文化,1994)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賈秀岩、陸滿平,《民國價格史》(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2)
楊基銓,《楊基銓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鈴木茂夫著、陳千武譯,《臺灣處分一九四五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董中生,《七省主席幕中記》(台北,董昌立,199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輯,《陳長官治臺一年來言論集》(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印,《臺灣省幣制改革》(台北,臺灣銀行,1951)
臺灣銀行編,《臺灣銀行三十年》(台北,台灣銀行,1976)
臺灣銀行編,《臺灣銀行五十年》(台北,臺灣銀行,1996)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裴斐、韋慕庭訪問整理,吳修垣譯《從上海市長到臺灣省主席(1946-1953年)—吳國楨口述回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塩見俊二,《秘錄‧終戰前後的臺灣》(台北,文英堂出版社,2001)
鄭利娟,《戰後台灣財政》(福建,鷺江出版社,1993)
鄭東起,《通貨膨脹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中,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4)
劉士永,《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劉錫齡,《中國幣制改革論》(上海,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948)
謝然之,《臺灣十年》(台北,台灣新生報社,1955)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戴建兵,《金錢與戰爭—抗戰時期的貨幣》(廣西,廣西大學出版社,1995)
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薛化元總編,《臺灣貿易史》(台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協會,2008)
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下)》(台北,國史館,2005)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
蕭富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職員輯錄(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瞿荊洲,《台灣金融經濟論集》(台北,自由中國出版社,1953)
瞿荊洲,《貨幣銀行論集》(台北,中國經濟月刊社,1985)
關吉玉,《民國四十年來之財政》(台北,經濟出版社,1976)
嚴前總統家淦先生哀思錄編纂小組編輯,《嚴前總統家淦先生哀思錄》(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
嚴演存,《早年之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9)
顧正秋,《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三、專文
王超能,〈抗戰時期的閩省工業〉,《福建文史資料第十三輯》(福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6)
北山富九二郎,〈日據時代臺灣之幣制政策〉,《臺灣經濟史七集》(台北,臺灣銀行,1959)
何漢文,〈臺灣二二八起義見聞記略〉,李敖編,《二二八研究》第一冊(台北,小書書報社,1889)
江南,〈吳國楨口中的蔣氏父子—吳國楨八十憶往〉,李敖,《蔣經國研究》(台北,自行出版,1987)
余思宙,〈魏道明畢生為國〉收錄於秦孝儀主編,〈魏道明〉,《革命人物誌第十八集》
吳相湘,〈陳誠遺愛鯤海〉《民國百人傳第二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
吳聰敏,〈臺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2006〉,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BigInflation-Historica.pdf
徐柏園,〈陳辭公精神不死〉,陳故副總統治喪委員會編,《陳故副總統紀念集》(台北,陳故副總統紀念集編輯委員會,1965)
高塏,〈陳儀的福建省人事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福建文史資料第九輯》,(福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
袁璧文,〈臺灣之貨幣發行〉,《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台北,臺灣銀行,1969)
張季熙,〈糖業〉,《臺灣工業復興史》(台北,中國工程師協會,1958)
張琴(胡允功),〈臺灣真相〉,轉引自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國史館編,〈嚴家淦先生傳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三輯》(台北,國史館,1994)
黃季陸主編,〈陳誠〉,《革命人物誌第五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0)
秦孝儀主編,〈魏道明〉,《革命人物誌第十八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陳儀治臺論〉,賴澤涵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4)
程光蘅,〈臺灣之利率〉,《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台北,臺灣銀行,1969)
劉紹唐主編,〈任顯群〉《民國人物小傳第十四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2)
劉紹唐主編,〈吳國楨〉《民國人物小傳第八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
劉紹唐主編,〈陳誠〉《民國人物小傳第一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
劉紹唐主編,〈陳儀〉《民國人物小傳第四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
劉紹唐主編,〈魏道明〉,《民國人物小傳第三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
謝森中,〈從經濟觀點看戰後臺灣經驗〉,宋光宇編《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顏清梅〈光復初期臺灣米荒問題初探〉,賴澤涵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4)
蘇震,〈光復前臺灣貨幣制度之演變〉,《臺灣經濟史初集》(台北,臺灣銀行,1954)
蘇震,〈臺灣之外匯〉《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台北,臺灣銀行,1969)
嚴家理,〈陳儀主閩時期的福建省銀行〉,《福建文史資料第十三輯》(福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6)

四、論文
1、學位論文
王雅瓊,《臺灣光復初期匯率政策之演進與決策研究(1945-1963)》(國立中興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
王綉雯,《新台幣改革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江安妮,《關鍵的年代:1949陳誠主持臺灣省政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李功勤,《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O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吳君麗,《陳儀與臺灣光復初期的政局: 從光復接收到二二八事件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美莉,《抗戰時期的貨幣戰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歐世華,《吳國楨與臺灣政局(1949-1954)》(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期刊
任顯群,〈一年來臺灣財政與稅制改革〉,《中國經濟月刊》第16期(1952.1)
李文環,〈戰後臺灣關貿政策之分析(1945-1949)(上下)〉,《臺灣風物》第四十九卷第四期-五十卷一期(1999.12-2000.3)
吳錫澤,〈我追隨陳辭公的回憶(1-4)〉《傳記文學》第七十四卷第三-六期(1999.3-1999.6)
吳聰敏、高櫻芬,〈臺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年至1986年〉,《經濟論文叢刊》19:1(1991.3)
周憲文,〈光復五年間臺灣貨幣數量的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四卷第四期(1951.12)
袁方,〈任顯群的故事〉,《傳記文學》第六十九卷第五期(1996.11)
許榮昌,〈臺灣優利存款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五卷第四期(1953.3)
陳誠口述、吳錫澤筆記,〈陳誠主台政一年的回憶(1-4)〉《傳記文學》第四十五卷第五期-第四十六卷第二期(1984.11-1985.2)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二三三)嚴家淦〉,《傳記文學》第六十五卷第三期(1994.9)
蔡孟堅〈懷念魏道明先生〉,《傳記文學》第三十九卷第五期(1981.11)
鄭士鎔,〈細說我所認識的陳儀〉,《傳記文學》第八十八卷第三期(2006.3)
鄭南宣原作、李若松提供,〈一九四九年以前的陳誠〉,《傳記文學》第七十卷第二期,(1997.2),
鮑亦榮,〈三十九年整頓稅收的奇蹟〉(台北,傳記文學,1980)中央圖書館傳記文學出版社數位資料庫
鮑亦榮,〈任顯群先生功在國家〉《稅務旬刊》第1441期(1991.10.10)
薛正良,〈臺灣省主席任內的陳誠〉,《歷史月刊》第二十三期(1989.12)
蘇震,〈臺灣之物價指數〉《臺灣銀行季刊》第五卷第三期(1952.12)
嚴家淦,〈一年來中國的財政〉,《中國經濟月刊》第4期(1951.1)
嚴家淦,〈一年來自由中國的財政〉,《中國經濟月刊》第16期(1952.1)
嚴家淦,〈出席國際貨幣基金會議之經過及觀感〉,《中國經濟月刊》第3期(1950.12)

3、會議論文
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編輯,《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
卓遵宏,〈尹仲容與臺灣經濟的重建〉,《20世紀臺灣歷史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2)
吳聰敏,〈臺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梁國樹編,《臺灣經濟發展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
翁嘉禧,〈臺灣光復初期經濟發展與二二八事件的關係〉,《臺灣歷史與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中,臺灣省諮議會,2004)
陳玉鳳,〈一九四九年前後的資源委員會〉,《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
陳慈玉、陳思宇,〈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對公營事業的整頓(1949-1953)〉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
陳儀深,〈論臺灣二二八事件的原因〉,《二二八學術論文討論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
賴澤涵,〈陳儀與閩、臺、浙三省省政〉《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研討會第四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
顏義芳,〈日據初期臺灣貨幣制度之研究〉,《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臺灣省文獻會,2001)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臺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