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7201401104100
DOI 10.6846/TKU.2014.01197
論文名稱(中文) 從定位觀點解構素食文化
論文名稱(英文) Deconstructing the Vegetarian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ositioning theo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林宜靜
研究生(英文) I-Ching Lin
學號 60005029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6
論文頁數 10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慧君
委員 - 謝奇任
委員 - 楊明昱
關鍵字(中) 飲食文化
素食
定位理論
關鍵字(英) Dietary culture
Vegetarian
Positioning theo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一直以來,飲食文化隨著社會結構不斷的轉變,從早期追求基本溫飽的功能性飲食,過渡到人們將飲食視為一種享受,進一步的到透過飲食來追求健康,而在今日,飲食已成為一種小至個人,大至文化的風格象徵。飲食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喜好選擇,而是更多不同價值觀的思考,人們開始反思自身的飲食行為,藉由更多元的思考框架來理解我們看似理所當然的飲食選擇,研究者在飲食文化的脈絡梳理中發現,最廣為討論的包含宗教信仰、道德倫理、健康、環境甚至是性別的價值觀問題。
本研究將飲食劃分為「肉食」與「素食」兩種截然不同甚至相對立的飲食方式,以素食為例,藉由「定位理論」(positioning theory)的觀點,選擇四個主要的文本進行分析,來觀察素食者與肉食者如何藉由道德倫理、健康、環境以及性別四個不同但又彼此關聯的論述,來建構自我的位置,也建構他人的位置。
本研究在文獻梳理以及文本的分析中發現,人們的飲食型態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產生了很大的不同。性別平權的觀念開始深植人們心中、醫療化社會逐漸成形,人們更重視飲食與自我的連結,進一步的,人們也開始由內而外,從對自身的關懷擴大到對環境、對不同物種的關心,「動物權」的探討也開始越來越普及。人們的價值觀隨著社會型態不斷的在轉變,也影響了我們對於飲食的選擇,吃素和吃肉不再只是單純的喜好選擇,而是一種個人風格、價值觀、信念的展現。
英文摘要
Today, dietary behavior become the part of culture.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dietary culture’s change through different angles including gender, health, environment and morality. For example, Peter Singer(1975) talked about ”animal rights” and thought that the “meat” is result from “Speciesism” , and we should considered that every species are equal. These 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started to respect these “vegetarianism” discourses and practiced them by showing their individual styles and beliefs.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 and opposite ways of diet, eating "meat" and "vegetarian". Vegetarians were the main objects of this paper and four main bibliographi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views of "positioning theory". We realized that vegetarians and meat eaters constructed self-locations by four distinct yet interrelated discourses including ethics, health, environment and gender.
We found out that people’s dietary habits were changed with social structures. Peopl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diet,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ality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minds, gradually forming the medical society. People started to show more consideration for different factors from internal to external.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研究緣起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素食主義之概述…………………………………………………………4
第二節、	Peter Singer的「動物權」 ……………………………………………20
第三節、	肉食主義之概述………………………………………………………… 28
第四節、	Holmes Rolston的「自然法則」觀點  ………………………………37
第三章	定位……………………………………………………………42
第一節、	語言學的轉變  …………………………………………………………43
第二節、	定位理論  ………………………………………………………………49
第四章	分析策略與對象 ……………………………………………………60
第一節、	分析策略  ………………………………………………………………60
第二節、	分析對象  ………………………………………………………………63
第五章	分析結果………………………………………………………………68
第一節、	道德意識的提升…………………………………………………………68
第二節、	醫療化社會的成形 ……………………………………………………74
第三節、	環境的永續經營 ………………………………………………………81
第四節、	性別平權的社會 ………………………………………………………87
第六章	結論……………………………………………………………………94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表2-1 素食飲食型態………………………………………………………………6
表2-2 素食原因……………………………………………………………………7
表4-1 分析對象介紹………………………………………………………………67
圖3-1 定位三角模型………………………………………………………………5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中文參考書目
1.	王瑞香譯(1996)。《環境倫理學》,臺北市:編譯館。(原書Holmes Rolston, Ⅲ[1988]. Environmental Ethics: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
2.	王瑞香譯(2005)。《深層素食主義》,臺北市:關懷生命協會。(原書Michael Allen Fox.[1999]. Deep Vegetarianism.)
3.	王欣祺(2007)。學術書寫中的愛情知識建構-以社會科學學門的碩士論文為例。淡江大學。新北市。
4.	丘德貞、李靜怡(2013)。《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義文化史》,新北市:遠足文化。(原書Tristram Stuart.[2006].The Bloodless Revolution:A Cultural History of Vegetarianism From 1600 to Modern Time.)
5.	史幼波(2005)。《素食主義》。臺北市:婦女與生活社。
6.	朱振藩(2012)。《識味》。臺北市:本事文化公司。
7.	李怡嬋(2011)。論肉食倫理:Peter Singer與Holmes Rolston III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臺中市。
8.	李康、李猛譯(2007)。《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新北市:左岸文化。(原書Anthony Giddens.[1986].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9.	余佳玲、方淑惠譯(2005)《素食者生存遊戲》,臺北市:柿子文化。(原書Carol J. Adams.[2001]. Living among meat eaters:the vegetarian’s  survival handbook)
10.	呂奕欣、倪婉君譯(2010)。《救命飲食》,臺北市:柿子文化。(原書T. Colin Campbell & Thomas M. CampbellⅡ. [2004].The China Study.)
11.	宋楚芸譯(1999)。《365個素食的好理由》,臺北市:遠流。(Victor Parachin [1997]. 365 Good Reasons to be a Vegetarian.)
12.	邱文寶(2007)。《餐桌上的風景:歷史傳說、名廚軼事和經典烹飪交織的美食文化》,台灣:臉譜書房。(原書:Linda Civitello.[2007]. Cuisine and Culture: A History of Food and People.)
13.	邱德真、李靜怡譯(2013)。《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義文化史》,新北市:遠足文化。(原書:Tristram Stuart.[2006].The bloodless revolution:a cultural history of vegetarianism from 1600 to modern times.)
14.	卓加真譯(2006)《男人愛吃肉 女人想吃素》,臺北市:柿子文化。(原書Carol J. Adams.[1999].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a feminist-vegetarian critical theory.) 
15.	林芳玫(1995)。〈師大強暴「疑」案報紙報導之分析: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新聞學研究》,51:33-55。
16.	林碧珠譯(2006)。《素食的奧秘:吃素者與非吃素者之間的差別在哪裡?》,臺中市:晨星。(原書Claus Leitzmann.[2001]. Vegetarismus.)
17.	孟祥森、錢永祥譯(1996)。《動物解放》,臺北市:關懷生命協會。(原書Peter Singer.[1975]. Animal Liberation.)
18.	星雲法師。(2005年10月8日)。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普門學報(33)。
19.	胡志亮(2002)。總統形象建構之研究-以陳水扁總統新聞幕僚為例。世新大學。臺北市。
20.	紀慧君(2003)。建構新聞事實:定位與權力。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21.	陳千群(2007)。當代台灣素食者的論述與實踐初探。清華大學。新竹市。
22.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85-111。
23.	郭良文(1998)。〈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念〉,《新聞學研究》,57:127-157。
24.	翁秀琪(1994)。〈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8:193-236。
25.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利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26.	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59-83。
27.	夏曉鵑(2002)。〈「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43:
157-196。
28.	唐魯孫(1983)。《中國吃的故事》,臺北市:漢光文化。
29.	盛寧(1997)。《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北京市:三聯書局。
30.	張玉欣、楊秀萍(2004)。《飲食文化概論》,臺灣:揚智。
31.	張忠弘、陳瑞麟譯(1997)。《為動物說話-動物權利的爭議》,臺北市:桂冠。(原書Louis P. Pojman.[1997]. Life and death:a reader in moral problems.)
32.	張錦華(1994)。〈新聞的真實與再現-以李瑞環事件相關報導為例〉,臧國仁(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頁1-21。臺北市:政大新研所發行。
33.	張玉秀(2010)。宗教與環保─臺灣佛教素食的理論與實踐。輔仁大學。新     北市。
34.	游凱婷(2007)。解析社會中的專家論述-以兩性愛情指導手冊為例。淡江大學。新北市。
35.	馮一冲(2011)。《吃掉社會》。香港:三聯書店。
36.	黃俊彥(2007)。死亡的社會建構—剖析安寧論述建構之死亡意象與社會文化意涵。淡江大學。新北市。
37.	黃信博(2011)。Peter Singer、Michael Allen Fox與Daniel A. Dombrowski素食主義論述與比較。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38.	黃琳洪(2008)。從倫理關懷探究素食主義。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39.	黃怡等(1997)。《現在流行吃素》。臺北市:大塊文化。
40.	曾育慧譯(2009)。《食物無罪:揭穿營養學神話,找回吃的樂趣!》,臺北市:平安文化公司。(原書Michael Pollan.[2009]. 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s Manifesto.)
41.	楊雅婷譯(2010)。《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原書:Tom Standage.[2009].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
42.	溫永利(2011)。成為素食者的轉化學習過程 -以環保素食者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43.	鄭玉敏(2006)。真實建構與社會之關係:以「腳尾飯」事件為例。淡江大學。新北市。
44.	廖炳惠(2004)。《吃的後現代》。臺北市:二魚文化。
45.	廖震元(2012)。《畜產專家也敢吃的好肉好蛋》。臺北市,天下雜誌。
46.	慕容譯(2007)。《素食:新世紀的飲食哲學》,臺北縣:久佑達文化。(原書:Giorgio Cerquetti.[2007].)
47.	蔡語涵、許醉英、李美月(2010)。《家庭營養速查典:全家人預防疾病的超前線!》,臺北市:書泉出版社。
48.	劉慧雯(2002)。〈Saussure符號學理論在廣告研究中的應用:文本意義研究的更弦易幟〉,《新聞學研究》,70:197-227。
49.	韓良憶譯(2005)。《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縣:左岸文化事業公司。(原書Felipe Fernandez-Armesto.[2001]. Food:A History)
50.	鍾蔚文(2004)。〈想像語言:從Saussure到台灣經驗〉,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上冊),頁199-264。台北:巨流。
51.	鍾沛君(2004)。《與神共餐-帶著你的心靈和碗盤與眾神共進和平的晚餐》。臺北市:柿子文化。(原書Rynn Berry.[1998].Food for the Gods:Vegetarianism and the world’s religions.)
52.	蘇小歡、龍敏君譯(2012)。《和平飲食》,臺北市:原水文化。(原書Will Tuttle.[2005].The world peace diet:eating for spiritual health and social harmony.)
二、	英文參考書目
1.	Beger,P. & Luckmann,T.(1971).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Harmondsworth:Penguin.
2.	Harre,R. & Langenhove,L.(1999).Positioning theory. Cambridge, Mass:Blackwell Publishers.
3.	Lawerence Grossberg, Ellwn Wartella, D. Charles Whitney.[2001] MediaMaking: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4.	Marvin Harris.(1998).Good to Eat: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
5.	Nina Planck.[2007]. Real Food:what to eat and why. Bloomsbury USA
三、	影音資料
1.	Christopher Webb Young(2013)。人類飲食進化論Primal connections 【DVD影片】。臺北市:采昌國際多媒體。
四、	網站資料
1.	第五屆素食健康博覽會。藝素之遊 健康湧現。取自:http://www.top-link.com.tw/web/2012/200/。
2.	陳俊旭。9月3號。㎜〈健康的迷思:素食對健康大大有益?〉。取自:藏經閣http://tw.tonytuan.org/2008/09/blog-post_1907.html
3.	徐鼎翔。2012年12月19號。〈吃出健康美味素〉http://health.tcu.edu.tw/Userdata/File/Microsoft%20PowerPoint%20-%201219(1).pdf
4.	〈感恩節吃烤火雞的由來〉。2006年11月25號。取自:希望之聲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20105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