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6201610231400
DOI 10.6846/TKU.2016.01020
論文名稱(中文) 分析媒體如何建構國家級博物館之形象-以2009-2015《聯合報》及《中國時報》報導故宮南院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Media and the construction images of the museum – a case study of NPM Southern Branch in 2009-2015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賴嘉宏
研究生(英文) Jia-Hong Lai
學號 60205039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5
論文頁數 11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許傳陽
委員 - 楊明昱
委員 - 邱琪瑄
關鍵字(中) 故宮南院
媒體再現
框架理論
文化產業
關鍵字(英) NPM Southern Branch
Media reproduc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Culture Indust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希望了解台灣媒體(聯合報、中國時報)自2009到2015年間如何再現故宮南院的相關報導、議題進行分析,並觀察媒體中的寫作框架,以博物館為媒介,闡述媒體文本如何詮釋地方與中央之間的權力關係。
    本文透過引援van Dijk提出質性的論述分析方法,探究故宮南院的形象再現為何,並透過全球知名博物館的實例作為比較對象,以宏觀的視野檢視國內媒體在報導博物館議題管理,與報導過程概況與影響。
    研究發現兩家報媒呈現故宮南院的報導,內容及主題性多趨向於觀光層面、政治層面以及娛樂性及具有商業價值的考量的報導為主。此外,本研究觀察新聞產製再現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媒體的議題設定,經常是以採納院方或權力單位的發言意見,在權力不平衡的關係之下,地方的角色往往只能以權力單位的主觀陳述、片面的方式再現。
    在本文觀察媒體的報導後,發現故宮南院在初期的規劃,未能將地方性資源與特色結合故宮南院的定位,導致在興建過程中,不斷改變博物館的定位,以至於引發社會的負面觀感與地方的反彈。另一方面,本文以全球其他博物館做以借鏡,本研究建議國內博物館未來應強化宣傳管道及策略,透過更多元的方式定位以貼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同時可避免受到主流媒體在各種權力因素下,再現博物館新聞議題框架的影響力。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how Taiwan media [United Daily News] and [China Times] reproducing stories of NPM Southern Branch analysis in 2009-2015, and observe the media writing framework, use the museum as a medium, to explain how media represents the authority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er and local.
  In this thesis, through qualitative discourse analysis proposed by van Dijk, to explore the NPM Southern Branch of the image reproducing, through the world-renowned museums as examples for comparison, viewing domestic media reports museum issue management from a macro vision, and framing process.
  The study found the reports of NPM Southern Branch by the two newspaper media, the content tends to be more tourist level, political level as well as entertaining stories based. Museum management tend to persue the commercial value. In addition, the study observed that the news production system to reprodu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topics media settings, often adopt the speaking or opinions of hospital or power units, under the of unbalanced authority relationship, often the role of local can only statement subjectively by power units, one-sided reproduce.
  After observing media reports, it's found that the NPM Southern Branch in the initial planning, failure to combine local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PM Southern Branch Location, resul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useum, that lead to negative social rebound percep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On the other hand, learning from the world's other museum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domestic museum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mote exhibitions and strategies in the future, through more ways positioned to clos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void the mainstream media under the variety factors of authority, reproducing the negative of museum New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與全文架構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博物館與媒介議題	9
 第二節 框架理論	23
   第三節 媒體的再現	30
   第四節 博物館觀光化與商品化	3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論述分析法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說明	48
第肆章 研究發現	53
 第一節 故宮南院概述與歷史脈絡分析	53
 第二節 南北平衡與去中心化論述	58
   第三節 中央與地方之爭論	68
   第四節 文化與產業關係	76
   第五節 全球觀光產業凝視下的博物館	8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02
參考文獻	103

圖目錄

圖1-3-1 本文研究架構圖	8
圖2-4-1 傳統與現代博物館功能比較	36
圖3-1-1 文本的巨觀結構圖	43
圖4-1-1故宮南院空拍圖	56
圖4-2-1 故宮南院地理位置圖	59
圖4-4-1 博物館之經濟效能關係	77
圖4-5-1 泰德現代美術館外觀圖	85
圖4-5-2 羅浮宮博物館外觀圖	87
圖4-5-3 羅浮宮朗斯分館外觀圖	88
圖4-5-4 梵谷博物館外觀圖	89
圖4-5-5 日本國立九州博物館外觀圖	90

表目錄

表2-2-1 影響新聞產製中介因素表	33
表3-3-1 故宮南院四大報導量表	50
表4-4-1 故宮南院周邊商旅統計表	8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崇名(1995)。(從『階級態度』到『個人品味』的轉換:伊利亞斯與布狄厄論西方日常生活特質之比較)。《思與言》,33(4): 171-192
王文君(2007)。《解讀台灣女性的名牌Logo消費現象》。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論文
王姿惠(2008)。《生態博物館與民族觀光之間:以台北縣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研究所學位論文
王婷(2008)。《博物館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北投文物館為例》。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於學系碩士論文
王嵩山(2012)。《博物館與文化》。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石計生(2003)。《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台北:左岸文化。
白婷尹(2007)。《班雅明美學在臺灣作為一種防衛機制》,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
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Caves, R. E.,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朱龍興(2011)。《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的亞洲視野》。博物館新聞9期(2011/10:104-108)
朱亞琪(2014)。《博物館及其文化觀光的功能:宜蘭縣設治紀念館及其觀眾經驗之研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珍(2002)。《媒體教育不是什麼? 》。人本雜誌,10月號
吳睿中(2013)。《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推廣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亞倩(2011)。《奇美集團報紙媒體形象之研究-以聯合報2006年到2010年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吳羿璇(2013)。《產業博物館與觀光工廠影響企業品牌形象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邱世昌(2011)。《以生態博物館發展地方觀光遊憩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為例》。中華大學碩士論文
李美華(2003)。《台灣電視媒體國際新聞之內容分析與產製研究》。傳播文化,10:1-30
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進益(2006)。《地方博物館內外的「地方感」差異:以南方澳漁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李俐瑩(2008)。《兒童對迪士尼動畫花木蘭中性別刻板印象之詮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
李曉玲(2008)。《布迪厄的場域和慣習:一個消費的視角》。社會科學論壇,2008(11B): 26-30
李月娥(2010)。《博物館與觀光資源之整合--國立故宮博物院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圖書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建元(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銘傳大學觀光學院觀光事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明美(2007)。《以博物館作為都市振興的觸媒:以古根漢畢爾包分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1(2): 97-116
林伯亭(2008)。《探索亞洲-故宮南院首部曲》。故宮文物月刊。301:10-15
林慧如(2008)。《地方博物館政策研究-以英國地區文藝復興計畫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雯旋(2010)。《新聞標題的語言分析-以中國時報娛樂版2006為範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
林依蓁、陳恒安、陳政宏、郭美芳、郭瑞坤、黃勝裕、褚晴暉、蔡侑樺、鄭安佑(2010)。《外國的月亮一樣圓-科技博物館與大學博物館的在地思考》。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林佩宜(2010)。《國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館行銷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林仲如(2011)。《英國創意產業政策下博物館、美術館的轉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博士論文
林怡廷(2016)。《迷航於台灣、中華、亞洲之間的故宮南院》。端傳媒
郁嬿如(1997)。《國際媒體對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報導:以「紐約時報」、「國際前鋒論壇報」與「泰晤士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市:心理
周功鑫(2008)。建立特色永續發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的思考
延英陸(2009)。《國內報紙如何形塑「中國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金傳盛(2010)。《博物館餐廳經營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晶華餐飲中心」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林政弘、張沛華(1995)。《我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探討》。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局
胡蕙霞(1993)。《博物館觀光遊憩功能評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家瑜(1994)。《博物館中的觀光文化-現代脈絡下「傳統」的變型》。博物館學季刊8卷2期,39-45
胡晉翔(1994)。《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宥心(2011)。《第一夫人角色的媒體再現-以周美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洪德仁(1997)《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芻議》。北投社,第7期,頁7-8
洪景祐(2014)。《應用情境規劃文創觀光-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施宜君(2011)。《文化傳播與社區營造:馬偕街之場域形構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
范維羽(2012)。《台灣報紙報導「富士康事件」之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凃秋香(2012)。《博物館經濟價值評估與方法討論-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戲場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國祥、祝萍(1987)。《台灣報業演進 40 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
陳韻如(1993)。《新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受眾認知關係之研究-從受眾推論看新聞框架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銘譯(1996)。《夢想與現實-哈得遜談生態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的二十年》。博物館學季刊,10(1),55-63。
陳彥銘譯(1996)。《生態博物館和新博物館學之定義》博物館學季刊10-1,59
陳其南(2001)。《文化結構與神話》。允晨文化
陳一夫(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文(2002)。《靈光消逝與前衛藝術》,《美學革命與當代藝術評述》。台北市立美術館,頁99-107
陳嘉翎(譯)(2002)。《博物館與觀光:新途徑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瑞文(2003)。《從「符號互動論」觀點探討台灣媒體的現代圖書館形象》。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期刊
陳昭郎、段兆麟(2004)。《休閒農業場家全面性調查報告》。臺北:台灣休閒農業學會。
陳雅玟譯(2006)。《新聞文化》。台北:書林(原書Allan, S.[2004]. News cultur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陳景威(2006)。《傳神:大甲媽祖遶境新聞的產製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玠廷、蕭崑杉(2009)。《台灣鄉村地區休閒農業發展的論述》。農業推廣學報第二十六期P.1-18
陳季汝(2009)。《報紙與警察形象之塑造:以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陳坤宏(2009)。《消費理論》。台北縣:揚智文化
陳文祥(2010)。《王建民的形象再現暨論述分析,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2006-2007年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憶寧(2011)。《電視新聞戲劇化效果研究:由議題設定與收視動機角度來看》。新聞學研究:第一○九期77-120
陳韻丞(2012)。《平面新聞框架下的環境教育內涵概念-以2011年國光石化開發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
秦裕傑(1996)。《現代博物館》, 台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
泰裕傑(1997)。《博物館論述》。台灣省立美術館
郭中瑞(1997)《生態環境博物館》,《北投社》,第7期,頁5-6
翁秀琪(1997)。 《對台灣「傳播學正當性危機」的一些想法》。 TSSCI期刊Vol.54:1-2
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58-93
翁志維(2005)。《博物館形象與觀眾參觀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在職專班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宮留記(2007)。《場域、慣習和資本:布迪厄與馬克思在實踐觀上的不同視域》。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7 (3): 76-80
徐詩婷(2007)。《博物館如何行銷地區文化-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
夏學理(2007)。《十字路口上的臺灣博物館產業:專業、社群、永續》。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發行。
夏學理(2007)。《文化產業經濟效能研究-我國博物館經營效益及產值調查》。國立臺灣博物館發行。
郭義復(2008)。《新博物館學的展示觀》。博物館學季刊
張錦華(1987)。《批評理論─賀爾的文化研究簡介》。新聞學研究,39,91-116。
張錦華(1990)。《傳播效果理論批判》,《新聞學研究》,42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臺北:南天出版社
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市:巨流(原書Storey, J.[1999]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Arnold.)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張正俅(2008)。《博物館與文化產業的傳播分析-以淡水古蹟群為例》。淡江大學大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勝添(2008)。《古蹟再利用與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 以淡水紅毛城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琪(2012)。《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國家形象塑造的媒體因素之研究-以《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建構為例(1999-2009)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
張育燕(2013)。《再現Smangus:文化再現與地方主體再造》。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功明(1994)。《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第8卷第2期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書局。
許美雲(2001)。《名人紀念館營運管理之研究-以「林語堂先生紀念館」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惠晴(2011)。《新博物館空間中觀覽者文化資本、資訊尋求行為與目的地意象之研究-以淡水馬偕街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
許哲瑄(2012)。《故宮博物院品牌定位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許傳陽(2014)。《新博物館與地方》。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莊克仁(2000)。《我國博物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梁秀庭(2004)。《國立博物館經濟價值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馬諦斯特展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梁炳琨、張長義(2004)。《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的方再現》。地理學報的三十五期:81-99
黃世輝(1999),《社區博物館的展示與經營方式之硏究-台灣與日本之比較》,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湯允一、董素蘭、林富美、許瀅月合譯(2001)。《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原作者David Croteau,William Hoynes(2000)》。台北市:學富
黃世輝(2004)。《地方文化館的發展與地方知識的詮釋-面臨變革的21世紀博物館》。台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臺灣與日本的對話與交流學術會議論文集,頁87
黃俊儒、簡妙如(2006)。《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新聞學研究,86:135-170 。
彭芸(2004)。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台北:五南
彭雅雯(2015)。《地方博物館對地方文化推廣發展之研究-以嘉義市立博物館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喻肇青(2008)。《以淡水古蹟博物館經營做為地方發展觸媒之研究》。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意菁/陳芸芸譯(1999)。《媒體原理與塑造》,台北:韋伯文化。(原書Grossberg,
L., Wartella, E. & Whitney, D. C. (1998). Media 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Sage.)。
楊慧娟(2010)。《台灣報紙報導大陸安利團來台觀光之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溫華平(2002)。《選舉期間新聞室議題建構之研究-以聯合、自由、中時處理興票案與世紀首航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海蘭、臧國仁(2005)。《報紙標題連貫性之分析》。中華傳播學會2005 年。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觀點》。傳播研究集刊,
第三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出版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廖紫均(2002)。《社區博物館與地方寺廟》。博物館學刊。16:109-110
鄭靜芳(2009)。《業博物館遊客體驗、觀光意象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台灣鹽博物館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怡蘋(2004)。《法國博物館研究員培訓系統的成形與流變:從羅浮學院到國立資產研究院》。博物館學季刊第十八卷第三期,頁7-25
劉蘊儀(2004)。《報紙報導電視新聞主播形象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欣哲(2006)。《台灣主要報紙呈現視覺障礙者形象之研究(目錄)-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玫芬(2008)。《與故宮一起探索亞洲》。故宮文物月刊。301:16-25
盧世祥(2004)。《丹‧拉瑟道歉啟示錄》。新台灣新聞周刊
謝曉玉(2008)。《報紙運動比賽新聞之結構分析》。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韓浩月(2009)。《女明星和博物館》。中國經濟周刊,2009(46): 60-61。薛詩慧(2013)。報紙新聞對身心障礙者的再現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簡青玲(1995),《社會性別建構的權利論域分析—以報紙對校園性侵害事件的報導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財勇(2013)。《大陸觀光客來台消費行為之研究-以故宮博物院賣店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羅欣怡(2002)。《新時代地方博物館運動-從蘭陽博物館及宜蘭縣博物館家族談起》。博物館學季刊,16(1),47-52
羅世宏(2005)。《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五南出版社
羅文晟(2009)。《老文化+新創意=好產業?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衍生創意設計開發計劃「OLD is NEW時尚故宮」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大學碩士論文) 
羅欣怡(2010)。《不斷傳承的大隊接力工程:蘭陽博物館的誕生》。博聞,第五期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出版社
蘇韋仁(2008)。《消費社會中的古蹟觀光-淡水紅毛城再利用之經營管理為個案》。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碩士論文
蘇安婷(2012)。《英國城市文創產業及文創觀光發展-以Jewellery Quarter 和 Bluecoat 為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海外實習成果報告書
外文參考資料
Adorno, T.W. and Horkheimer, M. (1979). 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London: Verso, pp. 120-124
Alfredo Crus-Ramirez, A. (1985). The Heimatmuseum: a perverted forerunner. Museum 148, vol. 37 (4): 242-244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33(4), 326-335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ateson, G. (1972). Steps to the ecology of mind. NY: Ballantine Books.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rcaw, George Ellis. (2000).Yu-TengChang. ed. Introdcution to Museum Work. 張譽騰譯《博物館這一行》。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Crang, P. (1997). Cultural turns and the (re) constitu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troduction to section one. In: Lee, R. and Wills, J. (eds.) Geographies of Economies, London: Arnold, 3-15
Claude Pecquet and Patrick O’Byrne. (1977). Programming: a tool that stands the test of time
Daniel Katz. (1960).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p.163-204
Dawson, Sheila (1961). “Distancing as an Aesthetic Principl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39: 155-74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 (4): 51-58
Entman, R. M. and Rojecki, A. (1993). Freezing out the public: Elite and media framing of the U.S. anti-nuclear movement.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C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amson, W.A., & Modigliani, A. (1987). The changing culture of affirmative action.
Research in political sociology, 3,137-177
Gamson, W. A. (1992). Talking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novetter, M. (1992).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ness. In: Granovetter, M.and Swedberg, R. (eds.)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Boulder: Westview.
Gerhards, J. & Rucht, D.(1992).Mesomobilization: Organizing and framing in two
protest campaigns in West Germa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In M. Gurevitch, T. Bennett, J. Curran, & Woollacott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 Methuen.
Harold, S., (1985). We need a larger theory of negotiation: the importance of pre-negotiation phases. Negotiation Journal (1 July): 249-262
Hall, T. (1997) (Re) placing the city cultural relocation and the city as center. In: Westwood, S. and Williams,J. (eds.) Imagining C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2-218
Levinson, Stephen 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sh, S. and Urry, J.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Routledge.
McChesney, Robert W.著,羅世宏、魏旳、馮建三、唐士哲、林麗雲、王菲菲、
王賀白合譯(2005)。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巨流
Nimmo, Dan, and Robert L. Savage. (1976). Candidate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s.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ierre Bourdieu.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ed 
Peter Vergo. (1989). The New Museology. Reaktion Books
Pan, Z. &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 55-75
Potter, Jonathan. (1996). Representing Reality: Discourse, Rhetor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London: Sage.
P BANTIMAROUDIS. (2010). Greek Museum Media Visibility and Museum Visitation:An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Agenda Setting. Articles in Refereed Journals (International).
Stam, Deirdre. (1993). The Informed Mus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Museology’ for Museum Practice.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2: 267–283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2th ed.). NewYork: Longman.
Solvell, O., Lindquist, G., and Ketels, C. (2003). The Cluster Initiative Greenbook, Stockholm: Ivory Tower AB.
Teruggi, Mario E. (1973). The Round Table of Santiago. In Museum, Volume 25,
p.129.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New York: Free Press.
Tufts, S. & Milne, S. (1999). Museums: A Supply-side Perspectiv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6, No.3, pp.613-631.
Urry, J. (1990a).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Urry, J. (1990b). “The Consumption of Tourism”, Sociology 24:23-35
Urry, J. (1995). Consuming Place. London: Routledge.
Riviere ,G.H. (1985). The Ecomuseum: an evolutive definition. Museum. (148):182-183
van Dijk, T. A.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3(2): 20- 43
van Dijk, T. A. (1988).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J: Erlbaum.
van Dijk, T. A. (2008). Discourse and power.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van Dijk, T. A. (2009). Society and discourse: How social contexts influence text and talk.Lond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ter Benjamin. (1935).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
Wolfsfeld,G. (1993)Introduction. In A. A. Cohen& G. wolfsfeld(Eds.),Framing the intifada:people and media.Norwood,NJ:Ablex.
Wolfsfeld,G. (1997).Media and political conflict:News from the Middle East.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ton, S. D. (1996). American Business and Its Environment. New York: Mac Milton Company.
Zukin, S. (1991). 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伊藤壽朗. (1993).市民博物館。東京:吉川弘文館。

網站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www.npm.gov.tw/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http://south.npm.gov.tw/zh-TW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http://www.cam.org.tw/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HbT0RI/webmge?webmgemode=general&mode=basic
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藏查詢系統。https://webcat.tpml.edu.tw/uhtbin/cgisirsi/TPL/0/0/49
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http://www.lib.tku.edu.tw/resource_list/newspapers/resource5
archifield.net 。http://archifield.net/vb/
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www.airitilibrary.com.ezproxy.lib.tku.edu.tw/Home/Index
台灣新聞智慧網。http://news.infolinker.com.tw.ezproxy.lib.tku.edu.tw/cgi-bin2/Libo.cgi?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index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601
經濟日報。http://edn.udn.com/
自由時報。http://www.ltn.com.tw/
中華民國經濟部。http://www.moea.gov.tw/MNS/populace/home/Home.aspx
嘉義縣太保區公所。http://taibao.cyhg.gov.tw/
嘉義縣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www.cyhg.gov.tw/wSite/mp?mp=11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E9%A6%96%E9%A1%B5
羅浮宮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www.louvre.fr/zh
泰德美術館。http://www.tate.org.uk/visit/tate-modern
九州觀光推進機構。http://www.welcomekyushu.tw/
荷蘭觀光旅遊網。http://www.holland.idv.tw/city_am_b3.asp
旅行旅遊無印羅浮宮。http://tvb4life.pixnet.net/blog/post/151220380
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tristawu/tristaspace/164649576
看中國(VISION TIMES)。http://b5.secretchina.com/news/13/01/17/482960.html
耳游網。http://www.earsgo.com:81/m/spotview.jsp?id=944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