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6201811001200
DOI 10.6846/TKU.2018.00940
論文名稱(中文) 七年級學生個人背景、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eventh Graders’ Personal Background,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aptation- Using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李紫芸
研究生(英文) Tzu-Yun,Li
學號 70373011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5-30
論文頁數 13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
委員 - 郭彥谷
委員 - 鄭宜佳
關鍵字(中) 個人背景
自我概念
學習適應
關鍵字(英) Personal Background
Self-Concept
Learning Adapt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七年級學生個人背景、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聯性,研究目的包括:(一)了解七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及學習適應表現的現況,(二)探討七年級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即性別及族群)對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的差異影響。(三)分析七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間的關係。本研究為利用資料庫的總體資料,而非自行發放問卷,進行數據分析之量化研究,以桃園市某國民中學104學年度及105學年度入學之七年級學生共492名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如下:
一、	七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表現屬上程度,整體的自我概念非常良好。
二、	不同性別的七年級學生在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不同族群七年級學生在自我概念則未達顯著差異。
三、	七年級學生學習適應表現屬中下程度,整體的學習適應屬不佳程度。
四、	不同性別的七年級學生在學習適應有顯著差異;不同族群七年級學生在學習適應則未達顯著差異。
五、	七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對學習適應具有預測力。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eventh graders’ personal background, self concept and learning adaptation.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include: 1.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venth graders' self concept and learning adaptation; 2.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background (i.e. gender and ethnic groups) of the seventh graders on self concept and learning adaptation; 3. Analy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 concept and learning adaptation. This study is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data analysis by using the overall data of the database rather than issuing questionnair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ata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 total of 492 seventh graders enrolled in the 104 and 105 academic year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elf concept of the seventh graders is of the upper level, and the overall self concept is very good.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 concept among seventh grad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 concept among seventh grader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3.	The seventh graders' learning adaption performance is in the middle (inferior) level, the overall learning adaptation is in the poor degree.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daptation among seventh grad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daptation among seventh grader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5.	The self concept of seventh graders has predictive ability for learning adapt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9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自我概念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學習適應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34
第三節	個人背景、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8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2
第四節	實施步驟	7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研究變項的描述性統計	75
第二節	不同個人背景對自我概念的差異程度分析	91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對學習適應的差異程度分析	97
第四節	自我概念對學習適應的影響分析	103
第五節	研究假設驗證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3
附錄	136
 
表次
表 1- 1- 1桃園市現住戶口統計表	2
表 1- 1- 2我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統計	4
表 1- 1- 3各縣市外裔、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	5
表 1- 1- 4 105學年度六都國中新住民子女人數	6
表 1- 4- 1各學年度入學人數	11
表 2- 1- 1國外學者對自我概念的定義	14
表 2- 1- 2國內學者對自我概念的定義	15
表 2- 1- 3自我概念的內涵	25
表 2- 1- 4國內外學者自我概念的內涵	27
表 2- 2- 1國外學者適應的定義	35
表 2- 2- 2國內學者適應的定義	36
表 2- 2- 3學習適應的定義	37
表 2- 2- 4學習適應的內涵	42
表 3- 2- 1各學年度入學人數	61
表 3- 3- 1自我概念各項信度與測量標準誤	65
表 3- 3- 2學習適應各項信度與測量標準誤	68
表 4- 1- 1不同性別的次數、百分比之摘要表	76
表 4- 1- 2不同族群的次數、百分比之摘要表	76
表 4- 1- 3七年級學生在自我概念量表得分之分析摘要表	77
表 4- 1- 4七年級學生自我概念量表各題目得分之分析摘要表	78
表 4- 1- 5七年級學生在學習適應量表得分之分析摘要表	84
表 4- 1- 6七年級學生學習適應量表各題目得分之分析摘要表	85
表 4- 2-1不同性別對自我概念的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93
表 4- 2- 2不同族群對自我概念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4
表 4- 2- 3不同背景變項之七年級學生自我概念整體與各向度之差異情形……85
表 4- 3- 1不同性別對學習適應的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9	8
表 4- 3- 2不同族群對學習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9
表 4- 3- 3不同背景變項之七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整體與各向度之差異情形…..101
表 4- 4- 1七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3
表 4- 4- 2自我概念對學習適應之多元迴歸分析表………………………….….105
表 4- 4- 3自我概念各向度對學習適應之迴歸分析表………….………….…....106
表 4- 4- 4自我概念各向度對學習適應之學習方法的迴歸分析表………….….107
表 4- 4- 5自我概念各向度對學習適應之學習習慣的迴歸分析表…………..…108
表 4- 4- 6自我概念各向度對學習適應之學習態度的迴歸分析表………….….109
表 4- 4- 7自我概念各向度對學習適應之學習環境的迴歸分析表…………...…110
表 4- 4- 8自我概念各向度對學習適應之身心適應的迴歸分析表…………...…111
表 4- 4- 9自我概念對學習適應之預測情形摘要表………. ………………….…112
表 4- 5- 1研究結果驗證表……………………………. …………………….…....115
 
圖次
圖 2- 1- 1多向度自我概念階層圖	20
圖 2- 1- 2 Lawrence(1988)自我概念架構圖	23
圖 2- 2- 1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	41
圖 2- 2- 2學習適應內涵五層面	44
圖 3- 1- 1研究架構	59
圖 3- 4- 1實施步驟	7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一儒(2000)。教育大辭典。台北:文景。
內政部統計處統計通報107年第3週(2018)。107年原住民人口分布,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334
內政部統計處統計通報106年第4週(2017)。105年結婚登記概況,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內政部統計處統計通報106年第16週(2017)。105年歸化我國國籍者以東南亞  
    外籍配偶最多,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2017)。2017各縣市外裔、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 
    澳)配偶人數統計表。取自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335771&ctNode=29699&mp=1
王姿文(2003)。國小資源班回歸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適應研究-以台中縣一所國 
    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論文,台中市。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論文,彰化市。
王雅慧(2006)。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論文,高雄市。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机秀玲(2012)。學習適應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3(1),141-155。
朱鈺雲(2013)。教師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以新北市某
    國小為例。台北大學,台北市。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  
    2-10。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臺北:大西洋。
李坤崇(1986)。我國大學生心理需求之評量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
    論文,彰化市。
李坤崇(1990)。馬斯洛心理需求順序與變化之探討。輔導月刊,5(26),19。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季刊, 
    27,8-21。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學報,
    27,75-94。
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增訂版。台北:心理。
李小融(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李孟珍(2007)。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社會學習領域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佳宜(2008)。國民小學教師提升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未出版論
    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李芳菁(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原住民民族教育與學童族群認同自我概念關係
    之研究。佛光大學,宜蘭市。
李怡慧(2012)。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學生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玉鳳(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文化資本、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關
    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桃園市。
谷宗芸(2006)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未出版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沈佳憶(2011)。高雄縣新移民女性參與社區教育活動與生活適應及其子女學校
    學習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台中市。
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台北:東華。
周聖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
    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未出版論文,新竹師範大學,新竹市。
吳新華(1993)。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69-188。
吳清山、劉春榮、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
    研究。初等教育月刊,4,147-180。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
    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政治大學,台北市。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佩禎(2010)。新臺灣之子在校學習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市國小為
    例。台南大學,未出版論文,台南市。
吳嫦娥(2010)。隔代教養單親兒童的堅毅力、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
    文化大學,未出版論文,台北市。
周坤潭(2009)。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北區
    某校為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邱筠媛(200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
    對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嘉義縣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邦傑(1979)。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
林清江譯(198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邦傑(1981)。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正昇教育科學社。
林素妃(1992)。增進學習技巧的團體輔導對學習適應欠佳兒童的影響效果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論文,彰化市。
林俊榮(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
    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未出
    版碩士論文,台南市。
林華中(2004)。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桃竹
    苗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論文,台北市。
林永盛(2007)。新移民自女的自我概念。載於張芳全(主編):新移民子女的教育。
    台北:心理。
林淑娟(2007)。國小學童數學科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策略與學業成 
    就之關係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麗玉(2009)。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文化認同之研究。高雄師
    範大學,未出版論文,高雄市。
林鳳眉(2012)。國小新住民學童之自我概念、家長參與與學習適應對偏差行為
    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未出版論文,台中市。
林佳蓉(2012)。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家靜(2014)。國中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方式及學習適應之研究。屏東教育大
    學,未出版論文,屏東市。
林慧君(2016)。父職參與及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關聯研究。輔仁大學,
    新北市。
林忠信(2003)。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
    未出版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洪光遠、鄭慧玲(1995)。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
洪宜昀(2002)。大學聽覺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彰化市
    範大學,彰化市。
洪佩圓(2008)。高中學生自我概念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彰化縣。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高學師範大學,
    高雄市。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23。
侯雅齡、吳裕益(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柳曉瑜(2013)。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涂美琳(2011)。國小學生災後學習適應及學校因應策略之研究-以高雄縣和屏
    東縣八八水災受災學生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桃園市政府(2017)。桃園市106年7月份現住人口及原住民人口數。取自
    http://www.tycg.gov.tw/cab/home.jsp?id=175&parentpath=0,24
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輔導工作推動指導小組林幸台等(1995)。學習診  
    斷量表。台北:心理。
教育部(2017)105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5.pdf
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籍生活意向調查報告。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STISTICS/EDU7220001/project.htm 
教育部(2017年1月12日)。107年度施政方針,106。
花雅芸(2011)。新住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親子互動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國
    小高年級為研究對象。大葉大學,彰化縣。
施雯琪(2015)。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
    大學,彰化市。
章翠玲(2013)。實施小團體輔導對四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影響之個案研究。   
    屏東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許淑珍(2009)。台北縣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適應情形之探究。台北教育大學,
    未出版論文,台北市。
張景媛(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
    證。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重修版)。臺北:東
    華。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惠萍(2010)。讀書會活動對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台
    中教育大學,未出版論文,台中市。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臺北:五南。
黃德祥等(譯)(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原
    作者:Richard M.Lerner)。臺北:心理。
黃德祥(2006)。台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41,18-
    24。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 
    11,45-68。
黃佩儀(2004)。國中資優生學習風格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論文,高雄師
    範大學,高雄市。
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
    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台北教育大學,未出版的
    論文,台北市。
黃秀婷(2005)。國中英語能力優異學生課程調整與學習適應之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高雄市。
黃弘彰(2006)。國小外籍配偶子女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
    嘉義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黃清琇(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
    政治大學,台北市。
楊美蓉(2002)。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知覺與學習適應之關係   
    研究。中正大學,嘉義縣。
莊馥華(2012)。探討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現況及相關
    情形。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莊雅婷(2014)。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市一所國小為例。屏東大學,
    屏東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師苑。
郭為藩(1970)。自我的意義及期概念架構。教育研究所集刊,12,85-129。
郭生玉(2004)。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精華。
郭生玉(2006)。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精華。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測驗年刊,30,93-100。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
    3,61-120。
陳李綢、郭妙雪(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德正(2003)。從文化脈絡中的教育主體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蓮邊國 
    中的德魯固學生為例。東華大學,未出版論文,花蓮市。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
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智龍(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新竹教
    育大學,新竹市。
陳滄鉦(2007)。新住民子女的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  
    學為例。未出版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雪玉(2009)。馬祖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適應關聯性之研
    究。銘傳大學,台北市。
陳曉慧(2008)。桃園縣國小國樂團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研究。臺東大學,
    臺東市。
陳莉君(2009)。臺北縣新移民子女知覺教師教學風格對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
    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佳玲(2006)。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自尊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
    彰化縣。
蔡雅慧(2006)。外籍母親與子女生活風格關係之反思-以小琉球漁民外籍配偶家
    庭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論文,台北市。
蔡翠玲(2006)。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童在自我概念
    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育慧(2012)。國小新住民學童之自我概念、家長參與與學習適應對偏差行為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蔡佩芬(2016)。屏東縣國中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屏
    東大學,屏東市。
劉行五(2013)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壓迫因素、社會支持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
    研究。博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慧君(2005)。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臺東縣原漢學童學習 
    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劉惠琴(2009)。南投縣籍彰化縣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南華大學,未出版論文,嘉義縣。
歐慧敏(2002)。國中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7,
    215-254。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文婷(2007)。國中自我概念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葉淑綾(2005)。高雄市國小學童所持後設認知與自然與生活科技自我概念之研
    究。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葉淑華(2008)。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學童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台東
    大學,台東市。
賈馥茗(1998)。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
    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彰化縣。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自我觀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
    12,123-132。
賴建戎(2009)。高學業成就之新住民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屏
    東教育大學,未出版論文,屏東市。
賴志成(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
    台北教育大學,未出版論文,台北市。
藍浩瑜(2010)。隔代教養家庭兒童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宜蘭縣國小兒童為例,東
    華大學,未出版論文,花蓮市。
藍紹箕(2010)。都會地區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新北市為例。臺灣師範
    大學,未出版論文,台北市。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謝慈容(2004)。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蘇慧菁(2010)。國小美術班學生美術性向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翻大學,高雄市。
蘇瑜芬(2014)。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五六  
    年級學生為例。屏東大學,屏東市。
簡宏光(1998)。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二、	英文部份
Arkoff,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71).Analysis of modeling processes. In A. Bandure(Ed.), Psychological Modeling, 78-96, Chicago: Aldine-Atherton.
Baker, R. W., & Siryk, B. (1984). 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2), 179-189.
Battle,J. (1982). Enhancing self-esteem&achievement.Washington: Special Child Publications.
Burns, R. B. (1979). The self concept in theory,measurement,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London: Longman.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NY: Scribner.
Champion, K., Vernberg, E., &Shipman,K.(2003). Nonbullying victims of bullies: Aggression,social skill, and friendship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5), 535-551.
Derlega, V. J. , &Jand, L. H. (1986). Personal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3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Erikson, E. H. (1980), Identity and life cycles. New York: Norton
Fitts, W. H. (1965).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Manual.Los 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Hollander, E. P. (1967). Princople and method of social Psychoi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rlock, E. B. (1974).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Hattie,J., & March, H. W. (1996). Future directions in self -concept research. In B. A Bracken(Ed.), Handbook of self –concept: Developmental, soci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pp. 421-462). New York: Wiley. 
James,W(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Rinehsrt&Winston.
Kaplan, P. S.,& Stein, J. (1984). Psychoiogy of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Lawrence, D. (1988). Enhancing self esteem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St Edmundsbury Press.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arch, H. W. (1990). A multi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model of self –concep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iogy Review, 2(2), 77-170.
Mead,G.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iaget, J. (2001). The Psychoiogy of intelligence (M. Piercy, & D. E. Berlyne, Trans.). New York: Routledge Classic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7).
Rogers.C.R. (1980). A way of being.Boston: Hoghton Mifflin.
Rogers.C.R. (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Cambridg: Mass.
Rogers.C.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Company.
Rogers.C.R. (1970).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Sentry Edition.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3), 407-441.
Schultz, D. P. & Schultz, S. E. (1987).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 (4th ed.).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imons,J. A, Kalichman, S., & Santrock, J. W. (1994). Human adjustment. Madison, WIS: Brown & Benchmark.
Strein, W. (1995). Assessment of self-concept. Greensbor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9962)
Smith,P. K. (1999).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national perpective. psychology Press.
Zanobini, M. & Usai, M. C. (2002). Domain-specif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the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to low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2), 203-21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