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8200712061900
DOI 10.6846/TKU.2007.00938
論文名稱(中文) 明代江浙地區的海塘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eawall of Jiangsu&Zhejiang in Min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朱鴻勳
研究生(英文) HONG-HSOUN CHU
學號 69206010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7-31
論文頁數 11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邱仲麟
委員 - 吳智和
委員 - 黃繁光
關鍵字(中) 明代
海塘
海潮
江蘇
浙江
水利工程
關鍵字(英) Ming
Sea-wall
Tide
Jiangsu
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海潮災害是古往今來危害沿海地區的人類生命和財產主要災害之一。明代江浙地區是海潮災害頻繁的地區。海潮災害主要是由颱風引起的,與一般水災相比,海潮災害具有突發性和狂暴性的特點,因而更容易造成大的危害。明代海潮災害不僅吞噬大量生靈,還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因為江浙地區所受潮害最為嚴重,所以江浙地區海塘工程最為發達。
    本文以明代江浙地區海塘為研究對象,分為三章進行討論:
    第一章分析江浙地區的氣候與地理環境,對於海潮災害大小的影響。以及海塘的分布位置與自然地理的關係。
    第二章對於海塘修築技術發展作分析,從材料、結構工法、以及海塘相關工程(護塘、搶修、水閘),可見明代時海塘的修築形成了一個完整系統海防工程。
    第三章講述塘政制度為主要包含了管理體系、經費以及對於海潮災害的救助。
    觀察明代江浙地區海塘,可以發現海塘在修築規模以及工法上都有顯著的發展。並且形成了一個管理制度,對於海塘的修築和運作,能夠有效的管理。因為有了上述的發展,才使得江浙地區能夠避免受到海潮災害的影響。
英文摘要
Across the ages, sea tide plague always disserve resident around the coast.In Ming dynasty, the most serious plagued province are Jiangsu and Zhejiang.Because of typhoon creates great tide plague, compare with normal floods, it is more angry and suddenly also creates serious damage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he tide plague is not only savage life but also serious wealth lose.Due to the serious loss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so the sea wall system is the most developed too.
This report’s issue is focus on Jiangsu and Zhejiang’s seawall system and developed by three parts.
Chapters 1, Focus on how does the weather,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tide plague.
Chapter 2, Analyze the materials architectonic and earthwork Skills (urgent repair, reinforced seawall, and water gate), by the way we can tell their seawall building abilities is really prospered.
Chapter 3, is describing the seawall system, it is include manage, economic and plagues aid methid.
Observe the seawall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in Ming dynasty, we can tell their building skill and scale has developed and has become a effect management system.According to the system Jiangsu and Zhejiang can prevent the sea tide plague’s debacl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明代江浙地區的海塘

目次
第一章 緒論…………………………………………………………………….001
   一、研究動機………………………………………………………………..001
   二、問題與架構……………………………………………………………..002
   三、研究回顧………………………………………………………………..004
第二章  自然環境與海塘分布…………………………………………………009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潮災關係……………………………………………009
        一、潮災的成因………………………………………………………010
        二、潮汐………………………………………………………………014
        三、地形………………………………………………………………016
    第二節  海潮的災害………………………………………………………017
        一、正德七年…………………………………………………………018
        二、隆慶三年…………………………………………………………019
        三、萬曆三年…………………………………………………………020
        四、萬曆十九年………………………………………………………021
        五、崇禎元年…………………………………………………………021
    第三節  江浙海塘沿革……………………………………………………026
一、	江蘇海塘…………………………………………………………027
二、	浙江海塘…………………………………………………………027
(一)	浙西海塘…………………………………………………..028
(二)	浙東海塘…………………………………………………..028
三、	海塘分布…………………………………………………………028
   (一)西段………………………………………………………..032
   (二)東段………………………………………………………..032
    小結…………………………………………………………………………034
第三章  海塘修築與技術發展…………………………………………………039
    第一節 塘身工法…………………………………………………………..039
       一、土塘………………………………………………………………..040
           (一)選時宜……………………………………………………..040
           (二)選基址……………………………………………………..041
           (三)立地基……………………………………………………..041
           (四)選土料……………………………………………………..042
           (五)行硪………………………………………………………..042
           (六)塘身形式…………………………………………………..043
       二、柴塘………………………………………………………………..043
       三、板塘………………………………………………………………..045
       四、石塘………………………………………………………………..046
           (一)堆石塘……………………………………………………..046
           (二)直立條石塘………………………………………………..047
           (三)坡陀塘……………………………………………………..049
           (四)疊砌斜坡式石塘…………………………………………..051
           (五)黃光昇五縱五橫魚鱗塘…………………………………..052
           (六)喬拱璧改良式魚鱗塘……………………………………..055
     第二節  護塘工程………………………………………………………..058
         一、石塘護土………………………………………………………..058
         二、植物護塘………………………………………………………..059
         三、滉柱……………………………………………………………..060
         四、塘腳坦水………………………………………………………..062
         五、護塘壩…………………………………………………………...062
         六、護灘壩…………………………………………………………...063
         七、防潮排水工程…………………………………………………...064
     第三節  搶修技術………………………………………………….……..069
         一、拋石法…………………………………………………………...069
         二、竹絡、木櫃法…………………………………………………...069
         三、挑水壩…………………………………………………………...071
         四、沉船法…………………………………………………………...072
     小結………………………………………………………………………...073
第四章  塘政的制度…………………………………………………………….075
    第一節 管理體制…………………………………………………………...075
          一、中央管理體系………………………………………...………..077
          二、塘長…………………………………………………………….078
             (一)塘長的代役……………………………………………...079
             (二)塘長的資格……………………………………………...081
             (三)塘長的職責……………………………………………...082
             (四)塘長的負擔……………………………………………...084
             (五)塘長舞弊………………………………………………...086
    第二節 修築條例…………………………………………………………...087
    第三節 經費來源…………………………………………………………...092
           一、政府動支帑金…………………………………………...........093
           二、石堤官砌、土堤民築………………………………………...094
           三、捐修…………………………………………………………...094
           四、贓罰……………………………………………………….......095
    第四節 政府對於海潮災害的救治………………………………………...095
    小結………………………………………………………………………….098
結論……………………………………………………………………………….101
徵引書目………………………………………………………………………….105

附圖表目次

圖2-1  西太平洋颱風帶颱風路徑……………………………………………….011
圖2-2  熱帶氣旋結構圖………………………………………………………….012
圖2-3  杭州灣位置圖…………………………………………………………….014
圖2-4  江蘇海塘圖……………………………………………………………….026
圖2-5  錢塘江兩岸海塘分布圖………………………………………………….028
圖3-1  柴塘圖…………………………………………………………………….043
圖3-2  楊瑄坡陀塘圖…………………………………………………………….049
圖3-3  黃光昇魚鱗塘圖………………………………………………………….052
圖3-4  喬拱璧改良式海塘圖…………………………………………………….055
圖3-5  土備塘圖………………………………………………………………….056
圖3-6  明海鹽縣塘圖…………………………………………………………….061
圖3-7  蕭紹地區水利形勢圖…………………………………………………….064
圖3-8  應宿閘圖………………………………………………………………….065
圖3-9  今三江閘位置圖………………………………………………………….067
圖3-10 竹絡圖…………………………………………………………………….070
圖3-11 木櫃圖…………………………………………………………………….070
圖3-12 挑水壩圖………………………………………………………………….071
表1-1  明代江浙地區朝災知見表……………………………………………….035
表4-1  宋代海塘管理官職表…………………………………………………….076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史書、政書
(唐)李百藥,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
(明)胡廣等修,《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印行,1961-1966。
(明)申時行等修,萬曆《大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90。
(明)談遷著,張宗祥點校,《國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
(清)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
(二)文集、筆記
(宋)沈括,《夢溪筆談》,收入《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文庫》第三輯,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3。
(元)王稱,《東都事略》,據宋遼金元別史本影印,收入《叢書集成‧三編》史地類第96-9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明)朱妙端,《靜庵賸稿》,收入《拜經樓叢書》,上海:博古齋,1922。
(明)吳悌,《吳疏山先生遺集》,清乾隆間紀實錄原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范濂,《雲間據目鈔》,據《筆記小說大觀》本影印,收入《叢書集成‧三編》,史地類第83冊。
(明)屠勳,《屠康僖公文集》,據原北平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清初重修本影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明)張寧,《方洲集》,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曹履泰,《靖海紀略》,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明)陶諧,《陶莊敏公文集》,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四年陶崇道重刻影印,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8冊。
(明)董份,《董學士泌園集》,據重慶市圖書館藏明萬曆董嗣茂刻本影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07冊。
(明)劉一焜,《撫浙疏草》,明萬曆末年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微捲。
(明)劉天和,《問水集》,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21冊。
(明)鄭仲夔,《耳新》,據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8冊。
(明)錢薇,《海石先生文集》,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錢氏刻清增修本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7冊。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據涵芬樓輯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手稿本影印,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1-172冊。
(清)
(三)水利書、海塘錄、農書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點校,《水經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元)任發撰,《水利集》,據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藏舊抄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851冊。
(元)歐陽玄,《至正河防記》,據治河方略及武英殿本元史校印,收錄於《中國水利珍本叢書》第一輯。
(明)仇俊卿,《全修海塘錄》,據明刻清修補印本影印,收於《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史部第1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明)徐光啟著,石聲漢校,《農政全書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明)徐貞明,《潞水客談》,據明萬曆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851冊。
(明)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8冊。
(明)張內蘊撰,《三吳水考》,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7冊。
(明)喬拱璧,《合刻海塘錄》,據明刻清修補印本影印,收於《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史部第15冊。
(明)萬恭,《治水筌蹄》,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85。
(明)葉翼,《餘姚海隄集》,據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89冊。
(明)潘季馴篡,徐硯農校對、汪胡楨句讀,《河防一覽》,據中國水利工程學會藏版乾隆戊辰河署刊本校印,收入《中國水利珍本叢書》第一輯第4種。
(清)方觀承,《敕修兩浙海塘通志》,據清乾隆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851冊。
(清)李慶雲篡,《江蘇海塘新志》,清光緒十六年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清)高晉,《海塘說》,清光緒三年至十三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收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45冊。
(清)琅玕等纂,《浙江省海塘新志 》,據清道光年間續修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連樂川撰,《上虞塘工記略》,清光緒戌寅刻本,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藏。
(清)傅澤洪,《行水金鑑》,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程鶴翥輯,《三江閘務全書》,據據清康熙四十一年刻本影印,收入《中國水利志叢刊》第48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
(清)楊榮撰,《海塘攬要》,據清嘉慶十六年刻本影印,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35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翟均廉,《海塘錄》,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3冊。
(清)錢文翰,《捍海塘志》,清光緒間錢塘丁氏嘉惠堂刊本。
(四)地方志
(明)史樹德修、沈應文纂,《新修餘姚縣志》,據明萬曆年間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0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沈朝宣著,《仁和縣志》,清光緒十九年(武林丁氏刊武林掌故匯編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附斯年圖書館藏。
(明)吳宗元修、崔桐纂,《海門縣志》,據明嘉靖十五年刊本攝製,國立故宮博物院攝製北平圖書館善本書膠片。
(明)卓鈿修、王圻纂,《青浦縣志》,據明萬曆間刻本影印,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1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明)林策編、魏堂續增,嘉靖《蕭山縣志》,據明萬曆刻本影印,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徐待聘等修,《上虞縣志》,據明萬曆三十四年刊本影印,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4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陳威纂,《松江府志》,據明正德刻本影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1冊。
(明)陳善,《杭州府志》,據明萬曆七年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2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陳讓,《杭州府志》,據南京圖書館藏明成化刻本影印,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5冊。
(明)喻政修、林材纂,《福州府志》,據明萬曆刻本影印,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2冊。
(明)馮汝弼、鄧韍纂修,《常熟縣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7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葉溥、張孟敬纂修,《福州府志》,據明正德刻本點校,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
(明)趙錦修、張袞纂,嘉靖《江陰縣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江蘇省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劉應鈳修、沈堯中等纂,《嘉興府志》,據明萬曆二十八年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0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樊維城、胡震亨等纂修,《海鹽縣圖經》,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影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8冊。
(明)蕭良幹、張元忭等纂修,《紹興府志》,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00-201冊。
(明)錢肅樂修、張采纂,《太倉州志》,據明崇禎十五年刊本攝製,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明)韓浚、張應武等纂修,《嘉定縣志》,據上海博物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8-209冊。
(明)顏洪範修,張之象、黃炎纂,《上海縣志》,明萬曆十六年刻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清)王彬重修、徐用儀等纂,《海鹽縣志》,據清光緒二至三年蔚文書院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清)李衛等修、傅王露等纂,《敕修浙江通志》,據清光緒廿五年刊本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4。
(清)林子蘭修、陳宗琛纂,《樂會縣志》,據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民國九年刻本影印,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海南府縣志輯第4冊。
(清)金鋐、(清)鄭開極纂修,《福建通志》,據清康熙二十三年刊刻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清)侯坤元修、溫訓纂,《長樂縣志》,據清道光二十五年刊修民國重印本影印,收於《新修方志叢刊》廣東方志第6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清)洪若皋修,《臨海縣志》,據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0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孫爾準,《福建通志》,清同治七年正誼書院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附斯年圖書館藏。
(清)徐元梅修、朱文翰等編,《山陰縣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清)郝玉麟等監修、謝道承等纂,《福建通志》,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7-530冊。
(清)梁蒲貴等修、朱延射等纂,《寶山縣志》,據清光緒八年學海書院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40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許三禮修,《海寧縣志》,據清康熙十四年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6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許瑤光修,吳仰賢等纂,《嘉興府志》,據清光緒五年重印清光緒丁丑年鴛湖書院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郭廷弼修,康熙《松江府志》,清康熙二年刊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傅思年圖書館藏。
(清)馮鼎高,《華亭縣志》,據清乾隆五十年儀松堂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46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馮鴻模纂修、楊正筍訂正,《慈谿縣志》,清雍正八年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附斯年圖書館藏。
(清)鄒勷、聶世棠等纂修,《蕭山縣志》,據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影印,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9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鄭澐修、邵晉涵纂,《杭州府志》,據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01-703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鄭重修、袁元等纂,《靖江縣志》,據清康熙年間刻本影印,收於《稀見中國方志》第14冊。
(清)聯印、張會一等纂,《霑化縣志》,據民國二十年手寫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東省第十六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雷應元纂修,《揚州府志》據清康熙三年刻本影印,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 》第13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于運全,《海洋天災──中國歷史時期的海洋災害與沿海社會經濟》,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中國古潮汐史料整理研究組編,《中國古代潮汐論著選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水村和正著、徐義人譯,《海岸海洋工程學:海岸海洋工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
王社教,《蘇皖浙贛地區明代農業地理研究》,西安:陜西帥範大學出版社,1999。
王雙懷,《明代華南農業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好並隆司,《中國水利史研究論攷》,岡山:岡山大學文學部,1993。
朱學西,《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沈百先編,《中華水利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汪家倫,《古代海塘工程》,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88。
汪家倫、張芳編著,《中國農田水利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周魁一,《農田水利史略》,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86。
岳琛主編,《中國農業經濟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編,《中國水利史稿》,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79-1989。
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江水利史略》編寫組,《長江水利史略》,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79。
姚漢源,《中國水利史綱要》,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
姚漢源,《中國水利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郁維明,《明代周忱對江南地區經濟社會的改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85。
張文彩,《中國海塘工程簡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張文德,《黃河歷代水患與治理輯粹》,高雄:友鴻居,1996。
張含英,《歷代治河方略述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張念祖編,《中國歷代水利述要》,上海:上海書店,1992。
張芳,《明清農田水利研究》,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2。
張崇旺,《明清時期江淮地區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陳吉余,《海塘──中國海岸變遷和海塘工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歷史結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東京:亞紀書房,1974。
森田明,《清代の水利と地域社會》,福岡:中國書店,2002。
森田明,《清代水利社會史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90。
森田明編,《中國水利史の研究 :中國水利史研究會創立三十周年記念》,東京都:國書刊行會,1995。
馮賢亮,《明代江南地區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楊國禎,《東溟水土──東南中國的海洋環境與經濟開發》,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熊達成、郭濤,《中國水利科學技術史概論》,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9。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劉翠溶、伊懋可合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
蔣兆成,《明清杭嘉湖社會經濟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蔡泰彬,《晚明黃河水患與潘季馴之治河》,臺北:樂學出版社,1998。
鄭肇經,《中國水利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鄭肇經,《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
盧嘉錫主編、周魁一等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水利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錢正英主編,《中國水利》,北京:水力電力出版社,1991。
繆啟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二)論文
方明、宗良綱,〈論江蘇海岸變遷及其對海涂開發的影響〉,《中國農史》1989:2,頁31-37。
王大學,〈動植物群落與清代江南海塘的防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18:4,頁92-101。
王永作,〈江蘇近兩千年來水災史概與分析〉,《中國農史》1992:3,頁96-105。
王振忠,〈歷史自然災害與民間信仰──以近600年來福州瘟神「五帝」信仰為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頁77-82。
王雙懷,〈明代華南水利事業的發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4,頁157-166。
北田英人,〈八—一三世紀江南の潮と水利・農業〉,《東洋史研究》47卷4號(1990),頁79-108。
北田英人,〈中國江南の潮汐潅溉〉,《史朋》24號(),頁41-65
北田英人,〈中國江南三角州における感潮地域の變遷〉,《東洋學報》63卷3、4號(1982),頁105-139頁。
安介生,〈歷史時期江南地區水域景觀體系的構成與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1:4,頁17-29。
吳振漢,〈明代贓罰探析〉,《明代研究》7(2004),頁1-28。
宋正海,〈中國古代的潮田〉,《自然科學史研究》1998:7,頁273-279。
宋正海,〈中國古代潮災综合研究的幾點思考〉,《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頁26-28。
汪家倫,〈明清長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術〉,《中國農史》1991:2,頁92-99。
林金樹,〈明代江南塘長述論〉,《社會科學戰線》1986:2,頁169-174。
咸金山,〈中國古代對鹽鹹土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中國農史》1991:1,頁70-77。
姚頌恩,〈福州市區地貌、水文特點與防洪〉,《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0:4(1994.12),頁104-110。
查一民,〈江南海塘間接護岸工程技術的出現與發展〉,收錄於《長江水利史論文集》,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頁40-48。
凌申,〈江蘇灘凃農墾發展史研究〉,《中國農史》1991:1,頁61-69。
孫家山,〈蘇北濱海鹽土改良利用的歷史經驗〉,《中國農史》1996:15,頁35-46。
馬湘泳,〈江浙海塘與太湖地區經濟發展〉,《中國農史》1993:13,頁22-35。
張芳,〈寧、鎭、揚地區歷史上的塘壩水利〉,《中國農史》13:2,頁32-42。
莊華峰,〈古代江南地區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20:3,頁87-94。
陳菁,〈中國古代灌溉工程的行政管理〉,收錄於《長江水利史論文集》,頁177-194。
寧生,〈淺析明代浙東水旱災害〉,收錄於《明史論叢第二輯》,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頁91-104。
劉淼,〈明清沿海蕩地屯墾的考察〉,《中國農史》1996:15,頁15-2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