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7201513335400
DOI 10.6846/TKU.2015.01030
論文名稱(中文) 台北地區的「房地產文學」考察-兼論「文學地景」的邊界與內涵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real estate literature among Taipei area -also the border and content of the literary landscap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林哲謙
研究生(英文) Tse-Chien Lin
學號 60002001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30
論文頁數 1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戴華萱(au5878@mail.au.edu.tw)
共同指導教授 - 周彥文(yenwen@mail.tku.edu.tw)
委員 - 陳惠齡(spring@mail.nhcue.edu.tw)
委員 - 劉依潔(146710@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文學地景
房地產文學
人文地理學
空間
地方
漫遊者
關鍵字(英) Literary landscape
Real estate literature
Human geography
Space
Place
Flaneu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企圖將「文學中的房地產」,拉高討論層級,視作一文類。而以「房地產文學」為其框限架構,除了是反應近期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與抗爭頻傳的當代視景,也試圖將過去文學作品中現身的房地產,安置在能供人理解的脈絡。而最後提出研究文學地景,需要面對地理尺度、時空、學科邊界、文類界線等限制條件,不單只是文本的分析演繹,也是複雜的社會考察。

本論文依序從建築、土地等要素析述,先建立都市的三維空間,再論及人在城市間的所思所想,相應的行動。而研究範圍選定在台北地區,除了是延續著都市文學書寫居住空間的角度,也因為資本主義創造性的破壞集中在都會地區,房地產相應的衝突現象與書寫故事也相對顯著,不過由於空間均質化的現象一路延伸至淡水、三重等城市外緣地區,本論文所述及的空間範界其實放寬到廣義的大台北地區。而建築形式的歷時性考察,除了援引公寓書寫作一發展開端,也向前向後考察前現代與後現代的住宅形式。前現代除了有水城的自然風光與日式宿舍,也有自營聚落延續至今日的抗爭書寫,而後現代錯縱迷亂的高架道路及偏遠的新市鎮,除了是當代向上發展意識的回音,也反映出人與居地曖昧游移、不穩固的關係。

本論文以「房地產文學」這個新創的概念,反向去逼近「文學地景」這個幅域更大的題目,嘗試開發「文學地景」的研究方法。文學地景在當代雖成為新寵,但內涵經常與地誌文學、地方文化旅遊混淆,不能把握「文學地景」與真實地景相互平行、辯證影響的互涉關係。職是之故,本論文以「房地產文學」作一切入徑路,以建築、土地(帶有社會學意涵的空間地方關係)的角度,查看人們在都市中因居住困境的窘迫而生出的移動與行動,及房地產相應的人與社會的衝突,把文學在空間中的具體演示、互文作用、情感與意識形態等的運作機制,整理出一個初步的模型,盼能提出一個閱讀文學地景時,可供合理辨識的解析脈絡。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ttempts to "literary property", raised the level of discussion, regarded as a genre. And with "Real Estate Literature" box to limit its architecture, in addition to the reaction of recent social protest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frequent the contemporary scene, also tried in the past literature coming out of real estate, placed in the can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Finally,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landscape, to face geographic scale, time and space,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the boundaries of genre and other restrictions, not just analyz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but also complex social visit.     

This thesis analyzes described sequentially from construction, land and other factors, to build the city's three-dimensional space, and then address the people in the cities are thinking think, appropriate action. The scope of the study is selected in the Taipei area, in addition to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Urban Literature angle living space, but also becaus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 concentrated in metropolitan areas, real estate corresponding conflict phenomenon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and writing stories, but due to space homogenized phenomenon extends all the way to fresh water, and other cities triple the outer edge of the region, the paper said, and the space community really relaxed to broad range of the greater Taipei area.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of diachronic study, in addition to writing a book citing apartment development began, before also forward study of housing in the form of post-modern and post-modern. Watertown pre-modern addition to the natural beauty and Japanese-style dormitory, there are self-settlement today continue to struggle to write, then the wrong vertical modern confusion of the Viaduct and remote new towns, in addi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consciousness echo upward development, but also reflecting the people and places of ambiguous wavering, unstable relationships.

This thesis defines "the real estate literature" as a concept to approach extensive domain, the "literary landscape", and tries to delimit its concepts. Although literary landscape’s become popular recently, but the contents often confused with topography literature and local cultural tourism, failing to grasp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op between the literary landscape and real landscape.  Therefore, this thesis takes the"real estate literature" as a pathways to examine the movement and action of people in the city who are distressed at dilemma of dwellings, and confli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It demonstrates a preliminary model to propose an analytical context of the demonstration, the role of intertextuality, and emotions and ideologies of the literature in spa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ㄧ節 問題意識的發軔	1
第二節 研究概況與文獻回顧	10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24
第二章  建築	31
第一節 房地產文學的建築形式	31
第二節 公寓的安居與不適	48
第三節 前現代與後現代的建築	61
第四節 小結	80
第三章 空間	82
第一節 區位的空間與秩序	82
第二節 空間與地方的對位——以台北淡水為例	97
第三節 小結	109
第四章 人	110
第一節 人的移動與行動	110
第二節 蓋與拆的辯證	128
第三節 記憶的召喚與死滅	145
第四節 小結	157
第五章 結論	158
第一節 綜論	158
第二節 兼論文學地景	164
參考文獻	170
附錄一:文學地景出版品的分類細目	174
附錄二:〈失去記憶的城市〉全文	179
參考文獻
一、專著
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2003年)。
Barker, Chris(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04年)。
Bell, Paul A., Thomas C. Greene, Jeffery D. Fisher, and Andrew Baum(聶筱秋、胡中凡譯):《環境心理學》(台北:桂冠,2003年) 。
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年)。
Eagleton, Terry(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台北:巨流,2002年)。
Edward Relph:《現代都市地景》(臺北:田園文化,1998年)。
Gottdiener, M.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Harvey, David(王志弘譯):《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台北:群學,2006年)。
Marcus, Clare Cooper(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2000年)。
Parker, Simon(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2007年)。
Paul Cloke, Philip Crang and Mark Goodwin(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2006年)。
Relph, Edward(謝慶達譯):《現代都市地景》(台北:田園城市,1998年)。
Soja, Edward W.(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2004年)。
Sturken, Marita and Lisa Cartwright(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 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2009年)。
王爾德作、王大閎譯寫:《杜連魁》(台北:九歌,2006年)。
王聰威:《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印刻,2005年)。
吉見俊哉(蘇碩斌等譯):《博覽會的政治學》(台北:群學,2010 )。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台北:夏日,2011年)。
李清志:《建築散步:人體與建築的城市對話》(台北:建築情報,1999 年)。
李清志:《建築電影學:電影中空間類型的比較與解讀》(台北:創興,1996年。
李清志:《都市偵探學》(台北:創興,1997 年)。
林耀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8月)。
祁立峰:〈明日世界〉《偏安台北市》(台北:聯經,2013年12月)。
祁立峰:《臺北逃亡地圖》(台北:時報文化,2014年8月)。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 年)。
徐明松、王俊雄:《在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一代建築》(臺北:木馬文化,2008年)。
張景森:《臺灣的都市計畫》(台北:業強,1993 年)。
張輝誠:《我的心肝阿母》(台北:印刻,2010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2004年)。
郭良蕙:《台北一九六0》(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陳又津:《少女忽必烈》(台北:印刻,2014年)。
陳玉彗:《徵婚啓事》(台北:印刻,2009年)。
陳映真:《夜行貨車》(台北:遠景,1984年)。
舒國治:《水城台北》(台北:皇冠,2010年10月)。
黃凡:《曼娜舞蹈教室》(台北:聯經,2007年)。
黃凡:《慈悲的滋味》(台北:聯經,2004年)。
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台北:群學,2008 年)。
黃孫權:《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台北:破週報,2012年)。
黃湯姆:《文學理論倒讀》(台北:二魚文化,2013年4月)。
楊佳嫻:《雲和》(台北:木馬文化,2006年9月)。 
楊照:《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台北:本事,2011)。
舞鶴:《悲傷》(台北:麥田,2001年)。
舞鶴:《舞鶴淡水》(台北:麥田,2001年)。
駱以軍:《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台北:印刻,2009年8月)。
藤森照信:《路上觀察學入門》(行人,2014年4月)。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台北:群學,2010年)。
度化地景》(台北:獨立媒體,2012年)。

二、期刊論文
王志弘:〈台北市人行空間治理與徒步移動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八十八期(2012年),頁1-40。
王志弘:〈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二卷(2003年),頁 121—186。
王振寰:〈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頁123-163。
王應棠:〈棲居與空間: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地理學報》第五十五卷(2009年),頁 25—42。
米復國:〈台灣公共住宅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二、三期(1989年),頁97—147。 
張金鶚等人:〈台北市房價泡沫知多少?—房價vs.租金、房價vs.所得〉《住宅學報》第十八卷第二期( 2009年12月),頁1—22。 
許坤榮:〈台北邊緣地區住宅市場之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8807(1:2-3期),頁149-210。
楊友仁:〈循環的債務:對台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觀察〉,《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四期(1998年3月),頁303-314。 
劉欣蓉:〈消失的理想住宅方案〉,《國立台灣大學城鄉與建築學報》第十九期( 2012年6月),頁43—64。 
蔣雅君:〈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十九卷(2008年),頁 49—89。
蕭百興:〈「現代都會」的「機能中國」反歸:戰後初期中原學院的建築設計論述形構(1950 末~1970 初)〉,《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十一卷(2000年),頁 159-205。
蕭百興:〈現代都會的「中國性」返歸-戰後初期文化守成主義者以台北市城市為主要基地的建築國族論述型構(1940s中~1960s末 )〉,《華梵藝術設計學報》第一期( 2004年7月),頁183—204。
蕭百興:〈現代都會的「中國性」反歸-戰後初期文化守成主義者以台
顏亮一:〈國族認同的時空想像:台灣歷史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規劃學報》第三十三卷(2006年), 頁 91—106。
嚴紀華:〈臺北城的文學地景—從殖民都市到現代城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十四期(2012年4月),頁45-62。
蘇碩斌:〈研究人或空間:臺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人文與社會研究集刊》第二十卷第三期(2008年),頁 397—439。

三、學術研討會議論文
徐明松:〈台灣現代建築發展的斷裂與延伸—一個系譜學的初步觀察〉《城市與設計學報》卷一,2012年,頁13。
黃錦樹:〈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 / 書寫朱天心〉《城市與設計學報》1995年,頁325-357。

四、學位論文
李建民:《八零年代臺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筱涵:《八、九0年代臺灣女性小說中的空間感與身體經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以五0-七0年代的北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秀姿:《重讀1970以後的台北:文學再現與台北東區》,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2年。
金儒農:《九0年代台灣都市小說中的空間敘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馬翊航:《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家銘:《不同文化地景之形塑歷程—以台北溫州街一帶與台北文學森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5年。
陳瑩真:《從臺北異鄉人到臺北新故鄉—戰後文學中的臺北印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曾怡蓁:《屏東地景書寫研究—以在地作家散文作品為對象》,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楊佳嫻:《論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臺北/人》,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文放:《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國立台灣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姿麟:《解嚴十年(1987-1997)女作家的都市書寫—以朱天文、朱天心、成英姝為例》,元智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蔡宜紋:《克難城市:戰後台灣都市規劃視野的反省》,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13年。
鄭運鴻:《空間文化形式的虛構之解構:對臺灣地區代銷制度與房地產廣告之批判性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6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