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1201215230100
DOI 10.6846/TKU.2012.01255
論文名稱(中文) 孤臣有力可回天:曾紀澤的國際談判策略與中俄改訂伊犁條約
論文名稱(英文) Tseng, Chi-tse's Negoti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Treaty of St. Petersbur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孫家敏
研究生(英文) Chia-min Sun
學號 69833009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1-02
論文頁數 11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大中
委員 - 王高成
委員 - 連弘宜
關鍵字(中) 中俄改訂伊犁條約
國際談判
曾紀澤
關鍵字(英) treaty of St. Petersburg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Tseng, Chi-ts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談判議題之於國際關係研究領域在數十年來的發展始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舉凡任何國際議題的討論與溝通,均可能涉及談判領域的相關運用。在談判的研究議題上,使用當代國際案例為詮釋對象的實例不勝枚舉,與學界主流議題有別的是,筆者選擇以清末時期中俄改訂伊犁條約之談判為研究對象。中俄改訂伊犁條約的簽訂是中國外交史上舉足輕重的歷史事件,然而前人之著作大多以史學觀點出發,筆者則期望能從國際談判的層面切入,來詮釋曾紀澤所運用的談判策略。本研究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筆者透過清季史料與檔案、相關人物之私家日誌以及中俄關係史的相關學術著作,將中俄改訂伊犁條約之甚為繁瑣的談判背景、過程與結果,進行一扼要的論述。由於本文所探討之主題為一場清季中俄權力不對稱的談判,因此第二個層次筆者將以哈比所擬定的談判權力架構為基石,結合魯賓與沙勒庫斯所歸納出的十三項弱者的談判策略,來分析曾紀澤於中俄伊犁交涉過程中所行使的策略運用,此部分亦為本研究之重點所在。最後,筆者將綜合評析與檢視曾紀澤於此國際談判中所運用之策略,針對其不足之處略述己見,並且列舉清末兩項重要與外談判,將其與中俄伊犁交涉進行比較。
英文摘要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ubject of negotiations has been played a decisive role for decades. Anything rela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international issues and communications could be involved the practice of negotiations, and there has been plenty of scholarly works related to contemporary cases. While many researchers put their efforts o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cases, I choose the negotiations of the Treaty of St. Petersburg as my research topic.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Sino-Russian Ili crisis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Chinese diplomatic history, but most essays were written from historical viewpoint. I expect to analyze Tseng Chi-tse’s negoti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levels in my research. First, I will explore the complicate history of the Treaty of St. Petersburg by going through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 data and files and academic works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 having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background, process and the results of this treaty. Secondly, as 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is a clear asymmetry of power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during late Qing, the second level of my essay will be using the negotiations formulated by William Mark Habeeb’s power structure as the cornerstone, with Jeffrey Rubin and Jeswald Salacuse’s thirteen weak negotiating strategies to analyze the Tseng’s strategies in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It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is study. Finally, I will evaluate Tseng’s strategies in the framework of using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strategies, exploring the deficiencies and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to Tseng’s strategies. Meanwhile, I will list two important foreign negotiations during late Qing,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m with the Treaty of St. Petersbur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檢閱與理論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2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25-
第二章 中俄伊犁交涉過程…………………………………………………-27-
第一節 談判召開的背景…………………………………………………….-27-
第二節 談判過程及改訂新約……………………………………………….-39-
第三節 談判結果…………………………………………………………….-44-
小結…………………………………………………………………………...-50-
第三章 曾紀澤的國際談判策略…………………………………………...-52-
第一節 從試探到篤定的前置期…………………………………………….-52-
第二節 中俄的權力不對等談判…………………………………………….-57-
第三節 行為權力與戰術…………………………………………………….-61-
第四節 策略的檢視………………………………………………………….-71-
小結…………………………………………………………………………...-73-
第四章 策略的評比…………………………………………………………..-75-
第一節 中俄北京條約………………………………...……………………..-75-
第二節 中日馬關條約………………………………...……………………..-82-
第三節 綜合評比…………………………………………………………….-91-
小結…………………………………………………………………………...-95-
第五章 結論…………………………………………………………………....-96-
第一節 研究結果………………………….………………………………....-96-
第二節 心得與研究發現………………….………………………………..-101-
參考文獻………………….……………………………………………………-103-
附錄一………………….……………………………………………………….-110-
附錄二………………….……………………………………………………….-114-

圖次
圖1-1 哈比的談判權力架構圖:………………………………………………….-15-
圖1-2 本文談判權力架構圖:…………………………………………………….-22-
圖1-3 本文研究架構圖:………………………………………………………….-23-
圖1-4 清代中國西北邊疆政區示意圖:………………………………………….-28-

表次
表1-1 談判的構成要素:………………………………………………………….-12-
表1-2 中俄返還伊犁條約:……………………………………………………….-31-
表1-3 中俄改訂伊犁條約:……………………………………………………….-45-
表1-4 中俄返還伊犁條約與中俄改訂伊犁條約之比較:……………………….-46-
表1-5 中俄北京條約:…………………………………………………………….-79-
表1-6 中日馬關條約:……………………………………………………………-86-
表1-7 中俄改訂伊犁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及中日馬關條約的談判模式:…….-92-
表1-8 中俄改訂伊犁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及中日馬關條約談判權力之比較:.-93-
表1-9 曾紀澤、肅順及李鴻章行為權力之比較:……………………………….-94-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王文杰,《中國近世史上的教案》,福建:福建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會,1947年。
王曾才,《中國外交史要義》,台北:經世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台北:正中書局,2007年7月四版四刷。
王璽,《李鴻章與中日訂約(一八七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一版。
白建才,《俄羅斯帝國》,台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艾里曼(Bruce Elleman)著,李厚壯譯,《近代中國的軍事與戰爭》,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呂秋文,《如何撰寫學術論文:以「政治學方法論」為考察中心》,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2007年。
李永勝,《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滋男,《中俄伊犁交涉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
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初版。
李齊芳,《中俄關係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季平子,《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台北:雲龍出版社,2001年。
季辛吉著,林添貴、顧淑馨譯,《大外交》(上),台北:智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9月四版。
吳相湘,《晚清宮廷與人物》,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
吳相湘,《俄帝侵略中國史》,台北:正中書局,1961年。
高中華,《肅順與咸豐政局》,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陸奧宗光著,龔德柏譯,《甲午中日戰爭秘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二卷(1861-1893年屈從時期),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唐屹計劃主持,《界約彙編:中華民國國界資料彙編》,台北市:內政部,1997年。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6月。
推契德(Denis Twitchett)、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編,《劍橋中國史》(晚清篇),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捷連季耶夫(М.А.Терентьев),西北師範學院外語系譯,《征服中亞史》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陳復光,《有清一代之中俄關係》,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黃鈴媚,《談判與協商》,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蔡東杰,《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蔡東杰,《西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年3月。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9月。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賴肖爾(Edwin O. Reischauer)、克雷格(Albert M.Craig)著,黎鳴等譯,《東亞文明:傳統與變革》,天津:新華書店,1992年。
劉伯奎,《新疆伊犁外交問題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鍾從定,《國際談判學:結構、過程、策略、結果與文化》,台北:鼎茂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戴逸,《中國近代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龍章,《越南與中法戰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中文期刊
林碧炤,〈論談判〉,《問題與研究》,第10卷第31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硏究中心,1992年10月,頁1~23。
孟華秀,〈中俄伊犁交涉与中法越南交涉成敗原因之比較〉,《安徽史學》,第4期,合肥:安徽史學雜誌社,2000年6月,頁41~45。
胡代聰,〈李鴻章外交思想綜論〉,《外交學院學報》,第3期,北京:外交學院,2002年,頁43~51。
高中華,〈肅順和中俄邊界交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3卷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2003年6月,頁94~102。
梁嚴冰、張雪梅,〈肅順與晚清吏治〉,《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延安:人文社會科學院,2004年10月,頁87~90。
曹建英,〈劉錦棠與收復伊犁〉,《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1期,湖南:湘潭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頁32~35。
楊鵬程、譚揚芳,〈論曾紀澤的外交思想與實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編輯部,2002年9月,頁51~55。
裘兆琳,〈弱者如何和強方談判〉,《美國月刊》,第6卷第11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硏究中心,1991年11月,頁99~104。
裘兆琳,〈我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策略演變與美國角色分析:一九九七~二00九〉,《歐美研究》,第40卷第2期,台北:中央硏究院歐美研究所,2010年6月,頁431~517。
劉必榮,〈不對稱結構下的談判行為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期,台北:東吳大學,1993年3月,頁219~267。
劉華,〈從出使英法俄國日記看曾紀澤的西學思想〉,《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0年6月,頁109~116。
蘇梅芳,〈甲午戰爭至八國聯軍時期(1894-1901)李鴻章自強理念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二十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94年12月,頁303~380。
鍾從定,〈國際多邊談判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3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硏究中心,2004年5月,頁135~158。
未出版之研討會論文
陳維新,《同、光年間中俄伊犁邊界交涉探討—以中俄訂定之條約及界圖為例》發表於2008年11月6日至2008年11月7日由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所舉辦的「空間新思維-歷史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學位論文
匡曉薇,《馬關議和的談判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1994年。
林乾隆,《中日馬關條約談判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2007年。
徐育靖,《李鴻章所參與之談判研究:成員、場域、議題》,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2年。
葉曉祥,《自強運動與明治維新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2009年。
費彥誠,《中俄邊界談判史:從尼布楚條約到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2008年。
劉國興,《中俄邊界條約之研究(1869-1881)》,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1975年6月。
羅素娟,《阿古柏政權興起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1991年。
史料與日誌
(清)王彥威,《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清)李鴻章,《台灣割讓中日談判秘話錄:伊藤博文、李鴻章一問一答》,台北:西南書局,1975年再版。
(清)吳永口述,劉治襄筆記,《庚子西狩叢談》,台北:文星書店,1965年。
袁同禮譯,《伊犁交涉的俄方文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
唐屹計畫主持,《中華民國國界資料彙編:界約彙編》,台北:內政部,1997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正中書局,1963年。
(清)曾紀澤,《金軺籌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曾紀澤撰,(清)楊楷校,《中俄交涉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曾紀澤,《曾惠敏公(劼剛)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
(清)曾紀澤、(清)李鳳苞,《使歐日記》,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清)曾紀澤,〈曾惠敏公奏疏七卷〉,《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曾紀澤,劉志惠點校輯注,《曾紀澤日記》(中)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清)曾紀澤,《曾紀澤集》,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清)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清)張鵬翮,《奉使俄羅斯日記》,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英文專書
Cheng, Tien-fong, A history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 (Washington D. C.: Public Affairs Press, 1957).
Habeeb, William Mark, Power and tactics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how weak nations bargain with strong nation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8).
Hsu, Immanuel C.Y., The Ili crisis : a study of Sino-Russian diplomacy, 1871-1881 (Taiwan: Rainbow-Bridge, 1972).
Paine, S.C.M., Imperial Rivals: China, Russia, and Their Disputed Frontier (Armonk, N. Y.: M. E. Sharpe, 1996).
Quested, R. K. I., Sino-Russian relations : a short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2005).
Stein, Janice Gross, Getting to the table: the processes of international prenegoti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Voskressenski, Alexei D., The Sino-Russian St. Petersburg treaty of 1881: diplomatic history (Commack, N.Y.: Nova Science, 1996).
英文期刊
Rubin, Jeffrey Z. and Jeswald W. Salacuse, “The Problem of Power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International Affair, Vol. 12, No.12(April 1990), pp.24-34.
Zartman, I. William, “Negotiation from Asymmetry,” Negotiation Journal, No. 2(1985), pp.121~13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