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1200810142600
DOI 10.6846/TKU.2008.01028
論文名稱(中文) 小布希政府對美日安保體制的政策: 涉及台灣安全之考慮(2001-2005)
論文名稱(英文)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Policy toward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Taiwan Security Consideration (2001-2005)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美國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林楚淇
研究生(英文) Chu-chi Lin
學號 69322004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12-27
論文頁數 12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戴萬欽
委員 - 楊永明
委員 - 李明
關鍵字(中) 小布希政府
美日安保體制
台灣安全
聯盟理論
軍售
軍事事務革新
關鍵字(英) the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Taiwan Security
Alliance Theory
Arms Sales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RM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小布希政府自2001年就任後,便積極強化與日本的安保合作關係。美日安保體制的穩定與否,實牽動著東亞的區域安全。從美國的角度而言,位處東亞的台灣海峽,亦為東亞地區的衝突爆發點之ㄧ。美日安保體制變扮演著平衡台海局勢的角色。
    據此,本論文運用聯盟理論作為分析的架構,以學者渥特所提出的平衡效應與紐曼所提出的資源整合概念探討下列的假設:
     H1:小布希政府主張將台海安全納入美日的共同戰略目標,但是最主要的目的仍是為了維持日本的安全。
     H2:小布希政府主張將台海安全納入美日的共同戰略目標,乃是期望台灣軍方能夠強化本身的軍備。
    在章節的分配上,第一章為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理論,以及研究範圍。第二章探究聯盟理論與美日安保體制。第三章探討自小布希總統上任以來,對美日安保關係的發展產生影響的一些重要議題,包括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美國與日本在聯合反恐問題上的合作,以及相關之因應政策。北韓發展核武對美日安保關係所產生的威脅,中國逐年的軍事現代化對美日安保關係所形成的挑戰。第四章探討小布希政府對美日安保關係涉及台灣安全之動機。首先分析小布希政府對日本安全政策。其次,本章也分析小布希政府期望藉由美日安保關係的軍事嚇阻力量維持台海兩岸情勢之穩定,以避免兩岸之間的單方面挑起軍事衝突,或是單方面改變美國政府所認定之兩岸「現狀」,確保日本的安全,並運用渥特聯盟理論中的「平衡效應」概念,檢視筆者所提出的第一個假設。第五章探討小布希政府對台灣安全之立場與其對美日安保關係之影響,探討美國對於五十多年來首次政黨輪替的台灣所作的安全政策之變與不變,與小布希政府相關安全決策團隊的主要立場及特色。其次,探討小布希政府對駐日美軍的調整以及跟日本自衛隊之間的合作關係,並於第三節運用紐曼聯盟理論中的「資源整合」概念,以國防政策中「軍事事務革新」的概念,檢視筆者所提出的第二個假設。
    本論文的研究發現,論文中所提出的兩個假設皆獲得驗證成立,小布希政府在美日安保體制下的對台安全政策,首重台灣本身對於美日安保體制所能提供的利益,以有效提供美日安保體制在台海問題上扮演平衡者的角色。
英文摘要
The steadfastness of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has been critical to the regional security of East Asia.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regards the promotion of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as their first priority in East Asia policy. The US government regards the Taiwan Straits as one of the key flashpoints in East Asia. The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act as the balancer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applies the concept of ‘balancing’ an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from alliance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In particular,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wo hypotheses:

H1: Security of Japan remains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primary concern despite U.S.-Japan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claims that the Taiwan Straits is a common strategic objective of the U.S. and Japan.

H2: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expects Taiwan to modernize in military equipment and equipment even though the U.S.-Japan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claims that Taiwan Straits is common strategic objective of both the US and Japan.

   In terms of structure,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literature review, outlines research theory, hypotheses, scope, rationale and expected contribution to the wider academia.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alliance theory and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regional security issues affecting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first hypothesis.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econd hypothesis.
   The article concluded with two main findings: First, US concerns contribute to the role of US-Japan relations as a balancer on Cross-Strait military issues. They continues, even strengthens, acting the role as a balancer on Cross-strait military competition. Secon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expects that Taiwan is to act in a positive manner, adding to the military surplus rather than minus to 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Such a finding suggests to Taiwan government that national security is based on the strong military preparedness rather than commitment of all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聯盟理論與美日安保體制--------------------------------------11
  第一節 主要的聯盟理論--------------------------------------------11
  第二節 適用於美日安保關係之聯盟理論內容--------------------------15
第三章 影響美日安保體制的發展--------------------------------------23
  第一節 九一一事件後的反恐政策之影響------------------------------23
  第二節 北韓核武問題之威脅----------------------------------------30
  第三節 中國軍力擴張之挑戰----------------------------------------39          
第四章 小布希政府將台灣安全納入美日安保關係之動機------------------47
  第一節 小布希政府對日本的安全構想--------------------------------47
  第二節 台海穩定對日本安全之戰略意涵------------------------------59
  第三節 運用「平衡效應」之驗證------------------------------------69
第五章 小布希政府對台灣安全之立場與其對美日安保關係之影響----------77
 第一節 小布希政府對台灣的安全政策--------------------------------77
第二節 駐日美軍調整與日本自衛隊之合作----------------------------86
第三節 運用「資源整合」之驗證------------------------------------92
第六章 結論--------------------------------------------------------98
附錄一 人名對照表-------------------------------------------------101
附錄二2001-2005美日台三邊關係大世紀------------------------------104
附錄三2005美日安全諮商委員會聯合聲明-----------------------------111
參考書目----------------------------------------------------------119
參考文獻
七、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1. 書籍
中村勝範。鍾憲譯。日美台協防內幕。台北:正元,2000年2月。
王崑義,蔡裕明。「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戰略思考」。收錄於台海安全的戰略新情勢。巨克毅編,頁149-173。台北:鼎茂,2005年10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2004年9月。
周  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1999年2月。
翁明賢。「美阿戰爭對台澎防衛作戰的啟示」。收錄於美國反恐戰爭:台灣觀點。蘇進強編,頁15。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限公司,2002年。
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4-2005。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6年8月。
傅寶真。「中共在邁向隱性之區域霸所面臨的問題」。收錄於台海安全的戰略新情勢。巨克毅編,頁115-145。台北:鼎茂,2005年10月。
楊志恆。「中共東南沿海軍事集結對東亞安全之影響」。收錄於台海安全的危機與轉機。巨克毅編,頁33-52。台北:鼎茂,2004年10月。
陳世民。「美國亞太駐軍的戰略調整與台海安全」。收錄於台海安全的戰略新情勢。巨克毅編,頁33-51。台北:鼎茂,2005年10月。
陳漢華。「二十一世紀之台灣安全架構」。收錄於台海安全的戰略新情勢。巨克毅編,頁177-196。台北:鼎茂,2005年10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2001年7月。本書譯自The U.S.-Japan Allianc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蔡東杰。「當前東亞霸權結構的變遷發展分析」。收錄於台海安全的戰略新情勢。巨克毅編,頁3-29。台北:鼎茂,2005年10月。
蔡明彥。「中共跨世紀軍備發展策略分析」。收錄於台海安全的危機與轉機。巨克毅編,頁55-77。台北:鼎茂,2004年10月。
───。「從美軍模式評估我國聯合作戰指揮機制」。收錄於台海安全的戰略新情勢。巨克毅編,頁199-225。台北:鼎茂,2005年10月。
稻垣治。「如何確保『日本海』與『海陸』?」。收錄於日本自衛隊的實力。別冊寶島編輯部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頁31-39。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11月。
蘇進強。「新世紀反恐戰爭的戰略視野-代序」。收錄於美國反恐戰爭:台灣觀點,蘇進強編,頁3-9。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限公司,2002年。
───。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台北市:揚智,2003年9月。


2. 碩士論文
何子祿。美日軍事聯盟形成之研究(一九四五-一九五二)。台北: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吳懿峰。冷戰後美日安保合作與中美日三角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期刊
王崑義。「中國潛艦入侵日本海域事件對台海安全的啟示」。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8期(2004年12月),頁116-119。
王崑義,蔡裕明,翟文中。「聯合作戰與國軍轉型」。國防政策評論,第5卷第1 期(2004年秋季),頁112-132。
汪進揚,葉植菁。「冷戰與後冷戰時期國防需求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4期(2005年8月),頁151-172。
李文忠。「國防二法實施後台灣軍事事務革命發展」。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2期(2003/04年冬季),頁210-231。
李酉潭,張孝評。「民主化與台海和平之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4期(2004年8月),頁1-34。
宋學文。『從「美日新防衛合作指針」與「三不政策」探討台灣對中共之安全策略』。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4期(1999年10月),頁21-54。
林碧炤。「台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15。
胡為真。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頁111。
陳必照。「美國軍事事務革命、聯合作戰予台灣軍事國防的教訓」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4期(2004夏季),頁10-37。
陳偉華。「建構台灣防衛性嚇阻戰略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80-104。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理論之分析」。美歐季刊,第12卷第3期(1997年秋季號),頁35-71。
───。「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1998年6月),頁275-302。
───。「冷戰時期日本之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2002年9-10月),頁13-40。
───。「台灣民主化與台灣安全保障」。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25。
楊志恆。「東北亞之安全情勢分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59-83。
趙建民,何思慎。「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1月),頁83-140。
葉國興。『日本邁向美日同盟下的「普通國家」-評日美防衛指針相關法案的通過』。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頁43-73。
鄭大誠。「『國防二法』之評估」。國家發展研究,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頁107-113。
鍾  堅。「台灣聯外海上航道:遠程反封鎖之敏感性」。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2期(1999年4月),頁51-70。
賴怡忠。「美日台合作關係的檢討」。國防政策評論,第5卷第2期(2004/05年冬季),頁86-113。

4. 報紙、資訊服務
大紀元。「南海風雲急,美中軍機擦撞:攔截?獵殺?」。2001年4月2日 [On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www.epochtimes.com/b5/1/4/2/n71534.htm。
───。「日專家:美軍團司令部移日有助抑止台海危機」。2005年4月13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www.epochtimes.com/bt/5/4/13/n887436.htm.
───。「配合駐日美軍重編,美日著手台海危機對策」。2005年5月12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www.epochtimes.com/bt/5/5/12/n919483.htm.
中國時報。「中美軍機相撞,日本嚇出冷汗」。2001年4月4日,版11。
────。「被撞美機由日起飛,東京:在美日安保上無問題」。2001年4月4日,版11。
────。「美專家:撞機迫布希提早決定中國政策」。2001年4月4日,版11。
郭崇倫。「美日安保新關係下的台灣與大陸」。中國時報,2001年7月28日,版10。
中國時報。「美決維持亞太外交、戰略勢力,指日、澳、南韓為主戰略伙伴」。2001年7月31日,版10。
────。「協美反恐,日通過派兵特別法」。2001年10月30日,版12。
────。「整軍經武,朝正常國家演進」。2001年10月30日,版12。
丌樂義。「美軍三步走戰略,步步為贏」。中國時報,2002年1月5日版11。
劉黎兒。「美日峰會將確認新安保同盟體制」。中國時報,2002年2月15日,版5。
蔡增家。「反恐、安保、經濟,日美三大衝突」。中國時報,2002年2月18日,版15。
中國時報。「許世楷:台日具隱形同盟關係」。2004年7月6日,版13。
────。「日國防白皮書,緊盯中國軍力」。2004年7月7日,版12。
────。「下地島,美屬意作『合作性安保據點』」。2004年9月21日,版11。
────。「游揆呼籲:台、日、美,應發展價值同盟關係」。2004年10月4日,版3。
────。「美日將發表新安保宣言」。2004年12月23日,版4。
────。「安保宣言實質改變安保條約」。2004年12月23日,版4
傅建中。「保護台灣,美總統有自由裁決權」。中國時報,2004年12月23日,版4。
中國時報。「新美日安保條約,納入台海維安」。2005年2月5日,版4。
────。「華郵報導:台海納入美日安保」。2005年2月19日,版1。
────。「中國海軍勢力擴張,美台同憂」。2005年2月19日,版2。
────。「專守防衛:嚇阻反應,日戰略外擴」。2005年2月19日,版2。
賴怡忠。「美日同盟,邁向全球化」。中國時報,2005年2月20日,版15。
中國時報。「美日安保新聲明,首度提及台海」。2005年2月21日,版2。
────。「我低調歡迎美日新安保宣言」。2005年2月21日,版2。
────。「台美日電腦兵棋推演,有譜」。2005年2月21日,版3。
────。「美日新安保宣言,扁低調致謝」。2005,2月22日,版13。
────。「『反分裂』立法,美日同表憂心」。2005年2月23日,版4。
楊永明。「中日碰撞,不致攤牌」。中國時報,2005年5月26日,版15。
中國時報。「美日同盟轉型:日反對黨批危險」。2005,10月31日,版10。
────。「軍購案,明年二月初可望過關」。2005年12月15日,版12。
自由時報。「美日將台海列戰略目標」。2005年2月19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總統籲:台美日共抗中國威脅」。2005年2月19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萊絲:台海維和,須日支持」。2005年2月20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廖宏祥:連結美日,應主攻反潛」。2005年2月20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台海定位,美日視為公海」。2005年2月20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美日安保檢討,政院審慎樂觀」。2005年2月21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美堅持台灣納入安保聲明」。2005年2月22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王崑義。「美日的危機共管機制」。自由時報,2005年2月22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美議員推動,美日台強化安全合作」。2005年3月18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林佳龍。「海陸戰略板塊推擠下的台灣」。自由時報,2005年3月21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反分裂法,牽制美日安保」。2005年4月4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美第一軍團司令部,將移防日」。2005年4月14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許志嘉。「中日戰略衝突勢所難免」。自由時報,2005年4月20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防中蠢動,駐日美軍盼前進下地島」。2005年7月1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日防衛白皮書,注意中國擴軍」。2005年8月3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扁:台美日安保,當務之急」。2005年10月26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日前官員:台海安危攸關美日興衰」。2005年12月17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
青年日報。「美日強化軍事同盟的深層意涵」。2005年3月27日,版3。
聯合報。「貝克使日,布希強調美日同盟」。2001年6月28日,
     版11。
───。「美日峰會,小泉將表明理解NMD」。2001年6月28日,
     版11。
───。「台美日防衛合作,防中共威脅」。2002年8月18日,版4。
───。「日將反制潛艦,中共不滿」。2004年12月11日,版14。
───。「美日聯合聲明,促兩岸和平對話」。2005年2月20日,版1。
───。「羅福全:我應切入與日共同利益」。2005年2月20日,版3。
───。「美日安保範圍,日意外表態」。2005年2月21日,版2。
───。「美:將與亞洲盟國合作,確保和平穩定」。2005年2月21日,版2。
───。「反分裂法,不受歡迎,破壞穩定」。2005年3月13日,版2。
───。「共軍擴張,東亞均勢漸不確定」。2005年3月29日,版13。
───。「日外相:台灣,美日安保防衛範圍」。2005年5月1日,版6。
───。「美日同盟,防衛轉為共同作戰」。2005年10月31日,版14。
人民網。「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推動祖國和平統一」。2005年3月14日[on line]。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 //http://tw.people.com.cn/BIG5/26741/42246/index.html.
汪啟疆。「從國家安全探討台海戰略關係」。no. 16 (June 2001), [Online]. 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www.taiwannation.org.tw/republic/rep11-20/no16_06.htm.
胡全威。「軍購與國家安全:六一0八億軍售案評析」。國政分析,26 November 2004[Online]. Http://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3/NS-B-093-005.htm.
侯榮邦譯。鈴木正孝。「東亞的安全保障情勢與日美同盟」。「美軍的變革、改編與亞洲安保體制」國際演講會。http://www.wufi.org.tw/tjsf/051216a.htm.
貳、英文部分
1. Books(書籍)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Choice: 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New York: Basic Book, 2004.
Reese, David. “North Korea: anatomy of a rogue state.” In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9/11 and After, eds. Marika Vicziany, David Wright-Neville, and Pete Lentini, 248-263. Northampton: Edward Elger Publishing, Inc., 2004.
Roy, Denny. “Rising China and U.S. Interests: Inevitable vs. Contingent Hazards.” In American Defense Policy, eds. Paul J. Bolt, Damon V. Coletta, and Collins G. Shackelford Jr., 69-76.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92.
Jie, Chen. “Relations between the DPP government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9/11 and After, eds. Marika Vicziany, David Wright-Neville, and Pete Lentini, 207-215. Northampton: Edward Elger Publishing, Inc., 2004.
Kalizad, Zalmay, David Orletsky, Jonathan Pollack, Kevin Pollpeter, Angel Rabasa, David Shlapak. Abram Shulsky, and Ashley Tell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Santa Monica: RAND, 2001.
Liska, George. Nations in Alliance: The Limits of Interdepenc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68.
Nye, Joseph S.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Osgood, Robert E. Alliance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68.
Muni, S. D. “September 11: the Asian giants get closer.” In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9/11 and After, eds. Marika Vicziany, David Wright-Neville, and Pete Lentini, 83-96. Northampton: Edward Elger Publishing, Inc., 2004.
───── “China and its new ASEAN neighbors after 911.” In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9/11 and After, eds. Marika Vicziany, David Wright-Neville, and Pete Lentini, 173-191. Northampton: Edward Elger Publishing, Inc., 2004.
Vicziany, Marika, David Wright-Neville and Pete Lentini. “What has changed, and what hasn’t changed, since 9/11.” In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9/11 and After, eds. Marika Vicziany, David Wright-Neville, and Pete Lentini, 3-29. Northampton: Edward Elger Publishing, Inc., 2004.
Walt, Stephen M.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 “Aliance Formation in Southwest Asia: Balancing and 
Bandwagoning in Cold War Competition.” in Domino and Bandwagons: 
Strategic Beliefs and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in the Eurasian Rimland, eds. Robert Jervis and Jack Snyder, 51-8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Williams, Brad. “Japan, North Korea and the ‘War on Terror’.” In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9/11 and After, eds. Marika Vicziany, David Wright-Neville, and Pete Lentini, 230-247. Northampton: Edward Elger Publishing, Inc., 2004.

2. Dissertation(博士論文)
Newman, David. “Security and Alliances: A Theoretical Study of Alliance
     Formation.” PhD dis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982.

3. Periodical (期刊)
Cha, Victor D. “Korea’s Place in the Axis.”Foreign Affairs 81, no.3 (May/June 2002): 79-92.
Cha, Victor D., and David C. Kang. “The Korea Crisis.”Foreign Policy (May/June 2003): 20-28.
Crawford, Neta C. “The Road to Global Empire: The Logic of U.S. Foreign Policy after 9/11.” Orbis 48, no.4 (fall 2004): 685-703.
Emmott, Bill. “Japan’s English Lessons.” Foreign Policy (January/Fedruary 2004): 51-56.
Fedder, Edwin H. “The Concept of Allia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2, no. 1 (March 1968): 65-86.
Gates, William R., and Katsuaki L. Terasawa. “Commitment, Threat Perception, and Expenditures in a Defense Allia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36, no.1 (March 1992): 101-118.
Gaubatz, Kurt Taylor. “Democratic States and Commitmen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0, no. 1(Winter 1996): 109-139.
Gilboy, George, and Eric Heginbotham. “China’s Coming Transformation.” Foreign Affairs 80, no. 4(July/August 2001): 26-39.
Harrison, Selig S. “Time to Leave Korea?”Foreign Affairs 80, no.2 (March/April):62-78.
Heginbotham, Eric, and Richard F. Samuel. “Japan’s Dual Hedge.” Foreign Affairs 81,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2):110-121.
Laney James T., and Jason T. Shaplen. “How to deal with North Korea.” Foreign Affairs 82, no.2(March/April 2003):16-30. 
Leffler, Melvyn P. “Bush’s Foreign Policy.” Foreign Policy (September/October 2004): 22-28.
Mead, Walter Russell. “America’s Sticky Power.” Foreign Policy (March/April 2004): 46-53.
Perkovich, George. “Bush’s Nuclear Revolution: A regime Change in Nonproliferation.” Foreign Affairs 82, no.2 (March/April 2003): 2-8.
Pillsbury, Michael. “The US Role in Taiwan’s Defense Reform.”Taiwan Defense
      Affairs 4 no. 2 (winter 2003/04): 68-81.
Powell, Colin L. “A Strategy of Partnership.” Foreign Affairs 83,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4): 22-30.
Rubinstein, Gregg A. “Defense Acquisition Priorities for Taiwan.”Taiwan Defense
     Affairs 3 no. 4 (summer 2003): 6-29.
Shambaugh, David. “Facing Reality in China Policy.” Foreign Affairs 80,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1): 50-64.
Siverson, Randolph M., and Juliann Emmons. “Birds of a Feather: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s and Alliance Choi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5, no. 2(January 1991): 285-306.
Swaine, Michael D. “Trouble in Taiwan.” Foreign Affairs 83, no. 2(January/February, 2004): 39-49.
Wang, Vincent Wei-chang. “The U.S.-Japanese Alliance Redefined: Implications for Secur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Tamka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9, no. 2(October 2004): 1-50.

4. Government Publications (官方網站、出版品)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http://ait.org.tw/z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http://www.mofa.go.jp/

The White House. http://www.whitehouse.gov./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http://www.defenselink.mil/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July, 2000, [on line]. 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 http://www.nixoncenter.org/publications/monographs/nationalinterests.pdf

5. Newspaper & Information Service(報紙、資訊服務)
Armitage, Richard Lee, etc.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dvancing Toward a Mature Partnership.” INSS Special Report, 11 October 2000[Online]. Http:// http://www.ndu.edu/inss/strforum/SR_01/SR_Japan.htm.
Brookes, Peter. “U.S.-Taiwan Defense Relations i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Home Page. 14 November 2003[Online]. Http://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hl808.cfm.
Chang, John. “US-Japan Security Statement heightens Tensions with China.”World Socialist Website Homepage, 1 March 2005[Online]. Http:// http://www.wsws.org/articles/2005/mar2005/usja-m01.shtml.
Hwang, Balbina J. “The Evolution of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Home Page. 21 December 2004[Online]. Http://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hl861.cfm.
─────── “Japan's New Security Outlook: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The Heritage Foundation Home Page. 7 July 2005[Online]. Http://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bg1865.cfm.
Schriver, Randall. “Randall Schriver on Taiwan: US-Japan Pact Matters to Taiwan.” Taipei Times 24 January 2007 [Online]. 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7/01/24/2003346164/print.
The Japan Times. “New Pyongyang Approach Needed: Summit Architect.” 30 December 2005[Online]. Also available on Internet, Http:// http://search.japantimes.co.jp/print/nn20051230f1.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