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7201300241900
DOI 10.6846/TKU.2013.01221
論文名稱(中文) 張愛玲小說之畸戀書寫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Abnormal Love Phenomena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戴毓璇
研究生(英文) Yu-Hsuan Dai
學號 69801001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4
論文頁數 14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林偉淑
關鍵字(中) 張愛玲
畸戀
變態心理學
人格疾患
關鍵字(英) Eileen Chang
The abnormal love
Abnorm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Disord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張愛玲的文學創作中,以小說最為受矚目。張氏的小說中頻繁出現不正常的人際關係,其散文中也曾多次指出家庭的不正常。既然張愛玲人生中的不正常乃是發生在她雙親的婚姻關係以及她本人的婚戀上,那麼小說中的不正常,大多也是反映在男女的婚戀關係上。因此,本文便針對張愛玲小說中不正常的婚戀關係也就是畸戀,來進行研究。首先定義本文所指之畸戀,接著由張愛玲之生平及文學創作為切入點,以期理解張愛玲自身及家人的婚戀關係,對其畸戀書寫之影響,並指出張愛玲戀愛小說中之本事。

本文以五倫為張愛玲小說中的畸戀關係進行分類,兼以變態心理學之人格疾患為主要分析畸戀人物性格之方法,並以將畸戀人物之背景、外在條件與性格一一剖析,以補變態心理學之不足。

經筆者研究發現,張愛玲的畸戀書寫乃是藉由營造畸戀場域、形塑畸戀人物,將情節導往不得不然的畸戀關係,以便透過畸戀展現人性的素樸與放恣。筆者認為,張愛玲的畸戀書寫並非譁眾取寵的手段,而是一種無關褒貶的真實報導。正因張愛玲直接卻深刻地描寫出所見所聞,所以哪怕她筆下的畸戀人物大多不正常,讀者卻無法真的討厭他們,因為這樣的人情和世事,直到今時今日仍然不停重現。
英文摘要
In Eileen Chang's literature, the novels get most of the attention. There are many abnormal relationships in Chang's novel, and her prose has repeatedly pointed out abnormal in the family. Her parents' marriage and her own marriage cause the abnormal part of Eileen's life, so do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s in the novel. Therefore, we research the abnormal love affair in her novels. First we define the abnormal love, and then we figure out the effect of marriage and love affair of hers and her family's to her writing by Eileen Chang's life and literary creation to restore the prototype story.

In this paper, we classify the abnormal love affair in Chang's novel by the five Confucian relationships, and analyze the personality by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the backgrou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characters. 

The author found that Eileen Chang abnormal love writing lead to inevitable abnormal love relationship by creating abnormal love circumstance, shaping abnormal love personality, in order to show humanity by abnormal love simplicity and indulgenc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ileen Chang's abnormal love writing is not grandstanding but a true judgments reported. Because of Chang profoundly portrays directly seen and heard, so she described abnormal love most unusual character that the reader cannot really hate them, because such things human and until today still kept to reprodu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	2
第三節、研究觀點及版本	6
第四節、研究架構	8
第二章、張愛玲的生平及文學創作	11
第一節、前言	11
第二節、張愛玲及其家人的愛情際遇與婚姻	13
第三節、張愛玲文學創作概述	24
一、小說	25
二、散文	27
三、劇作	28
四、譯作	29
第三章、小說中的畸戀類別	31
第一節、張愛玲小說中的戀愛題材	31
第二節、違反家庭倫理之畸戀	37
一、父女精神戀愛:以〈心經〉為例	39
二、姑姪交際賣淫:以〈第一爐香〉為例	44
三、姊夫姦污小姨子:以《半生緣》為例	47
第三節、違反社會倫理之畸戀	52
一、師生戀:以〈殷寶灧送花樓會〉為例	53
二、婚外情:以〈紅玫瑰與白玫瑰〉、〈色,戒〉、〈多少恨〉為例	55
第四節、特殊的畸戀	60
一、同居男女:以〈連環套〉為例	60
二、叔嫂調情:以〈金鎖記〉、《怨女》為例	64
第四章、為什麼畸戀書寫?	71
第一節、前言	71
第二節、畸戀人物的年齡、身分、外貌及行為	75
一、年齡	76
二、身分	77
三、外貌	78
四、行為	83
第三節、畸戀小說中人物的性格	86
一、A群人格疾患	87
二、B群人格疾患	88
三、C群人格疾患	106
四、其它影響畸戀人物性格之因素	107
第四節、畸戀書寫是否具有寓意?	108
一、素樸與放恣	108
二、無所遁形的照妖鏡	110
第五章、結論	113
附錄一、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的十種類型	117
附錄二、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的個別症狀	118
附錄三、畸戀小說中人物的人格疾患	128
參考文獻	135
參考文獻
一、張愛玲作品(按皇冠文化出版公司《張愛玲典藏》新版冊編號排列)
《傾城之戀──短篇小說集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紅玫瑰與白玫瑰──短篇小說集二》,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色,戒──短篇小說集三》,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半生緣》,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怨女》,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華麗緣──散文集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惘然記──散文集二》,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對照記──散文集三》,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二、張愛玲相關研究專著
于青,《張愛玲傳》,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
水晶,《張愛玲未完》,臺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
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臺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
任茹文、王艷,《沉香屑裡的舊事:張愛玲傳》,嘉義,千聿出版社,2002年。
曲靈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情愛傳奇》,臺北,大都會文化,2004年。
余斌,《張愛玲傳》,臺北,晨星出版社,1997年。
李炎煒,《張愛玲的上海舞台》,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
李黎,《浮花飛絮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周芬伶,《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文化,2000年。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5年。
胡蘭成,《今生今世》,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6年。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3年。
高全之,《張愛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張子靜、季季,《我的姊姊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張健,《張愛玲新論》,臺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張健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宋以朗主編,《張愛玲私語錄》,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符立中,《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莊信正,《張愛玲來信箋註》,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陳子善,《沉香譚屑》,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
陳子善,《研讀張愛玲長短錄》,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城邦文化,1999年。
劉鋒杰解著,《張愛玲一百句》,臺北,龍圖騰文化,2012年。
蔡登山,《色戒愛玲》,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4年。
鄭樹森,《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聯合文學主編,《張愛玲學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1年。
鍾正道,《佛洛伊德讀張愛玲》,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蘇偉貞《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三、期刊論文
王瑞華,〈華美而悲哀的城──張愛玲小說裡的香港定位〉,《國文天地第249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06年2月。
石曉楓,〈情愛中的雅俗演繹與人性表現;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試析〉,《國文天地第235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04年12月。
姚玳玫,〈從吳友如到張愛玲: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海派媒體”仕女“插圖的文化演繹〉,《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7年第4期。
翁靚芠,〈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男性主體的失落〉,《國文天地第235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04年12月。
張瑞芬,〈一枝花話‧話一枝花──論張愛玲、胡蘭成與朱天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1期──張愛玲和她的兩個男人》,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2004月7月。
陳暉,〈從對傅雷批評的辯駁看張愛玲的文藝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5期。
陶春軍,〈關於〈金鎖記〉曹七巧人物形象的幾個問題〉,《國文天地第253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06年6月。
黃雅莉,〈擦肩而過,卻在心頭住了下來;談張愛玲的〈愛〉的蒼涼與無奈〉,《國文天地第235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04年12月。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五) ──析評張愛玲〈留情〉的藝術〉,《書評第14期》,臺中,1995年2月。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十) ──析評張愛玲短篇〈桂花蒸 阿小悲秋〉〉,《書評第53期》,臺中,2001年8月。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十二) ──析評張愛玲長篇《怨女》〉,《書評第61期》,臺中,2002年12月。
楊照,〈時間殘酷物語──重讀張愛玲的《半生緣》〉,《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1期──張愛玲和她的兩個男人》,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2004年7月。
劉曉虹,〈非常時期的”平常“取向──張愛玲與蘇青的生存觀與文學觀剖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期。
鍾正道,〈蔥綠桃紅中的白色鬼影──論張愛玲小說中的白色〉,《東吳中文研究集刊》,臺北,東吳中文研究所學會,2002年9月。

四、學位論文
石梅琳,《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之詞語、詞匯、時空比較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朱育纓,《張愛玲小說中的感官書寫》,玄奘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朱雯彥,《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玉芳,《張愛玲小說中的情愛世界》,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淑鈴,《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
李秋鳳,《張愛玲小說中重影人物的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年。
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高詩佳,《張愛玲小說的感官意象──以聲音、食物、氣味為主》,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許維權,《張愛玲短篇小說對話之應用》,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
陳雅莉,《怨女中人物對自我認識的追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鈺雯,《荒涼中的悲劇性──讀解張愛玲作品》,中正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傅嘉琳,《張愛玲小說色彩與配色之研究》,臺灣科技大學設計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方琪,《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
黃玉緞,《張愛玲小說受《紅樓夢》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瓊慧,《張愛玲及其小說中母親形象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靜怡,《隱喻理論中的文學閱讀──以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為例》,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蔡幸涓,《張愛玲小說中的敘事策略》,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鄭慧妮,《張愛玲小說中服裝書寫策略的探討──以〈金鎖記〉和《怨女》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碩士論文,2005年。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五、其他相關論著
Bonnie Eaker Weil & Ruth Winter著;許耀雲、孫孚垣譯,《外遇:可寬恕的罪》,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Helen E. Fisher(海倫‧費雪)著;刁筱華譯,《愛慾:婚姻、外遇與離婚的自然史》,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James N. Butcher,Susan Mineka, Jill M. Hooley;游恆山譯,《變態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John Broadus Watson(華村)著;謝循初譯,《行為心理學大意》,上海,中華書報流通處,1928年。
Mireille Dewevre-Fourcade著;許連高譯,《同居》,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Norman Goodman(諾曼‧古德曼)著;陽琪、陽琬譯,《婚姻與家庭》,臺北,桂冠圖書,1995年。
Robin Fox(拉賓‧富克斯)著;石磊譯,《親屬與婚姻》,臺北,黎明文化,1979年。
Ronald J. Comer著;林美吟譯,《變態心理學(第二版)》,臺北,心理出版社,2012年。
Sigmund Frend(西格蒙‧佛洛伊德);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王磊,《夢的解析者:佛洛依德》,臺北,旭昇圖書,1999年。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
李元貞,《文學論評:古典與現代》,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5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
秦慧珠編;柴松林、簡春安、彭懷真、洪雪珍著,《開放的婚姻市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曹雪芹,《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彭懷真,《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葉重新,《變態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12年。
藍采風,《婚姻與家庭》,臺北,幼獅文化,1996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