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7201408191900
DOI 10.6846/TKU.2014.01200
論文名稱(中文) 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微電影廣告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Micro Film Advertising: From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施雅慧
研究生(英文) Ya-Huei Shih
學號 60005015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20
論文頁數 11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振家(115346@mail.tku.edu.tw)
委員 - 楊明昱(mingyu@mail.tku.edu.tw)
委員 - 陳尚永(035859@mail.fju.edu.tw)
關鍵字(中) 微電影廣告
使用與滿足效果
運輸理論
關鍵字(英) Micro-Film Advertising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ransport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網路的進步與普及,新科技的傳播方式已改變人們的生活與閱聽習慣,微電影廣告,即是因應多元化的網路傳播,創建一個與消費者的新溝通橋樑。微電影廣告,有別於傳統廣告的短秒數、直接訴說產品功能的行銷方式,改以說故事的方式作為情感訴求,例如輔以溫馨、可愛、逗趣、新奇等敘述方式,將品牌價值或商品理念包裝於故事內容中,用以增加閱聽眾對於廣告的共鳴與認同。

    而微電影廣告善用著網路科技的特性,使之能在各種新媒體平台中播放,或是在移動狀態中及零碎休閒時間下觀看外,其藉由網路平台的特性:超文本、互動與匯流,讓使用者不再只是接收者,更可以主動的傳遞訊息,分享資訊。這相較於以往被動式或被迫式的收看廣告,微電影廣告閱聽眾,採取的是一種更為主動的態度:主動的觀看、主動的參與和主動的傳播。

    在依據學者Williams(1982)研究指出,個人的意向將匯聚成社會共同的需求,並即預約某種科技的出現,但新傳播科技是否能被選擇與接受,多數仍取決於新科技是否能滿足人們的共同需求。故此本研究欲探討主旨即是:微電影廣告能滿足人類甚麼需求?微電影廣告的閱聽眾為何願意觀看?其使用動機是甚麼?而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之間是否有其關聯性? 

    故本研究以Rosengren(1974)與Mcleod &Becker(1981)的「使用與滿足模式」為架構,針對主動點閱觀看微電影廣告的閱聽眾進行探索,並以問卷調查法與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經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四項動機因素「流行/社交性」、「娛樂/消磨」、「資訊尋求」與「工具性」中,以「娛樂/消磨」動機因素最強,並以其構面題項中的「滿足好奇心」為最主要的觀看動機;另在四項滿足因素「流行/社交性」、「娛樂/消磨」、「資訊尋求」與「工具性」中,同是以「娛樂/消磨」滿足因素最強,但以「資訊尋求」構面題項中的「觀看微電影廣告能滿足我發現有趣的資訊」為最主要獲致滿足的原因;而在深度訪談研究中顯示,微電影廣告的故事鋪陳,是決定使用者情感涉入程度的重要因素。
英文摘要
With the advancement in technology and popularity of internet, the commun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has changed people life and reading habit. Like micro-film advertising, it sprung up in recent years and seems to create a new communication bridge for consumers. Micro-film advertising different to traditional advertising model- short seconds and direct tell the function of products, it not only tell more emotional stories, but get brand value and product thought together in the story, like something warming, funny, lovable and ridiculous, then it could be easier to broke up the audience sympathy and identify.

    Micro-film advertising use well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it let advertising can be watched on all sorts of new media, or even can be watched on moving state or scrappy time, and by the internet characters- hypertext, interaction and convergence, it had changed users not only to be a message receiver, but also to be a sender. That compare to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audience, micro film advertising audience is more active in watching or even participating in broadcasting.

    According to the scholar Williams(1982) study, that persons intention would be assemble to the social needs, then beforehand something new technology to appear, but it would be accepted or be negated, decided to technology whether satisfied persons needs or not. So this study would to discuss below substances: micro-film advertising can satisfied what people needs? Why people willing to watch? What is motivation? And  what kind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of the users of micro-film advertising. 

    So this study will set out with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of scholar Rosengren (1974) and Mcleod&Becker(1981), and to be aimed at micro-film advertising audiences. Then data collection used for this research is a quantitative survey questionnaire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to start. By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rticle generalizes four types of motives, “fashionable/social activity”, “amusement/ kill time”, “information search” and “instrumentality”, that “amusement / kill time” has strongest motivation than the others type , and in which “amusement / kill time” type questions, “satisfied the curiousness” is the principal reason. Then the other side, four types of gratification, “fashionable/social activity”, “amusement/ kill time”, “information search” and “instrumentality”, that “amusement / kill time” the same has strongest motivation than the others type. Eventually that study to show, network marketing not only have to provide the useful information, but also need to provide more entertainment message to attract more users to involvement the micro-film advertis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II
目錄 …………………………………………………………………………………VI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四節 研究流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何謂微電影………………………………………………………6
第二節 微電影廣告………………………………………………………9
第三節 微電影廣告作為時代下的新行銷………………………………12
第四節 使用與滿足理論…………………………………………………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問題…………………………………………26
第二節 變數操作性定義………………………………………………28
第三節 研究設計………………………………………………………30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38
第一節 使用者人口特質………………………………………………38
第二節 因素分析………………………………………………………40
第三節 微電影廣告使用行為…………………………………………48
第四節 人口特質在微電影廣告使用動機上的差異…………………52
第五節 人口特質在微電影廣告使用行為上的差異…………………59
第六節 相關分析………………………………………………………83

第五章 研究結果………………………………………………………84
第一節 研究結果………………………………………………………84
第二節 研究限制………………………………………………………88
第三節 研究建議………………………………………………………89

參考文獻…………………………………………………………………90
附錄一……………………………………………………………………94
附錄二……………………………………………………………………98

表目錄

表2-1-1 微電影研究整理……………………………………………… 6
表2-2-1 微電影廣告研究整理………………………………………… 9
表2-4-1 使用與滿足理論相關研究整理………………………………23
表3-4-1 信度分析標準…………………………………………………37
表3-4-2 Pearson相關分析標準……………………………………… 37
表4-1-1 微電影廣告使用者人口特質…………………………………38
表4-2-1  KMO統計量數之判斷準則……………………………………40
表4-2-2 微電影廣告使用動機之因素分析……………………………41
表4-2-3 微電影廣告使用動機平均數…………………………………43
表4-2-4 微電影廣告使用滿足程度之因素分析………………………45
表4-2-5 微電影廣告使用滿足程度之平均數…………………………47
表4-3-1 微電影廣告使用者觀看年資…………………………………48
表4-3-2 微電影廣告使用者觀看頻率…………………………………48
表4-3-3 微電影廣告使用者觀看時數…………………………………49
表4-3-4 微電影廣告使用者觀看媒介…………………………………49
表4-3-5 微電影廣告使用者資訊分享行為……………………………50
表4-3-6微電影廣告使用者主被/動觀看行為…………………………50
表4-3-7 微電影廣告使用者經常觀看影片類型………………………51
表4-4-1 性別與微電影廣告使用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2
表4-4-2 年齡與微電影廣告使用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3
表4-4-3 職業與微電影廣告使用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4
表4-4-4 月所得與微電影廣告使用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5
表4-4-5 教育程度與微電影廣告使用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6
表4-4-6 居住地與微電影廣告使用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7
表4-4-7 研究假設一之驗證……………………………………………58
表4-5-1 人口變項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頻率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0
表4-5-2 教育程度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頻率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1
表4-5-3 人口變項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頻率之Kruskal-Wallis檢定…61
表4-5-4 人口變項與微電影廣告觀看時數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2
表4-5-5 人口變項與微電影廣告觀看時數之Kruskal-Wallis檢定…62
表4-5-6 性別與微電影廣告觀看媒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3
表4-5-7 年齡與微電影廣告觀看媒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4
表4-5-8 職業與微電影廣告觀看媒介之Kruskal-Wallis檢定………64
表4-5-9 月所得與微電影廣告觀看媒介為個人電腦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5
表4-5-10 月所得與微電影廣告觀看媒介之Kruskal-Wallis檢定……65
表4-5-11 教育程度與微電影廣告觀看媒介為個人電腦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6
表4-5-12 教育程度與微電影廣告觀看媒介之Kruskal-Wallis檢定……66
表4-5-13 居住地與微電影廣告觀看媒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7
表4-5-14 居住地與微電影廣告觀看媒介之Kruskal-Wallis檢定… 67
表4-5-15 性別與微電影廣告之資訊分享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8
表4-5-16 性別與微電影廣告之資訊分享行為Kruskal-Wallis檢定…68
表4-5-17 年齡與微電影廣告之資訊分享行為Kruskal-Wallis檢定…69
表4-5-18 職業與微電影廣告之資訊分享行為Kruskal-Wallis檢定…69
表4-5-19 月所得與微電影廣告之資訊分享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0
表4-5-20 月所得與微電影廣告之資訊分享行為Kruskal-Wallis檢定 …70
表4-5-21 教育程度與微電影廣告之資訊分享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1
表4-5-22 教育程度與微電影廣告之資訊分享行為Kruskal-Wallis檢定…71
表4-5-23 居住地與微電影廣告之資訊分享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2
表4-5-24性別與微電影廣告之主/被動觀看行為之T檢定……………73
表4-5-25年齡與微電影廣告之主/被動觀看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3
表4-5-26職業與微電影廣告之主/被動觀看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4
表4-5-27月所得與微電影廣告之主/被動觀看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4
表4-5-28 教育程度與微電影廣告之主/被動觀看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5
表4-5-29居住地與微電影廣告之主/被動觀看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5
表4-5-30 性別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6
表4-5-31 性別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Kruskal-Wallis檢定…… 76
表4-5-32 性別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7
表4-5-33 性別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Kruskal-Wallis檢定…… 77
表4-5-34 職業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8
表4-5-35 職業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Kruskal-Wallis檢定…… 79
表4-5-36 月所得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9
表4-5-37月所得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Kruskal-Wallis檢定……80
表4-5-38 教育程度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0
表4-5-39 教育程度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Kruskal-Wallis檢定…80
表4-5-40 居住地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1
表4-5-41 居住地與微電影廣告觀看類型之Kruskal-Wallis檢定……81
表4-5-42研究假設二之驗證 …………………………………………82
表4-6-1 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之相關分析……………………………83

圖目錄
圖1-4-1  研究流程圖 ………………………………………………… 5
圖2-4-1  使用與滿足研究雛形……………………………………… 17
圖2-4-2  使用與滿足理論早期研究步驟…………………………… 18
圖2-4-3  Rosengren 使用與滿足理論架構………………………… 19
圖2-4-4  McLeod & Becker的使用與滿足模式 ……………………21
圖2-4-5  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共通模式…………………………… 21
圖3-1-1  研究架構圖 …………………………………………………26
圖3-3-1  研究設計問卷流程圖 ………………………………………3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3.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戲劇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4. 蘇治武(2000)。《科技與傳播:現代傳播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5. 鄭惟厚(1998)。《統計,讓數字說話!》。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6. 楊國樞(198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7. 伊韵(2010)。《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完現出版社。
8. 鄭欣(2008)。《空間的分割:新媒體廣告效果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9. 張國良(2008)。《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體傳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羅世宏(199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出版社。
11. 周泓鐸(2001)。《網路傳播與知識經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2.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13. 沈錦惠(2009)。《電子語藝與公共溝通》。台中:天空數位圖書公司。
14. 王東昇(2001)。《台北地區電影影城消費行為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16. 翁秀祺(2011)。《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17. 林建煌,2002。《消費者行為》。臺北市:智勝。
18. 林隆儀、曾冠雄,2008。《廣告代言人與廣告訴求方式對廣告效果影響之比較-自我監控的干擾效果》。企業管理學報,76,87-128
19. 黃振家(2013)。〈微電影廣告、片段故事型廣告與連環故事型廣告之效果比較研究-以客委會廣告為例〉,《中華民國廣告年鑑》,25:41-48。
20. 孟志軍(2011)。〈微電影的傳播學解析〉,《新聞界》,8:99-101。
21. 蔡至欣、賴玲玲(2010)。〈虛擬社群的訊分享行為〉,《圖書資訊學刊》,9:161-196。
22. 康初瑩(2011)。〈微傳播時代的微電影行銷模式解讀〉,《新聞界》,7:75-77。
23. 高妮霠(2007)。《Web 2.0 應用服務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線上影音分享網站為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陳惠詩(2012)。《閱聽人對動新聞的使用與滿足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蕭銘鈞(1998)。《臺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蕭伊雯(2006)。《觀賞電影的動機與行為-電影院與在家觀賞經驗之比較》。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古明泓(2004)。《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林呈達(2002)。《寬頻網路「使用與滿足」研究—比較ADSL與Cable Modem 之異同》。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陳品均(2006)。《Web 2.0應用服務策略行動之研究—以Yahoo!、Google、MSN為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賴英豪(2005)。《網路電話使用行為初探—創新特質、使用度經與滿足程度之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林善霓(2014)。《微電影廣告閱聽人之觀看動機與行為研究》。台灣藝術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陳國銘(2014)。《故事型廣告效果之研究─以全便利商店微電影廣告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許立邦(2013)。《微電影廣告內容、形式及其效果研究》。佛光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盧佳恩(2013)。《微電影廣告對廣告及品牌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幻想傾向人格特質為前因變數》。佛光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康立平(2012)。《線上影音閱聽人投入與擴散閱聽人特徵關聯性因素之初探》。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何銘傑(2010)。《台灣媒介電影需求之未來趨勢分析》。佛光大學大眾未來所碩士論文。
37. 周孝慈(2012)。《從需求、分享觀點,探討影響線上影音分享網站黏著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YouTube影音平台為例》。台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38. 高后儀(2014)。《行動裝置使用者採用YouTube社群影音平台意圖之探討》。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39. 王威翔(2009)。《探討線上影音分享網站使用行為意圖研究─以YouTube為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碩士論文。
40. 蔡宜庭(2014)。《行動觀光服務使用因素之研究─以台灣遊為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之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41. 蔡佩珊(2011)。《服務創新與品牌形象對購買意願、顧客滿意度影響之探討-以台灣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實證研究》。台灣師範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42. 劉昌佑(2012)。《個人創新和知覺樂趣性對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態度和行為意圖之影響-科技接受模型及認知評價理論之應用》。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國際企業所碩士論文。
43. 李品蓁(2011)。《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採用行動適地性服務之因素與信任意圖研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季妙發(2012 年 5 月 3 日)。臺灣影音市場消費者洞察 (上),Yahoo!奇摩數位影音趨勢觀察與發展策略調查報告。取自http://tw.marketing.campaign.yahoo.net/emarketing/contentF4.php?mainA06&sub=B02&tri&literary=484
45. 季妙發(2012 年 5 月 4 日)。臺灣影音市場消費者洞察 (下)。Yahoo!奇摩數位影音趨勢觀察與發展策略調查報告。取自http://tw.marketing.campaign.yahoo.net/emarketing/contentF4.php?main=A06&sub=B02&tri=&literary=485
46.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3 年 1 月)。〈民眾對廣告代言的認同度調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2012_12_31.htm
47.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3 年 2 月 20 日)。〈2013年1月Media Metrix臺灣網路流量報告〉。取自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2_20_13.html

二、英文部分

1. Bauer, R.(1964). The obstinate audience: the influence proc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319-328.
2. Blumler, J.G. (1979). The Role Theory i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tud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1), 9-36.
3. Williams, F.(1982).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
4. Williams, F.(1985), A. F. Phillips and P. Lum, “Gratification associated with new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K. E. Rosengren, P. Palmgreen and L. A Wemner (Eds.).,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s, Beverly Hills: Sage, pp.241-252.
5. Sharon A. Angleman(2000).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nd Internet Profiles: A Factor Analysis.”
6. Ruggiero, T. E.( 2000).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in the 21st Century.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 3(1):3-37
7. Newhagen, J.E. and H. Rafaeli (1996). “W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hould
8. Gupta, P. B., & Lord, K. R. (1998). Product placement in movies: the effect of prominenece and mode on audience recall,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20(1): 47-59.
9. Park, C.W., Jaworski, B. J., and MachInnis, D. J. (1986). Stra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0(4): 135-145.
10. Russell, Cristel A. (1998), Toward a Framework of Product Placeme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5: 357-362
11. Green, M.C., &; Brock, T.C. (2000),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Persuasiveness of Public Narrati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5), 701-72
12. Lankford, S. V., &; Howard, D. R. (1994).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1), 121-139.
13. Green, M. C., Brock, T. C., and Kaufman, G. F. (2004), “Understanding media enjoyment: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to narrative worlds.” Communication Theory 14(4) : 311-2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