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6201915232500
DOI 10.6846/TKU.2019.00955
論文名稱(中文) 《四庫全書》春秋類纂修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ategory in the Siku Quanshu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李中然
研究生(英文) Chung-Jan Lee
學號 898010078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5-20
論文頁數 3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哲夫
委員 - 夏長樸
委員 - 楊晉龍
委員 - 高柏園
委員 - 陳仕華
委員 - 吳哲夫
關鍵字(中) 四庫全書
四庫學
春秋學
春秋類
採進
禁燬
刪改
關鍵字(英) Siku Quanshu
The studies in Siku
The studies in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ategory
Book collecting
Bannedn books
Content deleting and alter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四庫全書》是在社會安康、國家財政穩定、帝王全力支持之下所進行的大型編纂活動,清高宗欲藉此舉向世人展示其所繼承的是儒家之正統文化,進而樹立滿人統治中原的正當性,如此一來,這套震古鑠今的巨型叢書,自然就具有指導士人的意味。隨著《全書》的編纂,作為揭示各書要旨、考察學術端委、列舉諸書得失、權衡眾說異同的《四庫全書總目》也因此而誕生。後人只要透過《總目》對各種書籍的篩選與批評,便可以瞭解到清代官方想要提供什麼樣的學術指引,或是建立起什麼樣的學術思想範疇。
此外,《春秋》為聖人述作之書,蘊藏著聖人心旨,在儒家典籍中具有極其崇高的價值與地位。再者,《春秋》作為科舉考試的科目,士子為了求取功名,多須誦讀此書。因此,這部承載魯國二百四十二年歷史的史書,深深影響著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那麼,清廷在編纂《四庫全書》之時,是如何看待歷代春秋類圖籍?在《春秋》學上又有什麼樣的主張?這是本論文所欲探討的問題。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說明本題緣起,綜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敘述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討春秋類圖書的採進與禁燬情形。第三章,分析四庫館臣對春秋類圖書的篩選原則。第四章,討論四庫館臣對春秋類圖籍的刪改辦法與要點。第五章,闡釋四庫館臣的《春秋》學術主張。第六章,總結本篇研究成果。
英文摘要
The compilation of the Siku Quanshu, which i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all Chinese literature, was a great event conducte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society was filled with peaceful atmosphere,and the finance of the empire was stable. Most important of all , the compilation was greatly supported by the emperor. Qianlong Emperor wanted to state that what he inheritated was from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reby consolidate the legitimacy for the Manchu ruling Chungyuan, or the Central Plain. Such being the case, the nature of the unprecedented ser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as set to be the guidance applied by the scholars. As the compilation work of the Siku Quanshu kept going, the Siku Quanshu Zongmu was created to illustrate the main purpose of each book in it, research on the whole story about certain academic development, enumerate the pros and the cons of each book, and judge the differences among all the schools. As a result, later generations like us can understand clearly the academic guidance that the authority in Qing Dynasty provided with those scholars, and we can know the range for academic thoughts the authority planned to build. 
Beside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s written by sages, and the sublime mind of the sages was hidden in the articles of it.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refore is of great value and academic standing among all the Confucian classics. Moreover,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a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and all the scholars who wanted to seek for official ranks studied it diligently. The Annals records the history of Lu for a period of 242 years, so it deeply influenced the clerisy in ancient China.In the light of thi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in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I)	How did the authority in Qing Dynasty view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hen the Siku Quanshu was being compilatied?
(II)	What was their proposition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study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motive of this study is explained in chapter one, and the results from previous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well. The field of this research and the methodology are also mentioned here. In chapter two, the procedure about book collecting and the bannedn books are discussed. The analysis on the selecting criteria for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ategory is presented in chapter three. In chapter four, the key points for content deleting and altering adop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ategory are discussed. And we explain the academic thoughts towar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mong the officers who were in charge of the compilation of the Siku Quanshu in chapter five. Th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s presented in chapter six.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本題緣起 2
  一、《四庫全書》的成書背景 2
  二、《四庫全書》的纂修目的 4
  三、論題提出 8
 第二節 前人研究綜述 9
  一、早期的四庫學專著 10
  二、纂修檔案的編輯 10
  三、纂修研究 11
  四、四庫全書館研究 11
  五、總目提要相關研究 12
  六、「四庫春秋學」相關研究 14
  七、專科目錄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7
  一、研究範圍與目的 17
  二、研究方法 19

第二章 《四庫全書》春秋類的採進與禁燬 22
 第一節 春秋類圖書的採進情形 23
  一、進呈書目中的春秋類圖籍 24
  二、《四庫總目》未收之春秋類圖書現存概況 38
 第二節 春秋類圖書採進事的若干問題 42
  一、《四庫採進書目》非進呈書目之全貌 42
  二、同省之不同書目有著錄互異的情形 46
  三、採進圖書顯然具有地緣關係 48
  四、四庫館臣對永樂大典本的定義 49
  五、四庫館臣對採進圖書的重新釐訂 51
  六、《四庫總目》書籍來源項有不合於體例的情形 51
  七、採進之書隸類未必適宜 52
 第三節 春秋類圖書的禁燬概況 55
  一、從稽古右文到寓禁於徵 55
  二、春秋類圖書的禁燬情形 60

第三章 《四庫全書》春秋類之甄擇標準 68
 第一節 春秋類著錄書的選錄準則 70
  一、推崇實學 70
  二、多所發明 80
  三、合聖人意 82
  四、裨於考證 88
  五、便於尋覽 93
  六、遵循傳統 95
  七、保存珍本 99
  八、汲取所長 105
  九、傳承散佚 116
  十、賞重人品 121
  十一、以示炯戒 122
  十二、足闢曲謬 124
 第二節 春秋類存目書的評定原則 134
  一、偽托杜撰 135
  二、不足取法 138
  三、雜駁不精 150
  四、臆斷牽合 158
  五、立論失當 165
  六、棄瑜取瑕 172
  七、殘帙未竟及別有成編 180
  八、以示炯戒 185

第四章 《四庫全書》春秋類違礙字詞處理辦法 188
 第一節 清高宗對違礙字詞的態度 189
 第二節 春秋類圖籍違礙字詞刪改辦法舉隅 195
  一、改易 197
  二、刪削 200
  三、抽換 203
 第三節 春秋類圖籍違礙字詞刪改要點 207
  一、內中國而外夷狄 209
  二、攘夷狄而安中國 210
  三、貴華賤夷 212
  四、蔑視外族 214

第五章 《四庫全書》春秋類之纂修思想 218
 第一節 崇真崇實的治學精神 219
  一、重《左傳》而輕《公》、《穀》 221
  二、反對以天人感應的思想解釋《春秋》 229
  三、主張通經必由傳 238
 第二節 重新詮釋《春秋》思想之根柢 252
  一、《春秋》與禮相互表裏 253
  二、聖人作《春秋》必用周正 261
  三、聖人但據直書而善惡自著 270
 第三節 尊聖經而抑制藝 284
  一、治《春秋》不當藉諸《傳》以論文 284
  二、鄙薄科舉取士用書 288

第六章 結論 304
 第一節 切實有徵的收書標準 306
 第二節 尊經復古的治學態度 310
 第三節 消弭夷夏之防的思想 311

參考書目 317


表目
表2–1 《四庫採進書目》中的春秋類圖籍 27
表2–2 《四庫總目》春秋類圖書未見載於《四庫採進書目》者 43
表2–3 春秋類禁燬書目 64
表5–1 夏商周秦曆法表 266
表5–2 《春秋》於科舉考試中的變革 294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依四部分類法排序)

(一)經部

易類
1、(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書類
2、(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1年,《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詩類
3、(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1年,《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禮類
4、(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注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1年,《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春秋類
5、(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1年,《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6、(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1,《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7、(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1年,《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8、(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諸子百家叢書》影印清浙江書局本。
9、(唐)陸淳撰:《春秋集傳纂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宋)孫復撰:《春秋尊王發微》,臺北市:漢京文化,1985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通志堂經解》本。
11、(宋)孫復撰:《春秋尊王發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宋)孫復撰:《春秋尊王發微》,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13、(宋)王皙撰:《春秋皇綱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宋)孫覺撰:《春秋經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宋)豐稷案斷;(明)豐坊釋義:《春秋世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明鈔本。
16、(宋)崔子方撰:《春秋本例》,臺北市:漢京文化,1985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通志堂經解》本。
17、(宋)崔子方撰:《春秋本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宋)崔子方撰:《崔氏春秋經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宋)張大亨撰:《春秋五禮例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宋)胡安國撰:《胡氏春秋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宋)胡安國撰:《春秋胡氏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四部叢刊續編》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
22、(宋)胡安國撰:《春秋傳》,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文瀾閣《四庫全書》本。
23、(宋)胡安國撰:《春秋傳》,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24、(宋)呂祖謙撰:《東萊先生左氏博議》,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同治胡鳳丹輯刊《金華叢書》本。
25、(宋)黃仲炎撰:《春秋通說》,臺北市:漢京文化,1985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通志堂經解》本。
26、(宋)黃仲炎撰:《春秋通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宋)黃仲炎撰:《春秋通說》,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28、(宋)洪咨夔撰:《春秋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宋)趙鵬飛撰:《春秋經筌》,臺北市:漢京文化,1985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通志堂經解》本。
30、(宋)趙鵬飛撰:《春秋經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1、(宋)家鉉翁撰:《春秋集傳詳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2、(宋)家鉉翁撰:《春秋集傳詳說》,臺北市:漢京文化,1985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通志堂經解》本。
33、(宋)陳深撰:《讀春秋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4、(元)俞皋撰:《春秋集傳釋義大成》,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5、(元)吳澄撰:《春秋纂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6、(元)齊履謙撰:《春秋諸國統紀目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7、(元)程端學撰:《春秋本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8、(元)王元杰撰:《春秋讞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9、(元)李廉撰:《春秋諸傳會通》,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0、(元)鄭玉撰:《春秋闕疑》,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1、(元)趙汸撰:《春秋左氏傳補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2、(元)趙汸撰:《春秋集傳》,臺北市:漢京文化,1985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通志堂經解》本。
43、(明)張以寧撰:《春秋春王正月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4、(明)石光霽撰:《春秋書法鉤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5、(明)胡廣等奉敕撰:《春秋大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6、(明)邵寶撰:《左觽》,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曹荃編刻《邵文莊公經史全書五種》本。
47、(明)湛若水撰:《春秋正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8、(明)湛若水撰:《春秋正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9、(明)魏校撰:《春秋經世》,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王道刻《莊渠先生遺書七種》本。
50、(明)季本撰:《春秋私考》,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天津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
51、(明)陸粲撰:《左氏春秋鐫》,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
52、(明)嚴訥撰:《春秋國華》,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年活字印本。
53、(明)徐浦撰:《春秋四傳私考》,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天津圖書館藏清嘉慶中刻《浦城遺書》本。
54、(明)傅遜撰:《春秋左傳屬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5、(明)傅遜撰:《左傳注解辨誤》,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日殖齋刻本。
56、(明)馮時可撰:《左氏討》,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馮元成雜著九種本。
57、(明)馮時可撰:《左氏論》,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馮元成雜著九種本。
58、(明)黃正憲撰:《春秋羽翼》,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
59、(明)朱睦㮮撰:《春秋諸傳辨疑》,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鈔本。
60、(明)王樵撰:《春秋輯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1、(明)徐學謨撰:《春秋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2、(明)姚舜牧撰:《重訂春秋疑問》,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六經堂刻《五經疑問》本。
63、(明)鄒德溥撰:《春秋匡解》,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藍格鈔本。
64、(明)陳懿典撰:《讀左漫筆》,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道光十一年安晁氏木活字《學海類編》本。
65、(明)郝敬撰:《春秋直解》,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郝千秋郝千石刻《郝氏九經解》本。
66、(明)張杞撰撰:《新刻麟經統一篇》,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三年自刻本。
67、(明)楊于庭撰:《春秋質疑》,鈔本。
68、(明)楊于庭撰:《春秋質疑》,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9、(明)楊于庭撰:《春秋質疑》,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70、(明)楊于庭撰:《春秋質疑》,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文瀾閣《四庫全書》本。
71、(明)余敷中撰:《麟寶》,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72、(明)鄭良弼撰:《春秋續義纂要發微》,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鈔本。
73、(明)王震撰:《春秋左翼》,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
74、(明)卓爾康撰:《春秋辯義》,明崇禎間仁和吳夢桂校刊本。
75、(明)卓爾康撰:《春秋辯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6、(明)卓爾康撰:《春秋辨義》,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77、(明)卓爾康撰:《春秋辨義》,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文瀾閣《四庫全書》本。
78、(明)馮夢龍撰:《春秋衡庫》,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五年刻本。
79、(明)陳許廷撰:《春秋左傳典略》,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浙江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80、(明)黃道周撰:《春秋揆略》,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
81、(明)鄧來鸞撰:《春秋實錄》,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82、(明)朱之俊撰:《春秋纂》,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順治十七年刻本。
83、(明)顧懋樊撰:《春秋義》,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桂林說經》本。
84、(明)鍾惺評:《春秋左傳》,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浙江省圖書館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四經六書讀本》本。
85、(明)凌稚隆撰:《春秋左傳註評測義》,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86、(明)夏元彬撰:《麟傳統宗》,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87、(明)梅之熉撰:《春秋因是》,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蘇州市圖書館藏清初金閶孝友堂刻本。
88、(明)施天遇撰:《春秋三傳衷考》,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
89、(明)劉城撰:《春秋左傳地名錄》,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泰州市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90、(明)張岐然撰撰:《春秋四家五傳平文》,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十四年君山堂刻本。
91、(明)陳于鼎撰:《麟旨定》,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92、(明)張溥撰:《春秋三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末刻本。
93、(明)王介之撰:《春秋四傳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4、(明)王介之撰:《春秋四傳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5、(明)應撝謙撰:《春秋集解》,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
96、(明)毛奇齡撰:《春秋簡書刊誤》,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7、(清)孫承澤撰:《春秋程傳補》,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
98、(清)姜希轍撰:《左傳統箋》,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五年刻本。
99、(清)張爾岐撰:《春秋傳議》,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天津圖書館藏稿本。
100、(清)顧炎武撰:《左傳杜解補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1、(清)俞汝言撰:《春秋平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2、(清)王夫之撰:《春秋家說》,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四年湘鄉曾國荃金陵刻船山遺書本。
103、(清)嚴啟隆撰:《春秋傳注》,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十七年朱彝尊家鈔本。
104、(清)徐金甌撰:《春秋正業經傳刪本》,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七年受中堂刻本。
105、(清)毛奇齡撰:《春秋屬辭比事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6、(清)毛奇齡撰:《春秋條貫》,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
107、(清)儲欣、蔣景祁撰:《春秋指掌》,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天藜閣刻本。
108、(清)萬斯大撰:《學春秋隨筆》,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六年萬福刻本。
109、(清)張沐撰:《春秋疏略》,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
110、(清)冉覲祖撰:《春秋詳說》,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七年大梁書局刻《五經詳說》本。
111、(清)李光地等奉敕撰:《日講春秋解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2、(清)王掞、張廷玉等奉敕撰:《欽定春秋傳說彙纂》,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3、(清)陳厚耀撰:《春秋世族譜》,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4、(清)王源撰:《左傳評》,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居業堂刻本。
115、(清)張自超撰:《春秋宗朱辨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6、(清)陸奎勳撰:《春秋義存錄》,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
117、(清)朱軾撰:《春秋鈔》,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乾隆間刻《朱文瑞公藏書》本。
118、(清)姜兆錫撰:《春秋公羊穀梁諸傳彙義》,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雍正乾隆間刻《九經補註》本。
119、(清)方苞撰:《春秋比事目錄》,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嘉慶間刻《抗希堂十六種》本。
120、(清)李文炤撰:《春秋集傳》,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四為堂刻《李氏成書》本。
121、(清)馬驌撰:《左傳事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2、(清)徐庭垣撰:《春秋管窺》,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3、(清)孫嘉淦撰:《春秋義》,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雍正三年刻本。
124、(清)吳陳琰撰:《春秋三傳異同考》,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昭代叢書》本。
125、(清)顧宗瑋撰:《春秋左傳事類年表》,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126、(清)郜坦撰:《春秋集古傳註》,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山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刻本。
127、(清)孫從添、過臨汾同編:《春秋經傳類求》,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四年吳禧祖刻本。
128、(清)惠棟撰:《惠氏春秋左傳補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9、(清)劉紹攽撰:《春秋筆削微旨》,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
130、(清)劉紹攽撰:《春秋通論》,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
131、(清)許伯政撰:《春秋深》,濟南市:齊魯書社,2001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影印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132、(清)楊方達撰:《春秋義補註》,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復初堂刻本。
133、(清)牛運震撰:《空山堂春秋傳》,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復旦學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三年刻《空山堂全集》本。
134、(清)傅恒、劉統勳等奉敕撰:《御纂春秋直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5、(清)閻循觀撰:《春秋一得》,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八年樹滋堂刻《西澗草堂全集》本。
136、(清)湯啟祚撰:《春秋不傳》,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
137、(清)葉酉撰:《春秋究遺》,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8、(清)顧奎光撰:《春秋隨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9、不著撰者:《春秋三傳事實廣證》,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
140、(清)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12月第1版。

群經總義類
141、(漢)鄭玄撰:《六藝論》,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第1版。
142、(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刻宋元遞修本。
143、(宋)程頤撰:《程氏經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四庫全書珍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4、(明)鄧元錫撰:《經繹》,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刻本。
145、(清)江藩撰:《國朝漢學師承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咸豐伍崇曜校刊《粵雅堂叢書》本。
146、(清)皮錫瑞撰:《經學通論》,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臺景印初版。
147、(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6年,《經學叢書初編》本。

四書類
148、(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1年,《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149、(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1年,《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150、(魏)何晏集解;(唐)陸德明音義;(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1、(魏)何晏撰:《論語集解》,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年,《無求備齋論語集成》影印元刊本。
152、(宋)陳祥道撰:《論語全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3、(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4、(宋)朱熹撰:《論孟精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5、(元)胡炳文撰:《四書通》,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6、(明)劉宗周撰:《論語學案》,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小學類
157、(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2月第6版,影印嘉慶二十年經韻樓刻本。
158、(漢)劉熙撰:《釋名》,長沙市: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初版,《叢書集成初編》影印《小學彙函》本。

(二)史部

正史類
1、(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南宋慶元黃善夫刻本。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北宋景佑刊本。
3、(唐)魏徵奉敕撰:《隋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元大德刻本。
4、(後晉)劉昫等奉敕撰:《舊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南宋紹興刊本。
5、(宋)歐陽脩等奉敕撰:《新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日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藏北宋嘉祐刊本。
6、(明)宋濂等奉敕撰:《元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明洪武刊本。
7、(元)脫脫等奉敕撰:《宋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北平圖書館藏元至正刊本配補明成化刊本。
8、(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原刊本。
編年類
9、(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元興文署刊明弘治至嘉靖間修補本。
10、(明)楊士奇等奉敕修:《明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11、(清)馬齊、張廷玉、蔣廷錫等纂:《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9月第1版,《清實錄》影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大紅綾寫本。
12、(清)慶桂、董誥等纂:《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9月第1版,《清實錄》影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大紅綾寫本。
13、(清)王先謙編:《東華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十年長沙王氏刻本。
14、(清)王先謙編:《東華續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十年長沙王氏刻本。

紀事本末類
15、(宋)章沖撰:《左傳事類始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清)黃鴻壽撰:《清史紀事本末》,臺北市:三民書局,1959年7月初版。

詔令奏議類
17、清世宗撰:《大義覺迷錄》,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5年。

傳記類
18、(清)舒赫德、于敏中等人纂修:《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地理類
19、(明)方孔炤撰:《全邊略記》,明崇禎元年桐城方氏原刊本。
20、(清)尹繼善、黃之雋等纂修:《(乾隆)江南通志》,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1版,影印清乾隆元年刻本。
21、(清)宋如林修;(清)孫星衍、莫晉纂:《(嘉慶)松江府志》,上海市:上海書店,2010年6月第1版,《中國地方志集成》影印清嘉慶年間松江府學明倫堂刻本。
22、(清)李銘皖、譚鈞培修;(清)馮桂芬纂《(同治)江蘇府志》,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中國地方志集成》影印清同治間刻本。
23、(清)桂迓衡纂:《(光緒)貴池縣志》,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7月,影印清光緒九年刊本。

職官類
24、(清)梁章鉅、朱智撰;何英芳校點:《樞垣記略》,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第1版,《清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政書類
25、(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9月第1版。

目錄類
26、(宋)王堯臣等編:《崇文總目》,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27、(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社,1990年10月第1版。
28、(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乾隆敕刊《聚珍版叢書》本。
29、(明)孫能傳、張萱等撰:《內閣藏書目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遲雲樓抄本。
30、(清)朱彝尊撰;汪嘉玲等點校;林慶等編審:《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10月初版。
31、(清)英廉等編:《銷燬抽燬書目》,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光緒姚覲元校刊《咫進齋叢書》本。
32、(清)翁方綱纂;吳格整理:《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33、(清)沈初撰:《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四庫全書提要稿輯存》影印清乾隆四十年刻本。
34、(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初版,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武英殿本影印。
35、(清)永瑢、紀昀等撰:《天津圖書館藏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影印天津圖書館藏稿本。
36、(清)永瑢、紀昀等纂:《四庫全書總目》,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年6月第1版,影印清乾隆六十年浙江刊本。
37、(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初版,影印文淵閣原鈔本。
38、(清)軍機處編:《禁書總目》,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光緒姚覲元校刊《咫進齋叢書》本。
39、(清)榮柱刊:《違礙書目》,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光緒姚覲元校刊《咫進齋叢書》本。
40、(清)黃烈編:《江蘇採輯遺書目錄》,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四庫全書提要稿輯存》影印清歸安姚覲元咫進齋綠絲欄抄本。

史評類
41、(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通釋:《史通通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42、(清)王夫之撰:《宋論》,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排印本。
43、(清)王鳴盛撰:《十七史商榷》,廣州市:廣州出版社,2008年,《廣州大典》影印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刻《廣雅叢書》本。
44、(清)章學誠著;劉公純標點:《文史通義》,北京市:古籍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
45、(清)章學誠撰:《文史通義》,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咸豐伍崇曜校刊《粵雅堂叢書》本。

(三)子部

儒家類
1、(周)荀況撰;(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影印世界書局《諸子集成》排印本。
2、(漢)揚雄撰;(晉)李軌注:《揚子法言》,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影印石硯齋翻宋治平監本。
3、(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94年3月第1版。

兵家類
4、(明)陳禹謨撰:《左氏兵略》,明彭端吾等四川刊本。

雜家類
5、(漢)王充撰:《論衡》,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9月第1版。
6、(宋)丘光庭撰:《兼明書》,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萬曆繡水沈氏尚白齋刻《寶顏堂祕笈》本。
7、(宋)吳曾撰:《能改齋漫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8、(宋)王應麟撰:《困學紀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元刊本。
9、(清)顧炎武撰:《原抄本日知錄》,臺北市:明倫出版社,1970年10月3版。
10、(清)王士禎撰;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1月第1版。
11、(清)張廷玉撰:《澄懷園語》,清光緒九年葛元煦刊《嘯園叢書》本。
12、(清)黃叔琳撰:《硯北雜錄》,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漢陽葉氏鈔本。
13、(清)紀昀撰:《閱微草堂筆記》,臺北市:文光圖書公司,1971年3月再版。
14、(清)周永年撰:《儒藏說》,上海市:上海書店,1994年,《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清仁和吳氏雙照樓刊本。
15、(清)張之洞撰:《輶軒語》,收錄於氏撰:《書目答問二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7月第1版。
類書類
16、(唐)虞世南撰:《北堂書鈔》,臺北市:新興書局,1971年5月,影印清光緒十四年校宋刻本。
17、(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撰:《冊府元龜》,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影印明刻初印本。
18、(宋)王應麟撰:《玉海》,揚州市:廣陵書社,2003年8月第1版,影印清光緒九年浙江書局刊本。

(四)集部

別集類
1、(唐)柳宗元撰:《柳河東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60年1月。
2、(宋)李石撰:《方舟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宋)朱熹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臺北市:大偉書局,1963年2月,《朱子全集》影印明嘉靖十一年刊本。
4、(宋)陳櫟撰:《定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元)趙汸撰:《東山存稿》,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明)鍾芳撰著;周濟夫點校:《鍾筠溪集》,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6年3月。
7、(明)譚元春著;陳杏珍標注《譚元春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8、(清)方苞撰:《方望溪先生全集》,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5年9月,《萬有文庫》本。
9、(清)袁枚撰:《小倉山房文集》,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影印清小倉山房原刊本。
10、(清)袁穀芳撰:《秋草文隨》,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南開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影印清乾隆五十六年江蘇吳江金匱堂、三槐堂刻本。
11、(清)朱珪撰:《知足齋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12、(清)孫星衍撰:《孫淵如先生全集》,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5年3月初版,《萬有文庫》本。
13、(清)石韞玉撰:《獨學廬初稿》,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寫刻《獨學廬全稿》本。

詩文評類
14、(清)劉熙載撰:《藝概》,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第1版。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1、(日)中村元撰;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2、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市:上海古籍書版社,1997年7月。
4、方行、經君健、魏金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北京市: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5、王重民編:《辦理四庫全書檔案》,北平市:國立北平圖書館,1934年。
6、王彬主編:《清代禁書總述》,北京市:中國書店,1999年1月第1版。
7、王葆玹撰:《西漢經學源流》,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8、任松如撰:《四庫全書問答》,成都市:巴蜀書社,1988年1月第1版。
9、朱子儀撰:《禁書記》,北京市:金城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10、吳哲夫主編:《四庫全書補正.經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初版。
11、吳哲夫撰:《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6月初版。
12、吳哲夫撰:《清代禁燬書目研究》,臺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13、吳慰祖校訂:《四庫採進書目》,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8年,《書目類編》影印民國四十九年排印本。
14、宋鼎宗撰:《春秋宋學發微》,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增訂再版。
15、李孝定撰:《甲骨文字集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4月景印6版。
16、李威熊撰:《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17、杜澤遜撰:《四庫存目標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8、沈津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9、周予同著;鄧秉元編:《中國經學史論著選編》,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20、周何撰:《禮學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年1月初版。
21、周積明撰:《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10月。
22、屈萬里撰:《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臺北市:聯經,1984年7月初版,《屈萬里先生全集》本。
23、林存陽撰:《清初三禮學》,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4、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清代文字獄檔》,上海市:上海書店,1986年第1版,據原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1931~1934年版影印。
25、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編:《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目》,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
26、孫殿起撰:《清代禁書知見錄》,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8年,《書目類編》影印民國四十六年排印本。
27、徐復觀撰:《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2月八版。
28、商衍鎏撰:《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市:三聯書店,1958年5月第1版。
29、張升撰:《四庫全書館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30、張研撰:《清代經濟簡史》,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31、張高評撰:《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市:里仁書局,2011年3月初版。
32、梁啟超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5月臺6版。
33、梁啟超撰:《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學派》,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34、梁啟超撰:《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收錄於氏撰之《國學研讀法三種》,臺南市:大夏出版社,1977年7月。
35、梁啟超撰:《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36、清華大學圖書館編:《清華大學圖書館藏善本書目》,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7、許傅霈等原纂;朱錫恩等續纂:《海寧州志稿》,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臺1版,《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民國十一年排印本。
38、郭伯恭撰:《四庫全書纂修考》,上海市:上海書店,1992年第1版。
39、郭伯恭撰:《永樂大典考》,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
40、陳乃乾著;虞坤林整理:《陳乃乾文集》,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41、陳乃乾撰:《禁書總錄》,民國二十年慎初堂排印本。
42、勞思光撰:《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8月,增訂6版。
43、彭林撰:《三禮研究入門》,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44、黃光亮撰:《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10月。
45、黃朴民撰:《董仲舒與新儒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46、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
47、雷夢辰撰:《清代各省禁書彙考》,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5月北京第1版。
48、管正平撰:《春秋禮學》,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49、趙伯雄撰:《春秋學史》,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14年2月。
50、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77年12月第1版。
51、錢穆撰:《中國思想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1月5版。
52、錢穆撰:《中國學術思想論叢》,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53、鮑國順撰:《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54、謝明陽撰:《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年10月初版。
55、顧力仁撰:《永樂大典及其輯佚書研究》,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5年6月。
56、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市:上海書店,1992年。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1、丁亞傑撰:〈春秋寓於史:《四庫全書總目》的春秋學觀〉,《儒學研究論叢》,第3輯(2010年12月)。
2、方行撰:〈對清代經濟的一些看法〉,《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3、王獻唐撰:〈李南澗之藏書及其他〉,《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1931年3月,第1集第1期。
4、司馬朝軍撰:〈臺灣四庫學論著目錄(一)〉,《文獻》,2001年4月第2 期。
5、司馬朝軍撰:〈臺灣四庫學論著目錄(二)〉,《文獻》,2001年10月第4期。
6、司馬朝軍撰:〈臺灣四庫學論著目錄(三)〉,《文獻》,2002年1月第1 期。
7、吳哲夫、李中然撰:〈中國圖書發展簡史〉,《佛教圖書館館刊》,第62期(2017年6月)。
8、吳哲夫撰:〈天祿琳琅書目續編著錄之宋版書籍探究〉,《中央圖書館館刊》,第11卷第1期(1978年6月)。
9、吳哲夫撰:〈四庫全書所表現的傳統文化特色考探〉,《故宮學術季刊》,第12卷第2期(1994年冬)。
10、吳哲夫撰:〈四庫全書的歐西文明曙光〉,《中文學報》,第11期(2004年12月)。
11、吳哲夫撰:〈四庫全書修纂動機的探討〉,《故宮文物月刊》,第76期(1989年7月)。
12、吳哲夫撰:〈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圖書著錄之評議〉,《故宮學術季刊》,第9卷,第3期(1992年春)。
13、吳哲夫撰:〈談四庫全書的人事管理〉,《國魂》,第542期(1991年1月)。
14、呂紹綱撰:〈董仲舒與春秋公羊學〉,收錄於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15、宋亦簫撰:〈鬼方種族考〉,《晉陽學刊》,2008年第4期。
16、宋鼎宗撰:〈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校讀記〉,《中國國學》,第12期(1984年10月)。
17、李中然撰:〈佛教造像文化與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3期(2018年3月)。
18、周積明撰:〈《四庫全書總目》文化價值重估〉,《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
19、昌彼得撰:〈「四庫學」的展望〉,《書目季刊》,第32卷第1期(1998年6月)。
20、昌彼得撰:〈影印四庫全書的意義〉,《故宮季刊》,第17卷第2期(1982年冬)。
21、林慶彰撰:〈唐代後期經學的新發展〉,收錄於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 月初版。
22、侯美珍撰:〈「四庫學」相關書目續編〉,《書目季刊》,第33卷第2期(1999年9月)。
23、夏長樸撰:〈《四庫全書總目》「浙本出於殿本」說的再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
24、夏長樸撰:〈《四庫全書總目》對宋代經學的觀察──以《春秋》學為例〉,收錄於《第四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11年3月18、19日。
25、夏長樸撰:〈《四庫全書總目》與漢宋之學的關係〉,《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2期(2005年冬)。
26、夏長樸撰:〈重論《天津圖書館藏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的編纂時間〉,《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16年11月)。
27、徐由由撰:〈管庭芬序跋補遺〉,收錄於圖書館研究與工作編輯部編:《圖書館研究與工作論文選:2000~2005》,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28、祝文白撰:〈兩千年來中國圖書之厄運〉,《東方雜志》,第41卷第19期(1945年)。
29、崔富章撰:〈四庫提要諸本分析──以《四庫全書總目》本為優〉,《文獻》,2012年7月第3期。
30、崔富章撰〈二十世紀四庫學研究之誤區──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例〉,《書目季刊》,第36卷第1期(2002年6月)。
31、康凱淋撰:〈論清初官方對胡安國《春秋胡氏傳》的批評〉,《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3月)。
32、張學軍撰:〈周永年的「儒藏說」與《四庫全書》〉,《蘭臺世界》,2008年第13期。
33、張學謙撰:〈浙江鮑士恭汪啟淑進呈四庫書目辨正〉,《山東圖書館學刊》,2012年第4期。
34、許子濱撰:〈《左傳》禮制與「三禮」有合有不合說〉,《人文中國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
35、陳仕華撰:〈五十年來臺灣「四庫學」之研究〉,收錄於《五十年來的圖書文獻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3月初版。
36、單周堯〈高本漢的經籍研究〉,收錄於李雄溪、林慶彰主編:《嶺南大學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初版。
37、曾守正撰:〈《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考察「公論」下的宋前、宋代文學批評史圖像〉,《輔仁國文學報》,第23期(2007年2月)。
38、馮曉庭撰:〈從《兼明書》看唐宋五代說經方向的轉折〉,收錄於林慶彰、盧鳴東主編:《中日韓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4月初版。
39、楊晉龍撰:〈「四庫學」研究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40、楊晉龍撰:〈從「現代經濟理論」論《四庫全書總目》──經濟學及其相關概念與傳統中華文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6卷第1期,(2008年秋)。
41、詹海雲撰:〈清初實學思潮〉,收錄於氏撰:《清初學術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42、劉兆祐撰:〈民國以來的四庫學〉,《漢學研究通訊》,第2卷第3期(1983年7月)。
43、潘季野撰:〈清代安徽禁書提要〉,《安徽大學月刊》,1933年第1期。
44、潘季野撰:〈清代安徽禁書提要續〉,《安徽大學月刊》,1933年第2期。
45、蔣冬清撰:〈周永年《儒藏說》及其圖書館學思想論〉,《四川圖書館學報》,1998年第2期。


四、外文專著

1、(美)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of Chʻien-lung, New York, NY : Paragon Book Reprint Corp, 1996, c1935.


五、學位論文

1、蕭敏如撰:《從「滿漢」到中西:1644~1861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7月。
2、姜雨婷撰:《傅斯年圖書館藏〈四庫館進呈書籍底簿〉研究》,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12年4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