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1201816233500
DOI 10.6846/TKU.2018.00973
論文名稱(中文) 以數位原生學生行為特徵及學習特質為考量設計智慧型行動裝置及合作學習融入九年級音樂課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Incorporating Intelligent Mobile Device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the Ninth Graders' Music Curriculum, Considering th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ies of Digital Nativ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1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江秀鳳
研究生(英文) Shiou-Feng Jiang
學號 70074024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1-16
論文頁數 17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
委員 - 郭彥谷(ykkuo@g.sce.pccu.edu.tw)
委員 - 鄭宜佳(pcheng@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智慧型行動裝置
合作學習
關鍵字(英) Intelligent Mobile Devi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智慧型行動裝置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教學與傳統講述式教學對國中九年級學生音樂科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九年級兩個班的學生,研究期程為十週,進行每週一節課,共十節課之實驗教學;採準實驗研究設計,自變項為不同的教學模式,實驗組實施智慧型行動裝置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教學,對照組採用傳統講述式教學,依變項為音樂科學習態度量表及音樂科學習成效測驗,實驗教學後,以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及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來檢視兩組學生音樂學習態度及音樂學習成效是否達顯著差異,再提出結論與建議。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音樂學習態度方面,分析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未達顯著水準,表示智慧型行動裝置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教學模式未能顯著提升音樂學習態度。
二、在音樂學習成效方面,兩組組間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未達顯著水準;兩組分組檢定結果,中成就組達顯著水準,高成就組及低成就組未達顯著水準,表示智慧型行動裝置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教學模式未能顯著提升音樂學習成效,但可顯著提升中成就組學生之音樂學習成效。
三、在音樂學習成效方面,兩組組內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兩組高成就組皆未達顯著水準,中成就組及低成就組皆達顯著水準,表示智慧型行動裝置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教學模式能顯著提升中成就組及低成就組學生之音樂學習成效。
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提供音樂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smart mobile devices into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raditional narrative teaching on the learning attitude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music students in ninth grader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a student from two classes in the ninth grade of a certain country in Taipei who conducted a ten-week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and the self-explanatory items were taken as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According to the variables, the music science learning scale and music After learning experimentally and experimentall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paired sample t test were us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music learning attitude and music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In the aspect of music learning attitud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ach a significant level
2. In terms of music learning performanc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groups did not reach significant levels. The results of the group test showed that the achievement level of the grouping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indicating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mart mobile device into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teaching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music learning Effective.
3. In the aspect of music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results of paired samples t test, achievement group and low achievement group in both groups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s, indicating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smart mobile device into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teaching mod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Music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usic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次......................................................v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智慧型行動裝置...................................11
    第二節 合作學習....................... ................17
    第三節 音樂學習態度與音樂學習成效.........................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設計........................................42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48
    第五節  研究流程........................................51
    第六節  教學設計........................................54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5
    第一節 音樂學習態度分析..................................65
    第二節  音樂學習成效分析.................................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結論............................................91
    第二節  建議...........................................96
參考文獻...................................................99
一、中文部分................................................99
二、英文部分. .............................................109
附錄一  音樂科學習成效測驗前測專家意見彙整表....................113
附錄二  音樂科學習成效測驗前測...............................123
附錄三  音樂科學習成效測驗後測專家意見彙整表....................128
附錄四  音樂科學習成效測驗後測...............................137
附錄五  音樂科學習態度量表專家意見彙整表.......................142
附錄六  音樂科學習態度量表...................................149
附錄七  國中音樂科使用智慧型行動裝置合作學習上課回饋單...........151
附錄八  Jigsaw Ⅳ、STAD 小考得分紀錄表.......................152
附錄九  Jigsaw Ⅳ、STAD 總分紀錄表..........................153
附錄十  實驗組教學活動設計簡案...............................154
附錄十一  課程總論:心智圖優良作品............................160
附錄十二  音樂知識學習單....................................161
附錄十三  爵士樂、藍色狂想曲討論子題..........................167
附錄十四  爵士樂、藍色狂想曲實驗組學習單及相片..................168
附錄十五  藍調音樂學習單-實驗組..............................169
附錄十六  藍調音階-實驗組學習單掃描檔及上課相片.................170
附錄十七  歌曲:美好世界-實驗組掃描檔及相片....................171
附錄十八  〈日晷之夢〉直笛、爵士鼓樂器合奏學習單-實驗組..........172
附錄十九  〈日晷之夢〉直笛、爵士鼓樂器合奏-實驗組相片............173
附錄二十  〈日晷之夢〉直笛、爵士鼓樂器合奏學習單-對照組..........174
附錄二十一  〈日晷之夢〉直笛、爵士鼓和樂器合奏-對照組學習單、相片..175
附錄二十二  巨星大拼貼學習單.................................176
附錄二十三  巨星大拼貼學習單作品掃描檔.........................178
表 次
表 2-1-1 智慧型行動裝置運用在教學之相關研究表 .............. ..... .....13
表 2-1-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素養三面向九大項目表 ................. .16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合作習之定義 表... ..... ..................... ...18
表 2-2-2 合作學 習教法與傳統講述式教學法之比較表 .. ...... ..... ....... 24
表 2-2-3 合作學習 拼圖法之發展進程 表............... ............. .. .... 26
表 2-2-4 國內 合作學習 融入不同 科教學之相關研究 表...................... 29
表 2-3-1 音樂學習態度之相關 研究表 .... ... ..... .... ...... .............. 34
表 3-2-1 準實驗研究法 -不等組前後測設計 ... ..... ............. ... ..... ..42
表 3-3-1 班級樣本人數與男女生比例 .... .... ............... ... ...... .... 47
表 3-3-2 實驗組學生之智慧型行動裝置作業系統及是否搭配數據百分比 ..48
表 3-4-1 音樂科學習態度量表 題號與向對照................ ....... ... 50
表 3-6-1 實驗組教學 活動 設計表 .. ........ .................... .......... 60
表 3-6-2 對照組 教學 活動 設計 表...... ......... .......... .............. .62
表 4-1-1 實驗組與對照音樂課的興趣各題目分析摘要表 .......... ......6 6
表 4-1-2 實驗組與對照音樂課程的態度各題目分析摘要表 ..............67
表 4-1-3 實驗組與對照音樂課的學習表 現各題目分析摘要....... .....68
表 4-1-4 實驗組與對照老師的教學各題目分析摘要表 .... ...... ........69
表 4-1-5 實驗組與對照音樂學習態度量表 成績資料摘要..............70
表 4-1-6 實驗組與對照音樂課的興趣各題目獨立樣本 t檢定表 ....... ...7 1
表 4-1-7 實驗組 與對照對音樂課程的態度各題目獨立樣本 t檢定表 .... ....72
表 4-1-8 實驗組與對照音樂課的學習表現各題目獨立樣本 t檢定表 ... ...73
表 4-1-9 實驗組與對照老師的教學各題目獨立樣本 t檢定表 ..... .... ... 74
表 4-1-10 實驗組與對照音樂學習態度量表成績獨立樣本 t檢定表 .. .... ..74
表 4-2-1 實驗組音樂學習成效前測與後績資料摘要表 ........ ........ ...82
vii
表 4-2-2 對照組音樂學習成效前測與後績資料摘要表 ....... .... ........ 83
表 4-2-3 實驗組與對照音樂學習成效前測獨立樣本 t檢定表 ..... .... ...... 84
表 4-2-4 實驗組與對照音樂學習成效後測獨立樣本 t檢定表 ...... .. ....... 84
表 4-2-5 實驗組與對照音樂學習成效分後測獨立樣本 t檢定表 ........ ... 85
表 4-2-6 實驗組音樂學習成效前測與後對樣本 t檢定表 ........ .... ..... 86
表 4-2-7 實驗組音樂學習成效分前測與後對樣本 t檢定表 .......... ... 86
表 4-2-8 對照組音樂學習成效前測與後對樣本 t檢定表 .......... .. ..... 87
表 4-2-9 對照組音樂學習成效分前測與後樣本 t檢定表 ........... .. 87
圖 次
圖 2-1-1 2016 至 2020 資訊教育總藍圖 整體架構............. .......... ..15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 ...................... 39
圖 3-2-1 施測程序 圖..................... ....... .......................43
圖 3-3-1 實驗 教室 設備位置圖 ...... ..................... ................ 45
圖 3-3-2 實驗組教室座位安排 ...... ..................... ................ 45
圖 3-3-3 對照組教室座位安排 ............. ..................... .........46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 ....... .............. ..... 52
圖 3-6-1 實驗教學流程圖 ....................... ..................... ... 58
圖 3-6-2 實驗教學步驟圖 ................ ............................... 59
圖 4-1-1 音樂學習態度量表之整體總與各向分析圖 ..................... 75
圖 4-2-1 音樂學習成效測驗之整體總量與各分組析圖 ..................... 8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于若涵(2010)。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遊戲式音樂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于富雲(民90)。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尤婉芬(2006)。城鄉差異影響國中生音樂學習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王智弘(民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克先(民85)。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
王如哲(民99)。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
王怡藺(2011)。合作學習模式運用於直笛教學課程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國小五年級為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淑娟(2007)。合作學習在南部國一學生自然科線上遊戲教學之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清宇(2012)。節奏訓練與聲音探索之系統發展與應用-基於行動載具之數位遊戲式學習(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福林(1990)。新竹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行為學習成就之調查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慈慧(201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音樂學科之認譜及節奏學習為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方華璟(2009)。合作學習對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之影響-以臺北縣立大大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代百生(2013)。班級合奏的理論與教學--當代德國音樂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研究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Klassenmusizieren": A Study on the Conception and Methodology of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n Germany) 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5,95-102。
石柳棻(200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策略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江心怡(2012)。應用電子白板在國小三年級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美枝(2012)。運用合作學習法於國中音樂理論之學習成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挺溦(2006)。「一校一藝團」計畫下國中音樂藝團學生音樂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武典(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載於吳武典著,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38-63)。臺北:張老師。
吳清山(2013)。署長序。載於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Ⅰ-Ⅱ。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吳淑敏、崔夢萍(民102年5月)。行動合作學習及自我調整策略對國小學生數學學
習之影響。2013數位學習國際研討會(21世紀學習科技趨勢),臺北市。
吳俊憲、黃政傑(民95)。合作學習的發展與前瞻。載於吳俊憲、黃政傑(主編),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1-55)。臺北市:五南。
吳臻昀(2014)。行動學習融入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素養之成效。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宋曜廷等合著(民101)。數位學習研究方法。臺北市:高等教育。
老頑童們的筆記(民105)。掌握教育科技趨勢-美國新媒體聯盟2015年地平線報告。取自 http://oldlibrarian.blogspot.tw/2015/05/2015.html
李文獻(2011)。應用Q-R Code資訊系統於環境教育實施分析研究─以綠色生活地圖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育謙(2011)。運用合作學習於字母拼讀教學對國民小學學生英語音素覺識、認字與拼字能力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彥勳(2005)。簡譜之發展與其使用於台灣音樂教育之調查(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娜維(2010)。運用拼圖式閱讀教學法對國小學童閱讀成就與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立德大學,臺南市。
李紋玲(2015)。分組合作學習應用在國中英語教學之研究-以屏東縣抹國中為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嘉倫(2011)。運用戈登音樂學習理論於節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家椿(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萬隆(民83)。黎明音樂辭典。臺北市:黎明文化。
林日璇、李育豪、王茜穎(譯)(民103)。媒體ING:認識媒體、文化與科技。(原作者:Joseph Straubhaar、Robert LaRose、Lucinda Davenport)。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年:2014) 
林生傳(民77)。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世鈞(2011)。使用行動裝置之合作學習環境(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至彥(2007)。拼圖式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君美(2013)。利用行動學習來提升學生之學習成效-以兩步驟文字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怡箴(2007)。運用平板電腦支援教師於課堂合作學習活動之融入與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宜玫(2006)。國中直笛教學實施合作學習之實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松興(2013)。探討智慧型手機程式Ensemble Composer對學童音樂創作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美杏(2011)。國小英語合作學習活動型態及其影響英語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林清山(民8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台灣東華。
林德宇(2012)。和弦與圖像的感知重組構成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
林靜欣(2015)。BYOD導入國中英語教學之研究:以智慧型手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楷蓁(2013)。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
學,臺中市。
柯志恩、黃盈傑、黃一庭(民102)。數位原生圖像認知之探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載於高熏芳(主編)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41-63)。臺北市:高等教育。
范欣華(2012)。大學生對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滿意認知之關鍵事件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儉民(民89)。音樂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范聖佳(2001)。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基峯(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國樂團學生國樂學習態度、學習環境、學業學習成就對國樂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姚世澤(2000)。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熏芳主編(2013)。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高熏芳、曹毓庭(2011)。新科技在教育應用之趨勢:美國地平線報告(Horizon 
Report)2009-2011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04(10),110-119。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72-229。
郭穗萱(2013)。運用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六年級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峻堯(2014)。以合作學習支持行動學習之學習效果探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文哲(民94)。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倚芳(2009)。合作學習運用於五年級直笛二部合奏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基成、顏啟芳(2012)。以擴充的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行動英語學習之接受度。電子商務季報,14(1),97-120。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婉鈞(2011)。合作學習融入表演藝術課程對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八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張庭翊(2001)。運用合作式概念構圖於國一學生生物概念學習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雪芬(2014)。小組合作概念構圖融入小二生活課程提升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詹掌筆(2006)。探討多媒體教材導向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音樂學科之音感,節奏,演唱,記號及管樂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張雅綺(2013)。基於合作擬題策略之行動學習模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統星(民87)。音樂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大陸書店。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新仁(民92)。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新仁、王金國、田耐青、汪履維、林美惠、黃永和(民102)。分組合作學習教學
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張霄亭、朱則剛(民87)。教學媒體。(民99,初版七刷)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張錦鴻(民88)。新版基礎樂理。臺北市:大陸書店。
翰林出版社(2016)。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教師手冊(3上)。臺北市:康軒文教。
康謳(主編)(民69)。大陸音樂辭典。臺北市:大陸書店。
陳欣宜(2012)。智慧型手機多益字彙學習軟體之策略與介面使用性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佩芬(2013)。運用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於八年級美術課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某都會型國中為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沛瑄(2010)。新住民子女音樂學習態度與音樂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以苗栗市國小中高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柏升、崔夢萍(民102年5月)。國小數學Apps行動平板載具使用性之研究。2013數位學習國際研討會(21世紀學習科技趨勢),臺北市。
陳淑蘭(2011)。新北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凱君(2015)。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動機及閱讀態度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景蔚(民95)。無所不在的運算環境與進化中的行動學習。嘉義大學通識學報,12,17-45。
陳詩瑾(2011)。不同互動焦點之電子白板三方互動模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節奏教學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慶帆、季振忠(民102)數位原生的學習工具與學習環境。載於高熏芳(主編),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21-39)。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靜婷(2012)。數位遊戲對國中生直笛學習成效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陳藝萍(2011)。合作學習第四代拼圖法對高職生之英文閱讀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學習領域)修訂(微調)說明。臺北
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教育部。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2016年9月8日,取自: http://www.ndc.gov.tw/Advanced_Search.aspx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ide@Taiwan 2020(創意臺灣)政策白皮書」,臺北市: 教育部。
黃莘丰(2015)。「行動學習載具」教學創新推廣歷程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私立小學為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俊程(2010)。合作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與數學教率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林珮璇(民85)。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吳俊憲(民95)。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鈺綉(2012)。合作學習應用於高中美術色彩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博謙、林美容(民97)。拚圖式(Jigsaw) 合作學習於未來教室之應用。雲林國教,56。
曾筑意(2013)。合作學習教學應用於國中音樂課教學的教學成效之探討(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曾雯靖(2009)。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生殖單元學習成效及自然科學習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黑澤隆朝(民88)。樂理新訂。臺北市:全音樂譜。
楊曉婷(2012)。運用合作學習於閱讀英語分級章節書對國小六年級(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夢萍(2008)。鐵琴融入音樂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節奏表現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克樓(2015)。智慧型裝置LINE群組與紙本家庭聯絡簿於親師溝通成效之差異(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維基百科(民106年3月)。行動裝置。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BB%E5%8A%A8%E8%AE%BE%E5%A4%87
廖幸薇(2010)。運用遊戲化策略提升國中學生直笛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文榮(民96)。活化教學的錦囊妙計(第二版)。臺北市:學富文化。
蔡汶倛(2013)。合作教學法之拼圖法第四代對大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蔡岱蓁(2013)。探討數位教材融入音樂教學對學生音樂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
蔡淑慧(2013)。數位模擬遊戲融入合作學習對國中生節奏學習成效與動機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歐家秀(2010)。運用多媒體策略於國中七年級學生認譜學習之實驗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陽冰瑩(2005)。節奏基本型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節奏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娟宇(2016)。電子教科書融入合作學習之教學設計對國小學生音樂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賴保禎(民79)。學習態度問卷。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盧思羽(2015)。行動載具融入國三英語課對學生學習成效與科技模式接受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瑞珍(2013)。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以2005至2012年之學
位論文與期刊為範圍(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明鳳(2015)。電子教科書融入合作學習對九年級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戴佳平(2007)。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欣芸(2012)。合作學習實施於國中音樂課程以提升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英勵(民101)。智慧型手機融入教學。師友月刊,537,85-89。
簡妙娟(民92)。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3-456)。臺北市:心理。
羅安倩(2009)。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六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耀宗、黃貝玲、蔡宏明(譯)(民98)。N世代衝撞: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原作者:Don Tapscott原著)。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9)
蘇千雯(2015)。台灣地區2001-2013年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蘇文彬(2015)。資策會調查:國內行動裝置用戶已超過1600萬網站。取自:資策
會教育研究所http://www.ithome.com.tw/
蘇怡慈(2012)。電腦支援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分數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蘇瑋婷(2011)。探討不同練習型態運用《太鼓之達人Wii》對國小高年級兒童節奏表現與節奏創作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藍麗敏(2013)。行動拼圖式合作學習法應用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顧大維(民99)。數位原生的學習特性、態度與反思。教育研究月刊,193,38-48。
顧大維(民102)。數位原生的學習特性與風格。載於高熏芳(主編),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92-96)。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貳、英文部分
1.Aronson,E., Blaney, N., Stephan, C., Sikes, J., & Snapp, M. (1978). The jigsaw classroom. Beverly Hills, CA: Sage. 
2.Aronson, E., & Bridgeman, D. (1979). Jigsaw groups and the desegregated classroom. In pursuit of common goal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5,438-446. 
3.Aronson, E & Pantone, S. (1997). The Jigsaw classroom: Build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MA:Addison-Wesley. 
4.Baloche.L. & DeLorenzo, I. C. (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perative learning making music together. General Music Today,8( 1), 9-12.
5.Bejarauo, Y. (1987). A cooperative small-group methodolog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SOL Quarterly, 21(3), 483-504.
6.Bonk, C. J. (2009). The world is open: How Web technology is revolutioniz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7.Bradley, T. (2011, December 3). Students with Smartphones Study More [News Group]. Retrieved from http://www.pcworld.com/article/245461/students_with_
smartphones_study_more.html
8.Cango, R. M. (2005).Combi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music learning theory. In M. Runfola& C.C.Taggart(Eds.),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usic learning theory, (pp.441-457).
9.Chabra, T., & Figueiredo, J. (2002). How to Design and Deploy Handhel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empoweringtechnologies.net/eLearning/eLearning_  
expov5_files/frame.htm
10.Hlodan, O.. (2010). Mobile Learning Anytime, Anywhere. BioScience, 60(9),682-682, DOI: 10.1525/bio.2010.60.9.4
11.Choksy, L., Abramson, R. M,. Gilles[ie, AE., Woods, D., York, F.(2001). Teaching Music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ndEd.)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2.David W. Johnson, Roger T. Johnson, Edythe Johnson Holubec(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3.Deliegel,. Wiggins G A. (Ed.)(2006). Music Creativity, Multisciplinary Reserch in Tractice. Sussex, Great Britain:Psychology Press.
14.Gordon, E. E. (1997). A music learning theory for newborn and young children.Chicago: GIA.
15..Horizon Report(2016)。 NMC/CoSN Horizon Report (2016 K-12 Edition),Retrieved from http://www.nmc.org/publication-type/horizon-report/
16..John, W. L. (2008). Cooperative Learning. Retrieved October 13,2009, from http:// 
ai.vancouver.wsu.edu/~nwdcsd/wiki/index.php/Education_Theory_and_Practice 17..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Roseth, C. (2010).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s: Interrelationship of Relationships and Achievement. Middle Grades Research Journal, 5(1), 1-18. 
18.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2001,February).What is cooperation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clcrc.com
19.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Roseth, C.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merrican: ASCD. 
20.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Roseth, C.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21.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 Theory into Practice, 38(2), 67-73. 
22.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8).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w Minnesota: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23.Joseph Straubhaar, Robert LaRose, & Lucinda Davenport.(2014).Media Now: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 and Technology, 8th ed. Cengage Learning Asia Pte Ltd. 2014 Cengage Learning Asia Pte Ltd. 
24.Kaplan, P. R. & Stauffer, S.L. (1994).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usic. Reston, VA: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25.Lehner, F., & Nodekabel, H. (2002). The role of mobile devices in e-Learning: First experiences with a wireless e-Learning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103-106.
26.Natale, i. J. & Russell, G S.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better performance.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2(2) 82(2), 26-28.
27.Nattiv, A.(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28.Nijhot, W., & Kommers, P. (1985).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 In R. Slavin, S. Sharan, S. Kagan, R. H. Lazarowitz,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pp.125-146). New York: Plenum Press Palfrey, J.,& Gasser, U. (2008). Born digital: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digital n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29.Pedrick, D. (1998). Effective practice makes sucessful performance. Music Educ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85(2),33-35.
30.Prenks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P(5), 1-6. 
31.Prensky, M.(2005).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A Cell Phone?—Almost Anything! 
32.Quinn, C. (2000). mLearning: mobile, wireless, in your pocket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
33.Robson, M. (2009). How teenagers consume media.Retrieved July 20,2009, from http://www.guardian. co.uk/business/2009/jul/13/twitter-teenage-media- habits.
34.Slavin, R. E. (1988).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2), 31-33. 
35.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36.Stahl, R. J. (1994).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ERIC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0881). 
37.Tapscott, D. (1998). 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38.Walker, M. & Crogan, I. (1998). Academic performance, prejudice, and the jigsaw classroom: New pieces to the puzzle.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8, 381-393.
39.Zbikowski, L M.& Long, C. K. (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music theory classroom. Journal of Music Theory Pegagogy , 80(2), 135-15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