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12200914000100
DOI 10.6846/TKU.2010.01068
論文名稱(中文) 毛澤東外交思想─戰略與策略
論文名稱(英文)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s-Strategy and Tactic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陳逸仁
研究生(英文) Yi-Jen Chen
學號 69627006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12-21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吳漢
關鍵字(中) 毛澤東
外交思想
戰略
策略
韓戰
獨立自主
和平共處五原則
關鍵字(英) Mao Zedong
diplomatic thoughts
strategy
tactic
the independence of sovereignty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毛澤東外交思想深刻影響當代中國外交,故本論文研究目的擬藉由毛澤東外交思想的戰略與策略層面,來瞭解兩者間演進的過程及其對中國外交決策的影響,本論文並透過韓戰來檢證兩者間的互動關係。研究重點有下:
首先在論述毛澤東外交思想理論方面,本論文研究發現毛澤東外交思想的政治哲學基礎包含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及反對帝國主義;思想產生背景包含歷史背景、社會背景、理論背景及實踐背景;而理論來源分別有來自馬克斯列寧主義、中國傳統文化及  國父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影響。
在毛澤東外交戰略方面,其內涵有建立國際統一戰線、中間地帶、一邊倒、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五原則、爭取第二中間地帶及不忘與亞非拉國家友好合作。
另外,毛澤東外交策略則有輿論戰,「敵進我退、敵退我擾、敵疲我打、敵迫我追」,「實事求是、積極防禦、靈活機動、不拘一格」,「戰略上藐視一切敵人,戰術上重視一切敵人」等七種運用方式。
藉由戰略與策略交相分析,本論文認為毛澤東在外交戰略與外交策略交互運用上具有延續性,並持續影響當代中國外交發展。研究發現,在毛澤東時期的各個外交事件中均有主要的外交戰略為因應,並輔以其他不同類型的戰略作配合以達到最佳的外交效果。另外在外交局勢發展階段間,戰略變化通常是以小幅度變化為主,而外交策略的運用則較為彈性,以因應局勢變化而改變行動方式,此交戰略與外交策略交互運用情形尤能在韓戰的演進過程中清楚窺知。
英文摘要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s have great impac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s diplomacy.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concepts on strategy and tactics of Mao' foreign thinking, the report shows us not only the evolution of strategy and tactics but also each influences on China’s diplomatic policy.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viewpoints that strategy and tactics have a lot more interaction, the Korean War during 1950 to 1953 is used to do a case study.  In this report, it is found the following key points: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theories of Mao’s diplomatic thought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foundations of Mao’s political philosophy originate in four parts, including patriotism, internationalism, anti-hegemonism and anti-imperialism.  And Mao’s foreign thoughts are derived from four backgrounds.  They contain historical background, social backgrou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pratical background.  As to the sources of Mao’s thoughts, they are deeply affected by Marxism-Leninis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of Sun Yat-sen. 
Second is about the kind of Mao's diplomatic strategy.  Mao's diplomatic strategy has seven parts, including “United Front”, “the intermediate zone”, “one-sided”, “the independence of sovereignty”,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strive for the intermediate zone and the second one” ,and “do not forget to cooperate with countries of Asian, African and Latin American”. 
Next is about Mao's diplomatic tactics.  They have seven styles, including “ war of opinion”, “to fight flexibly”,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not be limited to one type”, and so on.
Finally,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re is continuity between Mao's diplomatic strategy and tactics; moreover, Mao's diplomatic strategy and tactics have been a great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a’s diplomacy development.  During Mao’s government, the main foreign strategy is used with tactics in every foreign event, especially in Korean War.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nges of foreign strategy are usually steady.  On the contrary, Mao’s diplomatic tactics are flexibly used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hanging situations of wars.  It is thus clear that Mao's diplomatic strategy and tactics are nimbly used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5
第四節 基本概念界定……………………………………………………………..6
第二章 毛澤東外交思想的意義、形成與發展……….………………...9
第一節 毛澤東外交思想之政治哲學基礎………………………………..………9
第二節 毛澤東外交思想之時代背景與基礎………………………………..…..13
第三節 毛澤東外交思想來源……………………………………………..……..16
第四節 毛澤東外交思想內涵……………………………………………..……..21
第五節 成長背景及人格特質對毛澤東外交思想之影響…………………..…..27
第三章毛澤東外交戰略……………………………………………..…35
第一節 毛澤東的世界觀…………………………………...…………………….35
第二節 毛澤東的外交戰略內涵……………………………………………..…..38
第四章 毛澤東外交策略………………………………………………53
第一節 中共創黨至抗日戰爭前……………………………………………...….53
第二節 抗日戰爭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70
第五章 毛澤東外交戰略與外交策略的相關性和實踐………………77
第一節 毛澤東外交戰略與外交策略的相關性………………………..………..77
第二節 毛澤東外交戰略與外交策略在對美國外交方面的實踐—以韓戰為例… .82
第六章 結論……………………………………………………………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91
第二節 研究心得………………………………………….………….…………108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109

參考書目…..….….……….……….……….………………………….111
表目錄
表6-1…………………………………………………………………………………95
表6-2…………………………………………………………………………………99
參考文獻
一、專書論著
毛澤東,八路軍怎樣作戰(北京:新生出版社,1938年)。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西安:中共中央文獻室,1969年)。
毛澤東,毛澤東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毛澤東,星火燎原季刊(西安:西安人民出版社,1982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1)(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
毛澤東,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
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六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毛澤東生平和思想研討會組織委員會編,毛澤東百週年紀念—全國毛澤東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牛大勇、沈志華主編,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牛軍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中國外交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
中共中央政治局,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中共中央文獻室,新中國六次反侵略戰爭實錄(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獻室,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和中共中央文獻出版室合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共中央文獻室,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香港:三聯出版社,2002年)。
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與當代中國—全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文獻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史料選編第一輯第二冊(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尹家民,紅牆見證錄(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
王樹春,經濟外交與中俄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王逸舟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銳,三十歲以前的毛澤東(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吳冷西,十年論戰(上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汪樹白,毛澤東思想與中國文化傳統(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汪樹白,毛澤東思想的雙重淵源(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
金燦榮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
周榮耀主編,「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徐育苗主編,毛澤東政治學說(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洪鎌德,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宮力,毛澤東在重大歷史關頭(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師哲,在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
埃德加‧斯諾,西行散記(台北:地球出版社出版,1960年)。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郭條泰、秦益珍及和  平主編,延安時期與毛澤東思想(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張小明,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
張幼文、黃仁傳等著,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張蘊岭,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陳獨秀,獨秀文存第一卷(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國民,毛澤東詩詞百首譯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月)。
陳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冊(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
陳雨蒼,「毛澤東思想」剖析(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出版,1974年)。
陳雨蒼,「毛澤東思想」評析(下卷)(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7年)。
梁  柱,毛澤東思想若干理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葉永烈,江青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
楊奎松主編,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成緒,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廖蓋隆,毛澤東思想史(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
廖蓋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台北: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
廖日昇,文革之前的毛澤東與林彪(台北:一橋出版社,1998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鄭學稼,中共興亡史(4)(台北:中華雜誌社,1997年)。
冀德宏、李秋發及高民政,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研究(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年)。
龍平平、張寧主編,毛澤東等六人哲學思想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韓念發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蕭瑜,毛澤東青年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龔育之,毛澤東思想研究的新起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二、	翻譯專書
竹內實著,黃英哲、楊宏民譯,毛澤東(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
張戎、喬.哈利戴著,張戎譯,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香港:開放出版社,2006年)。
斯諾整理、吳黎平翻譯,毛澤東自述(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最新政治學新論(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
三、	英文專書
David M. Lampton,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Harry Harding, ed.,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1980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Holsti K.J., International Politic: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s-Hall, Inc., 1972).
James Mahoney and Dietrich Rueschemeyer, ed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Michael E. Brown, et al., The Rise of China (MA: The MIT Press, 2000).
Michael D. Swaine,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A: RAND Corporation, 2000).
Quansheng Zhao(趙全勝)Interpret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Micro-Macro Linkage Approach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96).
Robinson, Thomas W. and David Shambaugh, 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Robert S. Ross and Alastair Iain Johnston,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Samuel S. Kim, e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Northeast Asia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4).
Samuel S. Kim, China, The United Nationals and World Ord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Samuel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4).
Samuel S.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四、	期刊
卜偉華,「文革中的外交極左問題」,二十一世紀(香港),第95期(2006年6月),頁36~45。
尹慶耀,「中共的外交戰略」,中華戰略學刊,第84期夏季版(1995年6月),頁39~62。
王振輝「論當代學者對晚年毛澤東烏托邦思想根源之詮釋」,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8期(2001年8月),頁7~22。
仲夏,「中共『脫孤』外交戰略的解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1期(1994年11月),頁52~60。
任潭,「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6年10月),頁11~19。
李丹慧,「毛澤東的安全戰略思路及其轉變1964-65」,二十一世紀(香港),第5期(2000年6月),頁37~46。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33~68。
李黎明,「關於毛澤東早期戰略思維的新認識」,歷史月刊,第226期(2006年11月),頁102~107。
呂芳城,「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上)」,陸軍學術月刊,第36卷422期(2000年10月),頁26~38。
呂芳城,「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下)」,陸軍學術月刊,第36卷第423期(2000年11月),頁74~83。
肖瑜,「毛澤東的戰略決策最英明?--錦州攻堅戰再考察」,二十一世紀,第112期(2009年4月),頁55~63。
沈志華,「中國出兵朝鮮決策的是非成敗」,二十一世紀,第61期(2000年10月),頁81~94。
沈志華,「中蘇蜜月的最後時刻--毛澤東、赫魯曉夫與1957年莫斯科會議的召開」,二十一世紀(香港),第101期(2007年6月),頁71~85。
沈志華,「毛澤東與1957年莫斯科會議」,二十一世紀(香港),第105期(2008年2月)頁36~48。
沈子邦,「國共戰爭前期(1930-1937)毛澤東的政略與戰略」,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第19期(2000年6月),頁79~98。
門洪華,「中國外交哲學的演變」,教學與研究(北京),2005年第4期,頁47-53。
林威志,「評張戎(Jung Chang)、喬.哈利戴(Jon Halliday)『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史匯,第11期(2007年9月),頁283~293。 
邱坤玄,「二十一世紀中共的外交策略」,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61期(1997年4月),頁14~15。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6期(2000年6月),頁1~19。
胡哲峰,「毛澤東軍事思想與治國之道」,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5期(1993年11月),頁23~26。
胡聲平,「重返孫中山先生的外交原則--從中山先生的外交原則分析中共的外交原則」,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1期(2003年5月),頁74~91。 
胡聲平,「從中山先生大亞洲主義看冷戰後中共對東亞的政策」,孫學研究,第3期(2007年11月),頁111~143。
陶季邑,「近年來西方學術界對新中國『一邊倒』政策的研究評述」,當代中國研    究(美國),第12卷第2期(2005年3月),頁117-122。
章百家,「從『一邊倒』到『全方位』--對50年來中國外交格局演進的思考」,中共黨史研究(北京),總第72期(2000年1月),頁1~20。
張登及,「毛澤東涉外言論與中共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9期(1998年9月),頁41~48。
張國聖,「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發展的詮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25~51。
張睿壯,「中國應選擇什麼樣的外交哲學?-評世界新秩序與新興大國的歷史抉擇」,戰略與管理(北京),總第33期(1999年1月),頁54~67。
張宇翔,「毛、鄧軍事思想的『積極防禦』之比較」,俄情雜誌,第6卷第3期(1997年6月),頁32~44。
陳海可,「『石油風雲』再起--論中共現階段石油外交策略」,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2005年4月),頁88~97。
陳世民,「中共核武發展與其對外關係之演變--冷戰時期(五○至八○年代)」,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年11月至12月),頁29~57。
陳存恭,「毛澤東抗日策略:『不打硬戰』到『抗而不戰』」,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3期上冊(1997年12月),頁75~115。
陳永發,「Jung Chang and Jon Halliday, Mao: The Unknown Story」,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年6月),頁211~219。
黃清賢,「中共領導人的辯證思維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2008年7月),頁277~307。
程曉農,毛澤東向史達林學到了什麼?--中蘇『文化革命』的比較及其啟示」,當代中國研究(美國),第13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04~116。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83~93。
楊奎松,「中共出兵朝鮮始末(1950~1951)」,國史館館刊,第29期(2000年12月),頁125~158。
楊奎松,「毛澤東的『冷戰』觀」,二十一世紀(香港),第66期(2001年8月),頁61~70。
楊奎松,「史達林為甚麼支持朝鮮戰爭?--讀沈志華著『毛澤東、史達林與朝鮮戰爭』」,二十一世紀(香港),第81期(2004年2月),頁130~144。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29~44。
劉季倫,「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與現代中國極權主義的誕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2001年5月),頁63~130。
劉述先,「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形成」,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頁62~77。
趙春山,「中共非洲政策的理論與實際」,東亞季刊,第3卷第1期(1971年7月),頁136~151。
趙春山,「中共對第三世界的外交策略」,憲政評論,第4卷第1期(1973年1月),頁31~32。
趙春山,「由『黨的路線』分析中共對外關係之演變」,東亞季刊,第5卷第2期(1973年10月),頁81~97。
趙春山,「錢其琛談話中的戰略堅持與策略轉變」,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2002年2月),頁1~3。
趙穗生,「China's Periphery Policy and Cha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57~100。
潘進章,「毛澤東軍事思想之影響與評析」,中華戰略學刊,第97期冬季版(2008年12月),頁129~158。
潘進章,「毛澤東軍事思想之影響與評析」,軍事社會科學專刊,第7期(2009年6月),頁45~67。
鄭宇碩,「文革後期的中國外交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32期(2000年1月),頁35~44。
蔡瑋、趙春山,「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2000年2月),頁66~71。
歐淑惠,「毛澤東時代中共戰略思考的演變」,萬竅:中華通識教育學刊,第5 期(2007年5月),頁77~101。
韓美樂,「韓戰前夕和初期史達林與毛澤東矛盾內幕」,歷史月刊,第111期(1997年4月),頁55~60。
鍾延麟,「西方『文革』研究新力作--評《毛澤東的最後革命》[by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Michael Schoenhals] 」,二十一世紀,第114期(2009年8月),頁120~127。
關向光,「論『毛澤東晚期思想』--概念與爭議」,東亞季刊,第3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16。
Avery Goldstein, “The Great Expectation: Interpreting China’s Arriv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 no. 3 (Winter 1977/78), pp. 36-73.
Dittmer, Lowell,“Taiwan as a Factor in 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5, no.49, (November 2006), pp. 671–686. 
Gerald Segal, “Does China Matter?"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5 (September/October 1999), pp. 24-36.
Michael Ng-Quinn, “The Analytic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no. 27 (1983), pp. 203-224.
Roy, Denny, “China’s Reaction to American Predominance,” Survival, vol. 45, no.3, (2003),pp. 57-78.
Robert Sutter, “Why Does China Matt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7, no.1 (2003), pp. 75-89.
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Mo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 2 (March/April 1997), pp. 18-32.
Thomas J. Christensen , “Chinese Realpolitik ,”Foreign Affairs ,vol.75, no.5 (September/October 1996), pp. 37-52.
五、	研討會論文
Self, Benjamin L., and Jefferey W. Thompson, eds., An Alliance for Engagement: Building Cooperation in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China.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2002.
六、	博碩士論文
王資竣,「毛澤東與鄧小平的中國外交政策:以現實主義中的國家理論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朱茜,「中共八大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
李嵩明「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權力與策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金昭中,「史達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徐相文,「毛澤東與韓戰:介入背景、決策過程和動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黃清賢,「中共意識型態之全球化與在地化辯證」,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張志孝,「毛澤東對中共與美國關係認知轉變之研究(1969-1972)」,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杏俊,「中共政治權力繼承之研究-從毛澤東到胡錦濤」,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昱穎,「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交戰略佈局研究─和平崛起的實踐層次」,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時綱,「論毛澤東的敵我區分思想(1912~1949)—從卡爾‧施米特的觀察角度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廖埔生,「從戰略及戰術論美國在越南之失敗」,政治作戰學院外國語文研究所(1985年)。
劉哲宏,「毛澤東之馬列思想觀-以階級、政黨、國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賴皆興,「中共意識型態發展中的後殖民意涵: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三個代表」,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顏國明,「孫子戰略戰術思想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0年)。
竇燕君,「列寧階段革命論與毛澤東兩次革命論之比較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七、	網頁資料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9年11月3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
中國晶牛毛澤東思想網,2005年9月5日,http://www.mzdthought.com/html/mxzz/mzdwjwx/2005/0905/5267.html。轉引自人民日報,1950年6月28日。
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09/04/24/003979952.shtml。
人民網,1974年4月11日,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534293.html。
人民網,1977年8月6日,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8544/88547/6088710.html。
人民網,2002年2月9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252/7429/7439/20020209/667270.html。
人民日報,1959年10月14日。轉引自中國網和平論壇,2008年9月10日,http://forum.china.com.cn/redirect.php?tid=399443&goto=lastpost
毛澤東紀念館,2009年10月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politics/dsrwjng/mzd/maozedong. htm。
印度NDTV網站,2007年8月14日,http://www.ndtv.com/ndtvfuture/ndtv/showcolumns.aspx?id=COLEN20070022560。
兵法網,2009年11月15日,http://www.artofwar.net/china/chinatext.htm。
新華網,2009年4月24日,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09/04/24/003979952.shtml。
學習時報,2009年9月10日,http://www.studytimes.com.cn/WebPage/index.aspx。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