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6200506355300
DOI 10.6846/TKU.2005.00730
論文名稱(中文) 大龍峒四十四坎市街空間復原及變遷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Recup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or the Space of the City Street at the 44 Shop Houses of Pouromp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詹千靚
研究生(英文) Chien-Ching Chan
學號 69230027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4-06-10
論文頁數 23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米復國(miifk@ms15.hinet.net)
委員 - 葉乃齊(naichi.ye@msa.hinet.net <naichi.ye@msa.hinet.net>)
委員 - 黃瑞茂(mao.isle@msa.hinet.net <mao.isle@msa.hinet.net>)
關鍵字(中) 大龍峒四十四坎
市街
店屋
復原
變遷
都市政策
關鍵字(英) The 44 Shop Houses at Pourompon
city Street
shop house
recuperation
transformation
urban polic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期望透過一個真實的操作經驗,提供歷史街區一套建構「復原」與「變遷」圖說的還原操作模式,並透過歷史背景、都市發展政策,找出影響四十四坎市街空間變遷的背後機制,以「都市政策的發展」作為四十四坎空間復原與變遷過程的時間分割點,解讀街庄空間的結構及其歷時性的變遷過程,針對歷時性的變遷,找出共時性的影響變遷之因素。

    本研究將四十四坎市街「復原」與「變遷」圖說,依國家政權的移轉(都市政策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並於研究成果中歸納出五個關鍵性事件(時間點),來說明四十四坎的變遷過程:

一、清領建設時期(1802-1895)

1. 清嘉慶八年四十四坎建街,始建第一進帶過水(大龍峒由散村轉為集村之聚落型態),建構「清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四十四坎市街復原圖」說明四十四坎始建的規模、範圍及還原方式。

2. 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據台前一年,四十四坎從始建第一進帶過水的店屋規模,至清末部分店屋已擴張至第二、三進空間,市街範圍也由頂街擴張至下街,市街空間的擴大致使東、西大龍峒地方空間與力量的結合,建構「清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四十四坎市街復原圖」說明清末四十四坎市街空間發展之關係及其還原方式。

二、日治増/改時期(1895-1945)

3. 大正十四年的《臺北地圖》顯示四十四坎有七坎店屋倒塌之情形,四十四坎出現了「改正」的時機,依法興建符合殖民政府規定的「家屋建築」與原四十四坎的其他店屋並立,市街上開始出現特殊的殖民地風格,建構「日治時期大正十四年(西元1925年)四十四坎增/改建變遷圖」說明都市殖民政策對於四十四坎市街的影響與變遷及其還原方式。

三、國府拆除新建時期(1945-1980) 

4. 民國六十二年「萬大計畫」將哈密街(原四十四坎市街中間車道)由原來清領建街的4米30公分,拓寬為11米寬道路,四十四坎南側店屋第一進遭拆除,建構「國府時期四十四坎哈密街拓寬變遷圖(1976年)」說明戰後在都市政策摧毀性的創造下,四十四坎歷史街區的重創與變遷及其還原方式。

5. 民國八十三年哈密街83巷開闢,北二十二、南二十二坎的連棟式長形街屋數棟被拆除、截斷,建構「國府時期四十四坎哈密街83巷開闢變遷圖(1994年)」說明都市計畫的執行不彰與不當,造成歷史街區成為城市現代化與進步象徵的貢品,並突顯戰後都市更新政策的盲點。
英文摘要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hands-on oper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thesis will offer the original operation model of the historic city street through the illustrators of a set of constructed “recup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find out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scenes which influ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street space of the 44 Shop Houses through the history and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By u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olicy” as the timing division line for the process of the space recup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44 Shop Houses, the space structure of the city street and its process for the timing transition will be interpreted.  Also, targeting the timing transition, the commo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transformation will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transition of regimes, this study has divided the illustrators for the “recup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to three phases, and five key incidents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have been inducted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o as to elaborate on the transformational process of the 44 Shop Houses::

A.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in the Ching Dynasty (1802-1895)

1. The 44 Shop Houses were built in the 8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 Chin in the Ching Dynasty,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 shop house  (since then, instead of diffusive living type, village type of livelihood had been formed at Pourompon).  “The recuperation chart of the 44 Shop Houses in the 8th year (1983 )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 Chin in the Ching Dynasty”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elaborate on its original establishing scale, range and its restoring method.
    
2. It was not until the 20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 Xu in the Ching Dynasty, one year before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that the first shop house at the 44 Shop Houses was first established.  Up to the end of the Ching Dynasty, the shop houses had been extended to the second and third spaces and the scope of the city street had also been expanded from the up street to the down street.  The space expansion of the city street l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gional space and strength of west and east Porompon.  “The recuperation chart of the city street of the 44 Shop Houses in the 20th year (1894)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 Xu in the Ching Dynasty”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elaborate on the relation of the city street space development at the 44 Shop Houses at the end of the Ching Dynasty and its restoring method.
  
B. The modification/revision period in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times (1895-1945)

3. The “Taipei map” issued in the 14th year of the Japan Da Zheng regime showed the collapse status of seven shop houses out of the 44 shop houses, and as per the law at that time, the collapsed seven shop houses were “modified” to comply with the “house construction” stipulated by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and existed with the remaining shop houses.  By then, the colonial style of construction started to show up on the city street.  “The modification/revision transformational chart of the 44 Shop Houses in the 14th year (1925) of the Japan Da Zhen Regime”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elaborate on the influ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ban colonial policy on the city street of the 44 Shop Houses and its restoring method. 

C. Demolishing/reconstructing period i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hase (1945-1980) 

4. With the “Wan Da Project” in 1973, Ha Mi Street (the middle carriageway of the original 44 Shop Houses) was broaden to be a road in 11-meter width from 430 cm originally built in the Chi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southern shop house in the 44 Shop House was removed.  “The widening change chart of Ha Mi Street of the 44 Shop Houses i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hase (1976)”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elaborate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44 Shop Houses, and its restoring method.  

5. In 1994, the Lane 83 of Ha Mi Street was developed, so several shop houses in the north 22 and south 22 connected shop houses were dismantled and cut off.  “The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chart at the Lane 83 of Ha Mi Street of the 44 Shop Houses i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hase (1994)”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elaborate on the inefficiency and inappropriat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ban project which illustrated the historic street area to be the sacrifice of the symbol of the city modernization and advancement, and highlighted the blind spot of the urban renewal policy in the post-war perio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續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理論及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內容………………………………………10
  一、	研究架構
  二、	研究內容
第四節	研究範圍………………………………………………13
第五節	研究方法………………………………………………15
第六節	研究流程………………………………………………18

第二章  清領建設時期(1802-1895)

第一節	建設時期歷史背景
  一、   大浪泵庄的開墾(1802前史)………………………19
  二、   信仰祭祀圈的分佈與四十四坎的構成………………23
第二節	移墾政策下的都市發展
  一、   東大隆同:隆同市街的形成與發展…………………29
  二、   西大隆同:港子墘空間的形成與發展………………39
第三節	四十四坎始建原貌之復原
  一、   市街空間復原的建構…………………………………49
  二、   始建時期的復原:第一進帶過水……………………54
  三、   始建時期的復原:第二、三進帶過水………………67
第四節   小結……………………………………………………75

第三章  日治増/改建時期(1895-1945)	

第一節	增改建時期歷史背景
  一、   大龍峒行政區的變更…………………………………77
  二、   大龍峒地方產業結構…………………………………82
第二節	都市政策的發展
  一、   都市計畫的啟蒙與法制的確立………………………88 
  二、   公共建設的建置………………………………………106
第三節	四十四坎増/改建時期空間之變遷
  一、	市街範圍的延伸………………………………………121
  二、	第一進改建的變遷……………………………………125
  三、	第二、三進増/改建的變遷……………………………139
  四、	日治時期四十四坎增改建變遷圖的建構……………142
第四節   小結……………………………………………………145

第四章  國府拆除新建時期(1945-1980)

第一節	拆除時期歷史背景
  一、	戰後大龍峒的行政分區………………………………147
  二、	大龍峒地方產業結構…………………………………149
第二節	都市政策的轉變 
  一、	殖民地都市計畫之接收………………………………154
  二、	國府時期都市發展之相關政策………………………155
  三、   大龍峒在都市計畫中的定位…………………………166
第三節	四十四坎拆除新建時期空間之變遷 
  一、   頂下街市街空間的斷裂………………………………167
  二、  「萬大計劃下」南側店屋第一進的拆除………………169
  三、   四十四坎市街最後一條都市計畫道路的開闢………173
  四、   四十四哈密街拓寬變遷圖的建構……………………175
  五、   四十四坎哈密街83巷開闢變遷圖的建構……………181
第四節   小結……………………………………………………187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後續研究

第一節	 都市政策對大龍峒四十四坎市街空間的影響……189
第二節	 「復原圖」與「變遷圖」的還原與建構…………199

參考文獻…………………………………………………………203

附    錄

附錄一:四十四坎鬮約…………………………………………209
附錄二:陳清水、陳占象杜賣店契……………………………211
附錄三:四十四坎尚存店屋數量調查表………………………212
附錄四:使用執照調查表………………………………………214
附錄五:台北大龍峒紀事年表…………………………………216
附錄六:四十四坎現況調查表…………………………………223
附錄七:訪談紀錄………………………………………………228
附錄八:田調老照片蒐集………………………………………236

表 目 錄
表2- 1:臺北地區原住民部落人口統計表………………………………………….. 20
表2- 2:大龍峒科舉人物表………………………………………………………….. 41
表2- 3:日殖民時期大龍峒孔子廟重建首倡捐獻士紳的背景…………………….. 47
表2- 4:清光緒二十年四十四坎店屋興建狀況…………………………………….. 68
表2- 5:民國六十八年四十四坎尚存店屋狀況…………………………………….. 70
表3- 1:大龍峒行政區域變遷表…………………………………………………….. 80
表3- 2:昭和十六年(西元1941 年)大龍峒人口統計表……..………………….. 81
表3- 3:昭和八年至昭和十六年大龍峒町會社統計表…………………………….. 86
表3- 4:大正元年至昭和十三年大龍峒町會社及工廠統計表…………………….. 86
表3- 5:昭和九年(西元1934 年)大龍峒町養鴨商行統計表……..…………….. 87
表3- 6:西元1932 年「臺北市區計畫」涉及大龍峒地區之預定計畫道路…….... 96
表3- 7:昭和十二年公告第1 號預定施行重劃地區範圍………………………...... 99
表3- 8:臺北縣「家屋規則」建築管制事項………………………....……………. 101
表3- 9:「家屋細則」建築管制事項………………………...... ………….………. 101
表3-10:「家屋細則」建築管制事項……………………………………………..... 102
表3-11:日治時代臺北市街「步道、亭仔腳」設置區域之指定歷程……………. 103
表3-12:日殖民時期大龍峒公學校學生畢業人數及全校學生人數統計表……..... 110
表3-13:大龍峒町昭和二年至昭和十年豬肉商行名錄(1927-1935)……..…...... 114
表3-14:大龍峒町昭和二年至昭和十年豬肉商行數量統計表(1927-1935)….... 114
表3-15:日殖民時期殖民政府於大龍峒建設之公有建築表……………………..... 118
表3-16:目前尚存日殖民時期四十四坎改建戶數調查表……………………......... 125
表3-17:大正十四年自「臺灣地形圖」中消失的四十四坎第一進戶數調查表…. 127
表3-18:日殖民時期四十四坎亭仔腳改建調查表………………………………..... 136
表3-19:日殖民時期四十四坎第二進與三進增、改建戶數調查表…………......... 140
表4- 1:大龍峒(大同區)人口統計表…………………………………………...... 148
表4- 2:大龍峒商店街的商店結構表……………….………………...…………….. 150
表4- 3:大龍峒地區(大同區)製造業工廠種類及數量表……………………...... 151
表4- 4:民國六十八年大龍峒資本一億以上之企業工廠統計表………………….…...... 153
表4- 5:國府時期都市政策與大龍峒四十四坎空間變遷關係表………………….…...... 157
表4- 6:民國五十四年至八十四年哈密街土地公告現值統計表………………...... 162
表4- 7:民國四十三年台北市各地區地方建設統計表…………………………...... 166
表4- 8:大龍峒地區「萬大計畫」實施項目表…………………………………...... 171
表4- 9:大龍峒地區因道路拓寬、開闢拆除建築安置及整建調查表…………….. 172
表5- 1:四十四坎各重要時期都市政策影響市街空間特徵表…………………...... 191
表5- 2:各重要時期四十四坎市街空間變遷分析表……………………………...... 192
表5- 3:各重要時期四十四坎建築空間變遷分析表……………………………...... 195
表5- 4:四十四坎市街復原與變遷圖說還原之時間定位表……………………...... 200
圖 目 錄
圖1- 1:「台北市古蹟及歷史保存區週邊地區都市設計準則之擬定」範圍圖…….. 6
圖1- 2:「台北市古蹟保存區涵蓋範圍規劃調查研究」範圍圖…………………….. 6
圖1- 3:孔廟、保安宮附近地區規劃構想圖……………………………………..….. 7
圖1- 4:大龍峒孔廟暨周邊近期執行專案一覽圖………………………………….... 8
圖1- 5:研究架構分析圖…………………………………………………………….... 12
圖1- 6:四十四坎空間範圍圖………………………………………………………… 13
圖1- 7:四十四坎現況空間範圍圖…………………………………………………… 14
圖1- 8:「復原圖」與「變遷圖」建構方法示意圖…………..…………………….... 17
圖2- 1:臺灣地形圖………………………………………………………………….... 19
圖2- 2:清初臺北地方輿圖………………………………………………………….... 20
圖2- 3:西元1709 年陳賴章墾戶範圍…..………………………………………….... 22
圖2- 4:清咸豐四年保安宮第一次修復捐款信眾分佈圖………………………….... 26
圖2- 5:大正六年保安宮大規模修復捐款信眾分佈圖…………………………….... 26
圖2- 6:內、外土地公廟管轄範圍分佈圖………………………………………….... 28
圖2- 7:清同治九年陳培桂所繪的北臺輿圖……………………………………….... 29
圖2- 8:地名變更圖………………………………………………………………….... 30
圖2- 9:四十四坎市街與港子墘的老師府位置關係圖…………………………….... 30
圖2-10:四十四坎鬮約編號排序圖…………………………………………………... 33
圖2-11:大龍峒四十四坎下街擴張範圍圖…………………………………………... 35
圖2-12:大隆同貨運交通分析圖……………………………………………………... 36
圖2-13:四十四坎選址位置地形圖…………………………………………………... 37
圖2-14:四柱三間式牌坊圖…………………………………………………………... 46
圖2-15:四十四坎始建權屬示意圖…………………………………………………... 50
圖2-16:四十四坎始建時車道(哈密街)寬度標示圖……………………………... 51
圖2-17:一坎一進帶過水面寬、進深示意圖………………………………………... 55
圖2-18:哈密街109 號店屋平面圖…………………………………………………... 56
圖2-19:哈密街107 號店屋平面圖…………………………………………………... 56
圖2-20:哈密街107 號、109 號店屋過水位置分析圖………………….…………... 57
圖2-21:哈密街84、86、88 號過水位置示意圖…………………..………………... 58
圖2-22:四十四坎南側過水位置示意圖…………………………….……………….. 59
圖2-23:哈密街103 號店屋過水位置分析圖…………………………….………….. 59
圖2-24:哈密街113 號店屋過水位置分析圖……………………….……………….. 60
圖2-25:四十四坎北側過水位置示意圖…………………………….……………….. 60
圖2-26:四十四坎店屋門面及亭仔腳空間示意圖………………….……………….. 61
圖2-27:四十四坎第一進屋頂形式剖面圖……………….………………………….. 62
圖2-28:四十四坎亭仔腳結構形式示意圖………………………….……………….. 63
圖2-29:水井位置示意圖…………………………………………….……………….. 64
圖2-30:半邊井剖面示意圖………………………………………….……………….. 64
圖2-31:清嘉慶十五年四十四坎市街復原圖(一)…………………….………….. 65
圖2-32:清嘉慶十五年四十四坎市街復原圖(二)…………………….………….. 65
圖2-33:西元1904 年的《臺灣堡圖---臺北》……………………………………..... 67
圖2-34:西元1915 年的《臺北地圖》………………………..…….……………….. 67
圖2-35:清光緒二十一年四十四坎市街平面復原圖……………….……………….. 68
圖2-36:清光緒二十一年四十四坎市街復原圖………………..…….……………… 73
圖2-37:大隆同聚落空間元素構成圖………………………….…….………………. 76
圖2-38:四十四坎市街與圓山的關係圖………………………….….………………. 76
圖.3- 1: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 年)位於八堡中大加蚋堡的大龍峒位置圖….. 77
圖.3- 2:大正九年(西元1920 年)臺北州廳下的大龍峒位置圖………………….. 78
圖.3- 3: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 年)臺北市大龍峒位置圖……………………….. 79
圖.3- 4:西元1925 年大龍峒人口密度圖…………………………………………….. 81
圖.3- 5:西元1935 年大龍峒人口密度圖…………………………………………….. 81
圖.3- 6:1937 年臺北花卉產地分布圖………………………………………………... 82
圖.3- 7:1954 年臺北花卉產地分布圖………………………………………………... 82
圖.3- 8:大龍峒花卉產業銷售地區分佈範圍……………………………………….... 84
圖.3- 9:清光緒三年(西元1877 年)大龍峒與臺北發展關係圖………………….. 92
圖.3-10: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 年)大龍峒與臺北發展關係圖……………..... 92
圖.3-11: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 年)大龍峒與臺北發展關係圖………………..... 94
圖.3-12:大正十年(西元1921 年)大龍峒與臺北發展關係圖…………………..... 94
圖.3-13:1932 年大龍峒預定計畫道路圖…………………………………….……..... 97
圖.3-14:1932 年「臺北市區計畫」圖……………………………………………...... 97
圖.3-15:昭和十年(西元1935 年)大龍峒與臺北發展關係圖…………………..... 99
圖.3-16:清朝為施行都市政策的四十四坎市街示意圖………………....…………... 105
圖.3-17:日殖民時期四十四坎「市區改正」後市街的變遷………………………... 105
圖.3-18:明治三十一年位於保安宮後院之大龍峒公學校平面圖…………………... 108
圖.3-19:保安宮後院之大龍峒公學校平面圖…………………………..…………..... 108
圖.3-20:稻江避病院配置圖……………………………………………..……………. 116
圖.3-21:日殖民時期大龍峒公共設施建置分布圖……………………..……………. 119
圖.3-22:大龍峒四十四坎市街延伸變遷圖………………………………….……...... 122
圖.3-23:昭和十年大龍峒町街庄發展、市街延伸與產業關係分析圖………..…..... 123
圖.3-24:1904 年的臺灣堡圖………………………………………………….……..... 124
圖.3-25:1915 年的臺灣地形圖……………………………………………….……..... 124
圖.3-26:1915 年的臺北地圖………………………………………………….……..... 124
圖.3-27:1925 年的臺北地圖………………………………………………….……..... 124
圖.3-28:西元1915 與1925 年〈臺北地圖〉的大龍峒四十四坎地形套繪圖……... 126
圖.3-29:西元1925 與1993 年〈臺北地圖〉的大龍峒四十四坎地形套繪圖…....... 128
圖.3-30:日殖民時期改建立面圖……………….…………………………….……..... 132
圖.3-31:四十四坎屋頂剖面示意圖………….……………………………….……..... 133
圖.3-32:「家屋規則」訂定之步道幅員起算標準…………………………….…….... 135
圖.3-33:日殖民時期亭仔腳空間形式剖面圖…………………..…………….…….... 137
圖.3-34:大龍峒四十四坎日殖民時期第二、三進增、改建調查套繪圖…...…….... 139
圖3-35:西元1915 與1925 年大龍峒四十四坎建築套繪圖.……………………...... 141
圖3-36:西元1925 年與2004 年的套繪圖…………………………..……….…….... 142
圖3-37:日殖民時期四十四坎增改建變遷圖(一)………………..……….…….... 143
圖3-38:日殖民時期四十四坎增改建變遷圖(二)………………..……….…….... 144
圖4- 1:民國三十五年台北市行政分區圖………………..…………………..…….... 147
圖4- 2:民國七十九年台北市行政分區圖………………………..……….….…........ 148
圖4- 3:民國四十年台北市都市計畫圖……………………………..…….….…….... 152
圖4- 4:台北市舊市區內工業區變更使用計畫圖…………………………….……... 163
圖4- 5:修訂高速公路,第33 號計畫道路、民族西路、重慶北路所圍地區細部
計畫(通盤檢討)案計畫圖………………………………………………... 163
圖4- 6:修訂台北市主要計畫商業區( 通盤檢討) 計畫圖…………………….…….... 164
圖4- 7:劃定台北市都市更新地區圖…………………………….…..……….…….... 164
圖4- 8:國民政府時期四十四坎拆除新建調查圖………………………..……….…. 165
圖4- 9:西元1930 年(昭和五年)的「臺北市街圖」----大龍峒區……….….…... 168
圖4-10:西元1946 年(民國三十五年)的「臺北市街圖」……………….…….... 168
圖4-11:第二十號都市計畫地區細部計劃圖………………………..……….…….... 169
圖4-12:台北市「萬大計劃」工程位置圖…………………………..……….…….... 172
圖4-13:民國68 年「修訂高速公路,第33 號計畫道路民族西路、重慶北路所
圍地區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案」四十四坎部分都市計畫圖…………... 174
圖4-14:民國82 年四十四坎地形圖………………..………………..……….…….... 174
圖4-15: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 年)航照圖……………..………..…….…….... 176
圖4-16: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 年)四十四坎描繪圖…..……..……….…….... 177
圖4-17:國民政府時期四十四坎哈密街拓寬變遷圖(1976 年)..…...…….…….... 179
圖4-18:民國九十一年(西元2002 年)大龍峒四十四坎地籍套繪圖.……….…... 181
圖4-19:民國九十一年(西元2002 年)四十四坎市街航照圖….……………….... 182
圖4-20:民國七十一年(西元1982 年)四十四坎航照圖………....……….…….... 183
圖4-21:國民政府時期四十四坎哈密街83 巷開闢變遷圖(1994 年)...….…….... 185
圖5- 1:大龍峒四十四坎現況屋頂俯視圖...….…………………………………….... 193
圖5- 2:建構「復原」與「變遷」圖說的流程圖...….…………………………….... 202
參考文獻
大龍國民小學
  1996 《台北市大同區大龍國民小學創校百週年紀念特刊1896-
         1996》 臺北:大龍國民小學。

山村光尊
  1940 《臺北市政二十年》臺北:臺北市役所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2003 《四十四坎附近地區街區改善計畫案》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
         局委託。

中國技術學院
  2001 《台北市古蹟保存區涵蓋範圍規劃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文
         化局委託。

友峯生
  1954 〈旌節坊〉《臺北文物》2(2):59,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王一剛
  1954 〈淡水河流域的變遷〉《臺北文物》1(1):33-35,臺北
         市文獻委員會。

王月鏡
  1985 《台北市路街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8 《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人口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王存立、胡文靑
  2002 《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王國璠
  1980 《臺北市史畫集》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台大城鄉基金會
  2000 《台北市古蹟及歷史保存區週邊地區都市設計準則之擬
         定》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2004 《大龍峒、芝山岩保存計畫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

田中一二
  1931 《台北市史》台北:台灣通信社。
  1998 《台北市史--昭和六年》李朝熙譯,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李秀美
  2002 《新世紀:台北思想起(上冊)》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李乾朗
  1983a 〈二十世紀前半葉五十年的台灣街屋立面形式之演變〉
        《建築師雜誌》97:33-40,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
  1983b 〈街屋名詞溯源〉《建築師雜誌》98:43-45,台北:中華
          民國建築師雜誌
  1983c 〈日據時期臺灣建築會誌〉《建築師雜誌》100:36-39,
          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
  1986  〈台灣近代建築中地方傳統與外來形式之關係〉《建築師
          雜誌》135:47-51,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
  1997 《大龍峒保安宮建築與裝飾藝術》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
  1999 《古蹟入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003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吳槐等
  1953 〈大稻埕耆宿座談會〉《臺北文物》2:3,臺北市文獻委員
         會。
  1954 〈龍峒聞見雜錄〉《臺北文物》2(2):54-59,臺北市文
         獻委員會。
  1967 〈再談龍峒四十四坎〉《臺灣風物》17(2):21-26,台
         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吳瑞雲
  1996 《大龍峒史蹟源流》大龍國小百週年校慶籌備會。

周婉窈、許佩賢
  2003 《台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總解說》台北:南天書局

郁永河
  1959 《椑海遊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洪敏麟
  1969 《臺灣堡圖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
  1966 〈臺北二十四版〉《臺灣堡圖---1904(明治三十七年)調
         製》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胡振洲
  1977 《聚落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志梧
  1988 〈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
         各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

陳伯中
  1983 《都市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陸傳傑
  2000 〈臺北老地圖散步〉《大地別冊九》台北:大地地理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裕健
  1993 〈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 ---- 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
         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

徐福全、王惠君
  2000 《台北市大同區寺廟,公觀,教堂,教會調查報告書台》台北
         市大同區公所。

翁佳音
  1998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莊永明
  1991 《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6 《臺灣鳥瞰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莊鹏展
  1991 《台北歷史散步》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郭肇立
  1998 《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玉欣
  2000 〈西螺街屋空間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 
         工業設計研究所。

張景森
  1991 〈台灣現代程式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
         1988)〉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
  2000 《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
         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許阿雪
  1989 《光復後台北市都市政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土木工程研究所。
 
黃世孟
  1992 《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台北:胡氏圖書。

黃水沛
  1954 〈大龍峒小志〉《台北文物》2(2):47-51,臺北市文獻
         委員會。

黃宇元、王國璠、陳三井
  1983a《臺北市發展史(一)》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3b《臺北市發展史(二)》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3c《臺北市發展史(三)》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3d《臺北市發展史(四)》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武達
  1997 《日治時代1895-1945台北市之近代都市計劃》台灣都市史 
         研究室。
  2000 《追尋都市史之足跡—臺北「近代都市」之構成》臺北市文
         獻委員會。

黃武達、小川英明、內藤昌
  1995 〈日治時代之臺北近代都市計畫〔一〕都市計畫之萌芽與開
         展〉《都市與計畫學報》22(1):99-122,台北:中華
         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黃武達、余憶雯、小川英明、內藤昌
  1996 〈日治時代官報對於臺灣近代都市計畫史料價值之研究
        〔一〕〉《建築及都市計畫之研究學報》1:55-79,私立
         中國文化大學。
  1998 〈日治時代官報對於臺灣近代都市計畫史料價值之研究  
        〔二〕〉《建築及都市計畫之研究學報》1:81-99,私立
         中國文化大學。

黃武達、蔡之豪、內藤昌
  1997  〈日治時代臺灣近代建築法制之創設與內涵 --- 以臺北市
          為例〉《建築學報》23:37-65,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學
          會。

黃得時
  1952 〈古往今來話台北(一)〉《臺北文物》1(1):臺北市文獻
         委員會
  1953 〈大龍峒特輯〉《臺北文物》2(2),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54a〈大龍峒之沿革〉《臺北文物》2(2):39-46,臺北市文
         獻委員會。
  1954b〈城內的沿革和台北城〉《臺北文物》 2(4),臺北市文
         獻委員會。
  1981 《臺北市發展史:疆域與沿革(一)》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8 《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淑清
  1992 《臺北古今圖說》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羅材
  1983 〈台灣傳統長形連棟式店舖住宅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
         灣大學城鄉研究所。

楊仁江
  1992 《大龍峒保安宮之調查研究與修復建議》台北市政府。

楊裕富
  1991 《臺灣的住宅政策:1945--1990》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土木研究所。

湯熙勇、陳威遠
  2002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曾友正、金永麗
  1986 《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記實 --- 衛生篇、大事記》台北
         市文獻委員會。

曾助煌
  1988 《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公共建設篇》臺北市文獻委員
         會。

斐天德、許雪姬、吳密察
  1991 《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台灣滄桑史》台北:南天出版社。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1992 《台北市陳悅記祖宅之研究與修護》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委託。

溫振華
  1978 〈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

趙亞玲
  2002 〈彰化縣田中鎮「牌樓厝」街屋空間構成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

趙莒玲
  1992 《臺北市古街之旅》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1993 《認識臺北系列三---臺北城的故事》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
  2002 《北大同生活文化園區整體發展規劃構想及執行方案》台北
         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2003 《北大同文化園區重要觀光軸帶環境改造計畫案》台北市政
         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蔡之豪
  1999 〈日治時代臺灣近代建築法制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
         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鄭仲浩
  2002 〈宜蘭舊城區的市街發展與變遷〉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
         大學建築研究所。

鄭森毅
  1999 〈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變遷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
         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

臺北市役所
  1940 《臺北市政二十年》臺北市役所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5 《臺灣研究叢刊第三十一種-----臺灣之花業》臺北市:臺 
         灣銀行

賴建良
  1999 〈臺灣都市計畫建立歷程之研究(1945-1976)〉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藍志玟
  2001 〈台北大龍峒聚落之研究 (1802 - 1945)〉碩士論文,國
         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關華山
  1992 《民居與社會、文化》台北:明文書局。
  1984 《「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台中:境與象出版社。

蘇碩斌
  2001 〈臺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
         的變遷〉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002 〈近代都市的空間視覺化統治:以日治時期台北為例〉《台
         灣社會學會年會發表論文》30:1-36,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刊。

Frampton, Kenneth
  1991 《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走向批判的地域主義---
         抵抗建築學的六要點>;原山譯,台北:六合出版社。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