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6200915072100
DOI 10.6846/TKU.2009.01037
論文名稱(中文) 論李昂小說中的女性問題之呈現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Social Phenomena of Feminine Issues in Li-Ang's Nove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陳宜屏
研究生(英文) Yi-Ping Chen
學號 69501028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3
論文頁數 17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coretronic2003@yahoo.com.tw)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李昂
女性
傳統
經濟
政治
權力
關鍵字(英) Li-Ang
feminine
tradition
economy
politics
pow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台灣文壇中,李昂因其強烈的問題意識,特殊的寫作風格,甚至是鮮明的政治立場,而引發了持續不斷的爭議。四十多年來,李昂走過了不少風雨,然終究還是在毀譽參半的評論聲中,通過了時間的考驗,建立起自己的文學地位。

    在李昂的小說裡,無論其再怎麼反骨地製造驚世駭俗的言論與情節,皆是為了指向同一個目的—為女性發聲,然而在女性關懷中,李昂卻選擇以負面書寫的方式,來呈現女性於父權社會結構下所遭受的困境,亦是因此,使李昂的小說處處充滿了黑暗的氛圍及權力的爭戰,其大膽揭露的情欲誘引,帶來的不只是春色之蓬然,更甚的,是其背後的文化根源與立基。

    本論文將李昂小說分為三大主題,分別是傳統父權、資本主義、政治權力與女性之間的關係。第二章<傳統社會的壓迫與桎梏>就「父權社會對女性的『性禁錮』」一節,來討論社會對「處女情結」的闡述與批判,以及對女性「婚前性行為」的嚴厲禁止所造就的悲劇;而第二節「道德的『假面』」所探討的則是父權社會如何利用流言蜚語和民間傳說來鉗制女性的身體。

  第三章<資本主義與父權文化的勾結>,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殺夫>中『以性換食』的原始交易模式」,李昂藉林市殺夫此一激烈的案例,來探究傳統社會中女性「以性換食」的共同命運;而第二部分「<暗夜>中都會男女的另類交易」則將場景自傳統鄉村轉移至現代都會,然可悲的是,女性受男性擺弄的事實並未因時空的更迭而有所改變;第三部分「《迷園》中的情愛狩獵與商場文化」則討論朱影紅與林西庚之間的互動,以及娼妓如何物化自己來取悅男人,以獲取在父權社會下的生存權。

  第四章<政治與女體的極致糾纏>分為四小節,各討論不同的主題。第一節「台灣/女人的雙重貶抑與隱喻」藉由<蘇菲亞小姐的故事>來探究台灣女人的自我雙重貶抑,並藉由《迷園》和《自傳の小說》來探討「台灣」與「女人」之間的關聯和喻意;第二節「『國母』/『遺孀』光環下的情欲翻湧」展現出當女性自政治受難者的丈夫背後走至幕前,必然被迫守貞來成全黨國形象,以致情欲飽受壓抑的艱辛過程;第三節「進入男權中心的代價」則論述<北港香爐人人插>中的林麗姿與《自傳の小說》中的謝雪紅如何利用女體來向男性奪權;第四節「彩妝背後的悲情面容」論究的則是<彩妝血祭>裡王媽媽的執著與釋懷,以及彩妝於二二八事件的喻意。

  汲汲營營走過四十個年頭,李昂以自己的筆記錄著台灣的歷史足跡,在字裡行間埋藏著對女性議題的探討與用心,雖因情欲書寫而引來爭議,然先不論其於台灣文學史上的定位將會如何,如此的用心便已值得探究。
英文摘要
In Taiwan literary circles, Li-Ang, a controversial writer with strong awareness of issues, special writing style, and even strong political tendency, continuously causes a lot of disputes. Over forty years, she faces reviews of both praises and criticisms, passes through the challenges of time and has a place in literary circles.  

  All of Li-Ang’s novels point to one purpose –“Speaks out for feminine”, no matter how revoltingly forbidden subjects or taboos were brought up. She is concerned about feminine; nevertheless, she chooses to write her novels from a negative angle to present the distress of females in the patriarchy society. Therefore, the atmosphere of darkness and conflicts of power can be found in Li’s novel. The bold descriptions of sexual relationship and sex scene, portrait not only the carnal desires and lust, but the cultural sources. 

  In this thesis, the novels of Li-Ang ar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themes: traditional patriarchy, capitalism, and political power concerning feminine. The section: “Impression of sex of females in patriarchy society”, the discussion of elaboration and criticism of virgin complex and the tragedy of forbidden of premarital sex is presented, which is in chapter 2: “The oppression and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society”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section of chapter 2 presents how the bodies of women are caged by the rumor and folk legend in patriarchy society.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chapter 3: “the collaboration of capitalism and patriarchy culture”.  In “The Butcher's Wife”, writer explores the fate of women, which uses sex in exchange for food, in traditional society by the thrilling case of the butcher’s wife kills her husband. In the second part: “dark nights: the special exchange of people in city”, the discussion of women in modern time dominated by men is elaborated.  The third part “Misty courtyard: the love hunting and business culture” shows that woman using her body to gain power in patriarchy society.

  Chapter 4: “The tangle of politics and women bodies”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The debasement and metaphor of Taiwan and women” discusses the novels: “Story of Miss Sophia”, “Misty courtyard”, and “Autobiography: a novel”, which elaborate the women in Taiwan is debased in both internationally and sexually. The second section: “the widow: the oppressed lust in the name of glory”, shows the women, whose husbands are victims of political repression, have to defend their chastity to keep the image of opposition party. The third part: “The price to enter the patriarchy power center” expounds the female characters using their bodies to trade for the power from men in novel: “Everyone puts their incense sticks in the Pehkang incense burner” and “Autobiography: a novel”. The last section: “The sadness behind the makeup face” discusses the metaphor of cosmetics and “the 228 Massacre”.

  Li-Ang takes down the history of Taiwan by her novels throughout forty years. The exploration of feminine issues can be found by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Although the writing style, which is highly related sex, is disputed. The intention of Li-Ang is worthy of studying, despite of her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in Taiw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論李昂小說中的女性問題之呈現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之回顧  …………………………  17
第三節	論文架構 ………………………………………… 34

第二章	傳統社會的壓迫與桎梏 ………………………… 36
第一節	父權社會對女性的「性禁錮」 ………………… 36
第二節	「道德」的假面  ………………………………  50

第三章	資本主義與父權文化的勾結…………………… 69
第一節  <殺夫>中「以性換食」的原始交易模式 ……  69
第二節  <暗夜>中都會男女的另類交易 ………………  78
第三節 《迷園》中的情愛狩獵與商場文化 ……………  89

第四章	政治與女體的極致糾纏  ……………………… 103
第一節	台灣/女人的雙重貶抑與隱喻 ………………  103
第二節	「國母」/「遺孀」光環下的情欲翻湧 ……  114
第三節	進入男權中心的代價  ………………………… 125
第四節	彩妝背後的悲情面容  ………………………… 147

第五章 結論  ……………………………………………  155

參考書目  …………………………………………………  16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小說文本:

1.李昂,《愛情試驗》,臺北:洪範,1982。
2.李昂,《殺夫》,臺北:聯經,1983。
3.李昂,《她們的眼淚》,臺北:洪範,1984。
4.李昂,《花季》,臺北:洪範,1985。
5.李昂,《一封未寄的情書》,臺北:洪範,1986。
6.李昂,《禁色的暗夜》,臺北:皇冠,1999。
7.李昂,《自傳の小說》,臺北:皇冠,1999。
8.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臺北:麥田,2002。
9.李昂,《看得見的鬼》,臺北:聯合文學,2004。
10.李昂,《花間迷情》,臺北:大塊文化,2005。
11.李昂,《迷園》,臺北:麥田,2006。
12.李昂,《鴛鴦春膳》,臺北:聯合文學,2007。

二、單篇論文與報紙:

1.下村作次郎作,葉石濤譯,<台灣文學在日本:現代台灣文學的高峰--李昂的<殺夫>>,《民眾日報》第26版,1995.11.11。
2.上野千鶴子著,張文薰譯,<李昂《自傳の小說》書評>,《文學臺灣》第56期,2005.10,  頁119-131。
3.子青,<紙上的「成人」電影>,《文藝》第71期,1975.05,頁39-43。
4.中國時報,「張系國╱李昂」對話,<殺夫、殺妻、沙豬>,《中國時報》第18版,1988.11.10~11。
5.中國時報,<小說歸小說,真實歸真實-從「北港香爐」事件談起>,《中國時報》第3版「社論」,1997.08.16。
6.丹晨,<性、女性、人性的反思-李昂創作論>,《女性人》第2期,1989.07,頁89-118。
7.尤松,<「殺夫」有其淒美的一面>,《文壇》第281期,1983.11,頁118、119。
8.方梓,<文學兩路看-蕭新煌與李昂對談「小說與社會」>,《自立晚報》第10版,1986.08.25-26。
9.王浩威,<該來看看李昂的文學成績-解剖《北港香爐人人插》>,《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第41版,1997.09.25。
10.王清瀅,<從迷夢中醒來,再由清醒中入夢:「迷園」中瀕臨消失 的台灣女性主體>,《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07,頁80-91。
11.王瑞香,<暗夜之後是否有黎明?─試評李昂「暗夜」中的女性>,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谷風,1988,頁408-418。
12.王德威,<性,醜聞,與美學政治─李昂的情欲小說>,收錄於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臺北:麥田,2002,頁9-42。
13.王德威,<移情!自戀!>,《聯合文學》第20期,1986.06,頁212-213。
14.王曙芬、程玉梅,<從性禁區透視女性生存—淺析李昂小說中的女性與性>,《遼寧大學學報》第1期,1999.01,頁9-11。
15.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譎詭、對等與婦女問題>,《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03,頁41-49。
16.平路,<女人的戰爭?三角的習題?>,《中國時報》第11版,1997.08.01。
17.平路,<虛假的陽具,真實的刑台>,《中國時報》第27版,1997.08.18。
18.石曉楓,<口舌,及其之外的慾望流轉-李昂《鴛鴦春膳》評介>,《文訊》第266期,2007.12,頁98-99。
19.朱偉誠,<女性作家的天空-蔡源煌與李昂對話>,《台北評論》第3卷,1988.01,頁132-145。
20.朱瑾,<<殺夫>的英譯.出版與書評>,《聯合報》第8版,1987.03.30。
21.江寶釵、羅林,<李昂《殺夫》中的「需要匱乏」與「前伊底帕斯的母親情節」>,香港理工學院「第17屆比較文學國際學術會議」,2003.08.12。 
22.竹影,<李昂的《愛情試驗》>,《文學時代叢刊》第12期,1983.03,頁105-107。
23.自立晚報,<文學不可助長戾氣>,《自立晚報》頭版「社論」,1983.10.07。
24.吳夙珍,<非關色情—「性」在李昂《殺夫》中的意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05,頁93-110。
25.吳達芸、李昂,<謝雪紅與李昂-兩個女人誰是誰?>,《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05,頁176-188。
26.吳燕玲、陳鳳英、俞聖倫,<北港香爐人人「評」>,《新新聞》第543期,1997.08.03-09,頁44-46。
27.吳錦發,<略論李昂小說中的性反抗-「愛情試驗」的探討>,收錄於李昂《愛情試驗》,台北:洪範,1982,頁203-219。
28.呂正惠,<《迷園》的兩性關係與台灣企業主的真貌>,《聯合文學》第7卷第11期,1991.09,頁161-165。
29.呂正惠,<《迷園》的雙線與困惑>,《民生報》第26版,1991.06.16。
30.呂正惠,<李昂是如何塑造謝雪紅的?>,《聯合報》第48版,2000.05.08。
31.呂正惠,<性與現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頁153-171。
32.呂正惠,<隱藏於歷史與鄉土中的自我-談李昂《自傳の小說》與朱天心《古都》>,《台灣文學學報》第2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頁179-189。
33.李文冰記錄整理,<撕去的第十三章—李昂〈人間世〉的情慾初探>,《幼獅文藝》,1995.06,頁82-85。
34.李仕芬,<「北港香爐人人插」的嘲弄與顛覆>,《中國文化月刊》第221卷,1998.08,頁74-78。
35.李令儀,<原鄉與自我的追尋:施叔青&李昂談近作>,《聯合文學》第228期2003.10,頁43。
36.李昂,<《花季》到《迷園》>,《中國時報》第27版「人間副刊」,1993.07.15。
37.李昂,<「殺夫」引發的風波>,《聯合報》,1991.09.15。
38.李昂,<女作家對社會的巨視與微觀>,《中國論壇》第16卷第4期,1983.05,頁52-55。
39.李昂,<女性文藝專輯婦女與劇場>,《台灣文藝》第81卷,1984.03,頁49-56。
40.李昂,<女性主義限制了我的小說嗎?>,《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6.11,頁63-68。
41.李昂,<文化界自清:建立作家的道德觀>,《自立早報》副刊,1989.07.15。
42.李昂,<作家不是白痴,答呂正惠評《迷園》>,《聯合文學》第7卷第12期,1991.10,頁194-197。
43.李昂,<即興創作的幾個層次>,《幼獅文藝》第52卷第6期,1980.12,頁84-87。
44.李昂,<我的創作觀>,《文學界》第10卷,1984.05,頁33-36
45.李昂,<李昂先生,你好>,《聯合文學》第7卷第11期,1991.09,頁143。
46.李昂,<李昂論李昂,虛構與偽裝>,《聯合報》第37版,1995.01.14。
47.李昂,<金教授,您錯了-回金恆杰教授談《迷園》>,《當代》第72期,1992.04.01,頁144-149。
48.李昂,<從法律觀點看外遇問題>,《婦女雜誌》第203卷,1985.08,頁52-55。
49.李昂,<說明的說明,兼答<迷園中的花木>>,《當代》第74期,1992.06.01,頁144-149。
50.李昂,<寫作的十七歲>,《自由時報》第35版,2002.07.29。
51.李昂,<模糊的中性>,《聯合文學》第12卷第10期,1996.08,頁12-13。
52.李昂,<談戲劇的多元媒體運用>,《中國論壇》第14卷第10期,1982.08,頁60-64。
53.李昂主講、賽海蓮筆錄,<女性與文學>,《今日生活》第208卷,1984.11,頁52-55。
54.李鴻瓊,<為死亡所籠罩的主體:論「迷園」中的語言、歷史與性>,《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07,頁42-79。
55.沈國屏,<你覺得李昂在影射誰?>,《新新聞》第543期,1997.08.03-09,頁46。
56.沈國屏、吳燕玲,<深度專訪兩名主角:李昂與陳文茜-北港香爐引發兩個女人的戰火>,《新新聞》第543期,1997.08.03-09,頁40-43。
57.周紹賢,<施寄青‧李昂‧周玉蔻行銷風格迥異>,《突破雜誌》第152卷,1998.03,頁44-45。
58.孟樊記錄,<從李昂的<殺夫>到台灣文學的國際化:蔡源煌訪馬漢茂>,《台北評論》第3卷,1988.01,頁124-131。
59.林秀玲,<李昂《殺夫》中性別角色的相互關係和人格呈現>,《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04,頁297-313。
60.林依潔,<叛逆與救贖-李昂歸來的訊息>,收錄於李昂《她們的眼淚》,臺北:洪範,1984,頁203-228。
61.林芳玫,<《迷園》解析-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弔詭>,《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04,頁271-294。
62.林雨,<談「莫春」等「成人」小說>,《文藝》第71期,1975.05,頁44-48。
63.林野,<雖不是好作品,夠膽量>,《文壇》第281期,1983.11,頁117。
64.林瑩秋,<不必富過三代才懂吃>,《財訊》第298期,2007.01,頁294-296。
65.林靜茉,<婦人真的殺夫了嗎?—解構李昂《殺夫》中的女性主義>,《文學臺灣》第15期,1995.07,頁272-283。
66.邵毓娟,<李昂的台灣史詩:「迷園」中情慾/民族的寓言>,《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07,頁92-123。
67.邱彥彬,<「記憶失控錯置的擬相」-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記憶與救贖>,《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2002.01,頁183-216。
68.邱貴芬,<<彩妝血祭>導讀>,《文學台灣》第38卷,2001.04,頁153-156。
69.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04,頁141-147。
70.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09,頁79-112。
71.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1996.10,頁6-29。
72.金恆杰,<「性」與「金錢」-名門世家朱影紅的世界--評李昂的《迷園》>,《聯合文學》第8卷第4期,1992.02,頁107-110。
73.金恆杰,<有關李昂女士<回響>的幾點說明>,《當代》第73期,1992.05.01,頁132-138。
74.金恆杰,<黃金新貴族—包裝與商品之間—再評《迷園》>,《當代》第71期,1992.03,頁130-147。
75.金恆煒,<「香爐」與政治>,《當代》第121期,1997.09.01,頁104-107。
76.金榮哲,<從花季與殺夫論李昂小說的內在價值>,《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3期,2008.01,頁223-232。
77.南方朔,<作家的墮落或超越(上)、(下)>,《中國時報》第27版,1997.08.18-19。
78.封祖盛,<從《殺夫》-瞥李昂的文化探索>,《台灣研究集刊》,1987.02,頁42-49。
79.施淑,<迷園內外>,《李昂集》,台北:前衛,1992,頁9-12。
80.施淑,<鹽屋>,收錄於李昂《花季》,臺北:洪範,1985,頁5-18。
81.洪珊慧,<從恐懼深淵到情慾花園—論李昂小說中女人與性的辯證關係>,《2003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2004。
82.洪珊慧,<鹿港小鎮的人事素描—論李昂「鹿城故事」系列小說>,《臺灣新文學》第16期,2000.09,頁190-199。
83.胡淑雯,<誰怕香爐吃香火?(上)、(下)>,《中國時報》第27版,1997.08.20-21。
84.范銘如,<另眼相看──當代台灣小說的鬼/地方>,《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2006.04,頁124。
85.唐毓麗,<從殺夫小說〈女陪審團〉與《殺夫》—探勘手刃親夫的隱喻世界>,《東海中文學報》第15期,2003.07,頁269-306。
86.奚密,<黑暗之形:談《暗夜》中的象徵>,《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02,頁130-148。
87.徐曉珮,<人類補完計劃—格適者:朱影紅>,《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07,頁21-41。
88.郝譽翔,<讓人頭疼讓人瘋狂-閱讀李昂>,《幼獅文藝》第554卷,2000.02,頁50-53。
89.郝譽翔<世紀末的女性情慾帝國/迷宮/廢墟─從《迷園》到《北港香爐人人插》>,《東華人文學報》第2卷,2000.07,頁189-205。
90.馬森,<從寫作經驗談小說書寫的性別超越>,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頁115-121。
91.康原,<一切只為了愛-訪李昂談其作品>,《自立晚報》第10版,1986.08.25-26。 
92.康原,<小說中的象徵義-小論李昂的 「殺夫」>,《文學界》第10期,1984.05,頁40-45。
93.康原,<思鄉情懷-小論李昂「鹿城故事」>,《鄉土檔案》,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06,頁60-68。
94.康瀞文,<女性主義打勝的一場仗?—由李昂的《殺夫》談起>,《藝術論衡》第6期,2000.12,頁99-110。
95.張大春,<小說別亂插>,《新新聞》第544期,1997.08.10-16,頁64-65。
96.張亦絢,<找回讀小說的勇氣-談「北港香爐人人插」事件>,《台灣時報》 副刊,1997.08.26。
97.張娟芬,<參政權與情慾權之間>,《中國時報》第11版,1997.08.06。
98.張雪媃,<李昂小說的政治性—從〈人間世〉到《自傳的小說》>,《當代》第202期,2004.06.01,頁90-107。
99.張惠娟,<直道相思了無益—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收錄於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1993,頁37-67。
100.張誦聖,<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10,頁128-132。
101.梁曦,<我看「殺夫」>,《文壇》第281期,1983.11,頁120-125。
102.梅家玲,<以小搏大─對戰後台灣小說史中女性/性別論述的若干觀察>,《文訊雜誌》,1999.08,頁64-66。
103.梅家玲,<以小搏大-對戰後台灣小說史女性/性別論述的若干觀察>,《文訊雜誌》,1999.08,頁64-66。
104.莫昭平,<李昂-台灣作家的一張「國際牌」,《殺夫》在世界出版界掀起外語版風潮>,《中國時報》第60版,1988.01.06。
105.許永代,<豈可戕害文藝>,《文藝》第71期,1975.05,頁56-57。
106.郭楓,<暗夜中的幽魂-李昂小說《暗夜》評析>,《台灣文藝》第107期,1987.9。
107.郭麗娟,<性.金錢.發球權>,《光華雜誌》第33卷第3期,2008.03,頁110-119。
108.陳文芬,<北港香爐出版 李昂激辯創作自由>,《中國時報》第5版,1997.09.18。
109.陳文芬,<香爐餘煙嬝 李昂有話說>,《中國時報》第5版,1997.09.18。
110.陳文芬,<藤井省三:李昂對林麗姿充滿同情>,《中國時報》第23版,1997.09.18。
111.陳玉玲,<李昂《殺夫》的陰性書寫—論李昂《殺夫》>,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1999,頁170-183。
112.陳克環,<我如何處理評「昨夜」的困境>,《文藝》第71期,1975.05,頁37-38。
113.陳姿蘭,<性與救贖-李昂的小說世界>,《傳習》第13卷,1995.04,頁123-136。
114.陳映湘,<初論李昂>,《中外文學》5卷8期,1977.01,頁78-86。
115.陳炳楠,<鹿港開發史>,《臺灣文獻》第19卷第1期,1968.03,頁1-43。
116.陳修齊,<淺評<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水筆仔》第6卷,1998.10,頁43-48。
117.陳淑純,<《殺夫》、《暗夜》與《迷園》中的女性身體論述>,《文學台灣》第19卷,1996.07,頁128-145。
118.陳雀倩,<歷史、性別與認同-<彩妝血祭>中的政治論述>,《文訊月刊》第206卷,2002.12,頁64。
119.陳雅湞,<牽娘的手入繡廳,別人言語不可聽—李昂《殺夫》中的性虐待、性歡愉與性壓抑>,《當代》第187期,2003.03,頁112-141。
120.陳儒修,<死亡和歡愉都居住在這裡—從「殺夫」和「黃金稻田」談電影中的肉身呈現>,《聯合文學》第11卷第4期,1995.02,頁124-128。
121.陳麗芬,<性話語與主體想像-李元貞《愛情私語》與李昂《迷園》>,《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卷,1996.06,頁83-92。
122.彭小妍,<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解讀《迷園》>,《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10,頁72-92。
123.彭小妍,<李昂小說中的語言-由<花季>到《迷園》>,「婦女文學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1995.12.16。
124.彭威晶,<陳文茜指李昂黑函漂白>,《聯合報》第5版,1997.08.02。
125.彭瑞金,<現代主義陰影下的鹿城故事>,《書評書目》第54期,1997.10,頁29-36。
126.曾彩文,<人物專訪-李昂:我不是在寫醜聞,而是藉性與政治來彰顯社會問題>,《新台灣新聞周刊》第79期,1997.09.28-10.04,頁20-22。
127.游淑珺,<「迷園」論:一個女性觀點的閱讀>,《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6,頁199-216。
128.登琨艷,<李昂這回紅到社會版了>,《九十年代》第543卷,1997.09,頁24-25。
129.程風,<我想拔錯了-說《迷園》中的花木>,《當代》第73期,1992.05.01,頁139-141。
130.舒昊,<作家的責任—兼談李昂小說中的這一代>,《文藝》第71期,1975.05,頁48-53。。
131.馮青,<無情的洪荒與寂寞-訪談李昂>,《文學家》第7卷,1986.05,頁14-17。
132.黃武忠,<社會轉型中的女性-李昂印象>,《台灣日報》副刊,1982.7.18。
133.黃秋芳,<給不知名的收信人-李昂的「一封未寄的情書」>,《自由青年》,1987.09,頁36-41。
134.黃美惠,<西方人讀《殺夫》,這麼看!譯做《屠夫之妻》,興趣在「妻」不在「殺」>,《民生報》第9版,1987.01.12。
135.黃毓秀,<《迷園》中的性與政治>,《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1993,頁71-107。
136.黃毓秀,<李昂與女性之謎>,《中國時報》第34版「人間副刊」,1994.01.01。
137.黃毓秀,<被虐癖的女人?談李昂小說《迷園》>,《自由時報》副刊,1992.12.19。
138.楊小萍,<她們創作的心路歷程-張曉風、三毛、李昂、席慕蓉>,《遠見雜誌》,1987.06,頁112-115。
139.楊光整理,<我的小說是寫給兩千萬同胞看的-李瑞騰專訪李昂>,《文訊月刊》第94卷,1996.10,頁72-76。
140.楊照,<「影射小說」在台灣>,《新新聞》第543期,1997.08.03-09,頁47-49。
141.楊照,<英雄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陷阱-小論李昂>,《中國時報》第27版,1997.08.23。
142.楊照,<評「香爐事件」文學世界裡沒有傷害別人的特權>,《新新聞》第544期,1997.08.10-16,頁66-67。
143.楊翠,<「妖精」的自傳‧「女人」的小說-論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性記憶文本>,《興大人文學報》第32卷(上),2002.06,頁247-275。
144.董青枚,<回歸文學,定位超然(李昂訪談)>,《民眾日報》第26版,1995.11.09。
145.廖淑頊,<諸子百家談李昂>,《文學家》第7卷,1986.05,頁14-17。
146.廖朝陽,<交換與變通:讀李昂的「迷園」>,《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07,頁8-20。
147.劉玉華,<解析《迷園》的政治與性別認同>,《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06,頁417-427。
148.劉亮雅,<九十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第31卷第6期,2002.11,頁134-157。
149.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1999.11,頁109-131。
150.劉亮雅,<跨族群翻譯與歷史書寫:以李昂<彩妝血祭>與賴香吟<翻譯者>為例>,《中外文學》第34卷第11期,2006.04,頁133-155。
151.劉紀蕙,<追求娃娃的自戀書寫:評李昂的〈有曲線的娃娃〉>,《文學台灣》第37期,2001.01,頁86-91。
152.樊嘉傑,<陳文茜批李昂小說,最大的黑函工程>,《中國時報》第4版,1997.08.02。
153.潘弘輝採訪,李宣佑整理,<女人、性、政治──專訪李昂>,《自由時報》第39版,2000.07.22。
154.蔡任貴,<從結構主義與女性主義看李昂的《迷園》>,《東方人文學誌》第6卷第1期,2007,頁215-230。
155.蔡英俊,<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第110期,1987.08.01,頁96-101。
156.蔡源煌,<含沙射影與文學公案>,《中國時報》第11版,1997.08.02。
157.蔡詩萍,<「北港香爐」美學經營失了耐性>,《民生報》第34版,1997.10.02。
158.鄭榮錦,<驀然回首-試論李昂的「婚禮」>,《中華文藝》第12卷第1期,1976.09,頁74-82。
159.鄧慕詩,<採訪李昂>,《台灣新文學》第4卷,1996.04,頁14-20。
160.蕭義玲,<慾望、流言與敘述—從《殺夫》到《自傳的小說》>,《興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4.06,頁132-151。
161.錢嘉琪、王婷芬,<李昂-童年往事>,《皇冠》第67卷第4期,1987.06,頁230-233。
162.龍應台,<台北的紅男綠女-評李昂的「暗夜」>,《自立晚報》第10版,1985.10.16。
163.簡瑛瑛,<女性主義的文學表現>,《聯合文學》第4卷第12期,1988.10,頁10-23。
164.簡瑛瑛,<女性‧主義‧創作:李昂訪問錄>,《何處是女兒家》,臺北:聯合文學,1998.11,頁184-196。
165.簡瑛瑛,<屠刀上閃爍的月影-李昂的《殺夫》>,《中國時報》第35版,1996.1.8。
166.藍衫,<且說<殺夫>得獎>,《文壇》第281期,1983.11,頁105-107。
167.羅行,<為聯合報嘆口氣,評李昂「殺夫」>,《文壇》第281期,1983.11,頁108。
168.羅會明,<文藝創作者非外科大夫>,《文藝》第71期,1975.05,頁53-55。
169.譚秉林,<白先勇與「殺夫」>,《文壇》第281期,1983.11,頁109-116。
170.蘇惠昭,<遠觀了然於心:李昂>,《台灣時報》第28版,1995.11.11。
171.顧正萍,<報導與虛構之間-<彩妝血際>的敘事手法>,《輔仁國文學報》第23期,2007.02,頁103-122。
172.顧燕翎,<台灣婦運的開展>,《女性人》第1期,1989.02,頁264-270。

三、碩博士論文:

1.吳婉茹,《八十年代台灣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臺北縣: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01。
2.李玉馨,《當代台灣女性小說七家論》,臺北市: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07。
3.林慧雅,《性別、族裔與民間信仰:第三世界女作家作品中民間傳說的策略運用》,臺北市: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論文,2002.06。
4.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新竹市: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06。
5.曾素雲,《李昂九十年代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人物分析》,臺中市: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07。
6.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wu、利玉芳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07。
7.游貴花,《李昂及其《迷園》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12。
8.黃于青,《鹿港書寫──李昂小說研究》,中壢市:中央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12.。
9.黃絢親,《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7。
10.楊芳瑜,《書寫與閱讀的焦慮──李昂小說中的女/性主題意識建構》,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07。
11.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07。
12.謝怡婷,《李昂小說的性別論述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7。
13.顏利真,《從鹿港到北港:解嚴前後李昂小說研究(1983-1997)》,臺中縣: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06。

四、女性文學專書:

1.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谷風,1988。
2.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臺北:大安,2001。
3.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臺北:聯合文學,2000。
4.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96。
5.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1993。
6.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臺灣女作家》,臺北:元尊文化,1998。
7.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1997。
8.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
9.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1998。
10.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2002。
11.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1998。
12.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1995。
13.張小虹,《慾望新地圖》,臺北:聯合文學,1996。
14.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
15.梅家玲,《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2000。 
16.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臺北:前衛,1991。
17.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臺北:文史哲,1989。
18.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緒文化,2000。
19.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
20.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1997。
21.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合文學,1998。

五、女性主義專書:

1.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台北:時報文化,1997。
2.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鶯,1999。
3.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皇冠,1994。
4.何春蕤編,《性工作:妓權觀點》,台北:巨流。2000。
5.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純文學,1983。
6.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臺北:前衛,1995。
7.李元貞,《婦女開步走》,臺北:生活文化,1988。
8.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3。
9.孫紹先,《女性與性權力》,沈陽:遼寧畫報,2000。
10.歐陽洁,《女性與社會權力系統》,沈陽:遼寧畫報,2000。
11.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1999。
12.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