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6201002005100
DOI 10.6846/TKU.2010.01072
論文名稱(中文) 教育大學新生選念師培科系之決定因素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of Freshmen’s Choice of Entering Teacher Preparation Department of Universities of Educ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陳韋伶
研究生(英文) Wei-ling Chen
學號 69672005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1
論文頁數 15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清
委員 - 黃儒傑
委員 - 林曜聖
關鍵字(中) 大學新生
師培科系
校系選擇
決定因素
關鍵字(英) freshman of university
Teacher Preparation Department
determinants of department choi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大學新生選唸師培科系之決定因素。首先瞭解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在相關因素的特徵,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教育大學新生在相關因素之差異情形;其次分析教育大學新生選念師培科系之影響來源,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教育大學新生選唸師培科系影響來源之差異情形;最後分析教育大學新生選念師培科系之相關因素特徵與其影響來源的關聯情形與預測情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以台北市兩所教育大學之師培科系98學年度入學學生為對象,施予自編之「教育大學新生選唸師培科系相關因素之調查問卷」,共回收48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453份,可用率94.375%。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簡單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
歸納調查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發現:
壹、選唸師培科系相關因素特徵方面
一、教育大學新生的父母認為教師工作聲望高且環境單純、收入穩定。
二、教育大學新生對於未來教職市場機會與發展的信心較低,但對於未來文教事業的多元發展性仍有一定的信心。
三、教育大學新生對於教育大學在師資培育品質方面給予極高的肯定。
四、教育大學男性新生在自我概念特徵、大學聲望、科系品質知覺、就業機會知覺與社會價值知覺面向均較女性正向。
五、中高社經地位之教育大學新生在自我概念特徵的知覺,比低社經地位之教育大學新生更為正向且積極。
貳、選唸師培科系影響來源方面
一、整體而言,教育大學新生選唸師培科系考量的因素相當多元。
二、教育大學新生選唸師培科系受到考試成績影響決定的程度很高。
三、雖然教育大學新生予以教育大學及高的評價,但是受到教育大學聲望的影響而選唸的情形卻不如預期。
四、教育大學男性新生受到「社會對於教育工作及教師的肯定」的影響高於女性新生。
五、低社經地位之教育大學新生在選念師培科系時受到成績的影響程度高於高社經地位之教育大學新生。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若干具體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與教育大學對於未來發展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determining factors of freshmen’s choice of entering teacher preparation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influenc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collect empirical data. Subjects of the survey were 480 freshmen of 98 school’s year from two universities of education in Taipei .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imple regression analysis.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Part 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oice of entering teacher preparation department:
1. The freshmen’s parents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hought that to be teacher has high popularity, the environment is pure, the income is stable.
2. The freshmen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ad low confidence regarding the opportunity to be teacher, but still had considerable confidence regarding the career of multi-dimens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3. The freshmen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ave the extremely high recognition on the preparation 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
4. The male freshmen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ere more optimistic in their self-concept , the university prestige consciousness, department quality , opportunity of employment and social value than those of female freshmen.
5. The freshmen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 medium and high SES were more optimistic in their self-concept than that of freshmen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from low SES.
Part B ─the sources of influence affecting the choice of entering teacher preparation department:
1. Generally, freshmen’s choice of entering teacher preparation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ere quite multi-dimensional. 
2. Most of the freshmen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oose the teacher preparation department were affected by their test scores of entrance exam.
3. Although the freshmen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ave the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igh ranking, choosing to study in it was actually inferior to anticipated.
4. The male freshmen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ere more affected by “social appraisal for educational career and being a teacher” than that of the female freshmen.
5. The freshmen of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from low SES were more affected by their “test scores of entrance exam” than that of freshmen from high SES.
Based on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universities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future stud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育大學之沿革與發展現況…………………………………… 13
第二節 生涯選擇之理論基礎…………………………………………… 27
第三節 選擇校系之影響因素……………………………………………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85
第一節 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在相關因素特徵之分析………… 85
第二節 教育大學新生選念師培科系影響來源之分析………………… 94
第三節 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之相關因素特徵與其影響來源之
關係………………………………………………………………101
第四節 綜合討論…………………………………………………………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1
第二節 結論………………………………………………………………113
第三節 建議………………………………………………………………116
參考文獻…………………………………………………………… 119
中文部分………………………………………………………………… 119
英文部分………………………………………………………………… 129
附錄………………………………………………………………… 131
附錄一 教育大學新生選唸師培科系相關因素之調查問卷(專家指導)131
附錄二 教育大學新生選唸師培科系相關因素之調查問卷(專家指導
意見彙整)……………………………………………………… 139
附錄三 教育大學新生選唸師培科系相關因素之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47
表 次
表1-1 我國高等教育(18-21 歲)學齡人口在學率(粗在學率)…………… 1
表1-2 民國94 年至97 年國小師資儲備人員在年齡層之情況…………………4
表1-3 民國89 年至97 年新生兒人口數與粗出生率………………………… 4
表2-1 新、舊師資培育政策的比較……………………………………………16
表2-2 推動師範學院轉型與整併發展紀要……………………………………17
表2-3 師資培育職前教育課程相異比較………………………………………22
表2-4 83-97 學年度師資培育公費生核定名額統計………………………… 25
表2-5 Super生涯發展階段及其主要工作任務…………………………………32
表2-6 一生中發展性任務的循環與再循環……………………………………33
表2-7 Ginzberg 生涯發展階段及其主要工作任務……………………………35
表2-8 Hollingshead 兩因素社經地位等級表………………………………… 50
表3-1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之師資培育科系98 學年度一年級人數及班級數…67
表3-2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之師資培育科系98 學年度一年級人數及班級數…68
表3-3 樣本資料分析……………………………………………………………69
表3-4 建立專家之內容效度之學者名單………………………………………71
表3-5 「選念師培科系相關因素」專家審核意見統計表……………………72
表3-6 「決定選念師培科系的影響來源」專家審核意見統計表……………74
表3-7 「刪除題目」與「增加題目」專家審核意見一覽表…………………74
表3-8 「選念師培科系相關因素」之信度分析摘要表………………………75
表3-9 「決定選念師培科系的影響來源」之信度分析摘要表………………77
表3-10 「選念師培科系相關因素」之正式問卷內容…………………………79
表3-11 「決定選念師培科系的影響來源」之正式問卷內容…………………80
表4-1 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在相關因素各面向之整體得分情形……86
表4-2 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在相關因素之各題得分情形……………87
表4-3 不同「性別」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在相關因素特徵各面向
平均數 t 考驗……………………………………………………………90
表4-4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在相關因素
特徵各面向變異數摘要表………………………………………………92
表4-5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育大學選唸師培科系新生在相關因素特徵之差異
情形………………………………………………………………………93
表4-6 教育大學新生決定選念師培科系影響來源各面向之整體得分情形…94
表4-7 教育大學新生選念師培科系影響來源之各題得分情形………………95
表4-8 不同「性別」教育大學新生選念師培科系影響來源各面向平均數
t 考驗……………………………………………………………………96
表4-9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教育大學新生選念師培科系影響來源各
面向變異數摘要表…………………………………………………… 99
表4-10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育大學新生選唸師培科系影響來源之差異情形100
表4-11 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之自我概念特徵對於自我概念影響整
體迴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12 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之父母期望知覺對於父母期望影響整
體迴歸分析摘要表……………………………………………………102
表4-13 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之大學聲望知覺對於大學聲望影響整
體迴歸分析摘要表……………………………………………………102
表4-14 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之科系品質知覺對於科系品質影響整
體迴歸分析摘要表……………………………………………………103
表4-15 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之就業機會知覺對於就業機會影響整
體迴歸分析摘要表……………………………………………………103
表4-16 教育大學選念師培科系新生之社會價值知覺對於社會價值影響整
體迴歸分析摘要表……………………………………………………104
viii
表4-17 教育大學選唸師培科系新生在相關因素特徵與影響來源之相關與
預測情形………………………………………………………………10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104職場新貴報,第257期,2005/11/15-11/21。取自http://www.104.com.tw/noble/noble_no275.htm
丁一顧(2006)。教師進階制度規劃與實施之芻議─從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談起。中等教育,57(5),60-73。
王敏如(2004)。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性別知識與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毛琇嫺(2008)。高中生生涯進路決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內政部戶政司(2009)。歷年人口數、年增加、自然增加、出生、死亡數及其比率。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0-1.xls。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師資培育演進。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5。
丘以苹(2001)。改制升格造新局新舊交替惹爭議。卓越雜誌,203,42-45。
池婉宜(2007),我國國立大學整併政策之成效評估:以嘉義大學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
江福清(1993)。高職學生性別角色取向、生活角色重要性與生計成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茂興譯(1996)。諮商與心理治療的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李茂興譯(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李淑媛(1995)。高一學生問題解決態度、生涯不確定源與生涯決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錫津(1993)。台北市高職學生職業成熟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1),118-130。
吳文全(2002)。我國高職控制科日間部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途逕選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清(1994)。師資培育變通方案之規劃與實施。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開創師資培育的新局,109-122。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明清(1996)。師範學院的發展與出路。初等教育學報,9,437-441。
吳明清(1996)。教育研究-基本觀念和分析方法。台北:五南。
吳明清(1997)。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現代化的展望。教育資料集刊,22,255-268。
吳明清(2000a)。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清(2000b)。教育向前跑(續):教育改革的思維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吳芝儀譯(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吳芝儀(1999)。生涯輔導與諮商。台北:壽石。
吳清山(2003)。師資培育法 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27-43。
吳姿儀譯(1999)。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吳劍雄(1996)。專科生執業認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決定程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沈彩梅(1994)。青少年家庭功能、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秀娟(2003)。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禾楓。
李秋菊(2002)。二年制專科學生升學與就業意向之調查研究—以德霖技術學院二年制專科學生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美樺(2001)。我國高等技職教育市場定位分析之研究-以科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茂興譯(1997)。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台北:弘智。
李然堯(2004)。師範校院的轉型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58,24-32。
杜雨純(2006)。屏東教育大學轉型歷程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政皓(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四版)。台北:巨流。
林正昌、林清山、金樹人(2004)。決策過程中決策策略的權變運用:電腦模擬。教育心理學報,36(2),127-144。
林永順、莊英慎(2000)。技職學院行銷作為與特性認知分析-以國立勤益技術學院為例。中華管理學報,33-54。
林幸台(1983)。我國高中及大一學生職業決策行為之調查與實驗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6,91-124。
林幸台(1987)。生技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幸台(1992)。高級中學生涯輔導具體措施。台北:教育部。
林幸台(2003)。生涯輔導。台北:空中大學。
林美孜(1994)。大學行銷溝通組合優先順序評選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敏宜(1993)。幼兒性別恆常概念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清江(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影響因素。教育研究所集刋,22,87-115。
林清江(1984)。教授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蔚芳(1989)。生涯認知發展課程對大學一年級學生認知發展及生涯確定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慧瑜(199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師關注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談輝(2003)。生涯規劃。台北:全華。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金樹人(1997)。心理測驗與自我覺察。測驗與輔導,142,33-36。
金樹人(2002)。職業興趣組合卡(高中職版)。台北:心理。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天馬文化。
洪先進(2001)。我國高職觀光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徐南號(1993)。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袁志晃(1994)。父母影響中學生職業價值觀念和生涯發展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7,1-30。
袁志晃(2002)。生涯未定大學生生涯發展阻力因素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23,109-130。
唐建雄(2004)。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孫旻儀、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199-222。
翁福元、林松柏(2004)。台灣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芻議。教育科學期刊,4(2),63-94。
郭靜宜(2002)。高(中)職幼兒保育科應屆畢業生生計準備與生計選擇之研究—以北區高(中)職幼兒保育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許淑穗(1998)。生涯自我效能、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的影響—生涯選擇之徑路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國立嘉義大學(2003)。國立嘉義大學成立三周年專刊。
康自立(1992)。職業發展理論的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職業教育學院學報,1,1-31。
曹仁德、梁忠銘(2002)。台灣師資培育制度變遷之考察-師範院校、教育院系所培育機構的變革。台東師院學報,13,211-240。
張仁家(1994)。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家庭背景因素、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行為之相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民杰(2000)。師範校院轉型方式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124-135。
張芳全(2005)。教育議題的思考。台北:心理。
張芳全(2006)。教育大學定位的政策規劃。教育研究月刊,142,106-119。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秋華(1999)。合理情緒較育課程對國中生自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素偵(2003)。師範校院轉型之情境分析。初等教育學刊,15,177-194。
張錦宏(2004)。教育部:慎選好對象 整併好處多。聯合報,8版。
張添洲(1997)。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建成(2008)。精進大學生就業力迫在眉睫。
取自http://www.ntnu.edu.tw/csd/change_epaper/0801/change_f1.html
張德聰(2003)。體驗學習模式之一神奇的探索(歷奇)教育。教師天地,127,26-33。
張德銳(2004)。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9,169-193。
陳世雄(2003)。高級中等學校輪調式建教班職場學習實施現況的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玲(1991)。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生涯抉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美鳳(1999)。高職生職業自我概念與參加職業訓練意願之研究─以嘉南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珮琪(2003)。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狀況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瑞萍(2000)。師範院校招生行銷策略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麗娟(1983a)。影響學生職業成熟的父母因素之預測研究。教育學院輔導學報,6,195-224。
陳麗娟(1983b)。家庭社經地位、排行家庭大小與國中生職業成熟的關係。教育學院輔導學報,8,93-112。
陳麗娟(1988)。職業取向的縱貫追蹤研究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217-263。
陳麗娟(1993)。影響生涯發展取向和生涯決策的自我變項與家庭因素之探討。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33-116。
陳劉育(2005)。高職實用技能班電機電子類科學生升學意願與態度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瑩娟(2003)。學齡前兒童性別認知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教育部(2005)。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升學制度網(2010)。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取自http://140.111.34.182/。
教育部統計處(2009a)。我國高等教育(18-21歲)學齡人口在學率(粗在學率)。 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 18421
教育部統計處(2009b)。大專校院各校科系別學生數。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8421
教育部統計處(2009c)。大專校院概況—按校別與科系所別分。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8421
教育部統計處(2009d)。大專校院各校科系別班級數。2009年12月,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 18421
彭曉瑩(2002)。師範校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8,301-335。
楊中芳(1994)。廣告的心理原理。台北:遠流。
楊朝祥(2000)。師範校院的轉型。師友,22-24。
黃再德(1985)。行銷觀念應用於大學科系招生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振文(2003)。影響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升學意願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琬婷、孫志麟(2004)。面臨抉擇的師範學院:改革、困境與策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257-280。
黃家燊(2005)。師資培育多元化下的師範學院。師說,186,13-16。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雷鳴(2001)。師範學院大合併。師說,149,6-8。
詹盛如(2006)。高等教育整併:嘉義大學的經驗。教育研究月刊,148,71-80。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雅文(1998)。台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職業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景森(2003)。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38-47。
翟本瑞、薛淑美(2006)。教育部推動國立大學整併之政策評估:以嘉義大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0,163-199。
臧聲遠(2007)。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就業情報。
取自 2007年12月,http://career.ntu.edu.tw/epaper/pdf14-2-2.pdf
蔡宏輝(2006)。影響國中生就讀私立高職意願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伶霞(2004)。高職美容類科學生升學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芳蘭(2005)。生涯課程對高職學生生涯信念效果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培村(1994)。從生涯發展論終身教育的推展。教育改革,349-376。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蔡榮貴(2004)。教育的社會學基礎,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108-134。台北:學富。
鄧國雄、黃麗美(2003)。師範校院之轉型與發展--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為例。初等教育學刊,16,1-19。
蔣家娟(2002)。台灣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就業或升學意願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富家(2003)。高職實用技能班機械類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瑋玲(2006)。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鄭燿男、陳怡靖(2007)。轉變中的師範生之職業抱負:背景、入學原因、入學方式、價值取向之探討。華醫學報,27,131-149。
劉文宗(1998)。專科生自我概念、生涯發展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明秋(1989)。生計決策理論與實徵研究之分析。台南師院學報,22,109-133。
劉祐如(2002)。高職畢業生升學選校困擾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惟中(2004),台海兩岸大學合併之比較研究—以嘉義大學與浙江大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劉啟順(2005)。台北巿綜合高中畢業生升學決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2003)。青少年心理學。台北:空中大學。
賴清標(2005)。勇敢轉型 邁向一流大學。國教輔導,44,2-4。戴正雄(2003)。高職海事類科學生入學背景與升學就業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戴曉霞(2008)。失業與就業:台灣高等教育之新議題。高等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台北:第五屆兩岸高等教育論壇。
蕭佳純(2009)。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17(3),1-40。
鍾雅儷(2004)。中部縣巿商業技職學生升學考量因素之分析。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薛宗煌(1996)。高雄市中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孟芳(2002)。性別、家庭背景及職業興趣對國中資優班學生教育及職業選擇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念儒(2008)。新世紀的生涯選擇-綜合高中生涯規畫課程的轉化與實施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宏福(2007)。從升學主義談華人成人的價值觀。網路社會學通訊,67。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7/67-42.htm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地位、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6,1-95。
簡秀雯(1997)。生涯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生涯成熟態度與職業自我概念。國立屏東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美玲(2004)。親子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身心症狀之關聯。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謬敏志(1992)。生涯發展論之過去、現在、未來及其對輔導的啟示。諮商與輔導月刊,2,32-37。
羅文基(2001)。從生涯教育到生死教育—高雄市推展生死教育緣起。全國大專院校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羅文基等(1991)。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空中大學。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蘇建文(1975)。父母教養方式與少年道德行為。中華心理學刊,17,109-124。
蘇建文等譯(2002)。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貳、英文部分
Achebe,C(1982).Assessing the vocational maturity of students in the east  central state of Nigeria.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2),153-161.
Alvi, S. A. & Khan, S. B.(1983).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Crites’ career maturity model.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2, 174-181.
Bakar, A. R.& McCracken, J. D.(1994). Youth organization and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participation as predictors of the career  maturity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9917)
Barnes, P, E.(2001). Student career development in grade 9 and grade 12: Can growth be assume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52481)
Chodzinski, R. T.& Randhawa, B. S.(1983).Validity of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3, 1163-1173.
Coccari,R .L .& R .G .Javalgi(1995). Analysis of Students , Needs in Selecting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Vol.6,No2,27-39.
Comm, C.L.,and Labay,D.G.(1996),Reposition collegesusing changing student quality perception:On exploratory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Vol.7,No4,21-34
Crites, J. O.(1978),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adolescence: Attitude test of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79.
Hartung, P, J.(1997). Achieving career maturit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4542)
Holland, M(1981). Relationships between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elf-concept in sixth 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8, 228-236.
Lam,Y.L.J.(1982).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plans of theind eterminant High school graduate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Vol.20,No.2,213-229.
Lee. C, C., Hallander, E.K.& Krupsaw, M.(1986).Predicting the career choice attitud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est and ability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83088)
Naidoo, A, J.(1998). Career maturity: A review of four decades of research.(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9145)
Post-Kammer, P.(1987).Instrinsic work values and career maturity of ninth and eleventh grade boys and girl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ing,65, 421-423.
Rosen ,D.E.,Curran,J.M & Greenlee,.B(1998),College choiceina brand elimination framework:The high school student,5perspective ,Education.Vol.sl,No4,P,40-58 .
Super, D. E.&Nevill, D. D.(1984).Work role salience as a determinant of career maturit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5(1),30-4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