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1200816445300
DOI 10.6846/TKU.2008.01073
論文名稱(中文) 我國大學卓越政策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Policy of Pursuing Excellence in Universities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李偉誠
研究生(英文) Wei-Cheng Lee
學號 69312017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1-12
論文頁數 3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瑩
委員 - 王如哲
委員 - 楊國賜
關鍵字(中) 大學卓越
大學卓越政策
關鍵字(英) excellence in universities
policies of pursuing excellence in universiti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有五:一、探討我國追求大學卓越發展之動力因素;二、闡析政府在大學卓越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三、探討我國追求大學卓越發展之相關策略;四、瞭解我國大學卓越政策之現況與所面臨之問題;五、根據調查結果提出未來推動大學卓越政策改革之建議。
    本研究除採文件分析法進行文獻探討外,並採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針對國內一般與科技大學之大學校長、副校長、教務長或研發長、其他處室主管、專任教師,以及教育行政機關主管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經分析後,瞭解問卷填答者與受訪者對於我國大學卓越政策實施情形之看法,並對未來改革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有:
   一、我國推行大學卓越政策之主要動力因素包括:因應全球化之競爭趨勢、亞洲國家高等教育政策導向之影響,以及透過經費的補助以創造高品質的研究與發展,進而帶動知識的創新。
   二、在追求大學卓越的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監督者」、「輔導與協助者」及「制度環境塑造者」的角色。
   三、我國推行大學卓越政策至今,尚面臨諸多有待解決之問題。其中較重要的包括:研究卓越重理工輕人文、卓越計畫重研究輕教學、審核標準過於表面而不夠明確客觀、人事與會計制度鬆綁過少、經費提撥效率低、政策講求急就章與速成,以及學校沒有將所獲得的資源聚焦使用等。
   四、我國若欲追求大學卓越發展,可藉由多元之相關策略來達成,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透過大學評鑑以提升品質、評鑑機制多元化、協助大學自我定位、改革現有制度面,並落實大學自主、提供優質之行政資源為,以及透過考評機制讓錢用在刀口上。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mainly aims,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concerning pursuing excellence in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major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driving forces for introducing the policies of pursuing excellence in Taiwan are many, of which in response to the trend of global competi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2.The most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the role of supervisor.
3. There are still a number of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while implementing the related policies, and the strategies adopted should be diversified in accordance to the problems faced.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fter the first chapter of an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mainly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third chapter tries to explain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process. In the fourth chapter, an analysis of important research findings is given. Then, major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nd suggestions related to the future reform of policies in pursuing excellence of universities are thereby proposed in the final chapt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大學卓越之意涵、特徵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政府追求大學卓越之動力因素與所扮演的角色	30
第三節 追求大學卓越之相關策略	45
第四節 主要國家大學卓越政策之緣起、沿革與內容項目	67
第五節 我國大學卓越之政策緣起、沿革與內容項目	93
第六節 我國大學卓越政策實施情形之檢視	1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14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146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152
第四節 問卷調查與訪談樣本特性分析	1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58
第一節 研究樣本對大學卓越政策實施情形之看法	158
第二節 不同樣本對於大學卓越政策看法之差異	171
第四節 訪談結果分析	21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2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6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267
第二節 結論	272
第三節 建議	279
參考文獻	283
一、中文部分	283
二、外文部分	295
附錄	298
附錄一「九五」期間的「211工程名單」	298
附錄二「十五」期間的「211工程名單」	299
附錄三 第一梯次「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審查結果各項計畫之相關資料	300
附錄四 第二梯次「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決審通過計畫數統計表(依學校)	301
附錄五 2004年度教育部「提昇大學國際競爭力計畫」核准通過之計畫302
附錄六 2005及2006年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核定獲獎學校及經費	303
附錄七「我國大學卓越政策未來改革趨勢之結果歸納表	305
附錄八 我國大學卓越政策之研究調查問卷	316
附錄九「我國大學卓越政策之研究」訪談大綱	320


表次
表2-1-1  世界一流大學與國立台灣大學之特質比較25
表2-2-1  全球各地區高等教育在學比率與成長率的轉變形31
表2-2-2  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32
表2-3-1  歐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類型48
表2-3-2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之指標與內涵50
表2-3-3  2007年THES與QS高等教育研究小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指標與內涵51
表2-3-4  2008年全美最佳大學排名指標53
表2-3-5  Maclean’s大學排名指標暨權重54
表2-3-6  大學排名指標之比較55
表2-3-7  2005年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表—以大學部課程區分58
表2-3-8  2005年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表—以研究所課程做區分59
表2-3-9  2005年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表—以學生入學比例做分60
表2-3-10  2005年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表—以大學部學生背景做區分60
表2-3-11  2005年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表—以學校規模與環境做區分61
表2-3-12  2006卡內基基礎分類表62
表2-4-1  21世紀COE計畫各年度審查之研究領域75
表2-4-2  日本大學申請「21世紀COE方案」之通過率77
表2-4-3  第一期「985工程」獲得補助學校以及所獲金額86
表2-4-4  南韓BK21計畫各項經費之分配92
表2-5-1  第一梯次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各領域通過計畫數統計表99
表2-5-2  第一梯次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通過案數之校別統計100
表2-5-3  第二梯次「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決審通過計畫數統計表(依領域)101
表2-5-4  第二梯次「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決審通過計畫數統計表(學校別)102
表2-5-5  「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核定計畫數及核定經費102
表2-5-6  「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核定計畫數及核定經費105
表2-5-7  教育部「提昇大學國際競爭力計畫」執行績效概況統計表109
表2-5-8  94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獲補助學校及金額一覽表114
表2-5-9  2006年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核定獲獎學校及經費117
表2-5-10  96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獲補助學校及金額一覽表120
表2-5-11  96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核定名單121
表2-5-12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入選學校補助金額128
表2-5-13  2006-07年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教育部核准補助經費分配表129
表2-5-14 我國追求大學追求卓越相關政策130
表2-6-1 我國、德國、日本、中國大陸與南韓現行大學卓越政策之比較141
表3-1-1 問卷抽樣對象一覽表145
表3-1-2 訪談對象一覽表146
表3-2-1「我國大學卓越政策之調查問卷」題目配置與題型說明表148
表3-4-1 問卷填答樣本特性分析156
表3-4-2 訪談對象之基本資料157
表4-1-1 我國推行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統計分析表159
表4-1-2 政府對於追求大學卓越所應扮演角色之統計分析表161
表4-1-3 我國追求大學卓越發展相關策略之統計分析表162
表4-1-4 大學卓越政策現況與問題各構面分析表164
表4-1-5 大學卓越政策現況與問題分析表165
表4-2-1 不同教師職級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次數分配表172
表4-2-2 不同教師職級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統計分析表172
表4-2-3 有無兼任行政職之教師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次數分配表173
表4-2-4 有無兼任行政職之教師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
統計分析表174
表4-2-5 不同行政職稱之大學教師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次數分配表175
表4-2-6 不同行政職稱之大學教師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統計分析表176
表4-2-7 不同任教/服務單位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次數分配表177
表4-2-8 不同任教/服務單位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統計分析表178
表4-2-9 不同現職單位所在區域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次數分配表179
表4-2-10 不同現職單位所在區域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統計分析表179
表4-2-11 有、無獲得卓越計畫經費補助大學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次數分配表180
表4-2-12 有、無獲得卓越計畫經費補助大學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統計分析表181
表4-2-13 獲得教學卓越與研究卓越大學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次數分配表182
表4-2-14 獲得教學卓越與研究卓越大學對於大學卓越政策動力因素之統計分析表183
表4-2-15 不同教師職級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次數分配表184
表4-2-16 不同教師職級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統計分析表184
表4-2-17 有無兼任行政職之教師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次數分配表186
表4-2-18 有無兼任行政職之教師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統計分析表186
表4-2-19 不同行政職稱之大學教師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次數分配187
表4-2-20 不同行政職稱之大學教師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統計分析表187
表4-2-21 不同任教/服務單位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次數分配表189
表4-2-22 不同任教/服務單位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統計分析表189
表4-2-23 不同現職單位所在區域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次數分配表190
表4-2-24 不同現職單位所在區域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統計分析表191
表4-2-25 有、無獲得卓越計畫經費補助大學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次數分配表192
表4-2-26 有、未獲得卓越計畫經費補助大學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統計分析表192
表4-2-27 獲得教學卓越與研究卓越大學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次數分配表193
表4-2-28 獲得教學卓越與研究卓越大學對於大學卓越政策中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之統計分析表193
表4-2-29 不同教師職級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次數分配表195
表4-2-30 不同教師職級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統計分析表195
表4-2-31 有無兼任行政職之教師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次數分配表196
表4-2-32 有無兼任行政職之教師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統計分析表197
表4-2-33 不同行政職稱之大學教師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次數分配表198
表4-2-34 不同行政職稱之大學教師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統計分析表198
表4-2-35 不同任教/服務單位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次數分配表199
表4-2-36 不同任教/服務單位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統計分析表200
表4-2-37 不同現職單位所在區域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次數分配表201
表4-2-38 不同現職單位所在區域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統計分析表201
表4-2-39 有、無獲得卓越計畫經費補助大學對於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次數分配表202
表4-2-40 有、未獲得卓越計畫經費補助大學對於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統計分析表203
表4-2-41 獲得教學卓越與研究卓越大學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次數分配表204
表4-2-42 獲得教學卓越與研究卓越大學對於追求大學卓越相關策略之統計分析表204
表4-2-43 不同教師職級填答者對於大學卓越政策現況與問題看法之
差異比較表206
表4-2-44 有、無兼任行政職之填答者對於大學卓越政策現況與問題看法之差異比較表207
表4-2-45 不同行政職稱填答者對於大學卓越政策現況與問題看法之
差異比較表207
表4-2-46 不同任教與服務單位之填答者對於大學卓越政策現況與問題看法之差異比較表209
表4-2-47 不同現職單位所在區域填答者對於大學卓越政策現況與問題看法之差異比較表210
表4-2-48 有、無獲得卓越計畫學校對於大學卓越政策現況與問題看法之差異比較表211
表4-2-49 不同卓越計畫類別學校對於大學卓越政策現況與問題看法之差異比較表211


圖次
圖1-3-1  研究流程圖7
圖2-1-1  大學卓越化的因素及其相互關係17
圖2-2-1  Burton R. Clark的三角協調模式40
圖2-2-2  政府、大學與市場之關係41
圖2-2-3  Porter的鑽石模式42
圖2-4-1  21世紀COE計畫之審查程序76
圖2-5-1  提升大學競爭力重點發展計畫架構圖107
圖3-3-1  本研究問卷調查變項分析關係圖15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Bloomsbury Business(主編)(2005)。商業管理大辭典(Business : the ultimate resource--dictionary A-Z)。台北:商周出版。
Elsevier(2007)。世界大學200大排名:台灣1所大學上榜。2007年12月23日,取自:http://taiwan.elsevier.com/htmlmailings/Scopus-WordSchoolRanking-LIB/default.htm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教育部、財政部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2006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moe.gov.cn/
尤子彥(2000)。卓越計畫如何卓越---從「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談國家補助與學術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如哲(2006)。大學學術排名的國際現狀和未來展望。教育政策論壇,9(4),1-20。
王秀槐(2005)。教學使命的卓越定位:美國著名大學追求教學品質卓越的策略。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267-292頁)。台北:高等教育。
王保進(2003,3月)。大學教育研究品質評鑑標準與機制之探討。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與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大學院校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王保進(2005)。績效責任評鑑外的選擇—整體校務評鑑。高教簡訊,166,18-20。
王瑞琦(2003,10月)。加州模式的移植與台灣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論文發表於政治大學教育系主辦「卓越與效能—21世紀兩岸高等教育發展前景」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王瑞琦(2006,3月)。20世紀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之新途徑--國家、學術、市場之三角關係的重新建構與變化。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之「2006兩岸高等教育法制與高等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王麗雲(2002,12月)。高等教育整併與學術卓越。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與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辦:「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王麗雲(2005)。拉伕、放洋、自研或放牛?--博士教育與大學國際學術競爭力。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與研究評鑑中心主辦:「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台北駐大阪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06)。國外教育訊息—發展「研究指導型」與「教育型」大學研究所。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64-169。
田月玲(2004)。產學合作與大學競爭力關係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朱啟華(2005)。論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追求卓越的意義與啟示。論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主辦「高等教育改革的全球在地化:國際改革趨勢台灣經驗的反省」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朱啟華(2006)。論德國高等教育提升競爭力的意義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24,37-58。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政府重要績效分析—追求大學卓越發展。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6.www.gov.tw/EBOOKS/GOVACHIEVE/show_book.php?path=4_007_004
余曉雯(2006,11)。從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趨勢探討其大學角色的變遷。論文發表於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之「2006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吳文希(2007)。大學應具備的條件及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54,124-134。
吳京(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政策,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69-87頁)。台北:天下遠見。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台北:五南。
吳柏毅(2006)。我國大學經營績效與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款關聯性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慧子、林松柏、鄧進權(2006)。大學評鑑未來展望與國際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2,33-39。
呂美嫺(2006)。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評鑑雙月刊,1,34-36。
呂美霓(2002)。大學競爭力指標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宋玫玫(2005)。從高教市場化風潮論大學治理之轉變:兼論台灣政府與私立大學關係之變化。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與評鑑研究中心主辦之「市場化過程中政府與高等教育之關係:兼論中國民辦高校的角色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宋維強、廖媛紅(2004)。大學競爭的政治學分析:以「985工程」為例。高等教育研究,25(6),25-30。
李仲維(2004)。清大交大優先合併 頂尖大學計畫 獎助啟動。中央日報,2004年10月22日,13版。
李芊慧、吳裕益、蔡清華(2004)。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之分析-以大學分類模式的建構為焦點,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高等教育品質管理與國際競爭力」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6)。Porter, Michael E.著。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台北:天下文化。
李淑珺(譯)(2006)。Vset, Charles M. 著。卓越大學‧一流校長---MIT邁向卓越的策略。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曉康(2002)。管理主義、市場化與大學評鑑—香港的經驗。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155-181頁)。台北:高等教育。
周文祥、慕心等譯(1998)。Drucker, Peter F. 著。巨變時代的管理。台北縣:中天。
周志宏(2002)。學術自由與高等教育法制。台北:高等教育。
周祝瑛(2002,12月)。高等教育整合模式之初探。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與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辦:「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林志成(2006)。5年500億 補助第二波 頂尖遺珠5校 獲分5.63億。中國時報,2006年1月21日,C4版。
林佳慧(2006)。高等教育評鑑之必要與實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9(6),101-106。
林政彰(2006)。我國高等教育機構與民間對大學排名態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海清(2006,11)。知識經濟社會中大學治理模式與營運策略分析之探討。論文發表於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之「2006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金耀基(2000)。大學之理念(二OO一年新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侯永琪(2006a)。誰是全球第一?解讀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排名」。評鑑雙月刊,3,32-36。
侯永琪(2006b)。「世界大學排行榜」龍頭寶座奪戰—英國「時報高等教育增刊」。評鑑雙月刊,4,26-30。
侯永琪(2007)。以顧客為導向的加拿大Maclean’s個人化大學排名。評鑑雙月刊,6,44-52。
侯永琪、陳樂群(2002)。美國高等教育定位功能之研究: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表。教育研究月刊,103,62-80。
侯永琪、陳樂群(2003年3月)。以「卡內基高等教育分類表」研究我國大專院校之分類。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辦:「大學校院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姜添輝(2002)。大幅擴充高等教育規模的問題與社會意義。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推動高等教育整合與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南投縣。
姜麗娟(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角色與功能兼對國內「研究型大學」迷思之反省。中正教育研究,1(2),63-82。
姜麗娟(2002,11月)。以Porter的「鑽石模式」及Clark的「大學轉型路徑」論國內高等教育競爭優勢之提升,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之「推動高等教育整合與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南投縣。
姜麗娟(2003)。全球化、知識經濟與高等教育:重新檢視與省思。台南:供學。
姜麗娟(2005)。論全球化與跨國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啟示。中正教育研究,4(1),67-98。
洪湘婷(2006)。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政策制定與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裕宏(2005)。學術資本主義與學術人文主義:台灣學術卓越政策的深層省思。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143-159頁)。台北:高等教育。
范凱俐(2006)。中國大陸重點大學邁向卓越之研究— 以浙江大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唐嘉彥(2006)。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之研究—以北京大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孫志麟(2001)。變革與創新:邁向新世紀的高等教育。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新世紀的教育改革-回顧與前瞻---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九十年度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2001年10月24日。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徐嵐(2004)。建設世界一大學與追求卓越—兩岸三地大學重點發展計畫之比較研究。浙江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浙江省。
翁福元(2002)。國家、市場與高等教育:台灣的挑戰。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90-117頁)。台北:高等教育。
翁福元、李曉康(2006)。高等教育與全球化、國際化、區域化、市場化:香港及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對台灣的啟示。論文發表於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之「2006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高教簡訊(2001)。召開規劃因應高等教育發展專案小組會議。高教簡訊,125,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25/03-highinfo.html
高教簡訊(2003)。日本的高等教育現況。高教簡訊,142,2006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42/content04.asp
高教簡訊(2005a)。13校通過今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95年獎勵教學計畫12月申請。高教簡訊,171,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71/content02.htm
高教簡訊(2005b)。打造一流大學,培育頂尖人才—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高教簡訊,172,2-3。
高教簡訊(2005c)。7校提出國際一流大學計畫 22校申請頂尖研究中心。高教簡訊,173,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73/content03.htm
高教簡訊(2005d)。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與說明。高教簡訊,176,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76/content03.htm#title1
高教簡訊(2006)。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邁步走。高教簡訊,178,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78/content051.htm#title1
張光閔(2004)。規劃大學學術品質稽核系統暨利用六標準差提升大學競爭力之研究-以私立東海大學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明敏(譯)(2004)。Torres, Carlos A. & Schugurensky, Daniel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年代高等教育的政治經濟。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31-63頁)。台北:高等教育。
張明輝(2006)。德國高等教育機構產學合作政策的新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1,135-141。
張金淑(2005)。大學校務評鑑的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38,130-141。
張建邦(2004)。序。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台北:高等教育。
張炳煌(2005)。國際學生學力測驗對於德國教育研究的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62,35-47。
張蔚萌(2004)。一個自下而上的政策議程設置—“985”政策的制訂過程分析。北京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北京市。
教育部(1998a)。教育改革行動方案。2006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3/sub02/content_020201/03020201_0305.htm
教育部(1998b)。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會期報告。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4/01040002a.htm
教育部(1998c)。線上電子辭典--重編國語辭典(1998年4月版)。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ocNum=110844&Database=dict&QueryString=卓越&GraphicWord=yes
教育部(1999)。88年度「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審查結果各項計畫之相關資料。2005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hiedu_asp/intranet/d1/175/175_2_recently_resultDetail.asp?InfoNo=6&PREUSE=READ
教育部(2000)。第一梯次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補助名單。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acad/exc/exc1.doc
教育部(2001a)。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2006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sfmoe.org/asp_c/news/c_hotline_31.htm
教育部(2001b)。公布第二梯次《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決審通過計畫名單。2005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hiedu_asp/intranet/d1/175/175_2_recently_resultDetail.asp?InfoNo=46&PREUSE=READ
教育部(2001c)。公布第一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複審結果。2005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0835001/history-publicnews/90/9008/032.htm
教育部(2002a)。規劃因應高等教育發展專案小組研議報告。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ntut.edu.tw/~s7360348/news.htm
教育部(2002b)。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作業說明會資料暨說明會Q&A。2005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hiedu_asp/intranet/d1/175/175_2_recently_resultDetail.asp?InfoNo=53&PREUSE=READ
教育部(2002c)。國立大學整併現況的檢討與未來展望專案報告。2006年2月19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01050009b.htm
教育部(2003a)。我國高等教育素質與亞洲鄰近國家之比較專案報告。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01050014a.htm
教育部(2003b)。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研究專案報告。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01050020a.htm
教育部(2003c)。促進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專案報告。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01050032a.htm
教育部(2004a)。九十一年度提升大學競爭力重點發展計畫。2006年2月17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hiedu_asp/intranet/d5/提升大學競爭力整合計畫(0422).doc
教育部(2004b)。「提昇大學競爭力重點發展計畫」相關作業注意事項。2006年2月18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hiedu_asp/intranet/d5/作業注意事項.doc
教育部(2005a)。教育小辭典--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教育部電子報,108。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08/dic.htm
教育部(2005b)。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教育部電子報,108。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08/dic.htm
教育部(2005c)。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epaper.edu.tw/highedu/index.html
教育部(2007)。96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核定名單。2008年1月1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school_les.asp#96
教育部高教司(2003a)。第一階段議題研討結論報告--議題伍:提昇高等教育競爭力。2006年2月19日,取自:http://140.111.1.192/secretary/2003/discuss/205.htm
教育部高教司(2003b)。辦理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進度。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140.111.1.192/university/importance/920103-2.htm
教育部高教司(2004)。93年度提昇大學國際競爭力計畫審查結果揭曉。高教簡訊,163,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63/content03.htm
教育部高教司(2005a)。「提升大學競爭力」執行績效。教育部電子報,108。2006年10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08/dic.htm
教育部高教司(2005b)。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九十四年度計畫作業手冊。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EDU5128001/teaching%20describe.doc
教育部高教司(2005c)。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規劃背景及94年度辦理情形說明。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EDU5128001/teaching%20excellent%20description.doc
教育部高教司(2006)。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95年度計畫作業手冊。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EDU5128001/teaching%20plan%20describe.doc
教育部高教司(2007)。96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2007年12月2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EDU7007002/960824-96plan/960824announce.doc
教育部高教司、技職司(2006)。95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50706/950706b.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6)。主要統計表:大學院校概況表。2006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3.htm?TYPE=1&UNITID=93&CATEGORYID=0&FILEID=112834
教育部駐日本文化組(2000)。日本之高等教育與促進學術卓越。高教簡訊,117,頁12。
教育部駐韓文化組(2000)。韓國之高等教育與促進學術卓越。高教簡訊,117,頁13。
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教育評鑑發展組(2007)。以美國「2005年新版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表」研究我國大學之分類。台北: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教育評鑑發展組。
莫家豪(2002)。中、港、台高等教育市場化:源起與理解。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42-85頁)。台北:高等教育。
莫家豪(2002,12月)。全球化與大學整併:國際的經驗。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與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辦:「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莫家豪、戴曉霞(2002)。全球化、市場化與高等教育:東亞地區的發展趨勢。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334-367頁)。台北:高等教育。
莫家豪、羅浩俊(2002)。市場化與大學理治模式變遷:香港與台灣比較研究。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184-220頁)。台北:高等教育。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台北:高等教育。
陳伯璋(2002)。全球化時代的教育改革:現實與理想。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主辦:「香港教育研究學會2002年國際研討會」,香港市。
陳伯璋(2005)。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3-37頁)。台北:高等教育。
陳伯璋(2006)。大學追求卓越與永續發展策略之省思。論文發表於廣東高等教育 學會與台灣高等教育學會共同主辦:「第二屆兩岸高等教育論壇---高等教育質量、辦學模式及其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廣州市。
陳伯璋、侯永琪(2003)。美國大學學術聲譽排名指標之研究—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16,77-96。
陳伯璋、侯永琪(2004)。我國大學學術聲譽與學門排名研究實施之比較—資料蒐集之檢討與反省。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161-205頁)。台北:高等教育。
陳伯璋、蓋浙生(2005)。序。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台北:高等教育。
陳伯璋等(譯)(2004)。Gornitzka、Kyvik & Stensaker著。高等教育中的政策實施分析。載於Smart, J. C.(主編),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指南(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385-431頁)。台北:高等教育。
陳昭穎(2000)。從菁英走向大眾:台灣高等教育擴充過程之政策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靜(譯)(2005)。追求世界一流大學—香港高等教育面對的挑戰與回應策略。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65-105頁)。台北:高等教育。
陳麗珠(2002)。大學整併政策的規模經濟觀點與盲點。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與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辦:「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陸學飛、張蔚萌(2004)。一個上下互動的政策議程設置: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政策制訂過程分析。北大教育經濟研究,2(3),1-9。
彭森明(2005)。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美國名校的啟示。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頁107-122)。台北:高等教育。
游佳雯(2006)。提昇我國私立大學競爭力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湯志民(2003)。台灣高等教育擴張與整併之探析。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卓越與效能—21世紀兩岸高等教育發展前景」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湯家偉(2006)。世界主要國家大學排名。教育研究月刊,145,135-146。
賀桂芬、陳竫詒(2006)。10年後,孩子,誰來救?商業週刊,971,80-91。
黃以敬(2001年5月10日)。教部草擬大學教育發展藍圖。自由電子新聞網,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may/10/today-c7.htm
黃宛瑩(2006)。我國大學生認知中的大學競爭力-以獲頒頂尖大學計畫之十二所大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俊英、林震岩(1994)。SAS精析與實例。台北:華泰。
黃政傑(2001)。大學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3)。大學評鑑的爭論話題。師友,438,1-3。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8(4),17-32。
楊國賜(2006年4月)。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分類、定位與功能。論文發表於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辦:「大學分類、評比與品質保證」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楊國賜、王如哲(2003年3月)。對國際間高等教育分類意見之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辦:「大學校院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楊瑩(2005a,4月)。台灣的大學追求卓越發展計畫。論文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挑戰與創新:變革世界中的高等教育—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北京市。
楊瑩(2005b)。在追求卓越發展下,台海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檢視。教育政策論壇,8(1),43-64。
楊瑩(2006,10月)。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看台灣對私立大學校院經費補助之政策。論文發表於海南師範學院主辦:「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2006年年會」,海南島海口市
楊瑩(2007)。歐洲高等教育區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0(1),1-50。
楊瑩、鍾宜興(2002)。高等教育功能與類型統合之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改革的未來---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教育學門成果發表論文集(421-452頁)。台北:高等教育。
溫貴香(2004)。打造頂尖大學500億元經費啟動。台灣日報,2004年10月22日,8版。
葉名祥(2004)。我國師範學院整併為教育聯合大學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俊麟(2005)。世界頂尖大學學術成就的決定因素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蓋浙生(2004)。台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29-51。
賓靜蓀(2006)。德國大學改革—向哈佛、劍橋下戰書。天下雜誌,360,112-114。
齊若蘭(譯)(2006)。Collins, Jim 著。從A到A+: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秘。台北:遠流。
劉秀曦(2002)。我國大學教育財政改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育慈(2006)。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經費使用效率之研究。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欣宜(2005)。全球化脈絡下大學擴充對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之影響。課程研究,1(1),85-101。
劉海峰(2005)。追求卓越—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菁英教育。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頁125-139)。台北:高等教育。
劉維琪(2005)。美國大學評鑑認可制度介紹。高教簡訊,166,15-18。
蔡民田、莊立民(2001)。以波特鑽石理論觀點探討經濟國際化衝擊下台灣高等教育之競爭策略。教育政策論壇,4(1),81-117。
蔡景婷(2005)。我國研究型大學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造桓、趙映振(2004)。力臻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中國大陸從教育大國逐步走向教育強國,載於香港中文大學主辦「香港教育研究學會廿週年紀念研討會:力臻世界一流大學」,香港市。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
戴曉霞(2002)。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3-39頁)。台北:高等教育。
戴曉霞(2003)。學術卓越的追求—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啟示。文教新潮,8(4),9-17。
戴曉霞(2005年4月)。學術卓越的追求與世界級大學之特質,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辦:「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戴曉霞(2006)。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台北:高等教育。
顏佩如(譯)(2006)。天野郁夫著。日本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從計畫到市場模式。教育研究資訊,8(4),1-12。
蘇偉倫(編譯)(2005)。卓越背後的發現:柯林斯管理思想核心讀本。台北:廣達文化。
龔放(1998)。「211工程」建設:由來、進展、研討與展望。載於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舉辦之「兩岸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43-456),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二、外文部分
Akiyoshi Yonezawa(2003). Making“World-class Universities”:Japan’s Experiment.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Policy, 15(2), 9-23.
Altbach, P. G. (2002). Differentiation Requires Definition: The Need for Classification in Complex Academic Systems.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6(winter), 1-2.
Barnett, R. (1992). 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Total quality care. Buckingham: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Barnett, R. (2000). Realizing the University: In an age of super complexiety. Buckingham: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Deem, R. (2001). Globalisation, New Managerialism,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Entrepreneurialism in Universities:is the local dimension still important?Comparative Education, 37(1), 7-20
Dill, D. D.(1997). Higher education markets and public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0, 167-185
Gibbons , M. (2003). Research excellence: the challenge of socially robust knowledge. In E. De Corte (Ed),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p.7-16). London: Portland Press.
Lee, G. Eun-Jun(2000).A development-oriented national policy i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pring 2000. Retrieved October 16, 2006, from http://www.bc.edu/bc_org/avp/soe/cihe/newsletter/News19/text16.html
McCormick, A. C. & Zhao, Chun-Mei (2005).Rethinking and Reframing 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Change, 37(5), p51-57.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06,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database.
Mclnnis, C. (2003). Touchstones for excellence: assessing institutional integrity in diverse settings and ststems. In E. De Corte (Ed),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p.175-187). London: Portland Press.
Moon, M.& Kim Ki-Seok(2001). A Case of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Brain Korea 21 Project.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2), 96-105.
Morley, L. (2003). Quality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Quacquarelli Symonds(2007). THES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Methodology. Retrieved December 23, 2007, from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backgroundmethodology/
Readings, B. (1996). The university in rui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uben, B. D. (ed)(2004). Pursuing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Eight Fundamental Challenges. San Francisco: John Wiley & Sons, Inc.
Schofer, Evan and Meyer, John W. (2005). The Worldwid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0, 898-920.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7).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07, Retrieved September 18, 2007, from http://ed.sjtu.edu.cn/rank/2007/ARWU2007Methodology.htm
Skelton, A. (2005). Understandong Teaching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Towards a Critical Approach. New York:Routledge.
Slaus, I. (2003). Countries in transition facing globalization. In E. De Corte (Ed),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p.207-216). London: Portland Press.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2006). 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2006 ed. Retrieved September 11, 2006, from http://www.carnegiefoundation.org/classifications/index.asp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 CA: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Trow, M. (2000). 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The American Advantage.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Retrieved September 11, 2006, from http://repositories.cdlib.org/cshe/CSHE1-00/
U. S. News & World Report (2007). Undergraduate Ranking Criteria and Weights. Retrieved September 21, 2007, from http://college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usnews/edu/college/rankings/about/weight_brief.php
UNESCO(2006).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6: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 Montreal, Canada: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Online Publication (www.uis.unesco.org).
文部科學省(2004a)。平成16年度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公募要領。2006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jsps.go.jp/j-21coe/01_koubo/index.html
文部科學省(2004b)。平成16年度「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申請・採択状況一覧。2006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coe/04072101/001.h
文部科學省(2006)。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の成果。2006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coe/06092116/all.pdf
文部科學省、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術振興會(2006)。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の概要。2006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jsps.go.jp/j-21coe/06_gaiyou/index.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08-04-03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08-04-03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