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7200816394400
DOI 10.6846/TKU.2008.01056
論文名稱(中文) 張抗抗小說中的女性意識
論文名稱(英文) Study On the Female Educated in Zhang Kangkang's Nove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詹孟蓉
研究生(英文) Neng-Jung Chan
學號 69400014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21
論文頁數 14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張抗抗
女性意識
新時期
關鍵字(英) Zhang Kangkang
Fmale Cnsciousness
The New Perio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張抗抗可以稱之為新時期文學創作的主流作家,她的作品序列有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著新時期文學的流變,準確地掌握著當下的文化語境,因此本論文以張抗抗的小說為主要探究對象,考察張抗抗70年代至今的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女性意識」。論文討論的脈絡以張抗抗創作時間為順序,筆者並初步將作者的創作劃分以70─80年代、90年代、2000年至今等三個時期,探討張抗抗在創作的三個階段中所發展出的女性意識,成為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目的。
    筆者初步劃分,以70─80年代是她的創作初期,從1975年的長篇處女作《分界線》,成為張抗抗踏上文學道路的第一步。早期作品主要是以知青文學為主,雖是以知青生活為作品背景,但張抗抗更著眼於人性上的反思,早期作品中的女性意識並不顯著,但從早期作品《夏》、《北極光》至《隱形伴侶》中的女性形象,可歸納出她在女性意識概念上之形成。
    到了90年代是張抗抗創作的轉折點,一方面以撰寫女性家族史《赤彤丹朱》的過程中,反思過去的歷史對於人性影響,並進一步挑戰男性的歷史撰寫權,以家族中的女性形象彰顯出女性意識。
    另一方面在90年代書寫中,張抗抗敏銳地感受到中國在政策上開始實行經濟改革,影響至女性在經濟上獨立,而有助於女性意識的抬頭,在長篇小說《情愛畫廊》反而是反其道而行,在講求利益的商品社會中,強調人性中的美、善是存在的;2000年後,張抗抗在《作女》中展現出現代女性,具有強烈而富有生命力的女性意識。
    張抗抗從早期作品轉至90年代後以的女性小說,所表現出不同的女性議題,而透過對文本分析後可以得知作者強調的女性意識是從人性角度的「個性解放」,以及女性在人格與經濟上更加「獨立」。
英文摘要
Zhang Kangkang can be called as the main stream writer of The New Period Literature; her novels not only like a mirror that can reflect the changes of The New Period Literature, but also show the culture on the instant precisely. The theme of this essay is to survey the “Fmale Cnsciousness” revealed in Zhang Kangkang’s novels from 1970’s to now, based on her writing timeline to three stages. 1970’s to 1980’s, 1990’s to 2000 and 2000 to now. How the Fmale Cnsciousness developed from the three stages and her influence to the consequent generations.
  From 1970’s to 1980’s is the initial stage of her creation. Her debut work《Dividing line》is her first step to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Her earlier novels are mainly about Knowledge Youth, the daily lives of highly-educated young people at that period of time as the background, Zhang Kangkang emphasizes more on human thoughts. The concept of Fmale Cnsciousness is not obviously seen in her early works, however, I can still see the women image from them, such as 《Summer》、《Aurora borealis》and《Invisible companionship》, and to generalize how the concept for Fmale Cnsciousness is formed.
    In 1990’s, it’s a turning point of Zhang Kangkang’s literary creation, on the one hand, in the process of her writing women family history《Chi Tong Dan Zhu》, she puts emphasis on how history influence our human-beings. Furthermore, she challenges the right that only male can write history and uses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this family to show Fmale C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rts economic innovation in 1990’s, in Zhang Kangkang’s writings I can perceptively feel the booming atmospher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ce also come to women, they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economically, and also helps a lot for bringing up women’s conscious and legal rights. 
In the other river novel《Affectional gallery》, she makes this book exactly the opposite way. It talks about in this material world, human nature, the beauty and good are still existing. After 2000, Zhang Kangkang’s 《Woman on the Edge》 leads us to see modernized women possess more strong and vital Fmale Cnsciousness.
    Zhang Kangkang’s female novels from early stages to 1990’s represent different aspects of women’s life. Through these writings, author stresses to look into the Fmale Cnsciousness from “personality liberation” and how women can be more independent in human dignity and econom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前人研究                                                3
第三節、研究方法及架構                                          5

第二章:關於張抗抗                                                 11
    第一節、張抗抗生平概述                                         11
    第二節、張抗抗寫作歷程                                         13
    第三節、張抗抗作品中女性意識                                   21
                                           
第三章:知青經驗──一種特殊的女性角度                             28
第一節、知青文學:知青經驗及其後續生活──以女性觀點出發       28
第二節、女性知青的反思──對於時代中自我存在的疑問             33
第三節、對於人性的反思──以女性視角為主                       49
第四節、小結                                                   74  

第四章:女性家族史──《赤彤丹朱》                                 76
第一節、女性意識成長史──以母親朱小玲為例                     79              
第二節、家族的其他成員──外婆與奶奶、父親                     89
第三節、女性家族中的精神繼承者──女兒張抗抗                   96                          
第四節、小結                                                  102

第五章:九十年代以後的新女性                                       105
第一節、現代情愛的烏托邦──《情愛畫廊》                      107                 
第二節、顛覆傳統的一群女人──《作女》                          120                      
第三節、小結                                                  135

第六章:結論                                                      136

參考書目                                                          13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說明:本書目依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列,同一住者超過兩筆資料者,依出版時間排列

一、張抗抗著作
(一)小說
張抗抗:《分界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張抗抗:《夏》,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張抗抗:《張抗抗中篇小說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
張抗抗:《塔》,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
張抗抗:《隱形伴侶》,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
張抗抗:《陀羅廈》,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張抗抗:《永不忏悔》,石家莊市: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抗抗:《大江逆行》,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
張抗抗:《銀河》,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
張抗抗:《情愛畫廊》,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
張抗抗:《張抗抗知青作品選》,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
張抗抗:《殘忍》,北京:台海,2001年。
張抗抗:《鍾點人》,北京:中國文聯,2001年。
張抗抗:《還有一次机會》,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張抗抗:《作女》,台北:九歌,2003年。
張抗抗:《黃罌粟》,南京:江蘇文藝,2005年。
張抗抗:《請帶我走》,台北:九歌,2005年。
張抗抗:《北極光.殘忍》,北京:人民文學,2006年。
張抗抗:《赤彤丹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二)散文
張抗抗:《橄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張抗抗:《小說創作與藝術感覺》,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
張抗抗:《地球人對話》,中華華僑出版社,1990年。
張抗抗:《野味》,天津:百花文藝,1992年。
張抗抗:《恐懼的平衡》,華藝出版社,1994年。
張抗抗:《牡丹的拒絕》,北京:春風文藝,1995年。
張抗抗:《張抗抗散文自選集》,天津:百花文藝,1995年。
張抗抗:《故鄉在遠方》,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抗抗:《柔弱與柔韌》,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
張抗抗:《女人的極地》,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
張抗抗:《山野現代舞》,西安:陜西人民,1998年。
張抗抗:《滄浪之水》,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
張抗抗:《女人說話》,南京 :江蘇人民,1999 年。
張抗抗:《張抗抗散文》,北京:解放軍,2001年。
張抗抗:《你是先鋒嗎? : 女性身体寫作及其他 : 張抗抗訪談錄》,上海市:文 
  匯,2002年。
張抗抗:《天然夏威夷》,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
張抗抗:《魅力女人》,高雄:宏文館圖書出版,2002年。
張抗抗:《女兒湖隱喻》,上海:上海三聯,2006年。

(三)圖文集
張抗抗:《地球人對話》,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出版,1990年。
張抗抗:《過眼銘心錄》,武漢:湖北美術,2003年。


二、學位論文
劉麗琴:《性別角色與社會意識型態──論變遷中女性問題》臺北:臺灣大學三 
 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唐翼明:《「五四」小說中所反應的女性意識》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金賢珠:《張抗抗論》北京:北京語言學校碩士論文,1998年。
劉乃慈:《第二 /現代性 : 五四女性小說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
 論文,2002年。
孟元:《1980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宜蘭:私立佛光大學人文
 社會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盛潔:《文化轉型語境中的城市敘述——以張抗抗為個案的考察》浙江:浙江大
 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系,2006年。
代娜新:《精神家圓的守護──張抗抗創作論》蘇州:蘇州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
 文,2006年。
  

三、專書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 夏傳位 譯 國立編譯館主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
 權利與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丁守和主編 ; 中國現代文化學會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新華書局,1999年。
子宛玉:《《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谷風出版社,1998年。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史研究室編:《中國近代婦女運動歷史資料》,北
 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王宇:《性別表述與現代認同:索解20世紀後半葉中國的敘事文本》,上海:
 上海三聯書局,2006年。
王宇主編:《女性新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慶生:《中國當代文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1999年。
史衛民、何嵐:《知青備忘錄︰上山下鄉運動中的生產建設兵團》,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田泥:《走出塔的女人:20世紀晚期中國女性文學的分裂意義》,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余昌谷:《當代小說家群體描述》,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秀明:《轉型時期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 》,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呂芳上:《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台北:傳記文學出
 版社,1975年。
李有亮:《給男人命名  20世紀女性文學中男權批判意識的流變》,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李計謀,王居瑞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年。
周芬伶:《芳香的密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出版,2006
 年。
周海波, 孫婧:《尋找失去的天空 : 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4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民眾大學出
 版社,2004年。
拉曼.賽爾登Raman Selden著  劉象愚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6年。
易暉:《「我」是誰──新時期小說中知識份子的身份意識研究》,江西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
禹建湘:《徘徊在邊緣的女性主義敘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泰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  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
 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馬可˙柯里MarkCurrie著 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3年。
巢峰主編:《「文化大革命」詞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
張子樟:《走出傷痕 : 大陸新時期小說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三民書局,
 1991年。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清華主編;華文君、王士強、楊林編選:《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張韌:《新時期文學現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新華書局,1998年。
張蓮波:《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想歷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
張鐘等:《中國當代文學概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盛英:《中國新時期女作家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盛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1900-1994》,天津:天津民眾出版社,
 1995年。
盛英:《中國女性文學新探》,山東: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陳力君:《代言與立言:新時期文學啟蒙話語的嬗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7年。
陳惠芬:《神話的窺破-當代中國女性寫作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社,1996年。
陳惠芬、馬元曦主編:《當代中國女性文學文化批評文選》,桂林:廣西師范大
 學出版社,2007年。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彭小妍:《海上說情慾:從張資評到劉吶鷗》,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籌備處,2001年。
新時期小說流派研究課題組:《新時期小說流派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出版社,1999年。
楊風:《當代中國女性發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義主筆 中井政喜 張中良合著:《中國新文學圖志(上下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8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趙園:《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 : 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
 局,2000年。
劉忠:《思想史視野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潘毅:《《主體的呼喚與失落-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臺北:稻香出版社,
 1997年。
鄧利:《新時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軌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年。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鮑家麟等著 ;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2000年。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7年。
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下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1990年。
顧燕翎 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 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欒梅健  張堂錡:《中國現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


四、期刊資料
于青:〈苦難的昇華──論女性文學女性意識的歷史發展軌跡〉《當代文藝思潮》,
 1987年第6期,頁50-55。
天遠:〈張抗抗:反思知青一代人〉《南方文壇》,2000年 02期 ,頁56-57。
王玉朋:〈從《方舟》到《銀河》:女性自我探求的足跡〉《長春大學學報》,
 2006年 5期  ,頁45─48。
王欣:〈只有作女不妙作〉《風采》,2007年7期,頁190。
王金城、王者凌:〈論張抗抗小說女性敘事的嬗變〉《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6第6期,頁56-61。
王雪環:〈自主、自由、自強──從《情愛畫廊》看張抗抗的婚姻愛情觀〉《漯
 河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3期,頁108─110。
王雪環:〈我是我自己──論張抗抗筆下女主人公漸進的自我意識〉《河南大學
 學報》,2005年第2期,頁89-92。
王德威:〈五四想像、女性論述、慾望空間〉《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1
 年,頁57-70。
代娜新:〈現代女性精神的追求——略談張抗抗的《作女》創作〉《邵陽學院學
 報》,2006年 1期  ,頁70─71。
代娜新:〈精神家園的守護者-略談張抗抗的小說創作〉《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6年第6期,頁24-25。
任一鳴:〈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興起——兼與80年代女性文學比較〉《藝
 術廣角》,1996年 4期,頁32─37。
任一鳴:〈女性文學情感特征的現代嬗變〉《藝術廣角》,1997年 3期  ,頁
 12─17。
任一鳴:〈她們執著于真善美的追求——90年代女性文學流向之一〉《藝術廣
 角》,1998年 5期  ,頁56─58。
朱青:〈蛻變中的女性意識──張抗抗創作論〉《女性小說批評》,2000年第3
 期,頁38-40。
朱青:〈簡評張抗抗長篇新作《作女》〉《當代文壇》,2003年 1期 ,頁23
 ─24。
何令華:〈新時期女性小說落潮原因初探〉《理論與創作》,1994年 6期,頁
 17─20。
余蕭群:〈作者專題-張抗抗〉《閱讀與鑑賞》,2007年4期, 。
李小江:〈閱讀的維度與女性主義解讀——析張抗抗的《作女》〉《文學評論》,
 2003年 4期  ,頁34─41。
范培松:〈尋覓寬容——讀張抗抗的《情愛畫廊》〉《當代文壇》,1997年 3
 期,頁28─29。
夏建中:〈當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歷史與理論〉《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 5
 期,頁91─99。
姬宏:〈狂女再現——從茅盾的「新女性」到張抗抗的「作女」〉《烏魯木齊職
 業大學學報》,2004年 1期 ,頁74─76。
孫奕:〈融雅于俗的探索——讀張抗抗的《情愛畫廊》〉《寧波教育學院學報》,
 2000年 3期  ,頁29─31。
孫琳:〈從男性神話到母性神話──張抗抗小說創作中的性別意識〉《長春工程
 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頁32-34。
徐紹峰:〈顛覆與重寫──新時期小說中母親形象的變異原因及意義〉《南京大
 學學報》,1994年 2期  ,頁63─70。
馬風:〈張抗抗:走近讀者〉《藝術廣角》,1997年 1期  ,頁50─51。
崔穎:〈無為的邊界-張潔、張抗抗小說側論〉《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007年第1期,頁45-49。
張志忠:〈文化沙灘上的拾貝者──張抗抗90年代創作漫評〉《小說評論》,
 1998年 2期  ,頁23─29。
張抗抗:〈性與女性——當代文學中的性愛〉《南開學報》,2006年 4期  ,
 頁4─7。
張秋紅:〈論張抗抗從「文革」到「新時期」的創作轉折〉《女性文學論》,2006
 年第6期,頁65-70。
張紅秋:〈努力跨過《分界線》——論張抗抗從「文革」到「新時期」的創作轉
 折〉《當代文壇》,2006年 6期  ,頁65─70。
張嵐:〈地域‧歷史‧自我──張抗抗小說審美形態論〉《文藝評論》,1999
 年 3期  ,頁64─70。
張聖康:〈張抗抗的一次轉軌〉《文學自由談》,1997年 1期,頁104─107。
張鳳超:〈從《作女》看張抗抗的女性生存期待〉《漯河職業技術學院》,2006
 年第4期,頁93-95。
張廣曉:〈析張抗抗愛情小說中愛的哲學〉《理論學刊》,2006年2期,頁125
 ─126。
張頤武:〈主體之追問──張抗抗的小說與文化變遷〉《作家、作品與批評》,
 1998年第5期,頁68-72。
梁麗梅:〈從性別覺悟來看吳為和卓爾〉《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2期,
 頁72─74。
盛潔:〈文化轉型視野中張抗抗的城市敘述──兼談當下知青作家的集體流浪及
 其遭遇的文化尷尬〉《江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頁71-75。
許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中國近代婦女史
 研究》,2002年第10期,頁63-101。
郭海鷹:〈「她世紀」城市女性生存狀態的「檔案」──張抗抗《作女》的解讀〉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6期,頁52─56。
陳琳:〈尋找男人,尋找女人——尋找「人」——《查太萊夫人的情人》和《情
 愛畫廊》比較談〉《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 3期  ,頁338─348。
陳碧月:〈大陸女作家張抗抗及其<北極光>〉《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
 頁117-127。
陳曉丹:〈苦悶與掙扎——解讀張抗抗《作女》之女性形象〉《中州大學學報》,
 2005年 3期 ,頁50─54。
程永豔:〈談張抗抗作品的人性色彩〉《銅陵學院學報》,2005年2期,頁86
 ─88。
程良友:〈人性的執著與勇猛剖析張抗抗的《北極光》〉《文學研究》,2006
 年 12期  ,頁52-53。
程良友:〈人的執著與勇猛-剖析張抗抗的《北極光》〉《文教資料》,2006年
 12期, 。
程傳榮:〈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評張抗抗小說中人物塑造〉《安順師專學報》,
 1999年第1期,頁50-54。
童獻綱:〈多種審美旨趣的糅合——評張抗抗長篇小說《作女》〉《麗水師范專
 科學校學報》,2004年 3期 ,頁53─57。
童獻綱:〈失衡與虛幻——《情愛畫廊》與《作女》理想描繪的偏頗〉《長春師
 范學院學報》,2005年 3期  ,頁68─71。
黃紀蘇:〈性、性別與中國社會轉型〉《天涯》,2003年 5期  ,頁30─35。
黃麗、代娜新:〈無「根」的鄉愁:「西子湖」和「黑土地」──張抗抗作品分
 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頁72-73。
葉廷芳:〈平衡生命壓抑的審美游戲──張抗抗《情愛畫廊》之我見〉《當代作
 家評論》,1997年 5期  ,頁107─111。
趙玉潯:〈真善美的追尋──從女主人公的「尋找」意識看張抗抗長篇小說創作〉
 《鄂州大學學報》,1999年 4期 ,頁48─51。
劉彥生:〈張抗抗: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時代潮》,1997年 9期  ,頁38─
 39。
劉惠麗:〈談張抗抗男權意識到女權意識的流變〉《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6
 第6期,頁6-9。
魯向黎:〈抗爭與流浪──析張抗抗《作女》之女性意識〉《牡丹江教育學院學
 報》,2006年2期,頁18─19。
魯樞元:〈錯位的畫廊——兼及現代情愛現象思考〉《文藝爭鳴》,1998年 2
 期,頁65─70。
錢秀銀:〈追逐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從張抗抗的創作看他的女性觀〉《當代文
 壇》,2004年 02期  ,頁32-34。
謝雪清:〈為理想婚姻而「作」的女人-淺議張抗抗《作女》之陶桃〉《新世紀
 論叢》,2006年,頁139-141。
顧瑋:〈大陸女作家張抗抗及其<北極光>〉《德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3
 期,頁15-18。
顧瑋:〈理想關係的文化想像-評張抗抗的《作女》〉《東岳論叢》,2006年
 第4期,頁110-113。
顧瑋:〈女性自審意識的衍進和文化批判侷限──論張抗抗三個時期的女性寫作〉 
 《女性文學論》,2006年第5期,頁80-8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