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7201402133600
DOI 10.6846/TKU.2014.01156
論文名稱(中文) 擬像與符號消費理論之應用─以南投「妖怪村」景區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pplication of simulacra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ption of signs: The Case the Monster Village in Nantou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La mise en application du simulacre et la theorie de la consommation des signes: Le cas du village du Monstre a Nantou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李亞珍
研究生(英文) Ya-Chen Lee
學號 60008018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法文
口試日期 2014-06-19
論文頁數 13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錫德
委員 - 劉以德
委員 - 葉劍木
關鍵字(中) 符號學
消費社會
大眾傳播媒介
觀光學理論
觀光凝視
擬像空間
關鍵字(英) semiotics
consumer society
mss media
the tourism
tourist gaze
simul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la semiotique
la societe de consommation
les medias de masse
le tourisme
le regard touristique
simulation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符號,消費的模式也不再是為了需求而購物,多是為了商品背後的符號與象徵意義。此外,隨著科技的發達與進步,符號不再只是呈現自然的狀態,而是進入一種大量複製再現的景觀社會。因此,到處都是擬像與仿真的產品,這種商業手法也間接提高消費者的興趣與購買力,創造不少商機。

  工業的進步,也讓民眾擁有較多自己的時間去從事休閒活動。英國社會學家厄里把觀光旅遊為視為一種「凝視」的行為,而大眾傳播媒介的興起,不僅造成全球化的時代,也讓觀光客在旅遊前便開始「凝視」,使這些觀光客會帶著一種「視角」與「框架」去欣賞實際的景點,而度假產品不僅是觀光客所帶不走的那些景點符號再製的商品,也是觀光凝視後的產物。

  綜合上述理論,再透過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 :多數的受訪者在造訪妖怪村前便已透過大眾傳播媒介對此地的符號進行凝視。此外,妖怪村還利用日式風格建築物和妖怪造型的裝置藝術所合力營造出來的擬像空間和「體驗經濟」,成功地吸引大量人潮湧入這小小的觀光場所。不僅如此,妖怪村所販售的妖怪圖騰符號的文創商品更是此地的一大賣點之一。

  這種以「符號消費」為主的觀光模式,不僅適用於妖怪村,也是現今多數景點的經營理念,以布希亞所提其的迪士尼樂園就是最好例子。從符號到大眾傳播媒介和消費社會,再從觀光凝視、度假產品到擬像空間,每一個環環相扣和層層堆疊的社會理論,造就了這種符號消費的觀光模式。然而,雖然這種旅遊模式迎合到現今社會大眾的品味,創造大量的觀光營收,我們擔憂的是:這種以大量符號所建構的擬像環境,會使真實物品失去歷史的定位與價值,甚至取代真實事物的地位嗎?
英文摘要
Our life is filled with a variety of signs and the mode of consumption changed: buying things is no longer for demand but mostly for the signe and symbolism behind goods. In addition, as the development and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the sign is no longer in a natural condition, but turn into a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which has lots of copy and reproduction. Therefore, there are simulation products everywhere and this way also increase lots of business opportunites.

    Due to the advancement of Industry, people have more their own time to do leisure, for example, sightseeing. The british sociologist, John Urry, regard sightseeing as a behavior of "gaze". And the rise of the mass media , not only cause the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but also to tourists "gaze" sightseeings before their travels, so these tourists will bring a "perspective" and "frame" to appreciate the real attractions. And the souvenirs products are not only the cutural reproduction products of scenic spots that tourists can’t take away but also the productions after tourists gaze.
     
    Based on all above theories and then through the survey: majority of interviewees have already gazed the signs in Monster Village through mss media before they start their travels. In addition, the Monster Village constructs japanese-style buildings and "monsters" installations arts to create 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and als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attracting successful an influx of tourists in this small hot spot. Moreover, the sign of monster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s one of the big selling points in the Monster Village.

    This tourism type of "consumption of sign" is not only for the Monster Village but also for the most attractions today and the best example which proposed by Baudrillard is Disneyland. From signs to mss media and consumer society, and from tourist gaze, souvenirs products to the simulation environment, each social theory has very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others; and this trend creates a tourism type of consumption of sign. However, this travel type although caters for most of people today, creating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 revenue, we still need to worry about: using lots of signs to construct simulation buildings or environment, will make the real thing lost their historical position or value? or in place of the real thing?
第三語言摘要 Dans la societe de consommation, en raison du developpement de medias de mass, les produits commencent a codifier et la plupart des humains consomment les choses pour les signes et ils utilisent les signes ou les symboles pour echanger leurs statuts ou avoir les autres sens. En plus, la vie devient la societe du spectacle parce que les marchandises deviennent les signes ou les symboles par les medias de masse. Et c’est aussi la meme situation dans le systeme touristique: le grand nombre de signes et le developpement de medias de masse qui laissent le type de touisme a la tendance au consommation de signes.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 	1
Ⅰ. 研究背景	1
Ⅱ.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Ⅲ. 研究方法與限制	5
Ⅳ. 研究架構	8
Ⅴ. 名詞釋義	10

第一章 符號消費與媒介	12
第一節  符號的意符	13
第二節  消費社會的變遷	23
第三節  大眾傳播媒介的流行	35

第二章 觀光與擬像空間	40
第一節  逍遙與尋奇	42
第二節  觀光凝視與度假產品	51
第三節  擬像與空間	61

第三章 臺灣南投溪頭妖怪村	68
第一節  意象與想像	69
第二節  南投溪頭妖怪村	79
第三節  觀光客的回饋	87

結論	97
參考書目	104
附錄	113
人名與專有名詞索引	134


表目錄
[表 1]:論文架構圖	9
[表 2]:觀光旅遊事業的五個發展階段	42
[表 3]:觀光業的歷史背景與發展沿革	43
[表 4]:與旅遊學有關聯的研究學科	46
[表 5]:觀光的定義	47
[表 6]:觀光凝視與符號的關係	54
[表 7]:影像至擬像的四個階段變化	61
[表 8]:馬坎奈爾觀光旅遊環境六個層次	66
[表 9]:日治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觀光事業發展	71
[表 10]:臺灣近期觀光軟體建設發展	73
[表 11]:臺灣的交通運輸設備介紹	75
[表 12]:妖怪村成功的符號世界	82
[表 13]:紙本問卷和電子問卷的優點評估	87
[表 14]:妖怪村觀光問卷方向	88










圖目錄
[圖 1]:研究方法架構圖	6
[圖 2]:索緒爾的能指與所指概念圖	18
[圖 3]:皮爾士的意義元素圖	20
[圖 4]:雅各布森的傳播行為六要素	35
[圖 5]:現代觀光符號化示意圖	57
[圖 6]:妖怪村成長的三個過渡時期	81
[圖 7]:基本資料統計	89
[圖 8]:觀光的次數與時間統計	90
[圖 9]:觀光動機統計	90
[圖 10]:交通方式統計	91
[圖 11]:媒介的影響統計	92
[圖 12]:行前的資料調查	93
[圖 13]:觀光消費統計	94
[圖 14]:觀光空間印象統計	95
[圖 15]:滿意度統計	96
參考文獻
【外文參考書目】

Baudrillard, Jean, Le système des objets, Paris:Gallimard, 1968.
──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Paris:Le Point, 1970.
── Pour une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Paris:Gallimard, 1972.
── Le miroir de la production, Paris : Galilée, 1973
──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Paris:Gallimard, 1976. 
── Simulacre et simulation, Paris:Galilée, 1981.
──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ses mythes ses structures, Paris: Denoël, 2002.
Culler Jonathan, The semiotics of tourism, Framing the sign: criticism and its institutions, Norman &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88.
Debord, Guy,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Paris : Gallimard, 1992.
Roy A. Cook; Cathy H. C. Hsu; Joseph J. Marqua, Tourism: The Business of Hospitality and Travel (5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14.
Saussure Ferdinand,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Pari s: Payot,1916.
Urry, John,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1990. 






【中文參考文獻】

古添洪,《普爾斯》,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江明修,《研究方法論》,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仰海峰,《走向後馬克思:從生產之鏡到符號之鏡—早期鮑德里亞思想的文本學解
讀》,北京:中央編譯社,2004年。
仰海峰,《生產之鏡》,北京:中央編譯,2005年。
李貽鴻,《觀光學導論》,臺北:五南,1998年。
李幼蒸,《人文符號學》,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季桂保,《布希亞》,臺北:生智,2002年。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吳瓊編,〈奇觀社會 居伊‧德波〉,《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鮑德里亞、拉康等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亞春,《符號與象徵-波德里亞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孫秀蕙、陳儀芬,《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臺北:正中書局,2011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
楊明賢,《觀光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1999年。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劉純,《旅遊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2001年。
劉惠珍、何旭初,《臺灣觀光地理》,臺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韓晗,《話語的秩序:文化當代性諸問題批判》,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0年。
蘇碩斌主編,《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臺北: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201年。

【中文譯書】

Barthes, Roland,《符號學美學》(Elements de Semiologie),董學文、王葵譯,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神話學》(Mythologies) ,許薔薔、許綺玲譯,臺北:桂冠,1998年。
──,《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劉森堯、林志明譯,臺北:麥田,2012年。
Barthes, Roland et Baudrillard, Jean,《形象的修辭:廣告與當代社會理論》,吳瓊、杜予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5年。
Baudrillard, Jean,《物體系》(Le systeme des objets),林志明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7年。
──,《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 et simulation),洪凌譯,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消費社會》(La societe de consommation),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2000年。 
──,〈仿真與擬象〉(Simulacre et simulation),馬海良譯,收於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杭州:浙江人民,2000年。 
──,〈象徵交換與死亡〉(L’E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馬海良譯,收於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杭州:浙江人民,2000年。
──,《象徵交換與死亡》(L'e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車槿山譯,南京:譯林,2006年。
──,《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Pour une critique de l’ e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夏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9年。
Culler, Jonathan,《索緒爾》(Saussure),張景智譯,臺北:桂冠,1992年。
Debord, Guy,《景觀社會》(La societe du spectacle),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2007年。
Durkheim, Emile,《社會學研究方法論》,黃丘隆譯,臺北:結構群,1989年。
Fiske, John,《傳播符號學理論》(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張錦華譯,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Lanquar, Robert,《觀光旅遊社會學》(Sociologie du tourisme et des voyages),黃發典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Lash, Scott and Urry, John,《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趙偉妏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10年。
Lefebvre, Henri,〈消費被控制的官僚社會〉,《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第二章,仰海峰譯,收於張一兵主編,《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一輯),北京:中央編譯,2006年。
Lofgren, Orvar,《度假》(On Holiday),朱耘譯,臺北:藍鯨出版公司,2001年。
Marx, Karl,《資本論》(Le Capital),吳家駟譯,臺北市:時報文化,1990年。 
McKercher, Bob et du Cros, Hilary,《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劉以德譯,臺北:桂魯公司,2010年。
Mike, Featherstone,《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趙偉妏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Patricia A.Stokowski,《休閒社會學》(Leisure in society),吳英偉、陳慧玲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Saussure, Ferdinand,《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Slater, Don,《消費文化與現代性》(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林祐聖、葉欣怡譯,臺北:弘智,2003年。
Urry, John,《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國立編譯館主譯,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消費場所》,(Consuming Places),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Wolf, M.J.,《無所不在:娛樂經濟大未來》(The Entertainment Economy ),汪睿祥譯,臺北:中國生產力,2000年。

【相關碩、博士論文】

王君瑜,《布希亞的現代社會與象徵交換理論 : 以《象徵交換與死亡》為例》,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呂思慧,《布希亞的文化消費理論:以宗教迎神活動為例》,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吳致寬,《追憶十里洋場—從觀光凝視的觀點探討城市形象與景點符號塑造》,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洪華穗,《景觀的魅惑:解讀臺灣精品汽車旅館的意涵》,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許明棻,《當代法國形象之型塑與策略》,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眭凱玲,《Loungebar的空間符號對消費者之影響---一個體驗行銷的觀點》,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陳采怡,《論布希亞的《美國》:美國形象的生產與消費》,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致濂,《以符號消費探究個性化商品銷售成功因素- 以LOMO 攝像產品為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彭筱瑜,《異國情懷—希臘愛琴海景觀餐廳的體驗消費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彭筱婷,《凝視「臺北101」:消費者與觀光客的實踐》,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鄧宜菁,《重繪美國-布希亞《美國》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鄧敏宏,《從羅藍巴特與布西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宜蘭: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期刊論文】

Jean-Claude Domenjoz, L’approche semiologique, septembre 1998.仰海峰,〈商品社會、景觀社會、符號社會——西方社會批判理論的一種變遷〉,《哲學研究》,第10期,中國北京:頁21-26、96,2003年。
李展鵬,〈城市天空與城市文化:澳門天際線的空間意義〉,《行政》第二十卷,總第七十六期,No.2,頁409-414,2007年。
李建緯,〈什麼是符號學?從藝術作品談起〉,《暨大電子雜誌》,第40期,2006年5月。
李信漢、杜綺文,〈Web 2.0,麥克魯漢知多少?〉,《新聞學研究》,第92期,2007年7月,頁183-192。
林志明,〈布希亞:社會學家或形上學家?〉,《歐美研究》第32卷,第3期,頁469-497,2002年。
林欽明、蔡孟軒,〈觀光凝視下族群符號的意象-以臺灣中和華新街為例〉,《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第八屆國際會議論文摘要》,2012年。
邱琡雯,《解構1990年代之後臺灣女遊書寫下的日本意象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8年。
陳維峰,〈假作真時真亦假─大眾媒體中的擬像與現代消費美學〉,2004年。
陳其澎,〈文化觀光VS觀光文化-觀光發展的後現代思維〉,《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2001年。
郭美女,〈從Roman Jakobson的傳達模式探究布農族音樂的功能〉,《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2007年,52期,頁37-57。

【網路文獻】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高崇雲教授個人網站, 100學年度觀光學概論上課講義。
http://nas.takming.edu.tw/thunyun/course.html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http://www.exfo.ntu.edu.tw/cht/01about/default.aspx?id=16E01866-EA37-46D3-8663-0622D4249310
王達樂,〈關於福特主義與後福特主義〉,2002年9月4日。
http://cdn.com.tw/daily/2000/08/14/text/890814e4.tm
張天雄,〈從戲劇看政治表演〉,《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四十七期,2005年05月15日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7/47-14.htm#_ftn3
臺中廣播,〈世紀名人錄-溪頭明山森林會館 總經理 林志穎先生〉,2008年。
http://www.lucky7.com.tw/activity_news_detail.php?Id=561
謝禮仲,〈林志穎在溪頭「開房間」、「粧」可愛、「構」懷舊〉,《今日新聞》,2009年10月08日
http://www.nownews.com/n/2009/10/08/851388
王瑞德,〈【地方產業】溪頭妖怪村 熱門新景點〉,《新新聞》,2011年9月2日。
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i=TXT2011090110144286F
羅令尹,〈成功打造妖怪村 林志穎獲百大經理人〉,《大紀元》,2012年12月15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2/15/n3753189.htm
尹俞歡,〈明山森林會館總經理 林志穎:不局限交友範圍,事業突破佳績全靠朋友相挺〉,《經理人月刊》,2013年3月號。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30223
黃如萍,〈小心擠到掃興10大塞爆熱點 交部標示地雷區〉,《中時電子報》,2013年01月06日。
http://www.idn-news.com/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5&catdid=8&artid=20110525richB005
妖怪村官方網站
http://kumar.tw/
妖怪村官方臉書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TheMonsterVillage
明山森林會館網站
http://vschool.scu.edu.tw/Class01/Title.asp?Data_Code=349
溪頭明山森林會館 Xitou Ming Shan Resort官方臉書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SitouMingshan
吳明駿、孫于茜,〈陸客團削價染紅海-溪頭明山只接參訪團〉,《自立晚報》,2009年11月08日。
http://www.idn-news.com/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5&catdid=6&artid=20091108charles001
謝蓓嘉,〈打造另類多元的溪頭 明山會館掀妖怪旋風〉,《自立晚報》,2011年5
月25日。
http://www.mingshan.com.tw/ie01-3.php
孫于茜,〈勇於作夢 溪頭妖怪村觀光夢工廠典範〉,《自立晚報》,2012年1月3日。
http://www.idn-news.com/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5&catdid=1&artid=20120113sarlin004
孫于茜,〈一條鞭法造街管理 溪頭妖怪村成功關鍵〉,《自立晚報》,2012年1月28日。
http://www.idn-news.com/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5&catdid=1&artid=20120128sarlin002
孫于茜,〈老景點新生命 南投溪頭妖怪村人氣超夯〉,《自立晚報》,2012年1月8日。
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5&catdid=1&artid=20120108sarlin001
孫于茜,〈妖怪村揭祕2-不斷說故事維持新鮮感及熱度〉,《自立晚報》,2013年3月5日。
http://www.idn-news.com/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5&catdid=5&artid=20130305sarlin001
吳明駿、孫于茜,〈妖怪村文創大軍成形-看見臺灣觀光創新藍海〉,《自立晚報》,2014年2月24日。
http://www.idn-news.com/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5&catdid=5&artid=20140224sarlin003
吳明駿、孫于茜,〈商店街扮靈魂-妖怪村開啟臺灣文創觀光商機〉,《自立晚報》,2014年2月25日。http://www.idn-news.com/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5&catdid=5&artid=20140225richA001
吳明駿、孫于茜,〈歷史加虛構模仿再創新 成就妖怪村文創王國〉,《自立晚報》,2014年2月28日。
http://www.idn-news.com/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5&catdid=5&artid=20140228sarlin002
李光濱,〈太魯閣族人鳴槍封路-上百遊客入山受阻〉,《蘋果日報》,2014年06月07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recommend/20140607/41190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