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7200621023900
DOI 10.6846/TKU.2006.00946
論文名稱(中文) 霧社紀念碑空間解構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Spatial Deconstruction of the Wushe Memoria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曹金龍
研究生(英文) King-Long Tsao
學號 69330041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12
論文頁數 19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鄭晃二
委員 - 陳其南
委員 - 關華山
關鍵字(中) 紀念空間
意識形態
國家神話
關鍵字(英) Memorial
Space
Ideology
National Myt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所關注的是從「空間觀點」來探討國家所建構之「紀念空間」,對原鄉部落、原住民族所造成之「意識形態」影響,透過霧社紀念碑空間與歷史過程事件始末、園區之設立、祭拜行為、文化意義、政治目的等之分析,並試圖探討如何去打破國家長期以來在原鄉部落所建構之「國家神話」。
由日本殖民完全「統治」原鄉部落至國民政府掌權後,政權掌握者不斷以「國家意識」去虛構、建構相關神話、歷史,企圖以此手段操弄國族的認同意識。例如早期「沙鴦之鐘」、「吳鳳銅像」等都是以原民族為其事件背景。
然而,「空間議題」論述在原住民族社會中是相對的不足。從1988年的「還我土地運動」,到2002年的「反對成立馬告國家公園」都是典型的以「空間議題」為主來向政府抗爭的行動。而研究者此次則是縮小範圍的來探討「紀念空間」對原住民族、部落所產生的社會與文化的影響。
研究方法主要是以蒐集相關文獻資料、田野調查為主,以及對現況環境的觀察方式來進行。從事先的文獻閱讀、問卷調查的設計、田野訪談時的問題發問等,其中以問卷設計為主來引導章節議題的探討為關鍵點。
本論文獲致以下結論:「紀念空間」是國家透過「意識形態」操作的產物,它是事件的結果,也是開始。研究者在本篇論文研究中,將部落發生的議題探討過後,探究出「紀念空間」為影響部落、族群最透徹之「國家意識」作用媒介,以目前來說意識形態的改造是持續的在進行。那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研究者以下提出可能解決的方向或方法:
一、霧社紀念碑的重新定義及詮釋、重新賦予新的意識形態。
二、紀念空間退出政治、權力鬥爭舞台、遺忘紀念空間。
三、部落文化元素重新主導紀念空間。
在研究的過程證實,因紀念空間建立影響的不僅只是部落居民對於傳統、也加深族群彼此間的隙縫,再者,紀念空間往往也涉及有關權力、利益、政治等因素,來使霧社紀念碑變相成為有心者操弄的媒介。
關鍵詞:紀念空間;意識形態;國家神話
英文摘要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s of the memorial space constructed by the state on the ideology of the indigenous tribes and peoples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historical events,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k, worship and sacrificial rite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political purposes of the Wushe Memorial, and to explore how to destroy the “national myth” long constructed in the indigenous tribes by the state.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domination to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in power had always been fabricating and constructing myths and histories through “national identity” in an attempt to manipulate the nation’s identity consciousness. For example, the Sayon’s Bell and Wu Fong Statue were built to commemorate indigenous incidents in the history.
However,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on the “spatial issues” concerning indigenous peoples and society. The “Return Aboriginal Land to Aborigines” movement in 1988 and “Oppos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Makao National Park” in 2002 are typical collective actions on “spatial issues” against the governm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of “memorial space” o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ribes.
This study employ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the author’s observ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
The following a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emorial space” is an outcome of the state’s manipulation of “ideology”. It is the result as well as the beginning of an incident.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 on tribal issu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memorial spac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media of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has been continuously affecting indigenous tribes and peoples. In terms of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ideology influences, below are some possible directions and actions proposed by this study:

I.To redefine and reinterpret the Wushe Memorial and to   
endow it with a new ideology.
II.To withdraw the memorial space from the stage of 
political and power battles and leave it behind.
III.To restore the dominance of tribal cultural elements  
in memorial spa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memorial space not only affects tribal traditions, but reinforces the discontinuity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s. Moreover, memorial space usually involves power, interests, politics and other factors that would make the Wushe Memorial the media of ill-intended manipul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動機--------------------------------------------2
(一)個人成長與學習背景--------------------------------2
(二)個人所關心的事物----------------------------------3
(三)目前相關發展之社會運動----------------------------4
二、研究目的--------------------------------------------6
三、研究範圍與對象--------------------------------------7
(一)研究範圍------------------------------------------7
(二)研究對象------------------------------------------8
四、研究方法-------------------------------------------11
(一)文獻收集與閱讀-----------------------------------11
(二)觀察法-------------------------------------------11
(三)訪談、田野調查-----------------------------------12
五、研究流程-------------------------------------------14
六、預期成果與研究貢獻---------------------------------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一、宗教與祭儀-----------------------------------------17
二、政權、史實與媒體-----------------------------------26
三、社會運動對於空間性的定義與爭取---------------------28
四、相關紀念空間之研究論文-----------------------------31
小結---------------------------------------------------33

第三章	霧社紀念碑(公園)空間解構、記憶與重組
一、空間解構-------------------------------------------34
(一)泛政治化的運動空間-------------------------------42
(二)空間賦予原住民族之精神指標-----------------------43
(三)文化、紀念空間與意識形態-------------------------44
二、部落(村民)記憶、空間的詮釋及看法-----------------48
(一)參與抗爭及意願-----------------------------------49
(二)祭典參與-----------------------------------------50
1﹒祭典緣由及政府政策----------------------------------50
2﹒政府單位參與----------------------------------------51
3﹒文化祭典的主從性------------------------------------52
(三)空間建構-----------------------------------------52
1﹒部落空間建設----------------------------------------52
2﹒學者專家參與----------------------------------------53
3﹒紀念空間意義----------------------------------------55
4﹒霧社紀念碑核心價值----------------------------------55
小結---------------------------------------------------59

第四章 「國家意識」(神話)影響下的部落議題
一、部落「意見領袖」的轉換-----------------------------60
(一)、部落(意見)領袖-------------------------------60
(二)、傳統勢力轉為政治力量---------------------------61
(三)、部落意識與「自主」-----------------------------62
二、「國家神話」對部落造成的影響-----------------------62
(一)、意識形態上的改造-------------------------------63
(二)、國家、部落認同---------------------------------64
三、「英雄形象」與「詮釋者」---------------------------65
(一)、被型塑的英雄(神話)---------------------------65
(二)、詮釋者-----------------------------------------66
四、「紀念空間」的探討---------------------------------69
(一)、紀念碑位置的正當性-----------------------------70
(二)、以政治、紀念考量?為取向的紀念碑---------------71
(三)、紀念碑的本質-----------------------------------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發現-------------------------------------------73
(一)、霧社紀念碑的重新定義及詮釋-重新賦予新的意識形態73
(二)、遺忘紀念空間,紀念空間退出政治、權力鬥爭-------75
(三)、部落文化元素重新主導紀念空間-------------------76
二、後續研究-------------------------------------------77

參考文獻-----------------------------------------------78
附錄
(附錄一)訪談問卷調查資料-----------------------------79
(附錄二)訪談內容完整紀錄資料-------------------------91
(附錄三)餘生紀念公園--------------------------------179
(附錄四)相關公文------------------------------------185
(附錄五)相關報紙------------------------------------187
(附錄六)相關文章-鄭晃二-為餘生紀念園的文化資產請命--189

表目錄
表1-1霧社紀念碑(公園)組成元素-------------------------9
表1-2霧社紀念碑牌樓留名題字紀錄表----------------------10
表1-3參與受訪者資料------------------------------------12
表2-1紀念空間被影響變化表------------------------------21
表3-1空間改變與特殊事件一覽表1951-2006-----------------35
表3-2空間改變與特殊事件一覽表1951-2006-----------------36
表3-3空間改變與特殊事件一覽表1951-2006-----------------37
圖目錄
圖1-1南投縣行政區域圖-----------------------------------7
圖1-2仁愛鄉部落分布圖-----------------------------------7
圖1-3霧社街道平面圖-------------------------------------8
圖1-4霧社紀念碑全區平面圖-------------------------------8
圖1-5霧社紀念碑牌樓正立面------------------------------10
圖2-1神話概念空間圖------------------------------------17
圖2-2傳統祭儀(舞蹈)示意圖------------------------------18
圖2-3影響賽德克族傳統文化結構理論模型圖----------------19
圖2-4霧社紀念園區全區平面圖----------------------------22
圖2-5霧社紀念碑測繪平面圖------------------------------23
圖2-6霧社紀念碑平面配置圖------------------------------24
圖2-7霧社紀念日參與祭拜位置分析圖----------------------25
圖3-1霧社紀念碑地圖-標記點-----------------------------34
圖3-2早期霧社分散部落區域示意圖------------------------48
圖3-3中原部落入口意象設計------------------------------54
圖3-4賽德克族對外族群關係圖----------------------------57
圖3-5賽德克族對內族群關係圖----------------------------57
圖4-1仁愛鄉現行有建置紀念碑示意圖----------------------69
照片目錄
照片1-1日人霧社事件殉難者之墓---------------------------9
照片1-2原日人建造之霧社神社-----------------------------9
照片2-1在霧社警察分室廣場舉行的敵首凱旋祭--------------18
照片2-2泰雅馬列巴部落舞蹈------------------------------19
照片2-3泰雅族慶典舞蹈----------------------------------19
照片2-4泰雅祖先發源地-神木「賓沙布甘」-----------------20
照片2-5泰雅祖先發源地-聖石-----------------------------20
照片2-6日人拍攝電影沙鴦之鐘----------------------------27
照片2-7光復後國民政府改編日人電影沙鴦之鐘--------------27
照片2-8日式櫛型日戳------------------------------------30
照片2-9霧社起義風景戳----------------------------------30
照片2-10原住民紀念硬幣-20元硬幣------------------------30
照片2-11新原住民紀念硬幣-20元硬幣----------------------30
照片2-12青山碧血票-------------------------------------30
照片2-13、照片2-14馬英九參加霧社抗日事件七十五年紀念日-30
照片3-1霧社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38
照片3-2霧社紀念碑入口牌樓------------------------------39
照片3-3無名英雄之墓、璧雕------------------------------39
照片3-4霧社紀念園區出入口------------------------------40
照片3-5莫那.魯道銅像----------------------------------41
照片3-6霧社抗日原住民群銅像----------------------------41
照片3-7霧社紀念碑內木雕立柱----------------------------42
照片3-8清流部落入口意像-1------------------------------54
照片3-9清流部落入口意像-2------------------------------54
附錄三表目錄
表1-1餘生紀念碑空間改變與特殊事件一覽表1951-2006------181
附錄三圖目錄
圖1-1清流部落測繪圖-----------------------------------179
圖1-2清流部原住民聚落重建調查規劃圖-------------------180
圖1-3餘生紀念園區規劃圖-------------------------------181
附錄三照片目錄
照片1-1日據時期日本神社-------------------------------182
照片1-2民國三十八年拍攝的餘生紀念碑-------------------182
照片1-3廟宇式牌樓-------------------------------------182
照片1-4921災後重建之餘生紀念碑------------------------183
照片1-5因居民反彈而再次改建後之餘生紀念碑-------------183
照片1-6921災後新建之餘生紀念館------------------------18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Kaing Lipay
2004  《不上街的運動-台灣原住民族姓名權運動》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Kumu Tapas(姑目·答芭絲)
2004a 《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1)》台北:翰盧圖書。
2004b 《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2)》台北:翰盧圖書。
Yabu Syat、許世楷、施正鋒主編
2001  《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台北:前衛出版社。
大衛.麥克里蘭著;施忠連譯;顧曉鳴校閱
1994  《意識形態》台北市:桂冠。
仁愛鄉公所
1995  《一九九五合歡之月》南投:南投縣風景區管理所編印。
尤稀.達袞(孔文吉)
1993  《讓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0  《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巴萬.韃那哈(沈明仁)
1998  《崇信組靈的民族-賽德克人》台北:海翁出版社。
2001  〈霧社事件的歷史和解-從gagy的觀點談族群和解〉,收于施正鋒等編《從和解到自治-原住民族歷史重建》253-269,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巨中
2004  〈台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認同與社會變遷探討:以屏東縣獅子鄉排灣族為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1998  《台北市二級古蹟台北公會堂內部空間再運用暨準則調查研究規劃》2-11,台北。
布興.大立(高萬金)
2001  〈從霧社事件談原住民的自治〉,收于施正鋒等編《從和解到自治-原住民族歷史重建》333-359,台北:前衛出版社。
瓦歷斯.諾幹
1992  《番刀出鞘》台北:稻鄉出版社。
田哲益
2003  〈泰雅族最閃耀的名字莫那.魯道霧社蜂起〉《台灣源流》12(25):135-21146。
吉娃思.巴萬
2001  〈原住民歷史文化教育〉,收于施正鋒等編《從和解到自治-原住民族歷史重建》1-21,台北:前衛出版社。
夷將.拔路兒(劉文雄)
1994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275-296,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安唐.布洛克
1998  〈「製作歷史的反思」〉,收於克斯汀.海斯翠普編;賈士蘅譯《他者的歷史》201-211,台北:麥田出版。
何聰明 譯註
2003  〈日本人筆下的「霧社事件」〉《臺北文獻直字》12(146):305-310。
吳金鏞
1994  〈國族建構、歷史記憶與紀念空間-二二八紀念碑的建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
李宗信
2005  〈勇渡彩虹僑-莫那魯道〉,收錄於公共電視台策劃《台灣百年人物誌》112-118,台北:玉山出版社。
李展平
2003  〈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移靈記〉《台灣文獻》12(別冊7):17-21。
李道明
1994  〈近一百年來台灣電影電視媒體對台灣原住民的呈現〉,《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81-96,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筱峰
1999  《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公司。
汪明輝
1999  〈台灣原住民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二十九期。
2001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
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tibu/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發表稿.htm,2001。
依婉.貝林:簡鴻模合著
2002  《眉溪部落生命史》台北: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帕瑪著;嚴平譯;張文慧、林捷逸校閱
1992  《詮釋學》台北:桂冠。
邱建堂、郭明正、鄧相揚、徐萍秀、王裕明、李永光等及所有清流部落居民及朋友合著
2004  《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資源報告書-人文、產業暨社造工作》埔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贊助出版。
阿威嚇拔哈口述;許介麟編著;林道生翻譯
1999  《阿威嚇拔哈口述的霧社事件證言》台北:臺原出版社。
娃丹(陳春山)
1999  〈原住民影像的迷思〉,許介麟主編《原住民權利國際研討會》281-30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
施正鋒
1999  〈台灣的法律與原住民〉,許介麟主編《原住民權利國際研討會》221-23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
2001  〈原住民族的歷史重建〉,收於施正鋒等編《從和解到自治-原住民族歷史重建》305-332,台北:前衛出版社。
段義孚
1998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胡忠信
2005  《妳願意聽我的聲音嗎-胡忠信、高金素梅對談錄》台北:智庫。
若林正丈(何義麟、陳添力 編譯)
1989  《轉型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
原住民族紀錄文化促進會編
1999  《給原住民的書》台北:文英堂。
孫大川
1991  《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000  《夾縫中的族群結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
泰朋爾著;陳墇津譯
1990  《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遠流。
淡江大學、劍橋顧問有限公司
2000  〈南投縣政府互助村清流部落-原住民聚落重建調查規劃期末報告〉。
淡江大學
200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家園再造_公共環境營造」子計畫-再造霧社勇士的家-南投縣仁愛鄉、清流、中原、眉原部落期末報告書〉。
陳昭如
1994  〈原住民新聞與漢人新聞媒體-以三次「還我土地運動」新聞為例的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29-145,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揚蓮福
2005  〈台灣原民文化的歷史軌跡與影像〉,收錄於胡忠信編《妳願意聽我的聲音嗎-胡忠信、高金素梅對談錄》附錄341-348,台北:智庫。
楊樹煌
1995  〈見證霧社抗日事件-但求斧斤塑我心〉,收錄於《一九九五合歡之月》南投:南投縣風景區管理所編印。
廖守臣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鄭晃二
2001	〈霧社事件紀念廣場暨霧社街道空間改善計畫報告書〉南投:仁愛鄉鎮公所。
鄧相楊
1988  《霧社事件》台北:玉山出版。
1998  《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台北:玉山出版。
蕭菊貞
2005  〈鏡頭下的歷史傷痕〉,收錄於公共電視台策劃《台灣百年人物誌》119,台北:玉山出版社。
戴國煇、葉芸芸
1992  《愛憎228-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台北:遠流。
戴國煇編著:魏廷朝譯
1999  《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台北:國史館。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1994a 〈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識〉,《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18,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4b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
藤井志津枝
1997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
1999  〈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問題〉許介麟主編《原住民權利國際研討會》25-5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

網站文章
左宜恩
2005  〈日本殖民時代的文化神話-以莎鴦之鐘為例〉下載自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twhistory-49.asp#_ftn17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
汪明輝
2001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下載自
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tibu/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發表稿.htm,200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