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6201613295000
DOI 10.6846/TKU.2016.00979
論文名稱(中文) 啟發式RC建築結構最佳化設計
論文名稱(英文) Heuristic Method for Optimum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Structur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林志忠
研究生(英文) Chih-Chung Lin
學號 60438006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7
論文頁數 14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金盛
委員 - 苟昌煥
委員 - 葉怡成
關鍵字(中) 鋼筋混凝土
耐震能力評估
側推分析
最佳化設計
類神經網路
關鍵字(英) Reinforced Concrete
Seidmic Capacity Assessment
Push-over Analysis
Optimal Design
Artifician Neural Network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目前國人仍然採用傳統RC建築結構設計方式,經由假設、分析、校核、調整、再分析及再校核等步驟完成定案,設計者所完成之定案,仍然不是最經濟方案。因此本文探討建立可方便國內設計者使用且執行時間較短之RC建築結構最佳化設計模式,藉以使建築結構之RC材料使用量及結構造價可減少。
  本文針對RC隔震建築結構,先以ETABS軟體分析探討RC建築結構內力與位移之影響;再以啟發式斷面迭代法及CAFÉ軟體兩種最佳化方法進行RC建築結構之最佳化設計,以獲得RC建築結構之最佳化設計模式;另外,以ETABS及TEASPA軟體進行耐震能力評估,並探討成本最佳化與耐震能力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顯示,利用本文建立之RC建築結構最佳化設計模式,可達到成本最少化之最佳化設計,亦可得到最佳化設計後可提升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另外後續研究可加入更多需求之設計條件,可以將此模式能更廣泛的被使用在各種複雜的工程問題上。
英文摘要
Currently, people are still using the traditional RC building structures design approach. This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steps of assumptions, analysis, checking, adjustment, re-analysis and rechecking to complete the final design. This final design is still not the most economical design.
Therefore, this project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and establish a model for Heuristic Method for Optimum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Structures. It is intended to facilitate its usage for the domestic designer and spend less time on it. Besides, through this model we can make the usage of RC materials and the cost of RC building structures be reduced to a minimu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RC building structures. Firstly, we use ETAB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forces of RC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displacement. Then we use heuristic method and CAFÉ to put the optimized design of RC building structures in progress in order to get the optimized design model for RC building structures. Additionally,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st optimization and seismic capability by ETABS and TEASPA. The outcome suggests that if we use this ideal model , there is an achievement of the cost-minimum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promotion of the structural seismic capability.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re is a room for any upcoming research to mix in more required condition. That is to say, this model is able to be widely applied on many kinds of complicated engineering problem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流程	3
1-4	研究內容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2-1	RC構架之最佳化設計	8
2-2	滿載應力法	10
2-3	類神經網路	12
2-4	建築結構耐震能力評估	13
第三章	基礎理論與方法	16
3-1	類神經網路法	16
3-2	CAFÉ軟體	25
3-3	啟發式斷面迭代法	29
3-4	RC建築結構耐震評估	29
第四章	RC建築構架之最佳化設計	41
4-1	梁柱尺寸對構架結構力學行為之影響	41
4-2	RC構件之最佳化設計	50
4-3	RC構架之最佳化設計	59
4-4	最佳化RC構架之特性分析	74
4-5	小結	80
第五章	RC建築結構之最佳化設計	81
5-1	RC建築結構基本資料	81
5-2	RC建築結構之最佳化設計	87
5-3	最佳化RC建築結構之特性分析	106
5-4	小結	113
第六章	RC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評估	114
6-1	前言	114
6-2	RC構架之耐震能力評估	115
6-3	RC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評估	123
6-4	RC結構最佳化與耐震能力之關係探討	13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34
7-1	結論	134
7-2	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38

 
圖目錄
圖3- 1類神經網路流程圖	19
圖3- 2CAFÉ軟體之架構	28
圖3- 3啟發式斷面迭代法流程	29
圖3- 4多自由度系統之側推分析基底剪力與頂層位移之關係	35
圖3- 5等效單自由度系統之力Q*與變形X*之關係	35
圖3-6等效阻尼與遲滯阻尼	40
圖4- 1三層樓構架立面圖	42
圖4- 2RC單筋梁斷面示意圖	51
圖4- 3RC柱斷面示意圖	56
圖4- 4案例一至三Pu=100t分析資料	57
圖4- 5案例四至六Pu=200t分析資料	58
圖4- 6最佳化訓練測試法誤差收斂曲線	71
圖4- 7最佳化造價重要性指標	71
圖4-8最佳化造價帶狀主效果圖	71
圖4- 9案例三造價訓練散佈圖	72
圖4-10案例三造價訓練散佈圖	72
圖5- 1十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圖	81
圖5- 2十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立面圖	82
圖5- 3最佳化訓練測試法誤差收斂曲線	97
圖6- 1側推分析流程	114
圖6- 2RC構架之初始方案塑性鉸破壞過程	116
圖6- 3 RC構架之啟發式斷面法塑性鉸破壞過程	117
圖6- 4RC構架之CAFÉ最佳化塑性鉸破壞過程	118
圖6- 5十樓RC結構之基本資料側推分析塑性鉸破壞過程	125
圖6- 6十樓RC結構之啟發式斷面側推分析塑性鉸破壞過程	126
圖6- 7十樓RC結構之CAFE側推分析塑性鉸破壞過程	127
圖6- 8三層RC構架耐震能力與價格折線圖	132
圖6- 9十層RC結構耐震能力與價格折線圖	133

 
表目錄
表3- 1阻尼比修正係數	39
表4- 1三層樓構架之斷面尺寸與材料性質	42
表4- 2樓層靜載重計算	42
表4- 3樓層活載重計算	43
表4- 4地震力之豎向分配	43
表4- 5 X向最大位移與層間位移轉角	44
表4-6最大柱內力	44
表4- 8105年市場交易價格	44
表4- 9三層樓RC構架基本資料造價資料	45
表4- 10梁、柱尺寸變化資料	46
表4- 11各案例層間位移轉角	47
表4- 12一樓梁、柱尺寸變化造價資料	49
表4- 13二樓梁、柱尺寸變化造價資料	49
表4- 14三樓梁、柱尺寸變化造價資料	49
表4- 15初始方案案例F鋼筋比資料	49
表4- 16案例一ρ=0.1~1ρmax分析結果	52
表4- 17案例一ρ=0.7~0.8ρmax分析結果	52
表4- 18案例二ρ=0.1~1ρmax分析結果	53
表4- 19案例二ρ=0.7~0.8ρmax分析結果	53
表4- 20案例三ρ=0.1~1ρmax分析結果	54
表4- 21案例三ρ=0.7~0.8ρmax分析結果	54
表4- 22各案例最佳化結果	55
表4- 23初始方案斷面尺寸與材料性質	60
表4- 24啟發式斷面迭代法最佳化構架之梁桿件尺寸	61
表4- 25啟發式斷面迭代法最佳化構架之梁桿件尺寸	61
表4- 26各樓層層間位移轉角比較表	62
表4- 27各樓層梁鋼筋比比較表	62
表4- 28各樓層柱鋼筋比比較表	62
表4- 29各案例RC構架造價資料	63
表4- 30啟發式斷面迭代法最佳化構架之梁桿件尺寸	64
表4- 31各樓層層間位移轉角比較表	64
表4- 32各樓層梁柱鋼筋比比較表	65
表4- 33各案例RC構架造價資料	65
表4- 34訓練測試法相關係數因子	72
表4- 35最佳化結果尺寸	73
表4- 36案例三最佳化案例比較(一)	73
表4-37案例三最佳化案例比較(二)	73
表4- 38各樓層最大位移比較表(單位:cm)	75
表4- 39各樓層層間位移轉角比較表	76
表4- 41各樓層最大柱彎矩比較表(單位:t-m)	76
表4- 42各樓層最大柱剪力比較表(單位:t)	77
表4- 43各樓層最大梁彎矩比較表(單位:t-m)	77
表4- 44各樓層最大梁剪力比較表(單位: t)	77
表4- 45各樓層梁鋼筋比比較表	78
表4- 46各樓層柱鋼筋比比較表	78
表4- 47各案例總造價資料	79
表5- 1各樓層高度面積用途表	82
表5- 2各樓層斷面資料	82
表5- 3地震力之豎向分配	83
表5- 4 X向最大位移與層間位移轉角	84
表5- 5最大柱內力資料表	85
表5- 6最大梁內力資料表	85
表5- 7 105年市場交易價格	86
表5- 8基本資料之十樓RC建築結構造價資料	86
表5- 9訓練測試法相關係數因子	97
表5- 10作法一最佳化之斷面尺寸表	98
表5- 11作法二最佳化之斷面尺寸表	98
表5- 12作法一層間位移轉角及梁、柱鋼筋比比較表	99
表5- 13作法二層間位移轉角及梁、柱鋼筋比比較表	100
表5- 14作法一梁、柱內力資料表	101
表5- 15作法二梁、柱內力資料表	102
表5- 16作法一建築結構造價資料	103
表5- 17作法二建築結構造價資料	105
表5- 18各案例梁寬斷面資料	107
表5- 19各案例柱斷面資料	107
表5- 20各案例層間位移轉角資料	108
表5- 21各案例最大柱彎矩、軸力內力資料	109
表5- 22各案例最大梁剪力、彎矩內力資料	109
表5- 24各案例柱鋼筋比資料	110
表5- 25基本資料總造價資料	112
表5- 26啟發式斷面迭代法總造價資料	112
表5- 27CAFE作法一總造價資料	112
表5- 28 CAFE作法二總造價資料	112
表6- 1各案例梁柱斷面尺寸資料	115
表6- 2地震力豎向分配	115
表6- 3RC構架側推分析結果	122
表6- 4各案例斷面尺寸資料	123
表6- 5各層地震力豎向分配	124
表6- 6RC構架側推分析結果	131
表6- 8三層RC構架耐震能力與價格比較表	132
表6- 9十層RC結構耐震能力與價格比較表	13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葉怡成, 高等實驗計畫法,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9. 
[2] 	秦志中, “鋼筋混凝土梁之最佳化設計,” 淡江大學, 碩士論文, 1982.
[3] 	顏裕益, “鋼筋混凝土架構之最佳化設計,” 淡江大學, 碩士論文, 1986.
[4] 	洪彥欽, “基因演算法於結構最佳化設計之應用,” 交通大學, 碩士論文, 1994.
[5] 	柯遠輝, “鋼筋混凝土梁之多準則最佳化設計,” 屏東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 1995.
[6] 	陳尊明, “鋼筋混凝土柱之多準則最佳化設計,” 屏東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 1995.
[7] 	葉雲玉, “鋼筋混凝土構架最佳化初步設計,” 屏東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 1996.
[8] 	黃仲偉, “折減法在結構最佳化及非線性分析之應用,”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1996.
[9] 	周俊杰, “壓拉桿模型理論在二維鋼筋混凝土上之應用及軟體開發,”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01.
[10] 	黃仲偉, “結合拓樸最佳化之壓拉桿模型理論與軟體開發,” 台灣大學, 博士論文, 2003.
[11] 	張民昆, “應用有限元素軟體ABAQUS於結構最佳化設計之系統開發,”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04.
[12] 	李宗豪, “以有限元素套裝軟體為分析引擎之最佳化設計系統架構開發,”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05.
[13] 	蘇穎香, “應用最佳化設計系統於板、殼結構,”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06.
[14] 	張瀞云, “建築結構最佳化設計與分析之應用研究,” 中原大學, 碩士論文, 2010.
[15] 	呂其翰, “雙向結構最佳化演進法及多重材料拓樸最佳化之探討,”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10.
[16] 	楊楚賢, “結合有限元素及數學分析套裝軟體之諧調質量阻尼器最佳化分析與設計,” 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2012.
[17] 	陳志偉, “以類神經網路作鋼建築結構最佳化設計,” 淡江大學, 碩士論文, 2013.
[18] 	RAZANI, “Behavior of fully stressed design of structures and its,”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Journal, Vol. 3, pp. 2262-2268, 13 12 1965. 
[19] 	S. Patnaik, ““Behavior of trusses with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constraint,” Computers & Structures,Vol.22, pp. 619-623, 1986. 
[20] 	S. Patnaik, “Modified fully utilized design (MFUD) method for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constrai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Vol.41, pp. 1171-1194, 1998. 
[21] 	S. N. P. a. D. A. Hopkins, “Optimality of a fully stressed design,”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pp. 215-221, 2 1998. 
[22] 	Y. X. a. G. Steven, “A simple evolutionary procedure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Computers & Structures , Vol.49, Issue 5, pp. 885-896, 1993. 
[23] 	L. G. a. A. Andreu, “Shape and cross-section optimisation of a truss structure,” Computers & Structures, Vol.79, Issue 7, pp. 681-689, 2001. 
[24] 	宋孔慶, “鋼筋混凝土構件最佳化設計之研究,” 1996.
[25] 	銀徽, “以超啟發式法則進行鋼筋混凝土結構最佳化設計,” 2009.
[26] 	Jin Cheng and Q. S. Li, "A hybri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 with uniform design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vol. 44, no. 1, pp. 61-71, 2008. 
[27] 	Oscar Möllera and Ricardo O. Foschib and Laura M. Quiroza and Marcelo Rubinsteina,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for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in arthquake engineering:Applications of neural networks," Structural Safety, vol. 31, no. 6, pp. 490-499, 2009. 
[28] 	E. Salajegheh and S. Gholizadeh, "Optimum design of structures by an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 using neural networks,"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vol. 36, pp. 757-767, 2005. 
[29] 	Yeh Jiin-Po and Chen Kun-Yu, "Forecasting the lowest cost and steel ratio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imple beams using the neural network,"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vol. 3, no. 3, pp. 99-107, 2012. 
[30] 	Jiten Patel and Seung-Kyum Choi,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for reliability-based topology optimization using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s," Structural Multidisc Optimization, vol. 45, no. 4, pp. 529-543, 2012. 
[31] 	M. S. M. e. al, “Frame Optimization using Neural Net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dvanced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2, No.1, pp. 28-33, 2012. 
[32] 	N. J. P. T. J. Freeman SA, “Evalu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for seismic risk-A.case study of 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In:WaShington,” Proc. of the 1 st U.S.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p. 13-122, 1 1975. 
[33] 	蔡益超,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及推廣,”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999.
[34] 	蔡益超、宋裕祺, 建築物耐震評估法之修訂及視窗化研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05. 
[35]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第二版, NCREE-09-023, 2009. 
[36]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手冊-視窗化輔助分析系統SERCBWin2012, 201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