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7200811131700
DOI 10.6846/TKU.2008.01048
論文名稱(中文) 邁入符號消費時代:宜蘭童玩節的敘事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Toward Symbolic Consumption Age –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olklore and Folkgame Festival of Yil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林佩怡
研究生(英文) Pei-Yi Lin
學號 69408015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23
論文頁數 10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慧君
委員 - 劉平君
委員 - 吳怡國
關鍵字(中) 符號消費
敘事分析
藝術節
童玩節
旅遊
關鍵字(英) symbolic consumption
narrative analysis
festival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olklore and Folkgame Festival of Yilan
tour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最關鍵的概念為符號消費、敘事與旅遊符號化,選擇新興藝術節開山鼻祖的童玩節為研究案例,瞭解藝術節是一種旅遊符號化的消費現象,透過敘事理論的分析架構,瞭解藝術節與以往旅遊趨勢差異之處,深入探討童玩節主辦單位說什麼故事,形成什麼敘事符號;如何說這些故事,形成什麼意義,藉此瞭解主辦單位建構什麼語藝視野,希望遊客消費什麼符號。

研究結果,主辦單位建構以下幾條故事線:「童玩節與夢想」、「童玩節與學習」、「童玩節與國際」、「童玩節與懷舊」、「童玩節與冒險」以及「童玩節與卡通代言人」。主辦單位透過「夢想」、「學習」、「國際」、「懷舊」、「冒險」與「卡通代言人」,企圖召喚遊客到童玩節消費這些符號。

本研究發現,以往旅遊僅重視觀光地點的名勝古蹟或風景,轉變至今是以個人遊歷體驗為主,主辦單位必須透過敘事賦與旅遊地符號後,才能使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頓時變得趨之若鶩,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這也印證了Urry所言當代觀光旅遊本質是一種對「象徵符號」的消費與收集。本研究更認為,在台灣當代旅遊型態中,又以「新興藝術節」最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以這波新興藝術節中最具代表性的童玩節做為案例,用來說明當今旅遊已經邁入符號消費的時代。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concerns about symbolic consumption, narrative, tourism symbolic. In this research, we choose a cas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olklore and Folkgame Festival of Yilan(ICFFF). In order to discuss art festival is consumption phenomenon of tourism symbolic. According to narrative theory, to know travel tendency what’s different between before and nowadays. The thesis discuss auspice what said stories, what arose narrative symbolic. How said these stories, what arose meaning. To know auspice 

Auspice constructs several story lines: “ICFFF and dream”, “ICFFF and learn”, ” ICFFF and international”, “ICFFF and nostalgia”,” ICFFF and adventure ”, “ICFFF and cartoon celebrity.” Auspice hails tourists to consume this symbol.

Through narration, could cause the original given name unknown place, changed immediately became popularly . New festival has representation, so the thesis we choose a case study of the ICFFF. To explain tourism already in symbolic consumption ago.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1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6
  第一節 觀光旅遊型態的轉變……………………………………………………..6
    壹、台灣觀光旅遊發展過程……………………………………………………6
    貳、新興的節慶─藝術節(festival)……………………………………………11

  第二節 旅遊與符號消費…………………………………………………………18
    壹、何謂符號消費……………………………………………………………..18
    貳、旅遊與符號消費…………………………………………………………..24

  第三節 敘事理論…………………………………………………………………28
    壹、何謂敘事理論…………………………………………………………..…28
    貳、敘事與旅遊……………………………………………………………..…32

第三章 研究對象與分析步驟………………………………..…………………..…35
  第一節 研究對象…………………………………………..…………………..…35
    壹、「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背景簡介…………………………………………35
    貳、資料選取……………………………………………………………………39
  第二節 研究步驟……………………………………………………..………..…41

第四章 童玩節的敘事分析…………………………………………..………..……44
  第一節  情節……………………………………………………..………..……..44
    壹、童話故事……………………………………………………..………..…..44
    貳、學習的旅程…………………………………………………..………..…..48
    參、並肩作戰…………………………………………………..………..……..53
    肆、國際舞台…………………………………………………..………..……..56

  第二節  場景...………………………………………………..………….…..…..63
    壹、夢想的土地…………………………………………………..………..…..63
    貳、冒險王國…………………………………………………..………..……..66
    參、懷舊的地方…………………………………………………..………..…..68
    肆、全球與在地…………………………………………………..………..…..71


  第三節  角色形象…………………………………………………..………..…..73
    壹、幫助圓夢者與尋找夢想者…………………………………..…………..…74
    貳、營造歡樂與親近氛圍者……………………………………………………78
    參、冒險者…………………………………………..……………..……………83
    肆、懷舊者………………………………………………………………………84
伍、具國際觀者…………………………………………………..………..……86
    陸、文化藝術推手……………………………………………………..………..87
第四節  分析小結……………………………………………..………..………..91

第五章 結論………………………………………………..…………..………..…..93

參考文獻………………………………………………..…………..………..………99
附錄:圖片……………………………………………..…………..………..………104
論文圖表目錄
表2-1-1:2002年台灣推廣12項民俗節慶	14
表3-1-1:訪談對象	40
表3-2-1:研究步驟 41 
圖6-1:童玩節卡通代言人………………………………………………………104
圖6-2:童玩節卡通代言人………………………………………………………..104
圖6-3:童玩節卡通代言人………………………………………………………..105
圖6-4:「小蜜蜂」玩偶…………………………………………………………….105
圖6-5:六個童玩節卡通代言人鑰匙圈…………………………………………..106
圖6-6:卡通代言人筷子…………………………………………………………..106
圖6-7:『小雨』和「花露露」玩偶與遊客合照………………………………….107
圖6-8:六大童玩節代言人………………………………………………………..107
參考文獻
Berger, A. A.(1997). Narrative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hatman, S.(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rré, R.&Langenhove, L. (1999). Positioning theory.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acey, N. (2000). Narrative and Genre: Key Concepts in Media Studies. London: Macmillan.
Robins, K.(1991) Tradition and translation: national culture in its global context. In J.      Corner and S. Harvey (eds.) Enterprise and Heritage: Crosscurrents of National Culture. London: Rouledge. 
Rybacki, K. & Rybacki, D. (1991).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 and genre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Urry, J.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Urry, J. (1995). Consuming spaces. London: Routledge. 
Urry, John & Lash, Scott (1994). Economies of sign and space. London : Sage.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
交通部(2002)。《交通政策白皮書:觀光》。台北:交通部。
交通部觀光局(2005)。《台灣暨各縣市觀光旗艦計畫》。台北:交通部。http://www.taiwan.net.tw/lan/Cht/news_event/news_content.asp?id=8597
朱元鴻(1991)。〈消費─政治經濟學之外〉,《當代》,67:12-23。
朱儀羚等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台北:揚智。(原書Michele L. Crossley [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呂國華(2007),縣長聲明稿〈再見童玩,童玩再見〉。http://blog.folkgam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86
李天鐸譯(1993)。《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原書Robert C. Allen[1987]. Channels of Discourse: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李依倩,(2005)。〈土懷舊與洋復古-流行風潮的年代建構與歷史想像〉,2005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新竹交通大學。
李貽鴻(1998)。《觀光學導論》。台北:五南。
李靜慧(2006),《你不知道的童玩節》,蘭陽博物館電子報六月,http://ilmuse.gov.tw/~epaper/200606/2006May06.htm
林佑盛譯(2001)。《認識迪士尼》。台北:弘智。(原書Wasko J.[2001]. Understanding Disney: The Manufacture of Fantasy.) 
林美姿、林韋萱(2004)。〈魅力台灣賣弄在地風情〉,《遠見雜誌》,217:146-222。台北:天下。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原書Sonja K. Foss, Karen A. Foss, Robert Trapp[1985].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Waveland Press.)
柯佩汝(2004)。《卡通代言人的廣告效果研究》。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慧君(2003)。《建構新聞事實:定位與權力》。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唐學斌(2002)。《觀光學概要》。台北:國立編譯館。
夏春祥(1999),〈媒介效果與集體記憶〉,《新聞學研究》,58:295-298。
孫武彥(1994)。《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台北:九章。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999)。《兒童遊戲與學習》。台北:桂冠。(轉引自Klugman E. & Smilansky S. [1990]. Children’s Play and Learning: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原著Storey[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Arnold.)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倩容(2006)。《日治時期台灣的觀光旅遊活動》。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陳希林、閻蕙群譯(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台北:五觀藝術。(原書Johnny Allen, William O’Toole, Ian McDonnell, Robert Harris. [2002].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Australia: Five Senses Art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信甫、陳永賓(2001)。《臺灣國民觀光旅遊概論》。台北:五南。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遠足文化。
陳健一(1998),〈形成探索、學習意義的過程─兒童戶外教學的延伸性可能〉,《親子科學活動輯要》,13。
陳賡堯(1998)。《文化‧宜蘭‧游錫堃》。台北:遠流。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靜宜大學觀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鈕先鍾譯(1980)。《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全集》。台北:軍事譯粹社。
黃發典譯(1993)。《觀光旅遊社會學》。台北:遠流。
黃蕙嵐(2004)。《由敘事角度切入看觀光旅遊指南的景點再現與景點製造》。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冠伶(2007)。《觀光旅遊圖像的結構與解構─以淡水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葉斯逸(1998)。《由敘事理論角度分析媒介對「二二八事件」的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維廉(2001)。〈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欲望〉,《當代》,168:40-60。
趙雅麗(2002)。《言語世界中流動的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論建構》。台北:五南。
劉大和(2001)。〈觀光與文化節慶-台灣當前觀光發展重點〉,《2002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人文歐洲、城市節慶》。台北:文建會。
劉守成(2003)。〈宜蘭縣政府的行銷策略─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研考雙月刊》,27卷3期:50-55。
劉克襄(2000),〈台灣旅行一百年〉,收錄於莊永明主編(2001),《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pp. 38-39。台北:遠流。 
劉維公(2000)。〈符號化的旅遊與旅遊的終結〉,《誠品好讀》,1:14-17,台北:誠品。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天下。
蔡文輝(2002)。《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
盧建英(1994)。〈台灣:從零到風起雲湧〉,《誠品閱讀人文特刊:藝術節》,台北:誠品。
謝其淼(1995)。《主題遊樂園》。台北:詹氏書局。
蘇意茹(2000)。《冒險》。台北:商周。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