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6201114150900
DOI 10.6846/TKU.2011.01038
論文名稱(中文) 從浪跡天涯到招安建功:《水滸傳》梁山泊的形成與崩解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wandering into the war for the country: Liangshanpo form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in the "Water Margi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許凱鈞
研究生(英文) Kai-Chun Hsu
學號 69601005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7
論文頁數 18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葆文
委員 - 陳葆文
委員 - 高桂惠
委員 - 殷善培
關鍵字(中) 水滸傳
梁山泊
空間
地方
神聖空間
關鍵字(英) Water Margin
Liangshanpo
space
place
sacred spa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關注於梁山泊好漢與空間之間的辯證過程。通過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啟發,審視好漢身在環境當中,經由識覺觀察所產生的經驗評價,訴諸行為反應,進而改變、賦予或創造空間意義的歷程。基本上以小說三個主要空間作為章節畫分依據,分別為主流空間、江湖空間與梁山泊空間,探討人物身處空間之中產生的空間感,以及人物措舉所造成的空間現象改變,於他們的生命中生成了何種意義積澱於心,影響人物在下一個空間的感受與反應,甚至最終成為他們決斷自我生命出路的重要依據。
    本研究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然後回顧既有前人研究成果,以瞭解學界目前《水滸傳》相關研究概況,及尚可拓展開發的議題,以供本文作為論述基礎。另外便是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說明,探討本文所欲採用的研究進路以及所欲掌握的概念。
    第二章,隨著敘事空間呈現,聚焦於身處主流空間的好漢們,討論主流空間亂自上作,造成好漢生活處境每況愈下的遭遇。由於法律為少數人私情所左右,社會秩序敗壞,形成主流空間規範動搖的情況,造成好漢流向王法之外的江湖。
    第三章,耙梳中國文化裡江湖文化的特質,並且通過水滸好漢的足跡,分析江湖空間幾個著名場所的特色,並且指出隨著空間轉換,好漢為求生存因而流露出有別以往,趨向肉體化、功利化的行為模式。最後陳述江湖生活居無定所、危機四伏的狀態,形成好漢日後對於人際關係的何種嚮往。
    第四章,聚焦梁山泊空間,論述好漢匯聚一處,開始對於空間塑造所作的嘗試,由外而內析論梁山泊空間現象。並且論述隨著生活日久,梁山泊於好漢心中產生的意義改變。
    第五章,基本上延續第四章對於梁山泊空間之議題,由人事拉拔到天命之層次,探討好漢如何通過儀式召喚神聖降臨,賦予梁山泊神聖性,進而將之推擴至整個天下。梁山泊之重要性,也在梁山泊好漢的行動實踐中,提高、轉化了它的地位,使之高於江湖空間,又回頭影響主流空間定序。最後討論梁山泊人物與精神合一,其崩解毀壞的過程,以及天命、社會、人心三重角度照應下的意義旨趣。
第六章為結論,歸納《水滸傳》所呈現人地關係的轉變、空間意義的賦予機制,以及未來尚可開拓的議題。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hero and the space between Liangshanpo dialectical process. Inspired by humanistic geography,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examine the body hero, feel observed by the knowledge generated by evaluation of the experience, access to behavioral responses, and then change to give or to create space for meaningful history. Basically, the novel three main sub-space as a basis for drawing sections, namely the mainstream space, lakes space and Liangshanpo spac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s are in the room generated a sense of space, as well as measures to give people the space created by the phenomenon of change in their life in what sense is generated accumulation in the heart, affecting people in the next space sensitivities and reactions, and even self-determination ultimately become their way of life an important basis.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description of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s. Then review bo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academic "Water Margin" research profiles, and can still exp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ssues discussed as the basis for this article. Another is the range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shows, is seeking to explore the use of this research into the way and is seeking to grasp the concept. 
     Chapter II, presented as narrative space, focusing on heroes who are in the mainstream space,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mainstream to make room for chaos, resulting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living conditions of hero experience. As the affair of a few law about corruption of social order, to form the mainstream space norms shaken, which causes the flow of Fa-hero outside the arena. 
     Chapter III, crawl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s and lakes, and the hero's footsteps through the Water Margin, analysis arena space features several well-known place, and that as space conversion, thus showing the hero for the sake of survival are different in the past, the body tends to , utilitarian mode of behavior. Final statement of no fixed abode living rivers and lakes, perilous state, the formation of a true man of the future what kind of yearning for relationships. 
     Chapter IV, focusing Liangshanpo space, discussed together a hero, began by trying to shape the space, from outside to inside space Liangshanpo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And discussed with the life course of time, Liangshanpo in the hearts of the meaning of hero changes. 
     Chapter v, basically a continuation of Chapter IV for Liangshanpo space issues, drawing from the personnel to the fate of the level of hero to come through the sacred ritual call to give Liangshanpo sacred, and thus to push extended to the whole world.Liangshanpo importance, but also the action hero Liangshanpo practice, improve, transform its status above that of arena space, coming back to affect the mainstream space sequencing. Finally, discuss character and spirit of unity Liangshanpo, the process of destroying its collapse, and fate, society, people under the c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iple point of purport. 
      Chapter VI is conclusions, summarized, "Water Margin" presented by the relationship of people to change the meaning of the given space mechanism, and the future still open issu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4
一、小說考據資料	5
(一)版本研究	5
(二)來源研究	5
二、小說文本分析	5
(一)整體研究	5
(二)意涵研究	6
(三)藝術研究	7
(四)文化研究	7
三、小說延伸議題	8
(一)評點研究	8
(二)續書研究	9
(三)比較研究	9
四、水滸戲及其他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研究範疇	15
(一)版本的選擇	15
(二)「空間」定義	16
第四節  論文結構	18
第二章  亂自上作:論江湖好漢的不得其所	21
第一節  《水滸傳》的主流空間	21
一、皇權統治的城市空間	21
二、規訓懲戒的司法空間	28
(一)財力人情大於法理的衙門	28
(二)官匪一家的刺配、牢城營	30
三、倫理崩壞的家庭空間	33
四、小結	35
第二節  梁山好漢落草緣由討論	36
一、一出場已為強人	37
二、犯了官司	37
(一)自行犯罪	37
(二)外力介入	38
三、追隨上山	39
四、被擒獲	40
五、自動投奔	41
六、小結	41
第三節  好漢群體的價值意識	42
一、好漢群體的義	42
(一)義作為一種價值意識:濟困扶危、路見不平	43
(二)義作為一種關係嵌結:同氣相求、禍福同享	44
(三)義作為一種情義驅動:歃血聚義、不問是非	45
二、好漢群體的利	46
(一)不義之財,取之何礙	46
(二)仗義疏財,結識好漢	47
三、小結	48
第四節  結語	49
第三章  江湖歷險:論江湖好漢的移動空間	51
第一節  《水滸傳》的江湖空間	51
一、江湖作為文化場域	51
(一)地理本義下的江湖	51
(二)士人大夫視域下的江湖	52
(三)民間文化視域下之江湖	53
二、江湖作為生活場所	55
(一)酒店	55
(二)寺廟	59
(三)莊園	63
(四)山寨	66
三、小結	68
第二節  好漢江湖空間行為	68
一、暴力、居住、飲食及性欲	68
(一)佔領住所	69
(二)爭奪糧食	71
(三)貶抑性欲	73
二、替天行道	76
三、小結	78
第三節  好漢江湖遊歷體認過程	79
一、同伴相助乃生存必要	79
二、飄泊無依渴望安定	82
三、小結	84
第四節、結語	84
第四章  梁山聚義:論江湖好漢的轉化空間	87
第一節  《水滸傳》梁山泊空間的建構	87
一、梁山泊景觀建立	87
二、梁山泊與其他空間的關係	91
(一)王倫、晁蓋主政時期	92
(二)宋江主政時期	94
三、小結	101
第二節  好漢空間中認同塑造機制	102
一、梁山泊空間裡的儀式	102
(一)聚義盟誓	103
(二)排座次	105
二、梁山泊裡的空間符號	109
(一)梁山泊裡的地名命名	109
(二)梁山泊的空間部署	112
三、小結	115
第三節  好漢心靈中的梁山泊	115
一、人與地方的聯結	116
二、好漢實踐梁山泊地方的過程	118
(一)前期:功利現實的梁山泊	119
(二)後期:奉獻理想的梁山泊	120
三、小結	125
第四節  結語	125
第五章  招安建功:論梁山英雄的生命出路	129
第一節  梁山泊神聖空間圖式	129
一、「中心──四方」的存在空間圖式	130
二、梁山泊「中心──四方」神聖空間圖式	131
第二節  梁山泊空間聖化過程	138
一、神聖空間聖化	138
二、梁山泊的空間聖化	140
三、梁山泊神聖空間的流溥	142
四、小結	143
第三節  梁山群體崩解與意義	144
一、梁山泊群體崩解機制	144
二、天道、社會、自我:《水滸傳》梁山泊空間的三重意義	147
(一)生生不息,循環不已:天道觀點下的梁山泊	148
(二)自我實現,世道現實:心靈與社會觀點下的梁山泊	150
三、魂聚蓼兒洼:回歸永恆不朽的烏托邦	155
四、小結	156
第四節  結語	157
第六章  結論	159
第一節  水滸好漢的遷移與人地關係軌跡	159
第二節  存在生命的自我詮釋	161
第三節  論文的不足與展望	163
參考書目	165
附錄:一百單八將好漢落草緣由表	176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一版。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 修訂本》臺北:洪葉出版社,1993年5月初版。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一版。
許維遹著:《呂氏春秋集釋》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年5月1版。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1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8月初版。
(東漢)許慎著,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8月再版。
(三國)曹操,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曹操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2月一版。
(宋)竇儀等著,薛梅卿點校:《宋刑統》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1版。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點校:《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一版。
劉延世:《孫公談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1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宋)朱熹撰,李一忻點校:《周易本義‧系辭上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月1版。
(宋)姜夔著,孫玄常箋注:《姜白石詩集箋注》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一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3版。
(元)施耐庵撰,金聖嘆批:《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5月3版。
(元)施耐庵,羅貫中著,王利器校訂:《插圖本水滸全傳校訂本》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7月初版。
(元)施耐庵,羅貫中著,李泉,張永鑫校注:《水滸全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0月15日初版
(元)施耐庵,陳衛星點校:《水滸傳(容與堂本)》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8月1版。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12月再版。
(清)清聖祖編:《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5月初版。
(清)薛允升著,懷效鋒、李鳴點校:《唐明律合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1版。
宋杰輯:《水滸傳:名家匯評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1版。
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3月1版。

二、現代專著 
(一)水滸傳相關研究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9月15日初版。
何心:《水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羅爾綱:《水滸傳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蘇:江蘇古藉出版社,1992年6月1版。
王北固:《水滸傳的組識謀略》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10月16日1版 。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王同舟:《地煞天罡:水滸傳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1版。
朱一玄編:《水滸傳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2月2版。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2版。
佐竹靖彥:《梁山泊-《水滸傳》一○八名豪傑》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1版。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9月初版。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1月1版。
紀德君:《正說水滸傳:義與忠的變奏》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2月1版。
馬幼垣:《水滸論衡》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8月1版。
馬幼垣:《水滸二論》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8月1版。
石繼航:《江湖夜雨品水滸:梁山好漢裡的真實面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一版。
張同勝:《水滸傳詮釋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12月1版。
鮑鵬山:《新說水滸》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2月初版。
王彬:《水滸傳的酒店》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4月1版。

(二)空間相關理論研究
David Harvey, (1973)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London: Edward Arnold/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王利器:《耐雪堂集(訂補本)》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2月初版。
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1版。
諾伯休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王淳隆譯:《實存.空間.建築》臺北:臺隆書店,1994年2月20日6版。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初版。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等譯:《恐懼》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4月初版。
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8月初版。
潘朝陽:《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1年3月。
保羅‧柯拉法樂(Paul Claval)著,鄭勝華等譯:《地理學思想史》臺北:五南 圖書,2003 年9 月初版。
布萊恩.勞森著;楊青娟等譯:《空間的語言》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年12月1版。
R.J. Johnston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4年1月1版。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2月1版。
周尚意等編著:《文化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1版。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6月初版。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等譯著:《逃避主義》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4月初版。
王貴祥:《東西方的建築空間-傳統中國與中世紀西方建築的文化闡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1版。
Tim Cre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6年12月。
Paul Clok 等編著,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圖書,2007年9月初版。
馮雷:《理解空間:現代空間觀念的批判與重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5月1版。
顧朝林等編著:《人文地理學流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1版。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8年9月初版。
周曉琳,劉玉平著:《空間與審美-文化地理視域中的中國古代文學》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1版。

(三)小說、文學研究
保羅.利科爾(Paul Ricoeur)著,陶遠華等譯:《解釋學與人文科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1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2版。
彭啟福:《理解之思:詮釋學初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
李桂奎著:《元明小說敘事形態與物欲世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1版。

(四)社會、文化研究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臺北:風雲時代,1993年11月初版。
陳其南:《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臺北:允晨文化,1998年1月。
郭于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韋慶遠,柏樺編著:《中國官制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年9月1版。
曾文星編著:《家庭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1版。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1版。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4月北京3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4月一版。

(五)哲學、宗教、心理研究
熊十力:《原儒》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月初版。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張竹明譯:《物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6月1版。
莊耀嘉編譯:《馬斯洛》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2月初版。
海德格 (Heidegger, Martin)著:《詩.語言.思》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1年11月初版。
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1992年4月初版。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E. 佛洛姆(Erich Fromm)著;莫廼滇譯,《逃避自由》臺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1月再版。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6月。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1月初版。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出版公司,2005年8月修訂版。

三、單篇論文
(一)水滸傳相關研究
卜安淳:〈從《水滸傳》看傳統中國社會法治觀念的層次性〉,《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 02期 ,頁177-186。
李埏:〈《水滸傳》中所反映的莊園和矛盾〉,《不自小齋文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1版,頁164-222。
侯迺慧:〈《水滸傳》的特殊正義結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七期2002年6月,頁189-212。
李金松:〈金批「水滸傳」的批評方法研究〉,《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217-248。
李珺:〈從《水滸傳》中的吏胥描寫看梁山起義的必然性〉,《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8卷,頁58-60。
王學泰:〈話說「招安」下〉,《社會科學論壇》2003年 第12期 ,頁25-27。
王學泰:〈從「忠義」說到「替天行道」〉,《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3月1期,頁52-53。
樂蘅軍:〈水滸的成長與歷史使命〉,《意志與命運: 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5月1版,頁275-206。
樂蘅軍:〈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論水滸的悲劇嘲弄〉,《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頁67-99。
郭玉雯:〈《水滸傳》之構成與金聖歎的詮釋--以宋江為核心〉,《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227-260。
王學泰:〈從《水滸傳》看江湖文化〉,《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5年8月,頁5-15。
朱成祥:〈論《水滸傳》思想的墨學淵源〉,《菏澤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6年6月,頁40-43。
浦安迪:〈《水滸傳》:英雄豪氣的破滅〉,《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9月1版,頁271-357。
張火慶:〈盜寇集團:《水滸傳》的天命觀念〉收於氏著:《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10日初版,頁231-253。
杜貴晨:〈九天玄女與《水滸傳》〉,《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7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13-17。
劉承炫:〈金聖歎《水滸傳》評點之敘事話語的探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3期2006年10月,頁113-130。
李志宏〈在天道循環與人事際遇之間--論《水滸傳》敘事的後設命題及其話語構成〉,《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1月,頁107-156。
馬春芬:〈論說《水滸傳》中的「吃人」現象〉,《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5期,頁32-34。
王處輝、胡翼鵬:〈從《水滸傳》看傳統中國下層民眾的社會理想〉,《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107-126。
潘知常:〈以暴力為美:《水滸》的一個美學誤區〉,《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5期,頁118-127。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七卷第三期2007年9月,頁147-153。
潘萬木:〈《水滸傳 》深層意蘊的儀式表達〉,《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6期,頁24-28。
夏志清:〈水滸傳〉,《中國古典小說》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4月1版,頁71-108。
許麗芳:〈士庶價值意識之對話與辯證:《三國演義》及《水滸傳》對歷史人事的道德想像〉,《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08年6月,頁188-220。
白金銑:〈《水滸傳》魯智深形象的禪行實踐〉。《「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市:臺大文學院曁佛學研究中心,2008年11月22日),頁315-344。
李建華:〈「義」與梁山英雄座次的排定〉,《菏澤學院學報》2009年 06期 ,頁48-52。
洪賽來:〈小議梁山英雄排座次〉,《語文學刊》2009年12期,頁109-110。
許麗芳:〈章回小說中的韻文運用與相關意義:以百回本及百二十回本《水滸傳》之比較為中心 〉,《嘉大中文學報》2010年3月,頁149-176。
許凱鈞:〈《水滸傳》梁山泊文化景觀析論〉,《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8期2010年10月1日,頁77-128。

(二)空間相關理論研究
胡厚宣:〈論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收於《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10月初版,頁383-388。
漢寶德著:〈漫談中國人的環境觀〉,《建築.社會與文化》(臺中:境與象出版社,1975年9月初版,頁77-89。
陳文尚:〈存在空間的結構〉,《地學彙刊》1986年3月第5期,頁130-148。
李亦園:〈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收於《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文化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年1月1日,頁64-94。
Paul Rabinow著,陳志梧譯:〈空間、知識與權力:與米歇、傅寇對談〉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3月增訂再版,頁411-427。
馬潤潮:〈人文主義與後現代化主義之興起及西方新區域地理學之發展〉,《地理學報》第54卷第4期1999年7月,頁365-372。
邱博舜,〈從「天圓地方」的觀點看「八宅」的操作架構〉,(《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12月1日初版,頁269-315。
鄭志明:〈社區文化的宇宙圖式與神聖空間〉《鵝湖月刊》312期2001年6月,頁30-41。
廖本全、李承嘉:〈「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台灣土地研究》2003年5月第6卷第1期,頁83-104。
張再林:〈中國古代宇宙論的身體性〉,《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 4期2006年7月,頁10-17。
鄒睿怡:〈段義孚(Yi-Fu Tuan)論家「家」之形成與意義〉,《獨者  台灣基督徒思想論刊》第十六期2008年,頁231-261。
吳秋野:〈「亞」 字形圖案形式母題的形成、演變及其文化意義〉,《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64-71。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王志弘譯:〈空間是個關鍵詞〉,《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臺北:群學出版,2008年12月1版,頁111-143。
曹勝雄,孫君儀:〈建構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地理學報》2009年第55期,頁43-63。
王應棠:〈棲居與空間  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地理學報》2009年4月第55期,頁25-42。
曾旭正:〈地點、場所或所在論“place”的中譯及其啟發〉,《地理學報》2010年第58期,頁115-132。

 (三)文化、社會研究
魏士衡:〈天人感應思想與中國古代都邑規畫—中國城市規劃歷史探索之一〉,《國  外城市規劃》1984年03期,頁53-59。
沈金浩:〈江湖與中國雅文化〉,《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9卷第12期,頁28-40。
Richard L.A. Sterba:〈帝制中國官僚體系中的暗盤管理〉,收於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4月1版,頁169-185。
馮天瑜:〈略論中西人文精神〉,《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1月1期,頁16-24。
劉靜貞:〈正位於內?─宋代女性的生活空間〉,《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1998年第6期,頁57-70。
陳樹燕:〈氣候變化與梁山水泊及南北四湖的變遷〉2000年第1期,頁25-28。
侯蘭笙:〈釋「仗義疏財」〉,《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8卷第03期,頁37-40。
鄒慧蓉:〈從中國地名透視漢族人的思維方式和社會心理〉,《學術交流》2003年2月總第177期第12期,頁138-141。
焦杰:〈中國古代的外室現象〉,《婦女研究論叢》,2003年5月第3期總52期,頁31-36。
韓松等:〈歐洲教堂與中國寺廟建筑空間之比較〉,《華中建築》2004年22卷第1期,頁132-134。
劉平:〈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論綱〉,《文史哲》2004年2月總281期,頁68-75。
伊敏:〈宋代流刑考略〉,《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 03期 總第110期,頁69-72。
李亞:〈大名府故城之陪都歷史探析—大名府故城考略之一〉,《文物春秋》2005年03期,頁8。
馮賢亮:〈明清時期中國的城鄉關係— 一種學術史理路的考察〉,《華東師範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第37卷第3期,頁113-120。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收於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初版,頁1-48。
劉揚:〈中國寺廟漫談〉,《百科知識》2007年6月下期,頁49-50。
衣慎思:〈清代秘密社會的儀式研究-以天地會的歃血盟誓為視角〉,《法制與社會》2007年08期,頁677-678。
吳越:〈梁山泊的地理背景〉,《世界博覽(看中國)》2007年第12期,頁16-21。
聞華:〈漫談古代的衙役〉,《華夏文化》,2007年第3期,頁59-61。
唯阿:〈太公們的莊園〉,《世界博覽(看中國)》2007年第12期,頁34-39。
劉毅:〈說刺配〉,《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8年 05期  ,頁46。
石英:〈舊時的莊園〉,《海燕》2008年第12期,頁56-58。
唐靖:〈儀式文化對群體心態的影響作用〉,《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月第25卷第4期,頁113-117。
李仲俊:〈淺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法學研究》2009年第7期,頁92。
盛邦和:〈關於中國莊園歷史特點與命運再探〉,《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5期第24卷,頁47-53+158-159。
吳立友:〈「陪都」詞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8月總第216期,頁71。
劉海年:〈中國古代城市的演進與法制〉,《東方法學》2010年第2期,頁3-20。
方紅,章曉航:〈淺析寺廟園林建築的文化意向〉,《山西建築》第36卷第13期2010年5月,頁5-6。

(四)小說、文學研究
張世君:〈一線穿:一個本土的敘事概念〉,《暨南學報》第24卷第5期2002年9月,頁85-91。
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二十期,2004年9月,頁1-28。
楊義著:〈創建中國敘事學〉收於氏著:《晨窗剪霞-楊義學術隨筆自選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1版,頁327-330。

四、學位論文
康百世:《金聖嘆評改水滸傳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李慧淳:《水滸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年。
謝碧霞:《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崔省南:《水滸傳寓意學結構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2年。
陳兆南:《水滸傳故事之源流演變及其影響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汪淑玲:《「水滸傳」與「南總里見八犬傳」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趙淑美:《水滸後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閻紀宇:《蕩寇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吉斯:《遊目騁懷:中國卷軸繪畫與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移動視點(一種德希達式的重讀)》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美玲:《水滸傳之人物刻畫技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鄭光熙:《兩種水滸評點及其小說理論研究之一  (以袁無涯本與容與堂本為中    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林淑媛:《晚明水滸人物評論之研究--以金聖歎評《水滸傳》為範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黃暖瑗:《金聖嘆的《水滸傳》評點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慶揚《《水滸傳》的人格世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宣中文:《水滸戲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林曉英:《台灣亂彈水滸戲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榕峻:《陳洪綬《水滸葉子》研究》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金正起:《水滸傳修辭藝術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吳正宏:《三國故事對《水滸傳》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周家嵐:《清末民初水滸評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麥震清:《《忠義水滸全傳》與《羅賓漢傳奇》中「俠義」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秀美:《寒夜三部曲之地方性詮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文瑤:《《水滸傳》女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怡君:《才子本色-金批《水滸》的性質與批評取向》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潘伊莉:《秩序與反秩序-《水滸傳》俠文化之考察》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聿寧《《水滸傳》中的女性及其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崇旻:《《水滸傳》小說中的山寨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鄭文娟:《《水滸傳》悲劇意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7年。
翁菁妤:《《水滸傳》天命思想的運用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夙婷:《元代俠義雜劇的意義:以水滸俠義雜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康珮:《《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洪詠秋:《《三國演義》與《水滸傳》英雄觀之探析》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朱麗娟《金聖嘆評點《水滸傳》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邱彥祺:《《水滸傳》與明清之際續書三種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劉映江:《《水滸傳》的社會構成與人生價值》輔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羅國慶:《從《水滸傳》看宋代的民間信仰諸神》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家津:《可譯性限度探討-以沙博理(S.Shapiro)《水滸傳》譯本為例》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馬慧婷:《『南總里見八犬傳』與『水滸傳』之比較研究》長榮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