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12200921400100
DOI 10.6846/TKU.2010.01105
論文名稱(中文) 安寧療護的理論與實踐及其對戰後台灣醫療史的意義
論文名稱(英文)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Hospice Car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History of Post-war Taiwan Medical Servic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周宴竹
研究生(英文) Yen-Chu Chou
學號 79603008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12-15
論文頁數 12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樾
委員 - 康才媛
委員 - 吳明勇
關鍵字(中) 安寧療護
癌末病患
生死教育
安樂死
關鍵字(英) Hospice Care
Terminal stage Cancer patient
Life-and-Death education
Euthanasi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台灣每年四萬多名死於癌症的患者中,多數病患長期遭受身體的病痛、心理焦慮與沮喪,而且病患常於持續住院治療期間因不適或相關併發症而死亡。這不僅會造成國家社會的沉重醫療負擔,也因為傳統醫療方式無法妥善照顧,而使得病患與家屬生活品質低落。 
    安寧療護的興起,將許多更為人本的觀念注入傳統的醫療體系中,提供癌症末期患者另一種照護模式,是一個以家庭為照顧單位的全方位醫療。安寧療護的哲學和傳統醫療最大的不同在於:安寧療護光明正大地承認「人會死」,在這個前提之下,安寧療護所關注的是:當一個人的死亡是可以預期的時候,那麼醫療團隊該如何陪伴需受照顧的臨終者,這時醫療的目標從「治癒」轉為「照顧」,而安寧療護針對無法治癒之病患及其家屬提供整體的照顧,藉著解除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並統合心理、靈性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來提高病患及家屬的生活品質。所以安寧療護強調讓病患有身、心、靈、社會完整的層面,接受臨終照顧,得以平安、尊嚴地善終。
    雖然安寧療護理念已逐漸推展開來,但長久以來,「死亡」一直是我們社會禁忌的話題。因無法正視這件生命中無法避免的大事,而衍生出許多個人及家庭的悲劇。藉著安寧療護的推展,讓末期病人得以善終,給予病患家屬精神上的支持,使坦然接受即將面對的問題。倡導民眾預立遺囑或「生預囑」,尊重臨終醫療自主權,並對死亡做好準備,使人們領悟生命的有限性,以不執著的人生態度,活出意義來。推廣展健康的生命教育,才能讓整個社會了解及接受安寧療護,進而認同與支持安寧療護的工作,是發展安寧療護努力的方向。
英文摘要
For recent years, most of the forty thousand people in Taiwan who die of cancer have suffered from long-term pa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even die from discomfort or related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y are confined in the hospital to receive regular treatment. This brings the heavy medical burdens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nation; besides,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care fails to provide sufficient caring,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have to tolerate lower quality of living.
As the rise of hospice care, more humanistic notions are provided to the system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services, giving the final-term patients of cancer another mode of caring and nursing. It is an all-round medical service that regards the family as the unit to take care of. The distinguish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iewpoints of the hospice care and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service is that the former allows people to face squarely the fact “All humans will die.” Under this pre-condition, what the hospice care concerns is what the team of the medical care could do to take care of the patients at deathbeds when their ends are predictable. Obviously, in place of healing, the target of medical care turns to caring and nursing.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living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hospice care aims at offering all-round cares to the incurabl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by relieving pains and other uncomfortable symptoms as well as offering them cares in every possible way by integrating their mentality and spirits. Therefore, hospice care advocates the notion that allows the patients to die in peace and with dignity by means of giving them wholesome cares from physical, ment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Despite that the theories of hospice care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been advocated, the issue “death” has always been a taboo subject in our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As this unavoidable destiny cannot be faced with square attitude by general people, many unnecessary tragedies of individual or of family occur. The practice of hospice care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final-term patients to die in peace and with dignity and for their families to obtain support. As a result,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re able to encounter the coming doom squarely and composedly. To advocate patients to make wills before their death (living wills) and to respect their autonomy of choosing final medical service are important, which help people realize the limitation of life an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death. Only through these ways can people outlive their lives without being confined in stubborn depression. In order to make hospice car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and, in consequence, supported by the public, to advocate positive life education, therefore, is the best way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hospice ca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
一、安寧療護的緣起與發展	3
二、我國安寧療護發展史	8
三、國內安寧療護相關論文之整理	19
四、專書著作	19
五、安寧療護相關名詞釋義	20
第二章  安寧療護與生死觀	25
第一節  生死的意涵與現代價值	25
一、生死的意涵	25
二、生死學的現代價值	28
三、生死教育的重要性	29
第二節  台灣地區生死觀之脈絡	30
一、佛教的生死觀與安寧療護	30
二、道教的生死觀與安寧療護	34
三、儒家的生死觀與安寧療護	37
四、基督教的生死觀與安寧療護	39
五、天主教的生死觀與安寧療護	42
第三節  安寧療護與安樂死	45
一、安樂死的定義與分類	45
二、安樂死各國政府的立場	48
三、各界對安樂死的看法	54
四、安寧療護為安樂死的替代方案	57
第三章  安寧療護在台灣	61
第一節  戰後醫療照顧(1945年起)	61
第二節  安寧療護的理念與重要性	66
一、安寧療護的理念	66
二、安寧療護的重要性	69
第三節  台灣安寧療護發展現況	73
第四節  安寧療護與一般醫療之分野	77
一、安寧療護的對象	77
二、安寧療護四大原則	78
三、照顧而非治癒	79
四、以病人的決定為中心	80
五、靈性的照顧	80
六、團隊合作	82
七、五全的照顧理念	84
八、營造溫馨的家庭氣氛	87
第五節  台灣安寧療護政策與法令	91
一、台灣安寧療護政策	91
二、台灣安寧療護法令	94
第四章  安寧療護對台灣現今醫療的意義	97
第一節  安寧療護對癌症病患的意義	97
第二節  安寧療護的迷思	100
一、社會大眾對安寧療護的誤解	100
二、安樂死的疑惑	101
三、止痛藥的恐懼	103
第三節  安寧療護發展的困境	104
一、理念認知方面	104
二、運作模式方面	105
三、政策及行政方面	105
第五章  結論	107
參考書目	112
附錄一	118
附錄二	123
附錄三	124
附錄四	125
附錄五	127

 
圖    次
圖3-1安寧醫療團隊	88
圖3-2水療沐浴間	88
圖3-3移動式洗頭機	88
圖3-4往生室	89
圖3-5聖堂	89
圖3-6病房一角	89
圖3-7乾淨舒適洗澡床	89
圖3-8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	89
圖3-9多功能室	89
圖3-10引導年幼子女向父親道別	90
圖3-11藉由雙手傳遞關懷	90
圖3-12按摩浴媲美SPA	90
圖3-13醫療團隊完成病人心願	90
圖3-14執行病人基本照顧	90
圖3-15安寧醫療團隊	90

 
表    次
表1-1桑德絲生平	6
表1-2安寧療護的歷史歷程	7
表1-3台灣安寧療護發展現況	11
表1-4各基金會成立宗旨與服務項目	17
表1-5國內安寧療護相關論文整理	19
表2-1安樂死和放棄無效醫療比較表	48
表2-2各國安樂死的措施	54
表3-1全國安寧療護資源分布	75
表3-2台灣安寧療護發展沿革	93
參考文獻
一、專書
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編著,《安寧緩和醫療:理論與實務》(台北:新文京出版開發公司,2007)。
洪芸櫻、洪娟娟、蘇以青譯,《安寧與緩和照護:概念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肯內斯•克拉瑪著、方蕙玲譯,《宗教的死亡藝術》(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鄭曉江,《宗教生死書》(台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楊克平等,《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台北:華杏出版社,2007)。
趙可式,《安寧伴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7)。
趙可式,《安寧療護護理概論》(台北: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2004)。
蔡麗雲,《安寧緩和護理學》(台北:華格那企業公司,2002)。
黃中天,《臨終關懷理論與發展》(台北,業強出版社,1988)。
胡文郁,《臨終關懷與實務》(台北:空中大學,2005)。
蔣蕙芬,《安寧療護之探討》(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5)。
胡文郁,《臨終關懷與實務》(台北:空中大學,2005)。
許禮安,《心蓮心語》(台北:慈濟文化志業,1998)。
林柏每等,《健康與護理》(台北:幼獅出版社,2007)。
張苙雲,《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
呂應鐘,《現代生死學》(台北:新文京出版開發公司,2001)。
林綺雲等,《實用生死學》(台中市:華格那企業公司,2006)。
蓮花基金會,《安寧緩和醫療關懷手冊》(台北:財團法人蓮花基金會,2008)。
尉遲淦,《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趙可式,《醫生與生死》(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呂應鐘,《生死學導論》(台北:新文京出版開發公司,2007)。
鄭志明,《佛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趙可式,戴正德、李明濱著,《醫學倫理導論˙安樂死與安寧療護》,(台北:教育部發行,2000)。
鄭曉江,《超越死亡》(台北:正中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 :正中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紐則誠、趙可式、胡文郁等著,《生死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
歐爾(Robert D. Orr)著、張立明編,《安樂死與安寧療護》(台中:路加傳道會,2006)。
星雲法師,《實用佛教》(台北:佛光文化公司,1999)。
洪啟嵩,《全生教育》(台北:時時文化出版公司,1996)。
鐘昌宏,《「癌病末期」安寧照顧:簡要理論與實踐》(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發行,1997)。
陳兵,《生與死的超越》(台北:圓明出版社,1995)。
鄭志明,《道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二、學位論文
羅珮怡,《臺灣安寧療護發展趨勢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2004)。
廖廣輝,《從生死學看安樂死之未來》(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所,2004)。
謝文祥,《由安寧照顧,安樂死與自然死探討臨終病人的醫療困境》(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1999)。
陳妤嘉,《現代醫療對臨終關懷的衝擊與省思》(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2001)。
謝文祥,《以安寧緩和醫療觀點分析現代醫療的人文訴求》(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1999)。
張文強,《安寧照顧與宗教-以耕莘醫院「聖若瑟之家」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02)。
陳壯梅,《海德洛的死亡哲學與臨終關懷之對顯》(南華大學:研究所,2002)。

三、期刊論文
魏書娥、許煌炆、林姿妙,〈安寧緩和療護理念與醫學根源〉,《安寧療護雜誌》第9卷第4期,(2004)。
許禮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之我見〉,《安寧療護雜誌》第6卷第3期(2001)。
賴允亮,〈打造台灣安寧照顧系統〉,《安寧療護雜誌》第9卷第1期(2004)。
李佩怡、蔡麗雲,〈衍生安寧病房-談安寧共同照護在台灣〉,《安寧療護雜誌》第11卷第2期(2006)。
李淑真,〈安寧團隊照顧〉,《安寧療護雜誌》第10卷第1期(2005)。
葉德豐、黃淑惠、陳淑玲、林珊汝、劉秋萍、羅慧文、張美幸,〈台灣安寧療護的回顧與展望〉,《中臺學報》第16卷第1期(2004)。
邱屏人、高明,〈安寧療護臨終關懷〉,《衛生報導》第10卷第1期(2000)。
楊克平,〈論緩和療護之意義及其變化史〉,《榮總護理》第16卷第4期(1999)。
張丹蓉、林慧宣,〈我國安寧療護工作推展現況〉,《衛生報導》第7卷第8期,(1997)。
杜明勳,〈安寧療護之起源與發展〉,《臨床醫學》第42卷第6期(1998)。
陳正克,〈探索台灣的安寧緩和〉,《安寧照顧會訊》(2000)。
許禮安,〈心蓮心語—安寧療護與生死學〉,《慈濟道侶》(1998)。
趙可式,〈安寧療護的起源與發展〉,《厚生雜誌》第8期(1999)。
姚建安,〈緩和醫療的居家照顧與社區資源〉,《當代醫學》第29卷第5期(2002)。
邱泰源,〈我國的安寧及緩和醫療照護〉,《健康世界》第120卷第240期(1995)。
林明慧、陳曾基,〈台灣安寧發展現況〉,《癌症新探》第30期(2009)。
葉琇珊,〈安寧照顧在台灣成長與省思〉,《全民健康保險》(1997)。
邱泰源、胡文郁、蔡甫昌、周玲玲、姚建安、陳慶餘,〈緩和醫療照顧的倫理困境〉,《台灣醫學》第2卷第6期(1998)。
林佳靜,〈台灣安寧緩和療護研究之挑戰〉,《榮總護理》第18卷第4期(2001)。
趙可式,〈台灣癌症末期病患對善終意義的體認〉,《安寧療護雜誌》第5期(1997)。
黃耀祖,〈安寧療護之臨終病患照護〉,《安寧療護雜誌》,9期(1998)。
陳美光,〈緩和醫療居家照護與我〉,《安寧療護雜誌》第5卷第1期(2000)。
石世明,〈對臨終者的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第5卷第2期(2000)。
蔡兆勳、黃叔慧、蔡素琴、釋宗惇、王浴、姚建安、邱泰源、陳慶餘,〈居     家照顧在安寧病緩和醫療中的重要性〉,《安寧療護雜誌》第6卷第2期(2001)。
江蘭貞,〈從醫療看現代臨終關懷〉,《安寧療護雜誌》第8卷第4期(2003)。
黃建勳,〈安寧療護〉,《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雲林分院院訊》(2007)。
林瓊玲,〈何謂安寧療護〉,《癌症新探》(1999)。
王正仁,〈安寧緩和醫療簡介〉,《台北醫師公會會刊》第44卷第期(2005)。
賴允亮,〈台灣安寧緩和醫療〉,《內科新知》第4卷第3期(2002)。
曹聖宏,〈觀山觀雲觀生死-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生死學通訊》(2007)。
陳榮基,〈DNR不等於安寧緩和醫療〉,《臺灣醫界》第51卷第4期(2008)。
陳榮基,〈以拒絕臨終急救預約善終〉,《臺灣醫學》第12卷第4期(2007)。
陳榮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實施與困境〉,《臺灣醫學》第8卷第5期(2004)。
蔡兆勳,〈安寧療護基本概念〉,《「安寧療護臨終關懷」研習手冊》(2009)。
趙可式,〈台灣安寧療護的前瞻〉,《護理雜誌》第56卷第1期(2009)。
孫效智,〈安樂死的倫理反思〉,《文史哲學報》第45期(1996)。
陳淑慧,《探討醫療政策之演變與醫療網絡之健全》,(台北:華醫學報,2005)。
邱泰源,〈安寧及緩和醫療照護綜論〉,《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第44卷第12期(2005)。
陳原風,〈從安樂死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2001)。
趙可式,〈協助一位末期病人面對整體苦難之全人照顧經驗〉,《護理雜誌》第55卷第6期(2008)。
巫雅菁,〈由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談臨終關懷及其諮商輔導〉,《諮商與輔導》第177期(2000)。
楊克平,〈安寧療護〉,《台灣醫學》第2卷第6期(1998)。

四、相關網路資源
香港大公報,2008.01.29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8/01/29/YM-857745.htm
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資訊網,民國96年主要死因統計2008.02.08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衛生統計叢書2/96/記者會專區/96年主要死因分析.doc
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資訊網,民國97年度死因統計記者會發布資料死因結果分析 2009.11.13
http://www.doh.gov.tw/CHT2006/DisplayStatisticFile.aspx?d=71700&s=1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整理,2008.08.12 http://www.tho.org.tw/xms/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200910.12
http://www.lotus.org.tw/ShowContent.asp?subtype=緣起&top=Y
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2009.05.10.
http://www.hospicenurse.org.tw/se/modules/tinyd5/
行政院衛生署:安寧療護整合性照護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試辦計畫,98.111.20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now_fod_list_no=5913&level_no=2&doc_no=22528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2009.05.10 http://www.hospicemed.org.tw/
姚建安,〈靈性照顧〉,2009.12.04
http://health.edu.tw/health/upload/tbteaching_kb/20050602034823_file1.pdf
台中榮總祈禱室,98.12.20http://www.catholic.org.tw/goodshepherd/00/08.htm
林雨靜,〈安樂死與安寧療護〉,2009.10.04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1600850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8.12.26  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search_result.jsp
英國廣播公司,BBC Chinese.com 98.11.14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2950000/newsid_2951500/2951567.stm
溪湖安寧醫療網,98.05.20 http://www.hospice.com.tw

五、報紙
中國時報 潘勛 2009.11.02
中國時報 江靜玲 2009.03.07
中國時報 林上祚、江慧真 2009.05.16 
聯合報 詹建富 2009.08.21
民生報 詹建富.2005.02.26
聯合晚報 黃玉芳 2009.08.27
聯合報 王瑞伶、何定照、梁玉芳 2008.04.28

六、外文資料
Morgan,J.D(1984)‧Death Education as a Liberal Art‧Death Education 8 (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