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7201414200700
DOI 10.6846/TKU.2014.01208
論文名稱(中文) 重構與療癒:女性乳癌患者生命書寫之敘事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Reconstruction and Healing:A Narrative Analysis of Femal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Life Writ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張凱涵
研究生(英文) Kai-Han Chang
學號 60005035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7
論文頁數 10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慧君
委員 - 楊明昱
委員 - 謝奇任
關鍵字(中) 乳癌
生命書寫
敘事分析
女性主義
敘事治療
關鍵字(英) breast cancer
life writing
narrative analysis
feminism
narrative therap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乳癌罹患機率不斷攀高,已然成為現代女性的共同夢靨。常見的乳癌治療方法為乳房切除手術,這不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也可能造成女性對自我認同的疑慮。

    本研究旨在瞭解女性乳癌患者在社會中的處境,以及她們如何透過書寫重構自己的身份,進而得到療癒的功效。本研究以乳癌患者之生命書寫作為研究文本,以敘事分析作為骨架,並採取女性主義以及敘事治療作為分析觀點。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乳癌患者在書中多呈現主動、積極的形象,是勇於掌握身體自主權者。從發現罹癌開始,一連串的痛苦接踵而至,她們從磨難中領悟生命道理,重新擁抱生命、擁抱自己,賦予這些加諸於身上的痛苦,更深層的意義。在面對父權的壓迫時,偶而雖仍感到無力,但也會採取柔性內斂的方式抵抗。最後,不論選擇施行重建手術與否,她們多半能從新的身體裡找到自我認同的確立。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the chance of getting breast cancer has grown rapidly. Breast cancer has become every woman's nightmare. Mastectomy (a medical term for the surgery to remove one or both breasts) is one of the usual treatments for breast cancer. It not only causes physical pain but also confuses female identit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in society, and how to reconstruct identity by their life writing. In the study, we chose the life writing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s a research text, and take narrative analysis as a research framework. At last, we take feminism as well as narrative therapy as our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often presented positive image in their book, and they‘re a fighter to defend their body autonomy. Although they suffered from cancer, they understood the meaning of life. When they face patriarchal oppression, they take a flexible approach to resist. Most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uild self-identity from their new body, no matter whether they take a surgery of breast reconstruction or no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傳概述  ………………………………………………………  7
第二節	書寫  ……………………………………………………………   19
第三節	敘事治療  ………………………………………………………  28
第四節	女性主義觀點  …………………………………………………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敘事理論  ………………………………………………………  42
第二節	文本選取與介紹 ……………………………………………… 46
第三節	分析架構  ………………………………………………………  50

第四章	研究分析
第一節	角色塑造 ………………………………………………………  52
第二節	情節  ……………………………………………………………  71
第三節	場景  ……………………………………………………………  91

第五章	結論  ……………………………………………………… 96

參考文獻  ………………………………………………………………… 102

附錄一	…………………………………………………………………… 109
參考文獻
王明柯(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4。

冉亮(1998)《風聞有你,親眼見你:一個新聞記者與乳癌的故事》。台北:大塊文化。

成令方等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譯自Allan G.Johnson(1997)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朱崇儀(1997)〈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26(4):133─150。

西西(1996)《哀悼乳房》。台北:洪範書店。

何定照譯(2006)《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譯自Iris Marion young(2005)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何芝君(2006)〈個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性主義與敘事治療〉,《社會理論學報》,9(1):75─96。

何修譯(1992)《美貌的神話》。台北:自立晚報。譯自Naomi Wolf(1990)The Beauty Myth: 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呂健忠譯(2009)《文字書寫的歷史》。台北:博雅書屋。譯自Steven Roger Fischer(2001)A History of Writing. London: Reaktion Books.

李令儀譯(1995)《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台北:月旦。Betty Friedan(1963) The Feminine Mystique. New York: W.W. Norton and Co.

李宇宙(2003)〈疾病的敘事與書寫〉,《中外文學》,31(12):49─67。

李有成(1990a)〈論自傳(上)〉,《當代》,55:20─29。

李有成(1990b)〈論自傳(下)〉,《當代》,56:56─63。

李欣倫(2004)《台灣戰後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

李虹叡、傅怡禎(2008)〈崩潰與重建──論鍾宛貞散文集《看見生命的光》與《貞情看世界》的疾病書寫〉,《國際通識學刊》,1:31─52。

李斐、廖欽龍譯(1996)《乳房再建》。臺南縣:驊優。譯自三島英子(1995)。

李麗華(2006)《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明含(2009)《生命的奇遇》。台北:靜思人文。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譯自Jill Freedman & Gene Combs (1996)Narrative Therapy. New York: WW Norton.

林秀蓉(2005)〈與白色瘟疫搏鬥的眾生相〉,《高雄文化研究》,3:259─282。

林怡欣、潘淑滿(2001)〈醫病互動關係中的身體自主權──以女性乳癌病患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7:1─35。

林瑞霖、劉娟君譯(2002)《悄悄話乳房:胸部》。台北:旗品文化。譯自Meema Spadola(1998)Breasts : Our Most Public Private Part . Wildcat Canyon press.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譯自Sonja K. Foss, Karen A. Foss, Robert Trapp(1991)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Inc.

邱子修(2009)〈西方第三波女性主義思潮概述〉,《婦研縱橫》,90:56-61。

邱惟真、丁興祥(1999)〈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應用心理研究》2:211─249。

姜易慧(2007)《胸罩、乳房、身體─不斷重構的女性主體》。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胡紹嘉(2002)《書寫與行動──九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范幸玲(2001)〈敘事治療的介紹及應用──她的故事〉,《輔導季刊》,37(4):51─62。

徐敬官(2004)〈書寫你的生命故事:自我敘事與身分認同〉。2004年中華傳播學會投稿論文。引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230_1.pdf

徐璐(1998)《暗夜倖存者》。台北市:平安文化。

馬雨沛(2004)《與癌症共舞:馬雨沛對抗乳癌歷程》(增訂版)。台北:原水文化。

張君玫譯(1997)《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巨流。譯自Kathy Davis(1995)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 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張苙雲(2005)《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許麗芳(1999)〈女子弄文誠可罪──試析女性書寫意識中之自覺與矛盾〉,《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會論文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台北:台灣學生。

陳引馳譯(1995)〈女權主義學術與女性的社會構成〉,《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新北市:駱駝出版。譯自Gayle Greene & Coppelia Kahn(1985) Making a Difference: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London & New York : Methuen.

陳玉玲(1998)《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
管理學院。

陳明珠(2006)《身體傳播:一個女性身體論述的研究實踐》。台北:五南。

陳芳明(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

陳香玫(1999)《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曾凡慈譯(2010)《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群學。譯自Erving Goffman(1963)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曾琬雅(2009)〈敘事治療對已出櫃同志父母之諮商過程探討〉,《諮商與輔導》,278:32─35。

程巍譯(2012)《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

楊美惠(1985)〈歐美女性主義的思想源流〉,《聯合文學》,1(15):20─27。

楊國政譯(2001)《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店。Philippe Lejeune(1989)On Autobiograph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楊翠(1999)〈原音與女聲--跨世紀臺灣文學的新渠徑〉,《文訊》,170:46─49。

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文化。譯自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1990)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New York: WW Norton.

廖卓成(1992)《自傳文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仲冬(1999)〈女性的醫療消費經驗〉,《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台北:女書。

蔡沛婕(2001)〈嫁出去的女兒,撥出去的水???〉,《網路社會學通訊》,15。引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5/15-4.htm

蔡美娟(1998)《我的抗癌歲月》。台北:遠流。

鄭忍嬌(2003)〈台灣母職的出路──兼談Self-in-Relation對婦女教育之母職教育的啟示〉,《成功學報》,2:103─119。

繆妙坊譯(1999)《犧牲不是美德:孩子不需要過度犧牲的母親》。台北:遠流。譯自Carin Rubenstein(1998) The Sacrificial Mother : Escaping the Trap of Self-Denial. New York: Hyperion.

簡乃韶(2010)《自我的詮釋,再現的自我:新世紀台灣自傳體小說潮流研究(2000─2005)》。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2005)〈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2─25。

簡瑛瑛(1988)〈女性主義的文學表現〉,《聯合文學》,12(10):10─23。

嚴韻譯(1999)《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台北:女書文化。譯自Anne Llewellyn Barstow(1995) Witchcraze: A New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Witch Hunts . New York: HarperOne.

顧燕翎(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Chatman, S.(1978)Story and discourse :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Story: Events(pp.53-63).Ithaca and London: Cornel University Press.

Fisher, W. R. (1984). Narrative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1:1-22.

Fisher, W. R. (1985). The narrative paradigm: In the beginn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5:74-89.

Fisher, W. R. (1987).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 value, and a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

Foss, S. K. (2009).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 practice.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Frost, L. (1999).’Doing looks’: Women, appeara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J. Arthurs and J. Grimshaw (Eds.), Women’s Bodies (pp. 117-136). London: Cassell.

Rybacki, K. & Rybacki, D.(1991)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 and genres, The Narrative Approach (pp. 106-129).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