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6200502054300
DOI 10.6846/TKU.2005.00759
論文名稱(中文) 生命實踐修證之道—以《圓覺經》的如來藏思想為建構依據
論文名稱(英文) The Heuristic Method of Life—Base on Buddha-Nature thoughts of The Sutra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林彥宏
研究生(英文) Yen-Hung Lin
學號 69000013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06
論文頁數 15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柏園
委員 - 蕭振邦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高柏園
關鍵字(中) 生命實踐
圓覺經
如來藏
修證原理
關鍵字(英) The Heuristic Method of Life
The Sutra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Buddha-Natura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世以來,人類精神文明出現各式各樣的危機。身處於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知識爆炸的當代,人類普遍對「生命」形成了迷惘與焦慮。面對如此危機,唯有透過生命實踐,方能安定心靈、治療病痛。
《圓覺經》精簡的篇幅,簡易直捷、體系完備,適合吾人在日常生活中當下起修;如來藏思想給予眾生皆能成佛的保證,此保證正是生命實踐所以可能的終極依據。《圓覺經》精簡的篇幅承載高深淵博的如來藏思想,前者安定焦慮,後者解答迷惘。本文旨在以《圓覺經》的如來藏思想建構出在生命實踐道途之修證憑藉。首先,對於《圓覺經》與「如來藏思想」做出基本的理解鋪陳,再依照根、道、果的完備系統建構出適合現代人實修之修證原理。
第一章,敘述論題背景,首先開展本研究之期望目標,進而羅列相關研究成果,最後交代研究方法以及論述程序。第二章,介紹《圓覺經》與如來藏思想,將相關外緣問題作簡明梳理。第三章至第五章則分別以「根、道、果」之完備系統架構出簡明的生命實踐修證原理。             
第三章,呈現生命實踐之觸動,首先直截了當表明因地法行—斷除無明。理解無明為何之後,進而回應對實踐原理易產生的質疑,最後分析實踐所需超越的對象—輪迴之層次與類型。第四章,展示生命實踐之歷程,首先說明實踐本質為一整體,無法割裂,然而為觀照一切眾生根器,便假說實踐之方便漸次。其次具體解析三淨觀法門,以及其所交替結合之二十五清淨定輪修行法,最後則提出進行修行工夫應避免四病之叮嚀,對此修行法作品質保證。第五章,呈現生命實踐之終極目標,首先標列眾生從凡夫至佛陀的四種隨順覺性,進而將其歸納為「如幻界」與「真如界」並說明二者之異質性,然後以遮、表兩種詮釋方法說明圓覺生命的真如境界。
最後於第六章殿以結論,總申本文之意趣。
本文立基於「生命實踐」之立場,藉由《圓覺經》之教授,嘗試究明如來藏思想之圓妙無窮,期待能以此建構出適合當代人類從原理到實修,從實修到證果的完整修證體系。
英文摘要
During recent century, there have been all sorts of crisis in our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eople are confused and worried to life. By facing these crisis, we need to make a self-examination and to implement it, and then able to be free from worry or illness. So I emphasize the heuristic method of life-base on Buddha-Natural thoughts of the Sutra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on this study.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stat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opic, the expectation of this study, spreading out the results of it, and also confessing the method of it. 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introduces The Sutra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and Buddha-Natural thoughts, and organize the secondary relative issues.  You can find the complete structures, the principle, the method, and the solu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life during Chapter Three through Chapter Five.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focuses in the trigger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and to demonstrate the progress of it in the chapter four, and to present the final objective of it in the chapter five. In the chapter six, it concludes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Base on the self-examin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by using The Sutra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I attempt to study the great of Buddha-Natural thoughts, and hope to construct the complete structures from the principle to practice, and from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destin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論題背景………………………………………………………………..1
一  生命實踐之提出與目標..........................................................................1
(一)生命的「活動」與「實踐」…………………………………....1
(二)生命實踐之根據………………………………………………….2
二  前人研究成果…………………………………………………………...2
  (一)生命實踐的研究概況…………………………………………….2
(二)《圓覺經》的研究概況…………………………………………...2
(三)如來藏思想的研究概況………………………………………….3
第二節  研究宗旨、方法及論述程序…………………………………………...13
一研究宗旨………………………………………………………………...13
二研究方法………………………………………………………………...15
(一)文獻方法………………………………………………………….15
(二)歷史方法………………………………………………………….15
(三)義理方法………………………………………………………….16
 (四)實踐修行方法…………………………………………………….17
三論述程序………………………………………………………………...17
第二章	《圓覺經》與如來藏思想………………………………...19
第一節 《圓覺經》的外緣問題………………………………………………….19
一 《圓覺經》名義………………………………………………………….19
二 《圓覺經》譯者及譯經年代…………………………………………….21
(一)《圓覺經》的譯者………………………………………………...21
(二)《圓覺經》的譯經年代…………………………………………...22
三 《圓覺經》的內容架構………………………………………………….25
第二節  如來藏思想之意義及地位……………………………………………...27
一  如來藏概念釋義………………………………………………………...28
 (一)如來……………………………………………………………….28
(二)藏………………………………………………………………….29
 (三)如來藏…………………………………………………………….29
 二如來藏思想之形成與流傳……………………………………………...29
 (一) 如來藏思想起源………………………………………………...31
 1  法身觀念之興起………………………………………………...31
   2  心性本淨說……………………………………………………...33
 (二) 如來藏思想之流傳……………………………………………...34
 1  印度大乘經典中的如來藏思想………………………………...34
 2  如來藏思想在中國佛教的發展………………………………...39
三如來藏思想的地位……………………………………………………...51
第三節	結語
第三章  生命實踐之觸動—圓覺生命之企求…………………..54 
第一節實踐原理—因地法行……………………………………………………54
 一  何謂無明…………………………………………………………………55
(一)無明之相…………………………………………………………..55
 (二)無明之體…………………………………………………………..56
 (三)無明之因…………………………………………………………..56
二  斷除無明…………………………………………………………………57
第二節實踐原理所面臨的提問與回應…………………………………………58
非正問二惑………………………………………………………………58
二個體化知見的謬誤——常見與斷見…………………………................59
三清淨本性因何染污………………………………………………………61
(一)染污之因—四相…………………………………………………..61
(二)清淨之方—破四相………………………………………………..67
第三節實踐原理的超越對象—輪迴……………………………………………67
一輪迴之因…………………………………………………………………68
二輪迴之現況(類型與層次)……………………………………………69
三輪迴之斷除……………………………77
第四節結語……………………………………………………………………..77
第四章  生命實踐之歷程—圓覺生命之修行…………………...79
第一節實踐之本質……………………………………………………………….79
一對如幻的真實了解……………………………………………………….79
二實踐不作漸次方便………………………………………………
三假說實踐之漸次方便…………………………………………………….83
(一)漸次………………………………………………………………...83
1 思惟...................................................................................................83
           2 住持…………………………………………………………….......86
(二)方便………………………………………………………………...88
  1 真空絕待…………………………………………………………...88
           2 理事無礙…………………………………………………………89
           3 事事無礙…………………………………………………………89
第二節實踐所緣觀之理念…………………………………90
一具體三法門……………………………………………………………..90
(一)奢摩他……………………………………………………………90
(二)三摩鉢提………………………………………………………..93
(三)禪那……………………………………………………………..94
二二十五種清淨定輪……………………………………………………..95
(一)單修三輪………………………………………………………..95
1單修奢摩他……………………………………………………...95
          2單修三摩鉢提…………………………………………………...96
          3單修禪那………………………………………………………...96
(二)次第修二十一輪………………………………………………..96
1標靜為首之七輪………………………………………………...96
          2標幻為首之七輪………………………………………………...99
          3標寂為首之七輪………………………………………………...101
(三)圓修……………………………………………………………..103
三三淨觀之次序…………………………………………………………..105
第三節  實踐工夫之反省………………………………………………………..105
一  作病……………………………………………………………………..106
二任病……………………………………………………………………..106
三止病……………………………………………………………………..107
四滅病……………………………………………………………………..107
第四節結語……………………………………………………………………108
第五章	  生命實踐之終極目標—圓覺生命之境界………109  
第一節兩層境界——如幻與真如……………………………109
一四類隨順覺性……………………………………………………………109
(一)凡夫隨順覺性……………………………………………………..110
(二)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110
(三)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111
(四)如來隨順覺性……………………………………………………..111
二  兩層境界的異質性………………………………………………………112
三落於如幻界則難以肯認真如界…………………………………………114
第二節真如的詮釋系統…………………………………………………………115
一八不說……………………………………………………………………115
二一諦說……………………………………
三二諦說……………………………………………………………………118
四三性說……………………………………………………………………119
五三無性說…………………………………………………………………120
六三諦說……………………………………………………………………121
第三節空有兩路之詮釋架構——遮詮與表詮…………………………………123
一遮詮………………………………………………………………………124
(一)單遮………………………………………………………………..124
(二)雙遮………………………………………………………………..125
 (三)多遮…………………………………………………………………127
二  表詮………………………………………………………………………127
(一)單表………………………………………………………………..128
(二)雙表………………………………………………………………..128
(三)多表…………………………………………………………………129
第四節圓覺生命之境界…………………………………………………………129
一遮詮真如…………………………………………………………………129
(一)單遮真如…………………………………………………………129
(二)雙遮真如………………………………………………………….133
二表詮真如…………………………………………………………………136
(一)單表真如………………………………………………………….136
(二)雙表真如………………………………………………………….138
第五節結語………………………………………………………………………141
第六章  結論—生命實踐修證之道………………............................142
參考資料………………………………………………………………………...145
參考文獻
一、	經論
(一)	印度漢譯經典(依經名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後省作:大正,16)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大正,9)
唐‧佛陀多羅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17)
北涼‧曇無讖譯,劉宋‧慧嚴等再治(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大正,1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大正,2)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經》(大正,8)
菩提流支譯《佛說不增不減經》(大正,16)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大正,16)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經》(大正,33)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大正,2)
(二)印度漢譯論典(依論名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32)
聖天菩薩本,護法菩薩釋,唐‧玄奘譯《大乘廣百論釋論》(大正,30冊)
龍樹菩薩造秦,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25)
龍樹菩薩造,梵志清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30)
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31)
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佛性論》(大正,31)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27)
彌勒菩薩造,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大正,31)
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異部宗輪論》(大正,49)
無著菩薩造,陳‧真諦釋《攝大乘論》(大正,31)
(三)其他佛典註釋、史傳(依作者名號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隋‧吉藏《大乘玄論》(大正,45)
唐‧宗密《大方廣圓覺經大疏》(《卍續藏經》(後省作:卍續),14)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卍續,14‧15)
唐‧宗密《圓覺經略疏》(大正,39)
唐‧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卍續,128)
宋‧知禮《十不二門要旨》(大正,46)
唐‧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大正,44)
唐‧法藏《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45)
魏‧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35)
唐‧明銓《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55)
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55)
唐‧智昇《續古今譯經圖記》(大正,55)
隋‧智顗《觀音玄義》(大正,34)
隋‧智顗《法華玄義》(大正,33)
唐‧湛然《十不二門》(大正,46)
唐‧湛然《金剛錍》(大正,46)
唐‧圓照《貞元新訂釋教目錄》(大正,55)
明‧憨山大師《圓覺經直解》台南:和裕出版社:2002年。
唐‧窺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大正,33)
宋‧贊寧《宋高僧傳》(大正,50)
明‧釋德清〈刻圓覺經解後跋〉(卍續,16)

二、	現代專書論著(依作者名號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太虛大師《圓覺經略釋》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3年。
太虛大師著《太虛大師全書》太虛大師叢書出版委員會,1955年版。
正果法師《佛教基本知識》台北:陀教育基金會。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書局:197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民72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民7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民83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9 年3月四版
《康德遺稿》,E.Adickes編次,頁653。見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頁401所引。
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6年。
印順法師 《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聞:民89年。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
東方橋《釋迦牟尼之圓覺經—讀圓覺經的方法學》台北:玄同文化:1999年。
叔本華著,林建國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遠流: 1989年。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民83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民83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
果煜法師《圓覺經中旨—迷悟的轉機》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民89年。
宗薩欽哲仁波切《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台北:眾生文化:民87年。
南懷瑾《圓覺經略說》台北:老古文化出版:1992年。
唐一玄《圓覺經自課》高雄:佛光:1998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80年9月。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台北:里仁書局:民90年。
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東京:法藏館:1988年。
貢卻亟美汪波著‧陳玉蛟譯《宗義寶鬘》台北:法爾出版社:民86年。
海德格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出版:民79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台五版。
創古仁波切《轉心四思維》台北:眾生文化:民85年。
創古仁波切《三乘佛法心要》台北:眾生文化:民87年。
創古仁波切《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台北:眾生文化:民88年。
張保勝釋譯《圓覺經》高雄:佛光:1996 年。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台北:國家出版社:民90年。
聖印法師《佛教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8年。
聖嚴法師《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談錫永《密宗名相》台北:全佛文化公司,民87年9月
圓瑛大師《圓覺經講義》台北:佛教出版社。
蔡偉鼎譯《批判思考導論—如何精進辯論》台北:學富文化:2002年。
蔡耀民《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民國90年。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霍韜晦《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釋恆清《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出版:民86年。
T.R.V.Murit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收於《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台北:華宇出版社,第64冊。

三、 博碩士論文(依作者名號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周志煌〈民初佛學「唯識」與「如來藏」之交涉——以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
之法義論諍為核心的開展〉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84/碩士
楊惠珊〈《寶性論》中佛性思想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1988/碩士
楊麗娟〈《入菩薩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瞋的對治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0/碩士
曾瓊瑤〈華嚴如來性起正法之研究----以法藏《探玄記》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90/碩士
潘怡礽〈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0/碩士
潘慧燕〈《觀音玄義》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惡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91/碩士
鄭郁慧〈《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藏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89/碩士
韓子峰〈天台法華三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87/博士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名號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古正美〈定義大乘及研究佛性論上的一些反思〉台北: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
期:1998年。
杜正民〈當代如來藏學的開展與問題〉台北: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1998年 7 月
出版。
杜正民〈如來藏學研究小史〉佛教圖書館館訊第十/十一期 86年 6/9月。
林鎮國〈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現代東亞「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收錄於《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
胡建財〈《楞嚴經》四科七大之會融與常住真心之體認〉收錄於《第二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湯次了榮〈圓覺經之研究〉載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十一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高柏園〈生命實踐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收錄於《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萬卷樓,民91年。
高觀如〈《圓覺經》〉載於《中國佛教》卷三。海:三聯上海分店出版 。
許宗興〈寂滅與普照—談《圓覺經》的佛性論〉收錄於《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民91年。
黃懺華〈中論的八不〉,收錄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6冊,《中觀思想論集》,頁237~23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五、工具書
《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198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縣永康市: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