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7201410313900
DOI 10.6846/TKU.2014.01160
論文名稱(中文) 臺南菁寮聖十字架堂興建過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On the Building Process of the Chingliao Holy Cross Churc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徐昌志
研究生(英文) Chang-Chih Hsu
學號 898380075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8
論文頁數 30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俊雄
委員 - 羅時瑋
委員 - 吳光庭
委員 - 黃俊銘
委員 - 宋立文
關鍵字(中) 現代性
現代建築
教堂
菁寮聖十字架堂
波姆
厚描述
關鍵字(英) Modernity
Chingliao Holy Cross Church
Gottfried Bohm
Thick description
Modernism Architec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以興建於臺南的菁寮聖十字架堂為研究對象。此教堂在1955年由天主教方濟會的德籍神父楊森(Eric Jansen)開始推動計劃,邀請到德國建築師戈特弗瑞得.波姆(Gottfried Bohm)進行設計,接續由臺灣營造團隊繪製施工圖,從1957年開工分成兩期施工,歷經四年於1960年建造完成。藉著探尋這個台灣戰後農村中的天主堂,從被計畫、設計、轉譯、建造的過程中,去解讀這個建造於台灣的現代建築教堂其移植的過程。本文藉著過程的解讀,期待達到的研究目的有二:1. 菁寮聖十字架堂興建過程的釐清。2. 臺灣建築現代性的內容探尋 。
本研究以目前典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建築圖說、照片及菁寮聖十字架佈道團編年紀要等資料,以及菁寮聖十字架堂的建築物本身為主要研究史料,進行文本上的閱讀。配合建築師戈特弗瑞得.波姆的當面訪談最為間接史料,以「厚描述」的研究方式,將興建的過程架構,放置於臺灣戰後這樣特殊的時空背景下,進行梳裡。並加上其他傳道人員、居民等訪談,以及德國波姆建築師系列作品的參訪經驗等參考資料,作為歷史過程的相互考證,以進行整體興建過程的歷史詮釋。
本研究主要發現有二:第一、藉著菁寮聖十字架堂興建過程的歷史探尋,我們看到在台灣戰後邁向復甦的農村,以及天主教在台灣興盛發展的歷史交叉下,催化了菁寮聖十字架堂的誕生。建築師波姆在初掌事務所的時刻,面對這個遙遠海外好友的邀約,做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新嘗試。這個在設計概念上與歐洲同步的現代建築教堂,不但是波姆在設計生涯中重要的轉折,對於台灣的天主教發展歷程中,也標示出一個多元發聲、協同併進的時代。
其次第二點是:面對菁寮聖十字架堂這個設計,楊森神父在台灣鋁業的鄭逸群、許建築師、楊嘉慶建築師等本土營造團隊的協助下,努力克服困難,歷經四年推動將其實踐。因著環境、地理、氣候、營造方式等條件限制,興建過程中設計者與營造者都做出因應的調整,讓這個來自於德國的現代建築教堂設計真實的在台灣這塊土地長成。在其中我們看見業主、設計者、營造者,三方相互影響、拉扯、也產生位移的軌跡,對於這個外來之物變成本地之物的歷史過程厚描述,也正是本文嘗試表達的臺灣建築現代性的內容。
英文摘要
The dissertation is using Chingliao Holy Cross Church as a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The church was started in 1955 by Franciscan missionary Father Eric Jansen’s request. He invited German architect Gottfried Bohm to design the church (remotely). It was constructed by a local team and was completed in 1960. By reviewing the detail of how this Catholic church had been built in post World War II in the rural of Taiwan, from planning, designing, translating and construction, we would like to understand the detail of how this modern Church was transplanted in Taiwan. Additionally, to understand the substance of Taiwan’s architecture modernity.

This research is using the method of thick description. It covers textualized with reading material collected in National Taiwan Museum such as architectural drawing, pictures, and the Chingliao Holy Cross Mission Journal. Field search includes visits to the building, interviews with the architect Gottfried Bohm, priests in the church, and local residents. It also includes a trip to Europe to visit to other Bohm designs. Comb through the detail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post World War II Taiwan to verify facts and reestablish and lear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at was used.    

There are two major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Finding why and how the exact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gliao Holy Cross Church. By reestablishing the detail and certain circumstances of the construction, we can view a village recovery from post World War II forward. We can also review how the Catholic religion developed in Taiwan. Accepting the designing invitation from an old friend living far away, Architect Gottfried Bohm had tried a new approach that is coherent with the Modern church design trends in Europe. It was an important moment in Bohm’s design. It had a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Catholics’ religious development in Taiwan.
From design to the comple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hurch marked a special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ooperation with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ultures in Taiwan.  Father Jansen led the Taiwan Aluminum Corp, Dr. ING. Ekin Y.C. Cheng, Architect Hsu and Architect Chia-chin Yang, and local construction teams to take the challenges. The whole construction took four years to complete. There were obstacles from the environment, geography, weather, and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 know how. And, there were negations and compromises between the designer and the building team. The adaption of each other’s ideas to overcome the various challenges make this original German designed modern church able to thrive and stand out in Taiwan. What we see is the final results from the many struggles. This research trying to use the thick description to interpret the substance of Taiwan Architecture Modernity – a good example like this, the shifting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s between three parties, the diocese ( administrative priest), the designer and the construction team created the opportunity of mov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緒論
一、研究緣起與目的......1
二、相關文獻回顧......4
三、研究材料與問題之挖掘......8
四、分析觀點與研究方法的斟酌.....11
五、研究架構......17

第一章 菁寮聖十字架堂的興建背景
1.1 二次戰後台灣天主教的發展歷程,1945~1970.....21
1.2 菁寮地區的發展與變遷,1910~1965......47
1.3 來臺期間的楊森神父,1954~1968.....58
1.4 1960年前後建築師戈特弗瑞得.波姆(Gottfried Bohm).....71
1.5 小結.....88

第二章 菁寮聖十字架堂的設計過程,1955~1960
2.1 建堂前的準備工作.....91
2.2 概念形成—等角斜視圖.....103
2.3 完整的設計表述—第一套設計圖.....114
2.4 設計的延展—細部設計書圖.....127
2.5 波姆的建築脈絡......141
2.6 小結.....155

第三章 菁寮聖十字架堂的建造	
3.1 第一期工程,1957......157
3.2 第二期工程,1959~1960.....175
3.3 完工之後的改變,1960~2010.....190
3.4 臺灣戰後的教堂建築......205
3.5 小結......217

第四章 結論......217

參考書目......222

附錄一 菁寮聖十字架堂建堂大事記......227
附錄二  訪談資料......229

圖目錄
圖0-1	研究架構圖	17
圖1-1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27
圖1-2	萬金聖母聖殿	27
圖1-3	1904年繪製的菁寮地區周邊地圖	52
圖1-4	菁寮商業圈位置圖	56
圖1-5	德國中西部科隆周邊城市相互關係	60
圖1-6	身材微胖的楊森神父	61
圖1-7	在臺灣穿著便服探訪民家的楊森神父	61
圖1-8	演奏手風琴的楊森神父和孩子們	64
圖1-9	聖十字架佈道團與教會同工	64
圖1-10	平安村教堂完工獻堂	66
圖1-11	陳若瑟主教主持平安村堅振盛事	66
圖1-12	白沙屯天主堂落成慶祝	66
圖1-13	羅光主教於菁寮聖十字架堂合影	66
圖1-14	駐華公使高理耀	66
圖1-15	準備飯食的林艷珠傳道員	69
圖1-16	服事孩子的林艷珠傳道員	69
圖1-17	耶穌君王堂的外觀	73
圖1-18	科隆的聖恩格伯特教堂外觀	73
圖1-19	科隆的聖恩格伯特教堂	73
圖1-20	科隆的聖恩格伯特教堂室內	73
圖1-21	Neuss的三位一體教堂	78
圖1-22	Cologne-Kalk的聖喬瑟夫教區教堂	78
圖1-23	可倫巴教堂,聖母聖堂內部	78
圖1-24	可倫巴教堂,聖母聖堂和方形聖禮聖堂	78
圖1-25	科隆教區博物館	78
圖1-26	教區博物館內的八角聖母聖堂	78
圖1-27	Essen-Katernberg的聖神教堂	80
圖1-28	Puttlingen的聖母教堂	80
圖1-29	Saarbrucken-Rodenhof的聖亞伯特教堂	80
圖1-30	Essen的聖恩格爾貝特教堂	80
圖1-31	Neuss的聖康拉德教堂	81
圖1-32	Neuss的聖康拉德教堂	81
圖1-33	Bochum-Hiltrop的聖喬瑟夫教堂	81
圖1-34	Bochum-Hiltrop的聖喬瑟夫教堂	81
圖1-35	Dusseldorf的聖瑪利王后教堂	82
圖1-36	Koln-Urbach的基督聖體教堂	82
圖1-37	Bergisch Gladbach-Schildgen耶穌聖心堂	82
圖1-38	Kierspe的聖喬瑟夫教堂	82
圖1-39	Neviges的瑪利和平女王朝聖教堂	83
圖1-40	Haemmern的聖安娜教堂	83
圖1-41	Aachen的聖修伯特司教堂	83
圖1-42	Bergisch Gladbach的伯大尼兒童之家	83
圖1-43	班斯堡市政廳的城堡遺跡和辦公室	84
圖1-44	班斯堡市政廳立面	84
圖1-45	班斯堡市政廳室內樓梯中庭	84
圖1-46	班斯堡市政廳室內粗獷質感和細緻設計	84
圖1-47	科隆的基督復活教堂	85
圖1-48	科隆的基督復活教堂室內構造	85
圖1-49	Wigratzbad的勝利女王朝聖教堂	85
圖1-50	Essen-Kettwing 的聖馬蒂亞斯教堂	85
圖1-51	Essen-Kettwing 的聖馬蒂亞斯教堂廣場	86
圖1-52	萊茵堡的土木中心	86
圖1-53	科隆克拉克區域行政中心	86
圖1-54	斯圖加的旭普林行政大樓	86
圖1-55	行政大樓室內廣場	86
圖1-56	波茨坦的漢斯 - 奧托劇院	87
圖1-57	科隆的WDR商場	87
圖1-58	科隆的住商樓	87
圖1-59	科隆中央清真寺	87
圖2-1	新堂土地照片	92
圖2-2	巴西布盧梅瑙的聖保羅教堂	98
圖2-3	巴西布盧梅瑙的聖保羅教堂室內	98
圖2-4	菁寮聖十字架堂等角斜視圖照片	100
圖2-5	菁寮聖十字架堂等角斜視圖照片	100
圖2-6	菁寮聖十字架堂等角斜視圖	100
圖2-7	菁寮聖十字架堂等角斜視圖的空間內容	103
圖2-8	伯大尼兒童之家	105
圖2-9	伯大尼兒童之家修道院內院	105
圖2-10	杜拉歐若布基督教宣教中心內部透視圖	107
圖2-11	聖堂側面牆上原刻之完工石碑	109
圖2-12	近距離觀看高聳矗立的四角錐塔	109
圖2-13	地面層平面與全區配置圖	113
圖2-14	東向立面圖	114
圖2-15	長向剖面圖	114
圖2-16	西向立面與教室剖面圖	116
圖2-17	屋簷細部圖(A點、B點)	116
圖2-18	等角斜視圖和第一套設計圖相異處比對	118
圖2-19	地面層平面圖	118
圖2-20	十字巴西利卡平面	118
圖2-21	屋頂平面圖	120
圖2-22	宿舍剖面圖	120
圖2-23	宿舍屋頂細部圖	120
圖2-24	巴西布盧梅瑙的聖保羅教堂透視圖	121
圖2-25	設計圖面上對於通風需求的不斷提醒	121
圖2-26	波姆事務所圖面上4種類型的繪圖資訊	126
圖2-27	波姆事務所初步設計圖階段的繪圖資訊	127
圖2-28	波姆事務所細部設計圖時期的繪圖資訊	127
圖2-29	北向立面圖局部	128
圖2-30	西向立面圖局部	128
圖2-31	天主堂尖塔圖	128
圖2-32	「風向標詳細圖」中簡圖說明	128
圖2-33	第一套設計圖的鐘塔構造	129
圖2-34	細部設計圖的鐘塔構造	129
圖2-35	聖洗池第一版本	130
圖2-36	聖洗池第二版本	130
圖2-37	結構計算書第6頁	131
圖2-38	主塔結構詳圖	131
圖2-39	剪力牆結構計算第26頁	132
圖2-40	聖堂剪力牆結構詳圖	132
圖2-41	聖洗塔頂鴿子詳圖	134
圖2-42	小聖堂塔頂王冠詳圖	134
圖2-43	聖堂西向立面圖	135
圖2-44	窗戶詳細圖	136
圖2-45	窗戶詳細圖局部	136
圖2-46	等角斜視圖的簽名	137
圖2-47	「天主堂尖頂圖」其繪圖資訊放大	138
圖2-48	Koblenz-Rauental的聖伊莉莎白教堂	139
圖2-49	法蘭克福的聖麥克教堂	139
圖2-50	Koblenz-Rauental的聖伊莉莎白教堂	140
圖2-51	Koln-Buchheim的聖特里薩教堂	140
圖2-52	Katernberg的聖神教堂	140
圖2-53	Bochum-Hiltrop的聖喬瑟夫教堂	140
圖2-54	Kendler House, Cologne-Junkersdorf	141
圖2-55	Bohm House, Cologne-Weiss	141
圖2-56	McCormick House, Elmhurst, Illinois	141
圖2-57	聖瑪麗王后教堂八角錐塔內部與座位區	141
圖2-58	聖瑪麗王后教堂室內八角祭壇	143
圖2-59	耶穌聖心堂的聖洗堂	143
圖2-60	聖喬瑟夫教堂的聖洗堂	143
圖2-61	基督聖體教堂的聖洗堂	143
圖2-62	菁寮聖十字架堂的聖洗堂外觀與內部	143
圖2-63	耶穌聖心堂圓柱中間的告解室	143
圖2-64	基督聖體教堂的告解室	143
圖2-65	菁寮聖十字架堂祭壇旁大面積的落地窗	145
圖2-66	耶穌聖心堂側面大片的落地玻璃	145
圖2-67	基督聖體教堂彩色玻璃窗格	146
圖2-68	耶穌聖心堂玻璃牆和鑄體柱	146
圖2-69	聖喬瑟夫教堂祭壇透光背牆和光影效果	146
圖2-70	耶穌聖心堂和聖十字架堂平面圖比較	148
圖2-71	伯大尼兒童之家附設教堂與周邊的關係	149
圖2-72	伯大尼兒童之家附設教堂內部空間	149
圖2-73	伯大尼兒童之家附設教堂的鐘塔	149
圖2-74	伯大尼兒童之家附設教堂室內屋頂與光線	149
圖2-75	Neviges的瑪利和平女王朝聖教堂	150
圖2-76	瑪莉和平女王朝聖教堂內部折板屋頂	150
圖2-77	瑪莉和平女王朝聖教堂內部空間	150
圖2-78	瑪莉和平女王朝聖教堂講道臺和樓梯細部	150
圖2-79	聖葛楚教堂的初步提案	152
圖2-80	耶穌聖心堂的立面概念圖	152
圖2-81	聖葛楚教堂的後期提案	152
圖2-82	聖葛楚教堂的完工照片	152
圖2-83	聖葛楚教堂儀式室內空間	153
圖2-84	聖葛楚教堂空拍	153
圖2-85	聖葛楚教堂內部清水混凝土天花板的折線	153
圖2-86	伯大尼兒童之家教堂的天花表現	153
圖2-87	瑪莉和平女王朝聖教堂的天花表現	153
圖2-88	羅馬式教堂的拱頂	154
圖2-89	哥德式教堂的肋筋穹隆	154
圖2-90	聖恩格爾貝特教堂的屋頂構造	154
圖3-1	白沙屯天主堂新建工程施工規範	158
圖3-2	白沙屯天主堂新建工程施工圖圖名格式	158
圖3-3	菁寮聖堂新建工程施工圖圖名格式	158
圖3-4	菁寮聖十字架堂牆上的苦路像	159
圖3-5	設計圖說寄送時的包裝紙和郵戳	159
圖3-6	菁寮聖十字架堂第一套設計圖的細部圖說	160
圖3-7	第一期工程施工圖的繪圖者簽名	164
圖3-8	9/10 廚房浴室詳細圖	164
圖3-9	工地以人工進行開挖	165
圖3-10	牛車運送沙土	165
圖3-11	以人力挑擔的方式做材料運送	165
圖3-12	工地中以抽取地下水作為工程用水	165
圖3-13	頂版住宿區模版封合,支撐釘製	166
圖3-14	頂版鋼筋綁紮	166
圖3-15	水泥沙漿拌合前的篩土動作	166
圖3-16	聖十字架佈道團的傳道員們一同參與施工	166
圖3-17	楊神父參與工程並樂於和工人們聊天	167
圖3-18	楊神父請工程人員一起吃飯	167
圖3-19	教室中孩子在上課	169
圖3-20	傳道員們和神父一同在教室聚會和吃飯	169
圖3-21	菁寮首次的婚配聖事	169
圖3-22	楊森神父主持婚配聖事	169
圖3-23	村民於教堂辦公室外排隊領取物資	169
圖3-24	教堂外的醫療巡迴車	169
圖3-25	波姆圖中複層屋頂細部圖	171
圖3-26	波姆圖中屋頂概念	171
圖3-27	施工圖的複層屋頂細部放大	171
圖3-28	施工圖的複層屋頂圖	171
圖3-29	辦公室上方屋頂上的木架施工中	171
圖3-30	屋頂上方的木架以鋁平板覆上	171
圖3-31	鋁片包覆屋簷內折到屋簷下方	171
圖3-32	設計圖的宿舍剖面	173
圖3-33	施工圖的宿舍剖面	173
圖3-34	上有百葉的門	173
圖3-35	 臥房外側窗戶的形式	173
圖3-36	設計圖東向立面圖所表現的臥房外側窗戶	173
圖3-37	施工圖中各項立視圖	173
圖3-38	教室外的上掀式窗戶	173
圖3-39	設計圖中正立面圖	173
圖3-40	第一期工程完工後的正立面	173
圖3-41	楊神父從租物處搬進教堂住宿處	175
圖3-42	孩子開心刷洗教室地板	175
圖3-43	平安村教堂正立面	176
圖3-44	平安村教堂內部木頭屋架	176
圖3-45	新營舊會堂進行遷移	177
圖3-46	新營新會堂興建	177
圖3-47	新營新會堂室內空間	177
圖3-48	楊嘉慶建築師當年開業照片	177
圖3-49	第二期施工圖平面	180
圖3-50	聖堂預定地搭建四角錐草棚	180
圖3-51	工地內施工路徑和材料置場的妥善規劃	181
圖3-52	聖堂結構基礎	181
圖3-53	聖堂長跨矩樑灌置前釘模	181
圖3-54	鐘樓圓錐木構造	181
圖3-55	鐵架作為主要骨架	182
圖3-56	鐵架上在鎖上木欞條	182
圖3-57	木條上密鋪木板	182
圖3-58	鋪上鋁片的閃亮屋頂,矗立在農村中	182
圖3-59	鐵工精心打造的公雞塔飾	183
圖3-60	公雞裝飾被立到鐘塔上方	183
圖3-61	蘇神父將地上的圖形,貼到牆壁完成圖形	184
圖3-62	蘇神父在往上貼之前,先在地上打樣	184
圖3-63	孩子們將聖洗池的上蓋進行打磨	184
圖3-64	波姆繪製的正立面圖	185
圖3-65	楊嘉慶建築師繪製的正立面	185
圖3-66	細部設計圖/鐘樓混凝土構造詳圖	186
圖3-67	第二期施工圖/鐘樓詳細圖之一	186
圖3-68	細部設計圖/鐘樓內部木構造詳圖	186
圖3-69	第二期施工圖/鐘樓詳細圖之二	186
圖3-70	鐘樓內部構造施工狀況	187
圖3-71	鐘樓內部構造完工後照片	187
圖3-72	第二期施工圖/聖堂詳細圖之一	188
圖3-73	聖堂詳細圖之一中/聖堂屋頂的剖面詳圖	188
圖3-74	聖堂上方屋頂完工照片	188
圖3-75	聖堂詳細圖之一中窗戶的詳圖	188
圖3-76	聖堂落地窗完工照片	188
圖3-77	目前留存的聖堂落地窗近照	188
圖3-78	兩位神父拜訪製作塔尖裝飾的鐵工師傅	189
圖3-79	高理耀公使和陳若瑟主教接受歡迎	190
圖3-80	參與菁寮慶典神職人員大合照	190
圖3-81	祭司與輔祭面對祭臺,帶領會眾進行禮儀	193
圖3-82	祭臺留有原聖體櫃的痕跡	193
圖3-83	原小聖堂中置放聖母像	193
圖3-84	現今小聖堂當中置放的是聖體櫃	193
圖3-85	祭壇旁東側牆的亡者信友的牌位和供桌	194
圖3-86	教友家中的祖先牌位	194
圖3-87	聖堂後方加建的幼稚園教室	194
圖3-88	1985年聖愛幼稚園畢業合照	194
圖3-89	菁寮聖十字架堂庭院內的聖母洞	195
圖3-90	聖堂背後的二樓內推空間	195
圖3-91	鐘塔原本完工時的狀態	197
圖3-92	鐘塔變更後圓錐內部的結構	197
圖3-93	鐘塔拆除木結構,以不鏽鋼圓錐取代	197
圖3-94	聖堂周邊的木頭落地窗,上方平頂出檐短	198
圖3-95	聖堂周邊換成鋁擠型落地窗	198
圖3-96	宿舍區上方鐵皮屋頂	199
圖3-97	鐵皮屋頂下方排設隔熱磚	199
圖3-98	四方錐塔內部	199
圖3-99	四方錐塔外部鋁片上方的矽氧樹脂污跡	199
圖3-100	四面都採光的聖堂,透亮的祭壇	201
圖3-101	聖堂南側牆封閉,並以木頭屏風隔牆	201
圖3-102	祭壇上方的退縮天花	202
圖3-103	祭壇上方的退縮,以木製天花封閉。	202
圖3-104	堂區內許多破舊、待整修的角落	203
圖3-105	目前教堂外觀	203
圖3-106	筆者與波姆的合照	203
圖3-107	韋神父與建築師保羅討論設計想法	203
圖3-108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205
圖3-109	臺中柳原教會	205
圖3-110	臺東宜灣長老教會	206
圖3-111	內湖湖光教會	206
圖3-112	馬偕在淡水設立的牛津學堂	207
圖3-113	「吾樂之緣」聖母朝聖地	207
圖3-114	麻豆耶穌君王堂	208
圖3-115	臺南中華聖母主教座堂	208
圖3-116	杜拉歐伊若布基督教宣教中心平面	209
圖3-117	聖羅倫佐教堂平面	209
圖3-118	菁寮聖十字架堂平面圖中的雙十軸線	209
圖3-119	臺北聖多福教堂室內照片	212
圖3-120	新營天使之后教堂室內照片	212
圖3-121	公東高工聖堂大樓外觀	212
圖3-122	公東高工聖堂內部空間	212
圖3-123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外觀	213
圖3-124	路思義教堂內部	213
圖3-125	高雄聖保羅教堂	213
圖3-126	聖公會降臨堂	213
圖3-127	聖心女子大學穿越的橋廊	214
圖3-128	廣場鋪面與環境相結合	214
圖3-129	中原大學建築系館	214
圖3-130	臺中衛道中學教堂照片	215
圖3-131	四結長老教會照片	215
圖3-132	白沙屯天主堂	215
圖4-1	變形、轉向、移位示意圖	220

表目錄
表2-1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之菁寮聖十字架堂相關圖說資料分類整理列表	110
表2-2	菁寮聖十字架堂波姆建築師事務所提供圖說與資料分類整理列表	111
表2-3	菁寮聖十字架堂第一套設計圖內容概述列表	112
表2-4	菁寮聖十字架堂波姆建築師事務所提供圖說與資料分類整理列表	123
表2-5	菁寮聖十字架堂細部設計書圖列表	124
表3-1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之菁寮聖十字架堂相關圖說資料分類整理列表	163
表3-2	菁寮聖十字架堂第一期工程施工圖內容概述列表	163
表3-3	菁寮聖十字架堂第二期工程施工圖內容概述列表	17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黃煜文譯,《巴黎現代性之都》(臺北市:群學出版社,2007)。
卡爾‧休斯克(Cael E. Schorske)著, 黃煜文譯,《世紀末的維也納》(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
王俊雄,〈不停追求進步:百年建築發展歷程〉,《承傳與轉型:中華民國發展史論文研討會(文化發展)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1)。
王俊雄、徐明松,《粗獷與詩意-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臺北: 木馬文化, 2008)。
王維潔,《方舟之石:基督教堂千禧之演》(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9)。
王增榮、林均郁編,〈菁寮聖十字架堂興建歷史研討會紀錄〉,《臺灣建築》162期(2009,臺北)。
古偉瀛,〈迦南大圳在光復時期的人事變遷:臺灣史關鍵性時期的農田水利管理〉,收入賴澤涵、黃俊傑主編《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
古偉瀛,〈臺灣天主教史:史料與研究簡介〉,收入林治平主編,《臺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宇宙光,1998)。
古偉瀛,《臺灣天主教史研究論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臺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編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2)。
史文森,〈臺灣的獨立教會〉,收入林治平主編《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臺北市:宇宙光,1977)。
甘為霖( William Campbell)著,李雄揮譯,《荷據下的福爾摩沙》(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 。
余嘉齡,〈臺灣鹽水天主聖神堂壁畫圖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臺北市:麥田出版,2007)。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國立編譯館譯,《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臺北市:群學,2009)。
吳光庭,〈菁寮聖十字架堂與臺灣現代建築的開展〉,《臺灣建築》162期(2009,臺北)。
吳明修,〈臺東公東高工校舍觀後感〉《建築雙月刊》(1962.11,臺北)。
吳建昇、蔡郁蘋、杜正宇、蔡博任,《大臺南的前世今生》(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
宋立文,〈傳統與現代的交織-漫談菁寮聖十字架堂的存在〉,《臺灣建築》162期(2009,臺北)。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常民文化,1997) 。
李毓中,〈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收入李毓中、吳佰祿、石文誠主編,《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2006)。
彼得‧蓋伊(Peter Gay)著,國立編譯館譯,《現代主義》(臺北縣:立緒文化,2009)。
拉普普(Amos Rapoport)著,施植明譯,《建築環境的意義:非語言的交流途徑》(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89)。
林治平,〈回應與面對-五十年來的臺灣基督教〉,《亞洲研究》36期(2000,香港)。
林素珍、陳耀芳、林春治,《阿美族當代宗教研究》(臺北市:原民會,2008) 。
林衡道、楊鴻博,《鯤島探源(四)》(臺北:稻田出版社,1996)。
姜人偉,〈普立茲獎新盟主Bohm在國外的第一件作品-臺灣菁寮教堂〉《建築師雜誌》(1986.08,臺北)。
洪波浪、吳新榮,《臺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洪郁程、簡辰全、周茂欽,《南瀛大地主誌,新營區卷》(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10)。
范裘利(Robert Venturi)著,賀承軍譯,《向拉斯維加斯學習:被遺忘的建築形式的象徵主義》(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7)。
范毅舜,《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臺北市:積木文化,2008)。
韋伯(Ronert E. Webber)著,何李穎芬譯,《崇拜:認古識今》(香港:宣道出版社,2000)。
倪柝聲,《初信造就(上冊)》(臺北:臺灣福音書房,1975)。
剛薩雷(Gonzalez, Justo)著,胡宏志譯,《教會歷史要點指南》 (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2011)。
席萳‧嘉斐弄,《達悟族宗教變遷與民族發展》(臺北市:南天,2009)。
徐謙信,《荷蘭時代臺灣基督教史》(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65)。
海蒂‧海倫( Hilde Heynen)著,高政軒譯,《建築與現代性》( 臺北市:臺灣博物館、臺灣現代建築學會, 2012)。
翁佳音,〈十七世紀的臺灣基督教史〉,收入林治平主編,《臺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宇宙光,1998)。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馬偕(Mackay, George Leslie)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 : 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市:前衛,2007) 。
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附錄:在臺西差會及自立教會調查表〉,《中國與福音學刊》2卷1期(2002,臺北)。
張春申,《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臺北:光啟出版社,1988)。
理查‧哈里斯(Richard Harries)、亨利‧梅爾-哈亭(Henry Mayr Harting)著,晴天譯,《基督宗教簡明史》(臺北市:啟示出版,2006)。
理查‧泰勒(Richard Taylor)著,李毓昭譯,《發現教堂的藝術》(臺中市:晨星,2005)。
陳康,《崇拜與聖樂》(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
陳韻珊,〈從歷史角度鳥瞰遷臺教會的大環境〉,《中國與福音學刊》2卷1期(2002,臺北)。
傅朝卿,〈 外來文化與本土相融的可能性—從菁寮天主堂看臺灣1960年代初期西人設計的天主教堂〉,《建築師雜誌》315期( 2001,臺北)。
傅朝卿,〈 菁寮天主教堂〉,《大地地理雜誌》( 2000.12,臺北)。
曾慶豹、劉小楓、關啟文、麥奎利、莫爾特曼,《現代語境與後現代中的基督教》(臺北:明風出版,2004)。
湯錦臺,《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01)。
費南德茲( Pablo Fernandez)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 : 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臺北市:光啟出版社,1991)。
賀朗‧彭諾方(Roland Bonenfant)著,王書芬譯,《貧窮的喜樂-與亞西西的方濟和佳蘭一同體驗天主》(臺北:光啟文化,2009)。
黃文杰,〈Bohm—建築舞臺上的新焦點》《建築師雜誌》(1986.08,臺北)。
黃同弘,〈大航海時代,臺灣與世界的文化互動〉,收入王志宏主編,《臺灣人文四百年》(臺北市:經典雜誌,2011)。
黃金麟等著, 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編,《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市:群學,2010)。
黃偉南,〈論臺灣的基督教會間合一的關係與合作展望〉(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博士班,未刊,2010)。
黃敏正,〈方濟會新營地區開教簡史〉(未刊,2013)。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 (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65) 。
趙一舟,《禮儀革新在臺灣》(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2010)。
劉小楓等著,劉小楓、謝品然、曾慶豹編,《現代性、傳統變遷與神學反思》(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1999)。
潘家駿,〈這些石頭中我們述說生命-從菁寮聖十字架堂來認識天主禮儀空間〉,《臺灣建築》162期(2009,臺北)。
蔡福昌,〈市集貿易的街屋聚落-菁寮地方發展與變遷〉,《臺灣建築》162期(2009,臺北)。
蔡福昌,《菁采重現:無米樂故鄉的故事》(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09) 。
蔣雅君,〈移植現代性,建築論述與設計實踐-王大閎與中國建築現代化論戰,1950-70s〉,(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錢玲珠,〈天國的倒影-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巡禮〉,《臺灣建築》162期(2009,臺北)。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市:五南,2010) 。
瞿海源,〈臺灣地區天主教發展趨勢之研究〉,收入王存立、李福海主編,《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圖書,1982)。
瞿海源、姚麗香,〈臺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收入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羅光,《天主教教義》,收於《羅光全書》冊23之3(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

二、英文部分
"Life of Father Erich." Rhenania Franciscana, 1993.
Pehnt, Wolfgang. "The Dignity of Institutions on the Buildings Bohm and His Son." A+U, 1994.
Pehnt, Wolfgang. Gottfried Bohm.  Basel: Birkhauser, 199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