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6200909493500
DOI 10.6846/TKU.2009.01068
論文名稱(中文) 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Higher Grade Pupi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林欣玫
研究生(英文) Hsin-Mei Lin
學號 79573013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8
論文頁數 11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雅萍(picasso@mail.tku.edu.tw)
委員 - 盧東華(dhlu888@gmail.com)
委員 - 沈俊毅(cshen@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國小高年級學童
網路使用行為
人際關係
學業成就
關鍵字(英) Higher Grade Pupil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cademic Achieve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暸解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的現況,並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九十七學年度公立國小五、六年級普通班在學學童,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在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中,各區抽出二所學校,再由該校抽出五年級及六年級各一班,共計48班,1363人進行施測,實得有效問卷1247份,回收有效率93.97%。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為「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問卷」。問卷調查所得資料採用敘述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處理。本研究主要研究結果為:
一、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上網年資以4年以上最多,最常上網地點為家裡。從網路使用行為來看,八成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內,而國小高年級學童最常上網從事活動以娛樂類的比例最高,其次為學習類。
二、性別在國小高年級學童「每天平均上網時間」、「上網從事活動」及「人際關係」上會有差異。
三、年級在國小高年級學童「上網年資」、「每天平均上網時間」、「上網從事活動」、「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上會有差異。
四、「上網地點」、「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及「上網從事活動」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上會有差異。
五、「上網年資」、「上網地點」、「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及「上網從事活動」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上會有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歸納成結論,並提供具體建議以供教育相關單位、教師及家長在制訂教育政策、教學與輔導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tend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for higher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t Taipei City, in addition, this study further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ant backgrounds among their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is study uses well-designed questionnaires to gather information, and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e students in ordinary classes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s in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during academic year of 2008 at Taipei City.  Survey method adopted layered random sampling. Among the 12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Taipei City, two schools from each reg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n within the school selected, there was one class selected from both fifth and sixth grades, with a total of 48 classes and 1,363 participants were tested on the questionnaire. The total effectively returned surveys reached 1,247 copies with effective collection rate of 93.97%.  The research tool used by this study was “Survey query for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or elementary school”.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was analyzed and processed further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like descriptive analysis, chi-square test,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major findings for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seniority as the internet users for the majority students in higher grades at Taipei City was over four years. The most common internet access occurred at ho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82% of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spent two hours on average in daily online access, and the most frequently online activity for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was in the category of entertainment, and learning category to the second. 

2.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from higher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s exhibited differently among “the daily average time spent online”, “online activities” as well a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3.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from higher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s exhibited differently among “online seniority”, “the daily average time spent online”, “online activitie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academic achievement”.  

4. Higher-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Internet sites surfed", "the daily average time spent online" and "the online activities" will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5. Higher-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online seniority”, “Internet sites surfed", "the daily average time spent online" and "the online activities" will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Conclusion was summarized from research findings, and it will be submitted along with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as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 related organizations, teachers and parents who act in the capacities of prescribing educational policies,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研究問題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六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	11
第二節  人際關係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學業成就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9
第五節  研究程序	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現況分析	5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	68
第三節 不同網路使用行為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100
參考文獻(中文部分)	103
參考文獻(英文部分)	109
附錄	111
附錄一	111
附錄二	112
附錄三	116
附錄四	117
附錄五	118

表2-1-1	網路使用行為之內容分析表……………………………….…………………..	13
表2-1-2	家中最常上網者經常上網地點………………………………………….……..	14
表2-1-3	本研究上網從事活動項目分類表…………………………..……………….….	19
表2-2-1	Sullivan 的人格發展階段………………………………….……………….......	23
表2-2-2	Schutz基本人際關係取向………………………….…………………………	26
表3-2-1	研究樣本之抽樣分布情形………………………………………………..……	47
表3-3-1	專家效度諮詢名單……………….……………………………………………	50
表3-3-2	國小兒童人際關係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53
表3-3-3	國小兒童人際關係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54
表4-1-1	性別資料摘要表……………………………………………………………….	58
表4-1-2	年級資料摘要表………………………………………..……………………..	58
表4-1-3	家中是否有電腦現況摘要表………………………….……………………….	59
表4-1-4	家中電腦是否能連上網路現況摘要表………………..……………………….	59
表4-1-5	國小高年級學童上網年資現況摘要表………………………..……………….	60
表4-1-6	國小高年級學童上網地點現況摘要表………………………..……………….	61
表4-1-7	國小高年級學童每天平均上網時間現況摘要表……………………………….	62
表4-1-8	國小高年級學童上網從事活動現況摘要表…………………………………….	63
表4-1-9	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64
表4-1-10	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65
表4-1-11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66
表4-2-1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上網年資之卡方差異分析摘要表……..………..	68
表4-2-2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上網地點之卡方差異分析摘要表………………	69
表4-2-3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每天平均上網時間之卡方差異分析摘要表….….	71
表4-2-4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上網從事活動之卡方差異分析摘要表…………	72
表4-2-5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上網年資之卡方差異分析摘要表………….…..	74
表4-2-6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上網地點之卡方差異分析摘要表………..…….	75
表4-2-7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每天平均上網時間之卡方差異分析摘要表….….	76
表4-2-8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上網從事活動之卡方差異分析摘要表……..…..	78
表4-2-9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9
表4-2-10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0
表4-2-11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1
表4-2-12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2
表4-3-1	不同上網年資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3
表4-3-2	不同上網地點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4
表4-3-3	不同上網地點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85
表4-3-4	不同每天平均上網時間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6
表4-3-5	不同每天平均上網時間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88
表4-3-6	不同上網從事活動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9
表4-3-7	不同上網從事活動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91
表4-3-8	不同上網年資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2
表4-3-9	不同上網年資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93
表4-3-10	不同上網地點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3
表4-3-11	不同上網地點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94
表4-3-12	不同每天平均上網時間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4
表4-3-13	不同每天平均上網時間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95
表4-3-14	不同上網從事活動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5
表4-3-15	不同上網從事活動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業成就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96

圖1-1-1	歷年個人寬頻上網比例……………………………………..……………...	3
圖2-1-1	國中小學生每周網路使用時數……………………….………........................	15
圖2-1-2	國中小學生使用電腦的主要用途…………………………..………………	17
圖2-2-1	Heider的P-O-X模式圖…………………………………..……....................	28
圖2-2-2	不同年級階段父母取向與同儕取向之差異……………..………………….	32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4
圖3-3-1	研究問卷發展程序流程圖………………………………..……………..….	4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中文部分)
人格心理學(林宗鴻譯)(1997)。臺北:揚智。
人際傳播(沈慧聲譯)(1998)。臺北:揚智。
天下雜誌(2000)。2000網路大調查。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天下雜誌(2003)。天下雜誌2003年(教育特刊)。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王秀燕(2003)。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建翔(2005)。國小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卡斯提爾(1998)。網路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等譯)。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石如玉(2002)。Web導向教學環境應用於國小學童學習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交通部統計處(2007)。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9年3月29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ct?xItem=5471&ctNode=165&mp=1。
行政院研考會(2006)。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2008年8月8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9940&mp=100。
行政院研考會(2007)。九十六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09年4月28日。取自www.rdec.gov.tw/DO/DownloadControllerNDO.asp?CuAttachID=12730。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民寧(1999)。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克雷蒙弟(1999)。誰在上網?網路使用者大調查(林以舜譯)。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吳秀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明坤(2005)。班級人際互動對於網路教學學習動機與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隆(1998)。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09,23-39。
吳毓瑩(2003)。多元評量概念在課程標準演變中之定向與意義。教育研究資訊,11(6),3-32。
李佳倫(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李曉君(2005)。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生為例。臺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谷宗芸(2007)。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沈淪之間-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或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104-119。
林佳旺(2004)。國小兒童網路使用之現況與問題探究。師說,180,53-57。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奕汝(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態度、父母管教方式(網路議題)與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社團法人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2007)。2007台灣青少兒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8年8月4日。取自http://www.rtv.nccu.edu.tw/vhuang/2007_research.pdf。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禮仁(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性別、年級與地區之自我概念、學業成績之比較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施文超(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性知識及性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
洪華檜(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網路行為、管理認同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洪毓蓮(2001)。台北都會區國中生網路行為、態度、素養之統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2004)。青少年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2008年8月19日,取自:http:// www.jtf.org.tw/。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勻銘(2004)。網路—網住父母與孩子的心。臺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183。2008年7月14日。取自臺灣心理諮商資訊網http://www.heart.net.tw/183-1.htm。
張月瓊(2008)。青少年網路人際關係之探究。教師天地,156,76-79。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教育部(2001)。校園網路使用規範。2009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moecc/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5266。
許玉霞(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現況及網路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偏遠地區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仲毅(2007)。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欣怡、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質與人際關係。科學月刊,29(6),469-476。
郭靜晃(200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佩庭(2008)。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玟如(2006)。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俞霖(2002)。網路同儕型塑及對青少年社會化影響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3,149-181。
陳冠名(2003)。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萍(2000)。大學生電子郵件的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探討。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雪芬(2000)。網路春色蕩漾,學生難以抗拒。2008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tcc.gov.tw/~tcco/42/news890602.htm。
陳雪梅(2003)。多元智能教學對幼稚園幼兒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台大社會學刊,28,117-154。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葳威(2007)。e世代兒少網路使用與價值觀探討。2007數位創世紀:數位傳播與文化行銷學術實務研討會。台北:國立編譯館國際會議廳。
黃榮貴(2002)。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輔導。屏縣教育季刊,12,16-21。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德祥、魏麗敏(2002)。網際網路對大學生衝擊與影響之統整性研究:網路沉迷、心理健康、生活方式、電話商務、網路性愛色情及援助交際,以及網路犯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年專題研究報告(編號:NSC90-2413-H-018-034)。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中國論壇,204,10-26。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69,104-113。
溫明正(2002)。我國國民小學教學軟體應用與相關措施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淑菁(2003)。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倫理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五南。
資策會(2005)。每日上網比例極高 北美青少年愛流連娛樂網站。2008年8月6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3862。
資策會ACI-FIND(2003)。2003年我國家庭資訊通信技術應用概況。2008年7月4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65。
廖思涵(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筠怡(2006)。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及其父母參與兒童網路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臺北:揚智文化。
臺北市教育局(2007)。資訊素養與倫理實施計畫。2009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7660&QryKey=資訊素養與倫理。
臺北市教育局(1999)。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2009年3月29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lic.asp?SEL=223。
臺北市教育局(2002)。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2009年3月29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lic.asp?SEL=223。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九十八年度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9年3月29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劉家儀(2000)。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存裕(2005)。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現況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蔡銘城 (2004)。高雄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活動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鄧瑞源(2007)。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2005)。台灣網路使用調查。2008年8月18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index.html。
賴昱霖(2007)。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小高年級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賴美雪(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戴怡君(1998)。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國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戴淑貞、黃琴雅、李曉君(2006)。臺南市國中生網際網路使用情形與親子互動關係之初探。臺南科大學報,25,15-31。
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瞿海源、王燦槐及羅惠筠(1997)。資訊網路與臺灣社會--網路使用的社會意義,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謝清俊主持),行政院經建會。
顏志賢(2004)。以網路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究國小學童批判思考之歷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淑華(2007)。國小學生網路使用與學業成績之關聯性研究-以彰化縣六年級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魏欣怡(2006)。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龔任俠(2006)。網路行為與科技學習之研究。師說,194,40-43。
 
參考文獻(英文部分)
Adoni,H.(1995).Literacy and reading in a multimedia environment.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pring,152-175.
Anderson, K. J. (1999). Internet U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Retrieved July 8, 2008, from http://www.rpi.edu/~anderk4/research.html.
Berndt, T. J.(1982). 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 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1460.
Black, K. A.(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 Friends. Adolescence,35, 499-513.
Brody, N. (1992). Intelligence.(2nd ed.).N.Y.:Academic Press.
Buhrmester, D.,& Furman, W.(1987).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ionship and Intimacy . Child Development, 58, 1101-1113.
Calloway, C. (1999). Promote friendship in the inclusive classroom. 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34(3), 176-177.
Clay, R. A.(2000). Is the Internet Enhancing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s or Leading to Greater Social Isolation? Monitor on Psychology, 31(4). Retrieved July 19, 2008, from http://www.apa.org/monitor/apr00/linking.html.
Felson, R. B., & Trudeau. L.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4, 113-126.
Fullerton, C. S., & Ursano, R. J.(1994). Preadolescent Peer Friendships:A Critical Contribution to Adult Social Relatednes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3(1), 43-63.
Heider, F. (1959).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omans, G. C. (1950). The human group.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Kraut, R., Lundmark, V., Patterson, M., Kiesler, S., Mukopadhyay, T., & Scherlis, W.(1999).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y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9), 1017-1031.
McKenna, Katelyn Y. A.; Bargh, John A. (2000). Plan 9 from Cyberspace: The Im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4, 57-75.
Mediamark Research Inc.(2007).Gaming is Nearly Ubiquitous with Kids Online.Retrieved July 10,2008, from http://www.mediamark.com/PDF/Gaming%20is%20Nearly%20Ubiquitous%20with%20Kids%20Online.pdf.
Morgan, C. T., King, R.A. and Robinson, N.M.(1979).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alwa, K., & Anand, A. P. (2003). Internet Addiction in Students:A Cause of Concer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6(6),653-656.
O’Dea, J. A., & Abraham, S.(1999).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Body Weight,Gender,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Adolescence,34, 69-80.
Overton, S., & Rausch, J. L. (2002). Peer relationships as support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 analysis of mothers’goals and indicators for friendship. Focus on Autism & Other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17(1), 11-29.
Reisberg, L.(2000).10% of students may spend too much time onlin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6,43-50.
Roe, K., & Muijs, D. (1998). Children and Computer Games-A Profile of the Heavy User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 (2), 181-200.
Sanders, C. E., Field, T. M., Diego, M., & Kaplan, M.(2000).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et Use to Depression and Social Isolation among Adolescents. Adolescence,35, 237-242.
Schacter, J., Chung, G.K.W.K and Dorr, A.(1998). Children's Internet Searching on Complex Problems: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Analys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9(9), 840-849.
Suler, J. (1999). To Get What You Need Healthy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 385-394.
The 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2003). Connected to the future. Retrieved July 11,2008, from http://www.cpb.org/stations/reports/connected/connected_report.pdf.
Urberg, K. A., Degirmencioglu, S. M., Tolson, J. M. & Halliday-Scher, K. (1995).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peer networ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540-547.
Weiser, E, B.(2000). The Function of Internet Use and Their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Tech University, Lubbock, Texas.
Young K.S. (1996). What is internet addictive. Retrieved May 15,2008,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whatis.html.
Young, K. S.(1999). Internet addi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Stud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7, 351-393.
Young, K.S.(1998).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y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3), 237-24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