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6200516144900
DOI 10.6846/TKU.2005.00697
論文名稱(中文) 交叉路口大小車組合車隊疏解模式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Dispersion Models of Platoon Combined Heavy Vehicles with Passenger Cars at Interse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運輸管理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鄭鼎煜
研究生(英文) Ting-Yu Cheng
學號 69054008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13
論文頁數 10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范俊海
委員 - 曾平毅
委員 - 陳莞蕙
關鍵字(中) 疏解率
車輛疏解時間預測模式
大車效應
關鍵字(英) Departure Rates
Vehicle Departure Time Forecasting Models
Heavy-Vehicle Effec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由於交叉路口的車輛疏解特性對交叉路口的容量評估影響甚劇,而疏解率(departure rate)的應用常換算成飽和流率,進而推算出理論容量值。因此,車輛疏解特性因素,在整個道路口容量與分析中佔了相當重要角色。最近公路容量研究報告中發現飽和流率一直無法在觀察值中達到收斂的極值,近而對過去求算容量的方式產生諸多的疑點。從這些的觀察中,或許回歸到疏解特性的研究,重新檢驗研究的方式。

   號誌化交叉路口車流行為當中主要可分為直行、左轉、與右轉,本研究則以探討直行部份分析。而本研究希望採取兩種研究方向來進行調查以及剖析,一是對於混合車流(mixed traffic flow)的觀察方式採取,我們以每個車隊中前後兩輛車作為一組跟車樣本,並將前後兩輛車之車種,將其分類成小車-小車、大車-小車、小車-大車以及大車-大車等四組樣本。之後,了解這四組樣本之跟車疏解特性,並進行觀察不同跟車車種間疏解間距之差異性,以作為後續模式構建之依據。二是了解混合車流之疏解特性,以分析車隊結構之穩定位置求得,作為模式構建之依據。因此,我們將車隊劃分成兩個階段,一為不穩定階段,主要由小車疏解間距及大車效應(heavy vehicles effects)兩個函數,共同預測此階段之車輛疏解時間;二則為穩定階段,分別以平均疏解間距及微觀跟車間距函數預測此階段之車輛疏解時間。之後,我們以組合此兩階段模式,以建構兩種不同之車輛疏解時間預測模式,預期得到最佳效果。最後,我們以兩種不同型態之交叉路口,驗證疏解時間模式之合理性及可行性,都可以得到不錯之結果,其統計MAPE指標值均在15%以內,屬於優良預測。
英文摘要
Because of platoon dispersion characters at intersections impacting seriously on junction capacity, departure rates are often applied to change into saturated flow rates calculating theoretical capacity. Therefore, it played a quite important role in all the road capacity’s analyses. Recently, the research articles of the road capacity found out saturated flow rates converged on the observed data,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n the way to calculate capacity in the past. From these findings, maybe it returned the study of departure characters, and renewed to examine 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The behavior of traffic flow at the intersection mainly separated into straight, left, right, and we only discussed straight traffic flow. However, we hope to apply two research’s aspect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Firstly, how the observation methods applied in the mixed traffic flow, we chose forward-backward two vehicles of each platoon as one set of car-following sample, and according to two vehicles’ type, we classified four sets of vehicle samples as small-small, heavy-small, small-heavy, and heavy-heavy. Then, we realized the car-following departure characters of these samples, and began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s of each departure headways types. Secondly,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departure characters in the mixed traffic flow, we analyzed the platoon structure to get the stable position. 
In addition, we divide platoon into two states, one is unstable state, there are major small-car departure headways and heavy-vehicles effects’ functions forecasting the vehicle departure time of the state; the other is stable state, we used average departure headway and microscopic car-following headway to predict the vehicle departure time of the state. Then, we combine these two state’s models to construct two different vehicle departure time models. 
At last, we investigated two different type intersections to validate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our models. We can get some best results, and the statistical MAPE indexes are among 15%,belonging to excellent forecas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研究目的………………………………………………………2
1-3研究範圍………………………………………………………2
1-4研究方法………………………………………………………2
1-5研究流程及內容………………………………………………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交叉路口車流分析相關文獻回顧……………………………5
2-2車輛疏解特性及理論方法文獻回顧…………………………9
2-3飽和流量………………………………………………………13
2-4總結……………………………………………………………18

第三章 資料蒐集與分析
3-1調查方式………………………………………………………19
3-2資料收集………………………………………………………20
3-3資料整理與分析………………………………………………22
    3-3-1新莊市思源路口…………………………………………23
    3-3-2台北市忠孝西路口………………………………………32

第四章 交叉路口之車輛疏解時間模式構建
4-1理論基礎………………………………………………………51
4-2模式構建前分析………………………………………………52
4-3車輛疏解時間預測模式之構建………………………………62 
4-4飽和流量推估模式之構建……………………………………68  
4-5車輛疏解時間模式之參數校估………………………………71
4-6 飽和流量模式之參數校估……………………………………74

第五章 模式驗證與比較
5-1圖形驗證………………………………………………………77
5-2統計驗證………………………………………………………101
5-3模式一般性驗證………………………………………………10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結論……………………………………………………………108
6-2建議……………………………………………………………109

參考文獻

表目錄
表 2-1  國內車流疏解文獻比較…………………………………………………8
表 2-2  車流疏解分析方法比較…………………………………………………11
表 2-3  各學者所求之穩定車輛紓解間距………………………………………13
表 2-4  各國飽和流量推估基礎與單位比較……………………………………17
表 2-5  慢車道混合車流最大飽和流量值………………………………………18
表 3-1  調查地點一覽表…………………………………………………………22
表 3-2  思源路口累積疏解車輛數模式…………………………………………26
表 3-3  思源路調查結果表………………………………………………………26
表 3-4  四種車隊類型前六輛車平均疏解間距及疏解時間……………………27
表 3-5  車隊前六輛車之車輛疏解間距-車輛順序相關係數比較…………… 27
表 3-6  四種微觀跟車類型之平均疏解間距比較………………………………30
表 3-7  徵觀分類不同車種顯注之變異數分析…………………………………30
表 3-8  飽和流量、大車比例及平均疏解間距相關係數比較…………………31
表 3-9  大車比例範圍下之飽和流量關係………………………………………31
表 3-10 忠孝西路累積疏解車輛數模式…………………………………………34
表 3-11 忠孝西路各車道之飽和流量模式………………………………………35
表 3-12 車道1-車隊前兩輛車車種對後續車輛疏解間距之影響………………36
表 3-13 車道2-車隊前兩輛車車種對後續車輛疏解間距之影響………………36
表 3-14 車道3-車隊前兩輛車車種對後續車輛疏解間距之影響………………36
表 3-15 車道1各車隊類型之相關係數…………………………………………37
表 3-16 車道2各車隊類型之相關係數…………………………………………37
表 3-17 車道3各車隊類型之相關係數…………………………………………38
表 3-18 忠孝西路車道1-各跟車類型之平均疏解間距比較……………………44
表 3-19 忠孝西路車道2-各跟車類型之平均疏解間距比較……………………45
表 3-20 忠孝西路車道3-各跟車類型之平均疏解間距比較……………………45
表 3-21 車道1-各跟車疏解間距類型之顯注差異分析…………………………46
表 3-22 車道2-各跟車疏解間距類型之顯注差異分析…………………………46
表 3-23 車道3-各跟車疏解間距類型之顯注差異分析…………………………46
表 3-24 各車道之飽和流量與車隊平均疏解間距相關性………………………47
表 3-25 各車道之飽和流量與大車比例相關性…………………………………49
表 3-26 車道2各大車比例範圍下之飽和流量值……………………………… 49
表 3-27 車道3各大車比例範圍下之飽和流量值……………………………… 49
表 4-1  車隊前10輛車各類型車輛疏解間距比較………………………………53
表 4-2  車隊穩定位置點之變異數分析-車隊第13~12輛車(1)………………54
表 4-3  車隊穩定位置點之變異數分析-車隊第13~11輛車(2)………………54
表 4-4  車隊穩定位置點之變異數分析-車隊第13~10輛車(3)………………55
表 4-5  車隊穩定位置點之變異數分析-車隊第13~9輛車(4)……………… 55
表 4-6  車隊前10輛車各類型車輛疏解間距比較-車道1……………………56
表 4-7  車隊前10輛車各類型車輛疏解間距比較-車道2……………………57
表 4-8  車隊前10輛車各類型車輛疏解間距比較-車道3……………………58
表 4-9  車隊穩定位置點之變異數分析-車隊第13~12輛(1)…………………60
表 4-10 車隊穩定位置點之變異數分析-車隊第13~11輛(2)…………………60
表 4-11 車隊穩定位置點之變異數分析-車隊第13~10輛(3)………………… 60
表 4-12 車隊穩定位置點之變異數分析-車隊第13~12輛(1)…………………61
表 4-13 車隊穩定位置點之變異數分析-車隊第13~11輛(2)………………… 61
表 4-14 車隊穩定位置點之變異數分析-車隊第13~12輛(1)…………………61
表 4-15 模式情境設計……………………………………………………………66
表 4-16 飽和流量推估模式優缺點比較…………………………………………71
表 4-17 思源路階段一之模式參數較估…………………………………………72
表 4-18 忠孝西路-車道1階段一之模式參數較估…………………………… 72
表 4-19 忠孝西路-車道2階段一之模式參數較估…………………………… 73
表 4-20 忠孝西路-車道3階段一之模式參數較估…………………………… 73
表 4-21 思源路口模式1及模式2表……………………………………………73
表 4-22 忠孝西路口車道1模式1及模式2表…………………………………74
表 4-23 忠孝西路口車道2模式1及模式2表…………………………………74
表 4-24 忠孝西路口車道3模式1及模式2表…………………………………74
表 4-25 思源路口之飽和流量-大車比例模式校估…………………………… 75
表 4-26 思源路口之飽和流量-車隊平均疏解間距模式校估………………… 75
表 4-27 忠孝西路口之飽和流量-車隊平均疏解間距模式校估……………… 75
表 4-28 忠孝西路口之飽和流量-大車比例模式校估…………………………75
表 5-1  思源路口之模式構建及驗證資料使用資料表…………………………76
表 5-2  忠孝西路口之模式構建及驗證使用資料表……………………………76
表 5-3  MAPE評估標準………………………………………………………… 101
表 5-4  階段一模式之平均絕對誤差百分比指標…………………………… 102
表 5-5  模式1與模式2及線性之平均絕對誤差百分比指標…………………102
表 5-6  各車道階段1模式之平均絕對誤差百分比指標………………………103
表 5-7  車道1-模式1與模式2及線性之平均絕對誤差百分比指標………… 104
表 5-8  車道2-模式1與模式2及線性之平均絕對誤差百分比指標………… 104
表 5-9  車道3-模式1與模式2及線性之平均絕對誤差百分比指標………… 105
表 5-10 模式一般化適用之條件…………………………………………………106
表 5-11 幸福路口階段1模式之平均絕對誤差百分比指標…………………… 107
表 5-12 幸福路模式1與模式2及線性之平均絕對誤差百分比指標………… 107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4
圖 2-1  純汽車疏解示意圖………………………………………………………9
圖 2-2  純機車疏解示意圖………………………………………………………10
圖 2-3  飽和時相圖………………………………………………………………14
圖 2-4  累積曲線圖………………………………………………………………16
圖 3-1  思源路口攝影位置圖……………………………………………………24
圖 3-2  車隊通過車輛數…………………………………………………………25
圖 3-3  思源路口每10秒車輛疏解圖………………………………………… 25
圖 3-4  思源路口累積疏解車輛圖………………………………………………25
圖 3-5  車隊前兩輛車種對應關係對後續車輛疏解間距曲線比較……………27
圖 3-6  小車-小車類型之跟車疏解間距散佈圖……………………………… 28
圖 3-7  小車-大車類型之跟車疏解間距散佈圖……………………………… 28
圖 3-8  大車-小車類型之跟車疏解間距散佈圖……………………………… 29
圖 3-9  大車-大車類型之跟車疏解間距散佈圖……………………………… 29
圖 3-10 大車比例與飽和流量關係比較…………………………………………31
圖 3-11 飽和流量與車隊平均疏解間距關係比較………………………………32
圖 3-12 忠孝西路口攝影位置圖…………………………………………………33
圖 3-13 忠孝西路口各車道各車隊通過之車輛數………………………………34
圖 3-14 忠孝西路口每10秒車輛疏解圖…………………………………………34
圖 3-15 忠孝西路口累積車輛疏解圖……………………………………………34
圖 3-16 車道1-車隊前兩輛車車種對後續車輛疏解間距曲線比較……………36
圖 3-17 車道2-車隊前兩輛車車種對後續車輛疏解間距曲線比較……………37
圖 3-18 車道3車隊前兩輛車車種對後續車輛疏解間距曲線比較……………37
圖 3-19 車道1-小車-小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39
圖 3-20 車道1-大車-小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39
圖 3-21 車道1-小車-大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40
圖 3-22 車道2-小車-小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40
圖 3-23 車道2-大車-小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41
圖 3-24 車道2-小車-大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41
圖 3-25 車道2-大車-大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42
圖 3-26 車道3-小車-小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42
圖 3-27 車道3-大車-小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43
圖 3-28 車道3-小車-大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43
圖 3-29 車道3-大車-大車跟車類型之疏解間距分佈…………………………44
圖 3-30 忠孝西路各車道跟車類型之平均疏解間距比較………………………45
圖 3-31 車道1-飽和流量與車隊平均疏解間距對應關係圖……………………47
圖 3-32 車道2-飽和流量與車隊平均疏解間距對應關係圖……………………48
圖 3-33 車道3-飽和流量與車隊平均疏解間距對應關係圖……………………48
圖 3-34 車道2-飽和流量與大車比例對應關係圖………………………………49
圖 3-35 車道3-飽和流量與大車比例對應關係圖………………………………50
圖 4-1  大車數對前10輛車之車輛疏解狀態之影響比較…………………… 53
圖 4-2  車輛平均疏解間距穩定分析……………………………………………53
圖 4-3  大車數對前10輛車之車輛疏解狀態之影響比較-車道1……………55
圖 4-4  大車數對前10輛車之車輛疏解狀態之影響-車道2………………… 57
圖 4-5  大車數對前10輛車之車輛疏解狀態之影響比較-車道3…………… 57
圖 4-6  車道1之車輛平均疏解間距穩定分析…………………………………58
圖 4-7  車道2之車輛平均疏解間距穩定分析…………………………………59
圖 4-8  車道3之車輛平均疏解間距穩定分析…………………………………59
圖 4-9  小車與大車之停等位置-通過路口速度關係比較…………………… 63
圖 4-10 小車之停等順序-疏解間距關係圖…………………………………… 63
圖 4-11 大車之停等順序-疏解間距關係圖…………………………………… 64
圖 4-12 模式架構圖………………………………………………………………65
圖 5-1  車隊1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77
圖 5-2  車隊2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77
圖 5-3  車隊3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78
圖 5-4  車隊4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78
圖 5-5  車隊5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78
圖 5-6  車隊6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79
圖 5-7  車隊7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79
圖 5-8  車隊8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79
圖 5-9  車隊9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0
圖 5-10 車隊10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0
圖 5-11 車隊11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1
圖 5-12 車隊12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1
圖 5-13 車隊13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1
圖 5-14 車隊14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2
圖 5-15 車道1-車隊1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3
圖 5-16 車道1-車隊2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3
圖 5-17 車道1-車隊3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4
圖 5-18 車道1-車隊4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4
圖 5-19 車道1-車隊5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4
圖 5-20 車道1-車隊6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5
圖 5-21 車道1-車隊7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5
圖 5-22 車道1-車隊8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5
圖 5-23 車道1-車隊9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6
圖 5-24 車道1-車隊10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6
圖 5-25 車道1-車隊11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6
圖 5-26 車道1-車隊12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7
圖 5-27 車道1-車隊13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7
圖 5-28 車道1-車隊14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7
圖 5-29 車道1-車隊15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88
圖 5-30 車道2-車隊1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9
圖 5-31 車道2-車隊2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89
圖 5-32 車道2-車隊3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0
圖 5-33 車道2-車隊4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0
圖 5-34 車道2-車隊5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0
圖 5-35 車道2-車隊6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1
圖 5-36 車道2-車隊7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1
圖 5-37 車道2-車隊8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1
圖 5-38 車道2-車隊9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2
圖 5-39 車道2-車隊10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2
圖 5-40 車道2-車隊11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2
圖 5-41 車道2-車隊12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3
圖 5-42 車道2-車隊13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3
圖 5-43 車道2-車隊14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3
圖 5-44 車道2-車隊15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4
圖 5-45 車道3-車隊1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4 
圖 5-46 車道3-車隊2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5
圖 5-47 車道3-車隊3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5
圖 5-48 車道3-車隊4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5
圖 5-49 車道3-車隊5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6
圖 5-50 車道3-車隊6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6
圖 5-51 車道3-車隊7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6
圖 5-52 車道3-車隊8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7
圖 5-53 車道3-車隊9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97
圖 5-54 車道3-車隊10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7
圖 5-55 車道3-車隊11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8
圖 5-56 車道3-車隊12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8
圖 5-57 車道3-車隊13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8
圖 5-58 車道3-車隊14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9
圖 5-59 車道3-車隊15不同模式之車輛疏解時間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 99
參考文獻
1.蘇錦江(民64),”混合車流狀況下平面交叉路口交通狀況模擬模式之建立及其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2.許添本(民69),”號誌化交叉口容量分析及應用之研究ㄧ臨界流動方法之發展”,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3.張學孔(民71),”混合車流狀況下右轉流動特性及容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4.金慶松(民75),”交通號誌化交叉口直行左轉共用車道交通特性及飽和流量
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5.顏上堯(民75),”混合車流狀況下市區號誌交叉口車流運轉特性及容量參數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6.葉梓銓(民76),”混合車流狀況下公車進出車站對交叉口容量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7.何美瑩(民78),”號誌化交叉路口車輛延滯模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8.郭梅芬(民81),”混合車流下號誌化交叉路口車輛延滯估計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所碩士論文。
9.朱松偉(民83),”左轉車道飽和流率之推估分析”,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博士論文。
10.張家豪(民84),”交叉口左轉號誌時相設計安全準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11.蕭淑媺(民85),”公車專用道對左轉管制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博士論文。
12.林欣明(民85),”號誌時相轉換時間內駕駛者行為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所碩士論文。
13.許育齊(民86),”號誌化路口車流許可左轉調整因素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李承德(民86),”公車停靠對號誌化路口容量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孫信泰(民87),”號誌化路口衝突左轉車流容量之研究與UTSS模式之應用”,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陳建旭(民87),”交叉路間距對幹道車流紓解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林明志(民90),”設置機車停等區對號誌化路口之影響評估”,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18.黃淑君(民90),”西濱快速公路容量與服務水準分析方法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蔣靜宜(民91),”機車專用道飽和流率探討與模擬參數校估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20.劉力銘(民93),”機車在號誌路口混合車流中之疏解特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市區號誌化路口容量分析手冊”。
22.陳榮方,”量化研究方法-統計資料分析”,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23.M.MESTERTON-GIBBONS(1996), “Traffic Flow at a T-Junction: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 Left-Turn Lane”,Math Computer Modeling p53-57。
24.NICHO LASV.FINDLER,SUDEEP SURENDER,SERBAN CATRAVA (1997),”On-line Decisions About Permitted/Protected Left-hand Turns in Distributed Traffic Signal Control”,p315-320。
25.GREGORY K.S MUNG,ANTONGIO C.K POON,W.C.IP(1998),Distribution  of the maximum number of opposed turns in a signal cycle at fixed time traffic signals”,Transportation Res-B Vol32 p373-386。
26.Ames A. Bonneson, Joel W. Fitts(1999),” Delay to major street through vehicles at two-way stop-controlled intersectio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33 p237-253。
27.Bruce W. Robinson,Zongzhong Tian, Wayne Kittelson, Mark Vandehey,
Michael Kyte,Werner Brilon, Ning Wu,Rod Troutbeck(1999),
“Extensions of theoretical capacity models to account for special condition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33 p217-236。
28.Douglas W. Harwood,John M. Mason,Robert E. Brydia(1999),“Design policies for sight distance at stop-controlled intersections based on gap acceptanc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33 p199-216。
29.Michael Kyte, George List(1999) ,“A capacity model for all-way stop-controlled intersections based on stream interactio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33 p313-335。
30.Ahim F. Benekohal,Weixiong Zhao (2000),“Delay-based passenger car equivalents for truck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34 p434-457。
31.AI-KAIAY,J.A.STEWART(2001),“New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warrants of protected left-turn phase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35 p561-574。
32.J. Lin, K.Y. Kuo(2001),“Application of fuzzy set theory on the change intervals at a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Applied Soft Computing 1 p161–177。
33.M.Hossain(2001),”Estimation of saturation flow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of developing cities: a micro-simulation modeling approach”,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35 p123-141。
34.Boris S. Kerner(2004),”Three-phase traffic theory and highway capacity”, Physics A 333 p379-440。
35.Rancois Dion,Hesham Rakha, Youn-Soo Kang(2004),“Comparison of delay estimates at under-saturated and over-saturated pre-timed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38 p99–12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