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6201722340500
DOI 10.6846/TKU.2017.01017
論文名稱(中文) 生育政策的認知與生育意願─以臺北市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Cognition of Fertility Policy and Fertility Intention: Taking Taipei City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黃湘淇
研究生(英文) Hsiang-chi Huang
學號 70464010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07
論文頁數 1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仲彬
指導教授 - 黃婉玲
委員 - 蕭怡靖
委員 - 陳志瑋
關鍵字(中) 生育政策
鼓勵生育
生育意願
生育率
關鍵字(英) Fertility policy
Encouragement of childbearing
Fertility intentions
Birth rat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係探討我國育齡階段的男女對現行之生育政策實施現況是否知悉及主觀感受政策對生育的重要性如何、是否因不同個人背景有差異性需求、以及生育政策是否足以影響其生育意願。因此,綜整我國現行中央政府生育政策及臺北市「助妳好孕」專案政策,共計31項友善生育政策措施,區分為四大類別:「現金給付」、「實物給付」、「友善職場」及「其他措施」規劃問卷架構,針對臺北市剛結婚及剛生育之487位民眾進行便利抽樣問卷調查。經調查結果發現:樣本民眾對本研究問卷中之31項政策,有16項知曉度低於50%以下;以整體四大政策類別生育政策來說,樣本民眾認為「友善職場」的相關政策對生育小孩方面最為重要。另外,針對第3胎的補助措施(臺北市第3胎子女國小教育補助金1年1,000元、第3胎以上6歲以下兒童就醫醫療補助、家有3胎以上幼兒優先就讀臺北市公幼)及役男育有未滿12歲之子女2名以上得申請服補充兵等4項政策,不論是知曉度及重要性需求程度都較低。本研究亦發現影響政策重要性認知差異的個人背景因素中,年齡、教育程度、夫妻月收入,與生育政策重要程度有負相關;而各項生育政策之於民眾的生育意願,對剛結婚者有顯著關係、低度相關;對剛生育者則幾無顯著關係,顯示我國現行的生育政策無法有效鼓勵民眾再多生一個小孩的意願,尚不足以成為刺激生育的誘因。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people in childbearing age are aware of the birth policies i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whether they see birth policies are important to them; whether their needs toward the policies a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ir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whether the birth policie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ir intention to give births. 
This research uses data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imed at people those recently married or gave births and returned 487 samples.. The items in the questionarie include the attitude toward 31 current public policies of childbirth. These polic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cash payment", "physical supports", "friendly workplace" and "othe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a total of 16 policies reveived low awareness (under 50% of respondents know the policy) from people. Of the total 4 categories of policies in the questionnaire, most people considered the policy of "friendly workplace"a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here are four policies have been seen as not important to people and reveived low awareness. For examples, the subsidy for the third child (the third child receives primary education allowance an annually 1,000NTD, 3 or more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6 receives medical subsidies, and if the family has more than 3 children priority is given to study in Taipei public schools) and if a male in service of army has more than two children who are under 12 years of age are permitted to apply for serving as supplementary soldiers.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such as ag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annual income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mportance of policy. The birth policies are more important to those who recently married than those recently gave births. 
To conclud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curent birth policies have not effectively encouraged people to have another child.  In other words, the policies will not increase the birth rat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影響生育行為之理論	9
第二節	影響我國生育率之因素	16
第三節	OEDC國家之家庭友善政策	28
第四節	我國的生育政策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8
第三節	分析方法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討論	53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53
第二節	個人背景與政策重要性認知差異	69
第三節	生育政策與生育意願之相關分析	90
第四節	民眾意見內容分析	99
第五節	小結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9
第二節	政策建議	11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一 中央政府鼓勵婚育補助、福利措施資源簡表	121
附錄二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鼓勵婚育相關福利措施資源簡表	122
附錄三 105年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發放生育獎勵津貼一覽表	128
附錄四 問卷(結婚登記版)	135
附錄五 問卷(出生登記版)	138
表 次
表 1-1  2007-2015年臺灣地區各縣市育齡婦女總生育率	 6
表 2-1  我國婦女婚育變化趨勢	17
表 2-2  第1胎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年齡之結構	17
表 2-3  不同生命階段的所得支出移轉與總生育率之關聯	24
表 2-4  投入0-24歲子女教育經費佔個人私有財富之比重	25
表 2-5  2007及2011年主要國家公共支出家庭相關政策措施經費占GDP比率及總生育率	34
表 2-6  我國人口政策與相關措施之發展歷程	37
表 2-7  少子女化社會之對策總目標及推動策略具體措施	40
表 2-8  現行生養相關法令及計畫	42
表 2-9  現行生養措施	43
表 3-1  生育政策各項措施分類表	49
表 4-1  民眾樣本描述資料表	53
表 4-2  剛結婚之樣本民眾生育壓力描述資料表	55
表 4-3  剛結婚之樣本民眾生育意向描述資料表	56
表 4-4  剛生育之樣本民眾生育意向描述資料表	56
表 4-5  樣本民眾對現金給付生育政策知曉度	57
表 4-6  樣本民眾對實物給付生育政策知曉度	59
表 4-7  樣本民眾對友善職場生育政策知曉度	60
表 4-8  樣本民眾對其他措施生育政策知曉度	62
表 4-9  樣本民眾對臺北市「助妳好孕」專案整體認知描述資料表	62
表 4-10 樣本民眾認為生育政策有無正面影響生育意願描述資料表	62
表 4-11 樣本民眾對於現金給付措施重要性排序表	65
表 4-12 樣本民眾對於實物給付措施重要性排序表	66
表 4-13 樣本民眾對於友善職場措施重要性排序表	66
表 4-14 樣本民眾對於其他措施重要性排序表	67
表 4-15 剛結婚與剛生育民眾對於四大政策敘述統計結果表	67
表 4-16 性別對於各項生育政策重要性差異分析表	69
表 4-17 年齡對於各項生育政策重要性差異分析表	72
表 4-18 教育程度對於各項生育政策重要性差異分析表	76
表 4-19 勞動參與對於各項生育政策重要性差異分析表	79
表 4-20 夫妻月收入對於各項生育政策重要性差異分析表	83
表 4-21 自有住宅對於各項生育政策重要性差異分析表	87
表 4-22 剛結婚樣本民眾有無生育意願對於各項生育政策重要性差異分析表	90
表 4-23 剛結婚樣本民眾對於各項生育政策之相關分析	92
表 4-24 剛生育樣本民眾對於各項生育政策之相關分析	94
表 4-25 已有子女的樣本民眾對於各項生育政策重要性差異分析表	95
表 4-26 民眾意見分類表	100
圖 次
圖 1-1  我國婦女總生育率下降趨勢	2
圖 1-2  總人口成長趨勢-高、中及低推估	3
圖 1-3  三階段人口趨勢-中推估	3
圖 1-4  60、105及150年人口金字塔-中推估	4
圖 2-1  計畫行為理論模式圖	12
圖 2-2  1974-2015年我國各年齡別婦女有偶率	18
圖 2-3  婚姻斜坡圖	23
圖 2-4  2006-2015年法國、日本、南韓、瑞典總生育率變化情形	34
圖 2-5  各縣市生育第一胎獎勵金額度	44
圖 2-6  有生育獎勵金胎次別之地方政府及額度	45
圖 3-1  研究架構	47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8
圖 4-1  樣本民眾對各項政策的知曉度	64
圖 4-2  樣本民眾認為各項政策重要性排序	68
圖 4-3  不知有生育政策而已生育的樣本民眾百分比	98
圖 4-4  民眾意見分類統計圖	9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5)。人口政策資料彙集。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web/guest/282。
內政部戶政司,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發放生育津貼一覽表。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676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尤智儀、李玉春(2016)。縣市生育津貼政策對夫妻生育意願之影響。人口學刊,52,43-79。
王舒芸(2014)。門裡門外誰照顧、平價普及路迢迢?臺灣嬰兒照顧政策之體制內涵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6,49-93。
王德睦、張國偉(2010)。台灣女性初婚率的量與步調。台灣社會福利學刊,8(2),29-66。
王德睦、劉一龍、李大正(2008)。調整生育步調對臺灣總生育率的影響。台灣社會福利學刊,6(2),25-60。
王麗容、陳玉華(2014)。性別平等政策對於生育率影響之跨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2011)。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676
行政院(2013)。人口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676
行政院(2016)。行政院完善生養環境方案核定本。取自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6/733560/13796eaf-7007-4fec-a010-bc208d0ebccf.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3)。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生活。取自http://oa.lib.ksu.edu.tw/OA/handle/987654321/44470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取自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41362&ctNode=1853&mp=4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第十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報告。取自https://health99.hpa.gov.tw/media/public/pdf/21685.pdf
余清祥(2005)。臺灣地區各鄉鎮市區生育率的空間關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吳安英(2012)。頂客族為什麼不生? 家庭承諾,自我觀與生育意向之關係(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吳來信(2014)。工作與家庭平衡:從法國與瑞典的家庭政策反思台灣的家庭政策。國立空中大學家庭政策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58)。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
吳閔鈺(2007)。自有住宅與生育決策—台灣地區之實證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鴻昌(2014)。經濟學帝國主義抑或行動理論的重建:對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的反思。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9,109-157。
易永嘉(2008)。OECD國家對育兒父母推行友善家庭與職場政策、作法及借鏡。台灣勞工,14,118-131。
林妏蓁、陳國樑、黃勢璋(2013)。生育津貼對我國生育率的影響:以1998-2010年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2),259-297。
林佳瑩、陳信木(2011)。我國人口政策評估機制之探討─以鼓勵婚育政策為例。臺北市:內政部。
林佩琪(2003)。已婚婦女之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與性別偏好---世代觀點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92NTNU0261007%22.&searchmode=basic
林侑靜(2010)。教育對生育行為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0534455569117740696
翁桓盛(2006)。婚姻與親職教育。台北市:心理。
翁聖惠(2015)。莫怪年輕人都不生孩子,壓垮他們最後一根稻草的,就是高房價。(好房網資料中心)2016年9月28日取自http://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m/GArticle.aspx?id=ARTL000043799
高孟莓(2012)。家庭所得相對剝奪與生育間之關聯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年至150年)。取自http://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張明正、李美慧(2001)。台灣地區人口轉型後之生育趨勢與展望。人口學刊,23,93-112。
張素梅(1976)。台灣生育率決定因素分析。社會科學叢刊,25,399-412。
張素梅(1978)。台灣生育率決定因素再分析。社會科學叢刊,27,187-193。
張素梅(1982)。臺灣所得分配與生育率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10,147-169。
張清溪、曹慧玲(1981)。台灣地區生育率的決定因素-與婦女勞動參與率的聯立模型分析。台大人口學刊,5,71-118。
莊慧玲(2008)。臺灣低生育率現象之探討-總合資料與個體資料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許宜評(2008)。已婚婦女家庭壓力婚姻滿意度與其生育意向之關係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094012102%22.&searchmode=basic
郭靜晃、鍾玉婷(2014)。從全球化家庭政策發展趨勢回應臺灣低生育率之政策作為。社會發展季刊,148,87-97。
陳玉華、蔡青龍(2011)。東亞國家超低生育率的成因、困境與策略回應。人口學刊,42,155-163。
陳佳欣、陳彥仲(2010)。結婚決策對首次購屋決策影響之內生性分析─台灣地區男性受訪者之實證現象探討。住宅學報,19(1),59-80。
陳信木、陳玉華、蕭乃沂(2012)。我國人口生育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信木、陳雅琪(2007)。教育對於結婚的影響:教育程度別女性初婚年齡分佈模式。論文發表於2007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
陳彥仁(2006)。臺灣生育率下降因素之實證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肇男、孫得雄、李棟明(2003)。臺灣的人口奇蹟:家庭計畫政策成功探源。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1986)。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9,1-23。
彭建文、蔡怡純(2012)。住宅自有率對生育率之長短期影響-追蹤資料共整合分析應用。人口學刊,44,57-86。
彭錦鵬、王麗容、劉坤億(2013)。晚婚、不婚現象因應對策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
彭錦鵬、陳玉華、劉坤億(2014)。青年婚育態度與未來政策規劃研究。臺北市:內政部。
游家和(2011)。國小已婚並育有子女女性教師生育意向之探究─以新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智聰、黃修梅(2005)。臺灣地區婦女學歷對生育率影響之再審視。臺灣經濟學會與北美華人經濟學會2005年聯合年會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
黃淑婷(2016)。國際育兒支持政策經驗與啟示。城市發展,21,45-58。
黃曉薇、劉一龍(2009)。生育、女性就業與兒童照顧支持方案-以南歐模式爲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8(1),149-194。
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2006)。臺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33,1-32。
葉哲全(2007)。台灣地區生育率、男女勞動力與經濟成長(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1903953579716944928
詹傑勝(2015)。高等教育與經濟條件對臺灣生育率影響之消長─1974與2002階層線性模型比較。跨界:大學與社會參與,7,1-26。
劉君雅、鄧志松、唐代彪(2009)。臺灣低生育率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9, 119-155。
劉志宏、張卉婷(2014)。房地產價格與生育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台灣實證資料之檢視。公共事務評論,15(2),21-43。
劉建珠(2014)。臺灣年齡與教育程度婚配模式變遷之研究︰1970~2010(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宏政(2007)。台灣人口政策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學刊,39,65-106。
鄧廣良、王卓祺、林潔(2009)。家庭友善政策與生育決定:香港的例子。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單行本202號。取自 http://web.swk.cuhk.edu.hk/~ckwong/HKIAPS%20paper%20occasional%20paper%20no%20202%20update%20(2).doc
鄭清霞、顏淑韻(2015)。兒童津貼財源籌措之探討。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2(2),57-101。
賴金瑞(2012)。從福利觀點論臺灣的生育政策(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賴素鈴、鄧旭茹(2007)。台灣生育相關人口政策之有效性評估-以介入模式分析。文大商管學報,12(2),19-38。
駱明慶(2007)。臺灣的總生育率下降的表象與實際。研究臺灣,3,37-60。
戴伯芬、翁志遠(2013)。臺北市友善生養環境之研究。市政專題研究報告第387輯。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謝巧慧(2012)。租稅優惠對生育率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薛承泰、王嘉寧(2001)。臺灣頂客族的形成與特質。人口季刊,22,19-48。
韓秀妮(2015)。2012年台灣兩性年齡及學歷可婚機會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于婷(2012)。臺灣生育率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4792587874730346166

二、英文部分
Ajzen,I.(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179-211.
Basu, Alaka.(2002). Why Does Education Lead to Lower Fertility? A Critical Review of Some ofthe Possibilities. World Development, 30 (10): 1779-1790.
Becker, G. S.(1960).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9-240.
Becker, G. S. And H. G. Lewis.(1973).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Quality of Childre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1(2, pt. 2),S278-S288.
Becker, G. S.(1991).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Cambridge, M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Becker, G. S.(1992). Fertility and Economy.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5, 185-201.
Blossfeld, H-P. and J. Ursula.(1992)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Changes in Women’s Entry into Marriage and Motherhood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4(2), 302-315.
Coleman, D.(2000). Reproduction and survival in an unknown world. People and Place, 8(2):6-21.
D‘Addio, A. C., and d‘Ercole, M. M.(2005).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of fertility rates in OECD countries: The role of policies.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No. 27.
Finch, N. and Bradshaw, J.(2003). Fertility and supporting the costs of children. Paper for Recent fertility trends in Northern Europe. Oslo,Norway May 15-16 2003. Retrieved from http://www-users.york.ac.uk/~jrb1/documents/fertilityandsupporting.pdf
Lo, K. T.(2011). The Crowding-Out Effect of Homeownership on Fertility.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33(1): 108-117.
Luci-Greulich, A., and Thévenon, O.(2013).The impact of family policies on fertility trend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29: 387-416.
Lutz, Wolfgang, Vegard Skirbekk, and Maria Rita Testa.(2006).The LowFertility Trap Hypothesis. Forces that May Lead to FurtherPostponement and Fewer Births in Europe.Vienna Yearbook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006:167-192.
Mincer, J.(1963). Market Prices, Opportunity Costs, and Income Effects. Pp. 67-82 in Measurement in Economics: Studies in MathematicalEconomics in Honor of Yehuda Grunfeld, edited by C. F. Christ et al.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cDonald, P.(2000). Gender equity in theories of fertility transiti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6(3), 427-439.
Mcdonald, P.(2006). Low Fertility and the State: The Efficacy of Polic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2(3): 485-510.
McDonald, Peter.(2007). Low Fertility and Policy . Ageing Horizons ,7:22-27.
McDonald, Peter.(2008). Very Low Fertility Consequences, Causes andPolicy Approaches.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6(1):19-23.
Montgomery, M. R. and J. B. Casterline.(1993). The Diffusion of FertilityControl in Taiwan: Evidence from Pooled Cross-Section Time SeriesModels. Population Studies, 47(3): 459-479.
Murthi, Mamta.(2002). Fertility Change in Asia and Africa. World Development, 30(10):1769-1778.
OECD.(2002-2007). Babies and Bosses - Reconciling Work and Family Life: A Synthesis of Findings for OECD Countries. Volumen 1 - Volume 5. OECD Publishing.
OECD.(2011). Doing better for families. OECD Publishing.
Schoen, R., N. M. Astone, Y. J. Kim, C. A. Nathanson, and J. M. Fields. (1999). Do Fertility Intentions Affect Fertility Behavi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1(3): 790-799.
Simpson,R.(2007). Defying Nature’?: Contemporary discourses around delayed childbearing and childlessness in Britain. Conference paper,present in GeNet seminar: Low Fertility in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Retrieved from file:///C:/Users/wenxiang/Downloads/_Defying_Nature____Contemporary_Discourses_around.pdf
Sun, T. H. and T. Y. Ting.(1989).Innovation-Diffusion or Adjustment: TheCase of Taiwanese Fertility Transition.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12: 67-89.
Yi, J. and J. Zhang.(2010).The Effect of House Price on Fertility: Evidencefrom Hong Kong.Economic Inquiry,48(3): 635-65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