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1200817152800
DOI 10.6846/TKU.2008.01036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社會保險對農民工權益的影響 - 以深圳、上海及成都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How Chin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ffects the Farm Labors’ Welfare – with the Samples of the Development in Shezhen, Chengdu and Shangha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魏宗芳
研究生(英文) Tsung-fang Wei
學號 79424032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1-14
論文頁數 14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建甫
委員 - 趙春山
委員 - 蔡國裕
關鍵字(中) 農民工
社會保險
預防機制
勞動合同法
關鍵字(英) Farm labors
social security
integrated regulations
preventing mechanism
he labor contrac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農民工是隨著中國城鄉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而發展出壯大的群體,目前中國共有農民工約1.3億,他們是生活在城鎮和農村之間的邊緣人,具有流動性強、非正規就業等多項特點。近年來,農民工數量的快速增長帶來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其影響負面多於正面。長期以來,中國的二元保險制度的特點是:以戶籍為確認的標準,以城市社會保險為核心,而占人口絕大多數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卻在整體社會保險體系中始終處於極其次要的地位。農民工在城市就業,從事工業生產,面臨著和城市居民同樣的生活、職業風險,卻無法和城市居民享受相同的社會保險。他們在面對工業傷害、疾病或者失業等情況時,往往處於生活窘迫、難以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農民工社會保險能否落實關係到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問題。
本文所要研究的重點是,中國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他們對息息相關的社會保險,由於三方面的認知不同,中國政府維持其『強勢』與主導地位,企業主則處於『優勢』與功能性,至於農民工處於『弱勢』與劣勢角色。三方面各取所需,居於劣勢的農民工成為社會弱勢的犧牲者,因此,同樣在台灣長期從事社會保險替弱勢者工作的我而言,以人文關懷的角度,除了深入了解中國農民工結構、流動模式和特徵,進而便於了解農民工工作狀況、生活背景及與社區融入情形。並對農民工息息相關的社會保險的發展與面臨困境提出研究建議。
本文從整個中國社會保險現狀著手,通過分析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險體系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針對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險體系的主要障礙,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惟若探討整個中國農民工社會保險、因中國幅員廣闊,且農民工問題千絲萬縷無法全面掌握,因而透過農民工聚集最多且最具經濟指標城市,深圳、成都及上海之社會保險發展為例,對農民工權益的影響作問題的切入點。經研究顯示,上海綜合社會保險率先把社會保險範圍擴大到農民工,並初步針對農民工亟需的工傷、醫療及養老問題納入社會保險體系,解決農民工在城市面臨的困境,更顯示上海開放、公平的城市形象,也促進各類企業和勞動者平等競爭。而成都在引進上海模式,力圖在社會保險體現效率及彈性,其針對上海綜合保險沒有考慮其與基本養老保險銜接作改進,使得成都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較上海更具保障。另外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特別針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門檻過高改進,從農民工及企業承受能力角度思考,以降低農民工的參保成本,實施相對應繳費及享受較低的社會保險。並至2005年起將原先“五險合一”的綑綁繳納模式改為“拆綁”,惟目前深圳的養老、醫療及工傷三大險種,已將農民工加保率提升近三成,切實解決高風險企業參保難題。但實施分析得出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都不能確實解決目前農民工社會保險問題,建議分類、分項設立相對獨立的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是一種比較適合當前形勢的選擇。
研究發現,農民工沒有統一的立法做後盾,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政府為增進地方財政,一面倒向企業,漠視農民工社會保險致許多省份參保率過低,發生職業傷害或死亡造成家庭悲劇,更由於中國工傷事故頻傳,一年工安事故的損失抵銷了中國全年6%GDP成長。 進而研究發現,雖然深圳農民工的工資較高於成都及上海,但是由於深圳發跡較早且農民工來自全省各地,對社保參保率、融入當地社區反而較成都及上海差。
本研究認為中國應仿效德國預防機制及日本通報系統的觀念,建議納入農民工工傷保險觀念中,為防止企業不為農民工參保造成工安事故頻傳,將德國的預防機制及日本通報系統理念加諸社會保險中,尤其日本通報系統建立,它是一種建構綿密的通報系統網:尤其當工安事故發生時除對事故發現者及救災單位包括醫療院所、以及勞動檢查單位、區域工廠等聯防組織輻射狀水平都列入通報機制,防止事故單位漏報、虛報甚至於封鎖事故消息,以防事故重演、防患未然做到滴水不漏,並苛以重罰防止業主落跑枉顧農民工生命財產。建立職場安全維護農民工權益,是一種先進且必須推行的社會保險觀念。
而即將於2008年1月1日實行之《勞動合同法》,其針對《勞動法》實施10餘年所產生的缺失,對勞動者不公平、不利之處,尤其就資方不與勞方簽定勞動合同、用工短期化、適用期、違約金、勞務派遣濫用等資方常見違法行為,並嘗試以經濟及行政手段調整企業與勞動者之權利義務,可預見的將來,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賦予低廉、弱勢的勞方尤其農民工而言是強而有利的保障。也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和相關法律的配套跟進,農民工與城市其他勞動者因《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將享有相同、平等的待遇。
英文摘要
Farm labors, following with China’s city and country’s structured economy development, are continuously becoming a deepening spreading big group. Nowadays, China has about 1.3 billions of farm labors. They, being the edge peopl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floating movement, informal employment…etc. Recently, due to farm labors’ rapid increase, this has brought a string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problems that cause more negative affect than positive to China development. For a long while, characteristically China’s two categorie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based on household register acknowledgment and urban social security fundamentals, that the social security of those that have the most population’s farm labors is leveled to the second most category. Farm labors, working in cities as well as employed by industrial manufacturers, have to face the same living standard and vocational risks as urban citizens, but they can’t obtain the same social security welfare. When they had profession injury, illness or being unemployed, mostly they would face poverty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basic living standard. Farm labors’ social security can be implemented will relate to the China stability,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zed society.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to point ou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government, employers and farm labors about their intertwined and correlated social security. Due to such three side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China government maintains a forceful and leading position, economy functions its superiority and dominance, but the society remains inferior and disadvantaged.  As each takes their advantage, the lowly farm labors become the society’s weakness sacrifice. Therefore, as a Taiwan social security long time worker, from a humanitarian view, that to knowing China farm labors’ structure, movement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so as their working environments, living backdrops and interacting status with the community, I submit this farm labors social security welfare development research report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This study begin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reality and the necessity for including farm labors into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main obstacles faced by this inclusion, recommending the correspondent policies and fulfillment methods. With the example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economy norm cities (Shenzhen, Chengdu and Shanghai) as the problem focal point, to know how it affects farm labors’ welfa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henzhen and Shanghai models, they all can’t solve the present farm labors’ social security welfare problem. The suggestion is to establish correspondently classified and categorized independent farm labor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each individual group would be much more workable and fit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s the study shows, farm labors don’t have integrated regulations as their supports, that causes the top government with good policies but modulated by the lower government to fit into their own need. As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public finances for their own domain, they tilt to business enterprises and disregard the farm labors’ social welfare so that farm labors’ insured rate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have been too low, that they can’t afford to have a hospital treatment, when they have work injury. Furthermore, the work injury in China happens much more often than that the costs of the annual injury offset 6% of China’s GDP growth. More than that, the study found although Shenzhen’s farm labors had higher salary payment than Chengdu and Shanghai’s, but due to Shenzhen’s earlier development and its farm labors being from all the places of China, the social security insured rate and interacting status are even lower than Chengdu and Shanghai.

Blazing new trails, due to the repetitions of work injury, this study recommends modeling German’s prevention system and Japan’s reporting system to conceive into farm labors’ social security to prevent companies from not insuring farm labors with the social security. In order to prevent work injury accidents, taking German’s prevention mechanism and Japan’s bulletin system to establish a reporting mechanism; especially, when work accidents take place, not only have to include the accident reporter, the hospital and the labor security inspection department into the security network, but also have to channel in the neighboring factories and regional guards, to form a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preading mesh reporting system, to prevent the accident departments’ missing reporting, faking notification, and more, sealing off the news, so that to avoid the repetition of the accident, to guard against the misfortune beforehand and to penalize the concerned company with heavy charge to prevent their running away from farm labors’ misfortune of life and money lost. Building work safety to protect farm labors’ rights and benefits is a developed and necessarily effective social security notion.

The Law of Labor Conract will be on the road on January 1st 2008.  It especially ponts out the 

shortages in the Law of Labor running for a decate, such as the unfareness and disadvantage to the labor.  The major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contract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labor.  The minor problems such as short-term laboring, fit-for-the-job period, violation bonds…etc. are illegal behaviors happened frequently.  Besides, they try to modify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labors by the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means.  In the visible futur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 of labor contract, it provides much more powerful and profitable protection to those low-pay and weakness farm labors than before.  Following with the changes from the social point of view and with the raising follow-up issues, the farm labors and various city workers as well will take the advantages of the same and fare treatments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Labor Contrac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問題背景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5
第三節、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9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五節、研究流程與分析架構	14
第二章 中國社會保險制度沿革與農民工的發展	16
第一節中國社會保險之沿革	16
第二節、農民工發展背景	29
第三節、農民工缺乏社會保險衍生問題	38
第四節、立法的不足造成社保的缺口	42
第三章 深圳、上海和成都農民工社會保險	45
第一節、深圳農民工社會保險發展狀況	46
第二節、上海農民工綜合保險發展狀況	57
第三節、成都農民工社會保險發展狀況	62
第四節、深圳、成都及上海農民工社會保險發展的異同	69
第四章、解決中國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思路	90
第一節、農民工社會保險執行不力原因	90
第二節、缺乏社會保險所衍生問題	93
第三節、如何化解農民工社會保險困境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一、結論	109
二、建議	113
參考書目 1	118

圖 表 目 次
圖 1-1 1 分析架構與流程圖	15
表 3-1 1 深圳農民工外出打工的動機	48
表 3-1 2 深圳農民工不同單位月收入分布狀況	49
表 3-1 3 深圳農民工最需要參加的社會保險項目	55
表 3-1 4 成都農民工綜合保險2005年繳費基數檔次表	64
表 3-1 5 2005年上海與成都綜合保險費與享受待遇比較一覽表	77
表 3-1 6 2005年上海與成都綜合保險費與享受醫療與工傷保險費比較	78
表 3-1 7  上海、深圳及成都社會保險的異同	85
表 3-1 8  深圳、上海、成都三個城市農民工醫療保險比較	86

附件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124
附件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133
參考文獻
專書
王穎,中國農民打工調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2005版。

   中國改革研究院,中國農民權益保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2004年版

   立方、春雷主編,社會保障制度的國際比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余紅、丁聘聘,中國農民工考察,北京:崑崙出版社,2004。

李三梅,建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從遼寧省農民工現狀看農民工的保
    障需求,社會科學出版,2005年1月。

李真,工傷者,農民工職業安全與健康權益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2005版。

李培林,農民工-中國進城的經濟社會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3年 版。

李培林等,中國小康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3年版。

李強,社會分曾與貧富差距,北京:鷺江出版,2000年。

李強,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年版。

沈立人,中國農民工,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2005年版。

林毓銘,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2006年版。

金鑫主編,中國問題報告--新世紀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四版。

胡鞍鋼,中國:新發展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04年版。

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北京:中國言實出版,2006年7月版。

張如立,失地農民的勞動與生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6年版。

郭金峰,城市農民工人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版。

陸益龍,超越戶口─解讀中國戶籍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4年4月版。

陸漢州,聚焦中國農民工,北京:中國經濟出版,2005年2月版。

陳德昇主編,中國市場轉型與社會發展變遷、挑戰與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年版。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2年版。

楊思遠,中國農民工的政治經濟學考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2005年7月版。

詹火生、楊瑩、張菁芬合著,中國大陸社會安全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3年版。

鄒新樹,中國城市農民工問題,北京:群言出版,2007版。

蔡昉,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轉軌中的城市貧困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3年版。

蔡昉,中國流動人口問題,鄭州:河南人民出版,2000年版。

蔡昉等,勞動力流動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鄭功成、黃黎若蓮,中國農民工問題與社會保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版 。

鄭功成等,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評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2年版。

盧海元,走進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北京:經濟管理出版,2004年版。

      劉應杰,中國城鄉結構與中國民工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
 
期刊與碩士論文

王文韜等,「農民工社會保障調查」,半月談,2004年版。

王和、皮立波,「誰來為農民工的明天“買單”,中國金融,2004年。

王保真、王斌,「關於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探討」,中國衛生經濟週刊
    ,2004 年8月。

王春光,「農民工;依各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階層」,學習與探索,2005年1月。

王春光,「農民工的國民待遇與社會公正問題」,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 第1
    15期。
石岩,「選擇之惑」,中國社會保障學,2004年。

田萱,「關於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思考」,人口學刊,2004年4月。

甘滿堂,「城市農民工與轉形期中國社會的三元結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 2001年1月。

白鳳崢,「對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認識」,生產力研究,2004年。

朱力,「農民工的特徵與社會地位」,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5月。

宋斌文等,「將進城農民工納入城鎮社會保險體系與相關抉擇」,湖北社 會主
    義學院,2003年第1期。

李迎生,「探索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整合之路」,浙江學刊,2001年第5
    期。

李迎生,「農民工進城與擴大城市社會保障覆蓋面」,社會保障制度學,2001
    年第5期。

李強,「城市農民工得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制度,2002年1月。
李強、唐壯,「城市農民工與城市中的非正規就業」,社會學研究,2002年6
    月。

李傳寨,「關於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探討」,中國建設報,2004年1月。

汪來杰,「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思路選擇,學習論壇」,2005年3月。

宋洪遠、馬永良:「中國城鄉差距問題」,中國農村研究,2004年第16期。

和丕禪、郭金豐,「制度約束下的農民工移民傾向探析」,中國農村經濟,2004
          年第10期。

周亦喬,「關於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探討」,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4年4月。

周倩,「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探析」, 律師世界,2003年5月。

周學軍,「構建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對策研究」,管理科學文摘,2005年
     4月。

  金登、李林太,「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思考」,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1月。

施華斌,「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初探 」,北京市計畫勞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5 年1月。

        胡鞍鋼,「利國利民、長治久安的奠基石—關於建立全國統一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開徵社會保障稅的建議」,改革,2001年第4期。

孫自鋒,「農民工跨省務工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研究」,中國農村經濟,
    2004 年。

      孫樹涵、張思圓,「都市邊緣群體及其社會保障權益」,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年。

高金登,「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思考」,行政與法制,2003年8月。

陶志勇,「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憂思與求解」,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學
     報,2004年8月。
陸學藝,「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中國農村信息網,2002年。

陸麗芳、楊鵬程,「構建面向進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南京社會科學,
    2003 年。

      彭宅文,「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政策效應分析」,人口與經濟,2003年5月。

      華迎放,「農民工社會保障思考與政策—來自江蘇、吉林、遼寧的調查」,中國勞動,2004年10月。

黃秀玲、吳再發,「從農民工荒看“ 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福州黨校學報,
    2005 年2月。

黃祖輝、毛迎春,「浙江農民市民化—農村居民進城決策及進城農民境況研
    究」,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

楊翠迎,「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差異及統籌改革思路」,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楊輝,「論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天府新論,2003年。

董理,『我國農村非農產業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探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1 年。

劉鈞,「社會保障水平的理論思考」,東北財經大學報,2003年。

      劉暢,「制度排斥與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社會福利,2003年第 7期。
劉劍鋒,「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深層思考」,北京科學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

鄭功成,「加入WTO與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管理世界,2002年4月。

鄭功成,「農民工的權益與社會保障」,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2年8月。

      鄭杭生、洪大用,「重視和發展成是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事業」,學術交流,1994年。

簡新華、張建偉,「構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5 年1月。


碩士論文
  
許錦文,「台灣海峽兩岸老人福利之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陳景名,「社會階層與老年安養偏好關係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菁芬,「海峽兩岸社會保險制度之比較研究」,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詹琪斌,「中國大陸養老保險與老人住宅發展趨勢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維琪,「大陸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西文刊物

Craig, Ben, Batina, Raymond G.. The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 in a Life Cycle Family Labor Supply Simulation Model. Journal of Puble Economics,2004〈46〉:P199-260。

Fan, C. Cindy. The State, the Migrant Labor Regime and Maiden Workers in China ‧Political Geography, 2004〈23〉:P283-305。

Roni Kaufman, Julia Mirsky . Job Security and the Perception of Unemployment among Immigrants:Contribution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Cultural Factor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04〈47〉:p391。

Sofranko,Andrew J‧ Fliegel, Frederick C.. Rural-to-rural Migrants: The Neglected ComPonent of Rural Population Growth. Growth and Change, 1983〈14〉:p42-49。

Zhi Ming. One Step Forward to Protect Interests of Migrant Workers. China Daily , 2004.10.2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