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7202113352300
DOI 10.6846/TKU.2021.00798
論文名稱(中文) 張夢機晚期詩學觀轉變探析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about Mengi Chang’s poetic Views in His Late Lif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林宸帆
研究生(英文) Chen-Fan Lin
學號 60501017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24
論文頁數 11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普義南
委員 - 張韶祁
委員 - 謝旻琪
關鍵字(中) 詩學觀
新詞彙入詩
雅俗
三境說
關鍵字(英) poetic values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phrases into classical poetry
adequacy
Trin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這時代快速變遷與各式體裁的多元化下,古典詩存在許多桎梏,甚至有逐漸衰頹問題。筆者以張夢機先生作為研究對象,是因其一生皆在古典詩的畛域中付出,更是橫跨各年齡層與詩派源流。對於張夢機的一生,以一九九一年為分水嶺,此時因為突發性中風,餘生皆在輪椅上度過,此後更著重古典詩傳承,並嘗試賦予古典詩不同的面貌,以符合現代的古典詩新風貌。

第一章〈緒論〉:從張夢機相關文獻與詩作、詩學著作為根據,分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作為本論文研究標的。

第二章〈張夢機罹病前、後詩學觀概述〉:以一九九一年為中介點,探
究張夢機早晚期時詩學觀的比較。分作早期生平、詩學觀念、理論與晚期創作時的觀念、方式做一比較,探究古典詩延續下去的可行性。

第三章〈截搭創作-新詞彙入詩〉:新詞彙入詩並非由張夢機開創,而是在晚清時便有梁啟超、黃遵憲等人所提倡詩界革命中有所依據。在此時代的觀念下,張夢機認為古典詩不應抱守殘缺,而應以現代思維作為考量,不妨將古典詩以截搭方式呈現,並探究其新詞彙入詩後產生的雅俗問題,作一評判的標準。

第四章〈欣賞三境說-詩作意境〉:先了解張夢機對於意境的看法,並藉由創作與賞析兩部分作為探究,探究古典詩意境的重要性。後對於讀者在閱讀古典詩時,所應具備的能力,進而分析出悟境、詩境、心境三種境界,強調讀者學識、作品詩法以及作者心境三位一體的呼應關係。後筆者再藉由三境說解析張夢機早晚期詩作的意境,探究其早期故國與台灣在地的心境與晚期病廢書寫的惆悵與解脫。

第五章〈結論〉:綜括上述研究內容,得知張夢機一生流連古典詩的畛域之中,而又以一九九一年為早晚期中介點,可以了解到張夢機所處的這個世代下,古典詩的存廢與傳承重要性。面對古典詩的深拗,嘗試以新風格來打破此種僵化,並藉由三境說的重要性,幫助讀者得到解析一首古典詩的基礎。
英文摘要
The reasons of doing this research:  In a fast-pacing era of various poetic styles, classical poetry is apparently not only being shackled but also degrading gradually. The reason why I incite Mr. Chang as my study target is because he not only dedicated himself in the field of classical poetry in his lifetime but also spanned across all ages and various poetic fields with his expertise. In Mr. Chang’s lifetime, year 1991 definitely serves as the watershed of his life. In 1991, a sudden stoke landed Mr. Chang sitting on wheelchair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From then on, he focused on the heritage and legacy of classical poetry, enrich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classical poetry to create a brand-new face of modern classical poetry. 

First Chapter<Introduction>: 
I incite Mr. Chang’s related sources and pieces of his works to discuss motivation, purpose, and method respectively as the main content of my dissection. 

Second Chapter<Mr. Chang’s poetic point of views on Before and After stroke>:
Citing 1991 as the watershed year, I make a comparison of Mr. Chang’s poetic values on before and after the disease. This chapt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Mr. Chang’s poetic values, thoughts and methods in early life and those in later life. 

Third Chapter <Jie Da creation – Introducing new words or phrases to poetry>:
In fact, the introduction of news phrases into poetry is not invented by Mr. Chang.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temporary poets like Liang Qichao and Huang Zunxian had introduced such concept in a poetry revolution. Mr. Chang considered the classical poetry shouldn’t be bugged by old-fashion and fossilized forms or system. Contrarily, the classical poetry should be enlightened by the modern thoughts, appearing with Ji Da creation, and be further discussed the adequacy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phrases. 

Fourth Chapter <Appreciate San-Jing Shuo  –  poetic scenarios>:
After digging in Mr. Chang’s thoughts on poetic scenarios, I’ll be talking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scenarios in classical poetry with two parts: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Then, I’ll mention the abilities that readers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Trinity: epiphany world, poetic world, mind world to strengthen connection between readers and authors. With the concept of Trinity, I’ll explore Mr. Chang’s poetic scenario in his early and late lif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With all of the contents above, we get to know Mr. Chang’s full-hearted dedication in the field of classical poetry during his lifetime. With the 1991, year of watershed of early and later period, we get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lassical poetry’s existence and legacy. Facing th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of classical poetry, Mr. Chang managed to replace the fossilized system with new poetic style, and help readers establish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 classical poetry with the importance of Trin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研究方法........3
第三節:文獻回顧........4
一、紀念文集........5
二、學位論文........5
第四節:全文綱領 ........9
第二章 張夢機罹病前、後詩學觀概述........16
第一節:病前詩學觀........16
一、張夢機生平........16
二、詩學觀........18
三、張夢機詩學理論........22
第二節:病後詩學觀........29
一、閒適書寫........29
二、無理而妙........33
三、時代下詩學延續........39
第三節:疾病前後詩學觀比較........43
第三章 截搭創作-新詞彙入詩........46
第一節:新詞彙入詩........48
一、詩界革命........49
二、詩界革命前期........51
三、詩界革命興盛期........54
第二節:截搭運用........57
第三節:雅俗對比........68
第四章 欣賞三境說-詩作意境........76
第一節:張夢機意境說之回顧........78
一、創作........79
二、賞析........82
第二節:悟、詩、心欣賞三境說........84
一、增進學識以拓悟境........86
二、熟知詩法以窺詩境........89
三、瞭解作者以明心境........91
第三節:張夢機詩作意境鑑賞........93
一、家國與在地認同........95
二、病廢後的惆悵與解脫........100
結論........105
參考資料........108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	張夢機著作(按作者出刊年份排序)
1.	張夢機:《近體詩發凡》(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12月)。
2.	張夢機:《思齋說詩〉(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1月)。
3.	張夢機:《鯤天吟稿》(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7月)。
4.	張夢機:《西鄉詩稿》(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6月)。
5.	張夢機:《師橘堂詩》(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7月)。
6.	張夢機:《鷗波詩話》(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1月)。
7.	張夢機:《讀杜新箋-律髓批杜詮評》(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月)。
8.	張夢機、張子良選注:《唐宋詞選注》(台北:華正書局,2010年9月)。
9.	張夢機:《碧潭煙雨》(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
10.	張夢機:《詩學論叢》(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5月)。
11.	張夢機:《藥樓詩稿》(台北: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社總代理,1993年12月)。
12.	張夢機:《藥樓文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5月)。
13.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高雄:駱駝出版社,1997年7月)。
14.	張夢機:《鯤天外集》(台北:漢藝色妍文化事業,2001年3月)。
15.	張夢機:《夢機六十以後詩》(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5月)。
16.	張夢機:《夢機詩選》(高雄:宏文館圖書公司,2009年10月)。
17.	張夢機:《藥樓近詩》(台北:印刻文學,2010年5月)。
18.	張夢機著,龔鵬程校:《張夢機詩文選編》(安徽:黃山書社,2013年1月)。
19.	張夢機著,賴欣陽主編:《夢機集外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5年4月)。

二、古籍原典(按年份排序)
1.	(周)屈原《離騷》,收錄至(民)繆天華:《離騷九歌九章淺釋》(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11月)。
2.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卷1。
3.	(東漢)班固:《漢書・王貢兩龔鮑列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卷72。
4.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台北,民倫出版社,1971年2月)。
5.	(唐)李商隱、(民)劉學鍇箋註:《匯評本李商隱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
6.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11月)。
7.	(宋)梅堯臣著,(民)朱東潤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
8.	(宋)惠洪著,(民)陳新點校:《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
9.	(宋)羅大經,(民)王瑞來校:《鶴林玉露》(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8月),卷3。
10.	(宋)嚴羽、(民)郭紹虞校譯:《滄浪詩話校譯》(台北:文馨出版社,1973年3月)(台北:正生書局,1973年12月)。
11.	(明)謝榛:《四溟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海山仙館叢書》本)。
12.	(明)朱承爵:《存餘堂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海類編》本)。
13.	(清)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11月)。
14.	(清)袁枚著,(民)王英志譯:《隨園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12月),卷7。
15.	(清)陳廷焯著,(民)杜維沫校點:《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16.	(清)賀裳《皺水軒詞荃》,收錄至(清)唐圭章《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卷1。
17.	(清)黃遵憲撰,(民)錢仲聯箋註:《人境廬詩草箋註》(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4月)。

三、專書著作(按姓氏筆畫排序):
1.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南:南台圖書公司,1984年9月)。
2.	王國維著,(民)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
3.	古典詩詞雅集:《網海拾粹》(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2月)。
4.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散文・遊記・隨筆・詩輯・論著》(台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5.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
6.	吳宓:《吳宓詩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5月)。
7.	李瑞騰、孫致文主編:《歌哭紅塵間——詩人張夢機教授紀念文集・大詩人張夢機教授傳略》(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9月)
8.	李德儒、變思、楊維仁、王凌蓮、小發、吳身權、李岳儒、曾家麒、風雲、李知灝、李微謙、張富鈞同著:《網雅吟懷》(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
9.	林淑貞主編:《歌哭紅塵間-張夢機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11月)。
10.	乾坤詩刊雜誌社:《堆疊的時空-乾坤詩刊二十週年詩選・古典詩卷》(台北:乾坤詩刊雜誌社,2016年12月)。
11.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12.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13.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14.	梁啟超:《新大陸遊記節錄》(台北:中華書局,1957年10月)。
15.	淡江大學中文系蔣國樑先生古典詩創作獎工作小組:《第三屆蔣國樑先生古典詩創作紀念集》(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2013年,5月)。
16.	馮永君:《當代詩壇點將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
17.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
18.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
19.	(瑞士)皮亞傑著,黃道譯:《心理學與認識論-一種有關知識的理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5月)。
20.	葉嘉瑩:《迦陵談詩》(北京:三聯書店,2016年6月)。
21.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17年2月)。
22.	顏崑陽:《窺夢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16年12月)。
23.	魏仲佑:《黃遵憲與清末「詩界革命」》(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12月)。
24.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
25.	龔鵬程:《雲起樓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2000年6月)。

四、期刊論文(按發表年份排序):
1.	陳文華:〈不畏浮雲遮望眼-側記幾位台灣古典詩人〉,《文訊》188期(2001年6月)。
2.	張允中、張韶祁、楊維仁:〈羅尚先生專訪〉,《乾坤詩刊》第43期(2007年7月)。
3.	林麗如:〈纍纍的果實.精彩的人生〉,《文訊》第288期(2009年10月)。
4.	孫吉志:〈1949年來台古典詩人對古典詩發展的憂慮與倡導〉,《高雄師大學報》第31期(2011年12月)。
5.	黃雅莉:〈張夢機日常書寫的自傳色彩與苦難消解〉,《東吳中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16年11月)。
6.	林佳蓉:〈當代古典詩人的拓印之二-專訪陳文華教授〉,《臺陽文史研究》第4期(2019年1月)。
7.	顏崑陽:〈我有自信,讀文學不會餓死〉,《文訊》416期(2020年6月)
8.	何維剛:〈臺灣近十年(2009~2018)文學獎古典詩評選之探究與反思〉,《東華漢學》第三十三期(作者於2020年通過審查)。

五、學位論文(按發表年份排序):
1.	汪筱薔《張夢機詩晚期風格》(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1月)。
2.	胡詩專:《張夢機古典詩類型書寫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8月)。

六、電子資源:(按搜尋日期排序)
1.	教育部:〈102年度教育部文藝獎-學生組〉,網址https://web.arte.gov.tw/philology/Award/list_b.aspx?item=4&YY=102。檢索日期:2020年10月11日。
2. 	教育部:〈83年度教育部文藝獎-社會組〉,網址https://web.arte.gov.tw/philology/Award/list_b.aspx?item=4&YY=102。檢索日期:2020年11月02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