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6201023281700
DOI 10.6846/TKU.2010.01052
論文名稱(中文) 開啟偏鄉學童的學習新視窗─讀報教育在臺北縣一所國小實施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Open a New Learning Window for Suburban Pupils: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Newspaper in Educat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宋挺美
研究生(英文) Ting-Mei Sung
學號 79772028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14
論文頁數 20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清
委員 - 吳清山
委員 - 薛曉華
關鍵字(中) 讀報教育
語文表現
親子互動
公民素養
行動研究
關鍵字(英) Newspaper in Education(NIE)
linguistic expressi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civic literacy
action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係以國小五年級讀報教育課程之設計與實施為主題的行動研究,透過行動研究之歷程,探討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發展以「優質小公民」、「親職文章分享」和「全方位閱讀」為核心之讀報方案。在行動歷程中以觀察、訪談、文件分析、問卷調查等不同方式蒐集資料,探究讀報教育在教學現場實施之情形,瞭解學生的反應,並探討實務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可行的教學策略,並進行教學的省思及修正。歸納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壹、實施讀報教育能提昇五年級學生語文表現
一、遊戲競賽教學策略配合學習情境的營造,能提高學生的讀報興趣。
二、以熱門話題徵文、語文教室版的看圖說話、小亨利漫畫為教材,有助指導學生讀寫能力的結合。
三、透過多元的閱讀教學策略,能提昇學生賞析文本與口語表達能力。
貳、充分的資料準備與課程的彈性應變,能提昇讀報教育實施之有效歷程
一、行動研究前的暖身課程是必要的。
二、以提問與連結、討論與分享為主的策略實施讀報教育,有助提昇閱讀理解與整合能力。
三、讀報課程應隨著學生學習所需做修正調整。
參、實施讀報教育能增進親子互動。
一、透過親職文章分享,可以促進親子互動。
二、透過讀報剪貼活動,可以增進親子共讀與親子對話。
肆、實施讀報教育能增進學生對社會關懷的公民素養。
一、實施讀報教育,能讓學生對生活周遭與社會時事議題更關心。
二、運用大量的討論活動,能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伍、實施讀報教育,能獲得專業省思與成長
一、研究者在行動歷程中須針對實施困境擬定對策。
二、研究者在行動歷程中獲得專業成長。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動教師及家長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is an action research which implemented Newspaper in Education for the 5th graders of a suburb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is to use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develop the reading program with the core of the “excellent little citizen”, “sharing the articles about parent-child” and “widespread reading”. In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multiple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interview, document analysis, survey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Newspaper in Education, students’ opinions, possible difficulties, feasibl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practice and to reflect th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ome conclusions are synthesized as follows:
I. To apply Newspaper in Education in class will promote the 5th graders’ language ability.
1. Playing games with all kinds of materials advances the interest of student reading.
2. To solicit articles by hot topics of conversation, to talk by watching pictures in language classroom, and to read the Little Hurry comic book promote pupils’ abilitie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3. To apply all kinds of reading methods in class promotes pupils’ abilities of admiring articles and talking expression.
II. To prepare information fully and flexible classes promotes the efficiencies of Newspaper in Education.
1. Warming-up course is necessary.
2. The Newspaper in Education by asking, linking, discussing, sharing helps to advance pupils’ abilities of reading and rectification.
3. The reading course should be adjusted with the pupils’responds.
III. To apply Newspaper in Education in class advances parent-children interaction.
1. Sharing the articles about parent-child advances parent-children interaction.
2. These activities of reading and cutting newspaper advance the parents and children’s abilities of reading and talking.
IV. To apply Newspaper in Education in class advances pupils’ concern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citizenship.
1. To apply Newspaper in Education in class improves pupils’ concern for the current affairs of the society.
2. The discussion of the current events on newspaper advances pupils’ thinking ability.
V. To apply Newspaper in Education in class provides opportunity for the researcher to have reflections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1. The researcher needs to find the methods for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2. The researcher gets grown in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Based on conclusions mentioned above,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 action teachers and parents for refer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國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與閱讀環境 17
第二節	偏鄉學生的學習困境與改進策略 24
第三節	媒體的傳播特性與教育效果 33
第四節	讀報教育的推行經驗與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時程 57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問題分析 66
第三節	行動設計與方案規劃 73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分析 80
第五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87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討論 89
第一節	讀報教育的課程發展 89
第二節	優質小公民~學生對社會關懷的表現 103
第三節	親職文章分享~親子共讀與親子互動的改變 120
第四節	全方位閱讀~學生在語文能力的表現 136
第五節	實施讀報課程之專業省思 1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3
後記~未完的讀報教育之旅 178

參考文獻 179
壹、中文部份 179
貳、英文部分 191
附    錄 193
附錄一  臺北縣98年度試辦「早讀10分鐘-讀報教育」活動實施計畫 193
附錄二  「送報到山巔—兒童讀報教育行動方案」活動 195
附錄三  讀報教育行動研究~報紙新聞使用現況及認知調查 196
附錄四  學生訪談大綱 198
附錄五  家長訪談大綱 199
附錄六  98學年度讀報教育實驗班學習調查問卷 200
附錄七  參加「五年級蒲公英讀報種子實驗班」家長同意書 202
附錄八  臺北縣語文能力檢測寫作評分規準一覽表 203
附錄九  小亨利創意圖文寫作學習單 204
附錄十  「大千世界妙事多」讀報學習單 205
 
表    次 
表2-1  以「電子科技媒體識讀」為研究取向 38
表2-2  以教學規劃為研究取向 39
表2-3  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取向 39
表2-4  讀報教育相關研究 51
表3-1  家長職業及學歷統計 70
表3-2  學生訪談人物表 82
表3-3  家長訪談人物表 83
表3-4  資料來源分類編碼 85
表4-1  讀報教育活動議題規劃與教材內容分析表 96
表4-2  學生四年級下學期國語文成績分析 137
表4-3  閱讀理解測驗成績分析 137
表4-4  學童於臺北縣國小三年級國語文暨寫作能力檢測成績分析138
表4-5  學童於臺北縣國小五年級國語文暨寫作能力檢測成績分析138
 
圖    次
圖1-1  LEWIN的行動研究循環表徵 13
圖3-1  讀報教育行動研究架構圖 58
圖3-2  研究時程甘梯圖 62
圖3-3  鯉魚國小教室平面圖 68
圖3-4  圖書室平面圖 68
圖3-5  讀報教育主軸課程架構 74
圖3-6  行動研究資料蒐集分類 80
圖4-1  讀報週記分享單 91
圖4-2 「讀報教育成效與展望」座談會報導(國語日報98.9.28) 93
圖4-3  學生課前閱讀《讀報看天下》 100
圖4-4  五年級班級教室的讀報情境布置 100
圖4-5  報紙新聞使用現況及認知調查(問卷20090904,問題3) 105
圖4-6  報紙新聞使用現況及認知調查(問卷20090904,問題4) 105
圖4-7  研究者於20091207《國語日報》的文章發表 112
圖4-8  學生讀報課踴躍發言的上課剪影 112
圖4-9  學生相當同意自己在媒體素養方面進步的比率 119
圖4-10 學生相當同意自己在公民素養方面進步的比率 119
圖4-11 〈相信孩子他的表現會更好〉親職文章分享 123
圖4-12 〈貢獻的價值〉親職文章分享 125
圖4-13  圖文並茂的剪貼簿 131
圖4-14  學生把報紙帶回家與家人共讀的比率 133
圖4-15  學生投稿六十字極短篇刊登於國語日報的作品 142
圖4-16  第一次童詩創作的作品 143
圖4-17  第二次童詩創作的作品 145
圖4-18  小亨利四格漫畫20091221上課教材 146
圖4-19  小亨利圖文創作學習單 148
圖4-20  學生讀報剪貼分享剪影 150
圖4-21  大千世界妙事多教學活動剪影 151
圖4-22  大千世界妙事多學習單 152
圖4-23  S14與S22作品投稿刊登於國語日報 153
圖4-24  學生對於持續讀報相當同意的比率 154
圖4-25  學生相當同意自己在聽說能力方面進步的比率 159
圖4-26  學生相當同意自己在寫作能力方面進步的比率 159
圖4-27  學生相當同意自己在聽說能力方面進步的比率 16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心理。
日本每日新聞(2009年8月14日)。提高學習意願 日推廣NIE 運用報
    紙教學。教育電子報393期(2009年8月27日)。2009年9月4日,
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4040
日本每日新聞(2008年1月20日)。日本愛媛縣發表讀報教育成果。教育電子報294期(2008年2月14日)。2009年9月4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987
日本每日新聞(2007年7月20日)。日本新聞教育財團指定513校為NIE實踐學校。教育電子報267期(2007年8月2日)。2009年9月4日,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316
世界報業協會,葉義淦(譯)(2009年2月23日)。回顧,2008年世界讀報教育大事記。國語日報,14版。
古秀梅(2005)。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閱讀行為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瓦歷斯.尤幹(1997)。弱勢兒童的教育─文化的對話與相互學習。現代教育論壇,3,180-184。
行政院主計處(2005)。93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時間運用)統計結果。臺北:行政院。2009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571315104971.pdf
行政院青輔會(2001)。在學青少年使用網路行為分析及輔導策略之研究。臺北:青輔會。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有鎰(2002)。資訊化社會中教育機會均等的轉機與挑戰─從偏遠地區的資訊教育談起。教育研究,99,28-33。
呂儀君(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嘉紋(2005)。兒童閱讀方案之規劃與實施~一位國小教務主任的省思與實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楠崇(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讀報教育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家同(2005年1月15日)。救語文能力,大量閱讀是妙方。聯合報,A15 版民意論壇。
沈文英(2004)。傳播與媒介。載於周芊、吳知賢、沈文英主編,媒介與兒童,頁1-29。臺北:空大。
吳明清(200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育名詞─文化不利。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6。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名詞─媒體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3-94。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Jack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嘉義:濤石文化。
吳淑芳(2004)。一個國小校長進行教學領導之自我角色覺察-以推動閱讀教學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烈文(2006)。圓一個閱讀教學與增能的夢---我和三個閱讀低成就學生的故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憲昌(2003)。臺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語文背景、閱讀行為與心得寫作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怡靜(2009)。英國如何讓學生樂在閱讀。親子天下2009年2月號,頁33。臺北:天下雜誌。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巨流。
吳翠珍(1999)。媒體素養:地球村的公民教育核心。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主辦之「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
吳知賢(1998)。如何培養聰明的電視兒童-談兒童的媒體教育。班級經營,3(3),18-23。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清江(譯)(1981)。O. Banks著。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清山(譯)(1997)。Richard E. Mayer 原作。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林文寶(2000)。臺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臺北:文建會。
林憲治(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環境與閱讀態度對於寫作表現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子斌(2001)。媒體識讀與多元文化課程---以日本偶像劇為課程設計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子斌(2006)。媒體素養教育在英國。北縣教育,58,頁31。 
林秀桃(2006)。教室電影院之生命故事影展─以小三國語文領域教學行動研究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作逸(2006)。國小資優班媒體素養批判思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盈均(2006)。以麥當勞化觀點評析國小媒體素養教學計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頁119,臺北:高等教育。
周芷誼(2006)。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周燕秀(2005)。國小高年級社會行動取向電視新聞素養課程之實施過程及成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孟瑛如(2008年12月28日)。媒體素養教育須從小扎根。國語日報,13版。
芬蘭報紙協會,葉義淦(譯)(2008年11月24日)。芬蘭報社與學生密切互動。國語日報,14版。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洪蘭(2004)。閱讀決定思想。教師天地,129,4-7。
洪蘭(200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榜樣。載於何琦瑜(主編),家庭教育贏的起點。臺北:天下雜誌。
胡玫萍(2006)。兒童參與閱讀方案之利社會行為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9年3月9日)。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告)第二版。臺北:國科會。
柯華葳 (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雜誌。
韋伊珊(2004)。概念構圖策略運用在小學視覺文化課程教學之研究─以電視廣告影片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秦梅心(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內涵認知及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馬瑜婷(2007)。國小教師對電視素養知能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馬嘉穗(2008)。國小六年級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易男(2003)。偏遠與離島地區教育之困境與生機。國教之友,54(4),67-69。
殷允芃(2008)。用閱讀,搭希望之橋。載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編著),閱讀,動起來,頁4-5。臺北:天下雜誌。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er, Posch ,& Somekh(著)。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唐榮昌(1994)。個人變項及家庭環境變項對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國語日報讀報教育編寫小組(2007)。美日實施讀報教育成效/世界報業協會2007年度報告。讀報教育指南語文篇。臺北:國語日報。
國語日報讀報教育編寫小組(2008)。讀報教育指南兒童篇。臺北:國語日報。
國語日報讀報教育編寫小組(2009)。讀報看世界兒童版。臺北:國語日報。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v.2)。臺北:文景。
張學喜(2007)。臺灣讀報教育的新紀元。讀報教育指南語文篇。臺北:國語日報。
張怡婷(2003)。個人認知風格、班級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煌熙(1993)。班級環境品質的改善。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33-42。臺北:師大書苑。
張宏源(主編)(2001)。媒體識讀:如何成為新世紀優質閱聽人。臺北:亞太。
張嘉倫 (2006)。我國國小媒體素養教育能力指標建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淑華(2006)。媒體近用之觀念在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應用:以臺北縣石碇鄉蚯蚓坑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碧月(2004)。國小教師對媒體識讀教育之認知與實踐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芳菊(2006)。你的孩子該學什麼?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天下教育專刊,22-27。
許碧勳(2001)。國小中高年級兒童閱讀習慣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42,40-51。
許誌宏(2006)。國小學童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鄉土語言教學推動情形。2009年10月19日,取自http://members.at.infoseek.co.jp/Frank_chang/implementation.doc
教育部(2003a)。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第一階段議題研討結論報告。臺北:教育部,未出版。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淑純(2008年11月17日)。看媒體,學什麼?國語日報,3版。
陳怡潔、胡士林、梁瑞芸、謝宇斐(2003)。行動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經─概念與應用,329-367。臺北:高等教育。
陳淑絹(1996)。「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詩添(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執行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湘玲(2000)。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陳逸雯(2007)。國民小學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尚蕙(2005)。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康照祥(2005)。媒體識讀。臺北:揚智。
黃榮村(2002)。教育部長序文。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四版)。臺北:漢文。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濤石文化。
黃家瑩(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家珍(2007)。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實施現況之探討---以一所原住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玉貞(2003)。臺南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班級學習環境知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敏秀(2002)。學前一般兒童與發展遲緩兒童閱讀行為及其家庭閱讀環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信誠(2000)。偏遠地區資訊教育面臨之困境。嘉縣國教,34,14-15。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2009)。童書非童書(新修版)。臺北:宇宙光。
黃雅莉(2005)。流行奇「機」─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的性別教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馨慧(2004)。媒體素養教育融入國小五年級課程之研究─探討教學方案設計與資源教材分析及網站建構。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莊于緻(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電視廣告媒體識讀教於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佳穎(2006)。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教育知覺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興華(2008年11月13日)。讀報教育問卷調查實施結果。郭玉慧(主持人)。讀報教育問卷調查結果發表座談會,國語日報社。
葉義淦(譯)(2008年12月1日)。芬蘭讀報展現成果提升數理和閱讀力。國語日報,14版。
馮季眉(2009)。讀報教育:為國小兒童導讀希望。2009政大NPO-EMBA春季論壇。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scribd.com/doc/11692985/20090108
馮季眉(2007)。報紙,就是語文活教材。讀報教育指南語文篇。臺北:國語日報。
馮季眉(2009)。兒童讀報培養國際素養。選自兒童讀報看天下兒童版。臺北:國語日報。
馮永敏(2005年9月)。臺灣中小學國語文授課時數與其他國家之比較。文訊, 239,53-60。
馮秋萍(1998)。臺灣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課外閱讀行為:以國立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學校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朝祥(2001)。徐藝華整理。遺忘的天堂─教育反弱為強。師友月刊,2,52-55。
楊豪、趙中頡(2006)。NIE工程:報紙參與教育。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06年第四期。2009年9月7日,取自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52789/63796/4388094.html
楊子嫻(2009)。運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於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惠芳、古文(2008年3月31日)。兒童節贈禮 閱讀扎根 北縣國小明起班班有報紙。國語日報,1版。
管中祥(2004)。傳播科技新放大鏡。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33-44。臺北:正中。
彭淑玲(1997)。國小學童班級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彭雯莉(2005)。國民小學教師媒體使用行為及媒體識讀課程內含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辜曉進(2004)。走進美國大報。左岸文化。
熊同鑫(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現場的實踐的一些想法。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509-534。臺北:心理。
臺北縣戶政服務網(2009)。2009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ris.tpc.gov.tw/_file/1392/SG/24964/38972.html
廖玫雅(2006)。利用媒體實施國小學童美感教育的教學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蔡清田(2002)。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政勳(2006)。父母對國民小學學童閱讀之態度與學童閱讀行為、閱讀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美華(譯)(2004)。Geoffrey E. Mills原著。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A Guide for Teacher Researcher)。臺北:學富。
蔡依真 (2008)。「別再叫我文化不利」--弱勢學童課外閱讀行為之個案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玉蓉 (2002)。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育妮 (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旭峰(2006)。文化不利地區小學教師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麗珠(2004)。臺南市國小兒童 閱讀現況及推動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鄭瑞隆(譯)(2001)。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05-156。嘉義:濤石。
鄭博真、林乃馨(2004)。國民小學九年一貫國語課程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華醫學報,40,21-43。
鄭智仁(2007)。媒體素養教育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第二學習階段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皇杉(2007)。原住民鄉國小學生資訊素養現況探析:以高雄縣三個原住民鄉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和然(2008)。閱讀是教育的靈魂─推廣閱讀在北縣。北縣教育,64,4。
劉和然(2009年10月)。讀報魔法棒。臺北縣讀報教育成果專刊,第七期,1版。
劉莉娟(2005)。中小學教師媒體識讀教學認知對課程設計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趨勢,頁29。臺北:高等教育。
諶淑婷(2008年11月14日)。讀報教育學童肯定度逾九成。國語日報,1版。
諶淑婷(2008年11月14日)。國內實驗讀報多元成效各界驚奇。國語日報,15版。
歐淑玲(2004)。多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某社區國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賴苑玲(2002)。當前國小推廣閱讀活動及師生反應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6,285-308。
鍾張涵(2008)。提升兒童識讀能力與媒體近用研究─以《國語日報》實施NIE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湘婷(2007)。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童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實施讀報教育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銘珈(2008)。國小學童網路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中年級網路媒體素養」為例的教學設計。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在職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蕭俊勇(2008)。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媒體識讀教育之態度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貳、英文部分
Aiex, N. K. (1988). Using Newspapers as Efective Teaching Tools. Digest Number 10.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E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RI88062001)
Crewell, J. W. (2002). Education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Eanet, M. (1978).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AP reading/study procedure: Its rationale and efficacy. In P. E. Pearson & Hansen(Eds.). Reading: Disciplined inquiry in process and practice. Clemson, SC: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Guba, E. G. (1981).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29(2), 75-91.
Koossack, S. (1987). Use the news: People’s choi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342490)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 34-36.
Masterman, L. (1997). A rationale for media education. In Kurby, R. (Ed.), Media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pp.15-68).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anzo, A. V. (1969). The ReQuest procedure. Journal of Reading, 13, 123-126.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yon: Little, Brownand Company.
Newton, R. (1985). Newspaper in Education: New readers for newspapers. The Meeting of the Western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 Ft. Worth,TX, April 24-2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Kane, J. C., & Warner, D. (1997). Motivation students to rea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9535) 
Satuffer, R. G. (1975). Directing the reading-thinking process. New York: Harper & Row.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