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6201900195800
DOI 10.6846/TKU.2019.00947
論文名稱(中文) ARCS動機理論融入競賽式遊戲對於國中國文科補救教學之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ction Research o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Effects by Adopting ARCS Model with Competitive Games on Chinese remedial teaching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楊媚晴
研究生(英文) Mei-Ching Yang
學號 70674024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12
論文頁數 11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沈俊毅(dannyshen1202@gms.tku.edu.tw)
委員 - 賴阿福
委員 - 王怡萱
關鍵字(中) ARCS動機理論
競賽式遊戲
國文科補救教學
學習動機
關鍵字(英) ARCS
competitive game
Chinese remedial teaching
learning motiv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ARCS動機理論融入競賽式遊戲對於國中國文科補救教學之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於「國中國文科補救教學」進行教學,研究者以新竹市一所國中的二年級學生為樣本,篩選出8名國文低學習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競賽式遊戲補救教學教案,根據成就動機理論、競賽學習、遊戲式學習的概念,建立研究架構,以競賽式遊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ARCS動機理論融入競賽式遊戲對於國中國文科補救教學之學習動機以及國文科學習之教學歷程、教學成效及教師反思。
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中國文科補救教學以ARCS動機理論融入競賽式遊戲,確實有助於提升低學習成就學生之學習動機。 
二、國中國文科補救教學以ARCS動機理論融入競賽式遊戲,確實有助於提升低學習成就學生之學習成就。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競賽式遊戲之課程模式,加強學習落後的學生之國文科學習動機,以此作為其他國文科教師補救教學設計的參考,並提出國文補救教學設計的建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Keller’s ARCS motivational model, to develop and designs Chinese remedial teaching with competitive game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nd to improv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through this activity. This study used action research to teach in the " Chinese remedial teach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subjects came from the students in the 8th grade of Hsinchu one junior high school. 8 students were chosen and evaluated as the last 25% Chinese learning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mpetition learning, and game-based learning, establish a research structure, combine group game competition method with desktop game learning to promote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re exploring the process, result and the teaching reflection of research o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effects by adopting ARCS model with competitive games on Chinese remedial teach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Students h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fter Chinese remedial teaching with competitive games.
2. Students ha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fter Chinese remedial teaching with competitive games.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pose the Chinese remedial teaching with competitive games to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研究貢獻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國文科教學法及補救教學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競賽式遊戲學習與其理論基礎	16
第三節 ARCS動機理論	25
第四節 專注力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5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	57
第五節 教學設計	60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0
第一節 ARCS動機理論融入競賽式遊戲對於國中國文科補救教學之教學歷程	70
第二節 ARCS動機理論融入競賽式遊戲對於國中國文科補救教學之教學成效	78
第三節 ARCS動機理論融入競賽式遊戲對於國中國文科補救教學之教師反思	8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結論	92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95
附錄一 ARCS 學習動機量表	105
附錄二 補救教學活動回饋量表	107
附錄三 觀課紀錄表	109
附錄四 單元一教師日誌	112
附錄五 單元二教師日誌	114

 
圖次
圖2 - 1 ARCS動機教學模式對於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係	27
圖2 - 2 ARCS動機設計歷程	32
圖2 - 3 動機與行為表現的關係	34
圖2 - 4 訊息處理模式	47
圖2 - 5 課室專注力模式圖	49
圖3 - 1 研究架構及流程	51
圖3 - 2 研究流程圖	59
圖3 - 3 行動研究流程	60

 
表次
表2 - 1 國文科教學方法之相關研究	10
表2 - 2 補救教學之相關研究	14
表2 - 3 ARCS動機教學模式的四個組成要素	31
表2 - 4 ARCS 動機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31
表2 - 5 ARCS動機教學模式之教學設計歷程	36
表2 - 6 以ARCS動機教學模式融入國中教學的國內相關研究	38
表2 –7 以ARCS動機教學模式融入國中教學的國外相關研究	43
表3 - 1 ARCS 學習動機量表四因子摘要	56
表3 - 2 ARCS動機引導教學策略	60
表3 - 3 競賽式遊戲之國文科補救教學教案 – 陋室銘	63
表3 - 4 競賽式遊戲之國文科補救教學教案 – 幽夢影選	66
表4 - 1 單元一前測試題預試難度及鑑別度分析	80
表4 - 2 單元一後測試題預試難度及鑑別度分析	81
表4 - 3 單元二前測試題預試難度及鑑別度分析	82
表4 - 4 單元二後測試題預試難度及鑑別度分析	83
表4 - 5 前、後測試題預試信度分析	84
表4 - 6 學習成效測驗卷分數的前、後測結果	84
表4 - 7 期中考國文科班排名前、後測結果	85
表4 - 8 ARCS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驗分數	86
表4 - 9 補救教學回饋量表分析	87
表4 -10 學生回饋量意見整理	8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教育部(2005)。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城鄉差距。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吳裕聖(2011)。鷹架式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童生物文章的閱讀表徵與情意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24。
胡文綺、甄曉蘭、洪儷瑜(2012)。中小學補救教學教師增能與支援模式初探。載於國立臺南大學所舉辦之 2012 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會議手冊(頁 437-451),臺南市。
許西玲(2013)。美國補充性教育服務對我國攜手計畫方案的啟示。教育人力與發業發展,30(1),71-78。
鄭文賓(2001)。遊戲式電腦輔助學習中的競爭因素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習,台北。
陳振瑞(2008)。使用多人線上競賽式遊戲系統輔助國中綜合課程學習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所,高雄。
黃靚芬(2012)。競賽式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對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新北。
蘇順聖(2008)。線上小組遊戲競賽教學法對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以高中數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臺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
韓幼賢 (199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許淑玫(1999)。ARCS 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之應用。國教輔導,38(2),16-23。
孫琇瑩(2000)。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林邵珍(2003)。運用ARCS動機模式於生活科技教學。教師之友,44(4),104-11。
王珩 (2005)。從ARCS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台中教育大學學報,19(2), 89-100。
楊子慧(2010)。ARCS動機教學模式對科技大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 以「資訊科技會社會」學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林怡資(2014)。以ARCS動機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地理科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台中。
林玉雯、黃台珠、劉嘉茹(2010)。課室學習專注力之研究─量表發展與分析應用。科學教育學刊,18(2),107-129。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許芳菊(2008)。偷走孩子專注力的 4 大元凶。台北:親子天下。
蘇岱崙(2014)。四大對策:激進學習力。台北:親子天下。
李淑菁(2015)。找回課堂專注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78-181。
陳恬伶(2016)。適性輔導之我 見、我做―以國文科為例。中等教育, 67(1),160-166。
趙淑貞(2012)。國中古典詩的情境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
周伊柔(2017)。國民中學教師實施情意教育融入國文科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
賴玫君(2004)。專題導向學習策略融入國中語文現代詩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新北。
陳冠廷、孟瑛如、陳虹君、楊佩蓁(2013)。國民小學二年級閱讀低成就學生於新竹縣閱讀理解與數學解題篩選測驗之表現。特教論壇,15,33-48。
洪麗珍(2003)。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
簡素蘭(2005)。運用數位化多媒體教材輔助國中國文教學。台灣教育,631,29-35。
張志敏(2007)。多媒體教材應用於國小一年級學生注音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新北。
鄭寶碹(2017)。資訊科技融入語言教學對中學生學習華語成效之研究-以沙巴建國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新竹。
陳志強(2016)。分組合作學習策略導入數位教學平台進行教學之研究:以七年級國文科為探討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高雄。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徐偉民、林潔慧(2010)。利用教學模組進行國小四年級四則運算兩步驟文字題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4,211-242。
郭明堂、黃涵鈺(2009)。國小高年級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101-138。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教學補救教學原則。台東特教,27,25~29。
林玉惠 (1995)。學習策略訓練對英語科低成就學習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劉玲吟(199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的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新北。
陳世銘(2004)。線上測驗應用在國民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數學時間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台中。
許繼德(2009)。資訊融入同儕教導制英語補救教學之應用。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139-168。
李珀(2014)。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台北市:高等教育。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五南。
賈馥茗、鍾紅柱等編著(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寶貴、錡寶香(1992)。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學習態度、成就動機及其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刊,8,17-32。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郭生玉(民72),成功導向與失敗導向學童的學業成就及成就歸因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47-60。
賴炎卿(民90)。運用經驗教育於通識教育課程規劃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9-2413-H-035-003),未出版。
張杏如(2013)。國小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瞭解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臺東。
何茂松 (1984)。國民中學女生的動機水準、工作難度、合作與競爭對工作表現及焦慮狀態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鄭茂春(1999):自我歸因論與學習動機的探討,國教天地,135,37-42。
楊雅雯(2017)。玩中學-數位遊戲式學習。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300-302。
楊旻潔(2011)。合作學習對國一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朱慶雄(2012)。結合數位學習與桌上遊戲對國小海洋教育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以天才小釣手之開發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許秀甘(2015)。桌上遊戲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加減法能力與數學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
吳佳佳(2006) 。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融入英語學習活動之設計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桃園。
林富偉(2007)。國小學童遊戲式英語數位學習環境研發暨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新竹。
李文瑞(1990)。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ARCS模型(阿課思)教學策略。台灣教育,479,22-24。
賴淑玲(民85)。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之探討:以ARCS動機模式為架構。教學科技與媒體,26期,36-46。
林思伶(199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 -約翰‧凱勒 (John M. Keller)阿課思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203,45-53。
詹祐慈(2018)。運用QR Code行動學習於國中校園環境探索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新竹。
陳郁雯(2018)。ARCS 動機模式融入國一地理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
賴佩珊(2018)。以ARCS動機模式融入八年級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
朱莉菁(2018)。ARCS動機模式融入地理科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應用數位媒體研究所,嘉義。
陳光晋(2017)。應用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理論架構與ARCS動機模式發展擴增實境融入化學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中有機化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
Zheng- Xian Su(2016)。探討多媒體圖像記憶法對國中生成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雲林。
陳秦龍(2014)。資訊融入體育教學對國中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籃球運球上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高雄。
蔡易伶(2014)。以ARCS理論檢視行動學習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影響:以龍山寺文化之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台北。
蔡育陞(2012)。將ARCS動機學習策略融入數學補救教學探討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啟順(2012)。資訊科技融入ARCS動機教學模式對國中數學低成就學生進行補救教學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健泉(201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 -以磁場與電流磁效應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彰化。
楊玉蘭(2010)。傳統戲曲數位典藏網站以ARCS動機模式融入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台北。
黃百祥(2008)。以ARCS模式提昇低成就班級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
溫智雄(2006)。學習動機提昇教學方案融入英語科教學對國中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王彩鈴(2005)。學習動機提昇教學方案融入英語科教學對國中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陳炳憲(2004)。以類比學習環,ARCS動機策略改進國二學生化學式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
盧秋如(2005)。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桌球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

英文部分
Seligaman, M. E. P.(1975).Helplessness. San Francisco:W. H. Freeman.
Mitchell, A. & Savill-Smith, C. (2004). The use of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for learn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gency.
Kuo, M. J. (2007). How does an online game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promot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natural science and how does it affect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gital Game and Intelligent Toy Enhances Learning, 135-143.
O’Leary, S., Diepenhorst, L., & Churley-Strom, R. (2005). Educational games in a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ore curriculum.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93, 1848-1851.
Randel, J., Morris, B., Wetzel, C. D., & Whitehall, B. (1992). The effectiveness of games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Simulation & Gaming, 23(3), 261-276.
Skinner, B. F. (1953).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Macmillan.
Wilson, T. D. (1984). The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use.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tudies, 4, 197-204.
Hunt, M.(1994). the story of psychology. New York: Anchor Books.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2001a).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An integra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2001b). Improving attention and managing attentional problems: Adapting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to adults with ADD.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31, 359-375.
Maheady, L. (1997). Preparing teachers for instructing multiple ability groups. Teacher Education & Special Education, 20(4), 322–339.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P. A., and Lowell, E. L.(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Appleton-Century-Crofts, New York.
Arkinson, J.W.& Feather, N.T.(1966. A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Weiner, B.(1985).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92.
Deci, E. L.&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Ausubel & D. P.,Robinson, F. G.(1969).School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Senior, K.& Brophy, J.(1972). Praise and group competition as motivating incentives for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059520.
Clifford, M. M. (1972) Effects of Emphasizing Competition in Classroom testing Procedure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5, 234-238.
Raven, B.H.& Eachus, H.T. (1963)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means-interdependent triads. J. Abnorm Psychol., 67, 307-16.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rensky, M. (2007).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Paragon House.
R. Garris, R. Ahlers, J.E. Driskell.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33 (4) (2002), pp. 441-467.
Keller J.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Keller, J. M. (1987a).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2–10.
Driscoll, J (1994)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Practise. Senior Nurse 13(7), 47-50.
Dörnyei, Z.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 Harlow, England: Longman.
Keller, J. M. (1987b).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26(9), 1–8.
Iguchi, I. & Suzuki, K. (1998). Improving Junior-High Geometry by using Construction Software. Tohoku Gakuin University. ATCM
Keller, J. M. & Suzuki, K. (2004). Learner motivation and e-learning design: A multinationally validated proces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29(3), 229–239.
Kebritchi, M. (2008). Effects of a computer game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class motiva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Orlando, Florida.
Wicks, P. (2010). MUVEing history into the 21st century: A study of student motiv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Kalb, IL.
Heidig, S. & Clarebout, G. (2011). Do pedagogical agents make a difference to student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duc. Res. Rev., vol. 6, no. 1, pp. 27–54.
Bai, H., Pan, W., Hirumi, A., & Kebritchi, M. (2012).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3-D instructional game on improving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3, 993-1003.
Stroud, R. (2013). Task-Based Learning Challenges in High Schools: What Makes Students Accept or Reject Tasks? The Language Teacher, 37, 21-28.
Jin, K. A. (2013).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Interest on Digital Textbook Learning Moti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media and Ubiquitous Engineering Vol.8, No.6, pp.237-244.
Kostaris, C., Sergis, S., Sampson, D. G., Giannakos, M. Ν., & Pelliccione, L. (2017). Investigat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in K-12 IC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1), 261–27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